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川秀明眉头皱起,在思索,接着头上出现冷汗。他很聪明,他能理解朱栩的话,继而就明白,“和平”真的不是谁三言两语就能决定,太复杂了!
德川秀明想不透,就拼命想,头上冷汗越来越多,五官渐渐扭曲,痛苦异常。
青山龟松将这一切看在眼底,脸色越发阴鹜,没有开口,冷眼旁观。
好一阵子,德川秀明似乎放弃了,大口喘气,再次躬身,道:“还请陛下赐教!”
朱栩微笑,双手摆在椅柄上,越发的威严,道:“关于资源,这个是天地而生,人力无从去改变。既然不能改变资源,那就改变人,若是‘天下大同’,资源共享,那自然就无患,再无战事。若是天下大同,便可用制度来约束人心,将一切的斗争进行精英化,高层化,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妥协,确保国家的发展,如此一来,天下再无战事,万民之幸!”
青山龟松抬头看了眼朱栩,眼神凝重。
他不是德川秀明,他从朱栩的话里听出了磅礴的野心,这个野心甚至于——他们倭国只是棋盘的一角,很小的一角!
德川秀明认真思索着朱栩的话,他觉得有道理,但仔细思索,背后渐渐冒出冷汗,整个人不自禁的颤抖起来。
想要永久和平,就要先实现“天下大同”,那实现“天下大同”的办法是什么——战争!
比以往更加残酷的战争!
德川秀明看着朱栩,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话。
眼前这位皇帝陛下显然比他想的更多,更深,更有智慧,但他矢志诉诸武力,怎么劝?
青山龟松没有德川明秀想那么多,他只知道,眼前的大明皇帝,坚决要对他们倭国出兵了!
岛原之乱已经牵扯了幕府的大部分精力,要是明人大举干涉,他们怎么应对?
青山龟松是带了德川家光的密令的,他瞥了眼德川明秀,上前一步,越过他,直接向朱栩道:“陛下,若是愿意放弃出兵我倭国,我们愿意奉上大明满意的礼物!”
“说说看。”朱栩好整以暇的道。
青山龟松低着头,道:“陛下,只要贵国从九国岛撤兵,并且削减琉球的驻军,允许我国加入海贸,我们承诺不会再进攻朝鲜,并且愿意向大明进贡。”
朱栩右手轻轻拍了拍椅把手,目光在这青山龟松,德川秀明的脸上转悠。
这些倭国人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都到了这个时候,居然还敢要求这么多,并且实质付出的几乎没有!
朱栩打量着这两个人,目光微微转动,语气平静,和缓的道:“你们对‘尊王襄夷’怎么看?”
德川秀明虽然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也知道“尊王襄夷”的由来,但是……为什么问他这个?
青山龟松也是愣神,但接着他就脸色变了。
中国的“尊王襄夷”来自于周朝,当时周天子权柄衰微,各诸侯国为了排斥其他人,争霸天下,都嚷着“尊王襄夷”,以拥护周天子的“正统”名义,打击对手。
若是放到倭国,那就是尊崇倭国天皇的“正统”地位,消灭其他诸侯国!
这第一个要消灭的,就会是最强大的一个——江户德川!
德川秀明很快跟着反应过来,神色发白。
“尊王襄夷”是有大义的,无可辩驳,若是明朝打着这个旗号入侵倭国,他们还真是气短!
让他害怕的是,他能感觉到,明朝对倭国用兵的意志相当坚定,他劝不了!
第1122章 寻常百姓
德川明秀,青山龟松都很紧张,他们不希望明朝介入倭国的内乱。
岛原之乱已经有烈火燎原之势,各地的民乱此起彼伏,若是岛原压不下去,整个倭国都会乱起来。
明人决不能干涉岛原之乱,至少现在不行!
两人情不自禁的对视,皆是眉头,大明现在武力昌盛,好战之风盛行,连百姓都在欢呼,等着大明吞并倭国。
现在,怎么办?明朝皇帝已经明确告诉他们,要“尊王襄夷”吞并倭国了!
这次来大明,明面上是德川明秀是主使,实则上青山龟松才是。
他脸色阴鹜,凝重,对着朱栩一个直角躬身,沉声道:“陛下,请原谅我先前的冒犯!我带着万分诚恳之心,来大明表达和平之念,望请陛下以仁德之心,令大明与倭国永久和平,百姓再无战祸!”
