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桑虞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到建康,想了想放弃那个想法。他并不觉得那些国家经受得起自己的接待,原本就有职责要巡视地方,后面又被加了一个监督工程的责任,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
  袁乔将公文送到桑虞手上,当夜与之饮宴,隔天清晨就启程向建康而去。
  “御使大夫虽然有心打压,却是没有滥用职权。”王彪之与王羲之是同一家族,他是王羲之叔父王彬的次子,是王羲之的堂弟。这一次他是以吏司的官职跟随袁乔南下,而所谓的吏司并不是多大的官。
  “桑公何人,怎容你背后编排?”袁乔对王彪之没有恶感,看在同为南方出身才训斥了那么一句:“既然已是大汉官署一员,不可再以旧朝(小朝廷)行事。”
  袁乔实际年龄要比王彪之小一些,可他官职比王彪之高,的确是有资格讲那些话。
  王氏一族现如今的状况早就不是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之一的盛景,他们因为支持小朝廷对抗汉国,家族实力折进去不少,后面也必然是会遭到清算,家族子弟是没玩完多少,可是家财上面的损失真的挺大,家族奴仆除了远在中南半岛的那些是被解散个干净。
  原先的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他们在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有各自的境遇,在土地持有上面基本都是一样的状况,区分是能够留下多少奴仆。再来,家族有没有人还在当官,当的又是什么官,也是区分状况的衡量之一。
  庾氏有庾翼在当廷尉,桓氏有桓温是个征南将军,谢氏有谢安成为征西中郎将,王氏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官员。从各家族的状况来看,原先的四大门阀无疑是王氏最惨。
  “王上很是欣赏逸少,莫要为逸少多惹事端。”袁乔说的逸少自然是王羲之,刘彦将王羲之征募成为博士,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可刘彦经常会召去谈话,却是王氏可能再次崛起的机会:“今次得了接待各国使节团的差事,叔虎可要用心办事。”
  王彪之自然是恭谨地应了下来。
  寿春到建康有将近三百里的路程,沿途有些路段是走水路最好,到了梁郡之后只能是陆路。
  汉国消灭东晋小朝廷,对南方说有针对的也是世家,尤其是一些坚持抵抗的世家。那些世家是被桓温率军清剿了个干净,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好处大于坏处,收归国有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租借给了百姓。
  新一年到来,春季是耕作的时间,袁乔一路南下能够看到乡野之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对比了一下南北的景象,就感慨道:“北方气候突变,春耕难以进行,倒是南方与往年一样。”
  在北方,百姓自然也是想要耕作,可老天既不下雪,雨也没有下多少,对于春耕的影响无比之大,谁都在忧虑就算春天播种,到了秋季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收获。
  汉国中枢十分肯定旱灾即将到来,却是没有阻止北方的百姓进行耕作,只因为会不会发生灾害是一回事,阻止百姓春耕却必然是会出事。
  北方百姓在耕作之后,是被官府以徭役的方式进行征召,各郡县征集了壮劳力的同时,还颁布征工布告,吸引更多不属于徭役的百姓,而不是以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对百姓进行集中。会这样当然还是因为害怕出事,只能是以正常徭役和劝导方式进行,到了灾害真的发生后,百姓有的只会是感激。
  得益于汉军一再击败游牧民族,汉国不管是马还是牛方面都不缺,借鉴了先秦的耕牛租赁方式,北方主要是以马来耕作,南方则是以牛来耕作,各县都有属于官方的耕马和耕牛可供百姓租赁。
  袁乔看到正在耕作的乡野,基本就是人驱赶着耕牛在犁田,田野之上正在劳动的人不是固定年龄层,基本是一家子的男女老少都在干活。
  “北方要遭灾,南方的担子更重了。”王彪之见袁乔一眼瞪过来,不得不解释:“职不是说增税,是地域职责。”
  灾害之年,对未遭灾区域进行增税什么的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干,纯粹就是拆西墙补东墙的做法。
  刘彦自然也得到过类似的建议,比如对未遭灾的区域进行增税之类的。他经过很严谨的考虑没有接纳意见,却也没有堵死这个建议,含糊提起要根据面对的情况,再来做下一步动作。
  “大汉征讨笈多,正是为掠夺粮食而去。”袁乔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低叹一声:“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不然……”
  不然?对外掠夺无法保证粮食,对内的增税就会成为必然,到那个时候南方肯定是要哀声载道。
  进入梁郡地界,袁乔得到来自建康的通知,说是第一批使节团已经在京口登岸,由建康令王猛进行安排,是让使节团入了建康城。
  第一批抵达汉国的使节团,他们是来自波斯萨珊、两萨特拉普、卡拉巴拉斯、兰巴建纳和季多罗(贵霜残部),其中的季多罗使节团根本没有事先通报。
  “贵霜后裔的残部?”袁乔当然知道曾经的贵霜帝国,对于还有残部是比较惊奇:“建康令并未安排居所给季多罗?”
