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望华出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出任内阁次辅。
文坤出任吏部尚书。
梁兴力出任大理寺丞。
李岩出任陕西巡抚,杨一鹏出任山东巡抚,徐吉匡出任四川巡抚,林宗辉出任湖广巡抚,吴伟业出任应天巡抚,罗昌洛出任江西巡抚,赵单羽出任浙江巡抚,黄辉旭出任广东巡抚,李长顺出任广西巡抚,李攀龙出任贵州巡抚,史可法出任福建巡抚,马奎峰出任云南巡抚,顾梦麟出任顺天府尹。
洪欣涛出任第一军区总兵,洪欣贵出任第二军区总兵,杨贺出任第三军区总兵,刘泽清出任第四军区总兵,王允成出任第五军区总兵,郑凯涛出任第六军区总兵,第七军区总兵暂时空缺。
第二道圣旨引发的关注度同样巨大,其中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圣旨之中提到了草原部落与后金,将草原部落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分别设立内蒙古巡抚和外蒙古巡抚,巡抚人选暂时空缺,内蒙古包括土默特部、吐鲁番部、鄂尔多斯部、察哈尔部以及科尔沁部等部落,外蒙古包括外喀尔喀七部、蒙兀儿和卫拉特等部落。
至于说后金,现如今的大清国,同样被圣旨包括之中,设立奴儿干省,巡抚暂时空缺。
同样暂时空缺的,还有乌斯藏省,巡抚暂时没有任命。
两道圣旨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太大了,以至于朝中的议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最让众人兴奋的,还是皇上果断的将后金以及草原全部都纳入到大明王朝的范围之内了,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霸气,更是实力,可以想象,一旦朝廷彻底稳定下来,郑家军将开始又一轮的远征,这次的远征,不仅仅是彻底剿灭八旗军,还要彻底征服草原部落。
朝廷部门的裁撤,也引发了很多的议论,至少众人明白了一点,延续多年的言官制度,这次是完全消失了,代之的是都察院对官吏严格的监督,省府州都要派遣都察院的监察御史,这些监察御史要随时调整地方,在一个地方监督官吏不得超过三年的时间。
至于官吏的提升,更是体现了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规矩,一步登天的可能性基本消失,资历和经验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原则上面说,只有担任过巡抚的才有可能进入到内阁之中。
随着议论的增加,对皇上钦佩之人愈发的多起来了。
如此制度之下提升起来的内阁大臣,以及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对下面的情况基本都是知晓的,就算是想着独断专行,也没有可能性了,且不说都察院时时刻刻的监督,就算是你有本事,在同一个职位上面任职的时间也不能够超过十年。
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
还有任职年龄的限制,一旦超过了年龄,那就必须要致仕了。
不少人开始计算时间,最终推断出来了诸多的可能性,那就是内阁大臣出任的时间基本难以达到八年,包括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除非有特殊情况。
以此类推,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包括各省巡抚,任职时间同样难以达到八年的时间。
郑勋睿也听说了这些推算,他没有做出任何的评论。
第八百八十九章不可能心软
皇上与朱徽娖的大婚引发了天下人的关注,就连朝鲜都派来了使者表示祝贺。
作为内阁首辅,徐望华的心情很复杂,他与皇上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水乳交融,在皇上身边十余年的时间了,他对皇上某些方面的了解甚至超过了自身,从睿智、自信和气魄方面来说,徐望华一辈子所遇见的人之中,无人能够与皇上比拟,不过从心态方面来说,皇上做得好像不是特别好,俗话说的好,慈不掌兵,朝廷之中也是一样,皇上若是对政局的复杂没有充分的估计,今后肯定是要吃亏的。
皇上心慈,对于下面的文武大臣乃至于百姓都是好事情,可是对于政局的推进,对于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是不利的。
朱慈烺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皇上想的太简单,或者说过于自信了。
还好皇上改变了初衷,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徐望华也数次暗示郑锦宏,一旦郑家军遇见什么战事,朱慈烺必定是需要出征的,至于说怎么运作,郑锦宏应该明白。