朱栩已经看出来了,不管是德川秀明,还是青山龟松,都只是一个噱头,德川家光并没有“称臣”的意思,只是要这两人来试探,或者拖延时间。
朱栩看着青山龟松,点头道:“朕接收到你们的诚意,回去告诉德川将军,朕希望两国睦邻友好,永无战火。”
青山龟松看着朱栩,面沉如水。
这位大明皇帝比他预想的要难缠,大话,空话,假话说了一大堆,实际上一点正经没有,还留了他巨大的心里震慑。
德川明秀眼见朱栩不肯松口,心里万分忧虑,眉眼皱成一团,躬身道:“陛下,我真诚的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两国百姓不需要战争,我们已经厌恶战争,战争没有任何益处!”
朱栩赞同的点头,道:“朕深以为然,请代朕转告德川将军,朕期待的他的和平的回信。”
曹化淳适时出现,道:“皇上,该走了。”
朱栩点点头,抱着小慈烨就起身。
德川秀明还想再说,但找不到话。青山龟松却根本没有说话,只是一脸阴鹜的看着朱栩,看着走出去,手一直放在腰间。
但是不远处,有七八个禁卫盯着他,他本能的感觉到危险,没有乱动。
朱栩出了这个驿站,暗自摇头,道:“倭国虽然地窄人稀,但野心不小,你也看到了,自始至终一点头都不肯低,将来必然是我大明心腹大患!”
曹化淳默不作声,他看的分明,但不适合他开口。
陈北靖跟着,应声道:“是。军情处总结了很多情报,给帅府会议上呈。认为倭国野心勃勃,不止丰臣秀吉想要踏入中原,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种想法,即便现在他们实力有所不及,迟早还会再来,当尽早剪除,以绝后患!”
帅府,也就是大元帅府。
朱栩抱着小慈烨,边走边思忖,道:“倭国的事情,按既定计划走,不要因为任何事情被打断。倭国的事情,必须跟着我们的节奏走,有任何变故都要报朕知晓。倭国的情势复杂,倭国人狡诈多变,要谨慎小心,咱们大好形势,可不能阴沟里翻船。”
陈北靖神色肃容,道:“是,臣明白。”
“父皇,饿。”小慈烨从朱栩肩膀抬起头,道。
朱栩拍了拍他的小脑袋,对着陈北靖道:“回去之后,总结一下规划,拿给朕看,倭国这几个人,先不要放走,他们还有用。”
“遵旨。”陈北靖抬手,悄悄退走。
朱栩抱着小慈烨,在长安街上走着。
大雪已经停了,两边的茶楼酒肆更加热闹,欢声笑语不绝。
朱栩看了眼,笑着对小慈烨道:“走,父皇带你吃好吃的。”
小家伙顿时睁大双眼,来了精神,抱着朱栩的脖子,转头向前看去。
朱栩走了一阵,在一个状元楼的酒楼停下,看了看,迈步上了二楼。
曹化淳亲自去安排点菜,然后给朱栩父子安排了靠窗的包厢。
“你们听说没有,听说蒙古那个大汗的儿子主动归降了,马上就要到京了。”
“我知道,是平王殿下亲自去归化城受降,蒙古各部落的汗王齐齐进尊供,咱们皇上已经被尊为‘天下共主’,这天下,都是咱皇上,是我们大明的!”
“我看了内阁刚出版的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多大吗?比天启六年大了一倍不止,远超太祖太宗!”
“是啊,咱们的皇上,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古往今来,当为第一帝王!”
“你说的是武功,这些自不必说,那‘文治’,你们想想,如此大规模的‘景正新政’,若是成功,必然耀动千古,震惊古往今来,说是三千年第一圣主,也不为过!”
“那是那是,不管怎么说,咱们的生活还是好了不少,若是真向朝报说的那样,将来咱们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喂喂,你们快出来,平王回京了,快来啊……”
接着是一阵阵鞭炮,钟鼓声响起,仿佛整个京城都热闹起来。
“快,快去看,那个蒙古大汗要来了……”
“什么蒙古大汗,那是顺平王,是咱们大明的二字亲王……”
“对对对,快,咱们去看看,这是盛事啊,将来可以给儿孙说的……”
接着,仿佛整个楼的人都疯狂向外面跑去,转眼就人去楼空。
曹化淳从外面进来,看着朱栩道:“皇上,平王回京了。”
朱栩已经听到了,想了想,笑着道:“毕阁老已经亲自去迎接,朕就不去了,抢风头的事情,朕干的太多,不差这一回,低调一回。”
曹化淳知道朱栩有意抬升内阁的地位,便无声的退到一边。
没多久,小二就端着一个大盘子进来,一脸笑容的道:“这位官人,这些都是我们的招牌菜,红花桂圆鱼,状元狮子头,什锦八宝羹……”
朱栩看着桌上的菜,对着坐在边上的小慈烨道:“烨儿,你喜欢吃什么?”
