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弄臣-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也没有怯场,在倭国,他也不是没杀过忍者,而且还都是各地著名的忍道高手,大明这个山寨货再厉害,也厉害不过原版的吧?只要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开那些有可能的陷阱,就可以从容取胜了。

“陛下,好东西就是好东西,您看,连大明的勇士都在学习忍道……由此可见,尽管大明在机巧方面占了上风,可比起传统的手段,还是日本高出一筹啊。”几个公卿嘀嘀咕咕的在胜仁耳边说道。

“嗯,卿等心知即可,切莫张扬,以免明人恼羞成怒。”胜仁掏出把小扇子,掩着嘴,不无得意的说道。

“陛下英明。”在其他使臣的眼中,倭国使团的情绪莫名其妙的高涨起来,闵政浩的感觉尤其强烈。

朝鲜与倭国的关系本来就很差,自隋唐时代起,两国就经常彼此攻伐,后来蒙古鞑子兴起,作为忠实的走狗,朝鲜在争斗中也算是占了上风。但是好景不长,鞑子兴起得快,完蛋的也不慢,棒子们很快就失去了靠山,南部两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直到谢宏突然出现,把两边都狠狠的敲打了一番,对马海峡这才算是消停下来。朝鲜这边是先挨揍的,算是占了个先机,而且闵某人也继承了半岛居民的优良传统,相当识相,所以,在投靠侯爷的行动中彻底的占了上风。

就在三天前,谢宏已经许了他,他全家都有望带上绿帽子了,因此,他已经将自己视为大明人了,朝鲜领议政什么的,不过是替大明牟利的必须手段和表面形式罢了。

这样的心态下,对于这场比试,他的立场如何,自是不言而谕,听到倭人们的对话,他的眼神愈发的冷了。

谢宏当然没空关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正德已经亮刀了,拉,肯定是拉不下来了,只能想点其他办法。他冲着要下擂台腾地方的黑大个使了好多个眼色,终于是让对方理解了他的意思,返回了擂台,一个角站了一个黑衣人,黑大个站在了中间。

“这是……”这架势像是要围殴,胜仁吓了一跳。

“是裁判。”林瀚终于得到了谢宏的指示,很肯定的回答道。

他久在南京,对正德声音早就没什么印象了,可是,以他的老辣,看出谢宏神情的紧张,又看到黑大个等人摆出的架势,再联想到正德一贯的作风,哪里还猜不到台上那位西门大侠的身份?

他心中当然大叫不妙,可表面上还是要镇之以静的,现在也只能祈祷西门大侠顺利取胜了。他这个答复不怎么地道,倭人不是很理解,可见他没有详细解释的意思,也只好讪讪作罢。影响力再大,现在也是在别人的屋檐之下,倭人虽然没有棒子的眼色好,可这点风色还是看得明白的。

“开始!”台下心思各异,台上的西门大侠却早就按捺不住了,黑大个被连番催促,当即大吼一声,宣布比试开始。

“喝啊!”张定远话音刚落,只见刀光连闪,塚原已经疾步冲前,气势汹汹的杀了上来。

倭国的剑道讲究气势,迎风一刀斩,一之太刀之类的绝招,都是集全身之力,以不成功即成仁的架势,配合倭刀的锋利,做出的全力一击。

而倭国剑圣这个头衔其实也是有量化的指标的,那就是杀人的数量,塚原卜传就是砍了二百多人,才得了剑圣的名号,其后的柳生也差不多。作为剑圣的养父,塚原安干砍的人没那么多,但刀下也有近百冤魂了,身上的杀气是毋庸置疑的。

“哒哒哒……”如同急雨落在荷叶上一般,塚原的步伐飞快,脚下的木屐没有对他的行动造成丝毫妨碍,这声音反而会给对手带去压力。

要是遇到个胆子小的,说不定就直接被震慑住,以至于反应缓慢,然后被他一刀给砍了呢。塚原在倭国砍的那百来人当中,不乏这样死的冤枉之人,双方的剑术可能相差不大,生与死的差距就在于实战经验。

擂台是临时搭建的,却很宽敞,足有七八丈见方,塚原双手持刀,刀柄在腰际,刀锋紧贴着身体右侧,口中吼声不绝,数丈距离转瞬而过。这样的气势看得观战者都倒抽了一口冷气,为他的对手捏了一把冷汗。

倭人也不光是口气大,手底下确实有两把刷子,而台上那人八成是近卫军的少年兵,能否抵挡得住这样老资格亡命徒呢?

