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行刑之前,侯君集对那监斩官说道:“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籓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却是在乞求李世民不要株连其家小。

监斩官将此事禀报李世民,李世民长叹一声,同意了,只是将侯君集家中妻小尽数流徙岭南。在查抄侯君集家中的时候,负责查抄的官员查抄处两个美人来。据说这两个美人从小便是食人乳长大,从未吃过饭菜。这侯君集的奢靡可见一斑。

这侯君集老早以前便心头存有不良的想法。当初李世民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他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对李世民道:“李靖将要造反!”李世民连忙问其原因。侯君集道:“李靖教授兵法,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所以臣以为他将要造反!”李世民将李靖找来,询问起此事,李靖答道:“此乃是侯君集将要造反!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仍旧求尽臣之术,这不是为了造反,还是为了什么?”

不光光是李靖,江夏王李道宗也曾经对李世民说道:“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李世民却道:“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等到如今侯君集真的造反了,李世民对李道宗道:“果然如同爱卿所言!”

除了这二人之外,其余同谋者,尽数被处死。

至此,这场太子谋反案便是尚未发动之时便被破了。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齐王李佑谋反案和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两桩谋反案。而且这两桩谋反案的领头人还是自己的儿子,可以想象此事对李世民的打击有多大。

所以,李世民病倒了。经过几天的救治和调养,终于缓缓康复,剩下的只要继续调养,则李世民的病将会有所好转。

而在李世民生病期间,一个胖胖的身影几乎每日都在往皇宫里跑。这便是魏王李泰。

当听到李承乾欲图造反的消息之后,这位魏王殿下欣喜若狂,想不到不等自己打到李承乾,夺取东宫之位,这位大哥便自己将东宫的位置让了出来。李泰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天天往皇宫里面跑,就是等着李世民说出立他当太子的话语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十多天悉心照顾生病的李世民,让李世民心头感受到阵阵温暖。于是李世民对李泰好感飞速上涨,甚至当着他的面还说过立他当太子的话语来。

李泰听了,连走路都有些飘飘然了。回到府中冷静思索了一下,李泰觉得李世民的承诺并不可靠,还要继续加把火才对!于是他派人暗地里给刘洎、岑文本等人送去了书信。

第二日,在这两人带头之下,李泰一系的大臣纷纷出言,请求立李泰为太子。

刘洎道:“遍观诸位殿下,为魏王泰年长沉稳,机敏睿智,博学多闻,更有编撰《括地志》之不世之功,若是立起为太子,定能使得大唐江山,传承万年!”

然而这些人一个个刚刚跳出来,长孙无忌便出列,请求立晋王李治为新的太子。长孙无忌说道:“老臣以为刘大人之言虽有些道理,但是臣还是以为魏王泰不适合继承东宫之位!一则嘛,魏王好文治,然而我大唐今日江山,皆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所以老臣心头有些担心。再者,魏王窥视东宫之位,众人皆知,若是陛下使其入主东宫,岂不是给后人留下一个印象,凡东宫之位,皆可以以手段夺取!所以老臣不赞成魏王入主东宫,倒是愿意看到晋王治入主东宫!”

长孙无忌话语一落,那刘洎冷笑一声:“那晋王殿下便附和长孙大人的要求?”

长孙无忌正色道:“不错!当年阿史那结社将要谋反,正是晋王临危不乱,指挥卫士将其镇压!再者,晋王仁孝,为母亲自守陵,为兄长求情!此等赤子之心,实在难得!”

李世民听罢,沉吟片刻,忽然说道:“众位爱卿,你等说说,吴王恪如何啊?”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当下站出来反对道:“老臣有异议!论及文武人品,吴王皆是上上之选!然而吴王之母,并非皇后,乃是杨妃。而这杨妃乃是前隋公主!立吴王为储,此事万万不可!”

不光是长孙无忌,就连正和他较劲的刘洎也出言阻止。

见群臣如此李世民也只好闭上嘴,不再提及李恪之事。虽然如此,却同样没有当庭作出判断来,只是支吾的说道:“让朕再思量思量!”

长孙无忌和刘洎见李世民这样说了,也只好退了下来,不再说什么了。

魏王府内,李泰满脸愤怒之色的大声咆哮道:“我就知道父皇会说话不算话!明明已经当着我的面说了里我为太子,如今却还要思量思量,到底思量什么!还有李治,他到底有什么好,长孙无……长孙舅舅竟然会替他说话!”