高起潜的自杀身亡,其实是第一步,正是因为高起潜拿出来所谓先皇的遗诏,束缚了皇上的手脚,最终皇上怕也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皇上与朱徽娖之间马上就要大婚了,皇后娘娘本来是准备大肆操办的,不过被皇上制止了,理由也很是简单,大明尚未彻底稳定下来,北方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个时候朝廷所有事情都需要厉行节约,大操大办于心不忍。
徐望华明确不支持皇上与朱徽娖之间的大婚,如此一来朱徽娖今后生下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威胁。毕竟谁也不能够断定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过事情到了这一步,徐望华不可能阻止皇上迎娶朱徽娖。
领侍卫内大臣洪欣瑜在具体负责操办皇上大婚事宜的时候,徐望华在想方设法算计朱慈烺,他很清楚,一旦朱徽娖被册封为皇贵妃了。皇上说不定会改变态度,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谁知道朱徽娖会不会在皇上面前说些什么。
机会很快就来了,谁也没有想到。
按说郑家军大规模的征伐,只有可能在辽东或者辽南出现了,大明现如今最大的对手就是后金的八旗军,以及皇太极,其余的都不值一提了。
不过这次的机会,出现了山西的大同。
李自成麾下的大顺军。在北直隶被基本剿灭之后,留在河南与山西境内的大顺军,绝大部分都选择了投降,也有少部分负隅顽抗,被郑家军三下五除二剿灭。
一部分被誉为大顺军精英的义军军士,逃到了大同。
大同是大明的边镇,历来都是军事重地,大顺军军士逃亡到大同。看上去就是找死,其实不然。越是为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负责剿灭大顺军余孽的杨贺,根本没有想到大顺军余孽敢于到大同去,也就压根没有注意这一部分大顺军的余孽。
这一部分的大顺军余孽,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作乱。且在山西等地引发了不小的震荡,内阁大臣、大都督、郑家军总兵郑锦宏立即派遣两千郑家军将士,赶赴大同剿灭大顺军余孽,而驻扎在大同的五千郑家军将士,接到的命令是暂时不要行动。等候京城派遣的两千将士抵达之后,再行展开清剿的行动。
这个命令让人奇怪,起身驻扎在大同的郑家军将士,完全可以主动出击,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彻底剿灭这一股大顺军的余孽。
此番征伐的任务,由被任命为第二军区总兵的洪欣贵负责指挥。
跟随洪欣贵一道出征的还有朱慈烺。
朱慈烺既然进入到郑家军之中,那就需要在战斗之中磨砺,建功立业,否则身份总是非常的尴尬,对于此次的出征,朱慈烺没有丝毫的意见,兴致勃勃。
郑勋睿知道这个计划,但命令由郑锦宏下达。
八月初十,距离大婚还有五天的时间。
乾清宫,郑锦宏留在这里,领侍卫内大臣洪欣瑜亲自守在乾清宫外面,不准任何人进入。
“锦宏,这里已经没有其他人了,说说你的安排。”
郑锦宏擦去了额头上冒出来的冷汗,要说他不惧怕已经成为皇上的少爷,他非常了解少爷的脾气,在少爷手下做事情,你只要是忠心耿耿,老老实实,不要有什么歪心思,一般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且少爷的内心其实是仁慈的,不爱杀戮。
此番朱慈烺必死无疑,这方面郑锦宏以及做好了安排,而且执行这个任务的五十名郑家军将士,也不可能活着回来了。
这个计划听上去很是残忍,但没有办法。
郑锦宏扑通跪下,一五一十的说出来全部的安排,他没有提及徐望华。
郑锦宏说完之后,乾清宫里面陷入到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过了好久,皇上的声音传来了。
“此事徐望华也知晓吧。”
“徐大人知晓此事,不过徐大人也是为了皇上的。”
一声叹息传来了,郑锦宏顾不上额头上越来越多的汗滴,低声开口了。
“皇上不能够仁慈啊,事关重大,若是朱慈烺留在世上,不知道有多少人蠢蠢欲动,到时候他们会搅乱平静的局面,也会让朝中的文武大臣无所适从,给皇上增加巨大的麻烦,皇上下发圣旨,开始变革朝廷之中的诸多事宜,已经引发了一些议论,特别是裁撤给事中,禁止捕风捉影的弹劾,让不少人都有些无所适从了,裁撤地方上诸多的部门,空余出来的官吏一时间没有地方可去,他们内心也是有着很多怨气的,都想着找到机会发泄。。。”
改革就一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郑勋睿明确要求大明只允许郑家军这一支军队存在,其余的卫所军队全部裁撤,包括地方土司拥有的军队也全部都要裁撤,大明最大的土司秦良玉早就来到京城享福,白杆兵也进入到郑家军之中,至于说一直都驻扎在福建的沐天波,也知趣的来到了京城,被敕封为太子少傅之后,安心在京城享福了。
秦良玉和沐天波等人可以享福,但诸多的都指挥使、卫指挥使、千户和百户等等,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还包括地方上原来三司的诸多官吏,被裁撤的也不少了。
