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现在的主基调还是应灾,辽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接收从陕川贵云等地的灾民。
  周应秋作为辽东总理大臣,开口道:“下官明白,辽东现在已能自给自足,未来三年,还能接收大约二百万灾民,再过五年,就能为朝廷上缴赋税了。”
  孙传庭看着周应秋微笑,对于这位未来的同殿阁臣,还是较为客气,道:“安南那边将会有大变,现在仅内阁知道,我给你们透个口风,南安南皇上已经决定收回,多尔衮的人会迁移走,朝廷很快会派人接收,未来移民的方向,重点是安南……”
  熊廷弼,周应秋作为大明的高官,重臣,自然受到邸报,知晓东南半岛的变化,却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变数来。
  周应秋神色飞快平静,道:“南安南经过多尔衮多年的开垦,加上土地本身肥沃,若是两三年接收个两三百万灾民,应当不成问题。”
  孙传庭没有说活,陕川贵三省总人口不过三千万之数,新皇登基这些年,辽东,北安南安置了超过一千万人,如果再移,那陕川贵三省可就空了大半!
  现在灾情严重,少一些嘴自然是好,但也要为灾情之后做打算。
  孙传庭心里浮想联翩,与周应秋,熊廷弼等人“闲聊”。
  同时,他心里又想起另一件事,毕阁老已经回京了,面对一个注定要打破他辛苦构建的朝局,多年心血将付之东流,他会怎么做?怎么看待他孙传庭?
  周应秋不动声色的陪着,心里同样不平静。
  他即将入阁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无出其右”的人选。
  但是,他心里莫名有这种不安,这种不安的来由他想不透,这些天,他每次看着京城方向,很奇怪的会心惊肉跳,感到一丝久违的恐惧。
  “到底是因为什么?”周应秋想不明白,他是“帝党”魁首,多年的吏部尚书,一方大员,即将入阁,深得皇帝信任,乃是朝廷重臣,为什么会如同有害怕这种感觉?
  熊廷弼倒是踌躇满志,他在辽东多年,现在要调去做驻蒙大臣,统帅蒙古骑兵,这是又进一步,将来若是大军征讨蒙古,他必然是一方统帅,战功一到,说不得还能进入帅府!
  熊廷弼望着京师方向,雄心勃勃,打算去蒙古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不止他们三人,随着朝局即将变动,不知道多少人摩拳擦掌,准备在新首辅的带领下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但在景德镇,朱栩颇为头疼。
  小慈熠来,这小家伙在神龙府也是玩出乐趣,现在有哥哥姐姐带着,围绕着行辕,四个孩子几乎没个消停,有一次还将快两岁的小慈煓偷偷带上,五个小家伙要溜出行辕,幸亏被禁卫发现,给拦了下来,这将行辕上下吓了一大跳。
  皇后娘娘张筠本就对几个孩子没有体统的胡闹不满,有朱栩带着她还忍着,都是小惩大诫,这一次,却是把她惹毛了。
  小淑娴,小慈烨,小慈煊,小慈熠四个小家伙直接被发配到了农家,农家这个岁数的小孩该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从吃穿住行样样都是如此。
  这下可把四个小家伙折腾的够呛,第一个撑不住的就是小淑娴,哭着闹着知道错了,承诺今后老老实实,再不胡闹。
  朱栩本来想着孩子知道错就行了,但张筠这次分外坚持,让朱栩也没辙。
  小丫头哭着鼻子,回不来,只能坚持待着。第二个撑不住的是小慈熠,这小家伙是娇生惯养,不能文不能武,一来将来就是个瘦弱书生。
  倒是小慈烨,小慈煊两个小家伙,小慈煊是皮糙肉厚,整天舞刀弄枪,虽然作些农活,但有的是事情,整天舞刀弄棒,捉鸡打鸟,玩的不亦乐乎。小慈烨一直默默无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规矩矩,做事方方正正,丝毫不差。
  他们自然都有侍卫看护,一举一动都会成文报给朱栩。
  他坐在椅子上,看着记录的四个小家伙的一举一动,心里颇为感慨。
  要说,看外面的那些大人们,他一看一个准,但他的儿子,他怎么也拿不准,无法确定四个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模样。


第1293章 变局之前
  大明朝野尽管各种矛盾突出,人心如沸,对抗激烈,但在“新政”这所大船上,舵手们还是争分夺秒的进行着准备。
  由于张筠真的生气了,朱栩也不能带着几个孩子四处玩,四个小家伙体验一番,倒是性格有不少变化。
