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弄臣-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听到谢宏提出来的应对方案,正德却没法淡定了。之前逼宫那么大的风浪,大哥都是在谈笑间就摆平了,怎么现在这么点小麻烦,他就要出京避祸了?问题有那么严重吗?
“不行!你出京之后,我怎么办?而且你也不用担心那些言官,大不了咱们兄弟合力,再收拾他们一次。”自两人相识以来,正德第一次断然拒绝了谢宏的意见。
正德的信任让谢宏感觉很温暖,同时也是一种负担,显然那个明武宗还没有长大,虽然经过了雷火之夜的变乱后,正德的心性更加坚毅了,可他的玩性却比前世更大,性格也更不成熟。
再收拾一次?对方连断绝漕运这种大事都拿出来当做威胁了,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吗?再动一次手容易,就算把京城杀的血流成河,也不过是反掌间的事罢了,谢宏也不会为那些国蠹皱一下眉头,可后果呢?
天下烽烟四起,重现覆灭东晋的五胡乱华之势?不行,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即便能忍心看着中原生灵涂炭,谢宏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赢得最后的胜利,现在除了京城,勉强也就是宣府还能指望一下,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拿什么平定天下?
何况,燕赵之地向来就不是问鼎天下的地方,漕运更是京城最主要的粮食来源,要是真的彻底翻脸,漕运断绝,京城又能支持多久?难道要领兵去征伐江南?实力够吗?就算实力足够,可军饷和军粮要从何而来?总不能就地收刮吧?
“……所以,二弟,现在不是彻底翻脸的时候,咱们得另想办法。”谢宏把这些顾虑一一列举出来,听了一会儿,正德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了下来,脸上露出了凝重之色。
朱厚照并不是不聪明,他的智商绝对很高,只是不愿意把心思花在这里罢了,历史上他面临外朝切断来源的时候,也是开了不少店铺,当然,他的店肯定没谢宏的店赚的多。
而且,他的性子有些得过且过的味道,只要钱够花,他也就不把钱当做一回事,出手也很是大方;对权力也一样,只要没人威胁到他的自由,他也懒得太过计较。
前世的张永为了诛杀刘瑾,曾经在正德面前告状,说刘瑾要夺取天下,也不知朱厚照到底是认为太监夺取天下这事儿太过无稽,因此随口应付,还是说真情流露,他的回答是:那就任他去夺。
他就是这么个性子,现在有了谢宏,他就更是变本加厉了,赚钱、维护自由的这些事情很麻烦,当然要丢给无所不能的大哥,而他自己,则是尽情享受青春,挥洒汗水,这就是正德的这一年来的处事理念。
尽管有些没心没肺的,可当他认真起来的时候,分析事情和做出判断,绝对不在旁人之下,若不是阅历少了些,就算比起朝中的那些老狐狸,他也一样不遑多让,何况,谢宏解释的也非常详尽,他思考起来就更加没有障碍了。
“那大哥你出京有什么用?若说是让步的话,我去年登基之后,也一直在让步,可每每我让一步,外廷就紧逼近前一步,若是无止境的退让下去,岂不是又会回到原本的样子?”正德皱着眉头,紧张的思考着。
“何况,若是没有你在,候德坊和路边社还好,有唐伯虎和小三就足够了,可珍宝斋和军器司又要怎么办?午夜系统又要怎么办?还有书院那边……此外,江彬他们整训京营,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你离京之后的人手又要怎么办?”
认真起来之后的正德,马上就显示了他对事态的良好把握。前面的话显示着,对于外廷,他有着充分的认知;而后面的每一个问题,也都是问到了点子上,让谢宏连连点头,对整个计划又增加不少信心。
“二弟,你说的不错,让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底限的让步更是不可取。何况咱们已经迈出了之前的一步,若是真的退让的话,最终的处境会比原点更糟糕,外廷的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可没表面那么慈祥。”
谢宏肃容道:“我出京,是为了壮大咱们的实力,掌握一块根据地,并且在壮大之后,还要打击敌人的命脉,彻底打断他们的爪牙,让他们再也不能用那些东西冲着咱们耀武扬威!而这块根据地,就是辽东。”
“辽东?”正德有些茫然,他是聪明,但不是穿越来的,对辽东的了解也局限于这个时代。辽东这个地方,就算是到了明末,明廷也没有太过重视,否则也不会任由李成梁养贼了,李成梁再强,还能强得过戚继光的戚家军?