  王猛得到的名单中并没有季多罗王朝,事实上季多罗使节团也是被波斯萨珊给临时拉上,真没有对汉国这边进行通知,那就别怪王猛没有以官方礼节来接待。
  庾龢是已故庾亮的第三个儿子,目前是建康县丞,他受王猛的指派过长江接待袁乔一行人,一些事情也是需要事先进行沟通。
  袁乔并没有觉得王猛那么干有什么错,汉国是当世大国,没有必要去看谁的脸色,相反该是别人来看汉国脸色才对。
  “季多罗使节团目前是被萨珊使节团收留,龢的上官没有干涉。”庾龢看上去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他其实是谢尚的女婿,娶了谢尚长女谢僧要,然后因为谢尚另一个女儿嫁给殷氏的殷歆,因为连襟的关系与殷氏也非常不错。
  世家之间的联姻非常频繁,各个家族基本上都有些亲戚关系,恰恰也是因为这样世家才更为统治者忌惮。
  波斯萨珊使节团的正使出身王室,名叫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副使是厄古泰·巴赫拉姆。他们整支使节团的人数达到六百人,光是承载人和货物的船只就多达三十艘。
  规模第二大的是两萨特拉普,除正副使节之外有三百余人,乘坐的船只却是汉国提供。剩下的各国使节团人数从数十到上百不等,除开卡拉巴拉斯也是乘坐自己的船只之外,其余都是乘坐汉国的船只。他们相同的是都携带了大量的货物。
  袁乔听说波斯萨珊来了一个王室成员并没有感到吃惊,对于异国的王室什么的,要是国王亲自来还会重视一下,王子过来也会得到重视,王室成员什么的哪个国家没一大票人?
  “各国使节团携带大量的货物,除少量贡品之外,余下皆是要与大汉进行贸易。”庾龢对这个是耿耿于怀:“化外之人太过愚昧,未经我们允许,已经将货物拉到市集贩卖。”
  每一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特产,阿三那边象牙、宝石之类的玩意不缺少,波斯人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毛毯。
  “他们拉到市集的货物并无卖出多少。”庾龢完全就是当成笑话在讲,说了一些趣事,后面才接着说:“各使节团到集市之后大肆购买,几乎是看到什么就买什么,尤其是丝绸。”
  中原王朝不会理解各国对丝绸的痴迷和渴望,实际上民间交易丝绸的数量也不大,基本是各个用得起的家族批量购买,再来就是皇室的特供,所以市面上就不存在多少丝绸。
  那些使节团带到汉国的货物没有遭到追捧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象牙什么的还会有人买,宝石之类的因为民族价值观的不同基本卖不出去,毕竟诸夏喜欢的是玉,不是什么宝石,哪怕是珍珠都会比宝石受到更多的追捧。
  “只要有交税,管他们怎么买卖。”袁乔是真的不在乎,倒是因为各使节团的举动产生一种瞧不起的心态。


第685章 瓜分世界
  长久以来,中原王朝知识阶层所接受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认为中原既为“天下”,除了中原之外的任何敌方都是属于蛮荒,不单单是瞧不起中原之外的诸夏之地,也就是长江以南、巴蜀之地、辽东之地、西北之地等等的那些区域,对诸夏之地外的那些区域就更加瞧不在眼里。
  中原的精英分子瞧不起的不单单是地域之别,实际上更加看不起各族文化,实际上东亚在长久的时间里也真的是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诸夏苗裔开枝散叶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处,对于同族苗裔延伸出来的文化都瞧不在眼里,对异族的那些文化就更瞧不上。
  在“衣冠南渡”之前,中原各世家看待其余区域就是在看蛮荒野人,瞧谁都是认为是在茹毛饮血。哪怕是楚地本身就有不输于中原文化的前提下,中原各世家也依然瞧不起南方世家的文化传承。他们从北方逃到南方,明明实力上全面劣于南方,可竟然能够轻易压服南方,心理的优越感可想而知就会更浓厚一些。
  有些够资格列传的人,他们的书中行文基本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视掉自己被胡人逮着杀才逃到南方的事实,将逃亡美化成为将文化带到南方这个知识贫瘠之地,史书上也就有了因为“衣冠南渡”给南方带去先进文明的说法。
  对于同为诸夏后裔的同胞都是那样,怎么还能奢望那些精英分子正眼去看其余国家(民族)的文明?再来是源于无知,比如不知道除了诸夏文明之外还有更古老的文明,更不知道其余民族有过什么辉煌,那种高傲是一直存在着。
