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这项计划,并不是因为葛兰素史克相信运气,而是他们相信,自己能赚的更多。
  只要能赚的更多,制药公司是不会有节操的。
  制药业就是玩弄人命的行业,就像是临床试验,难道不会死人吗?几乎是一定会死人的好吧,但只要赚的不,只要能为更多的病人谋福利,有所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
  杨锐也不是见不得人牺牲,他手底下的兔命和鼠命也过千了,不是什么心软之辈,但成千上万条人命,明明是他所能够影响的,他就不能不多加慎重了。
  反而是秦翰池的愤怒,京西制药总厂的工人们的命运,杨锐一点都不在乎。
  甚至那几名靠吃药来逼供的罢工工人,说不去洗胃,杨锐也不会再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命做筹码的人,你用不着阻止他们将筹码放在台子上。
  当然,面对记者,杨锐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首先简述道:“关于律博定,是一个多月前,由京西制药总厂递交的入市申请。律博定是由美国三木公司开发的新药,首先用于抗心律治疗……”
  “对于抗心律治疗,我本身是有一些疑问的,因此,对于律博定,我最初就很在意。”
  “我注意到,京西制药总厂递交的申请中,律博定的安全性测试是不完全的,主要是动物实验的部分不完全。”
  “你知道,我之前做过一款药物,去铁酮,并且做了完整的动物实验,因此,我知道做部分的动物实验,和完整的动物实验,成本并不会相差太多,而且,时间也不会超过多久。所以,动物实验不完整,并不常见。我当时想的,就是京西制药总厂,漏了资料,因此,我一直等待他们补交资料,直到截止日前,才给了他们不予通过的回复,并且要求他们递交更多的安全性测试的资料。”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随后的几天里,京西制药总厂并没有能够不全动物实验的相关资料,原来,三木公司本身就没有提供这部分资料给他们。”
  “如此一来,情况就变的比较复杂了。”
  “我第二次拒绝了京西制药总厂的申请,要求他们提交更多的资料,并且,要求三木公司补全动物实验。”
  “可惜,三木公司似乎并不想这样做。”
  “如此一来,我就不得不考虑到一种可能性,就是律博定的动物实验是有问题的,以至于他们无法或者不愿意递交完整的动物实验的资料。”
  “于是,有了第三次的‘不予通过’的答复函。”
  杨锐的形象是不用说的,尤其是当他谈起专业问题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比电视里的记者要醒目的多。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看到这样的杨锐,除了三木公司的公关经理。
  “秦厂长,这不是京西制药总厂一家的事,你得处理妥当了。”三木公司的公关经理通过翻译,说的很是严肃,又道:“这种专访,不能再出现了。”
  “我没办法了。”秦翰池的心情也好不了,对于三木公司的人的态度更冷淡。
  他当年是为了做律博定的代理,才对三木公司卑躬屈膝的,现在律博定的代理没意义了,他又何必软膝盖。
  三木的公关经理却是冷笑两声,道:“你别忘了你签的合约,你必须证明你尽力了,才不会被索赔。”
  “我尽力了。”秦翰池道。
  “不如让律师们好好讨论。”三木的公关经理继续威胁。
  秦翰池眼角跳了跳,道:“你们要愿意到中国来起诉,就来好了。”
  “我们不仅可以在中国起诉,还可以在欧洲和美国起诉,并且冻结京西制药总厂的每一分钱。秦厂长,我建议你,真正做到尽力。”
  秦翰池很不愿意的咬紧牙关。国内的药厂多多少少都是有做进出口的,这也是全国各地药厂林立的原因之一,制药是国内少数能赚到较多利润的行业,但相对于国内的生意,国外的账期周转就慢了,京西制药总厂说不得也有资金在国外转悠着。
  虽然积极应诉,有很大的机会解决三木公司的威胁,但在国外请律师,是非常花钱的。
  秦翰池保证,自己今天走了账,明天就要被上级领导叫去臭骂一顿。国企还没有资格这样子用外汇。
  “我要我怎么做,才算是尽力。”比较三木和杨锐的威胁,秦翰池的天平再次偏了过来。
  
936。第936章 为虎作伥
  
  “药企困境,凸显体制顽疾。”
  “官僚作风令外企在华举步维艰。”
  “签好的合同不能执行,谁之过?”