既然士大夫们能拿下戚继光,对于李成梁,应该也不存在什么投鼠忌器之类的顾忌;而成化年间,建州女真曾经闹腾过一次,可明廷也没有派兵去征伐,而是勒令朝鲜出兵,结果居然还就此获胜。由此可见,这个时代中原的人对于辽东是非常不重视的。
大多数人都觉得那里是苦寒蛮荒之地,对之不屑一顾,直到万历年中后期,中原土地兼并严重,产生了不少流民,这才有人跑到了关外,辽东的汉民才多了起来。
因此,对于谢宏说的这个地方,正德既觉陌生,也是觉得谢宏的提议有些不靠谱。
谢宏得了巡抚的任命,是不是就能顺利掌控辽东,正德心中已然有些疑问了。而辽东那个蛮荒之地拿下来到底有什么用,又如何能够象谢宏说的那样,切断敌人的命脉,他更是一点头绪都摸不到。
“辽东可是个好地方。”谢宏满面春风的说道:“那里除了粮食少点,其他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而且都是我需要的。”
东北是块宝地,这是后世人众所周知的,这块土地曾经让北边的老毛子和东边倭国,都是垂涎三尺,甚至还为之大打出手。
粮食产的少,主要是因为这里太冷了,并不是因为土地贫瘠,相反,这里有广大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可以开垦出来很多良田。当然,谢宏看中的不是这个,他对农业所知甚少,否则在考虑增加粮食产量的时候,他就不会想着用精铁做犁头了。
辽东的资源才是他最为看重的,东北有大量的铁矿,煤矿,而且还有华夏最大的原始森林,长白山脉的木材资源绝对是冠于华夏的,这对于谢宏的计划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什么都有?”正德仍然疑惑不解,要真是什么都有,那怎么从来没人提起?
“嗯,因为去的人少,对那里的了解也就少了。”谢宏满怀信心的挥了一下拳头,“那里不光是有资源什么的,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港口,比天津卫还好的港口!只要在那里站稳脚跟之后,我就可以造船,造足够多,足够强大的舰队出来,然后……”
“哼哼……”谢宏冷笑道:“就是那些人倒霉的时候了,不能取消海禁?哼,我要让他们片帆不得出海,最后哭着喊着的求着咱们,要开海禁,然后咱们就是不理他们。”
对方既然用暴力抵制开海,谢宏索性以暴制暴,暴力封海,这就是他想出来的后招了。这招的周折比较多,而且兵凶战危,风险也比较大,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他离京之后,正德这边孤掌难鸣,能不能稳住局面,为了稳妥起见,他没有一开始就提议。
可如今的局势却是由不得他不来点狠的了,政治手段是很没有效率的,他不擅长,也没有那个耐心,对方既然将无耻发挥到了极致,他当然也要针锋相对的予以回应了。
其实去辽东开海好处很多。由于辽东的资源丰富,首先就去了原材料受制于人的隐患,要是在天津卫开海,木材从何而来本身就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卡脖子这招,士大夫们本就运用得炉火纯青。
其次,去辽东也有足够的隐蔽性。敌人不重视,本身就是最佳的掩护了,正如自己刚入京时一样,朝臣们没有太过重视,这才让自己在京城打开了局面。要是他们一开始就用对待朱棣的招数对付正德,自己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个问题。
因此,敌人不够重视的这个掩护很重要,有了这个,自己可以基本做到不受干扰,从容进行建设了,等到他们最终发觉的时候,那么也就是京城之局的翻版,那时自己就不会留半点情面了。
最后,这事儿进行的时候,可以弄得复杂一点,让对方觉得自己和二弟是挺不住了,是怕了,因此才做出了让步,他们得意起来之后,想必就会固态萌发,自相残杀起来了。
当然,京城这边也不是要放弃了,主力还是要留在这里的,只要二弟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心态,稳住局势想必不难。
“京营还是要操练的,江大哥的边军我带一部分走就行了,此外,神机营我也一起带走,反正现在硝石火药的供应又开始紧张了,他们留在京城也没什么用。”军事实力当然要有,否则能不能活着走到辽东都是个问题。
“军器司那边你不用担心,有曾伯父和董大哥在,问题不大,我已经嘱咐好他们要做什么了,等他们那边一完工,近卫军就可以换装了。到时候,练兵的事就让三弟帮你,你们以原本的人为骨干,开始扩军,军费很快就会有的,等等就好。”
张定远是一定要留下的,一方面是维持兄弟情谊,免得有人离间,另一方面也是个保镖,有黑大个在,想暗算正德可没那么容易。