这些人可没有那么好安抚,而且朝廷也没有打算安抚这些人。
万一这些人开始悄悄的接近朱慈烺,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能够预料。
郑锦宏说的眼泪都出来了,他生怕皇上要求洪欣贵保证朱慈烺的安全,那样一切的安排都白费了,皇上的旨意,郑锦宏和洪欣贵等人绝不敢违背,包括徐望华也不敢违背。
“锦宏,朕从不做亏心事,也一向认为都是仁慈的,朕不迂腐,知道有些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可朕还是希望什么事情都是美好的,近段时间以来出现的诸多事情,包括被裁撤文武官员的怨气,朕都是知晓的,朕不强压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想明白,以前他们尸位素餐,贪墨朝廷的银子,想方设法的盘剥百姓,现在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朕不去惩戒他们,给他们平安活下去的机会,可惜朕的想法,有些人不一定明白。”
“该如何做,你和徐望华以及做出了安排,朕不会阻止你们,后面的事情如何的平息,想必你们也做出来了安排,风波不要闹的太大,想要天下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朕展现出来的不可能总是和蔼可亲的,也不可能让某些人认为朕就是傻子。。。”
郑勋睿说完之后,郑锦宏再次跪下,哽咽着开口。
“皇上,此事完全是臣一手操作,有任何的问题,臣完全承担,与皇上无关。”
“这话就不要说了,锦宏,我们不能给将天下人都当作傻子,人家现在不开口说,历史上也会记下这一笔的,该是朕承担的责任,朕绝不会推脱。”
八月十四日,大同方面传来消息,大顺军余孽全部被剿灭,随军征伐的朱慈烺,在追击战之中,带领五十名将士奋力厮杀,寡不敌众,英勇捐躯。
负责指挥作战的第二军总兵洪欣贵已经率领军队返回京城,接受朝廷的惩处。
八月十五日,皇上与朱徽娖的大婚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只是在大婚的仪式之后,郑勋睿当即册封朱徽娖为皇贵妃,在皇宫之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娘娘,册封英勇捐躯的朱慈烺为太师,领兵部尚书衔,责令将其厚葬在山西大同。
成为皇贵妃的朱徽娖,也给皇上提出来要求,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要求有任何的册封了,希望安安心心的平静的生活下去,一辈子不为官。
皇上答应了皇贵妃的要求,命令户部每年拨付一定的银两,保证皇贵妃亲人的生活。
也就在皇上和皇贵妃的大婚之后几天时间,皇贵妃再次提出来要求,取消所有藩王的称号和封地,让其成为普通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入朝为官,与寻常百姓一样。
皇上尽管尚未同意皇贵妃只请求,不过消息很快泄露出去了。
各地的藩王开始给朝廷上奏折,恳请撤销藩王的封号和封底。
到了九月底,皇上的圣旨终于下来了,同意裁撤所有藩王的称号和封地。
第八百九十章大清国的对策
皇太极的身体一直都有些虚弱,回到沈阳之后,他静养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
八旗军明明已经占领山海关,却被迫撤离,眼看着就要得到的中原失去了,这样的情况皇太极难以接受,可是事实摆在面前,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为了避开郑家军犀利的火炮,皇太极只能够做出撤离山海关的决定,尽管这样的决定让他肝肠欲断。
郑家军驻守在山海关,虎视眈眈,锦州和宁远一样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驻扎此地的阿巴泰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在防守方面,这似乎与前些年的情况倒过来了,大清国开始驻守锦州和宁远等地,生怕郑家军突然发动进攻。
冥冥之中,皇太极已经预感到,大清国想要统一中原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悍勇的郑家军短时间之内根本不可能被战胜,甚至是永远不可能战胜的。
依照郑勋睿的能力和野心,不可能让大清国永远存在于辽东。
不过八旗军撤离山海关之后,辽东倒也平静。
这期间,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做出了不少的预测和评价,特别是在五月下旬郑勋睿登基之后,两人的判断更是愈发的明确了。
范文程认为,郑勋睿登基称帝之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稳定各地,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在辽东和辽南两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大明的读书人和士大夫,不一定接受郑勋睿这个皇上,他们内心是排斥的,如此情况之下,郑勋睿难以得到太多的支持,其统治力包括郑家军的实力。都有可能大幅度的下滑。