  朱栩觉得张筠的教育很不错,晚上在床上还讨论着,要让那些皇子皇女们每隔两年都来体验一番。
  朱栩没有给小家伙们禁足,只是没有让他们玩的那么疯。
  时间在景德镇过的还是飞快,转眼就到了九月。
  小慈煓两岁生日快到了,行辕是一片喜庆。
  小家伙能开口说话了,是一个挺萌的小家伙,说话奶声奶气,眼睛明亮,脸上的笑容几乎没有停过。
  傍晚,朱栩吃了点饭,便在小书房里忙起来。
  他手里的拿着的是神龙府送来的,这一次的博览会的成果。
  这是一份非常长的名单,里面有着各种成交的记录,详细,简洁,一目了然。
  朱栩慢慢的看着,名录很长,记载的都是这次贸易博览会的销售清单。
  排在前面的,是茶叶,香料,丝绸,瓷器,还有就是各种玻璃制品,屏风,镜子,锅碗瓢盆,还包括罐头,水壶等等,如果仔细看,还有各种布匹,生丝,纸张……林林总总,高达数百种。
  当然,还有就是军火,但博览会没有资格销售军火,有些人纷纷向外事局投书,希望博览会增加军火项。
  不管是大明四周,还是沿海各国,亦或者欧洲,不知道多少人想要购买大明威力强大的火炮。
  荷兰人,西班牙人还以定金的方式,向大明订购了五十艘各式各样的船,并且希望安置武器。
  朱栩没有在意这些,看着最后的成交金额,大写的:六百七十五万两白银。
  朱栩脸上笑容满满,心里吁了口气。这只是当场成交的,意向金额可能是这个的数倍!
  朱栩心里翩翩起舞,一系列美好的画面出现在脑海,心里越发满足,脸上笑容更多,忽然抬头看向曹化淳,道:“海上沿路派遣外交官的事,做得怎么样了?”
  曹化淳连忙上前,道:“沿海各国倒是没有多大波折,外事局采用了一些贿赂的手段,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个大小国家,愿意让我大明派遣外交官,并且派遣外交官来常驻我大明。”
  朱栩坐直身体,道:“嗯,这个要好生利用,不止在军事考虑,贸易先行,其他的跟进,告诉外事局,贸易,是目前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一只手摸索着椅子,道:“联合舰队要继续扩大,尤其是基地,要多建,同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咱们要以点带面,现在无需做什么,打好桩子,摸清楚情况……”
  曹化淳默默记着,心里平静如常。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眼前这位陛下的雄心了,当大明上下都盯着金国的时候,他已经在筹备海军,但全国盯着“新政”的时候,他已经在海外布局了。
  眼前的人,比大明所有人都站的高,看得远,筹谋深阔,不可揣度。
  “或许,皇上真的要远超太祖太宗……”
  曹化淳暗暗想着,认真听着朱栩的话。
  朱栩说了一阵,拿起茶杯,喝了口茶,道:“关于军火,朕让军器局那边,做的出口型的火器,怎么样了?”
  曹化淳道:“已经有了样品,帅府那边还在核验,确保我大明的技术不会外流,保持领先,半个月左右,差不多会有结果。”
  朱栩手指敲击着桌面,道:“让外事局做好准备,大力推销,必要的话,军演,博览会,在各国的手段随便用,重要的是,要将东西卖出去,赚到足够的银子回来……”
  曹化淳十分清楚,大明的火器在很多国家是最眼馋的东西,只是大明一向严谨,卖出去的不多。若是彻底放开,只怕是供不应求,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或者说银子涌入大明!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要有区别对待的,比如倭国,比如漠西蒙古,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帅府要做好核查,谨慎处理……”朱栩又强调一次。
  “奴婢明白。”曹化淳躬身道。
  待到十月,朱栩就开始忙了。
  一群大小官员上书,请朱栩尽快回京,毕竟夏天已经过了,京城也不那么热。
  这个理由堂堂正正,无懈可击。但背后的理由是,“首辅”即将交替,很多人心里惶惶不安,需要朱栩回来坐镇。
  也就是这种时候,大明上下,朝野内外才会知道朱栩的重要性,不再担心他出幺蛾子。
  但是朱栩纹丝不动,就是赖在景德镇不走,偶尔还去南昌府走走看看,引得地方一阵震动。
  在十月中的时候,朱栩收到了孙传庭的信,这封信很长,但内容却不是很多,更多是一些想法,阐述了他对朝政内外,军政各方面的种种思考。
