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京口与建康这一座超级大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不其与临淄的关系其实也是一样。
  不其同样是迎接来自海商的商贾,也是海商们囤积货物的优先选择地,货物足够多的前提下,前往交易的人必然也多。
  大多数的商贾集中到三地进行交易,成交量多了贡献的税收自然也就多,造成的结果是也很难再产生新的交易集中地,其余地方只能是小打小闹了。
  这间玻璃屋之内,包括刘彦在内,任何一个能够被称为大人物的人,谁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产业在三个交易集中地,除非是真的有必要,不然没人会提议去动那三个地方。
  “集中交易的好处大于坏处。”纪昌继续讲道理:“便于监督和管控就是最大的好事。”
  为了五铢钱,也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忌惮,众人皆是微笑颔首。
  从某些方面来讲当前的汉国又有些弱,战乱之后的人口锐减,各地需要时间来恢复民生,基础也应该建设起来。
  目前的汉人内部构造其实很杂,超过一半以上原先并不是汉人,是刘彦征战过程中融合进来的其他种族。
  刘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一直在警惕内部,深怕融合进来的那些汉人搞出什么大动静出来。
  所幸的是,国家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敌人一天比一天少。
  实事再次证明了一件事情,民族观念淡薄的年代,只要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大,被融合进去的人就会更加死心塌地,甚至比根红苗正的那批人对头顶上的统治者更加忠诚。
  “已经没人回去怀念自己曾经是哪个族的人了。”吕议并不是在说假话:“之前他们没有任何的权益,不但自己是主人的,妻子和儿女包括财产也全是主人的。当汉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私产,仅是这个就会认同汉人的身份,不用说其余当一名汉人的好处和骄傲。”
  “要不是情非得已……”冉闵眯起了眼睛:“胡人都必需死啊啊啊!”
  这就是一个因为早年经历有根深蒂固思想的人,要是他能做主的话,国策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胡人就是死掉的胡人。
  在场的人都是根红苗正的汉家苗裔,对冉闵的言论也就是听听,不会起什么反应。
  要是骞建同、苏完我等等一些汉化胡人在场,不会敢直面冉闵去怼,但要说没半点芥蒂是不可能的。
  “永曾啊……”刘彦笑眯眯地说:“寡人仔细想了想,也许应该让你去非洲。”
  冉闵:“……”,去了非洲,是不是封地会被分在非洲,听说那里全是浑身漆黑的黑人,好像可以杀……哦,不杀也能抓个痛快?
  再来就是婴儿潮的问题了。
  中枢是在元朔四年的时候开始鼓励多生育,只是元朔四年到元朔八年这一段时间并没有迎来新生婴儿的爆发期,是从元朔九年之后才迎来婴儿潮。
  元朔四年的时候,当时刘彦似乎才刚刚光复山东半岛,连青州都没有整个拿下。
  发生战乱的时候,但凡是有点责任心的父母都不会选择生孩子,不但怀孕的母体很难得到什么营养补充,谁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刻,怎么可能有心思要孩子。
  汉国之所以会是元朔九年才迎来婴儿潮,那是因为汉军已经做到了光复汉家旧土,国内明面上的不稳定因素也基本被清除,仅是还在对外进行战争,内部社会基本上是趋于稳定。
  有相关的数据显示,元朔九年全国新生婴儿达到一百二十万,元朔十年增加到一百五十七万,随后的每一年都是稳健增涨态势。
  社会稳定了,国家启动大工程也使多数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小日子过着还不错,父母就会想着应该努力造人了。
  现在的汉国看着强大,也真的是强大,不过问题也是一点都不少,刘彦很清楚根本不是发动一统世界岛圣战的时候。
  当前的汉国,实际可征召兵源,男性兵源大概有三百八十万左右,女性兵源大概有一百九十万左右。(这些数据之中,包含已经在服役者)
  所谓的兵源,既是体格合格者,有经过系统化军事训练的那一批人。
  汉国一直有在搞夏季和冬季乡社练兵,从八九岁的孩子到四十岁的壮年,男女都会被征召进行训练。
  这个也就能清楚为什么汉国不分男女,从孩子到老人,身上怎么都会携带兵器的原因,其实就是习惯了。
  被认可为兵源也有区分等级,就是爆发战争之后可以挑挑拣拣的优良兵源,以十八到二十五岁的男性为优先征召对象,二十五到三十为次等征召对象,三十岁以上的男性和其余女性兵源得是逼不得已才会下令动员征召了。
  如果没有必要,没有任何国家会去干举国动员的事情。任何一次的举国动员基本都会对整个国家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可不止是经济倒退的伤害那么简单。
  “这一次对笈多王朝的战争,波斯人全程没存在感,其余各国也都是在打酱油。”刘彦从头到尾都认为那个“五国同盟”就是个笑话:“其余四国加起来的作用,还没有卡巴拉加斯多。”
  提醒一下,是卡拉巴拉斯,不是卡拉巴加斯,不过因为刘彦的这一次叫错,汉国的官方记载中不会再有卡拉巴拉斯这个国家,任何记录都只会有卡拉巴加斯这个名字。
  一名女官看着正在挥笔疾书的史官,再看纪昌根本没有掩饰的提醒,崔宗默默地退了出去,然后用无限崇拜的目光看向了刘彦。
  口含天宪嘛,用在这里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啊!
