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向内入侵,首要是先平息掉外面的混乱。
  重新回到宫城的褚蒜子等人,他们得知汉军不再急切进发宫城,有人松了口气,有人则是脸色变得更为灰败。
  汉军来得太少,叛军虽有组织却难以一时统一号令,要是东晋小朝廷可以创造机会获胜一次,也许能够在士气高昂之下将入侵的汉军包括叛军驱逐出城。
  收复建康全城,驱逐掉汉军与叛军,城内就该是一心抵抗汉军的人,远比之前绝对要好太多。再来就是等待王羲之率军回赶,内外呼应不是没有可能取胜,得胜必然使小朝廷士气大振,相反汉军该是士气低落,上演一出绝地反击将汉军全面驱赶回长江以北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知道结局差不多注定,该下决断的人不能再迟疑。
  “城内相持,逸少哪怕率军回归,亦是头尾无法相顾。”褚裒倒是看得很清楚:“我方不利还有其它,相持之局会使更多士族投靠伪汉,西篱门外便是例子。”
  褚蒜子在看那些回到宫城大殿后依然持续争吵的众臣,她是忍了很久终于忍不住,问道:“若国亡,我家母子会如何?”
  褚裒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问出那样的问题无法左右言他,可能也早就有思考过,答道:“汉王曾接纳称王冉闵,未有过苛待,甚是厚待之。”
  “冉闵有将才,汉王爱才而用之,有大气魄。聃儿乃幼童。”褚蒜子又问:“女儿伺候于枕席,可换聃儿一生无忧?”
  褚裒对于自己的女儿可能会被霸占心情有点复杂,答道:“或可得一安乐侯。”
  灭一国而霸嫔妃,可以说是华夏历史的一种常态,历朝历代的君王基本都是这样干,差别就是被霸占后的亡国嫔妃会不会被宠幸或是宠爱。不少君王在灭掉敌国之后,通常是会在其后一段时间玩弄亡国的王后,以此来享受战胜后的骄傲。
  褚蒜子坦然地说那些,是她清楚自己在亡国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亦是自信自己的容貌。她所不确定的就是,有没有那个本事将刘彦给伺候爽快,好得到一丝丝的吝惜,不是被玩弄之后丢弃一旁,类如那些亡国的君王女人自己背负悲惨命运也是对家族和子嗣没有助益。
  “若亡国……”褚蒜子脸上有着愤怒的表情:“世家会如何?”
  “褚氏荣辱皆在蒜子,桓氏与其余叛臣或可得到封赏,余下或会家灭族亡。”褚裒是以非常坦然的态度在说话,说完沉默了一小会,才继续说:“为父在其后将不仕,蒜子可依靠谢氏安石。”
  两父女待在一旁讲悄悄话,下面的争吵已经有了结果。看越众而出的那些人,他们一脸的严肃,其余是在叫骂,能够从叫骂声中得出将是什么结果。


第514章 劝进
  远在襄国的刘彦接到千里加急汇报,看完之后只说了一句“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东晋小朝廷亡了,是由太后褚蒜子怀抱小皇帝,又携带司马一家子宗亲和文武百官,出了宫城于宜阳门外向谢艾请降。
  投降的过程当然没有那么简单,是经过一再的协商……或者叫讨价还价,等待徐正在东城击败王龛的消息传抵建康,又有王羲之那边大败,褚蒜子自觉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正式投降。
  “小朝廷降了。”刘彦没有召集文武百官,他本来是与儿女在做游戏,王后与四妃在旁边织绣:“剩下的便是光复南方各州郡了。”
  汉国与东晋小朝廷的战争可以追溯到汉国建立之前,南侵是从元朔四年六月份正式开始,小朝廷投降是在九月份,等于是决战阶段只进行了三个月左右。
  要是没有司马宗亲再立朝廷,司马晋国就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哪怕是有司马宗亲再立朝廷也只会是延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再出现什么反复。
  “恭贺王上!”
