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明-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的小孩成熟的早,四五岁就打猪草,六七岁下田干活的比比皆是,最不济也要学放牛,拾粪,劈柴,十四五岁就俨然成人了,十六七就成亲,成家立业,所以六到八岁入学,平均十三四岁毕业就可以出来做事,一般商铺的伙计十三四岁时已经学徒七八年以上了,所以这六年学制十分合理,如果再加上两年职校,一个学生从八岁入学,到毕业十六岁,已经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职业技能,可以当成一个真正的高级人才来使用了。
“大人,这样的话,最少要等八年……”
孙承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可能那会子大人已经奉调回京,或是去别的边镇了。”
到惟功这样的地位,要么回京袭爵,在都督府当个闲职都督,要么就提督京营,没有别的路可走,连京营副将这个位子也不适合他了,或者就是在大明别的军镇里来回调动,以防在某镇驻扎久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不过惟功知道,孙承宗的担心最少在万历朝没有必要了,最少在辽东无此必要。
李成梁镇辽四十年,蓟镇戚继光也有十年,旧有的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明中期之后,社会种种弊端出现,也就需要地方武装力量有稳定的表现,而不是事事仰赖中枢的调度,这和嘉靖以前的情形不同,英宗和宪宗到孝宗年间,大明大规模的战事是以朝廷调度为主,到嘉靖之后,就是以地方军镇为主了。
所以只要惟功不主动要求回京袭爵,相信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会有主动调他回京的打算。
不过这些话倒也不必说的太细,惟功只笑笑,随口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就算我走了,人才也终究是有用的。”
孙承宗眼中露出柔和的色彩,这一瞬间,他是被感动了。
不过,他还是实话实说道:“大人这样体系之下出来的人才,恐怕只有大人才知道怎么去用,放在别人手中,也是……”
他没说完,不过,大摇其头。
这么一大通讨论下来,转眼就接近三更二刻,也就是快子夜时候,张用诚和孙承宗起身告辞,出门之际张用诚请示道:“大人预备在宽甸呆几天,我们好早做准备。”
“原本打算六堡转一圈就走,”惟功沉吟道:“今日与傅某人一席长谈,倒是增长了我的见识,女真人的事情不是小事,东虏现在看似比北虏消停,其实强悍之处远在北虏之上……我打算到宽甸马市内外看看,最好能到一个女真部落,实地看看。”
“既然这样,我会交代下面准备……”
张用诚确实是一个很合格的部下,听了惟功的话,便向孙承宗抱歉的笑笑,请对方先回,他却是往保卫处的驻地而去,显然,他是要亲自督促一下保卫工作的安排,然后才能放心去休息。
很快就是夜深人静,惟功洗漱过了,一时却不能入睡,遥望星空,心中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萌生出来……脚下的大地,似乎是在一点一点的坚实起来,今晚所说的一切,就是他的万世之基。
……
……
“东家,这马市好生热闹。”
“确实,原本以为规模并不大,现在看来,还真热闹。”
惟功谢绝了傅廷勋派人保护的好意,自己只带着张用诚和周晋材等人,当然,还有侍从室保卫处的护卫,一共同十一人,分成两批,装扮成购买土产的辽西客商,以商人的身份进入马马市之中,观察贸易情形。
整个市场有二三里路长,人员已经超过千人,货物当然也是极多,而且有趣的是,汉货摆在街北,女真货摆在街南,朝鲜货物则摆在街南的一角,可怜巴巴,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那些戴着大帽子的朝鲜客商也是愁眉苦脸的,一脸苦相。
汉人货物是以铁犁等农具为主,还有粮食,盐、布匹,令惟功吃惊的是,居然还有大量的耕牛出售。
第422章 叫场
“辽中到辽南,军户百家也不一定有一头耕牛,怎么这市场居然有超过百头耕牛出售?”
孙承宗博闻强记,对辽东之事也较为了解,当下答道:“军户没有牛是因为穷困,这些牛多半是各地武官叫人代养,然后拿到马市来出售,价格并不高,所以女真人十分爱买。”
“原来如此。”惟功赞道:“恺阳你真是无所不知,佩服。”
孙承宗颇为不好意思,挠了挠头,笑道:“辽东之事,一小半是看书看来的,一多半倒是青藤先生的教导。”
惟功大有深意一笑,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观察着马市的动静。
女真人果然特别喜欢农具和耕牛,就在惟功观看的这么一会儿功夫,大约卖了几百只铁犁,耕牛也卖了一百多头出去。
还有铁锅,铁铲,只要是铁具,便是有不少穿着皮袍子的女真人过来购买,一部价,一买便是几十口。
“辽镇有炒铁百户,出铁倒是蛮多。”周晋材神色冷峻地道:“可是自己军户用不起铁犁的还不少,这边却是大量的卖给夷人,怪不得辽人嘀咕什么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看起来,这些女真人日子比汉民好过的多了!”