  崔宗会去找相关人员先做好前提准备,后面会有鸿胪馆的官员乘船出海前往卡拉巴拉斯,找到该国的国王,将“改名书”甩到他脸上。
  不过,卡拉巴拉斯的国王似乎是正在前来汉国本土的某艘船上?
  刘彦是浑然不知道自己一时口误引发了什么,问纪昌和徐正:“笈多王朝寿终正寝了,‘五国同盟’是个什么章程?”
  纪昌看向了徐正,示意军事方面的事情还是徐正这位军方大佬来说。
  “太尉署的商讨结果是‘五国同盟’可以先保留着。”徐正说话的时候眼睛是看着刘彦,手却是一直对冉闵做往下压的动作:“陛下,咱们需要这个‘五国同盟’。”
  刘彦“唔……”了一声,无所谓地点点头表示认可。
  让“五国同盟”继续存在下去,可以不刺激波斯萨珊,也能维持着那个名头在阿三大陆包括中亚和西亚搞事。


第899章 南方人吃你家大米了?
  细数一下历朝历代,动员方面最能做到极致的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变成秦帝国之后,只有秦地因为享受着过去的变法成果,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保证着动员能力的基础,其余扩张的版图是随着越晚打下来动员能力和管理起来越差。
  诸夏的朝代人口一直是比周边要多得多,但人口多不代表战争潜力高,甚至国力都根本无法动用百分之三十以上。
  明末人口大约是五千万到六千万的样子,但是能够称为明军的部队从来都没有超过百万,有相关数据显示为八十万,但其实这个数据非常虚,甚至只是数据,那个时候军队早就没有战斗力,真正有战斗力是将领们所谓的“家丁”。
  依照明末的经济实力,中枢能收到的款项占商业总产值的不到百分之六。因此真是难为明中枢能将国家的架子一直撑着,还是在内忧外患的现状下维持着国家运作。
  “从现在起,就需要准备打大仗和硬仗。”刘彦需要留点心,说不准哪天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和沙普尔二世一块抽风,联合更多国家和汉国过不去:“大汉永远不会发生马放南山的荒唐事,乡社练兵不能绝对停!”