  帐篷之内除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是有一个算一个都跪地恭贺。
  正朔之争已经出现结果,刘彦喜归喜却是没有什么欣喜若狂。毕竟他一直认坚信必将得胜,消灭首开先河失却江山于胡人之手的司马一家子值得庆贺,但追根到底也只是光复汉家旧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疆辟土。
  谢道韫是迟疑了很久才问:“王上会如何处置敌国宗亲?”
  小朝廷投降只是收复南方旧土的开始,灭了小朝廷并不等于是灭亡东晋,还要看那些门阀与世家愿不愿意接受现实。要是门阀和世家妥协,汉军所过之处自然是接收州郡。要是门阀和世家不妥协,汉军依然是要一个又一个城池和区域地打过去。
  怎么处置战败敌国的皇室(王室)有先例。
  宽厚一些将敌酋封侯赐予封地养着,余下宗室削为平民安置村子使其自力更生,文武百官或收纳为己用或贬斥为民,总之就是除了罪大恶极不杀人。
  残酷的话,那就真的没有什么下限,干掉任何想干掉的人,哪些人又该阖家成为永世贱民直至汉国这个国家灭亡。
  不过,不论宽厚还是残酷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敌国的一国之后和众妃都得全盘接收,至于是否玩弄则属两说。
  谢道韫之所以问,不是真的要了解司马一家子会被怎么处置,是刘彦会怎么对待门阀与世家。
  长期以来,谢道韫一直想要探视被关押的谢石、谢尚、谢万,可是稍微有所表露拓跋秀就会出来讲身为人妇的道理,这样一来哪怕刘彦本来同意都只能装作听不见和看不到。
  谢道韫充分了解到刘彦怎么处理司马一家子代表会怎么去对待那些门阀与世家,为亲情理所当然是希望刘彦能够从宽处置。
  “中原板荡,百姓陷于胡人之手受尽百般苦难,寡人需要给百姓一个交代。”刘彦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哪怕是司马一家子早就成为摆设,可必然是会对司马一家子进行清算。他直视谢道韫,说道:“令姜,以后不要再过问朝政了。”
  谢道韫立刻是小脸变得煞白。她不是因为刘彦的警告而惊恐,是担忧谢氏一门除谢安之外的人。
  拓跋秀已经来到谢道韫身边,是在沉默将谢道韫拉起来,很快就将谢道韫拉到帐篷外面。
  “王上……”崔婉颇为忧虑地看了几眼还在晃动的帐帘,说道:“贤妃……只是亲情所致,绝无违逆王上的想法。”
  作为君王而言,刘彦的女人并不算多,除王后崔婉之外,也就贵妃桑妙、淑妃张兰、德妃拓跋秀、贤妃谢道韫,除此暂时没有更多。他是用后世男人普遍的思想在对待自己的女人,理解与宠爱占了大多数,不会因为一两件小事而发火。
  关于小朝廷投降的消息很快就散布出去,始作俑是拓跋秀劝导谢道韫被人旁听,一传十百传千,偌大军营很快就陷入欢腾,文武百官也是汇集到王帐。
  刘彦后面通报全军,再有迟疑的人也是加入欢腾,作为君王的刘彦下令犒赏全军,使欢腾气氛变得更加浓烈。
  酒宴备下,文武百官分为两边坐下,他们是带着喜悦的心情互相低声交谈,聊的无外乎是南侵取胜对于汉国有什么意义。
  刘彦是等了一会才从后帐出现,他抱着嫡子刘慎的出场,使很多人下意识看向不足两岁的刘慎,而后才是站起身来行礼。
  等待刘彦安坐,众臣少不得是一阵恭贺,得到示意全部落座,很快又有人站起来。