而此时在昭陵之中,一处普通的瓦房之中,李治和武媚娘对坐在几案两边。武媚娘纤纤玉手正在为李治沏茶。而李治,一双眼睛正呆呆的望着武媚娘的玉手上下翻动,如同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正文 第四百零四章 李治出马

 一骑快马急速来到那昭陵之外。

张允文在昭陵外翻身下马,快步往昭陵内走去。

一进入那间李治守陵的房间,张允文便看见李治正捧着一卷书册,心不在焉的看着。只见他时而低头看书,时而抬头望窗,还不时露出一个傻笑来,让张允文莫名其妙。

“走,跟我回长安!”张允文进入房中,一把抓起李治的手,急急忙忙的说道。

李治顿时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稳住身形之后,用一种幽怨的目光看着张允文:“姐夫,你这是干什么啊?“

张允文却不管李治的眼神,严肃的说道:“小治,长孙大人是不是来找过你?”

李治点点头:“是啊,舅父来过,,还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语!怎么?姐夫,有什么不对么?”

张允文肃声说道:“今日朝会之上,长孙大人提议立你为太子!”

李治闻言,不由一呆:“什么?什么立我为太子?那大哥呢?大哥怎么了?”

张允文当即便将最近发生的事情缓缓说了出来,最后说道:“小治啊,最近朝中风起云涌,你守在这儿,却终是耳不听目不见的,这如何能行?你今日便随我返回长安去,说不定这东宫之位还真落在你的头上了!”

李治苦笑一下:“不是还有四哥么?”

张允文笑道:“放心,有长孙大人支持你,你定能入主东宫!可是,光光有长孙大人还不行,还要你自己争气,能在陛下面前表现一下才行!”

沉吟片刻,这李治目光之中精光一闪而过:“好,便依姐夫之言!小治这就返回长安!嗯,不过若是冒然回去,会不会被人家说成是专门为了这东宫之位而来的?”想到这里,李治看着张允文,“姐夫,这回长安之事,到底用什么作为借口啊?”

张允文沉吟了一下:“你就对外说不忍见陛下伤心,回京安慰陛下!”

李治返回长安,确实引起了一番轰动。毕竟他也是东宫的热门人选之一。

一回到皇宫,李治便直往李世民所在的地方走去。

刚到大殿门口,便听见里面传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父皇,你看看儿臣所书这幅飞白如何?这可是儿臣特地献给父皇的!祝愿父皇早日康复!”这却是李泰的声音。

一听到这个声音,李治一愣。这时候,那立在殿外的卫士才拉长嗓子喊了一声:“晋王殿下驾到!”

李治推门而入。

大殿之上,李泰正恭敬的站在李世民旁边目光冷冷的看着正慢慢走进来的李治。

奇)“儿臣参见父皇!”李治躬身行礼道。

书)李世民的目光自李治进入殿中之时,便未离开过李治身上。只见李治穿着一份白色的衣衫,缓缓走来,整个人显得清瘦了许多。这不由让李世民想起了守陵的辛苦,当下轻笑一声:“呵呵,稚奴,你也回来了!”

网)李治闻言,猛地上前两步,哽咽的喊了声“父皇”。一听到这喊声,李世民不由鼻子微微有些酸涩了。

“儿臣听闻大哥做了些让父皇伤心的事情,便回来看看父皇现在的情况如何了!”李治说道。

旁边的李泰看到这种情形,心头不屑的冷哼一声。

在李世民和李治说了一会儿话后,李世民便让李治下去休息了,同时说道“你看看你,稚奴,一身尘土,满面倦色,先下去休息吧!”

李治拱手一揖,慢慢退出了大殿。

当李治离开之后,李世民忽然向李泰问道:“青雀啊,若是朕立你为太子,你将如何对待稚奴啊?”

此问一出,李泰脸上不由闪过一丝愕然,接着低头沉吟起来。

李世民也不逼问,悠然的看着李泰送来的这幅字。

终于,在沉默良久之后,李泰咬咬牙,说道:“儿臣今有一子,他日儿臣临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以传位晋王!”

李世民听罢,轻叹一声,向李泰挥挥手:“青雀,你也先下去吧!朕有些疲惫了!”