洪承畴的观点与范文程的基本一致,他认为郑勋睿登基之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一方面北方遭受了多年的灾荒,稳定北方的局面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且大顺军也没有被彻底剿灭,残存的力量同样会对大明南北都造成不小的影响。郑勋睿此时此刻主要做的事情,还是稳定局面和自身的统治。
皇太极同样是枭雄,尽管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分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他不完全相信,要知道依照郑勋睿的能力,掌控权力轻而易举,人家在南直隶经营那么长的时间,实力不知道有多么的雄厚,之所以没有很早的进入北方。无非是不愿意承担某些不好的议论和名声,要不然郑勋睿早就剑指北方了。
大明王朝早就腐朽不堪,大顺军已经成为彻底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郑勋睿不过是在大明王朝彻底垮塌的基础之上重建罢了。
皇太极重视情报的作用,可他更加看重的是实力,唯有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大清国的实力还是略显不足。特别是郑家军拥有的火炮,太过于犀利了。犀利的火炮已经成为八旗军最大的梦寐。
连续几个月的时间过去,辽东和辽南都没有出现什么战事,这让皇太极也开始疑惑了,难道说郑勋睿登基之后真的是遇见什么难题了,以至于没有办法在辽东和辽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吗,或者说郑勋睿登基之后就满足了。好不容易做皇帝了,必须要好好的享受,至于其他的事情暂时放到一边去。
经过了认真的思索,皇太极决定召集相关人员,认真讨论一番。现如今大清国究竟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或者说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究竟在什么地方。
皇太极自身也有思索,大清国的发展方向只有两条,其一是朝着草原的方向发展,依托效忠的草原部落,不断的壮大实力,最终寻求与郑家军决战的时机,其二是从辽东或者辽南的方向发动进攻,试探郑家军的意愿,若是能够在这些地方打败郑家军,则能够更进一步的明确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更直接的能够占领中原。
皇太极很清楚,目前的情况之下,想着直接进攻山海关或者金州和复州等地,难度是很大的,郑家军的骁勇,满人权贵都是知晓的,也没有谁愿意主动率领大军发动对郑家军的进攻,若是这样的进攻再次失败,那么对于大清国来说,后果难以承受。
骁勇的皇太极,第一次感觉到迷茫。
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多铎、阿济格和岳托等满人权贵,以及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悉数来到了大政殿。
这一次的商讨非常的关键,所有人内心都是明白的,进入大政殿之后,众人的脸色都非常的严肃,一直都看不起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多铎、阿济格等人,甚至忘记了对着范文程等人瞪眼,进入到大政殿之后,就低下头沉思。
这样的情况太罕见了,要知道满人权贵好勇斗狠,基本不存在服输的想法,不过在面前郑家军的时候,这些满人权贵收敛了嚣张,因为他们嘴上的嚣张没有任何的作用。
八旗军被迫撤离山海关,将山海关拱手送给了郑家军,这是八旗军的耻辱,更是八旗军打不过郑家军的明显写照。
范文程和洪承畴的思索则更多了,他们是汉人,投靠了大清国,在汉人眼里他们就是汉奸,是要遭受到最为严厉惩处的,一旦郑家军彻底打败了八旗军,他们,没有任何的活路。
皇太极进入大政殿,感受到了压抑的气氛。
“这都是怎么了,骁勇的巴图努就是这样的气概吗,朕请你们来,是和你们共同商议八旗军如何获取最大的胜利,难道你们都认为八旗军必败无疑了。。。”
皇太极的训斥,让众人都抬起头来了。
尽管气氛还是有些压抑,不过代善等人的脸上,倒是显露出来强悍的气息了。
皇太极内心高兴,满人权贵不惧怕任何强大的力量,满人的骨子里就是强悍不屈的,不管遭受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敢于面对。
“文程,说说情况吧。”
范文程打起了精神,开始讲述皇太极的想法,其实也就是两种选择。
范文程说完之后,首先开口的是多尔衮。
