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建议人选以外更合适的人选。

通常,中央多会采纳地方关于一般的省级党委常委(非书记、副书记)人选的意见(军方常委除外,军方常委是自成体系。)

因此,官方稿件中少有出现中央决定某省常委(非书记、副书记)的消息。至于非常委的副部级干部的建议,中央更是一般不会驳回。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书明才会显得如此成竹在胸,但凡是都有例外,普通的地方副省级干部被中央否掉的也不是没先例。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陆政东实际是为了不在位置还没坐稳的情况下,不去刺激对方,事实上不过是角力转移了一个场合而已。

中央既然让他到贝湖来,应该会在一些层面上予以支持,所以这件事还没到决定的时候,谁笑到最后还很难讲,而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第15章穷则思变

原本大家以为这是一次跌宕起伏的常委会,特别是人事安排,往往都是会碰撞出火花,可这一次却是非常平淡,平淡得常委们都有些兴致阑珊。

就在大家以为会议就此结束之时,周书记突然看向了陆政东,不动声色的问道:“政东同志也是老贝湖了,对于贝湖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不存在还需要熟悉很久的情况,关于贝湖的发展,政东同志,谈一谈你的构想?”

常委们也就暗暗点头,陆政东一向以擅长抓经济闻名,周书记这样问也不算将他地军。

陆政东微微一笑,说道:“一省之地不同于一市,发展程度的不均衡、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等等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要解决贝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面临的考验和困难也就越多,越大,不过,万变不离其中,一个地方要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应该说是有了,那就是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的大战略,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把握,地利我们其实也不是很差,或者说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予以改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人和,人和才能政通,政通才能人和,这一点我们贝湖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有书明书记掌舵,省委有把握大方向,有发展的决心,广大的干部群众有希望贝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至于具体的经济发展规划,我想也就是一个城乡统筹协调全省均衡发展,两个引擎,带动两翼,三个重点城市带带动三边。”

“城乡统筹刚刚大家都讨论过了我就不再赘言,两个引擎就是省城和安新,作为省里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大都市,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对于全省的带动不言而喻,其发展好坏,也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这方面应该还是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也依然还是有潜力可以挖的。

至于三个重点城市带,也就是省里两山自然分割出来的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中贝壳山两侧的两大片地区是全省最为不发达的地区,这两大块发展如何,也是事关全省发展好坏快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毕竟这两大块的人口不少,发展要是起不来,一下就会把全省的发展拉下去。

所以我建议在这两大板块的主要城市中的领导班子里应该加强一下经济方面的领导,可以考虑分管经济和工业的副市长也进入常委,这样有更多的懂经济的进入决策层,也有利于做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大家都是一怔,显然谁也没想到陆政东会有这么个提议。

正翻开手上厚厚的干部资料的金道申更是怔住,这些地方常委的领导班子是要进行调整,可是省委组织部并无这方面的安排,陆政东的这个建议无疑会打乱组织部之前的很多考虑,组织部的工作差不多是要全部推倒重新来过。

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于德江笑呵呵的发了言:

“政东省长怎么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于德江并没有称呼陆政东为副书记,而是省长,用意不言自明,这涉及到人事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是由省委这边来考虑的。

陆政东微微一笑,早听说于德江善于软刀子伤人,果然不假,他这话就是讲个哦周书记听的,谁都知道周书记最看重这一点。

陆政东道:

“说不上突然吧,应该讲是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考虑,本来在安新就想采用这样的模式,不过安新是发达城市,加上一直还在思考之中,觉得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就没提出来,不过,对于省里像这两大块欠发达的地区还是很适合这种模式的,就说通常的常委班子构成吧,除了书记、副书记,就是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真正懂经济工作的只有一个市长、一个常务副市长,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其他常委也懂经济,但毕竟工作重心不在经济上,这怎么行啊?重大经济决策中出现分歧怎么办?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意见就一定正确吗?我看不一定。”

