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党人。。。”

郑勋睿脸上露出了一丝的笑容。

“朕看周爱卿对钱士升等人还是有些看好的,你得几个疑问,朕来帮忙解答,李自成进入京城投靠的事宜,这些读书人品行上表现似乎是有些问题,不过历朝历代,王朝更迭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一个王朝的衰败,都是有其自身问题的,新王朝建立起来,总是需要有人去做事情的,若是旧的王朝已经彻底衰败,那么新王朝的成立就是理所当然,有识之士自然是要拥护新王朝的。”

“张溥承担所有责任,这也能够理解,张溥与朕之间有着很大的矛盾,很多的读书人都说知晓的,在反对朕这方面,张溥自然不遗余力,张溥此人,学识是有的,性格方面也是直爽的,可惜不识时务,不知道转圜,被他人利用尚不自知,以至于做出来很多不合时宜的事情,还以为自身是正确的,且张溥是复社领袖,其本身的号召力是不差的。”

“党争的事宜,那就更不好说了,朕也不敢保证朝中没有党争,这都是人之本性,周爱卿难道没有赏识之读书人和官员吗,恐怕不可能吧,以党争来否定一切,这是说不过去的。”

周延儒的脸上已经冒出豆大的汗滴,他想不到皇上的话语如此犀利,一语中的。

“臣、臣昏聩。。。”

“周爱卿,不用这么快就认错,朕没有说你错了,朕可不是不讲道理之人,东林党之中,也有不少的人才,能够争取的朕肯定是要争取的,只要是为了天下百姓,只要是为了大明的富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朕可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若是如此,朕在这个位置上面也不要想着安生了。”

汗滴已经落下来,周延儒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了。

郑勋睿从御案上面拿出一份文书。

周延儒打开了文书,快速看起来。

看着看着,周延儒的脸色变化了,身体也微微颤抖了。

看完之后,周延儒忍不住开口了。

“简直是一帮宵小,还想着骗老。。。”

突然想到皇上还在面前,周延儒连忙改口了。

“皇上,臣真的没有想到,钱士升等人居然能够做出此等的事情。”

“朕也没有想到,此事朕仔细分析过了,钱士升和侯询应该没有暗算张溥的意思,钱谦益也应该没有,不过他们恐怕许诺了吴昌时某些事情,让吴昌时忍不住对张溥下手了,朕说过张溥此人的性格,被抬得太高,忘乎所以,不识时务,对吴昌时肯定是不客气的,如此情况之下,惹恼吴昌时是很简单的事情,惹来杀身之祸也是自找的。”

“皇上圣明,不过臣认为,此事一定要公开。”

“朕也是这样看的,此事就交给你了,朕前两日交给吏部的事宜,需要马上办理,甄别东林党人的事宜,你要亲自督办,不可构陷无辜,也不可敷衍了事。”

“臣遵旨。”

周延儒离开之后,郑勋睿舒了一口气,张溥的事宜,将给与东林党人沉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事情是读书人最为忌讳的,读书人自诩为君子,若是因为权势自相残杀,被揭露出来之后,大家都是唾弃的,尽管说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做这等的事情了。

统一思想和舆论的事宜,也要抓紧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将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培训一遍,让后让这些官员去影响读书人,基本就能够统一舆论了。

第八百八十六章不一般的内阁制

吴昌时很快交代了毒死张溥的事宜,前因后果交待的非常清楚,完全符合郑勋睿的判断,周延儒佩服的同时,当然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他明白郑勋睿的目的,就是要从道义上面彻底击溃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让这个集聚读书人的组织彻底的崩溃。

案子交到大理寺的时候,周延儒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大理寺审讯的结论很快出来了,吴昌时毒死张溥的事宜,被定性为内讧,东林党和复社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当然最终结论之中,也对张溥多年来自高自大的行为无情揭露,正是因为张溥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惹怒了吴昌时,引来杀身之祸。

周延儒和大理寺都非常聪明,大理寺的结论没有牵涉到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但是明白人都能够看清楚其中的意思,要知道吴昌时想着毒死张溥,这么大的事情,钱士升等人不知道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真正能够决定东林党事宜的还是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些人怕是还参与其中了。

