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席卷天下-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艾没有率军深入城池,他们要做的是夺取更多的城门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续的部队开来之后可以进入城内。再来是他需要见一见那些投诚的人,甚至是拉拢更多的人为己所用。
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跳反,那是他们认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实是相当的简单,淮水一役要是晋军取胜,他们知道东晋小朝廷还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败,还是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军势击败了使用各种阴谋手段的晋军。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莫过于是堂堂正正,以少数的兵力再以强势姿态进行强推最是使人感到震撼,会让人彻底了解到双方的差距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是难以横跨的沟堑。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打的不止是军队的较量,也不是简单的国力较量,人心的变换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一旦某一方的大多数人觉得没有获胜希望,那一批人不但会从内部自行瓦解,还会投靠敌人成为助力。结果就是一方强者更强,另一方自然是弱者更弱。
门阀和世家抛弃国家从来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们为了发展和保存自己的家族什么都干得出来,别说司马一家子是块招牌出卖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就是换做以后有强势的君王执政也是出卖起来一点都不犹豫。
建康真的就是一座巨城,后面桓云亲自见了谢艾,就城内局势进行一些讲解,大体上建康已经被分割成为大大小小的战场,外围是站在汉国这一阵营的力量取得优势。
“百姓欢迎王师的到来。”桓云说的是百姓参与了厮杀,百姓选的还是让汉军占领建康城。他后面却是蹙眉说:“越是往内,优势则在于伪朝。”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格局注定百姓永无出头之日,那么他们自然是希望生活在汉国治下。一旦统治方换成了汉国,他们或许无法得到平白无故的好处,可是至少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不像是东晋小朝廷生下来就决定一生的高度。
“王阀与谢阀是要一错到底了?”谢艾是从桓云这里知道一点,全力抵抗的那些人是以王氏门阀和谢氏门阀为主。他恰恰是忧虑有足够威望和人脉的门阀率众坚决抵抗:“这样会将整座城池打烂。”
其实现在建康城看着也差不多被打烂了,不知道有多少座房屋成为火场,又有多少被推到成为残垣断壁,就是最后整座城池会不会真的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
建康城是不是会变成废墟在汉国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死伤多少人或许刘彦会在乎一下,但是众臣最在乎是能不能将小皇帝抓到手里,次要的就是那些主持抵抗的人能抓多少。
“各处城门依然是掌握在手!”桓云却是不无忧虑:“王羲之先前出城,要谨防外围晋军杀回夺取城门。”
建康城周边被建造起连绵的防御带,不下于二十万晋军屯驻,要是王羲之真的率军回归必定是要给这一事件增添变数。
“我军已经发动攻势。”谢艾自然是担忧会有晋军回防,他却不能表现出来:“王羲之要有那个胆魄放弃战线才行。”
后续部队逐渐抵达,谢艾要求桓云与庾翼协同指挥,部队要尝试一次推进到宫城,若是能够一举攻克宫城就能结束一切。
桓云自然是无不应允,无比卖力地协调。
庾翼却是觉得心累,不过倒是没有拒绝谢艾的请求,毕竟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
天色逐渐放亮,满城却是被烟雾所弥漫。这个绝对不是起雾,是太多的火势逐渐熄灭,大火灭了却有更多的烟雾会产生,不但是视线变得模糊,空气也绝对足够呛人。
整座城池稍微显得平静的地方只有宫城,不过也仅是稍微罢了,算得上是暴风大雨之前的平静。
章台楼阁的宫阙建筑群,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大多数卫士脸上没有表情,他们的眼眸却是控制不住地看着远处飘向天际的烟柱。
宫城的城墙之上布满了弓弩手,连带一些重型器械的八骏弩也是上弦的状态。可以看到墙面之上搭着一些云梯,城下布着一些尸体,尸体是由城墙脚下一直向外面延伸,是不知好歹的世家带人前来尝试攻城留下。
对于小朝廷的一些人来讲,昨夜建康满城竟然有超过三成的世家立即起兵造反,无疑是开启了属于小朝廷的末世,随着汉军开到必然会有更多识时务者参与到造反之中,一旦汉军那边的指挥官整合起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末世就真的要降临。
褚裒已经放弃了外围,将所有能够聚集的兵力调遣向城中心,以宫城为核心布置防线。他现在能够期盼的不是汉军自行退兵,更不是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良心发现,只能将一切的希望放在王羲之身上。
“国丈,东城已经出现汉军的身影。”荀蕤多少是有些惶恐地说:“汉军比王右军更早到,是不是……”
建康的东城就是丹徒的方向,更加明白一点说就是摄山应该被汉军攻克了,而王羲之昨晚连夜出城就是去摄山。
“对于我等而言,只有固守以及突围。”褚裒其实老早就心乱,只是在强制让自己表现得镇定:“固守是为了等待援军,只有援军抵达才能成功突围。”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体系早就注定了一件事情,军队是掌握在各个门阀和世家手里,今一次是桓氏和庾氏公开反叛,又有众多的世家尾附其后,十万戍卫军在一开始就分裂,目前城内最大的战场就是在上演同室操戈。
“悔不该早早迁都啊!”荀蕤所在的家族在这一场动荡选择的是站在小朝廷这一阵营,他的弟弟荀羡却是作为刘彦的近亲秘书郎。他并不觉得事败之后弟弟能保证什么,是真心希望小朝廷可以度过危机,也就说:“宫城有将近两万卫士,有近四万戍卫军和三四万世家私兵相助,要不直接突围吧?”
