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乡小农民(挣钱)-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酒厂收购这方面,在价格上,除了那些特别大的国营大企业在和农户签订合同的时候,规定了达到什么级别就给相对应的价格之外,其他的小酒厂都是好坏一个价。

你的葡萄再好,也不如认识酒厂收葡萄时负责验质的人,他一句话,就可能让你少去几框葡萄的分量,那是相当管用。

“行了,我又不做干红!我做的是葡萄酒,到时候酒精能发几度是几度,三四度可以,五六度估计也行,七八度我就没想过。”

王勇心头一动,马上就想到了这个主意,这回你们还有啥话说吗?跟我斗,差远了!还是回去在练几年吧您呐!

“恩,那倒也是,反正是自己家里喝,做的又不多,估计一顿就喝光了,也不用担心酒精度过低不好保存。”

“对了干妈,你们不会一直做这东西弄到现在都还没做饭吧?”

王勇小声的问了一句。

“哎呀,可不是怎么的,都忙得忘记做饭了。”

说完,干妈就急匆匆的站起来,往厨房走去。

ps:感谢书友空心人cs的两张月票打赏,非常感谢!

第三六八章继续酿酒

第二天,当王勇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太阳早已经升上半空中,开始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将炙热的光和热洒向广袤的大地。

迎着透过窗户照进来的耀眼的阳光,王勇眯瞪着眼睛穿好衣服,来到客厅里,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头一歪,就又合上了眼睛,打算再小睡一会儿。

不知道过了多久,王勇猛的睁开眼睛,茫然四顾,然后神经了一般突然站起来,就跟屁股底下被针扎了一样。

“我的葡萄酒呢?”

王勇自言自语地嘟囔了一句,然后开始满屋子翻找起来。他刚才迷迷糊糊地突然想起来,自己昨天酿的葡萄酒今天应该要加酵母了。

如果时间晚了,那可要坏大事了。一旦让酒中的其它酵母先发起来,那么即使再加入酵母,这酒也废了!

最后王勇在杂物间的一个架子上发现了昨天自己做的葡萄酒,还有媳妇和李菲那丫头俩人酿的一堆乱七八糟的果酒也放在那里。

虽然对她们酿的酒瞧不上眼,但王勇知道,其实酒这东西,尤其是果酒这种发酵酒(区别于白酒,白兰地之类的蒸馏酒),只要果子含糖,那都能拿来酿酒。

别管你是苹果,桔子,还是香蕉,西瓜,草莓,只要它含糖,那么经过发酵,把糖全部或部分转化为酒精,那么就会变成果酒了。

这么说起来,发酵类的果酒的制作过程相对于白酒这种蒸馏酒来说,不仅从场地设备,还是技术要求。都要简单太多了。

有感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自己在家亲手制作一些果酒,一点不费事,而且只要没有做坏了,那喝起来还是非常味道非常不错的。关键是安全,这个很重要。现在市面上的假酒太多了!

王勇把自己那个大玻璃瓶给搬到客厅的茶几上,这个时候瓶子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盖的,因为在酒的发酵过程中,也就是糖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中一直都需要氧气的参与,而且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再次找来昨天用过的长柄勺,伸进玻璃瓶里搅拌几下。让汁水和皮渣上下都充分接触,一定要把皮渣充分的浸泡在汁水中,这样做出来的酒颜色才好看。

接下来就是要加入酵母了,王勇用的这种酵母是从酒厂里拿来的法国进口活性干酵母。使用的时候,必须先溶解进行扩培。

首先。要把所要加的酵母重量的十倍的纯净水加热到三十六七度左右,(一般说明书上都会标明,大部分都是35…38c,低温酵母一般是7…13度)。

等水的温度达到要求之后,放入适量的糖,溶解在水中,来作为扩培酵母的营养物质,让酵母迅速发酵。这个时候就可以加入酵母了。

把酵母均匀缓慢地散入水中,并慢慢搅拌均匀,不能有疙瘩。要使干酵母充分溶解在糖水里,等待期开始发酵。

等到水面开始起泡沫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说明酵母开始生长繁殖了。

这个时候就要一直注意,等到泡沫将要漫过盛水的容器(要至少是所盛水体积的两倍以上)的时候,要搅拌几下。让泡沫下去,等泡沫再次发起来的时候。就说明酵母发酵繁殖的可以了。