  中原文明的确是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哪怕是历经过“神州陆沉”,可是占领中原的胡人也是照搬中原政治体系,不知道多少人在自我安慰,认为胡人武力再强又怎么样,还不是要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谜一般的自信是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打破,随后就是进入到全面否定自身文明的阶段,那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开始认为自己什么都是落后的,洋人连拉出来的屎都是香的。
  诸夏苗裔的故步自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的说就是从儒家全面崛起之后,视任何科技发展都是奇技淫巧,只有上古先贤的话才是真理,对时代的进步视而不见。再来就是禁海完全断了与外界的沟通,没有看到那些原本落后的民族赶超过来,甚至是越超越远。
  说起来会有很多人不信,诸夏文明是长期处于世界之林的前列没有错,可要说完全领先那是在自欺欺人,比冶炼技术比不上阿三,比农业比不过埃及,要说征服的国家和民族之多也比不过罗马,似乎也就在那些玄之又玄的哲学上能与希腊并肩,可希腊文明至少有不少在现代还有研究价值的科学理论,能比的好像只有存活力了?
  其实能存活(传承)下去才是胜利,很多能够在历史上领先诸夏文明的民族先后做了古,哪怕是没有完全消亡的民族也沉沦不能自拔。
  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民族并不少,诸夏文明就是一直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轮回,另一个就是刚刚重新爬起来的波斯人。
  “这个城市……”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看着车水马龙,再看一眼望去有些看不到尽头的建筑物,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真大啊!”
  厄古泰·巴赫拉姆完全赞同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的话,他们的首都是在泰西封(现代巴格达东南三十二公里处),要说起来也是非常大,人口接近五十万人,不管是在中亚还是欧罗巴都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城市。
  现如今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压根就没有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也就一个,剩下的有个十来万人口就能自号是一座大城市,阿尔达希尔在前来汉国的时候是有经过一些了解,原本根本不信汉国这边有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是亲眼见到才明白什么叫所言非虚。
  “听说这座城市原本有两百万以上的人口。”厄古泰·巴赫拉姆感叹地说:“整个世界也就这么一座城市。”
  现在的建康没两百万的人口了,先后被迁徙出去将近七十万,后面哪怕是因为得益于地理位置成了海贸货物囤积地,是增加了不少流动人口,但真的没有再突破两百万人。
  新长安还在初步建设当中,建康依然是汉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并且没有之一。
  东晋小朝廷是在汉军兵临城下之后很快投降,建康城实际上没有经受战火的摧残,保留着原本该有的密集建筑群,来自各国的使节团到了建康惊讶于世界的东方竟然有这么一座大城市,先后是登山进行观看。
  来自波斯萨珊的一众人等所处的位置就在石头山,能够看到绝大部分的城市面貌,还能看一下长江水道上的船只往来,他们之前已经游逛过市集,没人否认建康城的巨大,也见识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我们在来的路上看到了汉帝国对海峡的建设,他们显然是下了大决心要踏及信度。”阿尔达希尔最在意的还是这个,波斯萨珊已经重新开启了对罗马的战争,笈多王朝与罗马的贸易很频繁:“有汉帝国去入侵信度,对我们非常有利。”
  笈多王朝败了一次,可并没有承认总体上的失败,原先还有呼吁和平的声音,等待卡特鲁克·卡普所率的部队被全歼,竟然是开战的声音压下了和平的声音。
  汉国的远征军一直都在进行破袭战,对于登陆笈多王朝本土倒是采取谨慎态度,双方就在阿三洋那边不断进行海上交锋,大规模的舰队会战则是没有再出现。
  说起来,波斯萨珊就是在帕提亚帝国的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来,在帕提亚被罗马攻灭期间,大半个帕提亚的疆域是被洗劫一空,波斯萨珊目前的首都泰西封就被罗马人洗劫之后用火烧成一片废墟。
  帕提亚帝国亡于公元二二四年,同年帕提亚的战将阿尔塔泽尔西斯建立萨珊王朝,他一开始的交战对手并不是罗马人,是帕提亚帝国的末代君主阿尔达班五世。