褚裒比任何人都想突围,却是无比郁郁地说:“桓贼与庾贼伙同汉军,必然是重兵而来。王右军不到,固守宫城尚能抵抗,突围恐怕是羊入虎口。”
第512章 小朝廷之亡(五)
一件已经重复很多次的事情,建康城占地范围真的非常庞大,导致的是城墙根本就非笔直,是到了一些位置之后必须进行拐道,城门的布置也是根据城墙的形状和位置来设立。
伏伟率军来建康的路上并不曲折,他们在穿过晋军防线的时候甚至就没有动什么刀柄兵只因为防线上的晋军受背后门阀与世家的指示投靠了汉军,而这个时候王羲之还在向摄山的路上赶。
东晋小朝廷这艘船已经破得千方百孔,时时刻刻都有跳反的世家出现,以至于局势演变成小朝廷不止是要与汉军为敌,还要承受不断的反叛,那是世家政治所带来的恶果。
事实上世家真的不会忠诚于除了家族之外的谁,一切都是以本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事态严重到了一定地步保住家族利益才是首选,除此一切都处于可以出卖的选项。
有接近两万属于汉国那一阵营的部队出现在东城,这个消息对于被困宫城的人来讲无疑是个噩耗。
建康的东面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是战场,那里有着几十里的防御纵深,更有十七八万的晋军驻守。有汉军从东面而来,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那边的晋军已经瓦解,甚至是王氏门阀也跳反了?
褚蒜子的悲凉在于,皇室仅是掌握了宫城一万左右的战力,褚氏七拼八凑也仅是凑出不到四千绝对可以相信的武装,想要依靠那些力量突围基本是妄想,再来是局势一再恶化那些站在自己这边的世家随时可能会转变立场。
“臣以为汉军只是取巧来到东城,绝不是那边的部队出了问题。”李氏成汉灭亡之后,常璩就在东晋小朝廷这里做了官,他说:“应当派出人手前去东面调遣部队回来解围。”
褚裒很想说人人自危之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像是桓氏门阀在之前也没有显露出造反的迹象,偏偏就导演了这一出大戏。他觉得桓氏门阀可以那样做,那么王氏门阀为什么就不可以?可是这些话他不敢说。
他们这样的争执和吵闹已经持续很久,外面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传回,内部却是长久没有能够拿出主意,让一直在旁观的褚蒜子想着哪怕是一个坏主意都比继续这样争吵下去强。
就在吵吵闹闹中,又有人过来禀告,说是入了北城的汉军已经向宫城方向推进。
“诸卿。”褚蒜子首次开口:“可愿随哀家上城楼一观?”
