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席卷天下-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代代享受权力。
  桑虞说要搞一套择才选能的制度,类似的制度早就有了,比如先秦的唯才是举,到西汉和东汉的察举制,又到曹魏时期的九品选官法,以上这些制度也就大争之世的唯才是举给了平民百姓冒头的机会,余下皆是和平民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唯才是举,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那么什么才是有才能的人呢?以大争之世的诸多例子来看,当时不识字只要有一项特别的才能也算是人才,诸如鸡鸣狗盗之辈。但唯才是举,其实举的还是识字的人。
  纪昌该是知道桑虞所谓的择才选能是怎么回事,特意中断话题估计并不是那么认同。他并不是平民老百姓阶级,要算起来是算寒门。而寒门实际上也比平民老百姓要好上非常多,区分的关键就是识字。
  欢宴有终时,众人离去和撤去案几等器具后,刘彦问了一下,时间已经到了丑时两刻(夜间一点半)。他的寝帐就在后方,走个几步也就到了,却是像在等待什么人似得,安坐在原位闭目养神。
  纪昌并没有让刘彦久等,离去片刻就来求见。
  “就知道泰安要来。”刘彦笑着让纪昌找个位置坐下,问道:“可是关于子深的择才选能之法?”
  “王上洞若观火。”纪昌恭维了一句,才说道:“右丞相确实是有了一套择才选能的思量。”
  自古以来能够搞出一套制度的人都不简单,学贯古今几乎是必备,要对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对于当代精英阶层有什么述求更是必须,再来就是对国家现状也该掌握。
  经过纪昌的介绍,刘彦听着好像有些那么不对味,桑虞搞得那一套是以唯才是举为基础,再结合察举制和九品选官法,很像是对已经出现的制度进行整合。
  “也就是说,定下日期公开择才选能,有才者不问出身可以自荐,到各自学府接受考试,通过的人由县、郡、州,一直角逐到中枢接受寡人的亲自考核?”刘彦多少是有些震惊,那一套虽然还没有完备但根本就是科举制度:“子深是有心了……”
  科举制的雏形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杨坚代周建立隋国之后成为官方制度,由杨广更进一步的规划。
  杨隋一朝科举制的出现是为了遏制门阀和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给大族、地方豪强、寒门跻身官场的机会,受限于教育不普及的因素,实际上与平民老百姓的关系依然不大。是要等待到了两宋时期识字率相对较高,科举制才惠及富庶百姓之家,没有点资本的人依然是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毕竟读书也是需要资本的。
  “王上,如今有才之人,何人不是身家颇丰?”纪昌看到刘彦神情奇怪,略一想就想起了曾经聊过的话题:“百姓求学无路……”
  刘彦不是没有想过要搞什么教育普及化,但也只能是想一想。
  教育并不是那么好弄,由国家来搞学府只要有钱就够了,但师资却是一个大问题,再来就关乎到教材,更为关键的是……不管国家还是百姓都承受不起脱产者。
  事实上就是这样,什么都依靠人工的时代,任何的劳动力都显得弥足珍贵,百姓之家下至幼童上到老者,不分男女老幼都是需要干活。
  由国家来养读书人,也就是对求学者衣食住行负责,再对学子之家进行一些补贴,这样的政策是可以铺开教育,但在任何国家都承受不起。
  汉国目前多少军队就意味着有多少脱产者,随着休养生息的国策已经快成为现实,再次裁军都被提上日程,既然都要裁军让民间有足够多的生产力,怎么可能还会自行制造出不知道多少数量的脱产者。
  “天下识字者寥寥,无不是豪强、大族、世家之人。”纪昌苦笑着说:“天下受世家之害久矣。”
  这个就是刘彦苦恼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择才选能的制度,目前受惠的都不会与平民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能被挑选为官的也就那些群体。
  “臣所优者,大汉将步小朝廷后尘。”纪昌也算是胆大,说道:“不如就安此现状。”
  汉国现在的情况其实还算不错,为官者虽然依然是豪强、大族、世家出身的人,但平民百姓至少还有从军改变命运的途径,再则是确定择才选能的制度后,利益集团必定抱团,文官势力肯定也是要抬头。
  现在还不是让文风鼎盛出现的时候,尚武好战才是国家所需要,那么国家出现什么政策就显得异常关键。
  “维持现状啊……”刘彦想了想也是该这样,又说:“休养生息,绝不能使文景时的无为而治,有为而治则依赖于百官,监察百官成为首要之务。”
  纪昌听明白了,想要监察百官的话,汉国的御使大夫人选就该早早确定,然后是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也该补齐,再来就是廷尉府的事情了。
  “臣举荐庾翼为廷尉,谢艾可为御史中丞、王简为侍御史、崔悦为监御史总署。”纪昌是斟酌了很久才有这些人选:“只是庾翼那边……”
  庾氏一族之前就提过,他们仅是留下部分族人,等待汉国光复长江以南就要乘船出海,以阖族之力攻打林邑国。
  “寡人以为庾翼会欣然上任。”刘彦还是挺欣赏庾翼,包括庾氏一族敢于向外开拓。他笑着说:“阖族向外开拓,于大汉有一高官,不是对庾氏一族有利吗?”