这个时候,要加入适量的葡萄汁。让酵母适应新的环境,以便之后缴入发酵罐里的时候可以快速繁殖并抑制其它有害菌的繁殖。

等王勇将酵母加入到玻璃瓶子里之后,又用勺子上下不停地翻搅了几分钟。

这是要让酵母溶液和玻璃瓶里的葡萄汁充分混合均匀,以便更好的进入主发酵程序。

家下来的一段日子可以说是红酒酿造的从业者们最苦不堪言的一段日子了。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循环,把底部的汁水翻到上面淋在浮在表面的皮渣上,把皮渣形成的盖儿给压下去。

这在术语里叫压盖,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让发酵更充分更彻底,更均匀,也能通过浸泡皮渣,提取皮渣中的相关的色素,各种营养物质。

行业内有衡量葡萄酒好坏了一个重要成分叫干浸出物,这是衡量一款葡萄酒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理化标准。

在我们国家关于葡萄酒的国家标准中,干浸出物的要求的是大于等于十八。

酒厂里的发酵罐现在一般都是五十吨的大家伙儿,入料的时候,应为发酵的过程中体积会膨胀变大,所以一般直入大罐体积的百分之八十。

那么五十吨的大罐就要加入四十吨除梗破碎后的葡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分几次加入防止杂菌的亚硫酸,现在按照国家要求,都是加入焦亚硫酸钾。

一般来说,每次投料至少都要投个十灌八罐的。多的有投料能投几十罐的,这个时候打循环的工人可就要累很多了。尤其夜班工人人手不足的时候,整夜的不能合眼,难熬的很。

像王勇干妈的场子,因为是新建,所以方方面面得考虑很周到。用一台一小时能打二十吨的离心泵,连接一个长管子,通入大罐上方的开口接上一个喷淋器。

下面要放一个大盆,从大罐里通过管子放出葡萄酒进入大盆里,在通过那台泵把盆里的酒均匀地喷洒到大罐里。这就是一次打循环的过程。

一般来说,打循环是要求四个小时打一次,直到发酵结束终止为止,才可以停下打循环。

从加入酵母到发酵最终结束,至少需要七天,一般都是十到十二天才会分离酒汁,进行后面的工作。

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注意温度的变化,不能让温度超过二十八度。一旦超过了这个温度,并且停留时间过长的话,那么这个酒就会变酸。

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葡萄酒挥发酸的浓度也在提升,挥发酸含量过高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酒液酸味特别明显,严重影响口感。

所以在酒汁进入发酵的时候,一定要随时注意温度。并且控制好。温度过高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让温度降下来。。

这一步对于发酵也加前酵,从破碎开始,到发酵结束,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做不好,那酒就一定不怎么样。

把酵母加入玻璃瓶之中之后,王勇趴在一边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着自己面前的瓶子,打量着打量着。王勇竟然靠在沙发上打起轻微的呼噜,又睡着了。

当王勇再次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了,王勇揉揉眼睛往对面的墙壁上挂着的钟表看了一眼。

十一点十一分,已经到中午了。饿的咕咕叫的肚子让王勇想起来他早饭都还没吃呢?

就在他起身准备去刷牙洗脸,然后进厨房准备午饭的时候,媛媛打来电话,说是她们娘三个中午在酒厂这边吃饭。让王勇和干爹自己解决午饭。

王勇听完之后就是气的直翻白眼,干爹中午饭几乎都是在温室那边和员工以及自己手底下的那些技术人员一起吃的好不好?直接说让午饭自己做不就得了?

中午胡乱的下了点面条,做了一个西红柿鸡蛋卤。稀里哗啦吃完之后,把碗筷往厨房清洗池里一扔,再一抹嘴巴,王勇就回屋继续看着他的葡萄酒去了。

也不能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地光看着这个大玻璃瓶吧?想了想,王勇起身从干妈屋里翻出一本颜色发黄的《葡萄酒工艺手册》,躺在沙发上翻到葡萄酒的发展史看了起来。

话说这葡萄酒的历史。那可是相当久远啊!据考古学家考证,人类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采集野生葡萄并酿造葡萄酒了。比现在的白酒等蒸馏酒的历史可要久远的多了。

从考古发现的一些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壁画浮雕中。就有很多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内容。

目前公认的人工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起源地是在中亚。中东地区,也就是叙利亚,伊拉克等那一片地方。