甭管在场的人在想什么或是已经拿定什么心思,身为太后的褚蒜子邀请,他们都是愿意随同前去。
东晋小朝廷的宫城是建立在东吴王室的基础之上,由于司马一家子全面衰弱长久以来并没有建造新的宫殿,甚至可以说也没有进行过修缮,使得宫城看去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显示出破败的气象。
再小的宫城也小不到哪去,一众人等乘车的乘车和骑马的骑马,少不得是有人徒步,出了宫城核心大殿往北,穿过东林园来到大通门。
褚蒜子一路上亲眼所见,本该无比肃穆的宫城变得无比杂乱,随处可见巡逻的卫士,再有就是路上倒毙了宫女和侍从,一些宫殿的大门是敞开,里面像极出现了掳掠,连带原本还算秀丽的东林园也是变得一片狼藉,不少树木是被砍掉。
现在不是讲究什么排场的时候,褚蒜子可没有一身华丽的章服,小皇帝司马聃也没有穿冕服,乘坐的车辆更没有插上什么天子节。
随行的一帮人,他们穿着很乱,有身穿常服者,有身穿官服者,更多是一身的戎装。以穿着的不同可以判断建康生乱时是什么状态,也是先后被请进宫城。
宫城的北面并不是作为居住区。大通门之外有一个同秦寺,再有大夏门边上的归善寺,两个寺院在建康的香火并不差。再往北有处鸡笼山,那里是东晋小朝廷的陵园区,葬有东晋历代的先帝,鸡笼山北面是玄武湖。
站在大通门向北面看去,同秦寺的庙宇清晰可见,那里此时此刻并没有什么人影,却是也能够从遍地的尸体和杂物看到也是经历过混乱。
其实宫城的北面城门颇多,大通门仅是东林园的出口,其它几处各自连接着外面的坊市,会有这么多的城门纯粹就是一些礼法所致,就好像是干什么就从哪个门进出一样。
在同秦寺的东侧有一条笔直大道,它连接着宫城和玄武湖,位于玄武湖东南侧的是覆舟山。覆舟山边上有一条溪水,导致的是这边桥梁颇多。
“鸡笼山大火未止……”褚裒又扭头看向西面,说道:“石头城那边依稀可见飘扬我军旌旗。”
其实石头城距离大通门非常远,人的肉眼是能够看到有旗帜在飘扬,可是看去已经是模糊到连颜色都难以辨认,哪能看出是属于谁的旗帜。
玄武湖是建康城内最大的湖泊,其面积绝对比整个宫城都大。往年突发大雨的时候,玄武湖就是建康城内的一个灾难,以至于东晋小朝廷耗费巨资不断打造长堤,几十年修建下来长堤总长度绝对有百八十里,一年是比一年加厚加高,才算是让玄武湖成为一个纯粹的赏玩地,不再有什么祸害。
汉军入城的区域是西川府,位于玄武湖长堤的西侧,是在石头城的北侧。要是从地形来判断,汉军想要抵近宫城之前,说什么也该先将石头城给攻占,要不然是会被截断后路,才有褚裒着重讲出石头城依然在晋军手中的话。
谢艾此时此刻就真的是在研究石头城。
石头城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满是石头的基础之上,该处是建康城内的一景,山为石山,山脚有东侧溪水、西侧就是长江。它海拔不高的山体上是一个城中的坊,居住有市民,长期也有驻军。驻军是为了监视长江动静,本来就有大型的军事器械工事,等待汉军在长江全面占优之后又增多,目前少说有数百八骏弩是对准了长江。
“不攻下这里的确不宜进逼宫城!”谢艾手里的地图是桓云提供,看着有充分的原始特色,也就是只描绘出大概,不会有什么数据。他将地图卷起来,问道:“其上有三千左右的驻军?”
“三千驻军是为了防备长江,现如今绝对远不止三千。”桓云苦笑说:“本是要趁其不备抢先拿下,可是没有成功。”
谢艾已经从桓云这里知道石头城的驻军是谢氏门阀掌控,关于谢裒病逝,谢氏将军队指挥权交给褚裒也已经确认。他其实还是搞不懂谢氏门阀究竟怎么想,除谢安效力于汉国之外,谢氏门阀到了现如今的态势依然处处与汉国作对,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四千汉军和杂七杂八的三五千人抵达石头城北侧,从该位置看向石头城所在位置,首先看到的就是高耸陡峭的山体,石头的色调为土黄色与红歇色,峭壁之上少有植物,看着也没有向上的通道。
“这边不算石头城区域,是北侧荒山,仅有两山包夹谷道内部有一条向上通道。”桓云手指远处石山,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晋军身影:“将军若是要攻取石头山,需要绕道西篱门左近,就是……”
西篱门就是宫城的外郭篱笆墙其中一处出口,这一道总长度逼近三百里的篱笆墙,它是建康城三道城墙的其中一个,形状可不是什么笔直,要是能够总览其实就是一个扭曲的橄榄形状。也就是说,汉军光是入了城还不够,还要面对这么一道篱笆墙,而说是篱笆墙其实也不完全是,它的高度该有两丈左右,墙面用篱笆保护,内在其实还是夯土结构。
恰恰是因为东晋小朝廷的极度缺乏安全感,要是让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姿态推进过来,受于地形限制在第一道城墙就不知道该耗费多少时间才能攻克,入了城内也要面对数十万的军民再去攻打外郭城墙,就算是打下外郭城墙还有一个不输给第一道城墙的宫城城墙,真心不是那么好弄。
现在,东晋小朝廷受于局势自行内乱,谢艾所率的汉军没耗费什么代价就入了建康城,麻烦仅在于去拔除外郭城墙外还在抵抗的据点。
“留下一些部队,余下随吾前往西篱门。”谢艾深深地看了一眼地形险要的山体,内心里无比的庆幸:【伪朝内乱真的太好了!】
想要前往西篱门的话,行军路线是一片刻意被流出来的旷野,听闻是专门用来给予踏青的地方。
谢艾亲眼所见,东晋小朝廷尽管是偏居一隅却从来都没有忘记享受,这一点从路途上的庭榭以及林园布置就能瞧得出来。
外郭城墙之上有把守晋军,他们看到汉军出现就是敲响了警报大钟,随后是战鼓声连成了一片。
“墙上守军不少。”谢艾问桓云:“外郭城墙之内的动乱已经被平息?”