小家伙眨了眨眼,从椅子上站起来,拿着碗,看向朱栩。
他手腕还没有多少力气,拿不了筷子,以前都是李解语或者朱栩,宫女给他夹好。
小二一见,立即递过一双小筷子给小慈烨,笑着道:“官人放心,这鱼是辽东那边来的,全京城就我们一家有,没有刺,不用担心小公子。”
朱栩一怔,这才认真的看着盘子,若有所思的道:“现在海鱼很多吗?”
小二整理着桌子,笑呵呵的道:“不怪官人没见过,这些确实是海鱼,以前打不到,现在都是大船,十几艘出海百里外打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鱼,虾,蚌,海边还出产一些海带,海藻等等,虽然是去年出现的,但量不大,也就今年多些,听说啊,进贡到宫里的更好……”
朱栩笑着点头,道:“我是不怎么出来,家里看的紧,不知这外面还有什么变化?”
或许是朱栩点的都是招牌菜,又或许是朱栩一身贵气,小二客套中很热情,道:“要说变化最大的,就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了,现在啊,每天不知道多少辆马车赶赴南直隶,运回来的东西也非常多,京城里的一些商号,都发了大财,身价涨了十几倍,听说一些商帮,已经购买了十几艘大船,准备出海……”
朱栩微微点头,小二说的,都是他这个角度看到的。
河道被疏浚,拓宽,加深,官道也变成了水泥路,海运重启,大明的基础交通已经好了太多,外加商业环境的变化,商人获得好处,也属正常。
“寻常百姓过的怎么样?”朱栩问道。
小二认真的打量了朱栩一眼,旋即有些矜持地笑道:“官人,这小的敢说,您可就当听听啊。”
朱栩温和一笑,道:“就是闲聊。”
小二这才道:“我们啊,有过的好的,有过的不好,京城这些年纷纷扰扰,就没怎么平静,不知道多少人被牵累。但大部分都过的不错,物价不高,有活做,有银子赚,官家没有以前压的那么狠,相对来说,还是好很多……”
第1123章 大局已定
朱栩听着小二的话,笑着点头。
虽然“新政”是纷纷扰扰,但终归已经有些显现,只要进一步的深根细作,会慢慢的呈现大幅度改观。
若是能尽快度过小冰河,那显现的会更加明显,大明会进入一个腾飞的新时代!
小二看得出朱栩不凡,谨慎又热情的说完,告罪一声便下了楼。
小慈烨站在椅子上,拿着小筷子,正往他的碗里夹各种吃的,小表情特别认真,只是手抖的厉害,时不时就掉桌上。
朱栩笑着接过来,给他夹满一碗,然后看着他吃。
小家伙是真饿了,坐在桌边,拿着小勺子,将碗里的饭菜扒进嘴里。
朱栩看着他,神情微笑,脑中却不由自主的想着政务。
平王这一趟,算是稳住了蒙古各部落,十年八年,长城一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稍稍放心。
接着是倭国,曹变蛟的联合舰队稍做施压,倭国基本上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与大明“投诚”,无非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再下面,就是东南半岛,这个地方现在很乱,不管是缅甸,南掌,还是暹罗,内部都在四分五裂的你争我夺,并且天灾影响加重,日子不好过,南方的边境,可见的时间内,无碍。
外患无忧,那就是内政了。
大明的内政经过朱栩这些年的梳理,大框架,大趋势已然形成,现在要做的就是深入推动改革,啃动那些硬骨头。这些,已经不需要他冲锋陷阵,或者大动干戈,只要按部就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即可。
内政,外患都不用担心,那就剩下一个长远发展。
说到这里,朱栩忽然看向曹化淳,道:“洪武号,现在到哪里了?”