然后直到三千多年前,才经由旅行者把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传到了希腊各地。

是希腊人将这些技术发扬光大,传播到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北非,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在中世纪,葡萄酒得益于基督教会的重视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督教的《圣经》中都先后五百多次提及葡萄酒。

耶稣称“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很多教会人员都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

例如,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酿造就要归功于当初修道士们精心栽培和管理,以及从罗马迁居到附近的教皇们的喜好。

我们国家的葡萄是两千多年前,由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当时成为蒲桃。同时也招来了酿酒艺人,开始酿制葡萄酒。

在那个时期,葡萄酒是非常珍贵的。《后汉书》记载,“扶风孟佗以西凉葡萄酒十斛进张让,立拜凉州刺史”。

进献了一点葡萄酒,立马就能换个市长当,可以想象当时葡萄酒的珍贵了。这绝对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在唐太宗时期,因为得到了新的酿造方法和马奶葡萄,李世民开始命人在皇宫之中大规模酿制葡萄酒。

之后在元朝,我国古代的葡萄酒发展达到鼎盛,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一*二年,华侨张弼士在yt开始栽培葡萄,并在当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张裕。从此我国的葡萄酒发展才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建国初期,国内葡萄酒等果酒行业开始有了一点发展,国家大力发展了一批新的葡萄种植基地,从东欧和法国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葡萄酒行业迅速崛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大大小小的葡萄酒酿造企业纷纷成立。

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王勇家乡所在地在内的十大生产产区,各种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66。83万公顷,葡萄总产量715。15万吨,成绩斐然。

不过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现实呢?

现实就是咱们国家虽然产量看起来也不少了,但是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人均数量,总产量,都跟国外相差巨大。

这里主要还是咱们国家的饮酒习惯问题,千百年来,国人都习惯了喝咱们的白酒,这外国来的红酒,酸酸涩涩的,有什么好喝的,喝这个,还不如喝啤酒呢?

其实王勇自己就是这么想的?很多人也和王勇有着同样的想法,就是喝不惯着酸酸涩涩的葡萄酒(特制干酒,也就是干红干白,甜酒之类的还是非常可口的。)

凭什么你一瓶酒就能卖个几万块啊?还没有啤酒喝着爽口?咱就是小农民一个,喝不了那么高档的贵族酒,咱还是喝咱们的国粹老白干,二锅头吧?

当然,如果你是大款,那就喝喝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之类高档酒也不是不可以。咱们小农民还是喝着二锅头顺口啊!

ps:感谢书友雨Ψ缘的两张月票支持,谢谢啦!

第三六九章爆米花

王勇一想起现在备受国内土豪们追捧的外国高档葡萄酒,就心里不平衡了。

凭什么啊?凭什么喝葡萄酒的就是贵族,就有情调啊?老子就大碗喝白酒,还是二锅头,56度的,怎么啦?

这一赌气,王勇把面前的大玻璃瓶往桌子里面一推,气呼呼地站起来就往外走。

尼玛的,就因为这破玩意耽误了老子多少事啊?这两天连觉都没睡好,老子亏大了!他母亲的,以后可不能再干这种傻事了?

想明白了之后,王勇就起身往门外走。这好几天没到村里去逛逛了,自己可是半山村的村长!怎么的也得经常地帮村民办点事情,哪怕是刷刷存在感也是好的吗?

这刚进了村子,就发现一帮子村里的小屁孩,或自己端着一茶缸(老式的大搪瓷杯)玉米粒或这是大米粒,或者是拉着父母,爷爷奶奶,也带着同样的东西,手里还都有一条口袋。

这是要干嘛啊?这都怎么了?

哎,不对,这场景怎么这么熟悉呢?

我这笨脑子,怎么一到关键时候就死机啦?看来还是欠拍啊!想到这里,王勇真的往自己脑袋上就要拍一巴掌。

还没等巴掌落到脑袋上呢,王勇脑海里灵光一闪,就大叫一声之后,撒腿就往家里跑。

“崩爆花的来了!”