“不会如此轻易。”桓云回答得极为笃定:“该是褚裒动用世家之力,不敢调动郭城守军。”
真实情况也如同桓云所讲,褚裒根本就不敢调动外郭城墙的守军,除了真心是不想城防空虚之外,怕的是外郭城墙的守军有汉军内应,而对于宫城来讲也是不允许不可信军队入驻的。
谢艾直接问:“桓阀主在郭城守军可有安排?”
“自然。”桓云开朗地笑道:“介时将军便会知晓。”
桓云唯一不太确定的就是,发生了外围城门的事件之后,那些安排的人会不会被清洗。
绕路用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中途碰上的仅是不成规模的乱军,谢艾带着部队来到石头城东侧的石头津,一眼看去眉头皱得很紧。
石头城的北侧只有一个包夹中的通道能上,东侧是有几条通道,但坑人的是石头津不但到处乱石,且是有很多流水纵横。
“守军……”谢艾是深皱眉头,说道:“不止三千。”
石头城方向,山体的峭壁边缘可以看到布置了众多的弓箭手,甚至看到安排了众多的八骏弩。在山脚之下,守军布置了多道拒马和篱笆组成的防线,光是看布防的守军就不会低于一千。
正观察石头城的谢艾,他发觉动静看向东南面,那里不知道多少人喊得震天响,看去人群显得密密麻麻。
来人成份看去很杂,大多就是民间装扮,少数是身穿晋军戎装,打头的旗帜上面大大书写着一个“义”字。
石头津的西南侧是长江边上,人群是贴着外郭城墙而来,上面的守军并没有攻击人群,那么用膝盖想也知道来人是站在东晋小朝廷一边。
桓云看清打头之人的相貌脸颊一抽,对谢艾说:“来人为殷浩胞弟,名唤殷康。另有郭氏、陆氏、朱氏等士族。”
谢艾对东晋小朝廷有什么大门阀和大世家是一清二楚,一些介于一流和二流世家的家族也稍微有研究,一听来的是什么人也就大概心里有素。
“没想到司马一家还有遗泽。”谢艾转头看向自己的副将,下令道:“骑兵冲散,不退则尽数杀之。”
命令下达,五百汉军骑兵出动之下,轰鸣的马蹄声片刻之间就被踏响。他们并不是直接冲向人群,毕竟人群是处于外郭城墙之上弓箭手的掩护距离之内。
殷康就是那个手里扛着“义”旗的人,年岁看着该是四十左右,他是一脸的视死如归,迈步的同时在喊叫:“与贼军拼了!”
