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富裕之生活。”

“更进一步,朕想到了理论之重要。”

“让读书人能够真正的明白为官之责任,让大明王朝能够真正的强盛富裕,且将这样的势头长久的延续下去,就很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的理论,仅仅凭借着儒家思想,凭借着四书五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儒家思想延续近两千年的时间,必须要随着时间之推移发生变化,注入很多新的理论,这个道理解释起来很是简单,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与现如今的情形大不一样,我大明王朝若是死死抱着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不知道改进和进取,那就必定会落后,国富民强的局面就不可能长时间的维系下去。”

“由此朕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专门研究理论之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很明确,那就是结合当前之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和提出相关的理论,提出来的理论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是可以推行下去的,必须是让我大明王朝能够长时间维持强盛富裕情形的。”

“朕思考了很久,这个机构之名称就叫做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能够进入这个研究院的都是大儒,朕不管他究竟是什么想法,也不管他是不是完全效忠于朝廷,只要他有足够的学识,就可以吸纳进入到研究院之中。”

“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由礼部负责直接管辖,其性质主要是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为朕、内阁和朝廷提供理论上面的依旧,研究院可供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民生、军士、司法甚至是外交等等方面的事宜,研究院之人员,务必保持学识之独立性,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当然,研究院提出来的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礼部和内阁的商议,凡是有利于我大明王朝发展的,尽管大胆的接受。”

“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朝廷能够吸纳方方面面的人才,也是大气之表现,换一种方式,让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更是好事情。”

。。。

杨廷枢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原来皇上想着将读书人之中的翘楚集中到某个地方,让这些人讨论理论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自身之建议,供朝廷和内阁参考。

那些东林党之中的大儒,包括复社和应社之中的大儒,正好可以进入到新成立的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之中,这样一来,轻易就能够掌控舆论阵地,统一读书人的思想了。

第八百九十五章朕为主宰

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一月,瑞元元年十一月,大明各地基本稳定下来,北方开始逐渐摆脱战乱带来的阴影,诸多的商贾看到了商机,大规模的朝着北直隶附近发展,在他们看来,毕竟京城是大明的中心和重心,就算是这一带暂时是满目疮痍,但总是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商贾的敏锐性是很高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内阁在恢复北直隶秩序、促进百姓稳定下来方面,耗费了很大的气力。

首先在粮食的救济方面,内阁调集了大量的粮食,甚至直接从陕西调运部分的粮食到北直隶,稳定住饥荒之中的百姓,其次在官吏的配备上面,将最为能干的官吏配备到北直隶所属的府州县,最后就是在钱财的投入方面,更是倾斜北直隶。

这就让北直隶的复苏远远强于河南与山西等地。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北直隶迅速开始恢复,展露出来欣欣向荣的局面,

随着北直隶开始复苏,以前大量迁出去的人口,也逐渐返回家乡。

郑勋睿也是赞同这种做法的,北直隶毕竟是京城所在地,只是在如何让北直隶快速复苏方面,郑勋睿倾向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譬如说重新分配无主的土地,全面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限制出现过高的耕地租赁的费用,为老百姓无偿的提供粮食种子,包括甘薯和玉蜀黍种子等等,第二是从驻军方面倾斜北直隶,郑家军第一军驻扎在北直隶境内,人数达到了五万人,这五万人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北直隶境内。必定会拉动北直隶的消费,也让百姓能够找到谋生的门路。

同时,大运河北直隶范围内的河道整修,进入秋季就开始了,整修河道采取了招募民工的做法,给付薪酬。这让北直隶大部分的劳力在农闲季节找到了事情做,而且可以挣到工钱,用以维持家中的开销。

商贾进入北直隶,让北直隶的恢复速度更快了。

京城的变化更是巨大的,毕竟这里是大明的政治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其在经济上面发挥出来的作用,仅次于南京。

京城内已经看不到战乱带来的阴影,熙熙攘攘繁华的景象早就出现了。已经进入到冬月,春节的氛围慢慢的冒出来,接二连三的商铺卯足了劲,备足大量的货物,准备在春节的时候好好赚上一笔。

