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如果陆政东依然不依不饶,那他也不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对于他这个财神爷来说,有省委的支持,也不是陆政东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的。
周立伟拿起茶几上的茶杯,慢慢抿了一口。
陆政东微笑道:
“立伟,到贝湖之后早就想和你聊一聊。安新一别。咱们也好几年没见了吧?”
陆政东说着话坐下。有些感慨。
周立伟笑了笑。要说感慨他才是真的感慨。陆政东昔日和自己斗得难分难解地情形还历历在目。现在人家已经即将出任一方大员,这差距就越发的大了。
原来两人之间就一步之遥,严格的讲他也不算是陆政东的下属,而是助手,现在则是彻彻底底的下属,这样的情况,要说心里没有一种难言的失落感,那也是自欺欺人的……
周立伟微微愣神之后才回过神来,陆政东到底找他会谈些什么?
周立伟琢磨了许久,还是没琢磨出陆政东找他的真正缘由,以前在安新都不清楚陆政东出牌都不是他能琢磨得到的,这几年过去了,就更难揣度了。
陆政东也没有多寒暄便谈起了省里的财政工作,末了说道:“省里花钱的地方很多,好钢必须要用在刀刃上,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我知道立伟你的能力,一定能干得更好……”
陆政东说得风轻云淡。
可陆政东把他找来,显然他对这些问题虽然重视,不然也不会拿出这样的专门时间和他谈这些问题,这实际上是指出财政厅现在的工作还是有些不足。
这一点周立伟其实自己也清楚,也不会对陆政东在这方面的眼光有任何怀疑,陆政东只是很客观的指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给他穿小鞋的意图,周立伟心里松了口气的同时,却突然更有些失落,因为他发现现在陆政东看问题的角度,再不是在安新的时候,现在的陆政东越发自信,目光更是深远,令人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自己现在在陆政东眼里,好像也同样有些无足轻重,以至于自己坐在这么重要地位子上,陆政东似乎并没有当回事。
周立伟心里也是有种难言的情绪,这种情绪到底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总之是一种怪怪的感觉,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按常理,陆政东不给他穿小鞋他应该值得庆幸,可他却偏偏觉得心里有些堵得慌。
“立伟,咱们过去搭过班子,你的特点呢,是敢冲敢闯,有开拓精神,这个是不错的,人嘛总是要有一种精神,同时要是工作能够做得细致一些,细节处理得更好一些,那就更好了……”
陆政东看了眼周立伟一眼,没有再说下去,只是拿起了水杯,想了想,又放下,说:“一周吧,一周内我希望你们能拿出一个改进的方案来拿出个解决问题地方案。有没有问题?要是有问题,那就十天吧。”
周立伟微微蹙眉,瞥了陆政东一眼,看来陆政东对他心里还是有些疙瘩,陆政东的话虽然说得委婉,但依然是含沙射影的讲他工作有些粗放。
虽然如此,但他心里却是好受一些,是因为被陆政东激起斗志,还是为什么,他也说不上来。
第11章大文章
陆政东对于钱袋子当然也是很看重的,樵夫也难为无米之炊,他对全省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想法,也得建立在有资金可以动用上,而现在还没到那一步,现在的他也就是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进行一个摸底,做到心里有数……
周立伟刚刚离开,陆政东的办公室又来了名不速之客——副省长刘志恒。
刘志恒是来诉苦的,坐在沙上,喝了口茶水。就滔滔不绝的开始吐苦水:“政东省长,农业税现在减免不少,这本来是用于农村和农业的一大笔资金,这已经少了一大截,本来资金就难以解决,省财政又削减农业支出,这样再减少,基本就转不动了,下半年该怎么办?”