望着李泰缓缓离开大殿的身影,李世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第二日,李世民将李泰的话说了一下,然后叹声道:“自古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如今青雀这般说,朕心头怜之啊!“

这时候,那褚遂良出列道:“陛下此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李世民闻言,当下陷入了沉思之中。终于,半晌之后,他长长一叹:“爱卿所言极是,此事是朕考虑不周啊!”

因为褚遂良的这番话,使得李世民心中的天平渐渐的往李治这方倾斜。而另一件事情的发生,便是让李世民开始后悔许下了立李泰为太子之诺。

李泰也听闻了褚遂良朝堂上的言论,心头对于这位搅了自己好事的老头子恨得直痒痒,可是,这褚遂良又是李世民的亲近之臣,李世民也十分愿意听他的话。所以,李泰即使有怨言,也只会憋在心里。

虽然出了些意外,但是,李泰还是每天都往皇宫里跑。偶尔遇上李治还主动点点头,打声招呼。

终于,在一次遇到李治后,这李泰满脸笑容的叫住正准备离开的李治:“呵呵,小治啊,四哥可听了不少传闻啊?”

李治一愣,这传闻和我有什么关系?

李泰微微一笑,满是笑意的说道:“四哥听说朝中一些大臣当初与元昌叔父不和,故而在太子一案中,他们坚持要将元昌叔父处死。如今,那些人又开始活动,准备将与元昌叔父亲善之人都拉下马去!小治啊,你与其亲善之事,众人皆知,可要小心啊!”

听了李泰的这番话,李治心头立刻布满了担忧。而如今的李治又不是一个善于掩饰的人,喜怒形于色,旁人一眼便看出来李治满心的担忧。

李世民见到李治这般模样,多次追问其原因,李治却是摇摇头,不做回答,反而在一次朝会之后叫住了张允文,将这件事情说了出来。

张允文听罢,当下一笑:“呵呵,小治啊,这是你太嫩了,若是你能老练一点,便可以猜到此事不过是魏王吓唬你的,使你心生畏惧、害怕,从而丧失与之争位的信心!”

李治却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的反问道:“真的?”

“当然,难道姐夫还骗你不成?好,既然如此,你就将此事告知陛下。说不定此事正是你制胜之关键!”张允文笑着说道。

李治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按照张允文所说的,往太极宫方向走去。

“对了,小治啊!”没走两步,张允文便在后面叫住了他,“若是你遇上什么人阻拦,不准你去见陛下,你可别和以前一样乖乖的让人给拦住,只管大声呼叫就是,到时候陛下听见,定会派人出来一探究竟的!”

李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再次往太极宫走去。

不出张允文所料,在李世民所在的大殿之外,李治真的被拦住了。

“哎呀,这不是晋王殿下么?为兄这里有礼了!”李治一看这人,却是柴令武。

当即也抱拳回了一礼:“小弟见过柴兄!”

柴令武一脸热切的说道:“你我兄弟许久没有在一起喝过酒了,今日既然遇上,那我等现在就去喝上两杯!”

李治摇摇头:“不了,柴兄,今日小弟有重要的事情,改日再聚,改日再聚!”

柴令武却是冷哼一声,面色一沉:“小治,这可是你的不对了,你我好歹也是相交数年,许久没有在一起喝过酒了,如今见面,你却是要拒绝为兄,真让为兄伤心啊!”

听了柴令武的话,李治真的有些不知所措的。

这时候,一个声音传来:“咦?晋王殿下,你不是要和我一起去见陛下么?我找了你半天,原来你在这儿!”

听到这个声音,李治心头顿时安稳下来,向柴令武道:“柴兄,实在对不住,小弟要进宫见父皇,不能与你一道喝酒了!改日再喝,改日再喝!”

柴令武顿时面色阴沉的看着出言之人,口中怒道:“张允文,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与晋王谈得好好的,你怎么胡乱插嘴?”

张允文见状,只是呵呵一笑:“本将军与晋王殿下已经约好了,共同觐见陛下,有重大事情汇报。这般说来,你拦住晋王,却是耽误了我等时间,若是出了什么闪失,你负得了责任么?”

听张允文这般说,柴令武知道他是拦不住这二人,也不好撕破脸皮,只好满是遗憾的向李治道:“真是可惜了,为兄还想约晋王一起喝酒呢!看来只有日后再聚了!既然如此,那为兄先告辞了!”

