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军其实没有多少海战经验,阿三洋的那一场战争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海上作战。在该次入侵战的第一阶段,截止于中枢收到战报,汉军战沉的达到五十七艘,短时间内丧失战斗力的战船多达六十八艘,等于是远征舰队的战斗力差不多没了一半。
  远征军不算附属运输舰、补给舰的战船也就三百艘,他们从抵达阿三洋就开始进行破袭战,其实在破袭战过程中损失的战船非常有限,出现重大战损的是在后面的两军海上大战中。
  “俘虏了敌军二百三十四艘各式船只,远征军的船只持有数不降反升。”纪昌心情非常不错,却不是因为俘获笈多的各式船只,是:“征南将军所提,笈多贵族愿意缴纳赎金,粗略计算价值可达一百二十七吨黄金。”
  卡特鲁克·卡普说贵族会缴纳与自身同等重量的黄金来赎身,可并不是每个贵族都那么富有,有能力缴纳与自身同等重量黄金的人只是占了少部分。
  阿三那边是不是盛产黄金没人清楚,但阿三对黄金异常痴迷却是事实。战败被俘的那些笈多高种姓,他们已经得到通知,拿不出与自身同等重量黄金的财富,会被送往汉国本土当奴隶,不想面临悲惨命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凑足赎身财富。
  黄金在目前的汉国并不是流通货币,汉国只是恢复了五铢钱的流通,包括白银也不是流通货币,倒是布匹和粮食在以物易物中占了不小的比例。
  “桓温已经向笈多一方派出使者,会将黄金更换为粮食。”刘彦得知对阿三的战争取得获胜自然是高兴,已经批准身为前线总指挥的桓温可以便宜行事。他不得不提一些事情:“对阿三的第一战获得胜利,我们对阿三的实力确实评估不足。”
  “是啊,那个名为笈多的阿三国家,比我们想象中要更有实力一些。”身为太尉的徐正得知笈多能组织起好几个百万大军多少是感到吃惊:“再来是,我们是跨海远赴万里入侵,恐怕很难几次就将笈多灭国。”
  笈多王朝能不能组织好几个百万大军没人清楚,可就以笈多当前不少于四十万的大军,汉军在远赴万里之后又要跨海入侵,真不是轻易就能将笈多灭亡。
  终归到底就是汉国离笈多王朝实在太远了,笈多王朝的海上实力也不弱,汉军能击败笈多的军队,可是对于汉国目前的现状来讲,铁了心要灭亡笈多王朝也会让自己十分难受。
  “灭亡笈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纪昌最为重视的是:“如我们先前所知,笈多是一个盛产粮食的国家。若是他们承认战败,除各个愿意交付赎金的贵族之外,国家层面也当给予惩罚。”
  关于中原会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已经得到确认,之前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进行防灾准备,比如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只能是在旱灾爆发后做好赈灾方案。
  “我们需要粮食,非常多的粮食。”纪昌作为丞相,在确定会爆发大面积旱灾之后的压力可想会有多大:“中南半岛已经搜刮了近两百五十万吨,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以东晋的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六十斤,两百五十万吨就是三千一百二十五万石,其实在数量上已经是非常恐怖,但对于要支应一个国家而言真是不够。
  按照汉国多方考察和计算下来的数据,大面积干旱至少会持续三年,介时长江流域的北面多的是颗粒无收的地区,仅是长江以南还能保持生产。
  汉国目前的人口为一千七百二十六万,以长江作为界线的话,长江以北人口为一千万一百左右,剩下的人口全在长江以南。
  即将爆发的干旱,受灾区域包括整个西北,关中也被包含进去,再来就是取消州这个行政单位之前的并州、代州、司州、兖州、幽州和冀州局部、豫州局部、青州局部,等于是偌大个汉国的三分之一全是受灾范围。
  在整个元朔七年,汉国中枢忙碌的事情太多,最为关键的却是估算本土可产粮区,长江以南大力开发荆楚之地(湖南以及湖北),对于荆楚之地的开发效果是有,可能够得到多少产出真没有多少普。
  除开不受干旱影响的长江以南之外,对于原先的徐州也是重视水利建设。
  徐州在东汉就是一个大粮仓,后面虽然一再遭受战争破坏,可是等待归属刘彦管辖之后一直都在恢复,在这一次即将爆发旱灾的特殊时节下,也是一个被期待的产粮区。
