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广记-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嘉平是腊月的一种叫法)。”秦始皇听说后,就把腊月改名叫“嘉平”了。


沈羲
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问羲曰:“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为问之?”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寿命不长,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司马生,青龙车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车是也。”须臾,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识。遂载羲升天。升天之时,道间锄耘人皆共见,不知何等。斯须大雾,雾解,失其所在,但见羲所乘车牛,在田食苗。或有识是羲车牛,以语羲家。弟子恐是邪鬼,将羲藏山谷间,乃分布于百里之内,求之不得。四百余年,忽还乡里,推求得数世孙,名怀喜。怀喜告曰:“闻先人说,家有先人仙去,久不归也。”留数十日,说初上天时,云不得见帝,但见老君东向而坐。左右敕羲不得谢,但默坐而已。宫殿郁郁如云气,五色玄黄,不可名状。侍者数百人,多女少男。庭中有珠玉之树,众芝丛生,龙虎成群,游戏其间,闻琅琅如铜铁之声,不知何等。四壁熠熠,有符书着之。老君身形略长一丈,披发文衣,身体有光耀。须臾,数玉女持金按玉杯,来赐羲曰:“此是神丹,饮者不死。夫妻各一杯,寿万岁。”乃告言:饮服毕,拜而勿谢。服药后,赐枣二枚,大如鸡子,脯五寸,遗羲曰:“暂还人间,治百姓疾病。如欲上来,书此符,悬之杆稍,吾当迎汝。”乃以一符及仙方一首赐羲。羲奄忽如寐,已在地上。多得其符验也。(出《神仙传》)
【译文】
沈羲是吴郡人,曾在四川学道。他长期救济百姓,不用服药就能治好病人。他的功德感动了上天,天神都非常赞赏他。有一次,沈羲和妻子贾氏一同乘车到儿媳卓孔宁家串门,回来的路上,遇见白鹿、青龙和白虎驾的三辆车,每辆车都有几十个骑马的随从,都穿着红袍,持着长矛挂着刀剑,辉煌显赫,堵塞了道路。这些人问沈羲“您是沈羲先生吗!”沈羲非常吃惊,不知他们是什么人,忙回答说:“我是沈羲。不知你们问我有什么事?”骑马的人说:“你为老百姓立下功劳,心中不忘道家的经义,从你小时到现在没有犯过什么过错。但你的寿命并不长,你的寿数快到头了。现在黄帝、老子派了仙官到人间来迎接你。乘白鹿车的是侍郎薄延之,乘青龙车的是度世君司马生,乘白虎车的是迎接你的使者徐福。”不一会儿,那三位神仙穿着羽衣持着旌节来到沈羲面前,把一只白玉板、一块刻在青玉上的证书和一块刻着字的红玉授给沈羲,沈羲不认识那些东西是什么。三位神仙就用车载着沈羲夫妇升天而去。他们升天时,在田地里耕作的人都看见了,不知他们是什么人。当时天上突然大雾弥漫,等雾散之后,就不知他们到哪里去了,只看见沈羲曾坐过的牛车在路上停着,驾车的牛在田里吃禾苗。有的人认识那车和牛是沈羲的,就跑去报告了沈羲家。沈羲的弟子担心是鬼怪把沈羲抓到山谷里藏起来了,就在周围百里以内到处寻找,但没找到。过了四百多年沈羲突然回来了,找到了他好多代之后的孙子,他叫沈怀喜。怀喜对沈羲说:“我听祖上说家中有先人成了仙很久没回来。”沈羲在家住了几十天,据他说刚升天时并没见到天帝,只看见太上老君面向东坐着,左右的人告诉沈羲不必跪拜,只默默坐着。宫殿里云雾笼罩,不时涌起五色云或黄色黑色的云,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老君周围有好几百人侍从,女的多男的少。宫殿院中有结着珠玉的树,到处生长着灵芝仙草,有很多龙虎在周围游戏,还听到叮叮当当的铜铁撞击的声音,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殿内四边墙上闪闪发光,上面写着神符。太上老君有一丈来高,披着长发,穿着有花纹写着文字的衣服,身体也发出闪光。不一会儿,有几名玉女用金盘端着玉杯来赏赐沈羲说,“这玉杯里是神丹,喝了可以长生。你们夫妻一人一杯,可以活一万年。”玉女还告诉沈羲喝完后行个礼,但不用感谢。服了仙丹后又赐给两枚枣子,像鸡蛋大,又赏给五寸大的一只果脯并说:“你暂且回到人间,给百姓治病。如果想到天上来,可以照这符写一道符挂在你家门外高竿上,我会去接你。”说罢把一张符和一张仙方给了沈羲。沈羲忽然昏昏睡去,醒时已在地上了。后来他多次使用那仙符都非常灵验。