他说话虽难听,但也是不移的事实,汉民这边,多是给各级武官卖东西的军户,一个个面色不佳,身形瘦弱,也没有什么精气神,只有少量的商人,面团团的,起劲吆喝买卖。
女真人那边,不管是部落头人模样的,还是普通的部民,都是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颇佳,而且,体形十分壮硕。
孙承宗见惟功对这市场十分有兴趣,便跑到关吏那边,悄悄说明身份,取了税簿来看,一会儿之后,才回到惟功身边,悄声道:“这个月,开马市十七次,女真人买了四千八百四十八件铁犁,牛四百三十头,布匹五百匹,粮食过万石。”
“嗯……看,有大人物来。”
惟功没有说什么,眼神是一直跟着一伙女真人在打转。
为首的是一个四十左右的女真贵人,穿着的是青蓝色的布袍,戴着圆笠大帽,脚下是鹿皮靴子,衣袍剪裁的十分合身,衣袖是惟功十分熟悉的那种箭袍式样,这种款式,原本是明军射箭校武时也会穿着的对襟棉甲的式样,后来平时也可以做成布袍穿着,下摆两边开岔,上下马方便,箭袖可以挽起来,袖袍紧缩,这样射箭和骑马都方便。
女真人受了明军影响,这种袍服逐渐流传开来,已经成为他们整个民族最常见的服饰了。
只有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也就是往北很远,不属于建州女真范围的更加野蛮的那些部落,或是密林深处的那些夷人小部落,仍然穿着皮袍子,或是用大马哈鱼的鱼皮制成的衣袍,这些人野蛮程度连建州女真都看不下去,将他们称为鱼皮鞑子,十分蔑视。
眼前这个女真贵人,衣着打扮和普通的女真人并无不同,能瞧出贵人身份的,一是其在马市可以佩刀,另外便是胸前挂着一串东珠制成的珠串,头顶的大帽上也有一颗东珠,这些珠,都是大而圆润,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如果不是贵人,断然戴不着这些东珠,而饰以东珠,也是当时女真贵人的习俗,所以一看就知道此人非同寻常。
待稍近一些,看的就更真切了。
大帽下是比小指还细的辫子,从额顶到后脑勺都剃了个精光,女真人和蒙古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此,否则的话还真有点同文同种的感觉,女真人的语言混杂,也没有统一的文字,有不少部落干脆就是说蒙语,学蒙古文字,建州卫这边说女真话和蒙语的都不少,穿着上蒙古人也有不少穿箭袍的,只有这发型,蒙古人是只剃脑门中间,四周头发编成散辫,女真人却是剃光所有,只在后脑勺下方留发,一直到辫子长到可以绕颈数周为止。
脸型则是圆脸,虽是夷人,也是十分白净,眼睛很小,嘴巴也不大,标准的建州卫贵人的长相便是如此了。
个头中等,腿也是罗圈腿,不过不如蒙古人罗圈的厉害,女真人虽然也离不得马,也射猎,但也耕作,特别是从现在的耕地数量来看,耕作已经成为生存的主流方式了。
对这一点,惟功不觉是欣喜。
如果光是渔猎民族,力量有限,部落的婴儿出生率和成长率都不会高,也不会有多少战争潜力,贵人们也没有兼并其余部落的野心,大家各守一边便是,对土地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要求。
而从渔猎转为农耕,在了解了农耕的妙处之后,这些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对土地的渴求会是怎么样的呢?
惟功一直认为,女真后期从几百个松散的部落一下子被某一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短短时间,汇集了庞大的前所未有的力量,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是英雄顺应时势,也是时势造英雄!
