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队需要有军魂,军士需要有素质,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情形,绝非是什么好事情,军士一旦没有素质,没有军纪军规的约束,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侵害百姓利益,无恶不作,导致军队整体素质下降,真正到了冲锋厮杀的时候,就是一盘散沙。”

“郑家军组建的时候,订立了严格的军纪军规,现如今这些军纪军规已经成为郑家军的军魂,这样的军魂必须延续和发展下去,可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提升军士个人的素质,能够做到这一点,郑家军就能够长时间的强盛下去。”

“郑家军承担的还有数不清的任务,北方有八旗军和蒙古部落,海外有诸多的蛮夷,这些都需要郑家军的将士去打败和彻底征服,或许十年,或许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朝廷如何维持郑家军强悍的战斗力,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军官和军士的素质。”

“盛唐时期的军队,威震四方,令人不敢侧视,其原因无非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作战,对于军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其二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三就是军官军士的素质极高,军士主要由良家子弟和品行良好的读书人组成,他们有着很不错的学识,有着极强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如此高素质的军士,必然组成作战勇敢、意志顽强的军队。”

“反面的例子也很明显,那就是元朝的军队,其战斗力极其强悍,可谓纵横四海无敌手,可惜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其统治仅仅维持了不到九十年,就轰然倒塌了,这里面原因众多,军队素质低下也是主要原因,纵横四海的军队,在最后不堪一击,令人警醒。”

“我大明天启和崇祯年间,军队素质低下也是明显的,这些诸位爱卿都是知道的。”

“军队乃国之重器,朕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军士不需要任何的学识,随便一个大老粗都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军士。”

“当然,朕的意思并非说寻常的军士也要学识满腹,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军官之素质是绝不能够马虎的,军官必须要有很好的学识。”

“大明王朝已经慢慢稳定下来,如此情况之下,朕和朝廷对郑家军之要求就更高了,郑家军的各级军官,必须是高素质之人才,能文能武,从一定程度上面来说,郑家军的高级军官在综合能力方面,甚至要强于朝廷之中的文臣。”

“朕已经做出了决定,这一点不能够改变,首先是内阁大臣、三品以上的官员,认识方面必须要统一,今后六部的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以及其他的官员,进入到郑家军为军官之调整,或许会成为常态,而郑家军军官进入朝中为官的事情,也一样会时常的出现。”

第八百九十二章孰先孰后

两份奏折放在御案上面,郑勋睿已经陷入到沉思之中。

奏折是福建巡抚史可法、郑家军参将、水师提督丁宝坤呈送的加急奏折,现如今丁宝坤已经驻扎在福建的泉州,负责南方海运事宜。

两份奏折的内容非常的明确,那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海运事宜之中实施挑衅的行为,他们大概是知道郑芝龙已经离开了福建,所以推翻了以前所有的协议,拒绝缴纳海上贸易保证金,刚开始是偷偷摸摸的实施海上运输事宜,近段时间明目张胆的运输大宗的货物,而且纵容海上的海盗力量,怂恿日本拒绝接纳明朝的货物交易,由东印度公司独霸日本的全部海上贸易事宜。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毕竟在郑芝龙离开福建之后,徐望华等人都亲自赶赴福建,一方面稳定福建等地的局势,一方面就是整合郑芝龙曾经拥有的水师。

郑芝龙麾下的水师,其素质与郑家军水师不可同日而语,不少军官都是海盗出身,习惯了海上的劫掠,也习惯了在征收海上贸易保护费的时候中饱私囊,这样的行为在郑家军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旦发现,会遭遇到不一般的惩处。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徐望华史可法以及丁宝坤等人,都在耗费极大的气力整顿已经整合到郑家军之中的这些原郑芝龙水师的军官军士,至于海上贸易的事宜,依旧维持原来的协议。

赚钱是人的本能,东印度公司对于以前与郑芝龙之间的协议肯定是不满意的,平白无故的将一部分的利润给了郑芝龙,无奈力量不足,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乖乖的交钱了,现在局势出现变化,东印度公司敏锐发现,他们当然要想方设法免去这些孝敬了。