“换装?难道是大哥你之前提过的那些?没有你在能做得出来吗?”听到这话,正德也是大喜过望,谢宏说的这些装备,他盼望已久了。只是之前不能大张旗鼓的练兵,而掌控了局势之后,却又没了余暇,直到现在,谢宏才给出了明确的说法。
“嗯,放心吧,有董大哥和曾伯父在呢,现在的进度已经差不多了,只要费用跟得上,很快就能研发成功,并且全面列装。到那个时候,二弟你就按照我跟你说过的那些法子练兵吧,全靠你了。”谢宏笑道。
“没问题。”正德拍着胸脯应承了下来。
对于正德的练兵本事,谢宏是很放心的,朱厚照可是正德年间的天下第一名将,堪与他媲美的,也只有一个王阳明罢了,而后者还并不是以练兵闻名,而是以谋略著称的。
而如同棒球等运动一样,正德对练兵这事儿的热情也很高,只要他认真起来,谢宏基本上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谢宏向来秉承着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的理念,正如传授董平炼铁知识一样,他把自己得自后世的练兵方法和心得都传授给了正德,然后就任由对方自己发挥了,他相信朱厚照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书院那边,小学已经基本入了正规,只要按部就班的运作就是了,技校交给李冰河就可以了,铸造学院会留下,航海学院和化工学院,以及物理学院的部分人,我会带去辽东,那里才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地方。”谢宏心里早就有了成算,这时说的也是极为流畅。
“至于朝政……”谢宏略一迟疑,这个东西是最麻烦的了,他咬了咬牙道:“就让焦芳他们去应付吧,只要没人越过咱们的底线,就不用搭理,要是有人不怕死……”
谢宏冷哼道:“哼!那就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好了,不然他们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临走前会给好好他们竖一个榜样的。”
第370章 新科冠军侯,巡抚辽东镇
时隔数月,承天门外再次呈现出了许久不见的热闹景象,一群绯袍官员在地上静坐,远远的围了一圈人,其中多有青衫儒巾的读书人。虽然没什么人敢于大声喧哗,可这许多人聚集在此,倒是营造出了相当庄严肃穆的气氛。
围观众悄声静气也是很自然的,如今皇上听信奸佞的谗言,行那倒行逆施之举,杀伐果决,自然没人敢于犯颜,屠刀和风骨向来都不是并存的东西。
可如果有人起事,那大伙儿也不吝于捧个场,纵是不敢出声,算不得壮声势,总归也是捧了个人场不是?何况,说读书人们不敢出声,那也是不太确切,不敢大声呐喊,咱们还不敢小声嘀咕吗?
“李兄,今天这是怎么一回事啊,看服色这里坐着的都是六科的给事中吧?这些位大人是不要命了吗?敢触瘟神的霉头!大明有骨气的士人已经凋零很多了,如果今天这些大人再……那日后谁还能来扶保大明的江山社稷呐!”一个有些瘦削的书生唏嘘不已的叹息着。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个李兄能得同伴相询,显然也是个消息灵通的,他得意的笑笑,煞有其事的说道:“这一次不一样,大人们是有了成算的,没有十成,也有九成!那瘟神不敢怎么样的,你没见么,守门的禁军都没动作,锦衣卫的番子也不敢出现,嘿嘿,这里面是有些说法的。”
“敢情李兄为我等解惑。”这里聚集的人虽多,但却安静,因此,很多人都听到了李姓书生话,一干士子纷纷围拢了过来,长揖到地,语态恭敬的向他询问详情。
“也罢,我就给你们讲讲好了。”李姓书生抖开手里的折扇,装模作样的摇了摇,大概是觉得有点冷,又是把折扇合上了,“你们知道吗?南边来了消息,因为皇上有意违背祖制开海,引得江南盗匪四起,倭国犯境,已经威胁到了漕运!你们想想,这是何等的大事啊?”
他痛心疾首的说道:“海禁乃是祖宗定下来的法制,其中大有道理的,哪能随便的说改就改呢?仁宗皇帝为什么要禁海?还不是因为海外难以控制,容易滋生盗匪,致使沿海各地难以安宁吗?这不,开海的风声刚一传出去,盗匪就应声而起,祖宗的规矩果然是改不得的。”
“漕运断绝?那京城岂不是要糟糕?”不少人都是脸色大变,没了漕运,这个冬天可能还能勉强过去,可到了明年开春,京城还不得饿死人啊?这事儿太可怕了,他们都已经在脑子里转着念头,要不要回家去抢购粮食,或者干脆迁徙出京城算了。
“怕什么?只要取消了弊政,盗匪自然也就平息了,诸位大人这不是请愿来了吗?这么冷的天,坐在地上,你当有多自在吗?这是为民请愿,不惜己身的高风亮节,这里坐着的都是咱们读书人的楷模!”