说着,大步离开此处。

正文 第四百零五章 尘埃落定

 “走吧!”张允文淡淡的说道。/

李治看着张允文,不由出声问道:“呃,那个,姐夫,你怎么来了?”

张允文笑道:“你前面刚走,我忽然觉得有些不放心,就过来看看,刚好看见了那柴令武在拦你!”

李治感激的说道:“还多谢姐夫帮我解围,要不然我真的可能会被他拉去喝酒!”

二人来到李世民所在的宫殿之外,张允文嘱咐道:“好了,小治啊,你进去吧,待会儿见到你父皇的时候,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要有半分虚假!”

“怎么,姐夫不和我一到进去?”李治有些不安的问道。

张允文摇摇头:“这个就算了!若是让陛下瞧见你我一道进去,还以为是我怂恿你来告状,到时候我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李治轻笑一声也没有再要求张允文同他一道进入殿中,只身迈步进去。

张允文知道,李治这一跨脚进入殿中,就相当于一脚跨进了东宫。

李治刚进入殿中,又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胖胖的身影。正是李泰。此刻他正跪在李世民面前,默默不语。看那脸上的神情,却是带着丝丝得意。

不过当他听见脚步声后,回头一望时,不由满是愕然,只见李治正疾步往这边走过来。自己不是在外面布置了人手拦截他么,怎么他还会出现在这儿?

正疑惑间,只见李治走到李泰身边,一下子跪在地上,面带愁容,默默不语。

李世民见到李治的这般模样,心头疑惑,当下笑着说道:“青雀跪在地上,是因为朕赐了他一副字,他正在谢恩。稚奴啊,你跪在地上这是为何啊?”

李治声音低沉的说道:“儿臣,儿臣有罪!”

李世民剑眉一挑:“有罪?有什么罪?”

“儿臣与汉王……”此言尚未说完,那李泰便接口道:“父皇,九弟毕竟是皇家子孙,就算是有什么罪,也不能妄加责罚吧!”

见李泰生生抢断李治的话,李世民不由微微皱了皱眉头:“稚奴,你接着说,不要吞吞吐吐的!青雀,别再打断稚奴的话了!”

李泰不敢再言,一双眼睛望着李治,之中尽是厉色。

李治对于旁边李泰的眼神恍若未视,自顾说道:“儿臣与汉王相交甚密。此次大哥之事,汉王牵扯其中,更是被父皇赐死家中。儿臣听闻朝中大臣又要追究与汉王相交过密者,儿臣与汉王有些交情,所以……”

他话还没说完,李世民便冷笑道:“哼,稚奴,你这是听谁说的啊?”

听到李世民的冷笑声,李泰不由心头一颤,闭上眼睛,他不敢想象李治说出实情之后,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李治看了李泰一眼,缓缓说道:“这,这是四哥说的!”

李世民微微一怔,接着笑道:“呵呵,稚奴,你四哥在和你开玩笑呢!你不用当真的!”

李治勉强笑了一笑,看了一眼李泰:“呵呵,原来四哥是在同小弟开玩笑啊!这下小弟就放心了!”

李泰和李治一前一后,先后离开了大殿。

李世民坐在大殿之中,长长叹了一口气,心头已然有了决定。

两仪殿中,李世民挥了挥手,对众位大臣道:“诸位爱卿,你等先且退下,朕稍感不适,请在太极殿中稍候片刻。众大臣正欲尽数退出两仪殿,李世民又说道:“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你们几人先留下来吧!唔,对了,还有张允文!”

五人身形一滞,停住了脚步。

此事两仪殿中没有什么外臣了,李世民也就放开来,坐在榻上,面色忧伤之色的对五人说道:“朕之三子一弟,这般所作所为,朕实在是很是伤心啊!”说着便要从床上跳下来。众人慌忙上前,将李世民重新扶上床榻。

长孙无忌问道:“不知陛下现在心中作何想法?”

李世民看了一眼呆在张允文身边的李治,说道:“朕欲立稚奴为太子!”

长孙无忌赶紧上前一步,朗声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对于长孙无忌的这个要求,李世民却是不置可否。

眼见李治还在发呆,张允文轻轻的拍了一下他的后腰,在其耳边低声道:“谢恩!”