爆花是这里的土话,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爆米花。这东西在我国也算的上是历史悠久了吧。

据考证,最早的爆米花出现在宋代,用的是糯米。只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爆花。也不叫爆米花,而是叫孛娄。

宋代诗人范成大就在诗中有过描述,孛娄可能是地方音译的。在宋代,上元节,吴中各地有爆米花的习俗。

而在当时人们爆米花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为了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一个很奇葩的理由——占卜。

人们通过爆米花,来占卜来年的吉凶,姑娘们通过爆米花,问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占卜时,爆米花爆的越多。则越吉利。

到了明代,这种通过爆米花占卜的风气更加流行。一位诗人在他的诗文中描述了正月十三爆米花的热闹场景。

东入吴门十万户,家家爆花卜年花。就锅抛下黄色粟,转手返城白玉花。

清代时爆米花占卜仍然流行,同时。爆米花还被当成一种原料入菜了!据说是做馅料的,就是不知道做好之后会是什么味道?

王勇印象中的崩爆米花就是一个黑黑的锅,上头有一个可以拧紧的盖子,后面有把手可以方便架在火上之后让锅转起来。

当然还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件,那就是压力表。爆米花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能出锅了,就全靠这个压力表了。

自制的一个铁皮炉子,谁家炸爆米花了。都得要带点煤过来,然后等炉子烧起来之后,就开始准备炸爆米花了。

把作为原料的玉米或者大米(听说古代还有用黄豆的。房子是没见过,那位书友见识过,一定要跟房子说说),混着适量的糖精倒入锅里。

一般来说,炸爆米花的人都自带着一个量具,一般就是一个缸子。把你家里带来的玉米粒先倒入他的缸子里,与缸子口齐平的时候。就表示这是一锅的量。

太多了可能爆不好,太少了不划算。一锅最开始好像一毛。后来慢慢的涨到两毛,五毛,一块,现在多少钱就不知道了,因为村里很多年没见到干这个的了。

另外,糖精这玩意估计年纪小的人都没见过,一般八零后估计还得是农村的应该都有对这个东西的记忆吧?

一大暖壶水,加上十几粒和如今白砂糖一般大小的颗粒,就会非常的甜了!这东西,王勇小的时候,没有关于价格的记忆,等长大点之后,他记得自己有一次去买糖精好像是一毛钱一小袋,估计连一两都没有。

喜欢甜食的,就会一锅把这一小袋糖全加进去。而会过日子的,则是炸一锅爆米花,用半袋,剩下半袋留着回家喝糖精水,或者做其它用途。

把原料放入之后,蹦爆米花的人就会把盖子先改好,然后将上头的一个螺丝拧紧固定住。这时候就可以上火准备开始加热了。

放到火上之后,必须要不停地转动,以保证锅里的原料受热均匀。有时快,有时慢,全在爆米花者自己的手艺和习惯。

上火之后,就必须要随时注意上面的那块压力表。这个东西除了是保证能否做出好吃又好看的爆米花的关键因素之一之外,还是关系到自身和周围人的安全的保险装置。

其实,这爆米花机器就是一个特殊点的高压锅,虽然是铸铁的,可是也有它承受的压力的极限不是?一旦压力表都爆表了,你还在火上烤着,那不是作死吗?

这种如今几乎只存在于记忆中的老式爆米花机,事实上却是由发明于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的英式爆米花机演变而来的。

一*三年,在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名叫查尔斯。克里特斯的人介绍了他最新发明的商业爆米花机。

随着二十世纪电气化的普及,这种老式爆米花机渐渐的在西方绝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老式爆米花机辗转来到了中国。

而大家都熟悉的那种转炉式爆米花机则是在六十年代才出现在我国的,应该是英式爆米花机的升级版吧。

它整体都有铸铁制成,分为摇手,压力表,盖子,锅等十部分。

当爆米花机上的压力表到了一个固定的数值的时候,就可以把锅从火上移开,放到一个麻袋里,然后一脚踩锅。一手用一个铁棍插入盖子的开关上,,利用杠杆原理,狠狠一用力。

“嘭——”

一声巨响之后,白花花(大米崩的。玉米的话有点黄)的爆米花就会冲打开盖子的锅里猛地喷射出来,乖乖地落入到麻袋里。

这个声音是王勇小时候所有孩子们最喜欢听的声音,几乎每次一听到这个声音,全村的小孩都会流着口水赶到大队部那里。

有很多都会又哭又闹地让父母去蹦爆米花,如果实在是父母舍不得那个钱,那也要自己赶紧过去。趁着爆米花刚出锅的时候,和大家一拥而上,浑水摸鱼的抢一把解解馋也好。

这种可以说是儿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爆米花,那真的是承载了几代人童年或美好,或痛苦的回忆。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半山村这一片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初期的解决了温饱,到九十年代刚开始步入小康,孩子们很少有零花钱去买零食吃。

五分钱的里面有各种各样塑料小勺的酸梅粉,地瓜做的一分钱一个的小唐光(地瓜糖,很黏牙,一点也不好吃)。还有五分钱一个的大唐光。

记忆中这三种零食就几乎陪伴了王勇的整个童年,其它的零食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还是穷啊!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说没钱。就是有钱在当时的农村也买不到什么零食吧?