陆政东微笑着,刘志恒说的情况他自然清楚,两会之后,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今年开始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或少征农业税改革试点。
贝湖虽然不属于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但属于11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属于降低农业税税率的范围。
虽然说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和降低农(牧)业税税率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通知也要求,各地要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可实际情况是挪用频频发生,不但如此,就连省市配套的资金也经常被挤占,挪用。而刘志恒由于一直都是很软弱,自然更是被挤压的对象,这一点不但让其分管的那一块的农业、林业、扶贫办的相关人员也是怨声载道。
刘志恒随即就叹口气:
“政东省长,您别光笑啊。咱们贝湖是农业大省,你可不能看着这个农业大省继续沉沦下去。”
陆政东也知道刘志恒也是在会上表态支持,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便笑道:“志恒省长这么说我可消受不起,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八成,农村安,则天下宁,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作为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大国,农业和粮食问题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所以我对于农村、农业是肯定重视的,对于农村和农业工作也是大力支持的。
我只是不支持现在这样的小打小闹和分散式的作法。
三农’问题一种也是困扰贝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贝湖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如何朝着这方农业强省转变,关键就是破解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贝湖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关系更是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三农问题是一个大系统,‘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且更为复杂的系统,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
化解‘三农’问题要在三个方面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陆政东也就借着这个机会谈起了他对贝湖三农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想法:“而破解三农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必须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多予’的原则,加大公共财政的力度,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向‘三农’倾斜,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由此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展力度,通过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政策的引导,扭转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打破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农业与工业相互联动、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水平提高,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进一步调动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一切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引导非农产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和非农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实际上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城乡统筹发展,我认为这才是能够治本的办法。所以我的想法是资金要能够用在刀刃上,用于农村和城乡统筹的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陆政东侃侃而谈,刘志恒却是惊喜不已,他今天来实际上也没抱太大的希望,他也很清楚,现在农业并不是很受待见,谁都是口号喊得很响亮,实际却是并不是很重视,眼睛都盯着能够迅速提升GDP的二三产业,资金也是尽可能的朝那方面倾斜,陆政东到贝湖更是担负着这样的重任,说不定更会那样做,他也就是希望能够从陆政东这里争取到一点资金,这样也不至于让下面相关部门瞧不上他,可是陆政东却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陆政东看来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那他这个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也终于不至于像之前那样憋屈了……
周立伟的态度也让他对财政支出这一块有了几分底气,陆政东和刘志恒谈起这个也是希望先吹吹风,先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这是大趋势,城乡统筹就要在年底的党代会上提出来,这样师出有名,周书明也不好反对,这样才好在常委会上通过。
至于真能主持这项工作的,陆政东并不看好刘志恒,毕竟刘志恒因为之前的表现在下面的干部群众中没什么威信,推动这项工作的力度就大打折扣。
不过刘志恒至少可以把先期的工作开展起来……
第12章靠拢
刘志恒有些唏嘘,他是一直被摁住的,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安排到人大或者政协,熬到退休,隐忍了几年,也算没白隐忍,这一次好像真正的等来了机会。
“志恒省长,你怎么看?”
陆政东笑眯眯的问话打断了刘志恒的思绪。刘志恒心里早盘算计较了一番,虽然城乡统筹是陆政东的一个大手笔,但自己也不能盲目赞成。一定要指出想要把这样的构想规划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考虑的问题。
“政东省长,城乡统筹这无疑是破解我们贝湖农业大而不强的一把钥匙,如果能够真正做起来,那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不过,我们贝湖毕竟比不上沿海发达地区,财力有限,现在下面地市都是紧盯GDP来得快的东西,如果不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那阻力必然很大。”
陆政东微微点头,也不怪刘志恒有这样的担心,城乡统筹对自己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劳师动众后最后却根本搞不起来,那会把他伤得挺重的。
陆政东也是一下就明白了刘志恒的意思,一笑道:“志恒省长的意思是先不忙全部推开,而是有选择性的让下面一些条件更为成熟的先动起来?”