  “王上先得传国玉玺,后有伪朝灭亡,足见乃得天命!”纪昌作为左丞相是该先来一场讲话,他再次向刘彦行礼,后面环视百官一小会,重新面对刘彦的时候,洪亮声道:“臣左丞相纪昌,请王上入住宫城。”
  霎时间,满帐文武皆是起身,像是事先演练过那样,齐声道:“请王上入宫城居住。”
  不是纪昌第一次劝说刘彦入住襄国宫城,百官也是一再地恳请,毕竟身为一国之君王长久居于帐篷,哪怕是帐篷环境没一点比宫殿差,可从来就没有华夏君王有这样的行径。
  现在纪昌与百官再提,有小朝廷投降在前,重新提起来就一个意思,那就是刘彦是时候称帝了。
  迁都早就有进行过商议,对于追求收复全部汉家旧土的汉国来讲,临淄的位置显得太过偏东,并不适合作为汉国的都城。
  汉家旧土有多大?北至草原,南抵大洋,东至东海,西达西域,以上这些只是简单地概论,实际上汉家旧土真的是非常大,国家都城应该是安置在哪里需要进行琢磨。
  一国的都城考虑的因素太多,一般是以山川地势来作为优先选择,也就是都城要有稳妥的防御链,再来就是都城多少范围之内能够有多少产出,然后是全国赋税运到都城容不容易。
  很多时候不会有一个完美的都城,只能从最重视的地方来逐一甄别,大多数皇朝首先看重的是防御链,首先保证都城的安全性才会去考虑其它。这样一来大多数皇朝选择将长安为都城也就能够理解。毕竟长安南面有穷山峻岭,东面有函谷关、虎牢关、潼关、峣关、蓝田关等多处关隘,再则是交通上面其实也有基础。
  被汉国中枢列为都城的地方并不算多,长安、洛阳、襄国、邺城就在考虑之中。
  长安和洛阳是西汉和东汉的帝都,各自享有两百多年的国运,地势上面也存在优势,不止是防御链,还有刘彦平定东方诸敌国后继续向西扩张的想法,那么长安显然就更合适一些。
  襄国和邺城被纳入选项的理由比较简单,石虎在两座城池已经修建起了极其庞大和奢华的宫阙,甚至可以说是刚刚修建好和修建到一半就被汉军所夺,有现成的宫阙不提,以地理位置而言还真的是处于汉家旧土版图的中间位置。
  “长安可以先迁徙人口前往,宫阙亦是可以先行修建。”纪昌当然是无条件任由刘彦将都城选在任何敌方,他需要的是讲清楚过程和利弊:“现如今的长安已经全面荒废,需得几年时间来使其复苏。”
  没有错了,刘彦已经决定汉国的帝都就该是长安,但目前不说长安破旧不堪也没有多少人,就是整个关中都是废墟处处,不再有秦帝国和西汉、东汉的繁荣。
  想要让长安恢复繁荣,迁徙人口仅仅是第一步,建城当然也是必须,最应该做的是恢复秦帝国时期的庞大灌溉系统,将秦帝国修建的郑国渠,西汉修建的成国渠、六辅渠、灵轵渠、白渠、龙首渠,东汉……东汉没修什么水利系统。
  总之长安想要成为一座帝都,有太多的预先准确,而那些绝对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搞定。这样一来的话,迁都长安之前是不是该选择除开临淄之外的落脚地,脚下的襄国就是一个很理想的地方。
  “王上,襄国是石碣数十年的都城,曾经汇集胡虏超过百万。大汉将此地梳理了一遍,但未免有漏网之鱼。”桑虞刚才已经讲完了怎么去重新将长安建设成为一座帝都该有的样子,后面该力主将襄国作为临时都城:“王上暂居襄国有现成宫城可住,亦可震慑宵小。”
  桑氏是魏郡人士,襄国位处魏郡之内。要是襄国成为汉国的临时都城,甭管是多久对于桑氏来讲都是有利,这个是桑虞力主暂时刘彦停留襄国的原因之一。再来是,襄国之前是作为石碣的大本营,哪怕是历经动荡,有石虎带着百万胡虏北迁并州,但真的是遗留下不少胡虏,确确实实是该近一步地融合或是消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东晋小朝廷灭亡,汉国未来主要的战事会发生在并州一线和冀州一线,位于襄国可以起到便利作用。