  纪昌也是笑了,什么阖族向外开拓的事并不显得稀奇,华夏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可不要太多,夏朝是怎么回事很难考究,可是光殷商末期就有相当多的家族向外夺地建国,多庾氏一族一个算不得什么。
  御史中丞是驻在皇宫,侍御史负责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是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们。
  谢艾现在是武职,但人家却不是一个只能当武将的人,他是儒门学子,有很高的才学造诣,为人谦和有礼,个性却有刚直不阿的一面。他今次率军攻克建康,爵位晋升是一回事,官职上也要有合理的安排,当御史中丞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
  王简在石羯赵国当过不少官职,最为顶峰时期是冉氏秦国的尚书令,应付起侍御史一职绝对是没什么难度,纪昌举荐他的理由也是非常简单,他归附汉国之后立场坚定,还能起到牵制桑虞那边的作用。
  崔悦是清河崔氏一族的族人,原先是在石羯赵国为官,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新平相,石虎率众迁徙之后转投汉国,在汉军克定冀州时清河崔氏出了不少力。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是同出一宗,追述起来要到秦汉时期,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
  刘彦对纪昌的举荐感到很满意,汉国现在出现了不少利益集团,一些平衡肯定是要做,什么样的人安插在什么位置就成为掣肘和平衡的关键。
  “这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纪昌直言不讳地说:“王上治国离不开他们,只是不要形成恶性内耗才好。”
  汉国现在的政局其实挺复杂,这个与刘彦光复汉家旧土的速度太快有关。因为地域的不同,出身门第上面的区别,概括下来大体是会分成两个大派别,也就是北派和南派。
  北派又分为世家与寒门,分为魏郡桑氏、博陵崔氏、长广纪氏、东牟蔡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平原王氏、赵郡张氏、中山郭氏、长广李氏、长广骞氏,等等不下于三四十个能为世家者。这些家族大多是在胡人统治中原时期崛起,仅有长广纪氏、东牟蔡氏、长广李氏、长广骞氏是刘彦崛起才跟随发展起来。
  南派几乎没有寒门,除开吕议所在的江夏吕氏之外,无外乎就是桓温、谢安、袁乔等等那些出身东晋小朝廷治下家族的延续。
  对了,除了那些家族之外,还有一个武将的派别,大体上就是以冉闵、徐正、吕泰等等人为核心,像是桓温和谢安也能算是武将派别的一部分。
  汉国会这样谁都没有办法,谁让刘彦是崛起于微末,从长广郡开始征战,打下如今辽阔疆土。其实哪怕不是刘彦崛起于微末,早期身边追随的人也会形成一个集团,然后是随着开疆拓土又接纳进来无数个集团。
  刘彦知道纪昌尽管说得直白却是一点不错,人分群体是永远无法制止的事情,从原始人到日后不管社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只要有人就会出现集团,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让他们斗到损害国家。
  休养生息不止是针对百姓,怎么去理清楚世家,又怎么去分配国家官职,诸如此类都是停止大型战事之后刘彦该做的事情。
  “王猛现如今是在何处为官?”刘彦可没忘记这个丞相之才,得到答案之后又问:“政绩如何?”