  一夜之间,舆论的风向,就仿佛发生了变化。
  杨锐邀请的三十几家媒体,还没来得及全部将稿子给放出来,更多的媒体,就已经开始登载相反的言论了,更有甚至,直接批驳已经放出来的文章,做成一副要吵架的模样。
  先前参加杨锐的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莫名惊诧,什么风声都没有,杨锐的“不予通过”怎么就变成热点了?而且,反对党怎么会这么多的,中国专家封驳美国药品的新闻多正能量啊,反对的都是什么心理?
  不用猜测心理,数量首先就不正常。
  只是两三天的功夫,起码有近百家纸媒发表了相关文章,有的是豆腐块,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但大部分的评论文章都在较为重要的版面。
  现在的纸媒可不比往后,想想坐办公室的人的日常生活一杯茶一份报,就知道报纸的阅读量有多大了,最起码,有资格和有能力参政议政的人,都是要看报纸的。
  一些大报也出现了批驳杨锐的文章,如此一来,首先坐不住的却是给杨锐做专访的李冲。
  “杨委员,你得罪的人可是真不少。”李冲找到杨锐,一脸苦色,道:“现在已经有文章批评我们了,说我们为官僚作风呐喊,就差说我们为虎作伥了。”
  “已经有人说了。”杨锐拿出一张京城本地的报纸,指给李冲。
  李冲哑然,道:“其实,媒体互相吵个架稀松平常,我们也不是吵不过,就是现在这种,太不正常了。”
  “的确。”
  “您是得罪人了吧?”
  “看你说的,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再说,我现在做的不就是得罪人的事。”从表情上看,杨锐并不觉得意外。
  事实上,杨锐太熟悉这种制药企业的打压方式了。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制药企业实际上都是正当经营的典范企业。正当经营不代表道德模范,谷歌所谓“不作恶”,就是因为企业相对于个人,作恶实在是太容易了。
  制药企业是正当经营的,但他们正当的范畴实在是太广了,以至于涵盖了各种擦边球,可资利用的律师和媒体,更是他们最常用的常规武器,至于政客这种武器,也是三五不时就会出现一下。
  此外,正当经营的制药企业并非是不会违法,只不过,当他们违法了以后,总是很积极的抗诉和承受惩罚罢了。
  罚款100万,罚款1000万,罚款1亿,罚款10亿,罚款100亿,如此种种,都是制药企业熟悉了的套路,传说中的挨打要站直,也得算他们一脚。
  85年的中国,法律基本是没什么卵用的,政商关系也总是不太和谐,就是无冕之王们好用。
  现在吹捧外商也没什么问题,国内也允许一定程度的批评,制药公司简直是如鱼得水。
  杨锐曾经读研的时候,甚至听说,有医药代表提条鱼过去,就能搞定京城大医院的主任医师。当时说起此事,医药公司的职员们都是一脸的羡慕。
  照杨锐看来,现在的无冕之王,也没有多难搞定的。
  可惜,他没有三木公司,或者京西制药总厂那样的底气和资源,去搞定无冕之王们。
  李冲看着杨锐的表情,道:“你好像有准备?”
  “有。”杨锐回答的懒洋洋的。
  李冲问:“啥准备。”
  “生受着呗。”杨锐撇撇嘴,道:“反正,他们想要的没有,我想要的,就等喽。”
  “这可就是个开始。”李冲道:“之后肯定还有更厉害的。”
  杨锐点头,一副我知道了的表情。
  李冲叹了一声,道:“您可别小看了媒体的嘴,难听着呢。”
  “我可不敢小看,我要是小看媒体,请你们来干什么。”杨锐嘴上这么说着,实际上,他并不是特别在意。
  京西制药总厂,或者他们背后的三木公司,有一点没有弄明白,那就是媒体只能伤害他们,不能伤害杨锐。
  因为杨锐归根结底,是一名学者。
  如果有媒体的鼓吹,学者是很爽的,所谓的学术明星,不仅能赚钱,而且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和资助,像是霍金同志,和他同级别的学者,有几个人的实验室水平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如果杨锐能够得到全国媒体的吹捧,那他要做个什么研究,获得一些国家项目基金之类的,也要简单的多。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的学者,是没机会得到大众媒体的吹捧的,甚至不会得到大众媒体的丝毫关注,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学者本身的地位。
  至于大众媒体的抹黑,对于学者的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的。
  就像是后世搞转基因的学者,被骂的难道少吗?但骂归骂,该吃的转基因食品,普通人照样得吃,该投入的资金,纳税人的钱照样得给,而大众媒体说什么,也不会影响到学者们的业内声望。
  归根结底,在判断是非的知识体系里,学术和学者是高于大众媒体的。
  唯一比较难熬的,就是媒体说话不会好听。
  杨锐看向李冲道:“你们支持谁?”
