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遇之恩之外,他这么做肯定会激怒周边的党项部落,虽然这些大的党项部落论单挑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但若是群起而攻之,那梁太后甚至是大宋肯定会落井下石来摘桃子,恐怕东边的辽国也会不安好心——自己是个纯粹的汉人,契丹人是绝对不会允许它的身边再多出一个汉人的政权,尤其是一个比较亲大宋的汉人政权的出现!

“大帅!有紧急军情!”一名传信校尉风尘仆仆的跪在帐外,双手举着一封信。

坐在帅帐内的李清眉毛一皱——宋朝国内大灾自顾不暇,难道是梁太后终于忍不住了?!

“呈上来!”

李清接过信件,那名传信人说道:“七日前在原来洪州东南二百里的三个马场遭遇宋军的洗劫,守卫兵丁五百人全部阵亡,而且宋人还伏击了我们派出去的援兵一千八百人,属下拼死突围,前来送信!”

“啪!”的一声,李清愤怒的将信件拍在桌子上,说道:“宋朝安敢欺我!”他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宋朝在面临如此大的困境下还敢来挑衅自己,更令人奇怪的是按照宋朝以往的惯例应该是直接下手派出大军来直接攻打嘉宁军司,像这样偷袭马场的事情实在是太少见了!

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李清是不反对和宋朝通商的,他也知道在自己的严加防范之下,肯定会有部落和宋朝人有私下的马匹交易,这些他都睁一眼闭一眼,抓住了就严加处理,也并没有因此而因噎废食。李清虽然现在非常愤怒,但却并没有因为愤怒而冲昏了脑袋,宋军的这次行动绝对不会是冲着几匹马来的,这样的风险实在不值得,况且他了解那些宋朝君臣,尤其是对面和自己对峙的韩国公富弼,那些人都是不敢轻易进攻的,要是主动进攻肯定目标便是嘉宁军司。

“难道宋庭发疯了么?即便倾宋朝西北之兵,在这草原之上也只有饮恨而归,他们凭什么来发动战争?!”

“擂鼓召集军中各将大帐议事!”李清强自忍下了心中的怒火命令到。

李清走到地图旁边,宋军袭击的马场的位置向南四百里处正是大宋建的武宁三堡,这三个该死的城寨紧紧的扼守住了通往宋境白干山的咽喉,这个位置非常敏感——李清对宋夏边境的地形非常熟,在保安军之战后,他还亲自到武宁三堡附近勘察过,宋庭有了这三个城寨几乎使永兴免受西夏的冲击,相反宋军依托白干山脉俯视草原可以肆无忌惮的展开攻击。令他最为头痛的便是也不知道是大宋那个损人居然把洪州城给夷为平地。虽然他又在洪州城的原址上兴建了一个城寨,但距离嘉宁军司足足有八百里,内外交困的李清不得不把泼喜军主力放在嘉宁军司,那个城寨防护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这么长的距离也得不到及时的支援,最多使宋军耽误三四天,若是宋军大举进攻,现在恐怕早就陷落了。

李清估计的不错,他在洪州城原址建的城寨确实已经陷落了,不过比他想象的还要快——无心的特种部队通过化装的手法混进去五十多人,若是以前重兵把守的洪州城进去五十多人是给党项人送点心,但现在的洪州城不过是一个有着一圈高一丈左右的小土城墙,守卫的兵士不过才两千人,还被无心放出风声引出去一千八百人,剩下的两百多人哪里是手持淬毒匕首的特种兵的对手?在突然暴起的袭击中,不过才一刻时间小土城的城门便被打开了,距离那个信使离开的时间不过才六个时辰。

无心以两千兵士伏击敌军一千八百人的增援队伍,按照常理即便是战斗力相同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但他们的装备却为这次伏击立下了汗马功劳——王静辉得到的箭毒树毒药珍贵异常,但箭毒树的毒汁却是不缺的,只是经过简单的加工没有少数民族手中的厉害而已,但将毒液淬在刀箭上,杀伤力依然很惊人,不过就是一次战斗后还要再淬一遍毒才能够保持其刀刃上的毒性。

无心的特种部队弓弩人手一张,箭支都淬毒,更可怕的是这些特种兵是从百万军队中严格挑选出来的,经过半年的训练,射箭这种基本攻击手段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神射手,射出去的箭都是箭无须发,几番箭雨下来能够继续冲到特种兵面前的党项人已经所剩无几,迎接他们的又是带毒的长柄大刀,一战下来仅仅有几十人仓皇逃出,无心的特种部队只有不到一百人的伤亡。