  “先任豫州一县之长,后调冀州渤海郡南皮,颇有建树。”纪昌知道刘彦很刻意在培养王猛,知道刘彦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是想借自己的口来进行一些安排,也就说:“今岁查勘考核,可担任一郡郡守。”
  刘彦对世家的态度没变,世家可以存在,但世家绝对不能势大。教育普及很难办,他只能是先培养出一批寒门,如曾经曹操做的那样提拔起寒门士子抗衡世家子,过程中再建立起相关学府,为广大平民求学打开大门,循环渐进地推广教育。
  “章武郡是一个不错的郡。”刘彦口中的章武郡是与慕容燕国爆发战事后的前线:“景略下一个任期就到章武郡吧。”
  纪昌是左丞相,但职权倾向是比较偏于军务,民政管理方面是由右丞相桑虞主导。
  刘彦要安排王猛该找桑虞,对纪昌说及却是有用意,想必纪昌也能猜想出来。
  两人这一聊,直接就是聊到黎明,纪昌离开王帐要回自己的大帐,走到半路却是看到好像静候已久的桑虞。
  “王上谈兴甚佳?”桑虞的发簪和披肩之上有些许露水,弹了弹问纪昌:“泰安可还有精神,到虞帐中一叙?”
  纪昌上上下下地看了桑虞很久,叹息道:“子深,你太急切了啊!”
  是什么重要的事情非让桑虞站了大半夜都要等到纪昌?无非就是择才选能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面对纪昌像是责备一样的话,桑虞脸上含笑不出一语。
  “子深想想当初追随王上之时,再思量思量如今行事。”纪昌也算是仁至义尽,说道:“不要为家族所拖累。”
  “虽有私心,却不敢忘记国事。”桑虞以坦然的笑容回应,一幅问心无愧的模样,说:“惠及万民亦虞所想所愿,奈何现今难有作为,再则泰安也不想看到南方世家充斥朝堂吧?”
  身为左右丞相的纪昌和桑虞站在道路边上交谈,士卒之类的人当然是看看也就罢了,身份足够的人看到了却是愣神顿住脚步,而后以各种表情离开。
  也许是当街交谈真的不好,再来是桑虞态度坚定,纪昌再困顿也只能是随着桑虞而去。
  两个朝廷众臣发生什么事很快就禀报到了刘彦这边来,听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拓跋秀的伺候中脱衣准备小憩,躺倒在床榻上闭眼之前说了句:“幸好是我,换做他人就该心忧如焚了。”
  拓跋秀正要离去,听到刘彦的话眨了眨眼睛……


第517章 王猛的日常
  “如王上雄才伟略者世间寥寥,面对困局亦能高坐庙堂。”王猛现在是南皮县的县令,就任的时间该是不到一年,管理着一个人口有三万七千多人的县。他看着对面的士子,笑道:“国朝北派与南派明朗化,何尝不是王上刻意为之?”
  南皮县是渤海郡的首府,在首府当县令历来就不是什么轻松的事,下要面对治下数万人,上要面对近在咫尺的郡守以及一郡诸多官员,出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会牵扯出惹不起的人。
  说惹不起是相较于没有强大或特殊背景的人,王猛原来是一个寒门中的寒门,依靠自学而成才,后面得到天大的幸运被征辟为君王贴身秘书郎,仅是有当过君王贴身秘书郎的履历就足以作为凭借,哪怕是郡守都不敢有所造次。
  王猛从中枢下放地方做官,履任过豫州的一个县长职位,到南皮当县令算是地方上的第二个公职。有君王贴身秘书郎的履历使地方上任何官员都不敢小觑,甚至可以说地方的官员下至一亭的亭长上到一郡之首都是小心翼翼地对待,他的地方官经历很少会遇到什么麻烦。
  因为背景特殊,王猛有了为政上的便利,少不了是会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也会特意与之结交,像现在坐在他对面的士子就是其中之一。
  士子并不是渤海郡人士,是河间郡乐城人,姓名卫康。
  要说卫氏自然是出过不少的名人,像是西汉时期的卫青就是其一,不过卫青所在的家族在西汉末年遭受重创,一直是到东汉时期书法大家蔡邕选择女婿才出现一次,然后东汉末年在支持曹操的众多世家中看到痕迹。
  现在结交讲究在互相介绍时讲明白自己的身世,这个是受曹魏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大体是上就是上品不交寒门那么一回事。卫康介绍自己的家世,提到过河东卫氏,那么出身就显得很明白了。