  再来,巴蜀之地也确定不会遭遇干旱影响,只是巴蜀只有一处平原是产粮区(既成都平原),基本是作为巴蜀自给自足的保证。
  对于汉国来讲,没有什么事情比即将爆发的旱灾更加值得重视,想方设法获取粮食也就成了关键。
  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都不强,很多朝代都是因为爆发天灾而导致灭亡。在天灾爆发的时候,历朝历代极少能够拿出什么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有足够的储备粮食,实际上因为道路的原因,再加上官员贪腐,真正能够送往灾民手中的基本也没多少。
  细数下来,中原各朝代对天灾抵抗力最强的是被称作弱宋的那一代,两宋在面对天灾时是以收编灾民组建厢军为主要手段,厢军其实就是将灾民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天灾爆发后流民泛滥,也是遏止野心之辈蛊惑和收拢灾民干些改朝换代的大事。
  两宋是不是被厢军拖垮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两宋有着很盛行的海上贸易,有相关数据证明两宋期间不断从海外购进粮食,这个也是两宋人口爆炸和商业发达之后,国内却是没有出现明显缺粮的原因。
  刘彦没有准备去干收拢灾民组建厢军的事,他拿出的方案是组建建设兵团,说白了就是将受灾区域的人集中管理,雇佣他们进行各种建设,达到以工代赈的目标。
  “灾难无可避免,自然是要借此机会完善国内交通。”纪昌说的是对于国内交通规划,主要是丞相府牵头,太尉署、御史府、廷尉署、大理寺……等等一应部门都有参与:“初步的规划是,东、西、南、北个边疆都将建设一条直抵都城的国道,南方通常都城以及西北通往都城的这两条会最先建设。”
  在规划中,南方的起点是在建康,横跨长江经由庐江郡、汝阴郡、陈郡、颍川郡、襄城郡、荥阳郡到弘农郡,在潼关与各条枢纽道路会合,再往关中方向就是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三千八百里。
  另一条的起点是在敦煌郡(阳关),将会贯穿晋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兴郡、武威郡、广武郡、陇西郡、南安郡、略阳郡、扶风郡直抵长安新城,总长度超过四千五百里。
  要是由南到新长安和由北到新长安的国道建设起来,一条贯穿西北到东南的国道也就出现,预示着汉国对西北和东南统治的稳固,也将开创历史上的第一个伟大成就,那就是建设一条总长度超过八千里的国道。
  “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准备。”纪昌今年三十九岁,本来看着就显老,太多的政务压在身上,操劳多了就更显老态,精神头看着却是不错:“计划以各郡分段建设为主,最后再将各段道路进行相连,预计能在十五年之内将两条道路建起来。”
  旱灾当然不会困扰汉国十五年,初步猜测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设的人员将是以六百万人为起点,后续必然会逐渐减少建设人员。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规划,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时候会是建设高峰期,灾民的主要投入是没什么危险性的平坦地段,开山劈林之类的将由军方和奴隶来完成。用十五年来建设,考虑到的是灾民后续会逐步遣散,将会是使用奴隶作为建设主力,以徭役人员为辅。
  光是东南和西北两条国道就是耗时十五年,另外的东北到新长安和西南到新长安,后面这两条的耗时会更久,基本是以国家工程的级数来进行看待。
  刘彦对于有了粮食之后的调度不会有什么疑问,有“金手指”的前提下压根就不用耗时费力地进行运输,比较重要的还是关于用水上面的考量。
  “已经在竭力蓄水。”纪昌在这一方面不敢做出什么保证,只能说:“臣会竭尽全力。”
  现如今的汉国做什么都是以获取粮食为主要目标,不但是派遣远征军外出侵略和本土各产粮地的建设,对于大海的渔业也是在开发最大的潜能。
  汉国的海岸线非常长,暂时是办不到远洋渔业,可是对近海渔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是成熟,有着大量的渔船在近海做业,能够提供大量的海产。
  “王上。”吕议一直想插话就是插不进去,等待有机会了,立刻问:“征南将军提及萨珊等国之事,如何安排?”