“是迎风一刀斩!”

“要胜了。”

眼见着塚原已经冲到了对手身前,而他的对手却还在发呆,八成是被吓住了,倭人们都是大喜,胜仁甚至已经开始琢磨,万一塚原没收住手,杀伤了对方之后,该如何解释善后了。

观战的终究只能看个热闹,塚原可没他的同胞们那么乐观,疾冲的过程中,他一直盯着对手的眼睛。所以,他很清楚,对手不是在发呆,发呆的人,眼神中不会闪着亮光,对手分明就是很兴奋才对。

塚原脚下不停,心中却有些惊疑不定,是有陷阱?还是……他咬住了牙,不管有什么,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拉开距离,只会给对方施展暗器的空间!眼见对手已经进入了攻击范围,他将太刀高举过顶,又是一声断喝,腰腿发力,就待一刀砍下……

下一刻,他惶然后退!

因为对手终于有了动作,比起他咋咋呼呼的迎风一刀斩,对手的招式相当平淡,他只是平举陌刀,往身前一划。

一分长一分强,除了后世武侠小说中的套路之外,实战中,长兵器都是很占便宜的,尤其是如同陌刀、马槊这些华夏利器。

正德拿的若是普通的长枪,塚原肯定不会这么狼狈,哪怕是日本大枪他也不怕,直接斩下去就是了。

普通的木杆长枪,或者竹枪,只会一刀两断,就算是日本大枪那样斩不断的武器,他也有信心应对。一路疾冲的惯性,加上他汇集起的全身之力,足以硬碰硬的将对手的武器崩开,然后切入内圈,展开连绵不绝的攻势,最终取得胜利。

但是,面对陌刀,他就没这个信心了,看到老大的刀片在面前摇晃时,塚原甚至有一种错觉,自己一刀斩下去,刀刃可能会直接崩坏。

武器上的便宜还不算致命,最关键的是,对手不是菜鸟,塚原看得分明,握着刀柄的那双手相当稳定,好像手中的刀不是三十几斤的陌刀,而是一把普通竹枪似的,举重若轻!

此外,对手对战机的把握也相当好,出刀的时机,刚好是塚原将发力而未发力的时候,再早一点,塚原就可以从容变招,再晚一点,他的力道就蓄到了巅峰,就算武器落了下风,也未必不能拼一下。

可现在,他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仓惶后退,以避开对手的锋芒。

气势是此消彼长的,塚原一退,他的对手却是紧逼而上,手中寒光闪烁,长刀化成了一道道霹雳,如惊涛骇浪般向他扑了过来,把他打得狼狈不堪。

倭国的剑道之所以招招抢攻,不留余地,跟倭刀本身的特性是大有关联的。刀很锋利,适合砍劈,但刀身狭长,却不适合防守,所以,倭国剑道讲究有进无退,招式简单,以气势震慑对手。

但是,当山寨遇上正版,倭刀就哑火了。

第753章 天外飞仙的由来

和倭刀同出一源,陌刀的招式也很简单,和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三板斧好有一比,无非砍劈,横扫,斜刺而已,不比倭国剑道高明多少,但威力却要大得多了。

小说里常见的三尖两刃刀,说的其实就是陌刀,一般来说,用这种武器的人,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比如西游记里的杨戬就是如此,唐末的勇将李嗣源也是一样。

塚原对陌刀威力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从对决开始到现在,时间并没过了多久,他却已经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了,再不复施展迎风一刀斩时的威势。

他不是不想反击,在对手挥动兵器的时候,用迅捷的身法切入,拉近距离让长兵器无法施展,这招他确实也想过。但是,对手的兵器挥舞的幅度并不大,陌刀本身的重量就已经决定了威力,只要不是连人带马的砍骑兵,那就根本不需要抡圆了。

对手一直平端着陌刀,时而挺刺,时而挥斩,塚原找不到丝毫破绽可供利用,只能被动挨打。

至于从陌刀,甚至对手头上跳过去,凌空攻击什么的,塚原连想都没想过。他只是长得象青蛙,却没有青蛙的跳跃力,这时代也没有那种平地跳起来两三丈的轻功,他最拿手的迎风一刀斩,也不过是脚离地半米,借着前冲之势发出斩击罢了。

后退,后退,再后退……开战至今,塚原甚至连一刀都没砍出去,同时他也不敢招架,对手挥动长刀的幅度虽不大,可却隐隐带着风声,足可见其力道如何。只要那刀不是空心的,对方的力量就远在他之上,加上武器的优势,格挡只是自取其辱罢了。