  卫康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过任何的痕迹,但他所在的家族有一人相当出名,那便是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的卫铄。
  卫铄之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并不是因为她书法绝佳,是她当过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她本人是师从钟繇,而钟繇的老师又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大家蔡邕。她的儿子李充也是一名书法大家,不过在文坛上却是没有什么影响力。
  卫康出身决定了一点,那就是他的书法相当不错,来找王猛就带着众多的笔迹以求教之名。
  王猛有读书,要说对书法有什么研究则是未必。
  研究书法都是大富大贵之家才能做的事情,毕竟学习书法不止要有家庭环境,还需要收集诸多书法大家的笔迹,其中又以传世碑文最为珍贵,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收集到名人的笔迹。
  卫康是一个很有眼色的人,谈了一下下看出王猛对书法没有研究,开始讲起了风花雪月。然后他发现王猛对风花雪月只是应付,没等王猛表现出什么不耐烦将话题转到了时政。
  中原被胡人统治和肆虐了几十年,早先的世家基本上已经“衣冠南渡”,哪怕是世家在中原留人也仅是留下一些旁支。数十年的不堪回首葬送掉不知道多少人,世家留在中原的旁支能够幸存已经不容易,只有极少数的世家旁支发展起来。
  发展起来的世家之中并没有卫氏一族,他们从曾经的举国名望,先是掉到一郡的郡望,到了当代除了迁移到南方的主家过得还算不错,在中原的旁支连县望都仅是堪堪维持。
  卫康能够见到王猛,还是王猛个性谦和,再来是王猛近期也没有太繁重的公务,其实最主要的还有卫康献上了一个屯田之策。
  讲时政,讲的就是汉国面对的局面,太高端的东西卫康无法讲也不敢讲,诸如汉国该怎么去面对看似苟延残喘的石羯赵国和看似强盛的慕容燕国,又怎么处理表露敌意的拓跋代国和张氏凉国。他能讲的是汉国怎么面对民生的复苏,根据王猛的施政投其所好。
  作为一县的县令,王猛最应该做的是安抚百姓来恢复生产,而要做这个的前提是丈量土地与进行人口登记。
  土地的丈量和人口的登记在夏季之前就已经被王猛做完,到了秋季是查勘民间土地持有量,却不是为了秋收后的税收,是官府按照市价进行合理的收购。
  卫康献上了屯田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曹操时期的屯田方法,后面又有钟繇进行过一些改良,到了司马懿主持的时候再加入一些水利法。
  关于农耕的事情在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不用刻意提起,王猛接受并表示会上呈中枢之后,代表卫康至少是有了上达天听的资格。这样一来,卫康有了资格,也是必须表现自己的才能。
  汉国对外战争没有让卫康有过多可以评价的地方,隐隐出现苗头的派别利益之争就成了可以谈一谈的话题之一。
  王猛不知道卫康是真的有见解,又或者是要哗众取宠,没等卫康多说就终结了话题,隐隐表示那关乎到了君王策略,能不谈还是不谈。
  卫康其实挺尴尬,见没有话题可以增进感情,起身正要告辞离去,却有县府衙卫前来禀告,说是有一自称释道安的僧人求见。
  “在下知晓此人。”卫康对王猛说:“此僧人师事佛图澄,为常山扶柳人士。”
  王猛不知道释道安何许人也,却知道石虎极重佛图澄,又听闻神通广大时常能够展露一些奇异手段(大概是有些可以惑人耳目的魔术)。他是一个没有多少好奇心的人,因为身份背景特殊没少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求见,其中就不缺少僧人,依稀记得释道安就至少求见了三四次?