  朱栩看了很久,对这位未来的“首辅”的施政纲要进行审视。
  孙传庭之所以没有列出太多内容,实则上是一种请示的态度。
  “新政”几乎都来自朱栩的框架,是打破旧有大明格局建立的,毕自严的“新政”是在这些破碎上建立的,堪堪稳住混乱的局势。经过多年发展,混乱基本被消化,现在是时候清扫那些瓦砾,垃圾,臭沟渠,完成“新政”的彻底构建。
  朱栩认真的看着,他对孙传庭的想法还是比较欣赏的,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与那个时候的官员一样,对朝局充满了不满,想要变革。
  现在,终于有机会,他是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孙传庭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对于孙传庭的蠢蠢欲动,朱栩看的分明,却没有急着回信,越是到这个时候,越不能急,朱栩不能急,孙传庭也不能。
  在十一月底的时候,行辕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人。
  ——孙承宗。
  这位七十多还替朱栩满世界跑的老大人,这会儿风尘仆仆,再次来到行辕。
  “皇上,军队的情况,只怕没有我们以前预想的那么乐观。”
  这是简单叙话后,孙承宗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第1294章 多出的一张椅子
  两人是在行辕的后院,看着秋色,煮着茶,吃着点心。
  “具体说。”
  朱栩吃着点心,笑着说道。
  孙承宗坐在朱栩身旁,神色微凝,道:“臣重新梳理了军队的情况,尤其是军教处的情况,这些年招募的有学识的年轻人,不少对‘新政’持有异样的态度,还有各种别有用心的人在参入军队,军队里隐有一些派系出现,虽然没有光明正大,但隐有浮出水面的迹象……”
  对于军队,朱栩把控向来极严,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但这么多年,军队经历了扩大又缩减,新兵营这么多年进出的高达百万,还有就是军院,这些年出来的新式军官有数万人,最为重要的,是有太多的有心人在往里面掺沙子,包括锦衣卫的二个巨头,骆养性与朱宗汉,朱栩的网再密,总有更小的。
  朱栩对于军队的情况是知之最深的,孙承宗自然也知道,听着他的话,朱栩道:“你打算怎么做?”
  孙承宗看着朱栩,神色冷肃,道:“臣,决定再次清洗军队!”
  第一次清洗还是崇祯元年,朱栩决意改革军队,孙承宗一己之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历时三年,才完成对军队的改革,清洗。
  但,“新政”正在最紧要关头,一个不好就会天下大乱,需要军队这座最强力的基石的稳定!
  但孙承宗不是一般人,他在这个关口说话,想必是有了某些原因,不得不做。
  朱栩思索一阵,道:“你有多大把握?要多久?”
  孙承宗见朱栩没有反对,立刻道:“现在整个大明,排除海军,正规军有三十多万,地方军有四十多万,地方军可以暂时不动,从三大军区下手,最多一年,就能完成,地方军再用两年,基本上就能肃清干净……”
  朱栩听着,这倒是与“新政”的时间差不多,“新政”再用三年,基本上能完成既定目标,再过两年就能消化,也就是说,景正十一年左右,历史上的崇祯十六年。
  那个时候,灾情也就到了尾声。
  如果可以这样,朱栩自然是高兴,但是“新政”需要护航,大明需要这块基石在。
  孙承宗明白朱栩的担忧,道:“皇上,‘新政’看似漂浮不到,危机处处,但总体是稳定,可控的。军队的清洗不会造成军队不稳,臣有信心。”
  朱栩渐渐琢磨出另外的味道,看着孙承宗目光审视的道:“你似乎在担心什么?”
  孙承宗微微低头,沉吟一声,道:“将来不管是秦良玉还是曹文诏执掌帅府,他们都做不到,所以,臣打算在之前做完。”
  这或许是一个理由,但孙承宗真正担心的,怕是别的。
  朱栩倒是想再等两年,看看“新政”的情况,但孙承宗的话,另他陷入沉思。
  他的改革是亘古未有,企图在封建力量最强的时候摧毁,并构建向新时代的路。
  这是一种对决,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这是一场胜败难料的赌局,胜了,自然是康庄大道,万古留名,若是败了,只怕下场还不如崇祯,粉身碎骨,遗憾千年。
  在这个时候动军队,无疑是冒险的,但孙承宗这么大老远跑过来,这让朱栩对军队有了新的思考。
  朱栩思索半晌,道:“你想要什么方式?”