要是了解东晋小朝廷世家的人,看着会发现有头有脸的人基本是家族中的次子或是庶子,绝对是没有嫡长子之类的人物。
桓云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些人心里极度有数,无外乎就是没有彻底烂透的世家还看重气节,用无异于以卵击石的代价来表现出家族气节。他甚至能够猜测出那些家族接下来会怎么干,等待这批送死的人真的死光了,也等于是他们所在的家族不欠东晋小朝廷,然后这些家族就能心安理得的投诚汉国了。
第513章 小朝廷之亡(六)
任何制度或是阶级都有尽头,不会有什么与世长存。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日中则移,月盈即亏,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充分述说了世家的演变过程。
世家在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恶名,相反世家是当时的开拓者与创造者,华夏版图的扩展就是由他们来主导。
知道华夏的姓氏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吗?是一批人攻占某地,比如那块地的名字叫“赵”,君王封赏开拓者“赵”这块地,一个姓氏为“赵”的家族也就出现。
因为封地叫什么名字而有什么姓氏,致使先秦时期每个家族的姓氏都不固定,是随着封地的转换而有改变。那么也就是说,早期华夏的姓氏就是一部开拓史,任何一个姓氏都有着一段华夏先民与异族的征战痕迹。
一直是到东汉末年时期,世家发展到了巅峰,时逢汉室天子治国无方,有黄巾之乱而让天下世家豪强得名义招募部曲,早就纷乱割据局面。董卓之乱其实就是西凉区域的寒门与关东世家的抗争,历史里面很难有真相,而后面自然是世家势力取胜。
曹魏在曹操创业初期,曹孟德麾下除亲族之外,归附效劳者以寒门占了多数,起初只有颍川荀氏归于幕府之下,直至曹孟德迎天子于许都,又击败袁绍攻占河北与代、并诸地,朝堂,又因为戏志才和郭嘉相续逝去,麾下世家才全面抬头。
世家发展到极致是到了曹丕时期,也就是曹操一生重用寒门的策略到曹丕而止,也让后面的曹魏被司马家族篡位立下基础。
司马家族是在绝大多数的世家拥护下才能篡夺曹魏江山,到了这一时期世家这个阶级已经没有了敌人,自然是能够极尽奢华,觉得应该长此以往之后,九品中正制也就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只有一个核心,重新确定上古先秦“生而有种”的社会体制,也就是说什么人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的轨迹,下层有才不得进取,上层无才可享高官厚禄一生富贵。
可能是历史在开一个玩笑,华夏在创建“生而有种”的这一时期,天山以西土地上一个叫作贵霜的国家也在弄相似的制度。
贵霜是大月氏后裔,他们被匈奴驱逐之后先到西域,于西域站不住脚之后退往了印度次大陆,灭十数国乃建贵霜王朝。这个王朝举国信教,又认为每一个阶层都该有固化的人群,比如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贱民就该世世代代都是贱民,细化之后是分为贵族、官员、武士、民众、奴隶,既是种姓制度。
也许是不幸,可能也是幸运,司马晋国因为权力争斗发生“八王之乱”,将大好江山拱手奉于胡人之手,中原的“生而有种”进程被打断。要是让司马晋国强盛起来,华夏也许就会如印度,使“生而有种”成为不再断绝的制度,今后的东方大陆将会有两个人生出来就注定人生阶级的国家。
大多数世家随着“衣冠南渡”逃向长江以南,继续过着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可并不是所有世家都真的一烂到底,但怀有志向的世家一直是被排斥,才发生屡次尽管可以收复中原又前功尽弃的事情。
所谓“国无外敌者,恒亡”,不管是阶级还是人都是如此。“生而有种”的进程被打断,一些世家开始反思,曾经丢弃的一些思想回到某些世家,气节的思想自然也就得到延续。
谢艾亦是出身于世家,若说之前只简单的以为前来者是要反扑,看到在骑兵的冲击下大多数人退去,看着像是世家子的人则是像领死一样被杀,大概也就知道出自什么缘由。
前来反扑的人约是两三千人,离开外郭城墙上晋军弓箭手的掩护,他们被汉军骑兵仅仅是一个冲击就乱了套。绝大多数人是哭嚎着逃跑,仅仅是少数武士随着世家子继续厮杀,可是很快就被淹没。
桓云可以相信谢艾已经察觉到,他说:“应当成全。”
不可以常理来窥探世家,有时候死一些人远比不死要好。那些牺牲者会为家族打开求生之路,看的就是谢艾要不要成全。
汉国官方视这一场南征为南侵,官方记载也是用南侵而不是南征,打得既是光复之战也是侵略之战,可以想象制定的策略是怎么样,消灭更多世家就是策略之一。
桓云见谢艾不为所动,又说:“留下此些人等,或可使石头城守军见将军仁慈,可不战而克之。”
“下令……”谢艾被桓云说动:“俘虏之。”
避免成为刀下之鬼的人不算少,殷康就是其中一个。他被押解到谢艾边上后,没有表现得多么慷慨激昂,与众多的世家子是在沉默中看着谢艾,当然还有骑跨战马位于谢艾旁边的桓云。
“汝等,可有人愿意戴罪立功?”谢艾没有下令捆绑众人,却也没有太好的脸色:“能说动城内守军弃暗投明者?”