  “石羯众僧之中,以胡进为恶最重,佛图澄常劝石虎不可过多造杀戮,释道安师事佛图澄想必也是此类中人。”卫康又不想走了,却是不好重新落座,只能是站着继续说:“胡进此人乃是华夏苗裔,入沙门却不修以人为善之佛法,转诸苟且恶事,石虎于元朔二年造就杀戮就与此人有关。”
  佛图澄是西域龟兹人,来到中土的早期行走于民间,后面才被石虎请到襄国。他被石虎看重之后,开始走自上而下传播信仰的道路,还真的让石虎推广佛教信仰,就是信了佛的石虎和那些胡虏并没有变得善良,一度让他有想要抽身离去的念头,就是难以辞行。
  说胡进是个恶僧,那是站在华夏苗裔的立场之上。
  石虎本来就以杀人为乐,酷烈和诡异的手段多不胜数,有心灭绝治下的华夏苗裔很久了,只是没有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名目。
  胡进看出了石虎的心里所思,他就对石虎说“中原的晋人已经开始恢复元气,有一天大赵王朝会被恢复元气的晋人所灭,天王应该及早将晋人杀光”,历史要是没有被刘彦改变的话,从公元三四一年就该是中原晋人面对有计划、有策略、有预谋的杀戮开端,杀戮一直持续了七八年之久,直至石虎病死才有了冉闵崛起的机会。
  冉闵之所以能够崛起的背景有些诡异,首先是石虎欺骗说会立冉闵为太子继承王位,等待石虎死了却不是冉闵登位,是石世成了大赵天王。石世登位之后继续执行灭绝中原晋人的国策,到了这个时候中原晋人其实已经到了几近没有活路的边缘,冉闵趁势而起其实是石羯赵国境内晋人的一次绝地反击。
  刘彦改变了历史,自西汉、东汉、匈奴汉国之后,东土之上再次出现一个汉国。当然了,史书记载匈奴汉国绝对不会出现“汉”这个国号,是会以匈奴赵国来作为正式记载。
  而这个汉国已经坐拥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冀州、梁州、益州,关中各地以及南方各州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收复,且先不谈民生之类的事情,以军事及版图而言,汉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东土最强之国。
  沙门在东土的传教伟业是石虎率众远出并州而被打断,再来是稍有基础的东晋小朝廷眼见也是覆灭。沙门还没有来得及在慕容燕国以及拓跋代国、匈奴诸部、柔然部落联盟、东西高车部落联盟进行传教,等于是一片大好局面随着汉国的崛起被一击而破碎。
  “沙门传教之心坚决,听闻曾有僧人随大王王辇行走各处,屡次求见而不可得谒见?”卫康知道的事情似乎不少,说道:“当时县尊伴随大王左右,想必是有所知情?”
  王猛当然知道是有那么些回事,更知道身为汉国主宰者的刘彦对佛教虽然没有恶意却不会接受。
  世人皆以为是因为胡进才惹得刘彦不接受沙门,理所当然是有胡进的因素在内,但更多的是刘彦知道沙门会对东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破坏。
  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到了南北朝时期是沙门强势崛起的时代,甭管沙门的多少人是善念或恶念,事实造就的是沙门广占田地和大肆建造寺庙,同时沙门向民间疯狂地放贷,导致沙门持有的土地和财富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持有量。
  更甚者,当时的沙门还掌握了不止一个国家的朝堂走势,也就是国家制定什么国策和对外的交涉都是沙门说了算,要是愿意建造地上佛国绝不会有什么难度。不过必须说的是,建造地上佛国的伟业是被沙门自己的人给破坏,原因是着实贪婪无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干掉皇帝的事情干了不少,还因为过于贪婪惹众怒,才有了南北朝时期的几次灭佛风波。
  “国朝有‘道’,专祀八方诸神,祭国朝烈士,沙门紧张并非一二日。”卫康说的“道”,不是后世的道教,也不是汉国的国教,是刘彦系统的产物之一。他当然是不了解那么多,只是说世人了解的现状:“沙门传教之心坚决,上不断谒见大王以及重臣,下没有断绝传教。”
  汉国各地包括南皮县也有沙门僧人的活动,哪怕是汉国没有明令禁止沙门传播信仰,可是因为有胡进的存在让沙门的信仰传播千辛万难。估计这个就是一些沙门中人迫切想要从汉国高层打开僵局的原因,亦是在那个“道”没有被确认为国教之前的倾力挽救措施。
  王猛很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刘彦绝对不会让沙门在汉国发展起来,还没有什么动静不是汉国不做,是汉国需要应付的事情太多,解决沙门的事情暂时排不上必须处理的序列。
  卫康还在进行自己的见解,刚才那个衙卫却是又回来。
  “县尊,求见的僧人于府衙之外被百姓殴打。”衙卫一看就是从军中转职,他有着明显的幸灾乐祸表情,说:“被打僧人只是不断口宣让人听不懂的梵文,没有进行反击。”
  梵文大概就是现代印度诸多邦的一种俚语,释道安会念梵文也足见是深谙佛法。
  “成何体统!”王猛多少是有些怒意,却不是因为其它:“府衙门前斗殴,置汉律于无物吗?还不尽数拿下!”