官府没有给出结论的东西,就会疯狂的议论,人人都是有思想的,都会联想。

这种表面上看的不牵涉,用意更加的险恶,其实彻底击垮了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

邸报发往了省府州县,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东林党和复社瞬间就处于崩溃的状态,要知道对张溥有好感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没有人想到东林党和复社会作出来这样的事情,偏偏这个时候,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做了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出面来解释。

郑勋睿还真的没有干涉这一次的审理,看到了大理寺的审理结论,就连他都是大吃一惊,想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他也只能够是苦笑了。

内阁的事宜,郑勋睿已经考虑成熟。

内阁制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出来的。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丞相制,朱元璋创建内阁制,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压制丞相的权力,不过到了嘉靖年间,内阁的权力绝不亚于丞相了。

内阁制与丞相制的优劣,不好评述,历史上各有各的看法,其实几百年之后。内阁制依旧在某些国家维系。

郑勋睿不想变动内阁制,如此耗费的精力太大,但他需要对内阁制做出巨大的调整。

郑勋睿对权力的认识有些不一样,权力需要得到限制这一条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不充分赋予办事官员权力,人家也是不可能好好办事情的,而且发展商贸已经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事宜之一,这就需要用诸多的规章来限制权力了。否则官商勾结造成的巨大破坏,迟早会导致大规模**的出现。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世界上没有最为完美的制度,都是相对好的制度,制度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进,从这个方面来说,郑勋睿也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内阁与六部和都察院等。是不是联系在一起,这是郑勋睿思考最多的问题,也就是说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组成内阁,还是单独设立内阁,管控所有的部门。

两者各有优劣。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构成内阁,这样少了一个权力层面,办事能够更加的高效,但是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缺少了讨论协商的过程,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局面,而在六部和都察院之上另外组建内阁,就能够扩充一个讨论的层面,很多的事情可以在内阁充分讨论,将这些讨论的意见提供给皇上决策。

看起来单独设立内阁好处要多一些,至少内阁能够依据六部和都察院提出来的诸多决策的事宜充分讨论,接着将讨论的意见提供给郑勋睿决策。

可郑勋睿不是这样看的,单独设立内阁就多出来了一个层面,建立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需要权力高度集中,需要各项决策能够迅速的贯彻落实下去,若是很多的决策还如同往常一样讨论来讨论去,就是难以通过和落实,那么发展的步伐就必定会减慢,强大和富庶就必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所以郑勋睿的考虑,是高度的集中权力。

皇权和内阁权力之间的博弈肯定存在,这需要用制度确定下来,权力博弈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就是在用人和用钱两个方面,至于说言官弹劾的制度,郑勋睿毫不犹豫的废除了。

不是说言官弹劾的制度不好,可惜这种好的弹劾制度,经过多年的延续,早就变味了,有很多的读书人,为了能够挣到名声,不惜想方设法的弹劾,甚至是无中生有,他们不怕廷杖,不怕怒斥,抓住皇上期盼有着好名声的心理,肆无忌惮。

更加关键的是,这些言官不一定知道下面的实际情况,也不一定知道政策推行带来的效果,他们已经陷入到为弹劾而弹劾的怪圈之中。

这样的言官还有什么作用。

用人权力郑勋睿是需要牢牢抓在手中的,用钱方面则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四品以上的官员必须经过郑勋睿亲自审核,而审核的依据就是吏部的考核。

对官员的评述,不仅仅是吏部的考核,还有都察院平日里的监督,之前言官所有的职能,悉数合并到都察院去,省府州设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机构,采取一条边的领导体制,也就是地方官府无权管辖,更是无权干涉,分支机构的官员,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必须要调整。

郑勋睿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个四品以上官员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依赖吏部与都察院了,责任追究制度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确立下来,若是吏部推荐的官员,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或者说推荐的时候,就存在贪腐以及鱼肉百姓之行为,那么郑勋睿就要倒追责任,谁举荐或者考核的,谁就要直接负责任。

都察院的责任同样重大,他们负责直接对官员的督察,官员出现贪腐和鱼肉百姓的行为,都察院必须要查处,必须要不折不扣的处理,而都察院处理之后,问题大的还要移送大理寺或者刑部继续处理。

