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4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能是首辅赖着不想走,皇上这是警告啊……”
“是啊,现在走,还能顾得住脸面,全身而退,要是再不走,皇上可能就要动用其他手段了。”
满京城的谣言纷飞,一些官员甚至直接上书,公开呼吁孙传庭致仕,对眼前的乱局负责。
但反贪局的行动没有停止,第二天,反贪局大规模的进驻内阁直辖的诸多部门,开始清查。这些部门都在大明门外,百姓们都能看得到。
他们看到的,这些衙门里几乎无时无刻都有人被押出来,塞入马车,送入城南的大牢中。
第三天,反贪局的五队人马进入五部,一口气带走了六十多人,惊住了所有人!
反贪局这是要上天啊!
短短三天,反贪局抓捕的三品官员多达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差点进入侍郎一级的朝廷大臣,不知道多少人看好他们将来入阁拜相,现在,他们全都入了牢狱!
第四天,刑狱司开始动了。
刑部降级后,刑狱司分配给了内阁直辖。
刑狱司一队人,第一个做的,就是到了内阁首辅孙传庭的府邸!
“管家刘福,妻舅寒颂,账房陈富第……你们七人,跟我们走一趟。”
刑狱司的人念着名单,面无表情,一字一句。
七人默默出列,跟着这群刑狱司的差役出了孙府,上了马车,快速离去。
自始至终,孙府都没有人说话。
在另一边,执法局也进入了其他阁臣的家里,各有人被带走,亲朋,家仆等都在内。
再过一天,是五部尚书等大员的家里,一样有不少人被一些差役带着。
本来还喧嚣的京城,陡然间安静了下来!
这是真的在反腐啊,真的是没有回避,连首辅,阁臣,尚书的家里都被查了!
短短十天,京城上下的官员几乎都没有逃过,反贪局,刑狱司,执法局,吏部,督政院等各自或者配合的联合行动,抓捕的人数迅速突破了两千!
这次不同以往,没有顾忌,没有避嫌,老虎苍蝇一起抓,深入到了那些平日里不可触及的高官的府邸!
第1515章 遍地烽火
南直隶,应天府。
周应秋坐镇,手里早就准备了众多人手,以应天府为中心,苏扬杭三府为重点,拉开了南直隶轰轰烈烈的反复行动。
第一天,巡抚衙门就有二个正四品,五个五品,十二个六品官员被带走,同时应天府一个府丞以及三个六品官员被带走。
第二天,苏扬杭三府十七个六品官员被抓,六品以下抓了三十多个。傍晚,三府有八个知县被抓,三个停职调查,其他大小官吏更是抓了上百!
第三天,南直隶全省以及各府官员,被抓,自首多达三百,并且人数还在飞速增加!
北直隶,南直隶是以往的二京,是大明的要害之地,两地仿佛突如刮起的反贪风暴,给全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各省迅速跟上。
六月中,这股反贪风暴终于刮到了“民间”,一些士绅大户相继被带走,各部门的罚款,抄家是不亦乐乎。
反贪行动如火如荼,附带着诸多好处,比如政院系更快的跻身上位,为朝廷带来新鲜力量;比如很多“改革”陡然进展迅速,给人惊喜;比如以往那些若有若无的阻力,畏首畏尾的各级官员,这次是动力十足,冲锋之前。
内阁。
沈珣从通政使司回来,手里端着一堆奏本,向着孙传庭道:“都是弹劾我们的,比昨天多了二十封,这快超过三百了。”
孙传庭放下笔,抬起头,拿过茶杯,笑着道:“出现这么多的贪官污吏,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谁的,他们弹劾的也有道理,这样吧,明天我在朝报发表一封署名文章,自我批评一番。”
沈珣摇头,道:“还是我来吧,这件事不能首辅来做。”
内阁这次的行动是朱栩授意,孙传庭主导安排的,要是孙传庭“认罪”,怕是那些人更抓着不放,一些人也会乘势而起,要求孙传庭下台。
孙传庭想了想,见这里没有其他人,便看着沈珣道:“我打算对户部进行拆分,你怎么看?”
沈珣一怔,在他的位置上坐下,拿起茶杯,思忖一阵,道:“户部权职复杂,是六部权利最庞大的部门,错综繁复,若是拆分,倒也应当。”
沈珣的话头停在这里,没有多说,也不需要多说。
因为他们两人都清楚,户部不是一个能轻动的地方。
不止户部是傅昌宗的地盘,是他起家之地,这些年也一直掌握在傅昌宗手里。这就等于是说,户部是在乾清宫手里!