“是叫场来了。”
“叫场指挥来了。”
那个女真贵人应该是常来常往,一路过来,不少汉商同他打起招呼来,听话里的意思,这个名曰叫场的女真部落酋长还是一个世袭指挥。
卫指挥在大明虽不值钱,在土官里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很多部落和城寨之主也没有这种世袭身份,斗争起来时,有一道敕书的部落总是会占便宜,有指挥银印的,更是几百年下来都不会败落的大部落了。
“什么叫场,你们不知道混说。”一个负责马市的千总迎了过来,身边是一群关吏,那个千总远远就笑道:“觉昌安指挥,好久不见。”
“哈哈,是王将军,前一阵一直在抚顺关那边,最近才到宽甸来。”
宽甸的边墙之外就全部是女真部落,各部都有,这个叫觉昌安的想来也是有指挥银印的大部落的酋长了,惟功听着他们的对话,只觉这个觉昌安的名字十分耳熟,皱眉想了一会儿,却是想不起来,也只得罢了。
这千总再上一层才是游击将军,或是某堡守备,觉昌安显然是阿谀奉承,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王千总也甚是高兴,笑道:“这边也知道你要来,早就将货物备好了。”
货物确实是备的极多,觉昌安带了二十几个人,每人双马或三马,这边备了几百个铁犁和各式铁器,觉昌安一边叫人给付银两,一边吩咐人将这些货物捆扎绑好。
在从人们做事的时候,觉昌安与王千总等边将开始闲聊,他的汉话说的十分顺溜,也善于奉承,将众多汉将都哄的眉开眼笑。
“近来有什么动静没有?”觉昌安见时机已到,便随随便便的问。
“没有,你也知道,我们辽阳刚来了一位总兵,和李帅是这个……”王千总做了一个手势,觉昌安一看就知道,新来的辽阳总兵和李成梁是对头。
他的神色变的凝重起来,不过转眼又露出笑脸,只道:“这些大人物的事,咱们是管不着的,我们只管好自己就是。”
“对喽,老觉你这话说的对路子。”
王千总脸上笑嘻嘻的,一边夸赞,一边还用力拍了拍觉昌安的肩膀。
其实觉昌安和他的父亲塔克世都依附李成梁,毕竟李成梁的辽镇是辽东最强大的势力,觉昌安对实力的感觉特别好,早就想办法走通了李家的路子,他的部落在李成梁眼里是可以信的过,只是觉昌安自己心里也明白,女真部落在李成梁这样的大人物眼里根本就是个屁,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在李家当了几年伴当和家丁,恐怕李成梁连他是谁也不一定记得住。
觉昌安确实是世袭的指挥,青年时期就开始执掌部落大权,他对农耕特别有兴趣,在他的主持下,其部落开荒种地,收成一年比一年多,城寨也越来越发达,可以打仗的青壮也多起来,在实力变强之后,他带着兄弟和部落的属下出征,征服了几个弱小的同族部落,与同辈的青年相比,甚至与他的父亲相比,觉昌安都是一个有雄心大志和手腕的人。
可惜的是,这种蒸蒸日上的势头被打断了,前些年在王杲势大的时候,也被迫与王杲一起攻打明朝的边境,在抚顺关一带结下了不少仇家……守边的明军将领才不管你和李成梁是不是有关系,他们只知道你是入侵者中的一员,现在抚顺关一带做生意就十分不顺了。对王杲,觉昌安十分愤怒,他觉得在实力不行的时候挑衅大明就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可惜王杲不听他的劝,两家又结了亲家,他当时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后来还好王杲完了蛋,可惜现在阿台又不安生,抚顺关他去不得了,只能跑到宽甸这边来,好在沿途道路并不算太远,对女真人来说这点困难也不算什么。
“好了,交易是交易,”王千总叫道:“老任,带你的人来记档了。”
“知道了。”
一个穿着六品文官袍服的官员一边答应着,一边带着吏员走过来,吏员手中拿着本子和笔,想来是马市的书办,文官惟功也认得,昨天的接风宴拿手本报过名,是定辽后卫经历,以这个身份担任宽甸马市的断事官,负责“抽取夷税银两,抚赏夷人”等事由。
第423章 抚赏
任大顺过来,便叫人记道:“抚赏买卖夷人叫场等二十一名,牛二只,价银七钱五分,猪三只,价银三钱七分,兀刺一双价银七分,红布四匹价银四钱八分,盐二百七十斤价银一两八分,共用银二两二银八分!”
这边说着物品,同时还报出银价,觉昌安和其部众都笑眯眯的听着,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孙承宗在不远处奇道:“这宽甸物价怎么这么出奇的便宜?一头猪才一钱银子?一头牛才三钱银子?两石多盐才一两多盐子?”