  阿尔塔泽尔西斯打赢并建立萨珊王朝之后,其实没有去找罗马人报仇,相反是将兵器挥舞向了原先帕提亚帝国的六大贵族,先后消灭和吞并六大贵族进入潜伏期。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原属安息帝国的各地仍有零星的抵抗运动,但阿尔达希尔一世仍将他的势力继续向东及向西北扩张,征服锡斯坦、戈尔甘、霍拉桑、马尔吉亚那(今土克曼斯坦境内)、巴尔赫及克兰斯米亚,他又占领了巴林和摩苏尔。一些萨珊王朝时代的铭文显示,贵霜帝国、图兰及莫克兰的国王都归顺阿尔达希尔,不过从钱币上的考证发现,他们更有可能是归顺阿尔达希尔的儿子沙普尔一世。
  萨珊王朝向西讨伐哈特拉、亚美尼亚及阿迪亚波纳的成效不显。
  二三零年,萨珊王朝袭击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两年后反攻,虽然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在罗马庆祝凯旋,但战事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便结束。
  此后,萨珊王朝的第二轮大扩张是到了二九三年才又开始,开战的对象是陷入衰弱期的罗马帝国,前三年的战事基本是僵持,二九六年于幼发拉底河上的卡利尼古姆附近击败罗马皇帝伽列里乌斯。
  伽列里乌斯在二九八年春季得到在多瑙河召集的一支援军支援,纳尔斯不能在亚美尼亚及美索不达米亚再进寸步,伽列里乌斯于是在二九八年经亚美尼亚对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动攻势。纳尔斯撤至亚美尼亚迎战罗马人,地势崎岖的亚美尼亚对罗马步兵有利,反之对萨珊王朝的骑兵不利,加上在当地人的协助下,伽列里乌斯在接连两次战役里击败了纳尔斯。
  萨珊王朝是在二九九年与罗马帝国展开和谈,这一次波斯人主动挑起的战争是以萨珊王朝承认失败并割让土地作为终结,随后的不久锡斯坦以及贵霜先后爆发叛乱,当代萨珊君王也在一次围猎中被阿拉伯人袭杀。
  现如今的萨珊王朝君主沙普尔二世,他在尚未出生的情况下便被加冕,王冠置在母亲的肚皮上。在他的幼年时期,萨珊王朝由他的母亲及贵族们掌控。成年后的沙普尔二世马上上台,并证明了他是一位活跃、有影响力的君王。
  沙普尔二世上台后领导一支规模少而精锐的军队抵抗南方的阿拉伯人,保障了萨珊王朝南部的安全。他又在西线对罗马人发动攻势,虽然波斯人在一系列的战役里获胜,但由于他们未能攻陷尼西比斯以及罗马人重夺辛格拉和阿米达,他们始终未能攻占罗马帝国的领土。
  萨珊王朝也受到东线游牧民族的牵制,他们威胁着丝绸之路的战略重地中亚河中地区。沙普尔二世于是亲自领兵转向东方,让旗下的军官继续向罗马人发动骚扰性的攻击。沙普尔二世制伏了中亚各个民族,并将他们的领土并入萨珊王朝,征服了现今称为阿富汗斯坦的地区。
  现阶段萨珊王朝与罗马的战争正是重新开启的阶段,互相之间在会战没有爆发之前是采取袭扰和破坏为主,问题是萨珊王朝内部的阿拉伯人再次爆发起义,中亚河中地区是一片糜烂趋势,极大牵制了萨珊王朝对罗马的战争进程。
  “我们的确是需要一个有份量的盟友。”阿尔达希尔在来到汉国之前就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与汉国建立同盟关系:“汉帝国不止是出现在信度,他们还在朝西域方向进军。海面上能够完全封锁信度与罗马的贸易,陆地上能够加入到阿拉伯人以及匈尼特等蛮族的战争中来。”
  经由上一次阿三洋的一战,萨珊王朝已经看到了汉国的海上实力,以一贯的印象也坚信汉人陆战实力不会差到哪去,历史又出现了重复,只不过这一次汉人对波斯没人需要,波斯需要汉人加入到他们的战争中去,海上继续与笈多王朝硬刚,陆上变成帮助他们打压各个不服的民族。
  萨珊王朝这一次派遣使节团过来只有索求,阿尔达希尔作为正使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汉人有什么需求,用最大的诚意打动汉人的君王。
  “瓜分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诚意。”阿尔达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他很认真地说:“我们需要需要击败罗马人,可以承认汉帝国对笈多王朝的攻占,也能承认汉帝国重新获取西域的控制权。海上以及陆地上,我们与汉帝国都能够成为并肩而战的盟友。”
  厄古泰·巴赫拉姆与阿尔达希尔这个自小锦衣玉食的王室成员不同,看待事情没有那么的理所当然,就说:“事情恐怕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汉帝国在信度洋是占据优势阶段,有没有我们对汉帝国没有区别。汉帝国所称呼的西域原本就是他们的控制区,仅是用承认汉帝国对西域的重新控制不是筹码。”
  “两国之间需要一个国家作为缓冲带,可以最大程度地虚弱匈尼特,灭亡则不允许发生。”阿尔达希尔笑着说:“匈尼特不能灭亡,想必汉帝国会对康居、悦般和乌孙感兴趣?”