乾清宫的东西,他们谁敢妄动?
沈珣面露沉思,不复多言。傅昌宗临出京前曾与他说过,孙白谷可能要有其他动作,现在看来,这位首辅是要对阁部进行着手。
这里面只是出于优化户部权责,提升行政效率的考虑吗?有没有分化,瓦解“帝党”,独掌大权的企图?
亦或者,这位野心勃勃的首辅心里还有别的想法?
更甚者,是乾清宫的授意?要彻底的改变朝局?打破景正以来的固化的权力格局?
沈珣抬头看了眼孙传庭,意味深长。
孙传庭仿佛只是随口问了一句,继续低头做他的事情。
六月二十二,宗人府宗正信王朱由检,罕见的出现在平王府。
平王这几年养尊处优,不问外事,仿佛又胖了些。这会儿正在厅里听曲看舞,乐的美滋滋,肥胖的脸上都是醉红的陶醉色。
听到信王来了,平王脸色的笑容顿时没了,摆了摆手,让人退下,叹了口气道:“该来的还是来了,就是不知道他又打什么主意。”
朱由检很快就进来了,平王坐在椅子上,笑呵呵的道:“信王,你可是少来我这啊,来来来,我今天有从南京来的优伶,唱的那叫一个好,撩人心扉,久久难忘,啊,美!”
朱由检看着贪图享乐的平王,眉头皱了皱,在他左下首坐下,开门见山的道:“皇叔,内阁那边抓了三个郡王,其他宗室三十多人。”
平王似乎还陶醉在刚才美妙的歌声里,摇头晃脑的道:“你管他们呢,他们贪污腐败,是朝廷的蛀虫,早就该抓了,抓的好!”
信王听着平王的话,神色微凝,道:“宗人府的宗碟里人数不过一千,这要是再除爵,我大明的王爵真的就屈指可数了。”
天启年间,宗碟人数是十二万,实际总数可能超过二十万,但是短短十几年,就剩下不足一千了。
被诛杀,流放,除爵,动辄就是一支甚至是几支没了,每一支人数是成千上万。
现在亲王爵就剩下两手之数,如果再有人被除爵,大明的宗室人口可能就真的还比不过一个寻常百姓家了。
平王陶醉在美妙歌声里,道:“你现在是宗正,我不管。”
朱由检与朱栩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也非常的脆弱,一个不好,信王这一支也可能覆没。
朱由检知道他的情况,看着平王,沉色道:“我想请皇叔给皇上写封信,阐述厉害,务求只诛首恶,不诛连。”
现在的朝局远没有几年前那么敏感,但平王还是不想涉足,那位首辅胆子太大,还是不惹为好。
平王摇头晃脑,仿佛没有听到朱由检的声音。
朱由检见如此,眼神愤怒一闪,起身就走。
在朱由检刚一只脚踏出门外,平王的声音忽然响起,道:“过几日就是太后娘娘的寿诞,你要早点准备寿礼。”
朱由检脚步一顿,脸上忽有释然之色。
别人或许难以劝动乾清宫,但张太后是例外,她的身份也正合适。
朱由检之所以找平王,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只有朱栩点头才能有转圜余地,另外,他的身份,孙传庭也未必买账。
朱由检是清醒的,但更多的人将压力集中在了内阁,一道道奏书雪花般的飞入,弹劾的,劝诫的,陈情的,五花八门,堆满了通政使司。
督政院现在是掌握起诉到大理寺的诉讼权,一堆堆的案子迅速转递过来,一个个案子迅速被整理,在大理寺过堂。
别说大理寺,各级法院也是忙碌起来,这次朝廷各级抓捕的人数,单单大小官吏就破万!
吏部就更忙了,哪怕早有准备,调度上还是出现了一大块的空缺,罕见的“缺人”。倒不是那些重要的官职,而是相对底层的大小官吏。
皇家政院第一次发布了“实习令”,要求各大学推荐优秀学生,先行无职入仕实习。
这样一来,“政院系”的学生大量涌入官场,充斥在大明的各个角落。
在这场反贪行动中,最为出头的,莫过于反贪局,他们的行动如同利剑,连首辅府邸,众阁臣的官邸都敢去抓人,还有什么不敢的!
反贪局树立了威信,令人心悸,官场上人人畏惧!
第二个,就是执法局,王周所带领的执法处,几乎无案不破,迅速,有效,人证物证确凿,抓捕了超过一千大小士绅、商户,比之物价局,税务局更有威权,所到之处竟然争相自首,无敢抗法!