  衙卫就是因为这个才过来禀告,得令也就下去。
  “呵呵。”卫康立刻笑着说:“县尊此举,却是让那僧人心想事成了。”
  王猛又不傻,他屡次拒绝见释道安,而似乎释道安要见的意愿无比坚决,三番五次之后用一些策略也算正常,原因是被捕之后肯定会有上堂断案的过程,甭管是在什么场合见,不都是见面嘛。
  “先生,猛还有诸多事宜。”王猛其实早想送客,卫康看似也早有告辞的意思,就是发生了那么件事又耽搁下来。他率先站起来,行礼道:“先生所献之策,猛必将转呈中枢。中枢回讯之前,先生可否暂居于南皮?”
  卫康自然是无不应允,要不还来献策是为哪般?
  王猛送走了卫康,独自一人的时候终于是露出了苦笑,特殊背景自然是有诸多好处,可是经常被一些人作为上进阶梯也着实是万般苦恼。


第518章 对土地的渴望
  一县之地,人口三万以下为县长,人口三万以上为县令。县令之下还有县丞和县尉,县丞主持六曹,县尉管一县刑名、徭役征发和县内军事操练,又有主簿、廷掾、主记室、县少府。六曹分为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随后有诸多蔷夫和游缴。
  汉国大体上是遵循旧汉体制,独在乡间不设置三老,原因是三老虽然主掌教化却基本上是宗族产物,实际上并不利于官府直接控制到民间。
  刘彦是从无到有地建立地国家,缺少足够多的官员不得不接纳大族、豪强与世家,但是依然缺乏足够多的行政人员。
  汉国优泽士卒,因伤残废退役有后续抚恤,条件允许亦是会优先安排位置,县令(县长)以下绝大多数的职位就是由军中退役人员就任。
  相较起之前的王朝,汉国的公职人员明显要多很多,那是刘彦一开始就认为权力该下乡,不是由地方豪族来控制。
  一个国家想要将政权力量遍布山河绝对不容易,首先就是行政人员要绝对的充足,要命的是行政人员可不是那么好找,刘彦以军中退役人员充任只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公职人员一多,那么国家对公职人员的薪资又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军中退役人员到地方充任公职人员其实没有多么顺利,以往是每个地方的当地人被举荐为官或吏,一般情况下是当地有人望的人,说明白点就是各地的大族或豪强中人。必须要说的是像刘邦那种家庭的人能成为亭长,主要原因是刘邦老父亲与县长是故交,再来是刘邦有一个团伙。再说的是,以地方流氓和混混为小吏(编外公务员),那可不是到了天朝才成为特例,是古来有之啊!
  一片废墟之上建立的汉国是从胡人手里光复河山,旧有规则被胡人破坏大半的前提下,执行新政的阻碍也就是地方上的大族和豪强。
  因为相关国策的关系,抵制的大族和豪强将要面对汉军的清剿,只要不想家破族灭再不愿意也只能忍耐,那么也就能够想象得出一点,无论汉国民间这层水面看着是多么的风平浪静,可是实际上水面之下绝对是暗旋涡处处。
  “新平里?”王猛知道一个里发生的事情传到县衙不会是小事,不过还是得问:“出了何事?”
  县尉黄霑是军中以军侯退役到民间,不是野战军团的军侯,硬要说起来就是二线部队的军侯。要是野战兵团的军侯,退役后的安排至少也是郡内各职位之一,当一郡都尉或许不够格,可是当一郡兵曹绝对是足够了。
  新平里是南皮县众多的里之一,不过离南皮县的核心比较远,算是偏远的里。通常之下,离权力核心远的地方,官方力量就越薄弱,越容易发生一些不法的事情。
  “发生了命案。”黄霑身为县尉当然负责刑名,他特地向王猛禀告是事情既是大又显得复杂:“一家三口一夜之间毙命于家中,歹徒作案之残忍可见一斑,不但杀人且砍掉四肢与头颅,公然摆放于门院前。游缴初步追索到的线索与当地大族有关,疑是土地纠纷和契约纠纷。”
  游缴就相当是后世的警察,专诸管理治安和缉拿盗贼。
  不得不说的是,汉国光复一地就要丈量土地与进行赎买,但是官府有官府的政策,下面的大族和豪强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官府不是要赎买土地吗?大族和豪强就将名下的土地事先转到一些人手里,那些人之前也许是该家族的家生奴隶之类的人,也可能是临时找来,总之就是明里减少所持有的土地,暗地里那些土地却依然控制在手里。
  汉国对各地大族和豪强的手段并不是一无所知,可能是力有不逮,更加可能是刻意放纵,各地官府重新恢复运作之后,对于之前土地契约重新登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