任何一个进入京城的人都不会相信,上半年三月的时候,这里是一片的凄风苦雨,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官吏更是提心吊胆。

面对这样的情形,老百姓满意。士大夫和商贾满意,朝中的官吏更是满意。

可惜皇上不是特别满意。

据说顺天府府尹顾梦麟给皇上禀报应天府以及京城局势的时候,被皇上问的满脸通红,以至于回到府衙的时候,接连三天的时间都没有露面。

这不是传闻,而是确有其事。

皇上询问有些自得的顾梦麟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朝廷为什么要加大对北直隶的救援,甚至有些时候暂缓了对河南与山西等地的驰援,第二个问题是北直隶究竟准备在大明王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是以为仪仗京城在这里的便利,得到更多的扶持是应该的。第三个问题是北直隶乃至于京城究竟准备建设成为什么样子,说起来南京比京城更加的富庶,京城是不是感受到其中的差距了,准备如何的努力。

总之皇上询问了不少的问题,顾梦麟目瞪口呆,很多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这一次皇上没有客气,训斥了顾梦麟,让其回去思考,三天之后再次到乾清宫,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顾梦麟回到府衙之后,足足三天的时间没有露面,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如何再次在乾清宫去回答问题。

顾梦麟没有想到,三天之后他来到乾清宫,等候的不仅仅是皇上,还有内阁大臣,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甚至包括都督府的大都督和都督。

这个阵势让顾梦麟真的紧张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皇上提出来的问题非同小可。

“顾爱卿,朕的问题是很明确的,朕给你三日的时间,不知道你思索如何了,说来看看。”

皇上的语气很是柔和,但顾梦麟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

“皇上,臣认真思索了问题,臣以为,京城和北直隶应该发挥出来领头之作用,作为大明之京城,若是落后于其他地方,那各级官府就没有勉力做事情。。。”

郑勋睿微微点头,看来顾梦麟的悟性还是不错的,至少最为主要的方面想到了。

内阁加大对北直隶的扶持,这方面郑勋睿完全赞同,不管怎么说,北直隶都是大明最为重要的地方之一,南方只能够作为经济中心,无法成为政治中心,这样的情况几百年之后也是如此,而北直隶不仅仅要成为政治中心,还要成为经济中心,北直隶的力量需要强大起来,如此大明王朝在剿灭大清国、统一草原之后,北直隶就能够成为全面带动北方发展的引擎。

陕西曾经是郑勋睿格外关注的地方,也是郑勋睿发家的地方,不过从经济规模来看,陕西不可能与南方比较,更无法与顺天省比较,一方面源于地形方面的限制,另外一方面也是陕西不可能成为北方真正的中心。

南方一应天省,也就是原来的南直隶为引擎,北方则以北直隶为引擎,一南一北两个引擎,才能够真正带动大明王朝这辆车飞速的前进。

顾梦麟足足说了大半个时辰的时间,详细说明了自身的理解。

众人听得非常仔细,特别是内阁首辅徐望华和内阁次辅周延儒,两人实际上也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现如今的北方和南方比较起来,差距太大了,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学识方面,而且这种差距有愈来愈大的迹象。

皇上已经登基,且已经在京城登基,若是北直隶不能给快速发展,想必皇上的脸上过不去,内阁也难以睡安稳觉,故而在扶持和救助方面,徐望华与周延儒的意见完全一致,倾向于加大对北直隶的投入,大半年的时间过去,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可北直隶总是依靠朝廷的救济是不行的。

前两日皇上已经提到了天津,特别提到了天津码头的事宜。

天津的码头实际上是原来天津三卫掌控的码头,基本属于军用码头,再说朝廷多年都禁止海上贸易,天津码头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皇上的意思,在天津建设一个大型的商贸码头,不仅仅可以连接海上贸易,还可以连接从南方运抵北方的诸多货物。