第1516章 凶狠的计划
承德。
这里的避暑山庄,朱栩已经来过一次,建在三分之一山腰,冬暖夏凉,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朱栩这次拖家带口的出京,少不得的非议,但他对非议早就免疫了。
这一天,朱栩带着孩子们正在钓鱼,一条小河,很是清澈,两岸葱绿,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没有那么烦扰,整个人都轻了几分。
朱慈烨几个小家伙也只有十岁上下,带着四岁的太子朱慈煓满山的乱窜,引出了不知道多少动静,内监,宫女,侍卫们心惊胆战,寸步不离的跟着,动不动就是劝说,甚至抓回来,生怕他们出一点岔子。
小淑娴倒是有了女孩子的样子,不跟男孩子们胡闹,喜欢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说,整天抱着看,双眼不时发出向往的光芒。
张筠等女人倒是在行辕里,甚少出来,陪着朱栩的,是选侍赵婧。
赵婧坐在朱栩边上,握着鱼竿,倒是没有钓鱼的心思,目光不时看向朱栩。
朱栩坐在椅子上,双眼微闭,似在假寐。
赵婧终于是忍不住了,凑近低声道:“皇上?”
朱栩一动不动,道:“说。”
赵婧看着朱栩的脸角,小心翼翼的道:“妾身听说,有人借这次反腐行动发了大财。”
朱栩仿佛没有听到继续闭着眼,山林里的阳光,真是特别温暖,在京城是享受不到的。
赵婧见朱栩没有回应,不再多说,坐定看着河面。
朱栩没有睁眼,舒舒服服的同时,脑子里也在转悠着。
赵婧的话,朱栩不觉得意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权力往往代表着贪腐,在权力大张的时候,总会有人冒险。
内阁这次大张旗鼓的反腐,更多的是针对“地方”,地方上的低层官吏,以及给那些抗拒“新政”的商户,士绅一个强烈警告。
相信这次行动之后,官员们更尽心,阻力更少,内阁的一系列“新政”计划会顺畅很多。
“刘时敏!”忽然间,朱栩沉声道。
不远处的刘时敏快速走过来,躬着身,道:“陛下。”
朱栩睁开眼,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道:“等夏收结束后,传旨皇家商贸集团再次开启收购,这次要制定详细的规划,不能散乱,一域一域的来。在各省省府设立‘收购指挥中心’,向各府延伸。不管皇亲国戚,勋贵公卿,士族豪门,还是小门小户,必须接受朝廷的政令,任何人不得例外!传旨给执法局,由王周带队,配合皇家商贸集团,告诉王周,朕不管他用什么手段,收地不能停,不能慢,两年之内,必须完成收购目标!”
刘时敏神色一惊,语气毫无波动的道:“遵旨。”
赵婧也不是深院里什么也不懂的大小姐,听着暗暗吃惊,更加认真的看着河面的鱼标,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
大明的土地,绝大多数良田都集中在那些有名有姓的世代豪门手中。
比如新建伯,家里有良田万亩,既有祖荫,历代封赏,也有自行置地,百年世家,享誉无数,家产焉能少了?
比如朝中首辅孙传庭,其祖乃是太祖年间的振武卫百户,世袭两百年。
再比如工部尚书方孔炤,乃是江南的世代豪族,人口数千,田产不可计。
要是再说,前朝首辅徐阶,在南直隶良田五千顷,哪怕后世子孙不孝,可其中一脉中还是有高达万亩的良田!
这些都是传承而来,少则数十年,多着上百年,朝廷若是蛮横而来,等于是在抢人祖产,比之杀人还狠啊!
渐入七月,内阁再次颁布“购地令”,宣布在大明全面收地,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以及时间进度表。
之前还是以一种“商人交易”的方式,现在是公然宣誓,一时间风云滚荡,喧沸滔天。
这个时候,内阁八位阁臣,五部尚书突然站出来,宣布将名下的所有田产半价卖给朝廷,并要求亲族依此而行,呼吁全国士绅不得阻碍购地,以实价卖给朝廷,支持朝廷的“新政”,为实现全大明的“耕者有其田”目标而贡献力量。
其他各级官员争相效仿,力争作为表率。
朝报上连篇累牍,阐述朝廷的“购地计划”,详解各种方式方法,承诺公平,不会侵夺,同时言其厉害。
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购地令”得到迅速发展,短短时间,皇家商贸集团购地的数量就是去年的一倍,朝廷手里可供分地的数量飙升到了四亿亩!