李治恍悟,赶紧上前谢恩。

李世民受了李治一拜之后,说道:“你舅舅一直在支持你,你应当谢谢他!”

李治犹豫了一下,再对长孙无忌拱手一揖。

李世民道:“你等已经知晓朕的心意,但不知外议又是什么情况?”

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孝,天下属心已久,请陛下试召百官一问,即可知之!”

李世民点点头,从榻上起身,往太极殿走去。

一路上,李治故意落在后面,和张允文呆在一起。

到达太极殿中,李世民召集文武六品以上官员,说道:“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此言刚落,众官员便齐声呼道:“晋王仁孝,当为嗣!”

听到众人回答得这般整齐,李世民不由露出笑容来。

而张允文则是翻了个白眼,李世民话中已经提及了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剩下的诸位皇子中能够成为太子的也就只有这个李治了,众大臣当然说的异常齐整了。

现今,太子人选已经定了下来,剩下的便是安置魏王李泰了。

当天,李泰带着几十名贴身卫士正赶往皇宫,然而在永安门时,却被守门的将官给拦了下来。说是不能让李泰的随身骑兵进入到皇宫之中。

李泰虽然感觉奇怪,以前他可是带着贴身卫士到达兴仁门才被拦下,今日怎么刚到永安门便被拦下了呢?但是,他还是让卫士们乖乖的等在永安门外,自己刚要策马往里面走去,那位把守城门的将领便道:“魏王殿下,陛下曾见传过话来,说陛下在两仪殿等他,让他从章肃门那边去两仪殿。

李泰不疑有他,独自纵马往章肃门走去。

然而刚到章肃门下,只见门内一支百人骑兵冲出,将李泰困在其中。正是李世民的亲卫百骑。

为首的骑士向李泰行了一礼之后,说道:“陛下请魏王殿下在宫中住几日!”

说完,也不管李泰如何色变,如何高声出言,直接将他带到了皇宫北苑,看守起来。

李世民之所以这般做,却是为李治能顺利入主东宫打下基础。

两日之后,李世民正式发出诏令,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并亲自承天门楼,大赦天下,大宴三日。

而那些李泰的同党,在李世民发出这封诏书之前,皆跑到魏王府找过李泰,却是没有看到人影。没有李泰,这些人也就没有敢在诏书发布之时出言反对。

承天门城楼之上,李世民对众臣道:“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众臣连忙高呼陛下圣明。

然而,就在李世民为解决了大唐内部一次激烈的矛盾碰撞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大唐的东边,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

这一卷终于写完了!说实在的,俺对后面的内容很不满意!唉,毕竟俺也不是写那个政治斗争的料!无语啊!

正文 第四百零六章 高丽生乱

 随着阵阵秋风的吹拂,原本翠绿飞柳叶儿也渐渐变黄了,一片片柳叶如刀,纷纷落下,独留下光秃秃的枝条儿在秋风之中萧瑟的舞动着。

柳树上嘶鸣的寒蝉发出最后的凄婉鸣声,似乎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

每当张允文行经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看着往来如织的人群,看着青砖黑瓦,朱门高阙,不知不觉竟然有一种不真切感。

屈指算算,如今自己已经三十好几了,虽然在朝中大臣中算得上年轻的,但是,一股冯唐易老的感怀还是在心头萦绕久久不能散去。

不光是他,环视整个朝堂上下,被无情的岁月催磨的朝中大臣又何其之多。房玄龄已经数次乞骸骨,希望从相位之上退下来,原本就是风烛残年的萧瑀等老人更是少来朝堂,卧在家中颐养天年。就连自己的师傅尉迟恭,也是鬓发如雪,皱纹遍生。年轻时征战伤了身子,如今也闭门修养。出了大臣,李世民也日渐露出老态来。当初那位在洛阳城外纵横厮杀,呼啸河南的秦王,在多年的养尊处优之后,小肚腩已经鼓起了,整个人的身体也没有以前壮实了。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如今的大唐,已经处在一种新老交替的时代。

李治入主东宫之后,表现得还不错,每天循规蹈矩,处理起政事来也是有模有样的。/这让李世民和众大臣颇感欣慰。

张允文也在东宫里边挂了个正三品的太子宾客的职位,但每日只是去应个卯,很少管李治的具体事情。饶是如此,这李治还是经常拉着张允文,同他谈论这入主东宫之后遇到的事情,带着丝丝兴奋和惘然。