水师训练需要一段时间,东印度公司出现的异动,已经引起了丁宝坤和福建巡抚史可法的注意。特别是史可法,到福建上任之后,立马注意到了东印度公司的变脸。

要知道水师收取到的海上贸易银两每年可以达到两千万两白银之巨,其中的两成直接归福建巡抚衙门支配,有了这一大笔的白银,福建的很多事情都好办了,所谓有钱好办事,现在海上贸易收取到的银子数量锐减,直接遭受损失的就是福建巡抚衙门了。

史可法比丁宝坤还要着急。毕竟郑家军的军饷是朝廷直接提供的,也就是说丁宝坤不差钱,其主要的事情还是按照皇上和朝廷的要求,尽力的训练水师,最大限度的适应海上作战的一切事宜。

这两份奏折,内阁已经进行了讨论,意见出奇一致,那就是出动水师封锁海上贸易通道。打击东印度公司的上船,让其按照协议缴纳保护费。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个建议都是正确的。

可郑勋睿却不是这样的想法。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背景,郑勋睿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公司,但可以代表国家与其他的国家签署相关的协议,其不仅仅拥有商船,更是拥有私人的武装。公司的总部在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而且东印度公司还占领了台湾的一部分地方,既台湾的台南地区,其以这些地方为据点。与大明朝廷、日本以及南亚进行商贸交易,获取丰厚的利润。

因为大明水师的没落,也因为郑芝龙的短见,导致东印度公司在南亚一带愈发的嚣张。

郑勋睿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他不会拒绝海上贸易,绝不会禁止海运,大明朝廷的海禁早就被他废止了。

郑勋睿的目的,是要彻底征服东印度公司,这种征服可不是郑芝龙那种做法,在海上收取保护费就足够了,郑勋睿要控制整个的南亚海域,彻底控制这一大片地方的海上贸易,东印度公司若是不愿意服从管辖,那就彻底端掉其老窝。

这需要详细的规划,郑家军水师需要开赴台南和巴达维亚甚至好望角等地,展开征伐。

郑勋睿的这些想法,内阁不可能明白,不过他需要让内阁明白。

郑勋睿占据的高度是不一样的,海运的重要性他非常清楚,可徐望华等人不清楚。

郑家军一旦彻底控制了海运,那么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这种财富是持续性的,是可以让大明更加富裕的。

至于道义上所说的侵略性,郑勋睿丝毫不在乎,现如今可不是几百年之后,还要那么多道义上的说法,老子的拳头大,你就要听,不听打的你听,万一你死都不听,那就换人。

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都是充满罪恶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今还处于小冰川时期,自然灾害频频,想要振兴大明王朝,想要让全世界都臣服,仅仅闭门造车,自身发展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对外发展,不管是商贸还是科技,都是如此。

商贸方面郑勋睿正在规划蓝图,科技方面早就走在了前面,位于淮安的火器局,吸纳了大量荷兰、葡萄牙等地方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来到淮安之后,在官府的鼓励之下,大都在淮安成家,看样子是不会回去了。

现如今的大明王朝,比较欧洲不知道舒服多少。

郑勋睿的责任,就是让这种舒服转化为强盛,让大明王朝成为吸纳全世界精英的地方。

做到这一步,还需要付诸极大的努力。

究竟是首先平定东印度公司,称霸南亚,垄断海上贸易,还是首先平定辽东、辽南以及草原地区,这是摆在郑勋睿眼前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两面出击是不行的,这对于国力来说损耗太大,老百姓的负担肯定是要增加的,大乱之后的北方需要稳定,退而求其次的办法郑勋睿不会采纳,那就是首先稳定海上贸易,迫使东印度公司屈服,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大清国,以剿灭大清国、统一草原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这是郑勋睿的思考,内阁还不知道这些。