盛唐早已消逝,距今已有数百年,别说倭人,就算中原人,也很少有人记得各种唐刀的威力了。倭人理所应当的将学来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并且深以为傲,觉得倭刀是最强力的兵刃,甚至不少中原人也对此表示了认同。

如今,真正最强力的神兵复现,人们都是惊讶发现,原来倭刀也不过如此罢了,带着防身还好,拿着上战场,纯属找死。上了战场,哪里有这么多空间可退?如果前锋已经逃出数丈之远,那么后阵一定会彻底溃散,若是不退……

不需要架设了,因为塚原已经无路可退了,擂台再大,毕竟也只是擂台,不可能让他无止境的绕圈子,不知不觉中,他发现,自己已经被逼入了死角。

他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跳下去认输,要么冲上去拼命,两个选择都不是他想要的,拖时间,等对方的力气耗尽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只要能获胜,倭国人是不会在乎面子之类的东西呢,他们崇尚的是唯胜利论。

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不认输的话,他只能返身拼命了。

沉腰坠肘,塚原握刀的双手上都爆出了青筋,他瞬也不瞬的看着对手,心中默数着对方的招式……

后退半步,已经踩到了擂台的边缘,不过却避过了对方的一记直刺,然后略略侧身,让过了刀光划出的半弧,然后,他眼中凶光一闪,时机到了!

下一招会是,也只能是横斩,之前他不想拼命,所以只能后退,可要拼命的话,这种就是时机,冲上去,只要能挡开那记横斩,就有机会切进内圈,就能获胜!

这招他已经在脑海中盘算过很多次了,动作做得也相当流畅,一个箭步蹿了上去,双方的距离迅速拉近,引起了观战者的一片惊呼。

惊呼声中,陌刀坚定的横扫而至,塚原立刀身侧,准备硬抗。

“当!”一声巨响,刀上传来的力量超乎了他的想象,在那一瞬间,他甚至听到刀刃崩裂的脆响,没等他仔细分辨,声音到底出自哪把刀,就已经站不稳身形了。无可抗拒的力量,排山倒海而来,将他连人带刀直接扫飞。

正面战斗,靠的终究还是力量和速度,技巧什么的只是细枝末节,身在空中,塚原猛然领悟了这个道理,他努力伸着腿,想要找回平衡,重新踏足擂台之上,然后卷土重来,反败为胜。

可是,他的努力是那样的可笑。从形象上来讲,在半空中伸着腿的剑圣大人,仿佛一只被煮了的青蛙;实际上,他也没有再努力的必要了,因为对手的第二刀已经继踵而至,呼啸的风声告诉塚原,这一刀的力量全然不在第一刀之下!

他绝望的闭上了眼睛,连挡的心思都没有了,脚踏实地都没挡住第一刀,现在怎么可能挡得住第二刀?祖先们都是骗人的,明国的勇士很多,很可怕,才不是传说中那么懦弱无力呢,否则自己这个身经百战的剑圣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刀风近身,呼啸声却突然变大了,随后,胸腹间传来了一阵剧痛,同时,台下又传来了一阵惊呼声……

只是那痛感不是预想中刀锋入体的撕裂感,而是被重锤敲击的闷痛,轻飘飘的飞在空中,塚原惊奇的睁开了眼睛,发现在击中前的一刹那,对手侧转了刀身,用刀脊把他拍飞了。

妇人之仁,塚原忍着剧痛,露出了一丝冷笑,中原人强壮归强壮,可骨子里还是好面子,爱假仁假义的,今天放过了自己,来日回到老家,自己一定会让他们后悔的,不就是陌刀么?以为日本仿制不了么!

败者没有服输,胜者也很郁闷,黑巾后面传出了一个年轻的声音,很不满的抱怨道:“切,什么狗屁剑圣啊,这么不禁打,白白浪费了朕这么多心思,真……”

对方后面还说了什么,塚原已经听不到了,他一边惊异着对手的年龄,一边有一种要吐血的感觉,自己这个剑圣,居然败给了一个少年,这真是……

“咕咚!”然后,他真的吐血了,从两丈多高的擂台上掉下来,换谁来都得吐血,何况,他挨的那两刀也着实不轻,这一下算是伤上加伤了。像是口破布袋一样摔在地上,塚原吐了口血,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没动静了。

“……”台下一片静默。

倭人们都被吓傻了,虽然没象正德那样报号,可塚原确实是剑圣,不掺假的那种,结果两刀就被人搞定了,他们完全没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一个个都变成了雕像,傻傻的站在那里,甚至没人去看一眼塚原的伤势。

大明的围观众的心情跟正德差不多,本来还以为会看到一场龙争虎斗呢,结果过程除了开始和结尾还算有点趣味,过程一点都不精彩。那个倭国剑圣东跑西窜的折腾了一阵子,最后一下就被解决掉了,这倭人也太弱了点吧?