  “……”厄古泰·巴赫拉姆很想说哪怕没有他们,汉帝国该灭上述那些国家还是能灭。他想是那么想,话却是不能直白说出来,只能委婉地说:“听说汉帝国进攻内海半岛(中南半岛)和信度都是为了获取粮食。”
  阿尔达希尔也知道这个,立刻笑着说:“虽然搞不懂汉帝国为什么远赴万里之外寻求获取粮食,那么远就算获得粮食又该在运输途中损耗多少。汉帝国想要获得粮食,我们恰恰并不缺少粮食,这个也是我们的筹码之一。”
  厄古泰·巴赫拉姆这才觉得这一次双方的同盟商讨,他们多少是有了汉帝国所想要的。


第686章 波斯人的手段
  地球上能够孕育出帝国级别的土壤并不算多,古时候缺乏科技工具的情况下,拥有一块肥沃的平原来作为产粮区,平原有多大,平原又有多少可以用于灌溉的河系,基本上就决定了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帝国将拥有多少底蕴。
  说起来,历史上能够被称呼为帝国的国家真不算太多,众多能够被称呼为帝国的国度只有极少没有占据广大平原产粮区,像是罗马就因为先后征服了西班牙、埃及和北非,获得广大平原产粮区才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大帝国;帕提亚是经过扩张占领了伊拉克这个产粮区,后面又征服了叙利亚又有了一块产粮区,随后向东扩张占领了后世的伊朗平原,拥有这些产粮大区之后才崛起成为帝国级别的国家。
  若说罗马和帕提亚都是先后征服一些国家和民族才得到产粮区,阿三就是天然上拥有广袤产粮区的民族,可是阿三也就在孔雀王朝风光了一代,坐拥广袤产粮区却是没再雄起一把,还是等大月氏人用武力灭掉诸多阿三的王国和邦国,那一片土地才有了一个帝国级别的贵霜。
  诸夏民族一直都没有罗马、帕提亚、贵霜所拥有的相同级别产粮区,诸夏是栖息在一个多山的地理位置,像是后世定义的三大平原,也就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的东北平原压根就没有开发过,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哪怕是经过开发,与之罗马、帕提亚和贵霜所拥有的产粮区也不在一个同等级别上面。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事实上诸夏文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显得有些“先天不足”,粮食的产量从来都是维持在一个警戒线,风调雨顺的时候倒是能够国泰民安,可要是出现大面积的灾害绝对是让国家陷入动荡,压根就不像那些拥有多块超大产粮区的帝国,哪怕是某个区域有天灾也能从另外的大产粮区调粮,或是用原先储备的巨量粮食来撑过难关。
  要是翻阅史书能够发现一点,除开中原王朝之外,极少国家会出现大饥荒的情况,那些国家的灭亡基本是被敌国(异族)所攻灭,不像中原王朝因为天灾所带来的动乱出现改朝换代。
  中原王朝的很多改朝换代都与人口的增加有关,就拥有那些可提供产出的土地,大量的百姓在土地兼并中失去自己的土地,再来是人口增多产出却依然是那个样子,吃不饱乃至于是要被饿死,国家怎么可能安稳。
  在目前,汉国有经过开发的产粮区有两个,华北平原按照先前的行政划分就是冀州、兖州、青州的各自局部,以冀州和青州占地最广,兖州只有极少的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徐州、扬州、荆州、江州和豫州局部。
  因为要爆发旱灾的关系,实际上华北平原是指望不上了,倒是能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一些期待。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经过高度开发的徐州和扬州是目前汉国本土的最大产粮区,荆州某些程度上来讲只是经过中等程度的开发,江州则是处于初步开发阶段。
  各国使节团是在扬州正式踏及汉国土地,他们所看到的几乎是目前汉国最繁荣的区域,不止是商品贸易方面,还有耕作区的劳动画面。
  扬州的农业多少能够算得上发达,也就让各国对汉国向外寻求粮食渠道产生困惑。
  “这么说,贵国愿意向大汉出售粮食?”