  纪昌清楚桑虞的盘算,以公心而言襄国作为临时都城也不错,他也就没有进行什么反对。
  其余百官众臣其实也能察觉桑虞的私心,但想要反对也拿不出什么有利的反驳词语,毕竟刘彦已经明言长安会是都城,襄国仅仅是暂时停留,为了这么一个临时落脚的地方去和桑虞产生冲突很不合算。
  桑虞知道刘彦不反对不会有任何人出来反对,他更知道后面是要拿一些利益出来,是感谢能反对的人没反对,也是必须的一种利益让步。
  汉国未来的帝都就这么定了下来,暂时将襄国作为都城也顺利通过,百官众臣脸上都是无法掩饰的喜意。
  帝都都已经确认,离刘彦称帝也就不远。刘彦在作为大王的时候,朝中的一些职位可以悬缺,成为皇帝之后却是不能,代表着在场很多人将补上那些空缺,也许此刻只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大夫,未来却将成为某一部的侍郎,是很值得期待和喜悦。
  “此战首功为征南将军。”刘彦举起酒樽邀请群臣与之共饮,放下酒樽之后才问:“诸卿以为呢?”
  徐正亲率大军在淮水打了一场关键性的战役,远不止是战役获胜,还彻底击碎了东晋小朝廷抵抗的决心,致使小朝廷治下的世家认清现状,无论怎么讲作为实际执行者的徐正确实是立下了大功劳,没有谁可以反对。
  “得王上运筹帷幄,征南将军身体力行,方有灭伪朝之大业。”纪昌是百官之首,率先站起来提倡:“王上应当厚赏征南将军。”
  统兵灭掉一国是武将最大的荣耀,也是作为武人最大的功劳,又分灭小国、中国、大国和帝国。前一段时间桓温作为一路主将率军灭掉李氏成汉,桓温得以得关内侯的亭侯爵位,而在汉国的定义中李氏成汉只能算是小国。
  “臣以为,征南将军可晋爵为关内侯,享一县食邑。”纪昌深知东晋小朝廷不是什么帝国,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他又说:“亦可晋职为太尉。”
  汉国执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又混了一些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但无比尊贵还属于三公九卿中的职位。
  太尉是一国军队的最高武职,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立下灭国之功,成为县侯,再摇身一变成为极为尊贵的太尉,可以说是君王和中枢的厚赏。对于徐正而言,成为县侯当然是好事,可成为太尉对一个喜欢亲自征战四方的人未必就能多快乐了。
  纪昌话音一落,文武百官皆是站起身来,齐声道:“征南将军可为太尉。”
  以淮南一战来讲,徐正在战术上表现得一塌糊涂,在战略上虽然是中枢的示意,但执行的依然是徐正本人。太尉实际上也就是总参谋长之类的角色,没可能再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会待在中枢当好皇帝的参谋,以外界来看的确适合徐正。
  其实,最为重要的是,百官会那么统一只在乎一个,有丞相和太尉,补上御使大夫一职之后,中枢的三公九卿就算完整,刘彦称帝的基础就算是完整了。


第515章 也许真的该休养生息一下?