  桓温率军在阿三洋获得胜利,笈多王朝那一边虽然还没有彻底认输,可胜利是在多个国家的见证之下取得。
  那一次战事结束之后,厄古泰·巴赫拉姆是跟着汉军战船登岸,相隔几天之后才见到桓温,提出自己来自波斯萨珊的同时,提到了“再续前缘”的述求。
  除了波斯萨珊之外,后面两萨特拉普(塞种人)、卡拉巴拉斯(阿三)、兰巴建纳(斯里兰卡)、拔罗婆(阿三)、阿拉干(孟加拉)、骠国(缅族)都有派人与平蛮校尉部取得联系,皆是提出派遣使节团到汉国的述求。
  在更后面,也就是“汉笈阿三洋之战”传到罗马,罗马一方也掺和进来,提出派遣使节团到汉国的请求。
  目前除了罗马之外,其余国家的请求已经送到汉国中枢,只要刘彦点头,来年开春各国的使节团就会走海路经由马六甲抵达本土。
  吕议对于那么多国家派遣使节团过来是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他这个典客的职责就有负责外交一项,可是长久以来除了递交战书,真没有干过其余有建设性的事情,极度需要有一个可以表演的舞台。
  对了,关于“万国来朝”之类的活动,先秦(秦一统)时期少许地搞过几次小规模的,西汉更多是在向外进行征服,东汉在刘秀时期有过一次,此后是需要到隋唐才又出现。
  东晋小朝廷一直在讲什么“万国来朝”粉饰脸面,不过那些所谓的“万国”的使节其实都是冒名,真正的身份就是个商贾。
  在目前为止,中原王朝对于“万国来朝”基本是没什么兴趣,源自于只要是真有那么一个国家,后续都会被汉人所征服(比如西汉和东汉来自西域的“万国”),吕议的兴奋点是总算有点正事干,可以增加对外界的了解,也是想着将各国搞清楚,好在后面的征服路途上对国家有更多贡献。
  “萨珊人就是安息人吧?”徐正真不知道有波斯这么一个民族:“征南将军提起他们和我们曾经是盟友,可是真事?”
  吕议想要有所表现,该查阅的典籍肯定是要查,还真就在一些典籍上找到相关的记录,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的那么件事,就是没有任何文献能够证明双方是盟友关系。
  “是波斯人。”吕议提醒了徐正一下。他还在等着刘彦做出回复,见刘彦点头,才说:“那臣就派人平蛮校尉部与之接洽。”
  刘彦想到了一点,不管是帕提亚还是萨珊,波斯人也是掌握着广袤的平原,似乎也是一个盛产粮食的文明,接触后也许该商谈一下粮食贸易?他也没有忘记统治埃及的罗马,既然波斯萨珊都接触上了,尝试接触并开通贸易或许也能尝试一下。


第683章 天国上朝的脸面
  当今时代是以冬至的到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翻阅新的篇章则是以日历的正月为起点。
  按照道理来讲,小冰河时期没到冬季之前就会开始下雪,元朔八年(公元三四九年)却是出现了反常,东北区域汇报到中枢的信息是只下了几场小雪便停止,代郡和雁门郡的汇报是干脆就没下雪,北疆都护府(草原)汇报的信息倒是有下大雪。
  靠近西域方向的西北,雪也是下了一场就没再下,有相关信息表明西域只是下了几场小雪。
  关中到冬至之后依然没有下雪,甚至连雨都没有下一场,几条河系的水位出现下降趋势。
  北方各地汇集到中枢的一切信息都在表明一点,今年的气候反常现象非常明显,猜测中的旱灾已经显露端倪。
  南方汇报向中枢的信息倒是令人松了口气,东部以渤海郡为线,中部以魏郡为线,一直到荥阳郡和巴蜀之地,该下雪的地方依然有下,哪怕是有些地方的雪比往年少,雨却是要丰足一些,尤其是颍川郡、琅邪郡、南阳郡以南天气与往年一样。
  “至少今年的南方没有什么不同。”纪昌最近向临时宫城跑得很勤快,除了对全国各地的气候进行汇报,还有关于建设兵团的组建:“各地百姓并无抵制,相反非常配合,建设兵团已经逐步成型。”
  到元朔八年,汉国正在进行的战争已经一再减少,除开针对阿三的入侵之外,也就是中南半岛和东北还有局部战争。
  中南半岛的战争主力是各家族,正规军只是作为压阵的存在,一直是在向更腹地的地方进军。另外梁氏和陈氏是按照要求向他们所在殖民地的位置向西北扩张,艰难地翻山越岭不断迫近骠国(缅族)。
  东北战争是对燕之战的后续,主要交战点已经推向辽河,汉军最前沿的前进基地都建设到了密林(大庆),再往前就是一望无际的树林(不是大、小兴安岭)。