刘志恒道:
“这样比较稳妥一些,主要还是先拿出一些成果来,让他们看看这样的效果也不比他们搞其他对GDP的贡献小,那么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抵触……”
陆政东点点头:
“志恒省长也这么想,那就好办,我这只是个初步构想,回头和周书记和凌峰念叨念叨,如果他觉得没问题,咱们就把准备工作做起来,广纳良言,先做好准备,如果最后真的下了决心,你可是要挑大梁。”刘志恒点点头,倒显得很是平静。
陆政东看着离去的刘志恒,实际上他也一直在等刘志恒上门,刘志恒虽然在办公会议上支持了他一下,但那也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真正涉及到站队的问题,他自然要考虑清楚,只要是体制中人都很清楚一旦站错队,将会万劫不复,而现在,自己才是常务副省长,省长的位子尚未坐上去,刘志恒真正要靠拢他自然要好好盘算其中地利害关系。
陆政东本来以为,自己精心策划的步调会因为刘志恒的犹豫被打乱,陆政东的打算是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刘志恒,这应该是不会为周书明所接受的,那就正好让刘志恒离开贝湖,让在西部办农林组的组长杨永清到贝湖来接刘志恒这一角,对于刘志恒来讲,由于前期给上上下下留下的印象不好,继续留在贝湖,没什么希望,离开贝湖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对杨永清来讲,这样的调动自然就不用说了。
刘志恒在办公会议之后一段时间就没动静,陆政东也正在重新调整步伐,却不想刘志恒还是终于来了。
刘志恒从陆政东办公室出来,也觉得心里的一块巨石落了地,既然做出了抉择,那也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志恒也没有像2再上一个台阶,毕竟年纪也不小了,副部和正部看似只有半级,可实际却是一道巨大的天堑,他知道自己基本无望,不安安稳稳等退休也是心里极为不服气。
当初他就是在副省长任上时处处对他工作指手画脚的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不来,杨凌峰有觉得他处处听从副书记的安排,最后就变成了姥姥不疼,爷爷不爱,一个顶着副省长的名,实际却是省政府可有可无的角色。
经历了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那种苦闷彷徨和无法排解的失落感,他也终于走了出来,本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得心闲气淡了,但听说陆政东又杀回了贝湖,想想自己的落魄,看看把自己变成这副模样的人那样的意气风发,刘志恒心里觉得就像被一根刺深深的扎了进去,痛而锥心……
其实这根刺早已经扎在心底,只是有这样的诱因才会让那根刺动了起来罢了。
虽然自己显得太急迫了一点,但已经无所谓了,关键的是从这刻起,自己这个游方和尚终于找到了一座收留的庙宇,而且还是一座大庙。
人生难得几回搏,特别是到了这样的年纪,要搏的时间和机会都极其难得了,能够再和对方拼一回,不管胜负,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刘志恒在书房坐了良久才出去,女儿刘嘉忆正抱着可爱的外孙女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见到从书房里出来的父亲,感觉父亲似乎变了个人一般,心里很是有些吃惊。
自从父亲靠边站之后,父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苦闷,还是走出来了,但父亲虽然表面走出来了,表现得风轻云淡,看着并不是太放在心上,但实际上她非常清楚父亲一直很压抑,她也经历了那种难言的人生起落,虽然说刘家现在的光景依然不是那些普通人家可比拟的,但体会过真正风光的人,才会明白这种急速下坠的失重感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冲击,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情冷暖、什么叫世态炎凉,原先成天对着笑脸相迎的人,干部们渐渐变得不冷不热,到现在见面只是淡淡打个招呼,甚至就好像不认识自己地也大有人迎面想见也故作不认的人也大有人在,而更让她有些无法接受的是别人对父亲的热嘲冷讽。
她自然知道父亲不想那样子,也是想有所作为,但手脚都被人捆住,根本就无法动弹,是每时每刻都希望父亲能东山再起,给那些势利小人们一个教训,堵住那些冷嘲热讽之人的嘴,但随着父亲年事渐长,他也知道,这个希望越来越渺茫。
而今天父亲却是似乎从心底里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全身都洋溢着一种轻松,知父莫若女,这一点他是绝对不会看错的——难道父亲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机?
想到这里,刘嘉忆心里不由充满希冀的眼神看向父亲……
第13章
半月之后,贝湖省省长杨凌峰参加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陆政东的职务也相应出现变化,任贝湖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的工作。
省委常委会是在省城东郊的云浮宾馆召开的,之所以选择云浮宾馆,而不是省委或者贝湖宾馆,是因为这一次常委会相当重要,有几项相当重要的议题,例如关于省委常委会的规范,城乡统筹。
陆政东提出的城乡统筹正好切合了周书明重视三农问题的主旨,自然没有遭到反对,在杨凌峰离开之前就召开了书记碰头会定下了此事,但在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上周书明有不少想法,强调要组成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努力实现贝湖工业发展又好又快,农村农业发展迎头赶上的新局面。