  现今各国称帝者不止有东晋小朝廷一家,石虎是在元朔三年的时候又恢复称帝,不过相对于东晋小朝廷在篡夺曹魏之后就是皇帝,作为胡人的石虎在占据中原绝大多数地区称帝算是合理,但石虎目前仅是占据并州和朔州称帝就显得无比的沐猴而冠了。
  东晋小朝廷自褚蒜子携小皇帝与宗亲、文武百官而降后,从法理上东晋小朝廷算是已经灭亡,那么东方大陆上称帝的只剩下石虎一人,其余各国皆是称王的王国,不是称帝的帝国。
  实际上哪怕是称帝也不一定就是帝国,帝国是强盛而无敌的国家,有一击而轻易灭一国的强大实力,像是曾经的西汉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南越、闽越、哀牢、夜郎之类的国家,又像是将地中海视为内海的罗马,连带占据整个中亚半个南亚的安息(帕提亚)也是帝国,而贵霜表面上是帝国实际上只能算是强盛王朝。
  天王是胡人用来在王之上设立的尊贵位置,石勒在占据大半中原之后,一些大儒劝进称帝,但他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个很明白事理的人,觉得自己是比普通的王更强大,可是依然忌惮东晋小朝廷,寻思一下也就自称天王。
  除了石勒自号天王之外,石虎是第二个也称天王的胡人,要是历史没有发生改变的话,续石虎之后自号天王的还有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慕容儁是在慕容皝死掉之后继位,先接任燕王,后面自号天王,不过在公元三五二年就称帝。另外一个天王是冉闵,但冉闵是在死后才被慕容燕国追封,原因是冉闵死后中原爆发大旱又有蝗虫肆虐,经由一些大儒和僧人的提议才被追封为武掉天王。
  冉闵这辈子是没有可能再当什么武掉天王了,想要获得王爵的道路也是曲折而又坚信,不是刘彦有多么排斥,是冉闵要立下难以想象的大功劳。
  “伪朝灭亡,石碣从东都撤军。”冉闵再次来到襄国,无法掩饰一种失望和晦气:“臣挥军追击,胡虏在汾水北岸四散,只得占据中都罢兵。”
  东晋小朝廷灭亡的消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是前后脚就被各国知晓。石碣赵国和慕容燕国的反扑是建立在汉军被牵扯在东晋小朝廷那边的前提,只要东晋小朝廷能够坚持住,两国真的是有反扑的基础。
  “谁都没有料到小朝廷会那么快灭亡。”刘彦自己都没有料到,以为会打上数年,毕竟南方多山又水道纵横,真不是那么容易打。他说:“小朝廷请降,消息传至并州与幽州,石碣与慕容鲜卑只知道大汉轻易灭掉小朝廷,被我军的强盛气魄所震慑,是应该出现迟疑。”
  慕容燕国还没有解决掉辽东的战事,预备从幽州扑向冀州的燕军是由慕容俊为主将、慕容恪为副将,含慕容鲜卑本族和其余仆从军、奴隶军有个近十万。他们还有接近七万是在高句丽战线与汉军为首的高句丽军、百济军、新罗军、倭列岛各国军、扶余个部落交战。另有就是鲜卑草原和山脉之内也牵扯着三四万慕容燕军。
  算起来慕容燕国正在开打的战线一点都不比汉国少,而慕容燕国仅是两州之地,足见慕容鲜卑还是非常强悍。
  东晋小朝廷灭亡得太快,不管是汉军强还是小朝廷太弱,对于石碣赵国和慕容燕国都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直接导致的就是反扑变得虎头蛇尾。
  “石碣会恢复能打则打,不能打则退散躲避。”冉闵满脸晦气地说:“这样一来战事必将长久化。”
  说与石碣赵国战事会长久化还是很有道理的,哪怕是汉国不惜代价猛攻,打下并州还有一个异常广袤又是草原的朔州,更重要的是汉国不惜代价攻打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臣听闻朝中诸公主张停息大型战事?”冉闵就是因为这个消息才急急忙忙跑到襄国:“石碣虚弱如斯,慕容鲜卑四处有敌,正是大汉一举剿灭的时机,怎么能够停息战事呢?!”