张允文知道,这李治从一个不受人重视的皇子成为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统治者,其中的心理转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

发生在初夏的那一场夺嫡之争,最终还是以李治的胜出而告终。这恐怕是李承乾、李泰想象不到的吧!原本二人一直以对方作为对手,为打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熟料最后,却被李治捡了个便宜,这倒还真是应和了老子的那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泰被解除了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三个职位,就连爵位也降成了东莱郡王。其帐下诸客,除了杜楚客等人之外,余者皆迁岭南。

至于李承乾,这位前太子被迁谪去了黔中,以庶人的身份。

随着这两人的离开,原本的东宫势力和魏王府势力也渐渐消散了。依附于二人的官员贬的贬,外放的外放,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自己上表乞骸骨。

而这些人空出来的位置,很多留给了李治。不久之后,想必李治会提拔上来一批自己的人吧!

待京师之中渐渐平静的时候,张允文却是受到了一份关于高句丽的情报。

高句丽国内,自渊盖苏文总揽高句丽军国大事之后,以武力压服高藏王和群臣百官,几乎将偌大的高句丽弄成了他一人的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然而,这渊盖苏文并不满足于现状,反而大力的整顿军备,招募士卒。营州都督张俭多次抓到了那些秘密进入大唐地界购买武器的高句丽人。面对这些人,张俭毫不手软,见一个杀一个,却遏制不住这种势头,也消灭不了那些商人贪利之心。

根据从高句丽传来的情报,这渊盖苏文已经开始将大军往南调遣了。

当张允文看到这份情报时,不由微微沉吟了一下,这高句丽攻打新罗,新罗向大唐求救,正是李世民亲征高丽的直接原因。看来一场大规模战争又要开始了。

当张允文将这份情报告知李世民时,李世民面色Yin沉的沉默片刻,接着蓦地大声笑了起来。

“哈哈,这渊盖苏文竟然准备对新罗动手!那新罗之主定会向我大唐求救,到时候,我大唐天兵便可兵出营州,夺回辽东之地,踏平平壤,灭了高丽,一雪我中华之耻!”

张允文听了这话,默默不语。前隋炀帝三征高丽,折兵百万,无数汉家儿郎埋骨辽东,这段历史,后人每每思来,让人嗟叹不已。炀帝之后,高祖之时,中原尚战乱,难以抽身以报雠仇。贞观初年,大唐四境不宁,而彼时高丽荣留王尚且恭顺,李世民一来忙于戡平四夷,二来实在找不到借口对高丽一战。三来高丽亦为一方大国,穷国之兵,逾五十万,要和这样一个国家打仗,须得准备数年。

如今,经过一次次战争,一场场打仗,大唐北面的草原之上,薛延陀实力不足为惧了,草原之上再没有出现像东突厥那般强大帝国和部落了。大唐南边,一直以来便很宁静。值得一提的是,当岭南的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首领相继去世之后,李世民便直接从长安委派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吏,直接将岭南掌控自己手中,而不是原先的那样经由大首领推荐,朝廷在加以任命的方式。大唐西面,吐谷浑国力衰弱,吐蕃内战难解,剩下的只有一个西域。不过当郭孝恪任西域都护之后,在他的带领之下,安西都护府开始了扩张的步伐,几千长征健儿,纵横西域,打得西域各国纷纷俯首。而西突厥那位新任的可汗对待大唐颇为恭顺,所以,西域无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送上门来,李世民怎么可能不动心?

沉吟片刻,李世民说道:“如今高丽不过是在做战前准备,离真正开战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我大唐军队亦需要准备一下。另外,允文啊,那高丽新罗的局势,你还是要继续关注一下。同时将调查院的重心转移到高丽新罗,还有百济身上。朕希望能在以后出战高丽的时候,得到详细的情报!”

张允文拱手一揖:“喏!”

这高丽往南集结大军的消息很快便在朝中传开了。朝中大臣没有一人对这高丽有着一丝好感,所以,不少的人上书建议李世民发出诏书,责问高丽。

听道这个建议,李世民冷冷一笑:“那高丽距我大唐,万里之遥,这诏书一下,他渊盖苏文置之不理,又当如何?”

那提出建议之臣顿时哑口无言,难道继续发诏书责问?

而那太常丞邓素则是提出于怀远镇增戍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