  “当然!”
  袁乔抵达建康已经两天,并没有一开始就去见各国使节,是需要先行了解各国使节都带着什么目的而来。
  绝大多数派遣使节团过来的国家,他们实际上都是为了贸易而来,尤其希望能够从汉国这边购买大量的丝绸。
  就目前为止,各国也就对中原王朝的丝绸有兴趣,像是陶瓷和茶叶这种中原王朝大肆出口的货物,事实上各个国家还没有产生购买欲望。
  在陶瓷方面,自先秦到两汉崩溃,又走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的瓷器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外观上面基本上是各种“壶”和“罐”的类型,色泽上也绝对谈不上什么美轮美奂。与之相比的是,埃及人、希腊人、塞种人和阿三,他们在陶器的发展上面,单纯从外观设计和彩绘上,现阶段是完爆中原文明的。
  在茶叶方面,目前的茶是被当做药,而不是一种闲暇的消遣品。所谓的饮茶,是各种大族或世家才有的习惯,茶也是经过磨碎了煮汤,压根就不是泡茶。茶有助于去油腻,目前是没有这个说法,因此要是看到西汉时期的匈奴人就强烈需要茶基本就是假的。
  在唐宋时期中原王朝才盛行饮茶的习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茶叶才传入草原,要是游牧民族真的对茶叶产生渴望,那也是从突厥开始,而不是从匈奴开始。
  茶叶成为一种东方和西方的贸易产品是到中世纪才开始,必须说的是喝茶并不会去油腻,那是一种谣传的美好错觉。茶的作用是降低胆固醇和血压,喝茶倒是能够起到减肥效果,可并不能去油腻,喝茶作为养生却是非常不错的效果。
  所以咯,再说一遍,草原的游牧民族或许有向中原王朝索取茶叶,但绝对不是什么战略物资,要是游牧民族认为茶叶能有去油腻效果,那也绝对是中原王朝的一种战略欺骗。(没胡扯)
  阿尔达希尔和袁乔的见面并不是什么正式的外交场合,波斯萨珊希望在正式展开外交之前,试探汉国这边究竟是有什么需要。
  到目前为止,尤其是阿尔达希尔看到建康周围的广袤农田,都没理解汉国为什么那么急迫需要从国外获取粮食,但他想来想去觉得承认汉军踏及阿三,或是承认汉军重新控制西域,都是属于没什么说服力,也只能是提到关于提供粮食的话题。
  萨珊王朝目前已经夺回了曾经被罗马占领的中东地区,认真而言是真的不缺粮食。波斯人有自己的文明,可要说有什么各国追捧的货物,算来算去也就毛毯和女奴,其余真的是拿不出手。
  波斯毛毯从帕提亚帝国时期就是波斯人的一种拳头产品,风靡周边各国和民族就不说了,连带罗马统治下的各民族也是极其喜爱,就是在西域各国也得到追捧,比较可怜的是中原王朝有自己的审美风格没瞧上波斯毛毯。
  女奴也真的是波斯人一贯的拳头产品,说起来还是因为萨珊王朝一度征服了贵霜帝国,培养性奴的手段是来自于印度教,总结了属于波斯人的爱经(与印度爱经差不多),用爱经来培养一些女奴,国内的贵族要是没有经过爱经培养的性奴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贵族。并且必须说的是,正儿八经经过爱经培养的女奴,价格上可是异常昂贵的。
  袁乔听到来自波斯萨珊王室的阿尔达希尔说得那么笃定,试探地问:“有数量限定吗?”
  阿尔达希尔的想法是,波斯萨珊与汉国相距那么遥远,觉得汉国哪怕是不惜运输成本采购粮食也不会多到哪去,微笑说道:“我们两个民族有着深厚且渊源的友谊。如果汉帝国愿意在一些商讨上与我们达成协议,为什么要在这种小事上做限制呢?”
  袁乔不算汉国的顶级高层,对于一些真正的秘密没有渠道得知,倒是因为多次作为军方行军长史有自己的一些察觉,比如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