陆政东提出的城乡统筹正好切合了周书明重视三农问题的主旨,自然没有遭到反对,在杨凌峰离开之前就召开了书记碰头会定下了此事,但在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上周书明有不少想法,强调要组成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努力实现贝湖工业发展又好又快,农村农业发展迎头赶上的新局面。
城乡统筹涉及方方面面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挂帅的人自然不用说,关键是具体负责落实工作的人,显然周书明的强调也有所指,显然话里的意思是刘志恒是不合适的,想让刘志恒挪个位置,让安新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温同明出任副组长。
其实陆政东对周书明如此,也有些意外,同时也有些佩服,周书明的政治嗅觉也不少一般的灵敏,显然也是看到了城乡统筹的巨大的政治意义,一下就抓住不放,这样这个事情就是省委省政府的共同决心。
但周书明既然想将城乡统筹搞好就不要老搞这种政治手腕,怎么看起来都好像你一个的政治妥协。当然。
这未必是周书明的本意,这样的提名想来也颇费一些人心思而且级别来说,温同明是升了格,看起来好像自己没拒绝的理由。但越是这样,陆政东心里越是反感。
昨天的书记碰头会,因为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人选闹得不欢而散。詹继东终于明确态度,不支持陆政东提名的刘志恒副省长任常务,而是推选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龚和平,陆政东和詹继东谁也说服不了谁,周书明也不表态,决定常委会上讨论,这一闹腾,其他事情也就没有在碰头会上提出来,直接上了常委会。
昨天的书记碰头会,因为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人选闹得不欢而散。詹继东终于明确态度,不支持陆政东提名的刘志恒副省长任常务,而是推选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龚和平,陆政东和詹继东谁也说服不了谁,周书明也不表态,决定常委会上讨论,这一闹腾,其他事情也就没有在碰头会上提出来,直接上了常委会。
省委书记人大常会主任周书明,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陆政东,省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省委副书记詹继东,省委副书记金品恒。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钟玉森。省纪委书记洪志路,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省城市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等常委悉数出席。
除了在座的常委外。就是加记录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这次的常委会并没有按照惯例请省政协主席省人大省委和省政府相关干部日报社长老干部代表等等列席会议,是以更显的很不寻常。
在周书明示意下,组织部长开始介绍拟定的情况介绍。其实些情况常委们全了解。可该走的程序还的走。这不能省略。
这个介绍过程比较漫长但周书明最看重这个。
介绍时不带任何感彩。语不快不慢。永远保持着一个节奏,组织部长介绍过情况,詹继东第一个言。他表情丰富。侃侃而谈。
詹继东无疑是很有感染力的那种干部。或许你不会被他说服。但不的不承认会被他感染。
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发过言,就是省长和书记说,一般来说,能拿到常委会上讨论的人事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书记会上获得通过地,这时候书记和省长肯定都是表态支持,人选通过不会有任何问题,另一种是书记会上争议比较大的,其实这种情况书记一般会压下,不会拿到常委会来将矛盾进一步扩大,但随着陆政东的到来,贝湖这种需要上常委会讨论的争议性议题怕是会越来越多,这一点詹继东心里是明镜似的。
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发过言,就是省长和书记说,一般来说,能拿到常委会上讨论的人事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书记会上获得通过地,这时候书记和省长肯定都是表态支持,人选通过不会有任何问题,另一种是书记会上争议比较大的,其实这种情况书记一般会压下,不会拿到常委会来将矛盾进一步扩大,但随着陆政东的到来,贝湖这种需要上常委会讨论的争议性议题怕是会越来越多,这一点詹继东心里是明镜似的。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统筹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人选,实际也就是讨论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的人选。
周书明是很看重这个机遇,会前做了大量工作。几乎和每一位常委都通过气。昨天晚上快十二点了。还来过一个电话就领导小组的组成和陆政东进行了有半小时的谈话沟通。
在詹继东讲话的同时好像没有人看向陆政东。但陆政东又无疑处在了被人关注的中心。这是他就任副书记以来参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常委会。他的政治牌是什套路。或许在这次的常委会上就会一览无遗,想必很多常委也希望借此机会观察。
这项人事议题就很微妙,其他常委都朝陆政东看着,是陆政东表态的时候了,陆政东放下手中的茶杯,点头道:“我同意。”
罗浮黎松了口气,陆政东虽然初来乍到,但毕竟是副书记,实际的代省长,如果他明确反对,最后怕是要表决,那对陆政东而言也绝非好事。