  这话刘彦是一直在重复,武官听着很带劲,文官也知道事关国防无小事的道理。
  他们这一代人历经了最为黑暗的时刻,谁都清楚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历经了五胡乱华的悲惨,才使所有人明白没有自保能力的悲惨下场,保证国防力量也是官员和百姓的共同愿望,那也是刘彦一直穷兵黩武还被支持的原因。
  不过,刘彦也不是真的穷兵黩武,只是很多时候忽视了民生。
  “或许是该解决掉两部,专心应对柔然、西高车和东高车了。”徐正说的两部是一直在打打停停的慕容残部和拓跋残部:“也让他们喘气得够久了。”
  冉闵立刻有了兴趣:“若是发动决战,请陛下务必使闵为将。”
  刘彦就看向了冉闵,只是微笑着,认真思考该不该由冉闵去进行收尾。
  汉国有多少真正的大将不太好说,汉军保证战斗力从来不是依靠某一员将军,是被严格训练出来的军官在支撑着军队的架子。
  毫不夸张地说,刘彦设计下的汉军构架,统兵将领的存在只是作为决策者的存在,他们最大的作用是协调军队的进攻方向,绝不会因为缺乏优秀的将领导致军队就不会作战了。
  当代的汉军并不是依赖某个将领的魅力才有高昂士气,士兵或许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军官对自己该履行什么职责很清楚。
  要是没有统兵将领去统率,军队会因为没有指挥官进行及时的协调而变得僵硬和迟钝,进攻或许不足,可是防御绝对有余。
  当前的汉军,能打的高级将领出身非常鲜明。
  太尉是北方出身,骠骑将军也是北方人,征北将军和征东将军同样也是北方人。
  征南将军和征西将军倒是南方人了,他们受封将军衔却是后面的事情,前期的战事压根就没他们什么存在感。
  刘彦后面安排谢安去西域和安排桓温到阿三大陆,主要就是想让这两名出身南方的将军有存在感,那也是御下平衡的一部分。
  不止是高层的平衡,军队也需要平衡,比如出征阿三大陆的士兵就是大部分来自南方。
  平衡无处不在,身为统治者对于怎么保证平衡要做到心里有素,不然可就不是互相间“地图炮”的谩骂,南北的互相歧视,演变成了不同地域的隔阂。
  很多时候因为不重视平衡,埋下的一颗小种子,有可能成长为撑倒了平衡导致亡国的参天大树。
  诸夏各个王朝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面,因为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关系,亲自参与战争的基本只是北方人,战争和大多数南方人很难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南方人并不是没有任何贡献,也就是南方人交税和生产出来的资源被用在国防上面。
  道路制约使南方的军队(包括人)在面临战争的时候,哪怕是有心调动也难以短时间内使南方军队出现在该出现的战场。
  很多次是南方的军队没到战场,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这样的次数最多,搞到最后国家都不轻易从南方调动军队,屡屡调动了却没有派上用场,浪费军费是一方面,对生产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要么就是南方的军队还在半路,北方的国防已经被突破,战争已经不是在国家边境开打,是变成在腹地打,走到半路的南方军队被拆散了到各处的城池作为城防军。
  被拆散了啊!地域标签瞬间就被无限弱化掉。然后是各个城市的主官必定不是带队的南方军官,要么是城池的城守,要么就是临时调动来熟悉北方敌人的北方系将领,不管是输了还是赢了,反正南方军队都离不开一个龙套的命。
  历史上南方军队显示过威力的例子真心不多,最出名却也是带着悲剧色彩的就是李陵手下的那支丹阳人为主的丹阳兵。
  同样是南方军队却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背嵬军和戚家军都是充满肮脏地被国家中枢给搞没了。
  那么算起来的话,出身南方也真的能打,关键是三支军团皆是亡于朝廷之手。
  汉国早期的战争就没南方人什么事,那是刘彦和以羯族为首的诸胡死磕的时候,长江以南还是小朝廷统治之下。
  汉军是在元朔六年进行统一之战,解决掉小朝廷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拓跋代国和慕容燕国的战争也没有用到南方的军队。
  当时南方的军队,要么是桓温指挥着清扫不合作的世家和豪强,要么就是和南方诸蛮在作战。
  就是到现在,北疆其实也没有来自南方成建制的军队,属于南方组成的军队不是在中南半岛就是被调往阿三大陆。
  “这一次,桓温可是在阿三大陆打出威风了。”徐正不免有些酸溜溜,算起来灭在桓温直接指挥下的国家已经有两个了,还都不算是鼻屎大的国家:“一次打出了四位亭侯、两位乡侯和一位县侯,封君更是多达二十四个,完全能与李广利远征大宛做比较了。”
  刘彦听得愣了一下,拿桓温和李广利作比较,徐正这是在诋毁还是诅咒桓温啊?