  汉国从元朔二年开始大举开疆拓土,到元朔四年恢复大半汉家旧土,但各州郡也就只有青州才堪堪算是在恢复元气,余下各州郡无不是百废待兴。
  目前刘彦统治下的汉国其实非常畸形,能够产生效益的也就是青州,其它州郡赋税的贡献几近于无。国家的产出堪忧,支撑起的是过百万的军队,要不是刘彦有金手指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明确地说,哪怕是刘彦有金手指,前期的积累基本上也被消耗大半,再来是国家真不能这样,恢复各地民生和生产就真的是迫在眉睫。
  “永曾,小朝廷是投降了,但不代表长江以南皆是汉土。”刘彦耐着性子解释:“我军夺取建康,各路大军继续向南方挺进,各地世家依然还在抵抗,南方战事没有因为小朝廷的投降而结束。”
  事实上也真的是那样,谁让司马一家子虽然是皇室却仅是一块招牌,长江以南长久以来就是门阀和世家自治的现状。汉国对世家、豪强、大族是强迫赎买土地,家族丁口也要全面登记造册,这个政策不改就会存在殊死抵抗的地方势力,那么汉军理所当然还是要一个又一个地方地杀过去。
  “对于大汉的幸事是,小朝廷投降使之失却大义,百姓因大汉国策心向往之,各地世家和豪强未能得获更多支持。”刘彦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饶是如此,以征南将军上报,大汉仍需时日才能彻底扑灭那些不服势力。”
  徐正依然是做着他的征南将军,负责统领大军消灭任何不服,汉家势力根深蒂固的地方仅是需要针对不服的世家和豪强,越是向南就变得越复杂,原因是盘踞各地的诸越与诸蛮。
  作为一个汉民族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刘彦是要一次性地解决困扰汉民族长达数千年的诸越和诸蛮,完成曾经始皇帝未能完成的雄途伟业,将诸越与诸蛮全数杀死、融合、驱逐,不过这样一来耗费的时间肯定又更长,具体会多久纯粹看诸越与诸蛮有多少韧性。
  冉闵是万般不甘心啊!先有桓温灭李氏成汉,再有徐正灭东晋小朝廷,他并不觉得桓温和徐正哪个比自己武勇或是厉害,偏偏最厉害的自己还没有能够完成灭掉石碣赵国的大功,而似乎因为中枢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灭石碣赵国好像又要拖久了?
  “寡人已经下令,取异族首级者依然记功得赏。”刘彦说的是杀胡令的延续,北方去干掉胡虏,南方也能去干掉诸越和诸蛮,安慰冉闵道:“此举措施会加快战争进程的。”
  针对南方的猎杀令,算是刘彦给长久生活在东晋小朝廷治下的普通百姓一个出路,看的就是南方百姓有没有那个胆子去猎头。
  认真算起来的话,北方的猎杀令已经趋于难有收获,毕竟石虎已经带着数量庞大的胡虏退却,慕容燕国境内的胡人一点都不好杀。南方的诸越和诸蛮数量应该是有个百来万,诸越和诸蛮没有国家,是以部落形式散居,有胆子去猎杀的话,有数量也有环境,收获肯定丰足。
  “恐怕是会有更多的中原骁果扑向南方……”冉闵撇着嘴说:“右丞相要均田,也要南方人有那个胆子。”
  刘彦听出了冉闵话中浓浓的地域歧视。
  北方多勇悍之辈没有错,可是南方也不全是怯弱之人,夏、商、周诸朝用了数千年征战南方可不是一直没能打下来。等到南方归于华夏的时候,南方不少地方也是出精兵,如曾经楚国的藤甲兵、西楚霸王麾下的江东子弟兵、西汉时期的南军、东汉时期的丹阳兵,都是能征善战的嘛。
  “臣自然不反对南方有勇士,但那恐怕已是往事。”冉闵不改歧视地说:“小朝廷统治南方太久,未见能率兵光复中原,时常数万南军对数千胡虏而大败。能与胡虏一战之军旅,莫不以南逃北人为卒。”
  刘彦不了解当代历史,无法去反驳冉闵。再来是,他记忆中好像也是那么回事,历史上东晋小朝廷各军之中,那些收纳从北方逃亡青壮组建起来的军队对上胡虏一点不怵,又以北府军最为剽悍。
  当然了,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军队,能不能打看的是将领怎么去训练和管束军队,东晋小朝廷之后的南方军队也不是一直都那么菜。
  冉闵其实是要来说服刘彦继续强势攻打石碣赵国,聊到一半竟然给岔开话题,摆下酒宴还在纠缠南方百姓究竟能不能鼓起勇气去猎杀换取功勋,等待喝了个宁酊大醉都没有将话题给扯回来。
  对付心有壮志、勇猛无匹但却不懂得弯弯绕绕的冉闵,刘彦是有意扯开话题拖延下去,得先让冉闵冷静冷静,可不能让这个政治智商负数的猛将去得罪更多的人。
  果不其然,醉得不省人事的冉闵被抬走,没有多久纪昌和桑虞联袂而来。
  “征北将军无征调私自离军而走,王上应当治罪!”纪昌和冉闵没仇,似乎也不讨厌冉闵,他严肃地说:“若为将者可无调令私自离走,军律法规何在?”