于是,爆米花,这种味道香甜,价格便宜的食品就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而崩爆米花的神奇过程,也给孩子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快乐,向往和好奇。

那时。根本不用吆喝,只要一听到崩爆米花的声响。小孩子们都会跑过来围着看。而崩爆米花的人则是坐在那里,一手拉着风匣(老式鼓风机。现在很少见了,房子家里还有一个呢),一手转着炉子。

等到把爆米花机塞进麻袋,要爆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神经紧张的屏住呼吸,有些胆小的还会用手捂住耳朵,但是眼睛却绝对不会离开爆米花机一丁点。

一声巨响之后,白花花的,或者黄橙橙的爆米花就出现在眼前。这个时候,主人们都会拿着自己的袋子上前装爆米花。

胆大的孩子们则是趁着这个机会一拥而上,争相哄抢。胆小的就去拾拣散落到地上的那些爆米花,再胆小的,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瞪大眼睛,充满渴望的看着了。

不过通常来说,王勇绝对不会是这三种人的任何一个。

每次村里来了崩爆米花的人,王勇一般都是会牵着弟弟王亮还有王晗的手,跟在二奶身后,在同伴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一次至少要崩上两锅。

在排队还没有轮到自家的时候,前面那些崩完的人家,都会主动上前,撑开口袋让二奶尝尝,当然,也少不了他们三个小娃娃。

不过一般更多的情况都是前面的人直接让路,把第一的位置让给二奶和王勇他们,让他们先崩。

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二奶或者王勇这个很会来事的小家伙儿大方的张开口袋让满村子的人品尝。

一般这个时候,王亮和王晗都会很紧张的看着他们祖孙俩手的袋子,生怕人家都把爆米花给他们吃光了。

奇怪的是,王勇记忆里这个时候总是见不到王强的身影,那个时候他去哪了?

这个时候,王勇已经回到了家里。

一边找了两个不大的塑料袋分别装满了大米和玉米,一边又从厨房里拿了两袋一斤装的绵白糖。同时还拿出手机,给王强拨打了过去。

“哥,咱以前崩爆花的时候,你干啥去了?”

ps:感谢sunny54和2002月票打赏,房子十分感谢!

今天是本月最后一天的,手里还有票的书友给扔两张呗?

第三七零章崩爆米花的年轻人

王勇突然间想起似乎以前二奶带着自己和弟弟妹妹去崩爆米花的时候,总是看不到王强的身影,但是一到家里的时候,总是他抢的最凶,吃的最猛。

这说明他还是喜欢吃爆米花的,可是为什么在现场总是看不到他的身影呢?这是为什么呢?

心里有了疑问,当然不能让他憋在心里惹得自己难受。于是,王勇干脆打电话给王强问个清楚。

“哥,咱们以前崩爆米花的时候,你干啥去了?怎么好像我印象里一次没都见你在跟前啊?”

这话是问出去了,但是等了好久,就在王勇都以为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出问题坏了的时候,王强才突然开口说话了。

“我说你是不是闲的没事干烧得啊?我这忙着呢,没空搭理你。”

说着,王强不等王勇再说什么,就一点机会不给的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盲音,王勇一愣,傻眼了。

这是什么情况?不对,不正常啊?这里面肯定是有情况啊?要不然他怎么会这么大的反应?这也太反常了吧?

要不要再打过去呢?

还是算了吧,以自己的了解,他要是不想说,自己再怎么问也问不出来。不过这么奇怪的事,怎么能不知道原因呢?