好半响,才有人高声喝彩,声音有些苍老,却中气十足:“好一个天外飞仙,好一个一剑无血,好,这名号太贴切了!”

“对哦,确实是天外飞仙啊,那倭人不是实打实的飞下了吗?”

“嗯,血也是落地的时候才吐的,一剑无血倒也恰如其分。”于平淡中发掘趣味,喝彩之人的话倒是说到了众围观者的心里,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看来候德坊又可以出新段子了,西门大侠和倭人剑圣决战紫禁之巅,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倭人剑圣被西门大侠一记天外飞仙打败……你们说,这个段子如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小说、听评书也是一个道理,听得多了,自然就寻摸出套路了,有那老书友立刻受到了启发,随口就编出一段故事大纲来。

“好,再好不过了,我看也不用劳动候德坊诸位先生的大驾了,陈先生,就你来吧……以你的大才,做说书先生,可比算命有前途多了。”

“这样啊……”陈先生捏着长须,唏嘘道:“其实,贫道和候德坊的掌柜马先生也是旧识呢,就连侯爷,我也是当面说过话的,与其另立炉灶,还不如去候德坊应募呢。”

“哇,真是失敬啊失敬,既然如此,我们就在候德坊,期待陈先生的新作了。”听他这样一说,众人都有刮目相看的感觉。

“多承吉言,既如此,贫道就不多耽搁了,这就去构思写作了。”来自宣府的算命先生陈观鱼终于下定决心转行了,他向众人打了个稽首,头也不回的挤出了人群,准备从事写手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了。

瞅了瞅台上得意洋洋的正德,又看了眼台下满脸欣喜的林瀚,谢宏撇了撇嘴。可不都是我的错,那些故事,都是以前说给二弟听的,谁知道他会记这么牢呢?林瀚那老头也是闲的,居然这个时候凑趣拍马,时机把握的倒是不错,可却有些不合时宜啊。

这个时候明明就应该泼某人冷水才对,以免他以后再乱来,可这么一闹,反倒是让他高兴了……唉,算了,哥不管了,随他闹去好了,反正今天这种机会也不常见。

谢宏摇头叹气,放弃继续吐槽,而是神情凝重的抬起了头,望向了太和殿,努力了这么久,终于到了收获和奠基的时候了。

第754章 最后的努力

主角都离开了,围观众却没有散去,承天门外,依然熙熙攘攘的。

“唉,怎么都开始撤场子了?”擂台是正德为了出风头特意搭建的,打倒塚原后,他也没了兴致,意兴珊珊的归队而去,让那些好热闹的人大为遗憾,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有人正在拆擂台时,这种遗憾的感觉就更为加剧了。

“不然你还想怎么着?这里是紫禁城,不是少林寺,还能天天摆着擂台等人来挑战啊?”承天门虽然宏伟,可后面架了这么一个大擂台,确实也很不着调,要不是京城人都习惯了当今天子随性的作风,还真是无法适应,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人,马上就遭到了反驳。

“一次打完多好啊!你看看,今天来的使者又不止倭国,不是还有朝鲜和西域那些藩国么?对了,连鞑子都有来,还有南洋来的蛮子,黑不溜秋的,一看就不是好人……”先前那人犹自不肯作罢,梗着脖子强辩道。

“他们?别傻了,要是换在倭人动手前,也许他们还有点心思,可是西门大侠使出天外飞仙的时候,你难道没看到那些人的脸色吗?西域那些人的脸都绿了,和贡品中的西域葡萄差不多,那个鞑子的使者都站不稳,开始打晃了,还有那个南洋蛮子,那当口,他的脸可一点都不黑,煞白煞白的,哈哈……”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可真厉害,应州打仗的时候,近卫军就是用这个,硬生生的把瓦拉人给砍回去了……瓦剌来了三万多,冲锋那一阵就死了近半,都是这陌刀之功啊!”

“是啊,原来听说的时候,我还有些纳闷来着。倒不是怀疑近卫军谎报军情,只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神兵利器,能有那种威力,今天这一看,我算是明白了,只要这么一刺一挥,就是挡者披靡,这就是陌刀,厉害,太厉害了!”