内阁的意见是马上征伐八旗军,统一草原。

经过了三天时间的思索,郑勋睿下定了决心,为此他专门和洪门钱庄的卞玉京等人商议,询问洪门钱庄的规模,以及在北方铺开的情况。

现如今的户部,使用的已经是洪门钱庄印制出来的宝钞。

这种宝钞与大明正德年间废止的宝钞完全不一样,其背后直接的支撑就是洪门钱庄。

洪门钱庄雄厚的资本,已经不是任何商贾可以预测和揣摩的,洪门钱庄在南方运行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也是任何人都难以动摇的。

此时的郑勋睿,早已将洪门钱庄视作了几百年之后的银行,而拥有了发行宝钞的权力,让洪门钱庄已经转变为大明朝廷的银行。

今后对外扩张势力,洪门钱庄将成为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有些时候金融的力量,远远强于枪炮的力量。

紫禁城,乾清宫。

郑勋睿看着诸多的内阁大臣,慢慢的开口了。

“朕已经决定了,从瑞元二年正月开始,实施对东印度公司的征伐,此番征伐需要达到三个目的,其一是收回被东印度占领的台湾台南,其二是摧毁东印度在巴达维亚的总部,其三是彻底控制南亚的所有海域,今后南亚任何的海上贸易,都是由朝廷直接控制,没有朝廷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在南亚的海域进行交易。”

“瑞元二年五月,郑家军开始对辽东和辽南进行征伐,同时监视草原的一举一动,此番征伐的目的,朕就是不说诸位爱卿都是明白的,那就是要彻底剿灭大清国,统一整个的草原,属于我大明王朝的土地,一分一毫都不能给让出去。”

“两个方面几乎是同时征伐,诸位也许会考虑到耗费银两的问题,这方面暂时不用担心,一切的开销暂时由洪门钱庄负责,垫付所需要的钱粮。”

“征伐东印度公司的事宜,翰林院已经整理出来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候整理出来的海图,这些海图是异常宝贵的资料,不过此番征伐的目的,不是为了显摆,我大明王朝不需要显摆,需要的是真金白银,一旦征伐取得胜利,那么所有的开销,东印度公司,包括南亚各地都是需要承担的,他们若是不服气,那就打的他们服气,让他们乖乖的叫出来钱粮。”

“万国来朝的景象,诸位爱卿恐怕是期盼不已,朕不是这样看的,万国来朝是仰慕我大明王朝之强悍,期盼得到我大明王朝之保护,如此他们就要缴纳保护费,而不是想着从我大明王朝获取到更多,朕可是实在人,今后不管是哪国来朝,不与我大明王朝实施商贸交易,不开放其码头,一切都免谈。”

。。。

郑勋睿的一翻话语,让内阁众人目瞪口呆,万国来朝该是多么壮观的场景,偏偏皇上不稀罕,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是商贸,就是真金白银,这太少见了,也太俗了,难以体现大明王朝之胸襟,不过皇上都这样说了,实力强大了,都需要得到实际利益,譬如说现在受到大明朝廷保护的朝鲜,就要实实在在的服从朝廷安排的所有商贸交易,而从这些交易之中,大明朝廷和商贾是得到了极大利润的。

第八百九十三章大明皇家银行

从发行宝钞的那一刻开始,洪门钱庄的作用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以前是根据钱庄拥有的存入黄金白银的数量来开出票额和票根,现在是依旧钱庄拥有的黄金白银数量,开始发行宝钞了,当然随着宝钞的发行,黄金白银以及铜板开始全面禁止流行。

以前要做到禁止黄金白银和铜钱的交易,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现在这件事情倒不是特别的复杂了,南方的商贾和士大夫已经将所有金银都存入到洪门钱庄,至于说各级的官府和郑家军,更是完全使用洪门钱庄发行的宝钞,这就让洪门钱庄的宝钞以最快的速度在市面上流行了,寻常的百姓根本不可能抵御这股洪流。

原洪门钱庄的票额与票根依旧存在,只不过改变了称呼,称之为存折,这些存折在一定范围之内还是可以流通的,譬如说大规模的商贸交易方面,不过市面上基本不流通存折了,毕竟每一次的消费,不需要那么大的数额。