郑勋睿决定贯彻落实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对官吏的管理办法,看起来与朱元璋的差不多,不过这里面的区别还是巨大的,所谓人至清则无察,水至清则无鱼,郑勋睿明白很多的潜规则,更是明白这里面巨大的利益所在,特别是随着商贸的发展,想要官员过穷日子做事情,这是办不到的事情,若是官员连家人都不能够养活了,人家读书为什么。

所以郑勋睿在决定推行这些政策的同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幅度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同时将许多应该由官府开销的事情明确下来,特别是府州县的衙门,不少的开销直接由府库拿出来银子,不需要知县个人掏腰包。

很多的事情需要马上开始推行,而能否推行这些政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阁。

认真思索之后,郑勋睿给内阁定下的名额是七人,单数有利于在重大的事情上面表决,内阁同样设立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内阁首辅的权力很大,直接对皇上负责,权力大的同时意味着责任重大,凡是经过内阁商议之后的事情,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内阁首辅直接承担责任,直接接受处罚。

内阁次辅原则上协助内阁首辅做出决策,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重大事情上面,只要有合适的理由和原因,可以反对内阁首辅做出的决定。

内阁大臣在内阁首辅的领导之下做事情,负责各自分管一块的事宜。

都察院直接监督内阁所有人员,包括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

都察院左都御史进入内阁,为内阁大臣。

内阁与都察院各自不相关,直接对皇上负责,此外大理寺也直接对皇上负责。

内阁由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郑家军总兵七人组成。

最为重要的吏部尚书不进入内阁,其直接对皇上负责。

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由皇上直接指定,但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大理寺丞不得出任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

在任命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的事情上面,郑勋睿没有做出太多的限制,这方面他还是有私心的,不愿意自己困住自己。

票拟制度依旧保存,玉玺改由锦衣卫保管,设立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统管皇城的一切事宜,其品阶为正二品,与此同时,宫内太监不得干预任何的政事,取消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圣旨的起草由领侍卫内大臣来完成,交由皇上审核之后下旨。

地方巡抚的权力增大,可直接决定地方上五品以及五品以下官员之任命,报备吏部即可,但地方巡抚必须服从吏部调整部分官员的任命,特殊情况之下,吏部可以决定地方五品及五品以下官员之任命,这就是所谓的空降。

不管是吏部还是巡抚,其任命之官员,必须要经过都察院之同意。

这就是郑勋睿决定做出的整体调整,当然还有不少细节方面的。

第八百八十七章小问题大奥妙

登基之后,郑勋睿一点都不轻松,有很多需要他做出决定的大事情,可让他恼火的是,在他看来的小问题,却让周延儒、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如临大敌,这就是朱慈烺等人的事情,要说郑勋睿登基,接受的是先皇的遗诏,这从理论上面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先皇已经将公主朱徽娖许配给了皇上,就等候黄道吉日举行大婚的仪式,皇贵妃的位置已经空出来,明显是留给朱徽娖的。

促成这个局面的是高起潜,郑勋睿心知肚明,没有戳破,他想到的是做事情,让国家强大起来,对于是不是需要改朝换代,是不是重视朱慈烺等人的事情,倒是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再说他这个皇上,有着强大的实力和自信,做事情是能够彻底放开手脚的。

可惜这些所有的安排,都不能让周延儒等人放心,毕竟众人的看法与郑勋睿完全不一样,他们认为朱慈烺是巨大的威胁,而且这个巨大的威胁还留在京城,拥有自由,这就更加的不可思议。周延儒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是皇上留给他们的任务,接下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朱慈烺等人彻底的消失,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出现。

要知道天下的读书人,对朱慈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朱慈烺的存在,不仅仅会对皇上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能够对皇上的家人造成潜在的威胁。

周延儒等人多次在郑勋睿的面前提到朱慈烺的事情。

刚开始郑勋睿没有特别的在意,也没有决定听从周延儒等人的建议,可是周延儒甚至是杨廷枢等人连续几次提出来朱慈烺的问题之后,郑勋睿开始重视这个事情了。

郑勋睿可不蠢,他所倚重的周延儒、杨廷枢甚至是郑锦宏都提出来朱慈烺的问题,若是他还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那也就白活了。