王勇的心里像是被猫抓似地,痒痒的受不了。心里琢磨着怎么才能知道这件事的真实原因,琢磨着待会儿去问问谁才能问出来。

这一路上就这么琢磨着慢慢地就随着隔三差五地端着盆子,缸子往村口跑的孩子们来到了村口崩爆米花的地点。

崩爆米花的地方早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给围得水泄不通了,很多后来的孩子都把装了玉米或者大米的缸子护在怀里。使劲往里挤,迫不及待地想要比别的小伙伴先品尝一下这种奇怪的方式崩出来的爆米花到底是什么味道。

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引来前面的村里人的笑骂呵斥。还有那个暴脾气的,直接就是一巴掌扇在这些孩子的后脑勺,打得他们直咧嘴。但是还是坚持着往里挤。

当然王勇来了就不用像孩子们一样,惹人厌的使出浑身解数往里挤了。

这里围着的人并不都是孩子的家长和长辈,大部分都是和自己一般大的青年人。

估计这些都是和王勇一样来找回童年记忆的吧?要不然谁还会吃这种老式方法崩出来的爆花儿啊!

这年头,人家进口的那口种爆米花都是直接用微波炉一打,就可以很方便地食用,据说吃多了也不上火。

关键是人家那爆米花的味道。反正王勇觉得要是自己想要吃个痛快的话,至少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吃多少袋。

因为他就在酒店的时候吃过一回,不过那时,那玩意对他而言太贵了,真要放开了吃。恐怕就得举债度日了。

“二哥,你也来了。”

“二哥,你也馋这一口了?”

“二哥,快进来看看,这师傅好年轻啊!”

“可不是咋地,这么年轻干这个能挣几个钱啊?”

“恩,这个时候一般人谁还吃这玩意啊?最多,也就是吃个新鲜罢了。”

顺着大家让出来的通道。王勇昂首挺胸地往里走,一点也不客气。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享受这个待遇。

以前那是因为由二奶带着,村里人是让二奶。那是敬老。现在则是自己的威望到了,大家敬重自己,王勇当然要昂首挺胸地往里走了。

这个时候不显摆显摆,那还等什么啊?

只是——

“你小子挺个肚子装什么大瓣蒜啊?不会好好走路啊!”

王勇说听到这句话,瞬间就是一愣,接着气势一泻千里。缩着脖子,塌着腰。老老实实的快步走了进来。

如今还能这么不留情面的跟王勇说话的人可是不多了,不过老姑父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厉害的一个。

王勇来到老姑父面前,嬉皮笑脸地跟老姑父打招呼。

“老姑父,您也来啦?今天没摆摊吗?”

“废话!我摆摊了还能来这里吗?”

老姑父一如既往地不给王勇留一点面子,不过王勇早就习惯了,村里人也早就习惯了,要是着两人到一起不是这样了,大家才会奇怪了。

“对了,这个是我学生,你师弟。这小子今年刚高中毕业,高考没发挥好,没能上一本线,就赌气不想念书了。这不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弄了这么一套东西过来,还就干上了!把他爸妈气的都要死了。”

“那跟您有什么关系?您不是都退休了吗?”

王勇疑惑的问了这么一句,对于什么不上学要去干职业蹦爆米花的,那有什么?清华毕业的还有回家去卖猪肉的呢?

只要他自己真的喜欢,有兴趣,有自己的计划打算,那就干呗!这年头,你只要肯干,肯定是饿不死的。

如果你在用点心,又有那么一丁点的运气,那么靠此发家致富,功成名就也不是不可能的。没看人家连炸臭豆腐的都开了连锁店吗?

其实王勇真的想和老姑父说一句:这都不是事儿!不过,他真不敢说。

“你皮痒痒了找打是吧?”

老姑父显然和王勇这一代人是有代沟的,说不过就准备武力镇压了。他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有学不上,却要跑出来干这个玩意?

这个破玩意能让你吃饱饭吗?能让你出人头地吗?能让你受人尊重,能让你被人高看一眼吗?

不能,这就是个过时的东西,这年头谁还喜欢吃这玩意?

没看见现在村里的小孩子那是连肉都吃够了吗?人家现在的零食都吃什么?奥利奥,喜之郎,干脆面。蛋挞,阿尔卑斯,进口水果等等,好东西数都数不过来,谁还吃这玩意啊?

“老姑父。现在的年轻人可是和您们想的不一样,你老out了!不信你问问他。哎,您别冲我瞪眼啊,我现在可都是大学毕业了。”

老姑父可能是觉得自己真的理亏吧,只是狠狠地又瞪了王勇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就蹲下身子,开始劝说那个孩子回去复读一年,明年继续考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