于德江马上表示反对,当然,语气很缓和,脸上挂着笑容:“政东省长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常委班子的构成是有成规的,什么人进班子,什么人不能进班子,这都是由规定的,而且政东省长也讲,其他常委也有些事从事过经济工作的,虽然工作重心不在经济上,但对经济也还是很了解的嘛,何况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所有的领导干部想必都是对这方面非常关注,并且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陆政东笑道:

“德江书记说的有一定道理,只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过去做过经济工作,未必就能主持领导今天的经济工作,就拿这两大板块来讲,这些年这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应该讲也是省里经过慎重考虑安排的精兵强将,可是这两大板块,这些年发展是发展了,但发展的速度依然还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少,一直没太大的起色。

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这些同志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努力,这里面有一些我那么不能回避的客观因素存在,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制度安排上能做得更好,穷则思变,改变其实也就是改革,变也就是打破一些条条框框,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

陆政东这话有理有据,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于德江也没想到刚刚还一副万事不萦怀的陆政东会突然如此,让他一滞,面色难看起来。

金道申有些好笑的拿起茶杯饮茶,怎么也想不到陆政东来了这么一手,于德江想出头没出成,反而是丢了不小的面子……

第16章宣示存在

金道申对于于德江内心深处也是有些许不满的,作为组织部长,和分管人事的党群副书记关系也是有些微妙。

于德江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以为陆政东初来乍到只能隐忍,可不想陆政东却根本就不吃他那一套,见到于德江被陆政东呛了回去,心里也不禁有些乐得看戏的感觉,同时金道申也在庆幸,幸好出言争论的那个人不是自己。

周书明看似有些责备的看了于德江一眼,随即笑着道:“政东同志的意见很好,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的书记碰头会再详细研究一下吧。”

周书明也还是要维护于德江的面子,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常委们都点头赞同,陆政东又说道:

“至于这几个地方常委班子的构成,我觉得还是要慎重,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嘛,不能着急匆忙将新班子组织起来,看似雷厉风行,实际上很难不走弯路,还是等要先摸摸底多筛选筛选,真正要把合适的人放到这些位置上,这样才会磨刀不误砍柴工。”

既然两位主要领导都同意,其他常委自然都无异议,贝壳山两大板块班子成员的调整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陆政东拿起茶杯喝了口水,很久没有和人唇枪舌剑的争论什么了,今天他不想和其他人期争论,但于德江既然要伸出头来,那他也不会一味的退让。

于德江所说的也是事实,这样基本固定的模式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已经沿用了几十年,而且目前从上到下仍然在这样做,而这样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减少党委副职、减少领导职数、扩大交叉任职就是大势所趋。

在中央层面,总书记一职没有设副职,可在地方上,书记却是有数名副职,各分管一块,这样问题就来了,很多工作既有党委那边的副书记分管,也有政府这边的副书记或者是常委负责,容易形成磨擦。

两个人分管会让下面人很尴尬,这不是两人之间的矛盾,而是对工作理解的不同。

陆政东在绵西的时候就曾听下面的一个分管经济的副区长抱怨,一名副书记和常务副区长的分工与他有重叠。他在工作中有什么想法,都要先和分管的副书记沟通。在修建小工业园区时,小工业园区管委会把效果图分送副书记和常务副区长,两人在绿化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一个要求种植草坪,一个要求种植灌木。

副区长汇报数次,两人就是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最后,他只能从组织的角度出发,服从副书记的意见,但怎么跟常务副区长讲,这恐怕也是让他非常头痛的问题。

而这样的重叠分工使得副区长不能轻易做决定,甚至连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做决定,这倒不是说彼此有什么矛盾,而是一些具体原因造成的。就说开会为例,如果他想召集分管的部门开个会议,一般都要和分管副书记先通个气,得等几个人都有时间会议才能开得起来。成为常委后,就可以直接对一二把手负责了,对上沟通会更畅通,决策效率会提高不少。