  孙承宗面露冷色,声音异常铿锵,道:“杀一批,流放一批,模棱两可的,臣打算送去萨摩藩,让他们戴罪立功,但今生不得回!”
  这已经可以说是相当严厉了,从孙承宗的语气中,朱栩可以判断,孙承宗这位老大人是罕见暗的动了杀心了。
  见如此,朱栩拿起点心,漫不经心的道:“那就狠狠杀吧,军队必须要铁血一心,任何异心都不能有。朕派司礼监去给你撑腰,军法处主刀。军情处,锦衣卫会协助。”
  孙承宗仿佛没有听出朱栩话里别样的味道,站起来,单膝跪地,沉声道:“臣遵旨!”
  朱栩伸手扶他,叹了口气,道:“朕是躲不下去了。”
  孙承宗自然知道有太多人希望朱栩尽快回京,他站在朱栩面前,沉吟一声,道:“皇上,这个时候,若是能不回,尽量别回。”
  朱栩看了他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毕自严在做些事情,他若回京,只怕点头不成摇头不是。
  朱栩抬头看向不远处的曹化淳,道:“传旨给孙传庭,他可以回京了。命内阁拟定辽东三省巡抚人选,裁撤辽东总理大臣,诏杨嗣昌接任熊廷弼,周应秋,熊廷弼二人回京待命。”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又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几个大都督想必你都谈过了,筹备一下,估计要几个月,就明年开始吧,由上而下,尽量控制住声势,不要弄出兵变之类的出来。”
  孙承宗会意,道:“臣明白。”
  朱栩派内监参与这次的清洗,自然是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保皇权威严。
  当夜,朱栩与孙承宗秉烛夜谈,只有他们二人。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的什么,只是孙承宗第二天就离开了景德镇,赶往京城。
  在孙承宗回到京城的第二天,因为秦良玉在陕川贵三省剿匪有功,加封副元帅。
  在大元帅府原本空荡荡的议事堂内,在孙承宗元帅左手,新添了一张椅子,椅子背后刻写着大大的“秦良玉”三字。
  十一月,号称金秋。
  由于是秋粮时节,整个朝廷都告诉运转,所有人都想看看“新政”的效果,或者,还有天灾的情况。
  自然,没用多久,税粮情况就送到了朱栩的案头。
  “九百万石……”
  朱栩看着这个数字,神色玩味。
  他今年又下旨免税了三个府,二十六个县,减免的就更多,却比夏粮还多出一百万石。
  这是“新政”的缘故吗?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道:“内阁那边怎么说?”
  曹化淳自然知道朱栩问的是什么,道:“根据核查,多出的,大部分是江苏,江西,山西三省,听说,今年江苏,江西雨水比较多,灾情有所缓解。”
  朱栩哪里还看不出,南直隶,江西这两省,分明是压力所致啊。


第1295章 队伍不好带了
  京城。
  朝廷的六大阁老都已经回京,六部尚书等也陆续回返。
  今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尤其是朱栩还不在京城,上上下下都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任何事情都觉得空荡荡,心神难定。
  但该做的事情,还得继续。
  第一个做汇报的,是靖王。
  靖王身前桌上是一杯浓茶,道:“下面的情况在转好,但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山东,我在严州府组建督政院人选。第一天,官所就被烧了,第二天,我拟定的人在路上被山匪杀了七个,十四个还没上任的督正使辞官……在南直隶稍好,但他们不断的被举报出贪腐,圈地,杀人,与匪盗勾结……”
  汪乔年叹了口气,道:“我在江西九江府组建大理寺,要求官民的案子在大理寺解决,结果没人配合,地方上的官员看似尽心尽力,实则都有小算盘,明里暗里与我为难。我的奏本还在写,会在年底之前写完,然后部议一番,给议会审议。”
  孙传庭走的地方比较多,道:“现在问题比较多,主要集中地方,官府,士绅,盗匪,他们基本上是一群人,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对抗‘新政’,我们面对的,是大明两百多年积累下来的病灶,需要痛下决心。”
  孙传庭的最后一句话,让在座的阁老们的目光若有若无的看向毕自严。
  毕自严一直在稳定朝局,不愿意太过破坏基层。
  毕自严默默的喝了杯茶,没有说话。
  傅昌宗适时开口,道:“近年朝局一直动荡不安,朝野流言纷纷,朝廷在堪堪支持。京内尚且如此,京外只会更混乱,巡抚衙门组建多年,对地方的控制可能还不如过去的三司……”
  这些是大明朝廷过去不愿意面对的事情,那就是,大明旧窠太重太深,外加灾情,混乱的局势,在这些问题之上建立的新的体制,显得异常的漂浮,甚至是空洞。
  现在,他们肯面对,就是要着手处置了。
  孙承宗坐在毕自严身旁,没有补刀,如过去一样,只是听。
  按照计划,毕自严会在明年的议会会议上正式致仕,孙传庭获得正式的任命。
  毕自严听着,没有在这些问题讨论,而是看向傅昌宗,道:“皇上什么时候回京?”