皇上的这个建议,让徐望华和周延儒陷入到沉思之中,他们隐隐感觉到,皇上恐怕要加大对北直隶的建设了。

皇上为什么会倾斜北直隶,难道仅仅是因为京城在北直隶吗,应该说这个理由不是特别的充分,毕竟皇上高瞻远瞩,眼里是整个的大明,而不是只有北直隶。

顾梦麟说完之后,郑勋睿看看众人。

乾清宫非常的安静,郑勋睿没有要求其他人说话,直接开口了。

“顾爱卿的理解,诸位都听清楚了,顾爱卿能够有如此的认识,朕很是高兴,不过朕今日所要说的话语,牵涉到的面可能更大。”

“秦王朝统一全国之计量单位,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用力可谓开天辟地,这一点朕不想多说了,诸位爱卿或许要奇怪,这大明王朝的计量单位是统一的,宝钞也是统一的,到处都是一样,似乎不需要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朕可不是这样看的,朕所想到的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宝钞,可不仅仅是在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之标准,要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在大明,在南亚,甚至在遥远的荷兰与葡萄牙等地,都是要行得通的,大明必定要成为世界之主宰,朕为主宰。”

乾清宫异常的安静,皇上这些话的意思,众人很明白。

“或许有人会认为朕好高骛远,认为朕是贪心不足,可朕要告诉诸位,这是完全行得通的事情,荷兰与葡萄牙的红衣大炮、佛郎机等等,可以进入我大明,那么我大明的宝钞,就一样能够进入到荷兰与葡萄牙甚至西班牙等地。”

“诸位爱卿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朕要求大力建设北直隶的事宜,北直隶是我大明王朝京城所在地,这里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大明之楷模、海外之楷模,不管是经营商贸还是前来求学的海外人士,几乎都是要到京城来的,让他们领略到北直隶的富庶和霸气,领略到北直隶的自信和强悍,北直隶要让这些人从内心服气。”

“南方乃是商贸中心,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霸气,朕在南方那么多年,感觉到的是小家碧玉,缺乏大气,这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若是南京有了京城那么多的霸气,倒是不正常了。”

“顾梦麟,现在你应该明白身上的重任了,工部已经开始统筹考虑兴建天津港口的事宜了,此事是北直隶真正开始发展的关键,一旦天津港建成,北直隶的商贸将得到巨大的发展,所以朕要求你抓住机遇,促使北直隶大规模快速的发展。”

第八百九十六章俸禄之争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低的可怜的俸禄来应对满朝官吏,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崇祯年间,将官吏的俸禄压得如此之低,这与朱元璋的出身是有着极大关系的,朱元璋生活的元朝,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遭受到了极大的痛楚,加之亲人不断的死亡,让朱元璋痛恨官府,就算是掌控天下之后,深入骨子里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改变,朱元璋一面需要官吏做事情,一面压制官吏的俸禄,每每以老百姓的收入来比较官吏的生活,这种极端化的做法,为大明朝廷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尽管朱元璋以残暴的手段来对付贪污的官吏,但还是没有办法真正的杜绝大部分的官吏贪污,因为这些官吏若是依靠俸禄来过日子,根本就无法维持。

郑勋睿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当然作为穿越人士,他也知道几百年之后这方面的争论,还是很强烈的,各方有各方的观点,但有一点郑勋睿是坚持的,那就是若官吏与老百姓的收入一样了,过着一样的生活了,那就是对文化知识的极大讽刺,既然不读书也能够得到优厚的待遇,既然不用过多的付出也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那还有谁读书,还有谁愿意做事情,社会岂不是要大幅度的倒退。

纵观世界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重视知识和科技的,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作为社会管理的精英,若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证了,生活与老百姓都是一样了,那么掌握权力的官吏,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贪墨。为了让日子过的更好一些。

郑勋睿决定大幅度的提升官吏的俸禄,也有着很好的条件,几百年之后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大明官吏的人数的确很少,特别是经历了大乱之后,以江宁县为例。有品阶的官员仅仅三人,分别是知县、县丞和主薄三人,典使不入流,不算是真正的官员,而上了铜版册的吏员总数也不过三十六人,加上巡捕房的捕头和捕快等等,总人数不过六十五人。

原来县衙的不少衙役,都是没有俸禄的,依靠县衙来维持他们的开销。这些衙役的人数就不好计算了,多的地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少的地方寥寥几个而已。