震慑藩国使者,算不上多荣耀的事儿,话题很快变成了对陌刀的议论。近卫军班师回朝的时候,陌刀也是亮过相的,不过,对普通人来说,还是的看到实际应用之后,才能有个完整的概念。所以,此时的热烈程度,全然不在初闻捷报那会儿之下。

“这么好的东西,从前怎么就……”被重复过无数次的问题再次被人提了出来。

“嗨,还不是那些贪官污吏,越厉害的兵器,耗费就越多,耗费越多,那些士大夫们就越舍不得用……按照学院那些先生们的说法,技术应该是随着时代进步的,可你们想想,在咱们大明,还真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眼下军中的火炮、鸟铳,其实还没永乐年的好用呢,我孙家祖上就在京城了,永乐年间的神机营,那是五天一练,十天一操,平时操练的是阵法、架势,但一个月至少也有一次真枪实弹的演练,可这些年呢?别说真格的演练了,就连阵法的操演都荒废了……”

“就算神机营的军将想,他们也没办法动真格的。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军中的鸟铳不光是没从前的打得远,而且还会炸膛!炸膛的比率也很高,十把里面至少有三四把是用几次就会炸的,至少有一把是一用就炸的!”

“哇,那是什么火器啊,到底是用来杀人的,还是用来自杀的?这不是坑人吗?工部就不会多把把关么?”几个知情者的爆料引起了一片哗然。刀剑的质量差,使用者顶多就是改成空手入白刃,可火器质量差,那可要命了,最少也是个重伤,而且伤还是在脸上。

“把关?切,要说怎么让火铳打得更远,装填更快,威力更强,可能还有些技术含量,需要好好研究,但是,怎么保证质量,不让它炸膛就很简单了,无非是用真材实料呗。永乐年的鸟铳可以当铁锤砸人,这些年的鸟铳顶多也就砸砸兔子,要不是那些士大夫克扣,又怎么会这样?”

“哼,这些人确实该死,前些日子,听到杨大学士他们自缢,我还觉得有些不忍呢,可现在看来,还真是罪有应得呢。”

“对,恶有恶报,他们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大朝会的正戏并不是秘密,大多数人都是事先知情的。除了公告,从京城的时事中分析,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天坛地坛的英灵碑日前已经竣工,而国蠹碑也逐一落成,碑文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记录方式。之所以说这方式独特,是因为其客观性,碑文没有直接给人定罪,只是如实的记录下了每一个上榜者的生平。

上面没有贪腐罪的字样,可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看到某位官员,在任职前后家产的变化,略加思考,就能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光凭朝廷提供的俸禄,韩文的家产又岂能极具膨胀,乃至于前后有十余倍的差距?韩家是世家不假,可在韩文入主户部之前,产业却一直保持在平稳增长的势态,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显然和韩文的权势有关。

碑文上,同样没有写着尸位素餐,可通过其任职前后,所在衙门的变化,同样能看出这位主持者做了什么。

栽赃陷害,勾结外敌,阴谋作乱……诸如此类的罪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只说事实而不做定论,却比直接定罪更加让人信服。

来承天门围观的人当中,有的人看过国蠹碑,有的人没看过,可经过了此番议论之后,人们达成了共识,将心中最后一丝怜悯也抛开了。这些人并不值得怜悯,哪怕其中确实有心怀天下,私心不重的人,可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却是与志向截然相反的。

因此,当另一批人出现在承天门外时,迎接他们的,是无数道冰冷的目光。

“那是北城的张老举人吧?他不是一直都嚷嚷着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吗?怎么居然还没……”日前自杀的,除了杨廷和、许进等朝廷命官之外,还有不少在野的大儒,有的人是为了殉道,以死劝谏天子;有的人则是为了成名;有的人干脆就是绝望了。

这些人一辈子都以圣人门徒自称,声名荣耀皆由此而来,当他们发现,儒家即将要被人从云端踹下,落入凡尘之时,心中的惊诧和绝望也是可想而知。他们以种种手段表明了观点,他们不接受这个事实,自杀只是其中相对激烈的一种而已。

“放在春秋那会儿,或者还真是那么回事,可自打朱程之后,所谓的儒家早就变了质了,舍生取义?哼哼,他们最崇尚的是忽悠别人,让别人去死,他们得名的套路,叫得越响的,就越不会去死,反倒是那些书呆子,倒还有几个是真心殉道的……”

“可不,当官的多半都是畏罪自杀,就凭他们做下的那些事儿,就算自己不了断,终究也是逃不过今天的。”

“那他们今天来是做什么?示威?请愿?还是告饶?”