  刘彦没搭理纪昌,是吩咐人收拾一下,抬来新的案几摆上煮茶相关皿器。
  “处罚自然是该处罚的。”桑虞笑嘻嘻地补充了一句:“征北将军仅带十骑而来,解甲未有携带兵器谒见王上,罚些俸禄也就罢了。”
  刘彦撇了两人几眼,纪昌要求惩罚未必是歹意,桑虞说情也未必是好意。
  三人煮茶品饮,过程中是纪昌和桑虞在说话,刘彦是带着轻笑一言不发,后面又有数人过来,变成了君臣一同夜谈话事。
  “王上,攻一地而丈土,收人而登记造册,未来三年之内南方之土可以计量,南方之人可用于赋税。”吕议含笑抚须,说道:“大汉又添数州之地,如何使其所用,仍需计较。”
  “自始皇帝而始,南方归于华夏,数百年间却无所开发,此现状该止于当代。”蔡优才是管国家建设的人,他知道吕议为什么说那些:“中原数州郡丈土计人从未停止,南方丈土计人……人手甚缺。”
  丈量土地和对人口登记造册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困难,需要的人手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汉国光复中原几个州,续青州之后的兖州和徐州干了两年堪堪完成,冀州、豫州、司州等地方实际上才开始干起。
  汉国常年以来中枢职位空缺不少,一些郡县的地方官许多是赶鸭子上架,被赶上架的人没一个是平头百姓,至少也是地方大族出身。会这样的原因无比简单,为官需要审阅公文,不识字难以为官,而百姓想识字千难万难。
  军中退伍士卒可以充任乡、里、亭一些职位,造成的就是基层的官员反而不是什么难事。干丈量土地和登记人口的大部分就是军中退伍的士卒打下手,由至少一个县级别的官员来统筹。
  “咳咳。”桑虞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慎重地对刘彦说:“王上,国朝应当有一套择才选能的制度,为王上、为大汉择选更多优秀人才为官。”
  之前汉国的官员,基本上就是自荐与风闻的选拔,与西汉和东汉的孝廉制很相似,但并不是单单只有这个举措,有才能而向上晋升官职的并不少。
  刘彦很是感兴趣问:“如何择才选能?”
  所有人都是看向桑虞,有些是深怀期待,也是存在皱眉不悦的人。
  国家要以什么样的方式选官,关乎到一个国家日后的政治走向,有点变化的就是官员阶层会不会固定化,如同曾经的先秦时期老子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后面的西汉和东汉家族治世,到了曹魏时期走向官员垄断,又是到了西晋和东晋再次恢复“生而有种”的格局。
  “王上。”纪昌没给桑虞开口阐述的机会,说道:“今夜只谈风月,不论国事。”
  刘彦立刻就意味深长地笑了。


第516章 博弈无处不在
  生而有种对于权贵来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只要是掌握权力的人无不是希望子孙后代也能如同自己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先是讲血统的优良性,再以制度进行固化。
  想要达到生而有种的目标并不困难,实际上只要将知识进行垄断就可以了,偶尔再接受极少数的人进入自己的阶层,粉饰一下必将世世代代享受权力。
  桑虞说要搞一套择才选能的制度,类似的制度早就有了,比如先秦的唯才是举,到西汉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