郑勋睿在南方已经规范了衙门的人数,譬如说江宁县,作为南方的大县,其衙门里面的总人数也就是九十五人,包括了所有的人员。

这九十五人的俸禄。由朝廷直接负责,高低不等。

而南方有些很小的县。衙门总人数为三十五人到四十五人之间。

登基之后,户部就忙于清理各地官府的人选,按照郑勋睿的要求,对大明所有省府州县的人员进行了初步的规范,具体分为了两个档次,各省巡抚衙门人数大致差不多。为一百二十人,包括所有的官吏,提刑按察使司人数为四十人,府州县都是根据大小人口等等分为两个档次,第一档府衙官吏人员为四十至五十人。州衙为三十五至四十五人,县衙为六十五人到九十五人,第二档府衙官吏人员为二十至三十人,州衙为二十至二十五人,县衙为三十五至四十五人。

不管什么特殊的情况,都不准超过这个指标数目。

如此规范之后,经过统计,大明辖十三个省,其中包含北直隶,一百四十个府,一百八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需要朝廷承担俸禄的官吏总数大致为十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让郑勋睿感觉到吃惊,这要是几百年之后,一个地区的吃皇粮的人就超过这个数字了,不过社会的精细化分工尚未全面铺开,官吏人数少也是必然的情况,否则老百姓根本无法承担了。

朝廷制定下来的俸禄,是按照品阶确定的,正一品每月俸禄折合白银六百两,从一品每月五百八十两,正二品每月五百五十两,从二品每月五百三十两,以此类推,从九品官员的俸禄为每月一百八十两白银。

严格说起来,大明朝廷的官员人数不多,多的是吏员,占据六成以上,接近七成。

吏员的俸禄才是最为关键的,按照郑勋睿当初确定的目标,司吏每月俸禄为一百两银子,典吏每月俸禄为八十两银子,书办每月俸禄为五十两白银。

从大明王朝的消费水平来说,这个俸禄算是相当高了。

如此计算下来,大明朝廷每年需要支付的官吏的俸禄,折合白银九千万两之巨。

这还没有算郑家军二十万人的开销。

如此朝廷肯定是吃不消的,尽管今后大发展之后能够承担,可目前情况之下无法承受。

吏部考虑到了实际存在的困难,于是调整了俸禄的数目,根据大明官吏构成之比例,大幅度调整了五品及其五品以下官吏的俸禄,五品官员俸禄每月折合白银三百两,从五品二百六十两,六品每月二百两,从六品每月一百八十两,七品每月一百五十两,从七品每月一百三十两,八品每月一百两,从八品每月八十两,九品每月六十两,从九品每月四十两。

至于说吏员的俸禄,则是大规模的下调了。

司吏每月三十两白银,典吏每月二十两白银,书办每月十五两白银。

如此调整之后,朝廷需要支付的白银,下降到了三千多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户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这样的调整,引发了一些争议。

尽管说书办每年能够拿到手的俸禄,折合一百八十两白银,这和以前比较起来,有着天地之别了,要知道以前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也就是五十两到六十两白银左右。

谁都想着能够多拿一些俸禄,如此家里的生活自然会好很多的。

吏部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个原因,在制定了规矩之后,专门在早朝的时候做出了相应的说明,都察院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也就是说,官吏在拿到了这些俸禄之后,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方面的开销,日子比寻常百姓好了太多,若是还有贪墨的事宜,那是严惩不贷的。

朝会也进行了几番的辩论,最终同意了吏部、户部和都察院拿出来的方案。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赋税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南方的应天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赋税收入是很高的,这些地方商贸发达,地方上的官吏也辛苦很多,反观北方,差的就很远了,就算是稍微好一些的陕西,与南方诸多的省也没有可比性。

若是俸禄完全统一了,南方的绝大部分官吏都不会服气的。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郑勋睿在早朝的时候,说出来了一个意见,那就是根据各省府州县情况的不同,户部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所谓的奖励其实就是户部返回给各省的赋税收入,这一部分的收入,除开维持省府州县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用来奖励各级的官吏,收入少的地方,官吏自然就拿不到奖励了。