  “我们?我们没倾向。”李冲呵呵笑两声。
  杨锐撇撇嘴,不相信的道:“是人家没来找你们吧。”
  李冲笑笑,转头道:“这种事,我们也不是没见过,有些人,就喜欢玩拉一派打一派的套路。”
  杨锐皱眉:“拉一派打一派?”
  “我们给你做了专访,现在算是你这一派的了,你看着吧,这起子媒体,十有八九要把我们拉出来一起骂。”
  杨锐挑挑眉。
  “你别不相信,除非我们现在就调转枪头攻击我,否则,他们肯定要驳倒我们啊。”李冲理所当然的说过,看向杨锐。
  杨锐这下子总算反应过来了,有些明白的试探道:“咱们得互相支持。”
  “其实我是支持你的。”李冲道:“要是小事,我都不来找你,不过,我们主编比较犹豫,所以,我特地来给你提个醒,你得想想办法。”
  要说起来,李冲也确实是不愿意调转枪头。从他的角度来说,有杨锐这样一个新闻点,不是比攻击他好?
  “你们支持我,我肯定要支持你们。我怎么支持你们?”杨锐有些明白,又有些不太明白,他是开实验室的,又不是做快销的,总不能在电视台打广告吧。
  李冲有些不好意思,道:“要是我自己一个人,我就直接下命令了,可惜,我不是下命令的人。”
  “我明白我明白,咱们一起搞定你们主编。”杨锐很诚恳的回答。
  虽然他不怕被媒体骂,但是,如果能把挨骂变成互斗,那肯定是更好的。
  李冲见杨锐理解,松了一口气,轻笑道:“我们主编最近比较愁两件事。”
  “你说。”
  “这不是天热嘛,我们台里准备买一批消暑的商品给大家发下去,像是西瓜啊,哈密瓜啊,桃子啊之类的水果,如果再能有点凉席什么的最好了。再一个,我们台里想着给大家弄个福利,集体出去旅游一趟,就是找车找油什么的比较麻烦。”李冲掰着指头说过,道:“两样里,你只要完成一样,我们主编肯定是要支持你的。”
  
937。第937章 当得起
  
  杨锐总算是体会到了提一条鱼,就能搞定一名主任医师的快乐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需要搞定的“医师”的数量有点多。
  不过,相比毫无还手之力的被骂,杨锐宁愿多买几车西瓜。
  送西瓜的工作,被杨锐交给了自己锐学组的几位同学,王国华、曹宝明、黄仁等人都属于脸皮够厚,拉的下面子的人,稍微跑上几天,就熟悉了这项工作。
  一车车的西瓜运进来,一篇篇的文字送出来,京城当地的媒体,很快掀起了波澜。
  “治病的良药,还是要命的毒药!”这是京城电视台的节目讨论。
  “学者的良心。”这是支持杨锐的《公众医学》。
  “为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委员会喝彩!”这是卫生部下属的报纸,在收到西瓜以后的反馈。
  但是,更多的媒体,收的却不是杨家的西瓜。
  “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官僚作风何时休。”
  “外企来华,无奈退场。”
  “国外的好药进不来,国内的委员威权重。”
  “官本位,折射国内企业的困境。”
  被京西制药总厂和三木公司搞定的媒体们,凑热闹不闲事大的,努力生发着自己的想象力,顺便将收了杨锐西瓜的媒体,骂的狗血淋头。
  收了杨家西瓜的媒体也不甘示弱,尽管人单势薄,但总有二三十家,今天发一篇文章,明天来一个导论,也是有模有样的。
  就像李冲说的那样,媒体界吵个架什么的,实在是稀松平常。
  如今的媒体最流行的就是大讨论,比如经典的全民大讨论:人生路为何越走越窄。引起了多少媒体参与呢?简单的说,是全部。全中国的媒体,都参与到了里面去,从强悍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到乡镇一级的黑板报,整整将这个话题玩了年许,而当年刊登《潘晓的来信》的《青年杂志》,当期卖了325万份。这个数字给21世纪的纸媒看,除了双膝跪地,也不能有更多的反应了。
  媒体实在是喜欢各种各样的讨论,讨论好啊,不光减少采访的工作量,而且,还容易吸引读者。
  空对空的吹大气对记者编辑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而吸引读者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想想看,如果读者对一项讨论有兴趣,他可能不去看后续吗?