“秀才公到底还是秀才啊。”
这边还在捣鬼,惟功已经知道端底了,当下摇头道:“我朝抚育万方,不论是南洋诸夷还是女真夷人,都以优抚为主,损失银钱物品倒在其次,只要其心向朝廷就不在乎金银,眼前这物价当然是朝廷补贴了。另外,肯定有鬼……”
“叫场,要银子还要猪和牛,还有布匹,兀刺等物?”
“嘿嘿,要银子,要银子。”
“嗯,好好,拿银子来。”
任大顺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一个小吏赶紧过来,拿了二两多散碎银子,任大顺随手一抓,便将银子交了给觉昌安。
“大人,我等部落缺盐……”
“哦,盐照老例,给你们。”
边墙外的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有能力自产盐的几乎没有,这些部落全属建州左右卫,向来是指着朝廷赐给食盐的,后来努尔哈赤谋反之前,就想办法囤积了过万石的盐,然后才开始举兵,后来占了辽南盐场,这才有了稳定的食盐来源。
眼前这事,就很明显了,抚赏的物资肯定是任大顺这个六品经历,加上王千总这个五品武官,狼狈为奸,大家将猪和牛加布匹瓜分了,折成银子,二两银子买头猪都不够,更不要说牛和布,不过觉昌安也不亏,拿了银子好歹能买几石粮,再加上赏赐的盐,收获也不小了。
更要紧的还在后头。
“任大人,这是我们的人参,还有一些貂皮,狐皮,狍子皮,请大人验看。”
“好家伙,这一次你们的货不少啊。”
任大顺果然带人上前查看,半天之后,才报数道:“人参是三千六百一十九斤,貂皮四千七百六十五张,狐皮和狍皮三千余张,人参以一斤九两计价,折银三万两千五百两,皮货么,计价算一万两千两,算算,抽税银……六百一十二两!”
“是,大人,我们拿银子。”
所谓的抚赏银,觉昌安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有盐才是他们必须的,而他们带来的皮货近万张,人参近四千斤,这才是硬通货,只要带来就不愁卖不掉。
至于税银,也是微不足道,这么庞大的交易量,大明抽取的商税才六百余两,连零头都算不上,当然是无所谓的事情。
觉昌安一声吩咐,他的随从中有人取了一个银包过来,沉甸甸的,看样子肯定不止六百之数。
“大人,请点验。”
这包银子,可能有近千两,最少七八十斤,那个夷人随手就拎了过来,浑若无事,有个汉人小吏上前接,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了,后来又来了一人,两人合抱过来,也是十分吃力。
见此情形,一众夷人脸上都露出鄙夷的神色,就是觉昌安也在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你们这些家伙,这般无用。”
任大顺上前踢了部下一脚,看看银子,知道数目多出二百来,在脸上露出笑容,挥手道:“叫场你随意去卖货吧,银货两讫了。”
说着,又有人送来两个盐包,就是这一次“抚赏”的两石多盐,觉昌安和他的族人才觉得要紧,那几头牛和猪的抚赏,对大明这边是恩赐,对他们来说象是一种羞辱。
这便是人心不足之处了,可惜的事,深居九重的天子和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官员是不会晓得边境的具体情形,对他们来说,记录在本子上的抚赏次数和实际的物品,这才是“仁义”抚边的证明,有这个,对他们来说也是足够了。
可以说,有大明辽东都司这二百多年,大明就是在这种可笑的仁义观之下,对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进行着认真地抚赏,赐给他们耕牛,猪羊,布匹,食盐,抽取他们微薄的交易税,叫这些女真人用大明百姓血汗生产出来的物品不停的壮大着自己的部落,最终却反过来对大明的百姓举起了屠刀。
什么叫中山狼,什么是农夫怀里的毒蛇,这便是!
觉昌安等人交了税银,又领了盐,心事顿去,二十多人赶着马队,将自己部落的货物往马市这边赶了过来。
大明的这种边市贸易,对北虏来说还算是彼此各取所需,毕竟大批的战马是从北虏那里买过来的,对女真,就是巨额的贸易逆差了。
毕竟人参东珠貂皮全部是奢侈品,小小一堆就价值不菲,而大明这边卖给女真人的却是铁器和粮食,布匹等物,贸易税又收的极低,可以说是一直不停地在失血。
“将货物速速出脱,天色不早,这一次所需耕牛和农具还是不少,要抓紧了。”
觉昌安不在汉官身边时,又恢复了头人首领的凛然神色,一迭声吩咐下去,众随员无不答应着,喳喳连声。
在不远处,惟功表明身份,叫人将任大顺喊了过来。
一见惟功,任大顺和王千总腿都软了,当场便跪了下去。
这一下,市场有些骚然,觉昌安等人不明就里,用惊疑的眼光打量着这边。
惟功赶紧要他二人起来,待他们站好后,才笑道:“我便装出行,就是免得骚扰市场,你们闹这一套要做什么……我来问你们,这个叫场,是不是一个大奴酋,是不是大部落的首领?”