代善年纪大了,很少直接参与到战斗厮杀之中,在这方面不好直接开口说,济尔哈朗更多的时候都在维持沈阳的稳定,参与的战斗同样不多,五大亲王之中,最具有发言权的就是多尔衮了,故而多尔衮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也是正常的。
“皇上,臣弟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要想到应对郑家军火器的办法,郑家军实力虽然强悍,可若是单打独守,八旗军绝不会落于下风,郑家军最为倚重的就是火器和火炮,臣弟这段时间也稍稍了解情况,郑家军使用的火器称之为毛瑟枪,这种毛瑟枪与火绳枪有很大的不同,风雨天气也可以射击,至于说火炮,以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为主。。。”
多尔衮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毕竟是多次指挥作战的亲王,很快抓住了重点。
“。。。皇上,臣弟认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大清国要加强与草原部落的联系,促进自身实力的发展,第二件事情就是大力发展火器和火炮,至少有抗衡郑家军火器的能力。。。”
多尔衮的意见是朝着草原方向发展,联合草原部落。
多尔衮说完之后,代善、济尔哈朗、豪格与多铎等人悉数表示赞同。
范文程也开口了,但说的很是小心。
“奴才以为睿亲王殿下说的是正确的,草原已经不稳定,特别是以鄂尔多斯部落为首的一些草原部落,就看着蝇头小利,已经归顺甚至公开投靠大明了,若是不能够彻底阻止这样的状况,则草原危险了,奴才的建议是,趁着郑勋睿稳定内部局势的时候,八旗军进入到草原,打击甚至是剿灭那些归顺大明朝廷的部落。。。”
范文程开口的时候,四周同样很是安静。
范文程说完之后,洪承畴没有开口,也许是觉得没有什么可说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众人的认识就达成一致,不约而同的选择朝着草原的方向发展,这是很少见的,满人权贵骨子里除开强悍,还有一点那就是极其的自负。
大清国朝着草原的方向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紧靠着陕西的鄂尔多斯部落、土默特部落和吐鲁番部落等的草原部落,基本都归顺大明朝廷了,也就是归顺郑勋睿了,大清国想要彻底稳定草原的局势,就务必要打败以鄂尔多斯部落为首的归顺大明朝廷的草原部落。
皇太极慢慢的站起身来。
“朕以为十四弟说的很是正确,我大清国首当其冲的事情是找寻对付郑家军火炮和火器的办法,其次是稳定草原的局势,马上就要进入秋季了,正是草原游牧的季节,这稳定草原局势的事宜,就由十四弟直接负责,所需调集的八旗军,下一步商议,应对郑家军火器的事宜,由文程直接负责,要么我们也获取到数量不菲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要么就想到能够真正应对火器的办法。。。”
皇太极开始了安排,此番商议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取得统一,他内心五味杂陈,这不是说诸多的满人权贵异常的团结,而是众人都变相承认了郑家军的强大和骁勇。
第八百九十一章皇上的野心
在内阁首辅徐望华看来,大明已经稳定下来,完全可以在辽东和辽南开始对八旗军全面的征伐了,毕竟这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在皇上身边那么多年,徐望华当然知道皇上的某些想法,北方的八旗军以及大清国一直都是巨大的威胁,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大明北方巨大的动荡。
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皇上一直都没有提及征伐八旗军的事宜,而是在内阁、朝廷以及军队重组的方面耗费心思,折让徐望华感觉到奇怪了。
不仅仅是徐望华,内阁次辅周延儒,以及其他的内阁大臣,也对此表示了不理解,就连最为忙碌的左都御史文震亨,都在早朝的时候提到了征伐八旗军的事宜。
都察院的职责早就不一般,直接对皇上负责,不受内阁的节制,监督大明所有的官吏,且无凭据的弹劾与诬陷被严厉禁止,这让文震亨的压力巨大,在省府州组建都察院的分支机构,明确其职责,那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可惜皇上对这一切好像都是无动于衷的。
与此所不同的是,皇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开始对郑家军实施了诸多的改革。
第一项改革就是调整郑家军各级军官的组成,以前郑家军的各级军官,基本没有什么读书人,哪怕是秀才都很少,几乎都是从战斗厮杀之中成长和提拔起来的,可现如今皇上专门下旨,郑家军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除非是特殊情况,今后都需要有举人以上的身份。