李书生的声音略微拔高了些,见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力,他又道:“瞧见坐在最前面的那位大人了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刘德纲刘大人,是当日力谏天子,痛斥奸佞的刘大学士的公子,风骨乃是与刘大学士如出一辙的,这次请愿行动,就是刘大人首倡的。”
“哇,原来是这位大人啊,我等眼拙,真是失敬了!”人群中响起了一片惊叹之声,谁还不知道啊,刘大学士宁可放弃首辅不做,也不肯向奸佞低头,这是何等的骨气啊!而这位公子,虽然大伙儿不是特别了解,却也都是仰慕已久了。
刘公子的清名和现在的官职倒也罢了,最重要的是,他未来定是前程无量的。有一个清名满天下父亲,本身就是相当大的荫庇了;而这个父亲还留下了诸多渊源人脉,这种财富简直就是无与伦比的;这还不算,更重要的是,刘公子的亲缘也是了不得的!
刘大学士身为首辅多年,江南士人当然不会漏过他,对待首辅,干股份子就有点不够看了,结亲才是最恰当的手段,而刘公子的内人就是新进大学士王鏊王阁老的掌上明珠!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脉亲缘,刘公子又怎么会止于区区一个户部给事中?登阁拜相也不是什么虚妄之言啊!饱含了谄媚和羡慕,众士子望向刘公子的眼神都变得灼热起来。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样的人既然敢于带头请愿,想必还真是有了十足的把握了。想想也是,漕运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就算皇上再怎么荒唐,瘟神再怎么疯狂,也不可能无视的。
虽然这手段有点掉价,可这都是为国为民呐,小小的牺牲,也是再所难免了,百姓们会体谅的,后世的史官也会让后人体谅的。
将周围的议论声听在耳中,刘公子心中微微荡漾,他确实是有备而来的。
父亲刘健如今正和前大学士谢迁在一起,之前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出自谢大学士的谋划,和老父的调度,从那奸佞的应对可以看得出来,他确实是有所顾忌的。
他既然顾忌天下的安危,又顾念百姓的死活,那么士人们也就有了叫价的本钱,之前是奸佞唆使皇上绑架社稷,向外朝勒索,现在风水轮流转,换成自己这边勒索谢宏了。
哼!比起玩手段,那两个少年怎么可能玩得过在朝堂上盘踞千年,经过了千锤百炼士大夫?这一次的把握不是九成,而是十足十的!
奸佞再有手段,难不成还能变出来粮食不成?若皇上真是一意孤行,那么待到明年,京城乱起的时候,也就是昏君下台,奸佞授首的时候了!
想到得意处,刘公子连屁股下面传来的冷意都不在乎了,要说这十一月的天还真冷,明明已经在袍子上加了两层内衬了,可还是挡不住这刺骨的寒意。
唉,这都是为国为民的付出啊!刘公子满怀感触的叹息了一声。
“旨意出来了,皇上下旨了!”正这时,有那眼尖的,正看见一个小黄门出了午门,过了端门,眼见着往承天门这里来了。那小宦官脚下虽急,可身形却稳,双手平举,稳稳的捧着一卷黄绸,很显然,是圣旨到了。
这一声惊呼,惊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本来低头静坐的言官们都是抬起了头,围观众也开始向前拥挤,落在后面挤不上去的也都纷纷掂起了脚,竖起了耳朵,生怕漏过一个字。
士人们已经被压抑的太久了,自景泰年间以后,神圣无比的儒家子弟哪里受过这样的挫折啊?
如今天下士人虽是全力以赴的应对了,可终究还是要看对方的反应的,若是那瘟神真的发起疯来,就算最终士人们能够获胜,可身在京城的人只怕也要被屠戮一空,那是何等的惨状啊?希望那个奸佞多少有点良善之心,免去这场生灵涂炭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被无数凝若实质的眼光注视着,那个小黄门显然感受到了十足的压力,因此动作有些忙乱,声音也有点断续,好在并没有出什么错漏。
“……朕闻:功必赏,过必罚,方为圣明之君,今有右都御使,镇海伯谢宏,功勋赵卓,既威且德,特此封赏……擢升为冠军侯,世代罔替!”