  与之往年相比,元朔七年之后汉国的军事动作已经算非常小,几个方向总合起来动用的常备军只有四个,包含郡县兵和仆从军,用于局部战争的总兵力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其中仆从军的数量最多。
  “我们一直在将半岛的人口往中原腹地和东北迁徙,中原腹地主要是加入到两条国道的建设,东北则是在开垦大平原。”纪昌说的东北平原是后世的辽河平原,那里目前是绝对的蛮荒区域,无论干什么都是需要从头开始:“对于辽河平原的开垦,预计两年之内就能够得到成效。”
  原先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总人口数量应该是有个四百五十万左右,除去适龄女性和孩童之外,可作为劳动力的数量有个一百七十万。这一百七十万人口只是一个粗略数字,迁徙过程中必然是会出现损耗。
  “已经到位的奴隶,东北合计为四十六万,迁往中原腹地为七十二万。”纪昌说到这个还是可以小小骄傲一下,当前时代百万人口的迁徙能够在一年之内到位,真的就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就是……死掉的奴隶不少。”
  四十六万再加上七十二万合起来也就是一百一十八万,与之前统计的数字相差了五十二万。这五十二万肯定是有些还没有到位的人数,必须说的是死在迁徙路途的人也绝对少不到哪去,就是需要奴隶全面到位之后才能有个准确的数据。
  “两年?”刘彦根本不在乎死了多少半岛奴隶,他问道:“所谓的会有成效,是开垦多少亩?”
  “最保守估计,不会低于五十万顷。”纪昌给出了一个相对有把握的数字,后面见刘彦眉头挑了挑,补充道:“那片区域的山林多有野人,需得军方进行肃清。”
  东亚的东端的确是长期生活着一批猎人民族,历史给予东亚东端猎人民族的命名是通古斯,他们主要以捕猎和采集作为生存手段,人种上面相对驳杂,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
  东亚的猎人民族(黄种人)大概是后面被契丹征服的那一批,后面又转过来灭掉契丹辽国,也就是建立了金国的女真人;另外那些白种人,他们的头发颜色以黑色居多,又有棕色和红色头发,该是哥萨克人的祖先?
  纪昌说需要军方去肃清,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大批抓捕,充作奴隶来增加辽河平原产粮区的劳动力。
  甭管是女真人的祖先还是哥萨克人的祖先,他们在面对汉国势力进入栖息地都采取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使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的栖息地。他们在几次成规模与汉军的较量中损失惨重,各部落向更深的林子退去,却依然会小规模地进行偷袭,对汉国开发辽河平原的确是一个大麻烦。
  “我们在巴蜀之地抓捕到了不少蛮人?”刘彦没等纪昌有什么回应,径直往下说:“可以武装起一部分,投入到对野猪皮的肃清战中。”
  说起来汉国其实没有专业用于山林战的常备军,用郡县兵又会出现难以估量的伤亡,倭列岛的各国仆从军后面主要是投入对笈多王朝的入侵战,半岛三国是打算从肉体到精神给予消灭。
  巴蜀之地的非汉人数量并不少,包括西南区域也是。
  巴蜀是山地居多,林子也少不到哪去,汉军对巴蜀异族的肃清进行了将近四年才进入收尾阶段,俘获了相当数量的战俘。
  汉军对西南区域也是一直在进行肃清,只是西南区域的异族总得来说比较温和(软弱),但仍然不缺少敢抵抗的部落,汉军亦是抓了不少战俘。
  西南区域和巴蜀的那些战俘体格相对矮小,小身板也没有多大的力气,作为建设劳力起不到多大作用,刘彦倒是很清楚那些异族在山林作战上很有一套,完全能够按照梯队进行武装,投入到对野猪皮的交锋,死多少是完全不用心疼的。
  纪昌略略愣神,他所知道的东北野人基本都是大块头,脑海中想象着矮小奴隶兵和东北野人的战斗场面,脑中画面情不自禁就变成了猴子和大熊的交锋。
  刘彦不知道纪昌是在想什么,看见纪昌嘴角勾了起来也没在意,随口又问:“还有什么事吗?”
  纪昌立刻集中精神,主要汇报各个郡县的情况,哪个郡收拢了多少百姓,对工程的展开,相关的安排,讲完了这些,后面才说:“算算日子,各国使节团就将到来,王上可有安排?”