“也不算大……”
任大顺在这方面最为内行,当下答道:“毛怜卫都指挥戳乞纳,建州左卫都督来留住、建州右卫都督八当哈、毛怜卫都督付羊公、建州左卫都督松塔、毛怜卫都督失刺卜……指挥张海,朱长革,多了去了,这些人的部落,才是大部。”
“谁最大?”
“朱长革最大,每入市,随员都在四百多人……”任大顺索性从怀中掏了本子出来,念道:“朱长革,四百三十一人,入市三次,张海,二次,一百九十人,张乃奇,三次,一百九十人,色失,四次,一百七十人,忙子,五次,一百六十五人,失刺八,一次,一百五十人,曹乃奇,两次,一百一十三人……”
“你倒是仔细。”
惟功听着这些建州左右卫的都督和指挥们的入市次数,随员次数,不觉也是一阵头晕,大明的这些关吏,都是从谐音来记这些酋长的名字,什么忙子,失刺八,叫场,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来着。
他关注的眼前的这个酋长便是叫场,建州左卫世袭指挥,有敕书,银印,不过部落经过一些挫折,现在实力并不算强,每次来贸易,最多一次带四十五人,最少这一次,带二十一人。
从这些指挥和都督身边有多少人,就能推断出一个部落有多少可随时调动的男丁,而对女真部落来说,每个男丁都是战士,从这一点来说,这叫场的部落,实力肯定不强。
“我问你。”惟功对任大顺道:“王兀堂以前每次带多少人来?”
“那多了!”任大顺道:“最多一次六百多人,最少也得二百来人,王兀堂是个大部酋长,要不然也不能带一千多骑兵来打咱们六堡,那女真蛮子平时还恭顺,一造反不得了,上次他们经过宽甸,下官正遇着一队,隔着百步,身边有个吏员刚说一句鞑子来了,已经被一箭射穿了喉咙。”
“这么准?”
“嗯,太子太保大人不信的话,下官可以叫个真夷过来演示一下。”
看来这税关这里,叫女真人表演箭法也是一种惯常的娱乐项目了。
周晋材撇了下嘴,没说话,罗二虎等人却是道:“我们大人的射术京城第一,在蓟镇较计时我们的人又力压蓟镇,什么鸟真夷有什么箭术,就值当在这里夸口!”
任大顺一头冷汗,躬身认错道:“是下官口不择言,说错了。”
“无妨。”惟功笑道:“女真确有善射之名,不能怪任经历。”
他大步向觉昌安走去,张用诚等别人都跟过去之后,转头向任大顺道:“任经历,如果愿意给我们大人效力的话,我可以想办法将你调到定辽中卫当经历。”
任大顺瞠目结舌,惊喜之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是好。
他在边市这里当然油水多些,但论舒服自然还是在辽阳好,他这种在卫所任经历官员,升迁的可能性极少,一般就是在经历司和断事司来回折腾,想升上去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既然如此,当然是舒服些最好。
“这位大人是?”
好歹任大顺拉住一个侍从室的随员,张口就问。
“这是我们的赞画参将,执掌我们的通事局事宜,原本也是舍人营的通事。”
“原来如此。”
任大顺心中油然而起一种敬服之感,从一个七品通事能到参将,又是这般年轻,看来是太子太保大人身边的心腹了,眨眼之间,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紧紧跟随,好心效力才是。
第424章 同行
“叫场指挥。”
惟功到觉昌安等人身边,拱手问好。
“这位大人是?”
觉昌安一见惟功等人过来,眼神中就是份外警惕,不过在他的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
虽然他们急着卖货,不想人打扰,但也知道惟功等人身份特殊,绝不是自己能随意得罪的,所以表面上是十分客气。
“我的身份暂且不提……”惟功沉吟了一下,转头对张用诚道:“这一次带多少银子出来?”