大明的士大夫、商贾和百姓,对于宝钞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这也让宝钞发行的初期遇见了一些困难,不过各级官府和郑家军带头执行规定,全面的使用宝钞,同时设立在各地的洪门钱庄,对于宝钞的价值做出了充分的保证,这让宝钞的发行速度快了很多。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官府保证、官吏首先使用的东西,都是能够很快铺开的。

皇上和内阁决定来年开始,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征伐,这必定需要大量的钱粮,而保证征伐钱粮的就是洪门钱庄。

郑勋睿已经详细询问了洪门钱庄的情况,他很清楚。洪门钱庄的确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提供大量的宝钞,保证郑家军两路出击,但这样的情形不能给长时间的维系,也就是说,海上的征伐是最为关键的,必须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取得胜利。通过战争的胜利获取到大量的物资,否则物资供给不充足了,宝钞必定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海上征伐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让大明朝廷的宝钞延伸到东南亚乃至于海外去。

也就在洪门钱庄代表朝廷发行宝钞的时候,郑勋睿决定成为大明皇家银行。

以大明皇家银行来替代洪门钱庄,这是必然的趋势,尽管说众人皆知洪门钱庄的背景,可钱庄与皇家银行是没有可比性的,说得不客气一些。洪门钱庄对外还是私人的性质,钱庄若是亏损了,士大夫和商贾,包括百姓存入其中的金银珠宝等等,很有可能不存在了,可成立了大明皇家银行,其银行由朝廷直接控制,不管是亏损还是盈利。都是朝廷来承担。

早朝的时候,郑勋睿提出成立大明皇家银行。以大明皇家银行来取代洪门钱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洪门钱庄已经在大明所有的省府州成立了机构,南方绝大部分的县也有洪门钱庄的机构,这些年以来,洪门钱庄已经打好了基础。

即将成立的大明皇家银行,完全取代洪门钱庄。且大明皇家银行必须在大明所有的省府州县全部设立,大明皇家银行承担的职责除开原洪门钱庄所有的职责,还要与省府州县的户科或者户房紧密联系,保证和提供地方官府需要的宝钞。

与此相对应的改变,也是内阁大臣目瞪口呆的地方。那就是从大明皇家银行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所有征收的赋税都要进入大明皇家银行,由各级皇家银行负责将赋税集中到京城。

有关这一点,刚开始不少人不是很明白,但听了卞玉京等人的陈述之后,众人恍然大悟,不禁佩服皇上的深谋远虑。

既然大明皇家银行负责发行宝钞,那么就可以依旧征收赋税的数目来确定宝钞发行的数量,而印制和发行宝钞的权力在京城的大明皇家银行的总部,如此赋税以宝钞的形式进入到皇家银行,户部马上就能够知道赋税的多少,同时马上也可以支取赋税。

如此的做法,省去了庞大的运输费,免去了诸多莫名的危险。

皇家银行实际上承担了运输赋税的任务,不过这对于皇家银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皇家银行本来就需要每月都进行核算,以确定盈利还是亏损。

成立大明皇家银行的好处太多了,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大明的士大夫、商贾和百姓完全放心了,他们存入的金银珠宝等等东西,全部在属于朝廷所有的皇家银行之中,这就保证了他们的钱财不可能损失。

内阁在明白了大明皇家银行的作用之后,马上表示了绝对的支持。

接下来就是大明皇家银行的体质和机制问题了。

穿越的郑勋睿,对这方面是特别重视的,之所以取名为皇家银行,目的就是让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绝不能够让地方官府控制银行,否则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就会出现,虽说对银行的运行机制还不是特别的熟悉,也不是什么银行家,可郑勋睿清楚,银行不能给由地方官府直接掌控,不能够成为地方官府的小金库。

郑勋睿给大明皇家银行确定了两个管理机构,其一是内阁,其二是户部。

按照道理来说,郑勋睿完全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皇家银行进行专业的管理,不过如今的分工还不是特别的精细,特别是影响世界进程的工业化尚未出现,所以有些部门没有成立的必要,官僚机构更是能够精简就精简。

银行的飞速发展与职责职能的变迁,与工业化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包括商贸的飞速和巨大的发展,与工业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设立在京城,总部之下北直隶和每个省设立分部,府州县设立的则是皇家银行专门的办事机构,其管辖的方式也是每层递进的,府州管辖县,省管辖府州县,京城的总部则管辖所有的分部和办事机构。