第900章 等寡人变成了朕
  李广利?就是西汉的那位贰师将军嘛!他是刘彻当政后期冒尖的将军,就是人生充满了各种污点,结局更是最大的污点。
  徐正也就是下意识拿桓温和李广利做比较,说出来就知道言辞不当,有心挽回一下,却是被截胡了。
  “拿贰师将军与征南将军比不恰当。”冉闵并不喜欢桓温,是不喜欢所有南边出身的人,但他不会因为厌恶就进行诋毁:“桓温是个能打的将军,也就他的功绩能与某比一比。”
  瞬间,徐正露出了瞠目结舌的表情,另外那些在场的武官表情就像是吃了苍蝇。
  认真说起来,他们之中做到统兵灭国的也就那么几个,徐正是有统兵灭小朝廷的功绩才当上了太尉,冉闵是主导灭掉石羯赵国才升任骠骑将军,桓温从征南中郎将爬上征南将军是率军灭掉李氏成国,谢安更是到了西域灭国无数才成为征西将军。
  像是李坛和吕泰,连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征”字级别的将军衔水份有些大,原因就是没有率军灭国的功劳。
  李坛现在是逮着柔然可了劲地刺激,想的是怎么都要灭掉柔然才能挤掉自己征北将军的水份。
  上一次的草原大火算是让柔然看清楚汉人是什么样的存在,郁久闾跋提已经绝了跟汉人混的心思,再有李坛越来越没有下限的逼迫,柔然部落联盟距离和汉军正面开战已经进入倒计时。
  吕泰则是红着眼睛死盯拓跋残部和慕容残部,要是让他知道冉闵想要去摘桃子,疯掉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短时间不会再动用十万以上的军队进行战争,不代表你们会很闲。”刘彦从来不去参与臣下的斗嘴,今天这场合也不是让他们斗嘴的:“等寡人变成了朕之后,你们会更加忙碌。”
  所有人都是站起来,恭恭敬敬行礼,口呼:“唯天子能作威作福!”
  不知道什么时候“作威作福”成了贬义词,但目前阶段绝对不是纯意义上的贬义词,用在天子身上就是理所当然,要是天子不能作威作福,或是有太多的人能作威作福,国家也就乱套了。
  刘彦称帝之后,就会对三公九卿制度进行大动刀,国家将会转到三省六部的制度上去。
  进入到三省六部时代也是顺应潮流,越来越复杂的国家政务已经让三公九卿这个制度有些不堪重负,再则是刘彦也有意要进行一波分权。
  开始转换为三省六部这一个制度之后,九品制也会同一时间“上线”,他们的确是不会闲下来,甚至会更忙。
  除了中枢的大手术之外,关于军事也会进行必要的划分,现役部队不会有什么大变动,但是预备役就会设立专门的军区。
  搞军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真有必要的时刻,任何一丝丝的战争潜力都应该被挖掘出来!
  中原王朝很多次基本是原有的军队打光了,明明还有那么多优良兵源却连新的军队却还没有组建起来。
  这个跟皇权不下乡有着直接关系,任何一个王朝末期,地方上的豪强和乡绅就越和中央离心离德。
  他们会很乐意武装私军自保,却一点都不愿意将小伙子集中起来送到战场去进行国战。
  那就很简单了,国家还有数百万可征召兵源,关键是中枢下达了命令,但是到了县这一级别之后,再火急的命令不被执行,中枢再怎么着急都是白搭。
  光还有优良的兵源,问题是特么调不动,有什么屁用啊!
  一些时候就反过来了,明明地方的豪强和乡绅很希望出人出力,可特么该办事的官府却是只会干点欺压百姓和剥削财富的事,对一件正事都不干。
  像是五胡能够猖狂,是司马一家子包括那些达官贵人觉得着实顶不住先逃了,长江以北明明还有足够的兵源和财富、资源,可他们很利索地逃了。
  被司马一家子和那些逃亡者丢下的那些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带头,几个家族或几个乡子结寨自保,胡人竟然奈何他们不得。很多结寨(包括建立坞堡)自保的人,他们(后代)甚至都支撑到了杨坚代周。
  就是到现在,汉境之内还是有“与世隔绝”的寨子和坞堡,他们谢绝官员的管理,想要的是过自己的小日子。
  对于这种现象,位处北方官府会以最大的耐心来进行处理,南方有这种现象则是基本挥军扫平。
  不是官府喜欢搞区别对待,是北方和南方的性质不同。
  北方人那么干是胡人肆虐的后遗症,他们或许不相信现在这个汉国能持久,也许是认为接受官府管理之后会遭遇各种狗屁倒炉的混账事,也就是经历抛弃之后产生对官府的不信任感。
  官府在对待北方依然搞“自治”的群体,会查清楚是什么原因,要是名声足够坏,自然也是直接铲平,但要是其它原因更倾向于和平解决。
  南方并没有遭遇五胡肆虐,被划拨为蛮子的那批人威胁并不大,他们结寨自保和建立坞堡是小朝廷时期的产物。
  说白了南方人能那么搞的不是世家就是豪强,祖上必然是丢下北方同袍搞“衣冠南渡”的那些人,愿意接受新汉的怀抱都要遭受惩罚(比如难以做官),更别说还想着脱离政权之外享福,不搞他们还搞谁?