减少领导职数就是减少副职书记,交叉任职就是增加政府领导兼任党委领导,一来是为了在决策层加强懂经济的人数,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提高党的执行力。

这种减少领导职数,适当增加交叉任职的制度虽然现在还没有推开,但趋势和呼声已经有了,作为分管人事的省委副书记,对于这一点不可能不清楚。

于德江之所以出言反对,恐怕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私心在作祟……

陆政东到贝湖省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权威,于德江既然跳出来,他也就正好借此机会,宣示自己在贝湖的位置。

当然,陆政东也不至于在这样的场合谈减少副职书记,那不啻于把除周书明、于德江、以及他之外的所有副书记又给推到了对立面。

陆政东这么做也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让周书明放心,陆政东很清楚,即便是他现在在周书明面前显示出配合的姿态,周书明也不可能真正消除对他的很深的戒备心理。

而和于德江发生争论,这对周书明来讲,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几个副书记中,最有分量的党群副书记于德江,詹继东和他关系处得不怎么样,那他陆政东想在贝湖翻起浪来就很难了。

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陆政东心里淡淡一笑,有句话讲做时过境迁,既然他敢这么做,那么他也就有在不久的将来扭转乾坤的可能……

常委会宣布散会后,周书明又留下了几名副书记,召开了一个临时碰头会,主要解决一下陆政东提出的关于贝湖两大板块后续问题。

还是在这个会议室,在周书明示意下,工作人员将会议室的窗户全部打开,室外地闷热仿佛一下涌了进来,不过也一下冲淡了会议室里弄浓浓的烟味。

虽然在公众场合以及上电视的镜头里,见到这样的级别吸烟的领导很少,可在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抽烟,而且抽得还厉害,特别是讨论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就抽得更厉害。

涉及人事,金道申这个组织部长自然留了下来。

金道申翻开了笔记本,一丝不芶的介绍着这两个板块中拟定准备调整的人员,有两位年纪稍大的领导,估计下届换届肯定退居二线,工作安排都不那么敏感,都给安排的闲职,这是一个基本的安排,大家自然都没有异议。

周书明就微笑道:

“好吧,那现在讨论下这几个市的班子构成。”

说着看了眼陆政东,问道:

“政东同志,你觉得这样的方式能收到奇效?”

陆政东不是热血青年,他现在对于人事是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的,即便是他提出这个构想,可真正什么人上去,决定权并不完全在他手中,而且就算周书明没别的意思,对这个问题也要审慎回答,不能讲得太满,于是笑道:“奇效不敢说,毕竟改革也好,脱困也好,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在一些地方有这样的尝试,有成功地,也有失败的,加强懂经济的政府领导进入常委只能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越是落后的地方也越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经济班子,不变,恐怕改变的可能性不高或者时间跨度会拖得太长,而求变,总归是希望更大,也更容易缩短时间。”

周书明并没有再多讲什么,略一沉吟就答应下来:“那就照政东同志的意见办,德江、道申,关于这几个市的调整,缓一缓,等听听其他同志的意见再定。”

于德江和金道申都已经回过味来:周书记之所以这么痛快的就点头,一来是陆政东所提议的确实是有道理,而另一方面,这只是事务性的东西,周书记的支持也是显示班子团结和对陆政东的支持,也对高层是一个交代……

两人都揣摩出了周书记的意思,自不会和再提出反对意见……

第17章考察调研

双湖市地处贝湖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西周以来,一直为州、郡、县所在地。西距省城两百余公里,东距安新三百余公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是贝湖东部、夹西南部、以及明东北等地的驿道交汇之处,也是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通商口岸之一,早在一九一一年即被辟为对外开放商埠,一九一六年,设立贝湖海关,在贯通中部的第三条铁路大动脉未通以前,由贝湖下面溯流入贝湖,行销贝湖的货物,多由此转运;由施南等地陆路行入贝湖者,也必会于此,冠盖行旅,悉由此登陆,循梁栋、大云、顺隅等县入省城,也就是贝湖历史上所谓的小北路,另一边沿河谷走廊至安新。