陈安世
陈安世,京兆人也,为权叔本家佣赁。禀性慈仁,行见禽兽,常下道避之,不欲惊之,不践生虫,未尝杀物。年十三四,叔本好道思神,有二仙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而叔本不觉其仙人也,久而意转怠。叔本在内,方作美食,而二仙复来诣门,问安世曰:“叔本在否?”答曰:“在耳。”入白叔本,叔本即欲出,其妇引还而止曰:“饿书生辈,复欲来饱腹耳。”于是叔本使安世出答:“言不在。”二人曰:“前者云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云耳。”二人善其诚实,乃谓“叔本勤苦有年,今适值我二人,而乃懈怠,是其不遇,儿成而败。”乃问安世曰:“汝好游戏耶?”答曰:“不好也。”又曰:“汝好道乎?”答曰:“好,而无由知之。”二人曰:“汝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期处,到日西,不见一人,乃起欲去,曰:“书生定欺我耳。”二人已在其侧,呼曰:“安世汝来何晚也?”答曰:“早来,但不见君耳。”二人曰:“吾端坐在汝边耳。”频三期之,而安世辄早至。知可教,乃以药二丸与安世,诫之曰:“汝归,勿复饮食,别止于一处。”安世承诫,二人常来往其处。叔本怪之曰:“安世处空室,何得有人语?”往辄不见。叔本曰:“向闻多人语声,今不见一人,何也?”答曰:“我独语耳。”叔本见安世不复食,但饮水,止息别位,疑非常人,自知失贤,乃叹曰:“夫道尊德贵,不在年齿。父母生我,然非师则莫能使我长生。先闻道者,即为师矣。”乃执弟子之礼,朝夕拜事之,为之洒扫。安世道成。白日升天。临去,遂以要道术授叔本,叔本后亦仙去矣。(出《神仙传》)
【译文】
陈安世是京城人,被权叔本家所雇佣,他为人慈善厚道,走路时如果遇见禽兽,他就躲到道旁,不惊动它们,从来不踩死一只小虫,也从不杀生。陈安世十三岁时,他的主人权叔本非常爱好修道成仙的事,有两位神仙假托为书生,跟着叔本漫游各地以考察他,但叔本不知道两位书生是神仙。时间长了,叔本对二位书生就有些怠慢了。有一次,叔本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两个书生来到门外,问陈安世叔本在不在家,安世说在家,就进去告诉叔本。叔本打算出门去迎接两位书生,他老婆一把拉住他说:“两个饿急了的书生,又要来咱家饱餐一顿,别理他们!”于是叔本就让安世出门去对书生说自己不在家。两位书生说:“你刚才说他在家,现在又说不在,这是怎么回事呢?”陈安世说,“是主人让我这样说的。”两位书生见安世这样诚实,就说,“权叔本这人修道好多年都很勤奋,但我们两人来考察他,他却懈怠了,这是他自己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接着就问陈安世:“你贪玩吗?”安世说:“我不爱玩。”又问:“你喜欢修道吗?”安世说:“我爱好道术,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两位书生说:“你如果真的爱好道术,明天早晨在路北的大树下等着我们。”安世记住了,第二天很早就到大树下等着,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不见一个人来,就打算回去,说:“书生一定是欺骗我呢。”没想到两个书生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喊他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安世说:“我早就来了,一直没看见你们呀!”两个书生说:“我们就坐在你身边嘛。”两位书生约会了安世三次,安世三次都是早早就来等着。二书生经过考验,知道安世可以受教了,就给了安世两枚药丸,并告诫说:“你回去以后,不要再吃饭,睡觉也单个儿睡在另一个地方。”安世遵照二书生的话做了,二书生就常到安世住处来。权叔本奇怪地说:“安世一个人住在空屋子里,怎么常听见他和别人说话的声音呢?”权叔本一进他屋里,看不见有什么人在那里。就问安世道:“我刚才听见你屋里有好几个人说话,现在却看不见有人,是怎么回事呢?”安世回答说,“是我在自言自语。”叔本发现安世不吃饭光喝水,而且独自住在别处,疑心他不是个平凡的人,自己知道自己做错了,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就感叹地说:“一个人有无道德修行不在年纪大小。父母生了我,但没有师长的指点我就不可能得道长生。先得到道术的,就是我的老师。”于是叔本心甘情愿地给安世当徒弟,每天向安世跪拜求教,为安世清理打扫房间。后来安世修炼成功,白日升天成了仙,临升天之前,安世把修道的秘诀传授给叔本,叔本也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卷第六 神仙六
张子房 东方朔 王乔 周隐遥 刘商