曹化淳侧过身,神色不动道:“回皇上,洪武号舰队出海已经八个多月,现在已经走远,即便有回报也不会这么快,海军,军情处那边预估,可能已经走过一半,预计明年六月到九月这样能到西夷之地,不排除更久,或许要用两三年才能回返。”
“也就是一年半到两年左右?”朱栩轻声自语。
现在的海航,其实大部分靠元气,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一支舰队覆没的无声无息。
如果有个大风,让船队离开航道,去了未知之地,迷失回不来也属正常。
总之,在海上远行,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让朱栩稍稍宽心的是,洪武号舰队,是由一百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并且有航海经验丰富的欧洲人带路,应该没什么可担忧。
这么细算下来,朱栩感觉一阵轻松,拿起筷子,与小慈烨一起吃起来。
小家伙别的事情不怎么上心,唯独对吃的,从来不客气,现在已经有些小胖了。
外面的东西虽然没有御膳房做的精致,却另有一番口味,朱栩口味大开,不禁多吃了一点。
没一阵子,曹化淳上前,道:“皇上,赵尚书,沈尚书都已经回来了,要不要见见?”
曹化淳说的是吏部尚书赵晗,礼部尚书沈珣,这两人也是随平王去归化城的人。
朱栩摆了摆筷子,道:“不见,让他们写好奏本给朕看。对了,明天吧,让他们都去二楼的议会,朕见见这些议员,有些事,有些话,朕得教教他们。”
曹化淳应声,道:“是。”
与此同时,内阁现在确实闹心,毕自严,靖王,汪乔年,孙传庭等人聚集在一起,商量着被议会否决的草案。
汪乔年皱眉,神情不愉,道:“这议会是怎么回事,连内阁拟定的改革议程都敢随意拒绝,他们根本没有将内阁放在眼里!”
靖王看向毕自严,凝色道:“督政院近来的几个任命,包括江苏,浙江的地方院正,都被议会否了,他们要求根据朝廷规制,由地方提名,不是内阁任命。”
孙传庭看着毕自严,没有说话。内阁被否定的草案不是一个两个,二楼的那些议员,对内阁的议案意见很大,理由最多的就是“舍本逐末,民心渐丧”。他们认为内阁的这些改革方案,会伤害地方民心,不利于当前的形势。
毕自严面沉如水,压着心里的火气,道:“你们不去请他们吃饭了吗?一点作用都没有吗?”
站在不远处的内阁中书郑友元,上前道:“诸位大人,这些人软硬不吃,倔强的很,怎么说都说不通,其中几个是万历朝的进士,翰林,资历,辈分都极高,下官也不能过分。”
朝廷其实最怕的就是这样的官吏,打不得骂不得,还得忍受着他们的口水,以往他们没有权力还罢了,现在掌握着权力,要是死犟着走到底,内阁还真没办法。
靖王脸上也出现一抹恼怒,道:“皇上不是说让内阁规划议会的权限吗?我们就给议会的权限大大压缩,或者提高投票的要求,让他们封不了我们的奏本!”
孙传庭摇头,道:“这些需要皇上点头,现在我们要尽快通过这些政策,在年前颁布,风声已经放出去,如果拖到年后,会有损内阁权威,动摇‘新政’信心。”
汪乔年刚要说话,一个侍卫匆匆进来,在郑友元耳边低语一句,又退了出去。
郑友元看向毕自严等人,道:“皇上刚刚从宫外传旨,明天要在二楼开个简短会议,请内阁,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都要在场。”
孙传庭顿时就道:“想必皇上知道内阁的事了,要帮我们解决。”
内阁的麻烦,终归是国政,乾清宫不会坐视不理。
毕自严微微点头,道:“那就等一天,明天再说。对了,漕运那边说有四十万银子,什么时候能收上来?”
孙传庭没想到毕自严突然转折,稍做沉吟,道:“我已经在催。漕运原本归属在国贸寺,现在又属漕运司,我正在准备进行改革,包括国贸寺,不能让他们躺在衙门里等银子送上门……”
毕自严听出了孙传庭里话里有话,但没有计较,他相信孙传庭,然后又看向靖王,汪乔年,道:“你们的事情准备好,找个时间,请皇上主持一次阁议,将明年的大事情定下,不能拖了。”
“是。”众人皆是点头。
眼看到年尾,今年的总结,明年的计划,都要尽快梳理。
第1124章 中宫有喜
小慈烨吃的小肚子圆圆的,坐在椅子上,小脸看着朱栩,有些无辜。
朱栩笑了笑,让曹化淳结账,背着小家伙往回走。
京城很热闹,不知道多少人尾随着平王等一群人,平王,赵晗等人也会利用机会,将朱栩的“圣光烛照”吹嘘一遍,然后或明或暗的告诉百姓们,大明是多么强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号召百姓们支持朝廷的“新政”。
朱栩回宫的时候,手里多了好几份报纸,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无一例外,都是赞扬朝廷的这次“不战屈人之兵”,歌颂朱栩的远见卓识,恢弘武功。
朱栩回到乾清宫的时候,小慈烨已经睡熟很久,朱栩将他放到暖阁的软塌上,盖好被子,便继续处理自己的政务。
年尾,他的奏本特别多,从知府一级的各个部门,向上延生,再到朝廷,每天他都有近百本,无休无止,更何况还有其他的。
朱栩手里翻的,是内阁刚刚送过来,二十二路巡政御史的联合奏本,阐述的是在地方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对“新政”的考察。
这些巡政御史的奏本,虚于表面,乏善可陈,说的都是陈词滥调,有新意的非常少。
即便如此,朱栩还是看的很认真,这些千篇一律中,隐藏很多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到地方的一些真貌。
刘时敏悄悄换了曹化淳的班,站在朱栩御桌前不远处。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一直到天黑,刘时敏才上前,道:“皇上,天黑了,是否用膳?”