贝湖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达三十八种,特别是天然气储量达两千亿立方米,岩盐储量达两千八百亿吨。森林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品种繁多。

在抗战时期,由于大量人口物资的涌入和汇聚,双湖一跃成为贝湖省第三大城市,和省城、安新一起,享有“省安双”之美誉。

而在解放后,由于几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双湖的地理优势一下丧失殆尽,从省安双排名全省第三一下跌落到全省靠后,眼下的贝湖市九县中有六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贝湖省最主要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双湖市的湖光宾馆由市里的第二招待所,也就是政府演变而来,九层楼的建筑,造型极为雅致,这座三星级宾馆位于双湖最为繁华的、有“华尔街”之称的双湖八九十年代新建的湖光路,曾经一度是双湖的路标式建筑。

宾馆顶楼的豪华套房自然是用来接待重要的贵宾,宾馆应该曾经在不久前翻新过,不过不管从内部设施还是外观,和安新省城的宾馆相比,都显得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陆政东却是饶有兴致的看着走廊两边挂着的照片,黑白和彩色的照片对比非常强烈。

黑白的照片是一位外国地质学家旅行途中在双湖留下的,而彩色照片则是最近几年拍摄的,相隔一百年,镜头对准的方向差不多,而镜头里的人物也差不多,都是在湖边的洗衣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洗衣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百年沧桑,镜头中的人物已然变化,只有城市背景深处的那个山头,仿佛没有任何变化,它静静的看着这个城市走过一百年。

这样的对比放眼望去,变化令人震撼,不变的还是镜头深处的那座山,江面还是熟悉的那条江,尽管江水上涨,江面变宽,还是很容易看出母亲河流过的样子。

这样的对比,本意是反映新旧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事实上,双湖的今天依然需要努力……

一边陪同的双湖市委书记李景福看着凝望着照片出神的年轻得让他有些唏嘘的省委副书记、未来的省长。

李景福也曾在省委的会议上见过陆政东,但是也就是远远的见过,并没有交流过,看到陆政东停下脚步凝望着照片,心里不免有些忐忑的跟着走进了他的房间。

“刚刚看到外面的照片,我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双湖是个好地方啊,景福书记这几年在双湖市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的,为双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如何进行下一步发展,这是新班子考虑的问题了,不过景福书记,你这最后一班岗也要站好啊!”

陆政东挥动着手势,话语铿锵有力,白天的时候,他考察调研了不少地方,加上之前的了解,李景福这几年在双湖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双湖落后的局面,工作确实还是很尽心。

陆政东看了一眼李景福,随即笑道:

“景福书记,省委省政府是下了决心要在几年内能够让双湖的面貌上一个台阶,所以对于双湖的领导班子会有大的调整,你不要有情绪,要为大局考虑。”

李景福点点头:

“我明白,省长放心吧,我们这些常委开会讨论了,坚决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定。”

看着李景福两鬓的白发,陆政东道:

“景福书记在双湖的工作,省委的领导都是了然于胸的,要继续发光发热。”

李景福心里一动,李景福也很清楚他即将退居二线,去处不外是人大政协,就双湖在省里的地位而言,退二线是没有希望提半级的,难道陆政东的意思是另外的部门?

可陆政东气度越沉稳。每句话好像都很随意,又好像意有所指。他的想法不是他可以轻易揣度地。是以毛李景福只能默默点头,免得会错意,说错话。

陆政东拿起茶杯抿了口茶。又兴致勃勃地问道:“听说。你们梁栋县有个姓邱的县长?”