但在江南的苏扬杭等富饶之地还是出现了剧烈的抗拒行为,一些士绅是以死相抗,甚至发生了凶悍的护卫,打杀收地官员的恶劣事件。
执法局的王周为此大怒,从南直隶警备厅调集了五百多人,对不法士绅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在田头公开的处死了三十多人!
这些人有名有姓,名望一郡,而今被公然处死,引起了剧烈的震动,朝野一片哗然。
不止士绅,各级官员交相弹劾,即便是收地的皇家商贸集团的人也胆寒,颇有微词。
在大明朝廷极力追求,标杆“正义”的情况下,按理说王周肯定会被下狱论罪。
但是朝廷对于这些声音仿若未觉,王周不但丝毫未损,权力还得到进一步扩大,一度要登上执法局局长的宝座!
在夏种结束后的一个月里,南直隶到处都是执法局的缇骑纵横,抓捕的士绅以及所谓的盗寇不知道多少!
这些士绅是大明的基础,上层的建筑都是立在他们之上,朝廷如此蛮横的作为,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一些官员也是日渐生出不满。
朝廷的购地动作还在继续,从两京开始扩散,各省几乎都有所行动。
王周在初步料理了苏扬杭三府以及南直隶后,开始向南北延生,一个是浙江,一个是山东。
购地行动是轰轰烈烈,抓捕,甚至是打杀的士绅一日一日的增多,不足一个月,王周的触角从浙江移向福建,山东转向河南。
在秋收之前,已经穿过了八个省,执法局的队伍飞速膨胀,缇骑如风,抓捕,杀人无数,这让很多人回忆起了天启年间的缇骑,以及镇抚司狱的不堪回忆。
士绅的力量是庞大的,朝廷重压之下,反弹之力日渐显现。
七月,朝廷辞官了一个侍郎,三个郎中,七个员外郎,各省主动辞官有七个参议,八个知府。
八月,一个巡抚,两个参政,十二个参议,五品以上辞官了五十多人!
待到九月,一些人似乎突然醒过来,齐齐上书朝廷,陈述了“购地令”的弊端,要求停止。
其中反复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士绅是大明的根基,根基毁了,大明何在?
这一点,是极其有道理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就是依托于士绅控制、管理百姓,没有了士绅,百姓就无所依托,除了作乱造反一途,别无生路。
对于这些,朝廷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并且声明了朝廷的土地政策,包括钧田,轻税,薄徭役,扶持农业发展,确立农民最低收入等等。还有一条特别显眼,就是分地之后:十年内禁止任何形式交易,租赁,转让!
相当一部分人都能看得出来,朝廷这是要做大明最大的地主,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遏制土地兼并。
朝廷将是大地主看出来的人不少,但鲜少有人看出,朝廷同时也是最大的商人!
内阁,赵晗等人是焦头烂额,包理游凑进来,手里拿着两道奏本向孙传庭,道:“广西巡抚,云南巡抚的乞休奏本。”
也就是辞官书,这两省的巡抚也扛不住压力,选择辞官。
第1517章 谋大事者无名
又有两个巡抚辞官!
士绅的力量是超过所有人的预料之外,随着朝廷开始强制性的收地,这种反弹逐步升级,终于到了朝廷统治阶层。
孙传庭看着包理游,坐起来,倚靠着椅子,神色平静,双眸深邃,让人看不出他的情绪。
这里只有孙传庭,沈珣,赵晗三个阁臣,包理游说完,便安静的退了出去。
从六月到现在,辞官的巡抚已经多达七个,不乏孙传庭看重,提拔上来,被认为是“孙系大将”的地方封疆大吏。
而参政一级,更是多达六十多,每个省都有参政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辞官归隐。
参议就更多了,直接破百,甚至有的巡抚衙门就剩下一个巡抚,副手走的一干二净,巡抚衙门空空荡荡!
五品以上的官员,辞官总数超过五百!
再说到京城朝廷,六品以上的已经两百多,吏部考功司直接没人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杭州土地清障中,居然有警备局的一队现役士兵哗变!
尽管只是警备部的士兵,但这样的惊变,还是让整个朝野都为之心惊!
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士兵开始哗变了吗?其他地方,是否安稳?