  从桓温上报,到中枢同意,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各国会是前往平蛮校尉部进行会合,随后在桓温的安排下由汉军战船进行护送,没出错近些天是会抵达汉国沿海。
  后面刘彦又接到桓温的汇报,要前来的国家中增加了罗马、法兰克、勃艮第、阿勒曼尼,本着一国来也是来,多国来也是来,都是一概同意下来。
  必须说的是,法兰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都是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只是目前日耳曼人并没有进行过统一,哪怕是到现代也没有统一过,比如多代德意志、瑞典、丹麦、挪威……很多国家其实都是属于日耳曼人体系,但因为分支之间各自独立的时间太久,压根就演变成为不同的文化(民族)。
  日耳曼这个民族名称是罗马人的命名,包括凯尔特和斯拉夫都是由罗马进行命名,合称为欧罗巴三大蛮族。罗马人对三大蛮族的战争耗时将近一千五百年,从公元前二百年左右就开始,一直是随着东罗马(拜占庭)的覆灭作为落幕(公元一四五三年)。
  目前的罗马经过军官乱政已经进入衰弱期,欧罗巴部分(西罗马)的西线是一再向后退,后世的比利时区域有日耳曼的法兰克一系建国,比利时与卢森堡区域有勃艮第一系建国,法国与德国交界处有阿拉曼尼一系建国(马奇诺防线位置),南欧区域(原南斯拉夫地区)则是被哥特人一再侵袭,而哥特人是被(北)匈奴人一再挤压生存空间。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西域各国也向敦煌郡守发出请求,说是要派遣使节团朝贡天朝上国,由于时间先后的关系,比罗马、法兰克、勃艮第、阿勒曼尼送来的消息略晚一些。
  总的来说,因为有太多的国家发出派遣使节团来汉国的请求,是真正意义上让除了刘彦之外的其余人首次知道世界那么大,尤其是知道罗马和萨珊的疆域一点不比目前的汉国小,原先就是再骄傲也起到了警惕之心,再来就是明白了刘彦一再提起“征服无止境”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中原文明并没有绝对的自大心理,什么中原既是全世界的观点有人提起过却没人在乎,经过胡人的肆虐让“中央帝国”的理念也是出现一些动摇。
  有自信心自然是好事,可是过份的骄傲就会变成井底之蛙,中原王朝就是在故步自封中走向落后,刘彦欣喜于各国的请求派遣使节团过来让一众人等开始看到真正的“天下”,是有心要大肆宣扬,却不是炫耀什么“万国来朝”,是浓重地写下一笔,至少让子孙后代不要愚昧地认为中原就是一切。
  “要不要派人前往西高车、柔然以及东高车?”纪昌的意思是,通知一下那三个国家,最好是三方都能派人来参与盛会。后面想了想又说:“各仆从国要不要召来?”
  汉国目前的仆从国只剩下倭列岛上面的那些,毛毛虫一样的列岛竟是有六个国家,不属于六个国家的小部落更多,列岛东部还有虾夷人和阿依努人,另一个大岛上也有茀曼克人和尼夫赫人(库页岛)。
  刘彦是一种很无所谓的态度,随意地点点头:“泰安看着办便是了。”
  柔然目前与汉国的关系是友好,西高车前面还在蹦跶被教训一顿也消停下来,东高车则是在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两支残部袭扰之下。
  倭列岛上面,建国的国家已经被汉国渗透不成样子,主流意识是渴望成为汉国的一部分,另外那些没有见过的部落也不会被汉国瞧在眼里。
  纪昌会有那些意见,不是出于一种“万国来朝”的炫耀,却多多少少是想让西边各国看一看汉国也是有一众忠实小弟,说到底还是一种好面子的心理。
  “西边各国使节团(不含西域各国)从海上而来……”纪昌必须进行请示,好对吕议进行安排:“应当在何处登岸?”