  各种大讨论,简直是最适合纸媒的天然的连载方式,事实上,现在就没有哪本纸媒是不刊载某种讨论的。
  如果不这样做,你的销量很快就会降下去。
  尽管大家都是吃公家饭的,销量降低不至于影响到收入。
  但换个角度来看,80年代吃公家饭的人,也不在乎收入,因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无非是年资和职务的不同,有几十块钱的差距罢了。
  然而,大家还是会在乎一些事的,比如事业。
  做媒体的,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销量越高的媒体,在各自所属的单位里,也更显的重要,不能加薪,总要升职吧,否则人生还有什么奔头。
  在西瓜和销量的双重促进下,各大媒体,在律博定的讨论中越走越远。
  民众的兴趣,也不经意的受到了媒体的影响。
  媒体本身就具有导向的作用,更何况,此事原本就是挺有关注点的。
  80年代的科学故事里面,最常见的段子,就是某某中国老教授,某某中国工程师,某某中国技工,某某中国农民,用他新奇的智慧和与生俱来的知识,勇敢而巧妙的战胜了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公司、名人、政客、学者、富商、美女……
  杨锐的故事稍微有点不够全面,毕竟,是否战胜了外国公司还是不能确定的事,但直播……有时候更容易激起大家的兴致。
  信件,像是弹幕一样,不断的涌入各家媒体的收发室。
  而信件的数量,向来是纸媒评判读者兴趣的重要考量。
  《京华早报》编辑室。
  自告奋勇去取读者来信的王博,首先将指明自己收的信件挑了出来,旋即迫不及待的炫耀道:“说律博定的那篇稿子,今天有100多封信。”
  对他们这样一家仅在京城和少部分华北城市发行的小报来说,过百封的读者来信,是很少见的。
  同坐在一间办公室里的总编也不由自主的抬起头来,问道:“都是说那个药的?说什么?”
  “主要是问怎么回事啊,还有评论的,也有骂外国人的,也有骂中国专家的,还有骂我的。”王博越说越开心,说到骂自己的时候,都笑出声了。
  总编也笑了,问:“骂你什么?”
  “骂我胡说八道啊,侮辱人啊,胡编乱造啊,还有还有,说我跪舔美国人,这个词用的真好,总编,这封信我留下了?”王博眯着眼,一副被骂出了高潮的模样。
  “留下就留下。”总编不在意的道:“接下来准备写什么?这个话题还有没有发掘的地方。”
  “有,多着呢。”王博连忙回答。啥话题不能发掘啊,有一百多篇读者来信的话题,它就是晒硬了,咱也能用唾沫给它润软了。
  总编其实也就是随口一问,要是王博回答一个没有,他立马就要安排一个有的人去发掘了。
  “老吴,给小王留个二版。”总编想了想,给旁边说了一句。
  “四分之一版?”老吴抬头问了一句,其他编辑也抬头看了过来。小报就是这样,所有涉及到文字的人,基本都在一个房间里呆着,反而是行政财务之类的部门,随便安排在其他地方。
  总编刚想答应,转头问王博道:“小王,你准备写多少字?”
  王博一个激灵,这是个好机会啊,他连忙道:“我计划采访一下杨锐,就是说律博定是毒药的这个中国的委员,我估计着,写2000多字的样子吧。说不定还能弄成连续报道呢。”
  小报不分记者编辑的,谁都能搞采访。
  2000多字的报道,放在报纸上,就是半个版面的容量。
  在大家都抢版面,而报纸限于成本不敢肆意扩大的时候,半个版面是高级待遇了。
  总编犹豫了一下,道:“给你预留半个版面,你写了稿子,来给我看。”
  “得,我现在就去。”王博抓起自己的公文包就跑出去了。
  出了报社,王博降低了速度,突然有些茫然,这个杨锐……到哪里去找呢?