朱栩抬头就是眼前发黑,头疼的厉害,好久才缓过来,深吐了口气,道:“掌灯,拿点粥来,对了,烨儿醒了吗?”
刘时敏道:“大殿下一个时辰前就醒了,已经自己走回凤藻宫,奴婢派人看护,没有事情。”
朱栩笑了笑,这个小家伙,现在已经找到回去的路了。
“嗯,还有什么事情吗?”朱栩合上奏本,倚靠着椅子,一边恢复精神,一边说道。
刘时敏道:“内阁的毕阁老,平王,吏部的赵尚书来求见,奴婢依吩咐都挡了。”
朱栩点点头,“嗯”了声,捏了捏眉心,道:“明天先去议会,然后去一趟刑部,朕与张问达聊聊。”
“是,奴婢这就安排。”刘时敏道。
朱栩缓过一口气,端起身边的茶,不等喝一口,忽然一个坤宁宫的宫女急匆匆跑进来,站在门槛前,急声中带着喜色的道:“皇上,娘娘请您去坤宁宫,有喜事。”
朱栩一怔,道:“什么喜事?”
宫女抿着嘴,俏脸欣喜,道:“娘娘说,请皇上过去。”
朱栩看着宫女,后宫里能有什么喜事?
这个时候刘时敏猛的醒悟过来,转向朱栩,道:“皇上,还请移驾坤宁宫。”
朱栩看着刘时敏的表情,心里猛的一动,扔掉手里的杯子,大步出了东暖阁。
朱栩疾风如火,他身后的刘时敏,宫女也都面带激动,不知不觉身后就跟了一大帮人,蜂拥向坤宁宫。
等朱栩到的时候,坤宁宫里已经挤满了人,张太后,张筠,李解语,海兰珠,以及小永宁,小淑娴,小慈烨等都在,围绕着张筠,正在欢声笑语,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
一见朱栩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朱栩摆了摆手,直接走向张筠,面上难掩激动的道:“有了?”
张筠站在朱栩身前,俏脸微红,抿着嘴,眼神都是喜色。
张太后却抢先道:“刚才太医来看过了,不止皇后有喜,海兰珠也有了。”
朱栩瞥了眼海兰珠,果然见她也笑容满面,拉着小慈煊,含羞带怯的看着朱栩。
朱栩哈哈大笑,拉着朱栩张筠与海兰珠的手道:“好好好,确实是喜事,来人,摆宴,今天要好好庆贺……”
张筠有孕,不同于其他人,到底是中宫皇后。
一群女人相互对视,都笑着应是。
朱栩真的很开心,虽然他没说,但他比张筠还着急。他可不希望,“新政”刚开头就又迎来夺嫡之争。
张太后很开心,在饭桌上拉着张筠窃窃私语,不知道说什么。
海兰珠坐在那,不时摸摸肚子,瞥向朱栩。
小永宁,淑娴,慈烨,慈熠,慈煊五个小家伙在饭桌上穿梭,嬉闹,这个时候已经没谁管他们了,推杯换盏,高兴的不得了。
消息很快传到宫外,内阁,六部等比朱栩等还高兴,甚至于一些尚书罕见约着内阁的靖王等“明目张胆”的出去吃饭,以示庆祝。
中宫有孕,这对朱栩,对朝廷,甚至对大明都很重要,或者说,最重要。
明朝的皇位之争向来激励,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到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每一次都惊心动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明朝已经经不起折腾,朝野也厌恶了这种争斗,外加现在的改革大潮轰轰烈烈,要是源头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中宫有喜,满朝文武都大喜过望,现在都在翘首以盼,就等着张筠诞生嫡子,然后迅速册立为太子,稳定天下人心!