  今年的事情到底怎么总结,结束,明年怎么计划,如何开始,都需要乾清宫掌舵,点头。
  目前内阁的阁老们就没有善类,傅昌宗也算特别,他看向毕自严,沉默片刻,道:“我也不知。”
  毕自严神情似乎有些恼怒,转头看向孙传庭,道:“议会现在是一个重点,你要把控好,不能出任何岔子。”
  孙传庭还摸不清毕自严的具体心思,试探一句就到此为止,倾身道:“是。”
  现在虽然是千头万绪,内阁就是要将这些线索理清楚,抓住线头,明年逐一清理。
  毕自严又环顾一圈,看向孙承宗道:“帅府那边是否也有一些计划?”
  众人一怔,转头看向孙承宗。
  大明明年开始注定是一个大变,混乱,前所未有的情况,军队是绝对不能乱的!
  孙承宗在大明转了一大圈,见了所有军队高层,还二次跑去景德镇,这显然是有事情。
  孙承宗沉吟一阵,道:“军队要做些调整,不碍大局。”
  毕自严面无表情,自然不会被孙承宗这句话打发,再次问道:“皇上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这个时候,孙传庭突然插话,道:“我认为,内阁应该担负起总理朝政的职责,不能所有事情等着皇上来处理,决断。”
  大明现在的朝局是朱栩一手建立,而且大明非常特殊,废除丞相就是为了集权,谁又敢说独揽朝政,撇开皇帝?
  但孙传庭说这句话,显然是意有所指。
  毕自严对于孙传庭的“挑衅”似乎有不满,道:“李幼唐,以内阁的名义给皇上写信,请皇上尽快回京。”
  在内阁,还没人能挑衅毕自严的威严,他这句话,无人能反驳。
  李幼唐是内阁中书,管理内阁的一切大小事务,抬手道:“遵命。”
  毕自严说完,又道:“你们奏本写好后,先给幕僚司审议,确保没有缺漏,过错,然后内阁召开扩大会议,再审议一番,最后,再由议会讨论,定稿。”
  众人倒是没有异议,这是正常的程序。
  今天的议会气氛不大对,众人也不想继续,便相继散了。
  晚上,毕自严准时下班,出了宫,漫步着走回去。
  “我这还没致仕,人心就散了。”
  毕自严背着手,感慨地说道。
  李幼唐跟在毕自严身后,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没有说话。
  今天的内阁会议他也在,靖王,汪乔年的位置谁也动不了,换了谁做“首辅”,都需要他们,倒是淡定一些。孙承宗似乎有其他心思,孙传庭,傅昌宗以前就走得近,在会议上显然有所保留。
  毕自严这个还有三个月即将致仕的“首辅”,确实有些控制不住内阁了。如果再延伸到六部,怕浮动的心思更多。
  毕自严看着晚上依旧热闹的前门大街,道:“你说,孙白谷是想踩着我的尸体上位,还是等着我顺利交接给他?”