如此就拉开了收入的档次,不过这个档次拉的不会太大,因为户部返回的赋税收入有限,最多也就是赋税收入的两成左右。

圣旨下发到各地之后,官吏基本是平静的。

这一点再次出乎了郑勋睿的预料,好久之后他才明白过来,和以前比较,官吏的俸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对于某些贪墨成性的官吏来说,这些收入算不上什么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想要做事情不愿意贪墨的官吏,这样的收入足够维持尊严,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就以江宁县为例,从八品的主薄每年的俸禄折合白银九百六十两,加上年底的奖励大约为一百五十两的白银,总收入折合白银一千一百一十两,这些俸禄,足够维持大家庭的开销,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了。

如此富足的生活,官吏没有理由不珍惜,毕竟派驻到省府州的都察院的御史,时时刻刻都在监督,要是没有发现有贪墨事宜了,掉了乌纱帽,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一辈子都要背着耻辱的名声,孰轻孰重,大家非常清楚。

皇上调整官吏俸禄,也彻底颠覆了大明王朝三百余年来的惯例,让诸多的士大夫、商贾和百姓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让官吏有了真正的自豪感,能够进入到官府做事情,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变化,也意味着有了充足的俸禄,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郑勋睿对这样的情形是比较满意的,他也知道,高薪养廉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相比较来说,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不管怎么说,让各级的官吏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珍惜自身的职位,这已经很不错了,官吏拿着相对来说高的俸禄,就要考虑是不是对得起这些俸禄,就要老老实实的做事情,若是因为不能够很好做事情,甚至是贪墨,失去了这份差事,甚至是进入到大牢之中,那就太不划算了。

第八百九十七章理顺体制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道理郑勋睿非常清楚,前世身为公务员的他,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非常关注的,其实治理国家,最为关键的是有一套优秀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同时这个管理制度能够完全的落实下去,当然任何的管理体制与优秀的制度,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的进行检验,以至于不断的完善,偏偏郑勋睿就有着这样先知先觉的优势,毕竟他是穿越之人,几百年之后不少优秀的管理体制和经验,随时都能够拿来为自身所用。

到了瑞元元年的十一月底,户部收到的商贸赋税、农业赋税以及海上贸易的保护费等等,包括没收的原郑芝龙的银子等等,总计折合白银已经超过一亿一千万两白银,这是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不过开销同样是巨大的,官吏的俸禄需要开销折合白银三千五百余万两白银,郑家军需要开销近三千万两白银,其次就是各级官府需要的日常开销折合白银一千万两左右,返回给各省的赋税折合白银五百万两左右,去掉这四项的开销,剩下的白银就只有三千万两左右了。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北方以及南方少部分地方的抚恤费用高达五百万两白银,整治北直隶境内的大运河开销两百万两白银,此外就是各地整修水渠沟渠等等事宜,包括整修道路等等,都是需要开销钱财的。

若是钱财的开销,全部都要户部来操劳,那么户部的官吏都是累死了都忙不过来。

所以郑勋睿建立起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专门用于钱财开销的事宜,这个体制的贯彻落实,还要依赖大明皇家银行。

大明所有官吏。包括郑家军所有将士,凡是从朝廷领取俸禄之人员,其俸禄的发放由地方官府造出名册,具体发放事宜有大明皇家银行直接负责,所有人都到银行去领取俸禄,包括京城的官吏也不例外。此举就杜绝了官吏贪墨俸禄事宜的出现。

地方上需要整修沟渠和道路等工程,这是需要开销银两的,由地方官府来承担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由上面来承担,这种大型的工程,由地方官府造出预算,看看需要多少的钱粮,然后报送府州衙门审核,最终由省巡抚衙门确定。预算超过十万两白银的工程,必须呈奏内阁审批,最终由皇上直接确定。