地方官府不得干涉皇家银行的业务,必须对皇家银行办理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让人更加吃惊的还在后面。

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由皇后娘娘文曼珊出任。

总部副行长由德妃冬梅和恭妃卞玉京等人出任。

各省皇家银行分部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两人,府州县则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一人,分部的行长副行长由总部决定任命,府州的行长副行长由分部决定,县的行长副行长由府州决定。

总部分部和府州县的办事机构,需要的人选也有严格的限制,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设立,总数不允许突破。

皇家银行所有人选与地方官府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双方各自独立。

唯一可以干涉皇家银行事宜的是省府州设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机构,他们负责监管皇家银行是不是有不作为或者贪墨的事宜,同时可以直接弹劾不负责任的行长与副行长。

内阁对于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人选,是不敢说话的,毕竟是皇后娘娘和德妃、恭妃等出任行长和副行长。

这恐怕只有皇上能够开口说话了。

让文曼珊等人掌控大明皇家银行,郑勋睿有自身的考虑,这样做不算是最佳选择,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可谓是最好的选择,这可以让大明的士大夫、商贾以及百姓完全的相信皇家银行,要知道皇家银行的行长是皇后娘娘了,那还有什么问题,由此类推,皇家银行发行的宝钞更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说管理的问题,那就需要郑勋睿多多操心了,名义上内阁与户部可以管辖大明皇家银行的事宜,可文曼珊出任了皇家银行的行长,内阁和户部根本不敢开口说话。

监管方面,都察院不敢监控总部的事宜,但可以监控北直隶和省府州县的皇家银行。

利弊都是存在的,目前的情况之下,只能够选择最好的办法了。

其实郑勋睿也是明白的,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不管是朝廷的诸多机构,还是大明皇家银行,都需要一步步的慢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诸多的调整,想着在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做到万无一失,那是痴心妄想。

当然文曼珊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的行长,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为来年即将开始的征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崇祯十七年十月中旬,瑞元元年十月中旬,大明皇家银行正式成立。

由大明皇家银行负责发行的宝钞正式更名为大明宝钞。

文曼珊、冬梅和卞玉京等人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决定,在各地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管是诸多的士大夫商贾,还是寻常的百姓,都是没有想到的,这颠覆了他们的三观,不过谁都知道,大明皇家银行将成为顶尖的存在。

因为大明皇家银行的成立,大明宝钞迅速在各地推行开来,速度之快让人想不到,到了十一月底,大明宝钞已经进入到大清国、蒙古部落和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地方权贵和百姓收藏的货币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杨廷枢忙的不可开交,不仅仅是因为皇上决定开恩科,准备在瑞元二年年初的时候就开始科举考试,吸纳人才,至于说考试的内容暂时不会变化,还是按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的顺序进行,所出的题目依旧是四书五经,可不同之处在于,乡试和会试出题目的事情由礼部会同翰林院进行,也就是统一出题。

不要小看这个改变,乡试统一出题,等于剥夺了各省主考官出题目的权力,也就是说考取举人的学子,内心感谢的是礼部和翰林院,不会直接感激主考官。

同时朝廷也明确规定了,今后的乡试和会试,不允许出现拜访主考官的行为,乡试内帘官的确定由内阁直接掌控,在乡试开始之前三天时间抵达各省,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允许见任何人,乡试结束之后,主考官不参与阅卷的事宜。

这一条的规定,让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甚至来不及认识主考官。

这里面的原因,杨廷枢当然是知道的。

就在杨廷枢忙于国子监培训事宜以及准备来年的科举考试的时候,内阁突然开始商议东林党的事宜了,这是皇上直接安排的事宜。

这让杨廷枢感觉到奇怪,也不是很明白。

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特别是在出现张溥被毒死的事情之后。

三司会审最终的结果,是东林党为了自身的利益,决定除掉张溥,此事的策划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参与其中了,甚至连瞿式耜都没有能够幸免,吴昌时之所以会亲自动手毒死张溥。无非是得到了承诺,一旦张溥死于非命,或者是遭遇到损毁,那么吴昌时就将出任复社的领袖,而且得到东林党的推荐,在朝中为官。