  汉国在南方的港口是一再增加的现状。马六甲那边正在大肆建设,只不过马六甲并不是本土。交趾沿海是能够登陆,可是总不能让各国使节团走深山老林再一路向北。连带朱崖岛(海南岛)也是想都不用想,倒是西南沿海可以稍微考虑一下。
  “入长江水道,让他们在建康登岸。”刘彦实际上也是会有一种好面子的心理,想着让那些使节团好好见识一下统治疆域的辽阔,就是从西南沿海登岸看到的都是蛮荒,从建康登岸至少是有城市:“安排他们在建康休息一段时间,春季中旬再上路。”
  到目前为止,建康的的确确是东亚的第一大城市,不管是从占地面积还是发展来讲都是。尽管刘彦从建康进行人口迁出,但是随着汉国对中南半岛的入侵,很多走海路的船队都是会进入长江水道之后在建康休整一下,建康的人口是有减少,可相对来说繁荣程度并没有下降,相反是因为海航的盛行而更加繁荣。
  “这……”纪昌想到的是另外的事情:“东南国道由建康作为起点,沿途满是工程……”
  这就没错了,刘彦是个很正常的人,国与国的交流上面好脸面也是正常的,他就是要让各国使节团看一看汉国的行政能力,没有比集中数百万人进行工程更直接的体现。
  “臣明白了。”纪昌也想炫耀,慎重地说:“御使大夫恰好在南方,可使之亲自监督。”


第684章 抵达
  作为三公之一的御使大夫桑虞,他是在去年就到南方,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府进行各种整肃,着实是勘察到了不少官员贪赃枉法之事。
  因为时代的限制,能够做官基本出身就不会低,基本不是世家就是大族子弟,桑虞巡视南方各郡在南方世家(大族)来看,是一种近一步打压南方士族的做法,受于南方士族自身的分裂,再有就是南方作为战败一方,他们有心反扑却是没有领头人,绝大部分能当领头人的那些人是想着要低调。
  中枢发来公文的时候,桑虞是在寿春。
  “入侵之战旗开得胜,却是未有获取粮食。”作为三公之一的桑虞自然是够资格得到一些重要信息的邸报,已经知道桓温首战取胜,可笈多王朝并没有屈服。他刚刚看完另一份邸报,讲的是西边各国派遣使节团到汉国:“不是作为接待使,是监督各地工程?”
  汉国要建设两条国道是早先就经过商议并确定的事情,元朔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展开先期工作,对百姓进行组织的同时,各项物资也是调度到工程路线的各县。
  桑虞巡视南方,多多少少是有心要打压南方士族,前提是他们真的有干犯法的事,要是各地士族安安分分,他就是想动手也没有由头。
  南方有桑虞在巡察,北方也有崔悦在巡察,中枢摆出来的态度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犯法被捕的官员南方和北方都有。
  汉国建立已经有八年,一统南北的时间却是不足三年,去年才刚刚灭亡东北和草原的国家,整体国势看来是蒸蒸日上,要说有不开眼的家伙想搞事是真没多少。
  官员贪腐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完全禁止,相对来说世家子当官出现的贪腐情况还是比较少,相反是读书人阶层崛起之后出现的贪腐最为严重。
  目前的汉国并没有出现巨贪,官员在贪腐情况上面也是以挪用物资居多,要是时间允许还会补上。这种情况基本是建立在家族暂时有所需的挪用,家族缓过来就会弥补,毕竟世家子更重视的是前途而不是钱途。
  “现在的建康令是王猛吧?”桑虞问话的人是袁乔。他南巡的路线还没有经过建康,先前是着重在原豫州区域,问道:“侍郎今次南下,是要前往建康?”
  袁乔就是那个给桑虞带来中枢文公的人,他还将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团。
  王猛之前是在原冀州当官,后面被调动到建康成为县令。汉国的官职没有分品阶,是以牧守城池的人口多寡来区分俸禄,人口多一些的县可就是“令”,人口少一些的县则是“长”,也就有了县令和县长的区别。
  近期刘彦已经在考虑借鉴九品中正制的制度来规划官职,也就是那个一品、二品……到九品的制度,同时还将执行三省六部体系,就是需要有一个过度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看的只是合不适合,三公九卿这个制度被淘汰必然是有它的原因,三省六部被执行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
  相对于三公九卿的“大而化之”,三省六部是在各部门的职责上面进行更加的细化,也是统治者对百官的近一步分权。事实上三省六部被执行之后,光是宰相就变成了三个,不再是三公九卿制度的单一丞相,然后因为有六个部门还会有六名尚书,的的确确是权力上的一种弱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标。
  一个国家的制度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句话就开始改变,每次制度的更变都是一次权力的角逐,刘彦已经有那个意思,给出足够的时间让百官去竞争,官职任命却还是由刘彦说了算。
  刘彦不但是要搞三省六部,连带内阁也会建立,再来就是对外入侵的职属部门,全部都是需要时间来过度。
  桑虞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到建康,想了想放弃那个想法。他并不觉得那些国家经受得起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