其实周延儒等人不仅仅是担心他这个皇帝的宝座时常处于危险之中,更加深层的忧虑也是为着自身的安全担忧,要知道先皇被迫自缢身亡,朱慈烺等人的内心不可能没有想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有朝一日朱慈烺掌握了权力。对于支持郑勋睿的诸多大臣会怎么样,对这些大臣的家人会怎么样,那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这些愿意跟随他拼搏的大臣,每日里都要想着身边有着巨大的威胁,而且这个威胁还得到了皇上的支持,该是什么样的滋味。

郑勋睿终于发现了自身重大的失误,也感受到了高起潜的“良苦”用心。

穿越之人,之前所向披靡,在所有重大事情上面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都能够稳妥的处理,偏偏在这件事情上面,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

高起潜与王承恩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王承恩已经跟随朱由检去了,不过在这之前,高起潜是不是与王承恩之间有过商议,如此重大的事情,高起潜一个人就能够做出决定吗。或者说朱由检是不是知道这件事情。

政治是残酷的,很多的事情不敢去深入的联想。

登基之后。郑勋睿终于陷入到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

为什么历史上的朱三太子出现之后,康熙震怒,在政权完全稳固的前提之下,还要不遗余力的杀掉所谓的朱三太子,难道康熙不想着仁慈吗,恐怕康熙想到的是由朱三太子所产生的震荡。将对王朝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慈烺还年轻,目前能够保住性命,恐怕暂时没有其他想法,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谁能够保证朱慈烺不产生想法。甚至是有一些暗地里的动作,任何的一个政权,都不可能保证不出现任何的错误,而朱慈烺这样的威胁,就能够随着政权动荡的时候,开始发力了。

郑勋睿第一次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不管朱慈烺有没有能力,其身份就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就能够吸引到很多人围在身边,一旦机会合适,这些人就可能站出来兴风作浪,到时候朝廷大开杀戒,造成的影响就更大,在历史上造成的影响也更加的恶劣。

杀掉朱慈烺等人很简单,郑勋睿只要有暗示,自然有人想办法促成这一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思索之后,郑勋睿第一次屈服于残酷的政治,他决定对朱慈烺动手了,当然不能给公开这样做,而是要想到很好的办法。

办法有的是,让朱慈烺进入到郑家军之中,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之中,光荣捐躯就可以了,至于说要做到这一点,那更加简单。

崇祯十七年七月初五,也就是瑞元元年七月初五。

皇宫内部出事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负责皇宫内部事务的太监高起潜,贪墨内务府的银两。

这件事情是被领侍卫内大臣洪欣瑜发现的。

为了保证皇宫的正常运转,按照皇上的建议,皇宫设立了内务府,内务府的最高长官就是领侍卫内大臣,包括司礼监等部门系数都归于内务府来管辖,而银两的开销也是属于内务府直接管辖,户部是不能给直接干涉皇宫所有开销的,当然银两的来源是户部,所有赋税大大小小归口到户部,户部每年按照皇上的要求拨付一定的银两给予内务府。

拨付给内务府的银两是不少的,包括皇后娘娘以及嫔妃的俸禄,宫女太监的开销,包括锦衣卫等等的开销,以及生活系数都在这些银两之中,故而数目是巨大的,当然皇上和皇后娘娘等还需要一些小金库,也在内务府。

监督这些银两开销的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洪欣瑜。

高起潜居然敢打这些银子的主意,可谓是胆大包天了。

皇上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异常的震怒,甚至在朝会的时候都发脾气了。

高起潜恐怕是感觉到难以过关了,选择了自杀。

这件事情在皇宫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荡,包括皇后娘娘等都感觉到吃惊,想不到一向小心翼翼性格温顺的高起潜,居然会贪墨内务府的银两。

其实内务府银两的开销,最终不是洪欣瑜表态的,而是皇后娘娘直接表态,要知道皇后娘娘曾经是洪门钱庄的大掌柜,对于银两的开销等事宜都是非常清楚的,也是相当熟悉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内务府任何的开销想要瞒住皇后娘娘,几乎不可能,也没有谁有如此大的胆量。