  他仔细回忆自己搜集过的杨锐的资料,心想:这家伙现在都成了讨论的焦点了,估计学校里是呆不住了,不知道在哪里藏着呢吧。
  这么想着,王博干脆也不瞎跑了,找了个公用电话亭,先打了几个电话,询问了起来。
  几块钱的电话费以后,王博总算是拿到了一个似真似假的消息。
  他也来不及心疼电话费,骑上自己的摩托车,突突突的就往门外廊坊二条而去。
  一个小时后,王博擦着满头大汗,闯进了一间绿色大门的店铺。
  “杨锐?你就是杨锐啊。”王博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电风扇跟前的杨锐,比报纸上的照片,还要好看些。
  “我是杨锐。您是哪位?”杨锐面带笑容,眼睛盯着桌面。
  王博顺势看过去,就见桌子上一排的碟子,全是……肚子。
  “哎呀,忘了招呼了,来来来,一起坐下吃点。”杨锐以为王博是饿了,客气道:“爆肚冯重出江湖,我今天是特意过来的,左边的是牛肚,右边的是羊肚,各样三种,油爆、盐爆和汤爆,刚做好……”
  “不是,您就在这里吃爆肚?”王博完全的不明白状况。
  杨锐也不明白了:“来爆肚冯,不吃爆肚吃什么?”
  “不是,我意思就是……外面有人骂您,您知道吧。”
  “知道。”
  “您还吃得下饭?”王博见过太多挨骂的人了,有些小官儿被报纸点名骂了,都有来掀桌子威胁的,一口气点六盘子爆肚的,他是第一次见。
  杨锐见的记者就多了,招招手,笑道:“边吃边聊,好不好?”
  “好……边吃边聊。”王博乖乖的坐了下来,再抬起头来去看杨锐,他已经是一脸佩服的神色了,别的不说,就这份稳重,还真当得起“学者”两个字。
  ……
  
938。第938章 两边不靠
  
  “爆肚的精髓,就在将熟未熟。你熟透了,就变成嚼塑料了,没弄熟,肚子不弄熟能吃吗?你说对吧。”杨锐夹起一筷子牛肚,放进嘴里,享受着咔嚓咔嚓的声音。
  王博陪着点头,道:“确实不容易。”
  杨锐又吃了两筷子,用筷头点点桌面,道:“别客气,我要的多,吃完了,咱们再点。哎,也就是吃这么几年了,等大家都反应过来了,再想吃就不容易了。”
  王博夹了一口,吃了,没什么感觉的点点头。
  杨锐撇撇嘴,道:“身在福中不知福,你知道以后再想吃口爆肚冯的爆肚有多难吗?”
  王博陪笑道:“我怎么有些听不明白。”
  “就我刚给你说的,爆肚的精髓是将熟未熟,怎么判断将熟未熟?全凭经验,对不对?再往后,大家都浮躁了,谁家的厨师还能三年五年的洗肚子,就仰着脖子看师傅怎么抄肚子?人家有这功夫,早去赚大钱了,所以,再往后,你想吃这么地道的肚子,就难了。”杨锐有些感慨的再夹起一块牛肚仁,又道:“要说羊肚,其实不至于说吃不到,羊肚稍微煮老一点没关系,嫩点也行。牛肚就不行了,用我们的话说,容错率低,偏偏牛肚的素质还不一样,太考究功夫了,越考究,以后越是吃不到。”
  王博全看傻眼了,心道:我找的是杨委员吧,怎么像是个有点神经。
  转念想想,这位一定是杨委员了,不是有点神经的,不至于把得罪人的事,做的这么彻底。
  想到此,王博再次用佩服的神色看向杨锐,道:“您说的是,做事不能浮躁。”
  “浮躁不浮躁,由不得你。到最后,还是得靠薪水说话。咱们吃爆肚的觉得做爆肚的是搞艺术一样,做爆肚的,人家还是为了养家糊口……否则,人家给自己人做不就得了,谁乐意天天的呆厨房里。”杨锐说到此处,一拍桌子,大喊道:“再来两盘蘑菇头。”
  “蘑菇头没了。”后面传来闷闷的一声回答。
  “这就没了?”杨锐看看手表,还没到晚饭时间呢。
  后厢没好气的道:“六七只羊才能出一盘蘑菇头,谁不爱吃。”
  “我加十块钱小费。”杨锐财大气粗的掏出一张大团结,压在盘子下面。
  里面的人更不乐意了,道:“加小费也没有,明天您赶早吧。”
  “我预定三盘。”杨锐也不收回钱,再道:“我明天儿再来,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十块钱,麻烦您多弄点蘑菇头。”
  “得。”没人和钱过不去,答应了一声,一会儿,端了盘汤,放杨锐面前,道:“大轴,就是爆肚汤,你配个芝麻烧饼吃,香。”
  杨锐尝了一口,果然又香又浓,立即翘起大拇指。
  王博看杨锐吃的香,也不由自主的觉得面前的爆肚特别起来。
  吃了一会,王博觉得不对啊,堂堂杨锐委员,刚才和我说了这么多话,肯定是意有所指啊。
  他仔细想,仔细想,再联系到适才说的浮躁,一拍大腿,道:“我明白了,您是想说,京西制药总厂,太浮躁,对不对?”