“哗!”言官们也好,围观众也好,只要是读书人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心中都是大惊,继而更是一片冰寒,顾不得宣读圣旨的礼仪,爆发出了一阵惊呼。
在这种情势下,皇上突然封赏谢宏,难不成是真的要一意孤行到底了?
坐在最前面的刘德纲已经没法淡定了,他霍然站起身来,很想马上叫人备车,用最快的速度离开京城,若是皇上不肯妥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场血腥的杀戮,很可能还会胜过之前的那一场,他刘公子大有为之身,怎么能葬送在这里呢?
其他言官大多也都站起来了,只有少数脑筋不太灵光的还没回过味来,这圣旨简直如同宣战告示一般,透过那卷黄绸,言官们仿佛看见了遍布中原的狼烟。
“刘大人,稍安勿躁,那圣旨还没结束呢,而且,看情况皇上也不像是要动手的样子……”虽然这次请愿以六科为主,可都察院那边也是来了人的,刘公子身份很高,但是终究还是年轻,主持这种大事还是有些勉强了,身边自然少不得辅佐之人。
右都御使屠勋是浙江平湖人,在闵圭、顾佐等中坚之人死后,他也顺理成章的步入了江南士人的中枢,成为了领导人物之一。
比起仕途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刘公子,屠御史可就老练多了,他没忙着惊讶,而是先留意了四周的动静,发现都察下院的行动科和锦衣卫都没有出现,他心境也是放平,并且从容的对刘公子做出了提示。
“本官并非惊慌,只是乍闻那奸佞幸进封侯,心中实是激愤难当啊。”得了提示,刘德纲也注意到四下没有动静了,心知自己气度不够,他也是脸上一红,可嘴里却不认输。
“何止刘大人,本官听闻之下,也与大人一样愤怒,这奸佞……”屠勋老于世故,如何不知刘公子的心境?可他并不点破,只是随声附和。
现在正是齐心合力的时候,单凭江南人可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别看刘健被罢了官,可影响力却大着呢,这位刘公子还真就得罪不得,何况又不过是关于颜面的一点小事,完全就没有计较的必要。
“……有女宛晴,马灵儿,曾月儿,皆贤良淑德,特此赐婚,俱封一品诰命……”圣旨确实还有,不过依然是封赏,让一众人听得嫉恨难当,一品诰命啊!还一下就是仨,好歹你也得分个先后妻妾吧,连礼制都不顾了,这等恩宠,简直是亘古未有哇!
“……特赐谢宏旅行结婚,委任谢宏为钦差大臣,顺路巡抚辽东,钦此!”圣旨很长,可小黄门念的也不慢,很快就念完了。
这道圣旨基本上就不怎么正经,越到后面就越离谱,不过听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承天门外却在一阵静寂之后,陡然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瘟神终于要走了,瘟神要离开京城了,大明的朗朗乾坤终于要恢复了!”
第371章 瘟神杀人不见血,菊花凋零满地伤
京城沸腾了。
士子们奔走相告,无数读书人都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啊!京城会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皇上会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还不都是从那个瘟神入京开始的?
今天,大家终于盼出头了,那个瘟神逼于形势,哦,不,是慑于儒家子弟的浩然正气,终于灰溜溜的要离京了。
冠军侯?
赐婚?
一品诰命?
旅行结婚,度蜜月?巡抚辽东?
这些不过是皇上的孩子气发作,不服输之下,才搞出来的玄虚罢了,无论贴多少层金箔上去,终究也掩饰不住那谢宏狼狈凄惶的模样。
辽东那是个什么地方?天寒地冻,了无人烟,还有鞑子不时肆虐一番,实打实的蛮荒之地啊!巡抚?还不如说是流放呢,辽东可不就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再说了,他离京容易,再想回来可就难了,只要委任一个御史严守山海关,他难道还能飞回来不成?跟别提他能在辽东活多久,甚至……他能不能到得了辽东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用恶贯满盈来形容这个奸佞,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没人理会圣旨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了,只要没了瘟神,皇上治国还不是得靠士大夫们?一切很快就会回归正轨的,士人们也将重新昂起头来,成为天下的主宰。
兴奋过后,赞誉声更是铺天盖地的包围了请愿的言官们,尤其是首倡此事的刘给事中。
不管暗地里的谋划有多少,可除了少数背景不凡,消息灵通的人之外,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哪怕同为士子也是一样,没有到达一定的层次之前,入了伙儿也不过是喽啰,入不得核心的。
所以,大多数人看见的,就是在刘大人的带领下,言官们冒着严寒在承天门外静坐,最终用诚意感动了圣心,用正气慑服了奸佞。因此,皇上才会下旨革除弊政,驱除以幸进的奸佞谢宏!