当然调查结果之中。没有给钱士升等人解释的机会。

吴昌时因为毒死了身为两榜进士的张溥,犯下了死罪,已经被三司判决斩首,早就执行了,如此情况之下,钱士升等人根本就无从辩解。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内阁趁机吸纳了一部分做事能力不错的原东林党人进入到朝廷,成为了低级的官员,不过他们必须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必须要进入到国子监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改变之前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之中,老辣的周延儒做得更加过分,他要求这些东林党人一方面在国子监学子,一方面揭露东林党所做的一些结党营私、热衷于党争、党同伐异等事情。

通过这些手段,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形象完全坍塌。

控制大明的舆论可不比几百年之后,朝廷只要能够控制住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思想。就完全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导的方向。至于说寻常的百姓,的确是不需要关心的,绝大部分的百姓根本就不识字,能够吃饱饭就满足了,更不用说有什么追求和思想了。

皇上通过国子监,已经掌控了绝对的舆论。应该说现如今大明的各级官吏,完全排斥和摒弃东林党提出来的那些所谓的思想,基本都是跟着皇上和朝廷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如此情况之下,哪里还需要讨论什么东林党人的事情。

进入乾清宫,杨廷枢看见内阁首辅徐望华和内阁次辅周延儒等人早就到了。

很快。皇上进入了乾清宫。

众人拜见皇上之后,都坐了下来。

这也是皇上立下的规矩,皇上与内阁大臣在乾清宫议事的时候,众人都是可以坐下的,不必要站着议事,只是在开口说话的时候,需要站起身来说。

“诸位爱卿,朕决定讨论东林党的事宜,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不复存在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已经摒弃了东林党的思想,当然也有极少数东林党的骨干,譬如说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依旧是死守着东林党的,朕不在乎,内阁不在乎,朝廷更是不在乎,按说如此的情况之下,朕大可不必理睬什么东大路、复社和应社的事宜了。”

“朕很久之前就说过,轻易是不会杀读书人的,到如今朕算是做到了,不过这不杀读书人之要求,也不会一成不变,譬如说吴昌时,前不久就被斩杀了。”

“朕依旧不会动钱士升、侯询、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人,对于那些心存疑惑之读书人,朕的办法历来是用事实说话,要让这些读书人心服口服,而不是采用斩杀的办法。”

乾清宫很是安静,众人都在仔细听着皇上的话语,思索今日究竟讨论什么事情。

“东林党发展之路,诸位都是清楚,包括复社和应社之发展,可以说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凝聚出来巨大的力量,得到了绝大部分读书人、士大夫和商贾的支持,其力量显赫,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一部分也成为了东林党人。”

“为什么会出现此等的情况,这是朕这么多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东林党、复社和应社已经分崩离析,表面上看不不足为惧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士大夫、商贾和读书人心目之中,东林党等被彻底摒弃。”

“可是朕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林党有关的理论,也被完全摒弃,这恐怕是不正确的,譬如说顾宪成老先生之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应该是不错的,这提醒读书人,不能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死读书是无用的,读死书更是害死人,看看好多的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连好多基本生活知识都不知道,这也就导致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法了。”

“读书人拼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朕不用说,诸位基本都是两榜进士,也是通过读书才改变了身份,朕很多时候想到一种景象,若是读书人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况,该是多么的可怕,这样的读书人为官之后,到一方去出任百姓之父母官,能够很好的做事情吗。”

“由此朕想到了,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发展,那就说明他们提出来的理论,某些方面是正确的。”

“朕今日请诸位商议,就是要说到此事。”

“翰林院、国子监和讲武堂,都是在负责专门培训各级文武官员之事情,这种培训之目的,主要还是让诸多的官员担任各级官职之后,能够知道做些什么事情,该如何的做事情,如何让我大明王朝强盛富裕起来,如何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平静富裕之生活。”

“更进一步,朕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