  杨锐被吓了一跳,皱眉道:“这哪跟哪啊。”
  “您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不是,我就是说,我猜您的意思是想说,做药就和做爆肚一样,要做的地道,就得有学习好些年的心思,不能浮躁。京西制药总厂一下子就想做外国的新药,太浮躁了,是吧。”王博还掏出一个红皮笔记本,写了起来。
  杨锐哑然失笑:“我可没这个意思。京西制药总厂的问题是他们选的药不对,不是说他们生产不出来。”
  大部分的药的生产工艺都不复杂,生产原本就不是问题。
  王博有些失望的道:“这个观点,您已经表达过了。”
  杨锐道:“说明我的观点没变啊。”
  “但是,现在反对你的人可不少,您就没有其他观点补充吗?比如说,您怎么看待官僚主义和合理监管的分界线?”王博说着自己之前想到的问题,现在的媒体不仅关心时政,而且都喜欢大标题。
  “你想采访我?你是哪家媒体的?”杨锐吃着爆肚,一脸的满足,智商却没有全部进胃里享受。
  王博不好意思的道:“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京华早报》的编辑王博。”
  他双手递了一张名片给杨锐。
  其实不是他忘记了,而是因为《京华早报》的名气小,规模小,他做自我介绍,只会让人家看低自己,不如不说。如果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王博早就把牌子挂胸前了,有这样的背景采访,甚至不用去找采访对象,请采访对象到自家报社来都行。
  杨锐放下筷子,结果名片看了一下,收入自己的钱包,道:“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问题,两边不靠。”
  一看杨锐似乎是回答了问题,等于是接受了采访,王博一下子兴奋起来,道:“您所指的两边不靠是什么意思?”
  “你不如说这个爆肚……”杨锐再用筷子指指桌面。
  王博眼睛都绿了:“还说爆肚啊。”
  “我是举个例子。”
  “是,您举。”王博没办法,干脆也夹一块牛百叶,咔嚓咔嚓的嚼。
  “你知道爆肚为什么在北@京城才有?”杨锐问。
  “为什么?”王博乖乖的配合。
  “因为爆肚这个食物,在诞生之初,它就是不上不下,两边不靠的。”
  “哦?”
  “首先,爆肚不便宜,过去也不便宜,现在一样不便宜。再者,爆肚助消化,虽然不至于说越吃越饿,但要吃不少,才能填饱肚子,所以,穷人他吃不起也不愿意吃。”杨锐将一盘肚仁清空,继续道:“富人呢,也不愿意吃爆肚,因为它是下水,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说,爆肚它两不靠,既不是穷人的食物,也不是富人的。”
  王博不明所以的看着杨锐。
  “我说你的问题两边不靠,是因为官僚和监管,都不是律博定的核心。”杨锐顿了顿,又着重道:“京西制药总厂,它其实也是两边不靠。”
  “恩?”王博这下子才来了兴趣。
  “官僚是政界的事,监管是商界的事。而律博定,它其实是学术界的事。”杨锐撇撇嘴,道:“你们报纸上说的话,都是些大众论点,但大众论点,能解决学术问题吗?就比如王编辑您,您懂什么叫抗心律理论吗?”
  “不懂。”王博乖巧的道。
  “是呀,你不懂,你怎么判断抗心律理论是对是错?”
  王博无言以对。
  “我不是说你,但你们,都是爆肚。”杨锐再夹起一块食信,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食信是羊的食管,嚼是嚼不烂的,但是嚼起来特别爽,隔着桌子都能听到声音,只是到最后,还得整块吞。
  王博听着杨锐发出的咀嚼声,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好想是爆肚。
  “杨委员,您说的话,我可写在报纸上了。”王博想起自己的目的,勉强来了一句。
  杨锐浑不在意的道:“写就写了。”
  “其实,有许多读者来信,都是关心这件事的,我能不能拿给您,您看着回复几篇。”王博趁机多要求了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