包括殷康在内的世家子没人吭声,他们依然保持着沉默。
“将军勿急。”桓云笑吟吟地说:“或许片刻之后城内守军即降。”
世家不会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平白无故地派人送死,每一件事情后面必然会有用意。
谢艾并不愚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哪怕是之前没有想到,看到桓云这样的作态也该发觉。他知道要是尽数将来送死的人杀了,那些世家后面是会归顺,但也就是归顺。他更知道没有杀的话,世家会送上大礼。
就在数万双眼睛的注视下,石头城最高处的晋军旌旗被降下,随后是各处的旗帜撤掉,没有多久拦路的拒马、篱笆被推开,成队的晋军在几个人的带领之下出了工事地带,他们走出来之后就是跪在地上。
“将军。”桓云笑呵呵地说:“此便是惊喜。”
谢艾让副将上前接受投降,脸上虽然带笑,内心却是没有什么喜悦。他只感觉江南的世家真是全面腐朽,真不存在什么国家大义。
石头城的请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汉军自然是一片欢腾,那些随着桓云站在汉国这一阵营的人也是尽情欢呼,震惊和愤怒属于依然站在东晋小朝廷这一阵营的人。
石头城守军的不战而降是一种效应,预示着原本中立的世家也开始转变风向,对于率军来到建康的谢艾等汉将和一开始就弃暗投明的那些人是好事,对于想着抵抗到底的那些人则是噩耗。
先是石头城,后面鸡笼山、钟山等几个外郭城外的晋军皆是先后投降,起到的效应是外郭城墙的守军也爆发混乱。
谢艾率军趁乱拿下了西篱门,想要再进入却是遭遇到拼死抵抗。不止他们这一路,从钟山方向而来的伏伟所部成功夺取北篱门,要再进入也是遭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得知汉军已经夺取了外郭城墙的西篱门和北篱门,身在大通门的那些人当然是一片哀嚎,他们是在绝望之中竭尽所能地聚集力量进行拼死一搏,绝望之中爆发的力量有点用处,还真将汉军也挡住。
“殊死一搏罢了。”桓云对最后胜负没有什么怀疑,却是有些疑虑:“将军,后续之军何时可抵?”
庾翼亦是开口:“若是拖得久了,恐怕会有生变。”
抵达建康城的汉军只有两万左右,虽说是有助力,可是对于百万人口的建康城来讲真心是有些不够。
谢艾到目前都还无法统计究竟多少人站在汉国这一边,有数据的是桓云和庾翼手头的六七万武装。
现在的建康城已经全面大乱,到处都在发生厮杀,以有限的八九万人想要控制住外城郭本身就有难度,不将外郭城全面控制住想要入内,面对的就是刚才所发生的事情,进取被挡住,外面又不断遇袭,可别主力入了外郭城却是被从外面围住。
“王羲之往前线接手兵权?”谢艾得到答案再问:“此人如何?”
“王逸少乃是宇内书法大家。”桓云知道谢艾问的是什么,却是无法断言:“王阀或如何,取决于将军带来王上何等决议。”
庾氏算是迫不得已才起事,本该作为主角却因为庾翼的犹豫不决给桓氏让路。
桓氏门阀是因为桓温的决断才由桓云主持归汉。这是一个当机立断的家族,亦是不会因为世俗而动摇奋发向上的决心,无视担负恶名反叛归汉,无外乎是认定刘彦统治的汉国必将一统天下,借小朝廷立功,好使家族可以得到更好发展。
王氏门阀曾经盛极一时,虽然有衰弱却依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门阀。他们长久的韬光隐晦策略像是让家族门风趋于软弱,遇到事情没有果决气概,要不然也不会以实力最强而气势显弱。
王氏门阀虽然有派遣家族嫡系前往汉国,可是至今都没有太明显偏于汉国的动静,显然就如桓云所讲的那样,王氏门阀是在等待刘彦的态度,才会进行下一步的选择。
要说之前谢艾是要一鼓作气拿下建康,等待真正来了建康才正视到一点,尽管小朝廷内乱不止,可是想要轻易夺取建康依然不容易。他知道急取不成就该转换策略,于是也就联络伏伟,两支汉军把控外郭两处城门,不再向内入侵,首要是先平息掉外面的混乱。
重新回到宫城的褚蒜子等人,他们得知汉军不再急切进发宫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