张子房
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
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
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
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
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
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
汉初,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一儿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
子房佐汉,封留侯,为大司徒。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
赤眉之乱,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出《仙传拾遗》)
【译文】
张良字子房,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东南一带)人,因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南阳,后来
又搬到沛国,就算是沛国人了。
童年时,有一次到下邳,他经过沂水桥,当时是风雪正猛的冬天,他遇见了一个穿黄单衣系黑头巾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桥下,看着张良说:“你这个小家伙,到桥下把我的鞋捡回来!”张良没有丝毫不愿意的表现,跑到桥下把鞋拾上来递给老人。老人不接鞋,却伸着脚让张良给穿上,张良就恭恭敬敬地把鞋给老人穿上了。
老人笑笑说:“你这孩子可以做我的学生了。明天早上你还到这儿来,我将会教给你一些什么。”
张良天不明就赶到桥上,见老人已经坐在那里了。老人说:“你比我来得晚,今天不能教你什么。”这样让张良白跑了三次,第三次张良终于比老人先来到桥上。这次老人高兴了,送给张良一部书并说,“你读通了这部书就能给帝王当军师了。以后如果再找我,我是谷城山下的黄石公。”
张良回去后钻研那本书,掌握了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各种应变策略,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天下。后代把老人给他的那部书称为“黄石公书”。
按照这部书中的教导去修养自身,能达到聚炼起极大的力气,使身子像羽毛般轻捷。
张良和当时著名的道家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甪音lú,甪里是汉代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成为修心学道的好朋友。
汉代初年,张良有一次遇见四五个小孩在道边玩耍,一个小孩唱着一首童谣道:“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即西王母),拜木公(即神仙东王父)。”人们当时不明白这歌谣的意思,但张良一听就懂了,就向那孩子拜礼说:“我知道你就是东王公的玉童。你唱的金母就是西王母,木公就是东王父。这两位元始天尊是阴阳的父母,天地的起源,是他俩化生出世上万物和生灵。木公是男仙的主宰,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领。修道成仙的人,刚升天后先拜见西王母,后拜见东王父,然后才能升入玉清、太清、上清这三清的仙界,朝见天帝。那歌谣就是玉童让世上的人礼拜东王父和西王母的。”
张良辅佐汉室,被封为留侯,任大司徒,死后葬在龙首原。
汉末赤眉起义时,张良的墓被掘开,只见棺木中一个黄石枕头突然腾空飞去,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棺木中根本没有张良的尸骨和衣帽,只有写在素绢上的文章和几篇论述战术的文章。
张良成仙以后,作了天宫的童子,常跟随太上老君在天界遨游。他的孙子张道陵也得了道,朝拜昆仑山时,张良去看望了他。