朱栩向来对自己控制极严,很少有喝醉的情形,今天在桌上没有刻意控制,放开了喝,不一阵子就脸色通红,开始“胡言乱语”,不时还将小永宁拉过来教训,不准她带坏他的几个儿子。
张太后,张筠等都微笑着,没有阻拦,气的小永宁张牙舞爪,半途就拉着小淑娴,小慈烨几个走了。
酒酣半晌,慢慢散了,各自回宫。
坤宁宫,朱栩洗过澡,躺在床上,清醒了不少,搂着张筠,笑声道:“好生照顾自己,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咱们,过一阵子,朕请国太进宫照顾一下,皇嫂那边也会帮忙,你要宽心,好好养胎……”
张筠倚靠在朱栩身旁,摸着小腹,低低的嗯了声。
她压力很大,现在终于怀孕了,松了一口气,也更多了一丝期待。
两人相拥,慢慢的说着,不知不觉的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内阁大殿二楼。
这里有一百二十张桌子,只有前面六十多个有人坐,现在,不少人聚集在这里,声音从小到大,渐渐的争吵起来。
“内阁拟定的田亩制,绝对不能接受。按田亩征税,十亩以上进行累计,三十亩以上要交三分之一,五十亩要交近一半的税,这怎么可以?”
“买卖土地要收重税,甚至租种都要收税,这让百姓们怎么活?”
“现在灾情这么重,朝廷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为什么还屡屡加税?这不是要官逼民反吗?”
“我投了反对票,内阁这么搞,肯定要出大乱子,我们如何也不能让他们这么做,还是那句话,咱们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允许这些苛政存在……”
“苛政猛于虎,我也投了反对票,咱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决不能让内阁钻了空子,他们要是再来,我们还投反对票……”
六十多个议员,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颇为激烈,几乎是一面倒的反对内阁的新政策。
有几个人虽然想说些什么,但面对如此形势,也只能缄口不言。
内阁一大早同样聚满了人,内阁的辅臣,六部的尚书,侍郎,九寺正卿,税务总局,皇家钱庄等等的头头脑脑,几乎都来了。
国家议会,这是新冒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那些巡抚,可以恩威并施,各种手段迫使他们就范。
这些人,完全是无所顾忌,无所畏惧,谁也不怕,什么也不怕,有了道理,就谁也没辙!
第1125章 议会谈话
吃过早饭没多久,内阁领着的朝廷一般文臣便上了二楼。
这些议员尽管对内阁的新政有诸多不满,但面对这些高高在上,品级不可攀的大人们,还是屏气凝神,老实的行礼。
毕自严对这帮人完全没有好感,冷着脸,在既定的位置上坐下。
孙传庭等人大概也是如此,一群大人们相继坐下,几乎没什么话,安静的过分。
这些议员们本就紧张,现在整个大厅落针可闻,他们屏气凝神,静静的等着。
没有让他们等多久,一身常服的朱栩从正门走进来。
“臣等参见皇上。”一百多人齐齐行礼,声音隆隆,在大厅里回荡。
朱栩在正中的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一群人,笑着道:“都免礼,坐吧。”
“谢皇上。”一群人中规中矩,丝毫不逾礼。
朱栩接过郑友元递过的茶杯,看着毕自严等人,又望向那些议员,微笑道:“好了,朕赶时间,开门见山吧。朕知道,你们对这个‘国家议会’有很多疑问,有人觉得,这个是大议的一种替代,有人认为‘国家议会’是上传下达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国家议会’是一个临时机构不久就会裁撤等等诸多猜测,在朝野滚荡不休,朕,今天就是来说说朕的想法的。”
朱栩对面的一群人都没有说话,低着头,但目光却看着朱栩的脖子以下,灼灼发热,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朱栩喝了口茶,道:“国家议员,就是共商国是的人,朕没给你们品级,官职,为什么?因为朕希望你们没有任何的束缚,你们不是工部,不是刑部,不是吏部的官员,你们跳出了大明所有的框架,你们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国家,审视我们的法度,审视我们的政策,审视这些的发展与结果……”
“你们要做的,应该是匡扶得失,拾遗补缺,你们要做的,应该是提出建议与想法,你们要做的,应该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