“带了四万,在辽南用了一万,还有三万左右吧。”
“全给叫场,先将他的一半人参和皮货全包了,剩下来的他便好出脱了。”
这么说法,自然是因为自己耽搁人家卖货而做的补偿,觉昌安一听,就对眼前这个青年汉官生出好感来,当下连忙道:“大人不必如此,我等出货向来很快,大人有什么事情只管吩咐下来便是。”
“不不,你听我说。”惟功看着觉昌安,微笑道:“我手头有大买卖,日后在这马市上怕是要大量购买人参和皮货,当然,木耳,松子什么的,我也全收。这三万,算是我们第一次的订钱,以后你来一次,所有货物我就全收一次。”
这么一说,更是坚定了觉昌安的感觉,眼前这青年肯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要知道,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都指着初夏到深秋的贸易来换粮食和食盐,用银子买猪和牛,囤积起来,做过冬的准备,东北的冬天在这个时代是十分严峻的考验,食物不充足的话,一个小部落一冬下来冻死一大半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吃不饱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就会冻死,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关市是第三天开一次,每次都会有部落酋长带着部下来贸易,每次最少都是几万两的贸易规模,零散的小股贸易更是很多,靠近大明关墙这里有不少散居的女真人和朝鲜人,他们手中的货物也很不少。
眼前这位青年,穿着朴实,居然有吃下宽甸市场的意愿,如果不是任大顺等人刚刚的态度,觉昌安会觉得眼前这位是疯子,现在就更是生出莫测高深之感了。
“既然这样……”觉昌安也是一个很有决断的人,只沉吟了一小会儿,便是咬着牙齿道:“三万两,大人将货物全取走,余款等下一次我们来贸易时再一起付清。”
“好家伙……”惟功也是诧异眼前这个女真酋长的豪气……一万多两银子,按宽甸这里的物价,少说也能买两万多石粮食了,万一有失,整个部落都会受到影响,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情。
“你就这么信的过?”
“大明朝的大人,当然信的过!”
“好吧,既然这样,就照你说的办。”
一个奴酋,有这样的胸襟格局,惟功再拖拖拉拉的不敢要他的货,反而叫这一群夷人给瞧小了,当下便叫张用诚派人取了银子来,一面交割,然后再将人参和皮货给拉走。
以后辽阳镇在这里会设一个收货的点,当然是以顺字行分店的形式存在,不仅收这些人参皮货,还要大收木材。
想到日后是日出斗金,一年赚的百十万两银子真不够眼前这主踢腾的,张用诚心里又是一阵发愁。
他就是有些奇怪,大人怎么就对海贸这般有信心,要知道,现在宁远一线被掐断了,如果光收不出,有多少银子够收这些女真人皮货的?大明的皮货市场一年最少是百万两以上的规模,算上人参就更大了……大明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加上二十一个都司和行都司,光是县城就有两千多个,哪个县没有几家药行,哪个药材不备一些人参?没有人参还敢开药店?那岂不真是笑话了。
光是这么一算,一年所需要的人参量是多少?
所以买卖人参跟黄金白银几乎是一样的感觉,只要人参买到手就没有卖不掉,张用诚愁的不是卖不掉,或是卖不出高价,一斤人参在这里才九两通价,有时候甚至不值此数,到内地最少十倍以上的利润,皮货也是如此,他发愁的就是怎么把货运出去。
一车车的货在宁远被卡住的话,海运再不顺,那就真的麻烦大了。
张用诚的担心惟功并不放在心上,他过来的目的不是为了买货,那是一个掌柜就能办的事,等银货两讫,他看着觉昌安,问道:“叫场指挥,不知道你认识王兀堂否?”
“王兀堂……”觉昌安心里打了个突,赶紧道:“虽然旧识,但自从他反叛之后,本部就与栋鄂部再无往来了。”
他这样一说,部属中颇有几个懂汉话的族人,脸上也露出紧张的色彩来,王兀堂是在王杲和阿台之后最大的反叛者了,栋鄂部也是大部,内部也是好多个酋长和城主,王兀堂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大酋长,其部控弦万人,也就是说有万民男丁,是一个数万人的大部落,在当时的女真业说,除了此前的建州右卫的王杲之外,再无哪个部落比栋鄂部更为强大。
用明朝地方官的话来说,就是王杲之后,“自抚顺,开原以北,海西王台制之,自清河而南抵鸭绿江而属建州者,兀堂制之。”
就是说,王兀堂才是现在建州左右卫真正的主事者,是公认的领袖人物!
可惜王兀堂已经反明,李成梁已经来过一次,以宁远伯的脾气,肯定要把王兀堂打到熄火为止,就算不彻底摧毁,也得将王兀堂的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