这些压力,逐渐都转向朝廷,涌入内阁。
孙传庭上位后,对朝局改动的地方非常多,多少人对他不满,对他警惕,对他冷漠,又有多少人希望他下台,只怕孙传庭自己都不清楚。
现今辞官成朝,朝局动荡,一切的压力,都在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坐在那,面无表情,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忽然生出一种怪异感,仿佛偌大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空旷,冷漠,暗无边际,心里发冷。
不过他又猛的一振,清醒过来,目光一扫,看向赵晗,道:“傅阁老什么时候回来?”
赵晗想了想,道:“南直隶现在闹得也很凶,怕是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
孙传庭之所以有现在的权势,根本是来自于乾清宫的支持,现在皇帝在承德,帝党两位领袖都在南直隶,很多事情变得捉襟见肘。
孙传庭鼻腔了“嗯”了声,没有再问。
赵晗与沈珣对视一眼,沈珣斟酌着道:“首辅,无需顾虑那么多,‘新政’是大势所趋,眼下这个困难我们是早有预料的,我大明不缺做官的人,熬过两年,必然是云开月明,不能气馁,更不能放弃。”
孙传庭看着沈珣,微笑着点头,道:“我打算调方孔炤任吏部尚书,张秉文任工部尚书,李邦华任户部尚书,你们怎么看?”
沈珣早就知道孙传庭对五部还有想法,听着他这个安排,琢磨一阵,若有所思,道:“倒也合理,还需征询其他阁老的意见。”
这个其他,就是傅昌宗了。
户部是傅昌宗的传统地盘,傅昌宗不点头,孙传庭硬夺也不会成功。
傅昌宗可不是周应秋。
孙传庭默默思索一阵,道:“皇上那边我会去信。”
沈珣,赵晗两人皆是点头,孙传庭到底是有能力的人,尽管很多立场不同,但不影响他们佩服这位新首辅。
过了一阵,赵晗道:“眼下的事情怎么办?其他的还好说,各省巡抚总得先补齐,否则群龙无首,影响太大。”
孙传庭道:“嗯,我心里已经有些人选了,从五部调任三个侍郎,再升两个参政,其他各级官员,吏部从后补中甄别。”
赵晗是前任吏部尚书,对吏部很熟徐,道:“可能有些补足,政院出来的,可以上一上了。”
政院第一届距今也有十多年,上到省一级还是有些勉强,但景正以来对朝廷历经多次清洗,早就出现了官吏断层,现在只能用政院系来弥补。
孙传庭斟酌片刻,道:“可以,不过还是要以历练为主,扛大梁还早了些。”
赵晗也清楚,道:“明天我在朝报发表署名文章,抨击那些首辅将致仕,大明将崩溃等谬论,安抚人心,稳住混乱的局面。”
逼得各省巡抚辞官,警备部队哗变,可以想见地方上是有多么的混乱。
对于现在的情况来说,想要稳定人心,最好还是朱栩回京,他是定海神针,但他在六月就出京了。
孙传庭知晓朱栩是有意回避,尽管不知道朱栩在回避什么,却也没有请朱栩回京的意思。
民间喧沸,士林哗然,朝廷内部离心者众,孙传庭还是有能力控制局势,不会真的崩溃。
就在这个时候,出去没多久的包理游去而复返,着急又带着喜色的道:“首辅,毕老大人入京了。”
孙传庭听得先是一怔,继而大喜,道:“在哪里?”
如果说朱栩是第一稳住朝局的人选,那么毕自严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二,没有第三!
包理游道:“毕阁老好像是刚刚入京,没有地方住,被张尚书接到府上暂住,许巡抚已经过去了。”
张尚书,兵部尚书张国维,毕自严政治遗产的接收人。许巡抚,顺天巡抚许杰,前任的内阁中书,毕自严心腹。
孙传庭这个位置,自然知道毕自严在这个微妙时刻“恰巧”入京的含义,这是乾清宫早有所料,预先准备好的后手!
孙传庭微笑,道:“嗯,你亲自去,拿着我的拜帖,请毕阁老晚上来我家赴宴,就我们两个人。”
包理游连忙道:“是,下官这就去。”
沈珣与赵晗对视一眼,面带笑意。
毕阁老的威望,底蕴比孙传庭高深太多,由他来安抚纷乱的局势是再好不过。
当晚,孙府。
孙传庭与毕自严在凉亭里对坐,桌上是几盘寻常小菜,一壶酒,头顶皓月当空,清风徐来。
孙传庭看着满头白发的毕自严,道:“几年不见,大人也是老了。”
毕自严比孙传庭大十多岁,算是一个长辈了。
毕自严朗声一笑,道:“卸下泰山重担,儿孙绕膝,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舒服的?我这白发多是那些年积累而来,你可莫要走我的老路。”
要说压力,毕自严当时面对的,比之孙传庭只强不弱。
孙传庭举着酒杯,与毕自严碰了下,两人饮了一杯,孙传庭这才道:“大人打算怎么做?”