为此,皇后娘娘专门找到了领侍卫内大臣洪欣瑜,责问为什么会出现此等事情,据说洪欣瑜跪在皇后娘娘的面前,身体颤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皇后娘娘提出来的诸多问题了,后来还是皇上专门给皇后娘娘做出了解释,这才让皇后娘娘没有继续责备洪欣瑜。

从这件事情上面,诸多的文武大臣也知道了皇后娘娘的厉害,更是感受到了皇上做事情的严谨,要知道洪欣瑜可是时时刻刻都跟随在皇上身边的人,可谓是得到了最大的宠信,可是做错了事情,还是被皇后娘娘训得如同老鼠一般,要不是皇上为洪欣瑜求情,恐怕洪欣瑜这个领侍卫内大臣,也一样要遭受责罚。

皇宫内部的人贪墨,按说这件事情与洪欣瑜的关系不是太大的,可就是因为洪欣瑜是内务府的领侍卫内大臣,也要承担责任。

这让满朝文武更加的小心,暗自想着做事情可不要出现什么问题。

真正知道其中奥妙的人不多,也就是周延儒、徐望华、郑锦宏和杨廷枢等人。

信号已经发出来了,众人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皇上虽然没有公开承认在处置朱慈烺等人事情上面的错误,可是实际行动已经表现出来了,要知道朱慈烺等人能够保住性命,就是皇上的仁慈,否则早就被斩杀了,现在皇上恐怕想清楚了其中的问题,决定采纳周延儒等人的建议了。

皇上五月二十八登基,一直到七月份,尚未迎娶朱徽娖,这就是信号。

当然,皇上这段时间非常的忙碌,每日里在乾清宫处理政务都到很晚的时间,尽管早朝的时间已经改到了辰时,可很多时候,乾清宫的灯卯时二刻左右就亮起来了。

就在周延儒等人还在琢磨的时候,七月十五日,皇上做出了决定,在八月十五的时候,遵照先皇的遗诏,迎娶朱徽娖。

紧接着,皇上再次下旨,让朱慈烺进入到郑家军之中磨砺。

能够进入到郑家军之中磨砺的,也仅仅就是朱慈烺。

皇上的这些举措,让周延儒等人再次疑惑了,本来以为皇上准备动手了,谁知道形势的发展,反而是让朱慈烺等人的地位更加的稳固了。

看出来这其中奥妙的,唯有徐望华。

徐望华什么都不敢说,每日里忙碌于公事。

很快,周延儒等人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因为皇上已经开始说及内阁的事宜了,这可是最为重大的事情,要知道能够进入内阁,就等同于宰相,更何况皇上早就透过口风了,现如今的内阁,与以前的完全不一样,朝廷所设立的某些部门,也要做出大规模的调整。

第八百八十八章权力集中

郑勋睿所采取的措施,明显就是集中权力,在他看来,如此庞大的天下,权力若是不能够集中,想要真正做事情是不大可能的,当然权力集中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存在的,这就需要用制度去克服,现如今若是想着什么民主和自由等话题,那肯定不行,你期盼着在一个文盲超过九成人口的大国推行什么民主和自由,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说明了,强权政治才是最为符合当今实际的。

所以郑勋睿决定彻底改组内阁,同时以明确的制度来确定内阁的职责,内阁同样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可重点是后面的集中,这样便于决策的推行,内阁首辅必须有着非同一般的能力,至少是知晓基层事宜的,除开第一批内阁大臣,今后能够进入内阁的大臣,必须在府州县有五年以上担任主官的经历,且政绩突出,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由此推行下去,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必须有在府州县担任主官的经历,时间的限定同样为五年时间。

内阁大臣七十岁致仕,其中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可以延长至七十二岁,内阁大臣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六十五岁致仕,三品以下的官员,六十二岁致仕,由吏部下文明确的吏员,年龄原则上不准超过六十岁。

内阁大臣自任命的时候开始,担任的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担任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年。