李景福微微一怔,随即点头道:

“省长说的是邱承云吧?恩。还不满四十地年轻干部。有干劲,有魄力,经济上还是有些办法的。”

陆政东显然是不可能认识邱承云的,可是能够从陆政东嘴里说出来,想来是有人在他面前推荐过了。

邱承云是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干部,有冲劲有想法,可是就是有点桀骜不驯,有点喜欢犯上,不过邱承云在他面前根本就不敢,何况这种情况下,除非是有解不开的疙瘩,不然也不会挡人家的前途。

陆政东此次前往贝壳山两大板块主要城市考察的目的,早已经传出风声,下面人都在议论陆省长下来,一是要了解这些地方的发展情况,二来也是考察这些地方负责经济工作的干部,而他作为省委委员,更清楚这里面的内情。

李景福犹豫了一下,又说道:

“能抓经济的,市里的杨东副市长也算一个。”

既然有这样的机会,既然陆省长是求才若渴,李景福也不忘在这个时候推荐一下自己欣赏的人,想来陆政东也不会介意。

陆政东笑着点点头,说:“这样,明天看看能不能安排我和邱承云同志见个面。至于杨东同志,我早知道他,他很熟悉双湖的情况,也是这次新班子常务副市长的考察人选,当然,只是省里有这样一个想法,没落实都不作数的,这事你清楚心里有个谱就好。”

李景福一听点点头,陆政东的意思也是让杨东不要瞎折腾,所讲到他这里就为止了,若是杨东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反而弄巧成拙。

来双湖前,周若山副省长就极力向他推荐邱承云,显得对他极为看重。

而陆政东亲身经历的却是有两个版本,陆政东到双湖市轻车从简,实际上在路过梁栋的时候,陆政东曾经随机到路边一家农户去看看,询问起农村开始实施的农业税减免问题。这家农户因为不认识他,不过对邱承云评价不错,梁栋县的农业税减免看来是落到了实处的,可是在梁栋一个镇上遇到的几个干部,却对邱承云评价不高,这样的反差也让陆政东对邱承云这个干部充满了疑问和好奇。

所以陆政东并没有给邱承云下定论,不说邱承云是不是言行如一,就说廉政爱民的干部,不一定就是合格的掌舵领导人,何况双湖等地这次的变革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如果这些地方最终的经济发展没有改观,不单单是他,省委省政府整个班子都面目无光,所以他还是要亲自见一见,谈一谈,亲身感受一下这个邱承云到底如何……

第18章考校

双湖宾馆的门厅前,邱承云从一辆黑色桑的小车走了下来,抬头看了眼这座曾经的双湖市地标性建筑,湖光山色,荟萃一堂,所以这宾馆没有按惯例叫双湖宾馆,而今天,邱承云却没有太多的心情想这个。想起即将见到位具传奇色彩的年轻省长,邱承云充满了期待,又隐隐有些不安。虽然昨天李书记在电话里语气异的亲切。但陆省长搞经济那是绝对的行家里手,他肚子里那点货也不知道陆政东是不是真看得上,这次见面实在难说是福是祸。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没有才华,而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

邱承云觉得自己之前在梁栋县里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虽然他自认还是在梁栋县里做出了一点成绩,可是距离他心里的预期还是差距不少,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有人拖后腿,而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是一言而决的班长。

当然邱承云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完全怨天尤人,只怪罪于别人,他自己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太擅长或者说不喜欢揣摩上级的心思。

太喜欢揣摩上级领导的心思,容易流于平庸或者应声虫,真正到关键的时候,领导未必会用你,可是不怎么揣摩领导的心思,那做出来的事情就很难说会让领导所喜,自然,想要提拔重用的时候就很难轮到你,也就很难有一个可以让人尽情施展的舞台……

人只有会反思,会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提升自己的空间,所以这一次见陆政东一定要慎言慎行,别让自己这张臭嘴又给机会给弄没了……

而在湖光宾馆不远处的一辆车里,梁栋县县委书记何明生看着邱承云的车开进湖光宾馆脸色慢慢沉了下来,今天他恰逢来市里开会,听说陆省长点名要见邱承云,心里真是有些吃惊,他真是想不到邱承云有什么本事居然能够搭上这条线。

这样的消息对邱承云来讲意味着好消息,而对他而言可不算是好消息,这意味着他在短时间内就有可能挪窝,这太突然了。

何明生发了一会呆,也不顾车内开着空调拿出一只烟湖耘点上,火光忽明忽他的脸色越发阴沉。

“哥,这个邱承云走什么狗屎运?省长怎么就知道他的名字了?这家伙以后在梁栋县岂不是更嘚瑟了?”