东方朔
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夷年二百岁,顿若童子。朔出三日而田氏死,死时汉景帝三年也。邻母拾朔养之,时东方始明,因以姓焉。年三岁,天下秘识,一览暗诵于口,恒指挥天上空中独语。
邻母忽失朔,累月暂归,母笞之。后复去,经年乃归。母见之大惊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吾?”朔曰:“儿暂之紫泥之海,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泉湔浣,朝发中还,何言经年乎?”母又问曰:“汝悉经何国?”朔曰:“儿湔衣竟,暂息冥都崇台,一寤眠,王公啗儿以丹栗霞浆,儿食之既多,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还遇一苍虎息于路,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痛,虎啮儿脚伤。”母便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
朔复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布挂树,布化为龙,因名其地为“布龙泽”。
朔以元封中,游鸿濛之泽,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朔曰:“昔为我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十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朔既长,仕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武帝暮年,好仙术,与朔狎昵。
一日谓朔曰:“吾欲使爱幸者不老,可乎?”
朔曰:“臣能之。”
帝曰:“服何药?”
曰:“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
帝曰:“何知之?”
曰:“三足乌欲下地食此草,羲和以手掩乌目,不许下,畏其食此草也。鸟兽食此,即美闷不能动。”
问曰:“子何知之?”
朔曰:“小儿时掘井,陷落井下,数十年无所托。有人引臣往取此草,乃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与臣一只履,臣乃乘履泛泉,得而食之。其国人皆织珠玉为簟,要臣入云韍之幕,设玄珉雕枕,刻镂为日月云雷之状,亦曰‘镂空枕’,亦曰‘玄雕枕’。又荐毫之珍褥,以百之毫织为褥。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水藻之褥’。臣举手试之,恐水湿席,定视乃光也。”

其后武帝寝于灵光殿,召朔于青绮窗绨绔幕下,问朔曰:“汉年运火德统,以何精何瑞为祥?”
朔对曰:“臣尝游昊然之墟,在长安之东,过扶桑七万里,有云山。山顶有井,云从井中出。若土德则黄云,火德则赤云,金德则白云,水德则黑云。”帝深信之。

太初二年,朔从西那邪国还,得声风木十枝,以献帝。长九尺,大如指。此木出因洹之水,则禹贡所谓‘因桓’是来。即其源也,出甜波,上有紫燕黄鹄集其间。实如细珠,风吹珠如玉声,因以为名。帝以枝遍赐群臣,年百岁者颁赐。此人有疾,枝则有汗,将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周二千七百年,此枝未汗;洪崖先生,尧时年已三千岁,此枝亦未一折。帝乃赐朔,朔曰:“臣见此枝三遍枯死,死而复生,何翅汗折而已?语曰:‘年末年,枝忽汗。(明抄本末作未,忽作勿。御览卷953引《洞冥记》作“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岁一湿,万岁一枯也。”帝以为然。

又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馆,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乡之事。唯朔下席操笔疏曰:“臣游北极,至镜火山,日月所不照,有龙衔火,以照山四极。亦有园囿池苑,皆植异草木。有明茎草。如金灯,折为烛,照见鬼物形。仙人宁封,尝以此草然于(于原作为,据明抄本改)夜,朝见腹内外有光,亦名‘洞腹草’。帝剉此草为苏,以涂明云之观,夜坐此观,即不加烛,亦名‘照魅草”。采以籍足,则入水不沉。”

朔又尝东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帝问朔何兽,曰:“王母乘云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坛,因骑而反。绕日三匝,此马入汉关,关门犹未掩。臣于马上睡,不觉还至。”
帝曰:“其名云何?”
朔曰:“因事为名,名‘步景驹’。”朔曰:“自驭之如驽马蹇驴耳。”朔曰:“臣有吉云草千顷,种于九景山东,二千年一花,明年应生,臣走往刈之,以秣马,马立不饥。”朔曰:“臣至东极,过吉云之泽。”
帝曰:“何为吉云?”
曰:“其国常以云气占凶吉,若有喜庆之事,则满宜云起,五色照人。着于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
帝曰:“吉云五露可得否?”
曰:“臣负吉云草以备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白青黄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赐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

又武帝常见彗星,朔折‘指星木’以授帝,帝指彗星,应时星没,时人莫之测也。
朔又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漫飞。