“可能都有些吧,我猜啊,他们八成是想让皇上手下留情,饶了朝中那些人一命,也算是留个念想,以备日后东山再起吧。”

“想的倒美,最后还不是要碰钉子?侯爷虽然仁厚,可对坏人却从来不手软……”

人群向两边分开,给这些旧日德高望重的大儒们让出了一条路来。换在从前,这样的行为一定是出于敬重,可现在,就算感受不到身遭冰冷的眼神和氛围,那些冷嘲热讽,也足以让这些儒生们明白自己的处境了。

总算是没人拦路,顺利到了承天门……张举人自己都没想到,看到承天门时,他心里涌现出来的居然是这么一个念头。

举人的功名在京城的确算不得什么,可如果配合上家世以及身份,那就不同了。张家是京城大姓,家中的私塾人才辈出,只是弘治年间,就出过十几个京官,地方官更是不计其数,作为私塾中的教谕,那些官员见到他,都是要称一声老师的,声望,也就是这么来的。

没有功名,声望再高,也一样不能入朝为官,就算勉强出仕,仕途也不会太顺利,但是却足以通过声望带来的影响力,掌握一定的权势,这个媒介,就是京城士林。

士林左右着京城的舆论,无论是发起言潮,还是散布消息,士林都是最犀利的武器,张举人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次针对正德和谢宏的言潮中,他,和他的同伴们的推波助澜;跟候德坊以及路边社的战争中,他们也是冲在最前线的。

多次的惨败,并没有打消他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斗志昂扬,可没想到,局势变化的居然这么快,几个跌宕起伏之间,儒林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尽管宫里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甚至还给儒家士子们留出了另一条出仕之路,可张举人却不甘心。比起从前的风光,那条小路堪称荆棘小径,充满着风险与艰辛,根本就不适合雅量高致的圣人门徒。

所以,他和那些怀着形同心思的人来了,试图用最后一丝影响力,唤起民间乃至天下的响应,以此来守住最后一条防线。

结果,当然是让他失望的,完全没人体会到他们的悲愤,在民众眼中,他甚至都找不到怜悯……没了圣人的教化,不倡导仁义,果然会国不国,民不民啊!

他一边在心中悲呼着,一边撩起了长袍下摆,面色凝重的望北而跪,然后重重将头磕在了青石板上,再抬起头时,额上已经青紫一片了,而在他身后,或老或少的一群人,也做出了相同的举动……

“咚!咚!咚!”四周迅速沉寂下来,依然回荡着的只有额头碰撞击地面的声响。

有人觉得震撼,有人心生悲悯或同情,也有人觉得不以为然,心情各异,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面对时代的更替,儒林正进行着最后的努力。

第755章 永不退缩

相对于士林的在野人士,士党在朝堂上的抗争就显得无力了,或者说是无能为力更恰当一些。

“陛下,大明律乃是太祖所立,擅改祖宗成法,并以新法构陷大臣,这是亡国之兆啊!”危言耸听?不,王鏊已经彻底豁出去了,反正命是保不住了,身后名也岌岌可危,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正常的大朝会,是不商议政事的,而是皇帝对朝臣,对藩国的检阅仪式。可是,当承天门的闹剧结束后,正德登上太和殿,在第一时间提起了变法的时候,王鏊等人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无踪。

“陛下,祖宗遗法已经顺利运作了百多年,天下一直太平无事,擅自改动的话,说不定会激起变乱,到时候就是无法收拾的局面了,请陛下三思啊!”王琼随声附和道。

他自己已经不存生念了,无论大明律还是新法,他的罪名都足够死上好几遍了。但是,变法与否关系着儒家未来的地位,若是依照新法,那儒家就只能退回到汉代以前,跟百家之学在同一起跑线,甚至还要从更低一些位置上,重新进行竞争。

以儒家子弟的高傲,能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王琼已经无法确定了,而最让他忧心忡忡的,则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儒家完全没有胜算。

谢宏的确给传统文人留了一条出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条出路也未始走不通,未来也未必没有成就,但是,依王琼看来,大半的儒家子弟,都是没有未来的。习惯了唯我独尊的日子,一下子没了遮风挡雨的大树,怎么可能面对得了外间的狂风骤雨?

就算有人适应了新环境,并且有所成就,他们也不可能再现千年来的盛况了,由着新法指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