这等大功,直如擎天保驾一般,乃是匡扶了江山社稷的盖世奇功,单凭此功,刘大人的声望就已经可以直追当年保卫京城的于少保,比起开国的贤相刘伯温也是不遑多让呐!
要知道,那个奸佞曾经罢免了阁臣,残杀了尚书侍郎,将京城笼罩在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恐怖之中,外朝众臣皆是敢怒而不敢言。
万马齐喑之际,却是刘大人秉承了刘阁老的意志和风骨,奋然而出,一扫京城上密布的妖云,澄清寰宇,简直就是圣人的风范啊。
“刘大人,今日建得如此盖世奇功,登阁拜相之日可期,实在是可喜可贺啊!”如屠勋之类的人还能保持从容,只是带着笑容道了个喜。
他是深知内情的,今日建功看似容易,可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又或是数人之力,整个天下都已经卷了进来,那个奸佞还能撑得住才奇怪呢。
“刘兄,小弟当日见得贤兄便觉不凡,今日果然修成正果,青史留名何足道哉!小弟日后还要向贤兄多多请益,还望贤兄不吝赐教啊!”跟来的言官们其实也是多有不知情的,只是见有个身份不凡的人领头,这才跟风而已。
不过,眼见大功告成,自然也得攀攀交情,求求提携,做官么,还不就是这么回事?学识什么的都是次要的,人脉才最重要,攀上一个未来的阁老,那至少会省去几十年的苦功啊。
“刘大人,晚生苦读多年,却是苦无名师指点,对圣人之道不得甚解,大人身怀浩然正气,大有先贤风范,若蒙大人不弃,晚生愿意为老师执鞍马,不求名分,只求能够朝夕聆听老师教诲。”
矜持这种东西其实也是很奢侈的,对于普通的士子来说,能够凑上去沾沾贵气就不错了。大家都知道,什么贵人慧眼识英才的典故,那都是骗人的,除非你长得貌胜潘安,否则谁能看出你英不英啊?
想要把握机会,不能靠慧眼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靠的只能是大伙儿的诚意。圣旨刚刚宣读完,围观众就一拥而上,以刘德纲为中心,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水泄不通,纷纷展示着自家的诚意,嗯,或者说底限。
求拜师,求指导,求包养……总之是各种求,其中不乏头发花白的老者,跟刘大人年纪相仿佛的中年人更是比比皆是,年轻的士子就更加不用提了,这些人一个个面红耳赤,争先恐后的向前拥挤着,好像这样就能中进士得功名一样。
若是有不知情的经过,看到刘大人被拥戴的热烈程度的话,肯定会以为丽春院的某个头牌出现在承天门了,否则怎么会如此招蜂引蝶?
“让开,让开,刘大人为国操劳,不避严寒,已经在承天门外坐了大半天了,若是再不回府暖暖身子,说不定会贵体有恙,刘大人何等金贵的身子,若是出了这等事,你们谁能担待得起?还不速速让开!”
当然,无论是做什么,都是有高下之分的,奉承拍马也一样。别看言官们多半都是讲究风骨的,可该有的政治智慧一样是有的,马上就有人给那些各种求的庸人展示了一下,什么才是拍马的高深境界,或者也可以说是狗腿子的素质。
一番喧嚷之后,刘公子终于也是得以脱身,他感慨万千的说道:“京城士子都如此一心向道,实乃我道不孤啊,我辈众人当加倍努力,早日恢复弘治朝众正盈朝的盛况!”
“刘大人说的是,正是有了刘大人和刘阁老这样的楷模,我儒家道统才能千年不衰,世代传承啊。”众人一片附和之声。
“各位也都辛苦了,不如由小弟做东,到寒舍一叙如何?”刘公子今日意气风发,尽管已经受了很多追捧,可他还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也是向众人发出了邀请,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被拍马屁这种事,人还是越多越好。
“正要叨扰刘大人,老夫听闻刘大人新得了一副顾参军的仕女图,正有意上门求见,择日不如撞日,正好借今日这大喜之时,诸位同僚便一起叨扰一杯水酒,顺便开开眼界,岂不是好?”屠勋一拱手,呵呵笑道。
官职越大,情商也是越高,这个道理在官场上是基本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