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
公对曰:“不知。”
“公何所能?”
曰:“颇善星历。”
帝问“诸星皆具在否?”
曰:“诸星具,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
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
其余事迹,多散在别卷,此不备载。(出《洞冥记》及《朔别传》)

【译文】
东方朔的小名叫曼倩。父亲叫张夷,字和平,母亲是田氏。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面貌仍像儿童。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作了他的姓。
东方朔三岁时,只要看见天下任何经书秘文,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还常常指着空中自言自语。有一次,养母忽然发现东方朔没了,过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养母就鞭打了他一顿。后来东方朔又出走了,过了一年才回来。养母看见他大吃一惊说:“你走了一年,怎么能让我不担心呢?”东方朔说:“儿子我不过到紫泥海玩了一天,海里的紫水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又到虞泉洗了洗,早上去的中午就回来了,怎么说我去了一年呢?”
养母就问:“你都去过什么国?”
东方朔说:“我洗罢衣服,在冥间的崇台休息,睡了一小觉,冥间的王公给我吃红色的栗子,喝玉露琼浆,把我差点撑死了,就又给我喝了半杯九天上的黄露。我醒了,回来的路上我遇见了一只黑色的老虎,就骑上它往回走。因为我着急赶路使劲捶打那老虎,老虎把我的脚都咬伤了。”
养母一听心里很难过,就撕下一块青衣裳布给东方朔包扎脚伤。后来东方朔又出走,离家一万里,看见一株枯死的树,就把养母裹在他脚上的布挂在了树上,那布立刻化成了一条龙,后人就把那地方叫“布龙泽”。
汉武帝元封年间,到宇宙未分天地时的大湖上游玩,忽然看见他的母亲田氏在白海边上采桑叶。这时忽然有一个黄眉毛老人来到面前,对东方朔说:“她从前是我的妻子,是太白星神转生到世上。现在,你也是太白星的精灵了。我不吃五谷吞气修炼,已经九十多年,我两只眼睛的瞳孔里可以射出青光,能看见阴暗地方隐藏的东西。我三千年换一次骨骼和骨髓,两千年褪一次皮除一次毛发,我生来已经三次换骨五次脱皮了。”

东方朔长大后,在汉武帝朝中任太中大夫。汉武帝晚年时爱好道家成仙之术,和东方朔很亲近。一天他对东方朔说:“我想让我喜欢的人长生不老,能不能做到呢?”
东方朔说:“我能使陛下做到。”
汉武帝问:“须要服什么药呢?”
东方朔说:“东北地方有灵芝草,西南地方有春生的鱼,这都是可以使人长生的东西。”
武帝问:“你怎么知道的?”
东方朔说:“三只脚的太阳神鸟曾下地想吃这种芝草,羲和氏用手捂住了三足乌的眼睛,不准它飞下来,怕它吃灵芝草。鸟兽如果吃了灵芝草,就会麻木得不会动了。”
武帝问:“你怎么知道的呢?”
东方朔说:“我小时挖井不小心摔到井底下,几十年上不来,有个人就领着我去拿灵芝草,但隔着一条红水河渡不过去,那人脱下一只鞋给了我,我就把鞋当作船,乘着它过了河摘到灵芝草吃了。这个国里的人都用珍珠白玉串成席子,他们让我进入云霞作成的帐幕里,让我躺在墨玉雕成的枕头上,枕头上刻着日月云雷的图案,这种枕头叫‘镂空枕’,也叫‘玄雕枕’。又给我铺上毛作的贵重的褥子,是用一百只的毛织成的。这种褥子很凉,常常是夏天才铺它,所以叫作‘柔毫水藻褥’。我用手摸了摸,以为是水把褥子弄湿了,仔细一看,才知道褥子上是一层光。”

有一次汉武帝在灵光殿休息,把东方朔召到寝宫绮窗的丝绸帐前,向他请教道:“汉朝皇室以阴阳五行中的‘火德’为命运的主宰,那么,依你看皇室中要奉祀什么神灵来佑护呢?皇室的符信应该采用珪、璧、琮、璋、瑾这五种吉祥物中的哪一种呢?”
东方朔说:“我曾游过西方天界的峡谷,在长安东面,离扶桑国还有七万里,那里有个云山。云山顶上有一口井,云都是从井里升起来的,云的颜色和主宰世上帝王的‘五行’的德运完全符合。如果帝王是土德,井中就升起黄色云;是金德,就升起白云;是火德,就升起红云;是水德,就升起黑云。”武帝听后很信服。