  曾经就有中枢官员一再提起过,要是逮着南方的士族杀,十个全杀必定是有冤枉鬼,但十个里面至少有八九个属于该死的。
  “便宜他们了。”冉闵就是认为南方士族都该死的人之一:“能去中南(半岛)肆意掠夺,现在又多了一个阿三大陆。”
  刘彦肯定是不能杀绝南方士族,甚至为了全国大团结还得违心给予一定的好处,不过这一次阿三大陆可不会开放,他都不知道冉闵为什么会说那些话。
  “既然说起了阿三大陆,众卿就谈一谈该怎么来划分封邑。”刘彦是第一次在正经的会议上谈到这个话题:“只有惠及侯爵,还是达到一定的爵位都能享有封邑?”
  众人很明显被刘彦突然讲到这个话题给整懵了一下,随后不由自主集中起所有的注意力,呼吸也情不自禁开始变得粗重起来。


第901章 分封扩大化
  阿三大陆很大,原属笈多王朝的疆土也不算小,想要在那边进行分封的话,不可能是某个谁完全继承下来,必然是会进行地盘分割。
  “恒河流域以及信度河流域,臣的意见是不作为分封之土。”纪昌多少个日日夜夜在研究笈多王朝的地理位置,清楚哪些地方是菁华所在,属于绝对不能是为人臣子掌握:“其余土地,臣建议以山川河流为界,进行分封。”
  阿三大陆也是一个多山地的板块,就是平原地区要比汉国本土这边多得多。
  汉国才刚刚征服笈多王朝没有多久,却是从笈多的宝库中找到了足够的材料,比如一些记录矿产分布的一些资料。
  相比起诸夏这边在公元前就大肆开采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资源,阿三大陆那边的文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并没有诸夏这边那么过度。
  诸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大大小小规模的内战和外战几乎是天天都在打,青铜时代对于铜矿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探勘出来易于开采的铜资源连一点残渣都不会剩下。
  后面是走进了铁器时代,铁矿资源也如同铜矿资源的待遇,但凡是容易探勘到且没有多少开采难度的铁矿资源必定是被动工,完全是没有给子孙后代留点的想法。
  汉国现在的疆域很大很广,但是说句丧气话,什么地大物博完全就是用来骗人的,官方压根就没有记载多少能被轻易就能探勘出来的金属类矿产,更不存在多少易于开采的金属类矿产。
  想要获得新的金属矿产资源得是进入深山老林,还不一定能找到!
  诸夏这边从来都是一个什么某类资源过剩的情况,唯一能够称道的地方就胜在种类丰富。
  感谢老祖宗们没研究出煤的真正用法,要不然煤资源也会像铜资源和铁资源那样被大量消耗,留下的基本都是深入地下难被探勘到的那些矿产,要不然到现代可就难以看到煤老板这么壕的存在了。
  “相比本土,阿三大陆的矿产少有被挖掘枯竭!”蔡优才是管山川资源的治粟内史:“我们在靠近沿海的区域,发现了分布很广的铁矿!”
  所谓的沿海区域就是现代印度的加尔各答,那里本来就是印度的重工业区,还是本身具有丰富铁矿资源的区域。
  “并不比在草原发现的那处少!”蔡优说的草原就是白云鄂博附近的大铁矿,后世天朝就在附近的包头给弄了重大钢铁企业:“初步勘探的结果是,绝对比本土任何一处要多!”
  以当前的技术而言,非常多的矿产资源压根就没有能力去开采,同时能不能探勘到资源都还是一个问题。
  像是后世天朝的鞍山吧,刘彦明知道那里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可是派人过去探勘到的都是一些次要的矿脉,发现不了矿主脉。
  “大汉缺铁矿吗?”冉闵刚才一直在琢磨是不是请求将封地安置在非洲来着。他的印象中,国家好像从来都没有为铁矿资源苦恼过:“抓了那么多的战俘,死命用,挖出来运回来不就得了。”
  蔡优翻了一个白眼表示不想搭理冉闵,自顾自往下说:“恒河下游的那一片土地,显然也不适合进行分封。”
  他们对刘彦自然是有忠诚之心,可是忠诚到什么程度就只有自己知道。
  不将一些地区作为分封地,是他们保持着最大的理智。
  众人私底下达成的共识就是,分封之地不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天然优势,那是滋生不臣之心的土壤,绝不能出现有那么一个害群之马破坏分封成为既定国策!