第14章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一直稳坐如山的周书明终于放下了茶杯,微微的扫视了会场一眼,终于开了口:“同志们都对此发表了意见,这种氛围很好,既然大家都发表完意见,总归还是要集中,那就表决吧。”
提起干部的任免,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场景是齐刷刷举起的一只只手,即“举手表决”。
贝湖省委常委会的表决不是通常的举手表决而是票决,事实上在这方面得益于八十年代末的老省委书记,在他的力主下,经省委批准、中组部同意,贝湖省下面的天泉县在九零年正式启用了干部任免票决制,开始了在全国率先试行的历程。之后,党委常委会任免干部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的试点面不断扩大,多个县(市、区)都逐步试行了这一制度。
而在二零零零年后全省市、县(市、区)党委管理的干部以及他们向上一级党委推荐的建议人选都要过“投票表决”,以取代司空见惯的举手表决。
而在去年,贝湖成为全国试行省委无记名投票表决任免干部的第二个省份。
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必须要亲自到场参加投票,不能让其他人代劳。暂行办法确定的原则是投票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缺席的常委不得委托他人投票,也不另行投票。投票结束后,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当场统计票数,没有参加会议的常委,其书面或口头意见都不能不计入票数。而且,主持人要当场公布计票结果。表决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为通过。
依据该办法规定,与会常委对拟任免人选可以发表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表决的明确意见。对意见分歧较大、讨论中反映有重大问题尚不清楚的拟任免人选,作出暂缓表决提议,经与会多数常委同意后,形成暂缓表决的决议。与会常委对拟任免人选逐个划票,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但不得另提他人。
这一点在陆政东看来极为重要,因为它不仅重视了少数人和知情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对主要领导进行了制约,特别是一把手。
作为一把手,对于常委会如何召开,什么时候召开等等握有决定权,而且由于身份的优势,如果在常委会上搞突然袭击,其他人很难应对,这也算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
陆政东心里也佩服周书明的老道,这些事情定了调子之后,看自己态度也明确才开口,完全是成竹在胸。
而结果结果却令人吃了一惊。
关于城乡统筹常务副组长和调整分管农业副省长的议案以八票赞成,一票弃权,一票反对一边倒的获得了通过。
金道申也不由笑呵呵的道:
“看来大家对贝湖的新一轮发展是充满了期待啊!”
显然金道申没想到能获取这么丰硕地成果,他脸上地喜色甚至掩饰不住。周书记的谈话攻势加民主牌打地恰到好处,挨个给常委做工作,本来心里有那么一点心思的常委也就不会有其他想法了。
金道申扫视了在场的常委一眼,他知道,常委里最令人琢磨不透风向地就是纪委书记杨思泉和省军区司令员狄来青,而中央空降来的政法委书记也比较游离,而现在这些游离票都支持了周书记,政府那边,眼下杨凌峰去学习,也就陆政东一个常委,完全是孤掌难鸣。
金道申看了陆政东一眼,陆政东脸色显得很是凝重,想想也是,常委中也就罗浮黎一个坚定的支持者,这么严峻地局面大概是这位年轻省长第一次面对吧?
通常情况下,中央对于没有争议的人事建议一般不会驳回,而且这样的一番调整,也关系到杨凌峰真正的去职省长、陆政东代理省长之后,这次调整意味着省政府主要领导已经基本到位,省政府那边出缺的常委安排在这一次调整之后,常委也就会在几位副省长之间产生,事实上先手已经完全掌握在周书记手中。
金道申因为詹继东吃过陆政东的大亏,心里本来对陆政东是也是有些忌惮,可姜还是老地辣。打政治牌,周书记可真是高人一筹。
不过这样一来,本来不少常委希望借这次常委会研究下陆政东的牌面和底牌,但陆政东完全不接周书记的招,那也就没办法摸到这些了……
陆政东很清楚眼下贝湖的局面,周书明是掌控大局,而且对于人事权又特别敏感,对于碰这一块是特别警惕,陆政东很清楚,现在自己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现在不想承受太大的压力,是以也就不会给对方太大的压力,所以现在就先不碰这一块。
身在这样的环境中,退一步未必会海阔天空,因为如果没有实力,退一步,那不叫妥协,所谓的妥协是实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才有妥协的可能,没有实力,只能称之为无能为力。
这种情况下你退一步,人家也许就会进一丈,陆政东没不至于到完全没有实力的地步,所以很多时候退一步只是策略选择而已,目的是收紧拳头,出招才会更有力度。
至于这样的人事问题,省里只是建议,批准决定还是在中央,一般情况下,省委书记作为封疆大吏,自然是由中央决定产生的。而省委副书记(包括省长)则会有不同渠道,这里边既有“经中央决定”的,也有“经中央批准”。
而由中央空降地方的官员,有一部分则采用“中央决定”形式就像他出任贝湖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等。
虽然干部获任省级党委常委或者副部级在程序上需要由中央层面进行决策。但是在副省级干部的人事调整上,省委有一定的人事建议权。《干部任用条例》中就有相关内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这样的条例内容使得中央与地方存在协调的空间。省级党委常委经过研究决定,会向中央提供建议人选。当然,常委的建议人选能否被中央采纳则是另一个层次。中央采纳与否会体现在具体的措辞层面,即是“中央批准”还是“中央决定”。“批准”代表了中央对于地方建议的采纳,而“决定”则表示中央有了建议人选以外更合适的人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