第二项改革就是彻底废除军户制度,军队改为招募制度。这一点彻底的改革非常的关键,可以说完全否定了大明以前的军队构建,也正是因为废除了军户制度,才能够设立七大军区,撤销各省的都指挥司,不过伴随废除军户制度的实施。军士的饷银也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其开销全部由朝廷直接承担。
第三项改革就是放开了军士招募的限制,鼓励有一定学识的年轻人进入到军队之中,这些人进入到军队,若是表现良好,能够得到优先提拔。
第四项改革是最为关键的改革,那就是关于文官和武官的身份事宜,大明朝廷历来都是重文轻武的,可皇上下旨。军队之中的军官若是进入到文官队伍之中,仅仅是低半级安排,譬如说正五品的游击将军,出任文官的时候,其品阶为从五品。
而且文官和武官的区分不再是牢不可破的,文官随时有可能进入到军队之中成为武官,武官也能够随时进入到文官队伍之中。
皇上同时还耗费了最大的气力整顿水师。
驻扎在蓬莱和福建的水师,其最高指挥官水师都督由郑锦鸿直接兼任。这完全出乎众人的预料,就算是郑家军诸多的总兵副总兵。都没有特别的重视水师。
皇上对军队的重塑,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反对的声音还是不少的,毕竟几百年甚至接近千年的时间过去,重文轻武已经成为了习惯。
可是皇上不为所动,坚持如此做。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初五。瑞元元年十一月初五,乾清宫。
早朝已经结束,此次的早朝,有关军队改革的事宜争执已经达到了顶峰,原因就是皇上下旨。要求在国子监培训的诸多两榜进士之中,抽调一部分成绩优秀的进士直接进入郑家军,担任郑家军的各级军官,而这些两榜进士很是想不通,不愿意进入到郑家军之中。
当然,要说这些两榜进士抗旨不遵还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思想上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进入到郑家军之中,也难以承担重任。
皇上于是将内阁大臣以及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系数留下,要专门说明派遣两榜进士进入郑家军为军官的事宜了。
按照先前的安排,讲武堂正在慢慢发生改变,成为专门培训郑家军各级军官的学堂,郑家军各级军官全部都要进入到正在慢慢转变职能的讲武堂培训,若是培训不能够合格的人员,不能够继续担任郑家军的各级军官。
内阁大臣以及朝中大部分的官员认为,由讲武堂培训郑家军军官就足够了,没有必须从国子监抽调两榜进士进入到郑家军之中,再说军官人选的挑选,完全可以通过武举的方式进行,说白了,两榜进士对于武官和武将的看法还是戴着有色眼镜。
郑勋睿看着诸多的大臣,语气凝重的开口了。
“朕决定对郑家军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诸位爱卿是有想法的,诸位爱卿若是想通了,下面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议论,国子监的两榜进士进入到郑家军之中,也就不会产生阻力,故而朕认为根子还是在诸位爱卿的身上,今日朕就与诸位仔细说说此事。”
“军队乃是国家只根本,没有强盛的军队,一切都无从说起,就算是我大明王朝富裕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手里有钱有粮了,可是没有强悍军队之保证,这样的富裕也就是昙花一现,根本不可能维持。”
“南宋和北宋的惨痛教训,诸位爱卿都应该明白,也正是从这方面考虑,朕才下定决心建设好郑家军。”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流传民间多年的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更是形容了军士素质之底下,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之认识,也就是朝廷认为当兵的只要能够冲锋陷阵杀敌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什么学识,这就导致了军士素质低下。”
“我大明王朝开国三百余年了,这样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军户制度更是让军士的素质低下,军队之中识字之人极少,千人之中难以挑选出来一人,就连军士自身都认为,学识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只要能够冲锋杀敌就可以了。”
“真的是如此吗,朕看这样的认识大错特错,极其的愚蠢,天启和崇祯年间,杀良冒功的情形屡屡出现,流寇肆掠的时候,老百姓甚至支持流寇、痛恨朝廷大军,这也导致流寇不断的发展壮大,最后甚至杀入到京城,逼迫先皇自缢身亡。”
“军队需要有军魂,军士需要有素质,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情形,绝非是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