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方的那邪国回来,带来十枝“声风木”献给武帝。这种树枝有九尺长,手指那么粗,这种‘声风木’产自西方‘因霄国’的河边,由于因霄国的人善于长啸,所以树木也能发出声音。这就是《尚书》中《禹贡》一章中所记的‘因桓’的来历。
因霄国的河水的源头是很甜的水,水边树上面聚集飞翔着紫燕和黄鹄等鸟类。这种‘声风木’结的果实像小珍珠,风一吹就发出珠玉的声音,所以叫‘声风木’。
武帝把风声木的树枝赏给大臣们,只有年过百岁的大臣才赏给。如果这位大臣得了病,树枝自己就会渗出水珠,如果这位大臣快死了,树枝自己就会折断。
古时老子在周朝活了二千七百岁,那树枝从来没有渗出过水珠。
还有仙人洪崖先生在尧帝时已经三千岁了,树枝也没折断过。
武帝就赏给东方朔一枝“声风木”,东方朔说:“我已经看见这树枝枯死了三次,但又死而复活了,岂止是渗水出汗和折断呢?一个人的寿数不到一半,那树枝就不会渗水出汗。这种树五千年渗一次汗珠,一万年才枯一次。”武帝很相信东方朔的解释。

天汉二年,武帝移住苍龙馆,非常渴望成仙得道,就召集了不少懂道术的方士,让他们讲述远方国家的奇闻轶事。
这时只有东方朔离开坐位写了一道奏章呈给武帝说:“我曾去过北极的镜火山,那里太阳月亮都照不到,只有龙口衔着灯烛照亮山的四极。山上也有园林池塘,种植了很多奇花异树。有一种明茎草,长得像金灯,把这种草折下来点燃,能照见鬼魅。有位神仙叫宁封,曾在夜晚点燃了一根这种草,可以照见肚子里的五脏,所以叫它‘洞腹草’。如果皇帝把这种草割下来剁碎作成染料,涂在明云观的墙上,夜里坐在观内就不用点灯了,所以这种草也叫‘照魅草’。如果把这种草垫在脚下,就能入水不沉没。”

东方朔还曾经游历过五色祥云升起的地方,得到一匹神马,有九尺高。武帝问这是个什么神兽,东方朔说,“当初西王母乘坐着云光宝车去看望东王父,把驾车的马解开,它到东王父的灵芝田里,东王父大怒,把马赶到天河岸边。正好我那时去朝拜东王父,就骑着那匹马往回返。这马绕着太阳转了三圈然后奔向汉关时,关门还没闭。我在马上睡了一觉,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武帝问马叫什么名字,东方朔回答:“按它的情况起名,叫‘步影驹’。”并说:“这马来到世间后,我再骑它时,却和劣马笨驴一样的又慢又迟钝了。 我在五色祥云升起的地方种了一千顷的草,草地在九景山的东边,两千年开一次花,明年就到时候了,我去把那草割来喂马,马就不会再饿了。”
东方朔又说:“我曾到过东方的极地,经过了吉云之泽。”
武帝问,“什么叫吉云?”东方朔说:“吉云国里常用云的颜色来预卜吉凶。如果将要有吉庆的事,满屋就会升起五色祥云,光彩照人。这五色吉云如果落在花草树木上,就会变成五色露珠,露的味道十分甘甜。”
武帝问:“这吉云和五色露你能弄些来吗?”
东方朔说:“我割来吉云草把马喂饱后,骑上马去就可以弄来,一天可以来回两三趟呢。”于是东方朔就骑上神马往东走,晚上就赶回来了,弄来了黑、白、青、黄四种颜色的露水,装在青色的琉璃杯中,每个杯中装了半升献给武帝。武帝把五色露赏给大臣们,大臣们喝下了露水,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