坐在前面驾驶位上是何明生的小舅子,一脸的愤愤不平。

何明生瞪了他一眼。“别胡说。你懂什么?”

小舅子乖乖的闭上了嘴巴。他最怕的就是这个姐。

何明生烦闷的抽了口烟,邱承云要是当上了县委书记,甚至直接越过他提拔到市里都是由可能的,那对梁栋县自然就更说得上话。

邱承云任县长的时候就很令他头疼。对以前一些老账折腾个不停,总个想着要理顺一些事情大刀阔斧的干,只是邱承云在梁栋县里势单力孤,加上他的压制,邱承云才没有能耐掀起波澜在,如果他真的高升。还不把梁栋的天捅出一个窟窿来?

何明生拿出电话。很快的拨号,可是摁完数字手指在发射键上犹豫了许久,最后还是放弃了。

李书记马上就要退居二线了,现在是自身难保,肯定也无暇顾及到他了,何明生紧缩着眉头一叹慢慢靠回了座椅……

湖光宾馆最好的套房只能,邱承云坐在沙发上有些局促,眼前的陆省长本人比电视上年轻多。但坐在他面前,那随之而来的压力异常明,本来他还担心他天不怕地不怕又管不住自己的嘴,这下倒好,他根本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

“承云。我听着你是很能做,也很能讲的干部,不要拘束,我也就是找你随便聊一聊,不要有什么压力。”

陆政东微笑了个放轻松的手势,道:

“梁栋县市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双湖市乃至贝湖省的一个缩影,是缩小版的贝湖省,你们县里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干得还是不错的。”

邱承云见陆省长对于梁栋县的工作还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当然他也不敢在陆政东面前翘辫子,于是还是实事求是的说道:“梁栋县这几年是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问题依然不少,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才能让梁栋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大的变化。”

陆政东点点头:

“要说问题。没有哪个地方敢说自己没有一点问题。具体到市县是同样的道理,没有问题,天下太平,这要么是自欺欺人,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要么是白日做梦。

每个地方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主要还是看能不能发现关键问题,然后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常讲的要能牵住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邱承云点点头:

“省长说的是。”

邱承云暗道在梁栋,对于梁栋的发展的牛鼻子是找到了,可是种种牵制和阻扰让他没办法牵着牛大步往前走,而这些他不能在陆省长面前讲,毕竟陆政东下来,是想了解发展情况的,而不是来听书记县长拆台的。

陆政东微微一笑,看似很随意的说道:

“你在梁栋,工业农业都抓的不错,在贝湖,你们梁栋也是最先全面实施农业税减免的,那我考考你。对双湖的发展前景。你是怎么个看法?”

邱承云心脏快速跳动了几下,他自然清楚陆省长的潜台词是什么,在这个节骨眼怕是没人能保持住镇静。就算他这样胆大的同样如此,邱承云努力压抑着陆省长话语带来的强烈震撼,缓声道:“梁栋是一个农业大县,双湖也是农业大市,不管是对县里还是市里,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即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变农产品为工业品,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陆政东点点头,邱承云确实还是有两刷子的,贝湖熟、天下足,作为国内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贝湖土地上的春耕夏种秋收,时时刻刻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

第19章雄心勃勃

邱承云一边侃侃而谈,一边注意陆省长的脸色,担心陆省长也会不会和其他领导一样,觉得他这样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哗众取宠。但陆省长只是认真的倾听着,脸上根本就看不出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