  大明的历任首辅,几乎都是踩着前任尸骨上位的,从严嵩以来,极少例外。
  李幼唐微笑,道:“老大人放心,孙白谷即便想,他也要问问皇上的意思。司礼监透风要给您爵位,荣归故里,孙白谷不会不知道轻重乱来的。”
  毕自严背着手,如寻常老农漫步走着,道:“明天,我就告假,让孙传庭主持内阁阁务,你配合一下。”
  李幼唐上前一步,道:“大人,是否有些急了?孙白谷威望到底不如您,如果他现在主持,怕是人心浮动,有些事情弹压不住会冒头,让局势混乱。”
  几个月前针对傅昌宗的攻势虽然勉强被压下去,但这就是水里的瓢,力道合适才能按在水里,一有偏颇就又会冒出来。
  不止傅昌宗,朝廷高层,都有可能成为靶子,让本就复杂的局面更加的混乱。


第1296章 未来首辅的魄力
  毕自严对现在的朝局最是清楚,这几个月在外面,算是洞若观火。
  毕自严慢慢走着,听着李幼唐的话,道:“现在我还在,能给他压住,收拾一下残局。另外,我想再看看,孙传庭到底要做什么,大明的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
  李幼唐对毕自严的心思是了解的,默默跟着一阵,道:“大人的胸怀,下官钦佩。”
  毕自严又叹了口气,道:“你盯着一下内阁与议会,我估摸着,孙传庭会有不少动作,他会透露一些风声出来。”
  “大人,放心。”李幼唐道。
  毕自严说完这些,心态无比的放松,笑容多了几分松弛,道:“走,去吃桂鱼,咱们今天奢侈一回,再喝点好酒。”
  见毕自严心情好,李幼唐自然奉陪,笑呵呵道:“好,下官终于能吃老大人一回请了。”
  毕自严笑的越发开心,摆了摆手,道:“走!”
  ……
  在毕自严去吃饭的时候,孙传庭与傅昌宗两人抱着茶杯,正在闲聊。
  傅昌宗对这位老搭档现在的心思也摸不透,随意的道:“现在议会有三百多人,如果明年划分出多个省,按照计划,朝鲜,琉球,安南会正式并入我大明,一应与我大明诸省无异,对于这几地增加的议员,你是怎么想的?”
  孙传庭对于这位未来的左右手自然是放心不少,道:“议会我打算进行改革,分成上下两院,权职各有侧重,相对的人数比例,我还在考虑。”
  “果然,孙白谷心里是有计划了。”
  傅昌宗心里暗道,片刻,他道:“赵晗昨天来找我,问我内阁对明年官员相关的考核,有几位巡抚,包括徐大化,张问达等年龄到线。”
  孙传庭伸展了下手臂,道:“他这是投石问路来了……你对几个总理大臣怎么看?”
  傅昌宗心里一动,道:“你想赵晗去接替张问达?”
  张问达现在是陕川六省总理大臣,若是赵晗去了,那就是高升,为日后入阁铺路,同时,空出了吏部尚书的位置。
  傅昌宗心里暗叹,这位孙阁老的手段越发有模有样了。
  只是,是否太心急了一些。
  孙传庭摇头,转头看向他,道:“以前设立总理大臣,是为了控制地方局势,不至于失控,现在情况有变,我打算在未来两三年,裁撤总理大臣,加强各省巡抚的权职。”
  傅昌宗思索,孙传庭这么做,显然是为了打破现在“新政”的僵局,但这么一来,必须给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在“新政”上话语权更多。
  因此,势必要确保巡抚对“新政”,对朝廷,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在这样的混乱朝局中,孙传庭能做到吗?
  孙传庭见傅昌宗面露思忖,继而道:“我打算将各地的总督府改为军区,修改军装,军制,军职,区别于战区,归属巡抚衙门,与内阁进行双重领导……”
  傅昌宗眉头动了动,略带惊色的道:“你这个变动有些大,真不担心地方坐大,行成藩镇吗?”
  大明从太祖建国,或者说历朝历代对军队都是严厉制衡,确保不会出现任何不意外。
  现在大明的局势是灰暗不明,孙承宗的帅府显然也要有动作,万一孙传庭激烈的“新政”引起地方动乱,顷刻间就能出现大乱子。
  孙传庭面上出现一抹冷色,道:“我保证他们都没那个胆子!”
  傅昌宗眼皮直跳,听出味道了。孙传庭说的,只怕还是冰山一角,他要做的事情,将会更大胆,更超出他们的预计!
  傅昌宗强压心里的惊悸,道:“你跟皇上说了?”
  孙传庭自然知晓傅昌宗的想法更倾向于毕自严,但对于这位,还有即将入阁的周应秋,他必须要倚重,因此又道:“我给皇上写了长信,阐述了一些想法,另外,我也不打算一步到位,要做的事情太多,一步步来。跟着皇上这么多年,别的没学会,耐心是磨练的十足。”
  傅昌宗这才稍稍安心,有朱栩压着,孙传庭不会出格,即便出了,也不会有大乱子。
  乾清宫对朝局是最不满,最希望改变的,但对朝局稳定他也是最关心的,不会允许天下大乱。
  傅昌宗倒是有心再探一些底,但心知孙传庭不会透露太多,一阵后,道:“户部应该没什么问题,吏部,赵晗是皇上在潜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