两人是前后任,对当前局势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没有必要绕圈子。
孙传庭开门见山,毕自严道:“太后娘娘的寿诞就要到了,当年太后娘娘对我多有维护,理当入京,送上一份贺礼。其他的,就是走走看看,然后就回乡去,我那重孙刚刚三岁,正是好玩的时候。”
孙传庭思忖片刻,明悟,笑着道:“倒是让大人费心了。”
毕自严微微摇头,道:“为什么不愿与方孔炤联姻?”
孙传庭与毕自严,甚至内阁阁臣都心知肚明,大明的下一任首辅,必然是方孔炤,因为内阁以及五部的其他人要么能力欠缺,要么缺乏首辅魄力与气度。
这件事,几乎是一种共识。
孙传庭倒是没有想到毕自严也知道这件事,不甚在意的道:“方孔炤若是能承接我与老大人的衣钵,最好是干干净净,没有什么牵扯,这样才能轻轻松松的继往开来。”
毕自严神情微凛,看着他叹道:“还是皇上看人准,这一点,我不如你,还是有私心,留下了张国维,许杰,李幼唐等人。”
孙传庭一笑,道:“水过无痕,雁过无声,既已能做事,谋成事,再强求什么名垂青史,千秋载功,岂不是落了下成?”
毕自严对于孙传庭拥有这般的胸怀颇为意外又有些震动,喝了口酒,慢慢的道:“事情越是到了最严重的时刻,往往预示着我们离成功就最近,只要咬牙撑过这段时间,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安慰孙传庭,怕他放弃的人了。
孙传庭微笑,道:“这些挫折我还能应对,关键是‘新政’不能停,要按照既定计划走,不能慢,我还在思索对策。”
对朝野的冲击是一方面,“新政”的延误是另一方面。
毕自严道:“不要一味的强征,我们是为了百姓,只要宣传到了,百姓会动起来,他们会为我们分担士绅相当大一部人压力,相辅相成……”
第1518章 云开月明
毕自严“突然”入京,入住张国维府邸,这个消息第二天就悄然传遍京城。
毕自严到底是前任“首辅”,根基,威望都远胜于孙传庭,孙传庭在很多人看来,是乾清宫硬生生推上来的,缺乏足够的声望。
本来喧沸的京城,安静片刻后,忽然再次甚嚣尘上,大过于天。
京城内外热烈的传出了一则谣言:孙传庭即将下台,毕自严复起为首辅!
这则谣言着实有理有据,可信度非常高,因此京城稍一沸扬,便要随风起浪,飓风般刮过整个大明。
不知道多少人翘首以盼的想着这位毕阁老东山再起,哪怕他们当初一样的反对他,痛恨他。
毕自严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这样的谣言,在公布行踪的第二天,他就去了皇家政院。
作为前三届的院长,毕自严在皇家政院还是有基础的,宋应星自然是好生招待。
皇家政院在这个纷扰的时刻,是最受瞩目的地方之一,不止是皇家政院的往届,应届的毕业生,各地大学的学生,正在以各种不同形式,如潮汐澎湃,疯狂般的涌入官场。
而秦政益已然是已经步入省级序列,更是激起了无数政院系的狂热憧憬。
毕自严与宋应星以及政院的一些高层,在政院的小路上漫步,说着一些感慨的话。
“这政院是我当年秉承皇上之意建的,不曾想十多年过去,竟然有如此规模……”
宋应星在政院多年,最是感同身受,笑着道:“老大人是太忙了,而今闲下来,不若在政院住一阵子,给学生们上上课?”
毕自严对于宋应星隐晦的邀请没有回应,道:“我听说,缅甸,暹罗,甚至锡兰北面的莫卧儿帝国,西夷诸国都派年轻人来入院求学?”
宋应星笑着,道:“政院里是有各国的学生,总数在两百左右,我们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向学。”
毕自严赞许的点头,道:“早年我在宫里与陛下闲聊,曾讨论一国之盛表现在哪里,陛下说了三个。第一个,是经济,这个包含广阔,如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繁盛衰弱等等。第二,是军事实力,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不用赘言。第三个,就是文化。我大明乃是中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