以此类推,朝廷各部门的主官,地方上的主官,包括巡抚、知府、知州和知县等。连续任职的时间同样不得超过十年的时间。

唯一例外的是大理寺丞,不遵循这个任职的时间限制。

包括正一品的文武官员,其致仕的时间一律不得超过七十五岁。

致仕以后的官员,其俸禄依旧由朝廷提供。

郑勋睿做出来的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内阁产生的渠道和途径,以前翰林院是内阁大臣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地方。内阁大臣不一定需要在府州县做事情,只要能够进入翰林院,能够成为庶吉士,那就成为了预备的内阁大臣,现在不行了,没有在府州县做主官的经历,根本无法进入到内阁。

此举绝非是排斥朝廷之中的官员,其实郑勋睿最为欣赏的就是那种有着在省府州县以及朝中为官经历的官员,他们经验丰富。眼光深远,做事情能够抓住重点,也知道官场上诸多的弊端,知道如何去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知府、知州和知县的位置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出任内阁大臣的,甚至巡抚都有些困难,这些主官进入朝廷之中,必定还有一个磨砺的过程。或者在朝中为官之后,继续到地方上出任巡抚。为进入内阁做准备。

翰林院的作用同样很大,因为在这里磨砺的翰林修撰、翰林修编和庶吉士,有很大的可能直接出任地方上的知州和知县,接着一步步被提升,最终进入内阁。

郑勋睿做出的这个决定,让年轻人基本没有可能成为内阁大臣。因为任何的一个内阁大臣,都需要经历诸多的磨砺,这些磨砺需要消耗时间。

官场上需要新鲜的血液,除开某些特殊的部门,譬如说大理寺。这个专门审理案件的地方,其余的地方人员需要不断的流动。

这是权力集中之后必须要执行的决定,一个官员在某一个职位上面任职的时间过长,必定会产生诸多的关系,这里面容易滋生**,就算是都察院时时刻刻都盯着也无法避免。

崇祯十七年八月初一,瑞元元年八月初一。

皇上的圣旨下来了,圣旨为两份,一份圣旨明确朝廷诸多的部门,以及省府州县的部门,包括其职能,一份圣旨任命了内阁大臣,两份圣旨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朝廷裁撤了给事中,其职能全部并入都察院,禁止捕风捉影的弹劾,就算是都察院的弹劾,也必须有基本的事实,都察院在省府州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全部安排有专门的人员,他们负责对地方官吏进行监督,由都察院直辖,地方官府不能够干涉,同时都察院直接对皇上负责,内阁不得干预其政务。

省一级的机构保留巡抚衙门,裁撤各省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巡抚衙门掌管全省民政事宜,保留提刑按察使司,行使司法事宜,其不归巡抚衙门节制,由大理寺直接节制,统一直接对皇上负责。

分片设立军区,大明设立七个军区,第一军区设立在北直隶,掌管北直隶、山东以及辽东所有军事事宜,第二军区设立在陕西,掌管陕西、山西以及草原军事事宜,第三军区设立在应天省,掌管应天、河南和浙江的所有军事事宜,第四军区设立在福建,掌管福建、江西和广东的所有军事事宜,第五军区设立在四川,负责四川和湖广所有军事事宜,第六军区设在云南,负责云南、贵州和广西所有的军事事宜,第七军区设立在乌斯藏都司。

七大军区驻军人数事宜暂时不确定,等到局势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行确定。

京城设立都督府,郑家军总兵出任大都督,每个军区的总兵出任都督,七大军区全部由都督府和兵部双重领导,地方上不得干预。

都督府和七大军区由皇上直接管辖,都督人选调整,以及七大军区总兵的调整,唯有皇上能够做出决定,其余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

裁撤蓟辽总督、五省总督以及三遍总督等,其原来职能全部由七大军区承担。

府州县的变动不大,按照原来的规矩执行。

备受关注的内阁,在第二份圣旨之中产生了。

户部尚书徐望华、礼部尚书杨廷枢、刑部尚书周延儒、兵部尚书熊文灿、工部尚书甘学阔、左都御史文震亨、郑家军总兵郑锦宏等七人组成内阁。

徐望华出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出任内阁次辅。

文坤出任吏部尚书。

梁兴力出任大理寺丞。

李岩出任陕西巡抚,杨一鹏出任山东巡抚,徐吉匡出任四川巡抚,林宗辉出任湖广巡抚,吴伟业出任应天巡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