  所以说是理智,清楚一旦谁被分封出去,享受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却是积累实力要造反,分封国策必然是会成为泡影。
  能够成为产粮大区的地方只能归于中枢,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区域也不能作为分封之地,本着的还是强本弱枝的策略。
  他们这一代人就好好的当一名忠臣,安安生生地享尽荣华富贵才是该做的事情,就别想着玩“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游戏,以后是怎么样,那就是子孙后代的事情了。
  刘彦对于众人的识相感触并不太大,一切会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怎么避免都会发生,并不会因为人为的干扰而就不发生了。他也许能够管到孙子乃至于重孙子那一代,再久远的基本是管不到咯!
  在刘彦这一代,他构建了认为合理的制度,为子孙后代打下了足够辽阔的疆土,操着样的心就够了,再多也是有心无力。
  纪昌和蔡优先后又划出一些不能安排分封的区域,等他们说完已经是过了将近两个小时。
  “这样的话,能够分封的土地大概是原来的扬州大小?”刘彦刚才已经在问是不是只分封侯爵,话题还没有正式探讨:“众卿,就如何分封有何议题?”
  众人很快用眼神交流完毕。
  在这种事情上面,纪昌来开口比较合适,就说道:“臣以为,可借鉴周武旧例,再扩大化。”
  周武旧例讲的是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
  纪昌也只敢说借鉴,绝不会提议进行照搬。
  分封扩大化,就不会只是侯爵才享受到这一个待遇,接下来就看他们认为从第几级爵位开始分封为好了。
  “古时候大夫便是一个大爵,享有食邑。”纪昌显然是认为从第五级爵位合适:“大夫可得一乡食邑,爵位再高者封地愈高?”
  他们肯定是有私下讨论过,纪昌开了个头,后面能发表意见的哪怕不表态赞成也没有反对。
  从第五级的大夫开始分封?刘彦脑海中瞬间就出现了当前各个爵位的人数,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异域之土,异族之人,可代天子牧之。”纪昌是有成熟的想法:“如臣先前所讲,大夫食一乡之邑,至侯国。”
  就是有大夫爵位的人带着自己的一个团队去管理自己的一片土地,那里的土著显然也就成为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刘彦有些纳闷了,他怎么都觉得这个方案有点熟悉?好像是在哪看过。


第902章 是不是太丧心病狂了
  是你把敌人引到这儿来的?
  呃。队长。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
  呃……只要你能够投降皇军……
  白日做梦!你这个叛徒!
  ……
  想着想着,不知道为什么刘彦脑海里浮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小品,满是笑点和包袱,但背景其实是充满了可悲。
  占领一地,几个人就能管理一个乡子,几十号人就能管理一个县城,那不就是小鬼子对沦陷区的既视感吗?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难以理解一个县城数万人怎么就被几十号人给轻轻松松监视着,也不会理解明知必死为什么却不拼死一搏。
  刘彦看过一些笈多王朝之战的战报,通常是一个伍的汉军就能管控起一个数千人口的乡子,一个队的汉军就能压制一个城市的阿三不敢反抗。
  为什么那么些士兵就能做到那样?是士兵背后有着一个阿三惧怕的国家,大多的阿三认为自己在反抗中死了绝对是白死,还不如就那么苟活着。
  第五级爵的大夫,军中大概就是屯长左右的军职,地方官体系大概是县里某个部门的主官。算是整个汉国体系里面的中坚群体,支撑着国家的基础运作。
  “我们有多少大夫?”
  “回王上,今岁的数据还没有合计,去岁共有七万余人。”
  “今年大概会增加多少?”
  “该有两万?”
  刘彦心里有数了,整个国家有九万左右第五级爵位的大夫,认真说起来并不能说太多,甚至是有些少了。
  “第五级爵位以上者……”纪昌需要好好地想一想,一再在脑海中核实后,说道:“今岁统计之后该有十万余人。”
  二十等爵是越往上越难升,真实情况是到了第三级爵位的簪袅之后,爵位就不再是以斩获首级的记功方式。
  其余非战争斩获首级获爵者,有各自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