内阁在批准工程之前,户部和工部根据情况的需要,派出人员前往地方上核实,经过核实之后,内阁根据户部钱财的多少,看看是不是批准这个工程。

地方上都察院派驻机构。必须严格审核工程,若是工程出现贪墨事宜。或者是假报工程,那么各级都要追究责任,而责任最重的就是省府州县等衙门。

这样的管理体制,让各省的巡抚、知府、知州和知县都是小心翼翼的,就连驻扎在地方上的都察院都是特别小心的,弄得不好就要跟着倒霉。

瑞元元年需要开销的地方特别多。以至于内阁最终否定了很多方面的开销。

故而看起来庞大的收入,真正用起来就没有多少了,何况皇上已经提出来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府库必须有折合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钱财储存,今后每年都要增加。一直到府库有约折合一亿两白银的钱财了,才能够真正放心。

瑞元二年需要展开的征伐,还是需要依靠大明皇家银行的。

或许是郑勋睿提出来的诸多的管理体制,让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有些不适应,一段时间过去,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忙的四脚朝天,几乎没有什么歇息的时间,就算是休沐的时间,他们都是守候在衙门里面的,前往京城来禀报事宜的官吏络绎不绝,毕竟很多的事情都是需要内阁商议和决定的。

徐望华和周延儒等人都在皇上面前叫苦了。

郑勋睿明白其中的奥妙,毕竟新的体制机制刚刚开始推行,必须让朝廷之中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的巡抚充分的熟悉,然后才能够朝着府州县一级一级的落实下去,若是刚开始就落实到最下面去了,必定会引发出来更多更大的乱子,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让徐望华和周延儒等内阁大臣辛苦一些,包括朝廷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各省的巡抚。

同时,每次早朝议事的时候,郑勋睿也特别强调了,万事开头难,这些规矩和制度刚刚开始实施,必定有一段时间适应,这个适应的过程,内阁首当其冲,其次就是六部的左右侍郎和各省的巡抚,再次就是六部的郎中和员外郎等等,包括都察院的佥都御史等等,一旦大家真正适应了这一套的管理体制,今后署理公务就会顺利很多。

郑勋睿强调更多的就是清廉,对于官吏贪墨的行为,都察院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一样要严格查处,凡是贪墨的官吏,原则上是要罢免一切的官职,同时按照品阶的高低交给大理寺或者是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处理的,至于那些占着位子不做事情的官吏,警告和训诫无效之后,同样罢免一切官职。

更加让各级官吏担心的是,一旦被罢免官职,甚至是遭遇到大理寺和提刑按察使的处置,就失去了所有的收入,生活都没有保证了,要知道朝廷对于官吏是负责终生的,致仕之后也可以领取一定俸禄的。

严格要求的同时,官吏的俸禄也是按照最新的标准准时发放,朝廷专门做出了规定,每月的五日为发放俸禄的时间,户部以及地方上的户科、户房等等,无比将官吏的俸禄整理出来,报送到各地的大明皇家银行,官吏随时可以到皇家银行去领取个人的俸禄。

各级官府需要的公务开销方面,也由朝廷直接负责,不需要官吏自掏腰包,这件事情在每年开年的时候,各级官府自行核算,看看一年需要哪些方面的开销,之后统一报送到省府州,经过审核之后,由户部直接拨付,户部则会采取抽查的方式,核实各级官府的开销是不是合适,若是发现了问题,同样要追责各级的主官。

一方面是生活方面充足的保证,另外一方面是严格的要求。

这样的做法让各级官吏口服心服。

新的体制和机制落实下去的时候,郑勋睿都累的人仰马翻。

包括皇后娘娘文曼珊在内的诸多人,也是叫苦不迭,作为大明皇家银行总部的行长,文曼珊可没有轻松的时刻,特别是各级的皇家银行刚开始负责官吏俸禄发放的时候,数不清的文书送到了京城,几乎都是请示该如何做的,也有很多叫苦不迭的。

这个时代可没有计算机,一切都要靠算盘计算出来,还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错误,其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要命的是郑勋睿对银行运作的这一套体制也不是特别的熟悉,只能够是要求大明皇家银行不断的摸索。

文曼珊尽管熟悉了钱庄的所有操作程序,也知道其中的奥妙,可一下子多出来了这么多的事情,同样是手忙脚乱,很多时候都要与卞玉京和冬梅等人商议该如何做。

到瑞元元年底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