无心伏击党项人的援兵之后,便火速赶往洪州城(洪州寨?),没承想那五十多个特种兵已经接收了城寨,连逃回来的党项人也给收拾了。无心又再一次的将洪州彻底洗劫一空,火烧了这个刚刚重建不到两年的城寨,分出两百人押运着城中百姓、牛羊和近三千匹战马回武宁三堡,剩下的一千七百人补充了足够的粮食之后便再一次消失在草原上。

武宁堡中,杨崇岳听完无心摧毁洪州寨的经过后,沉默了半天——无心的特种部队所过之处寸草不留比蝗虫还厉害,所有能够喘气的活物——牲口、马匹还有人,都在战利品之列,全部运送回来。现在他已经开始把无心的战利品源源不断的送到身后的顺宁寨去了,短短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在无心的洗劫之下,洪州到武宁堡之间四百里之内没有一个部落幸免,光是马匹就缴获了六千匹,整个永兴不过才一万五千骑军!牛羊更是无数,现在负责善后的永仁和济成已经彻底忙翻天,已经没有什么心情说笑了。

杨崇岳想了一会儿,便坐下来将这里发生的一切详细记录下来,附上自己的评语封装后,差人分别送往富弼和汴都枢密院文彦博处——“也许大宋应该注重这种作战模式,从伏击战中可以看到除却武器的因素之外,特种兵部队应该还有更大用途!”杨崇岳心中暗暗的想到。

第二百九十章 多管齐下

“总算还算是顺利!”王静辉在心中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自从布好局后,他就一直非常关注西北局势的发展,为了达到最初的战略目的,他曾亲自给无心留言,尽量对党项人进行沉重的打击——李清的主要发家根本便是畜牧业,牧民在他的地盘上若是没有安全感,估计他的根基就完蛋了。

文彦博是在早上接到杨崇岳的六百里快脚的——信件内容太多,无法使用信鸽传递,虽然是十天前发生的事情,但得知特种部队初战便传来捷报,不仅仅打家劫舍所获超出想象,还第二次摧毁了洪州城——尽管现在只能称得上是个寨子,但这对于他来说是十分振奋人心的,便一大早派人将驸马请到枢密院中。

在王静辉的眼中,特种部队现在的开局形势非常好,只要自己的计划进行的顺利,特种部队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能够平安归来,可以预见枢密院将会以此为蓝本继续训练扩充特种兵部队已经成为定局,并且西北的战法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其作战方式的主要特征。

“改之,待会儿你我要一同面圣,这战事一起虽然有完备的对应策略,但还是要小心行事的好!”文彦博因为特种部队参战能够顺利达成目标,这让他宽慰了许多,毕竟身为文官来领导枢密院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特种部队成军的问题上,他可是顶了很大的压力的,现在总算能够看到一丝效果,他比王静辉本人还要兴奋。

“宽夫先生,这次动用特种部队到西北参战,这仅仅是开始的牛刀小试,真正考验他们的还在后面,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毕竟这次行动的任务难度实在是比较大,能不能成功尚在两可之间!”

文彦博听后也沉默了起来,他当然不会忘记特种部队这次参战的任务是什么——不仅仅是骚扰李清的后防线这么简单,而是伺机对嘉宁军司或是李清本人展开行动,两者能够做到一项,则整个的战略目标会得以实现,不过就是对特种部队再乐观的人,对这样的任务也会皱眉不止,在枢密院武官系中更是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杨崇岳是否能够受得住武宁三堡才是重中之重,若是被李清所破,那西北势必将会陷入糜烂之局!”文彦博喃喃的说道。

“杨崇岳的武宁三堡有一万五千兵士把守,从兵力上看虽然李清的兵力是他的十倍以上,而且杨崇岳所部士兵也并非是朝中最精锐的部队,但武宁三堡扼守险要易守难攻,韩国公又大力支持,堡中集中着大宋最有威力的武器,李清想要吃下武宁三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李清对大宋的反击报复是不能耽搁太多时间的,杨崇岳只要誓死坚持半个月,等周边部落群起争利的时候,李清就要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而大宋亦可从容脱身!”

文彦博笑着说道:“驸马一向算无遗策,恐怕这次惹恼李清还是有深意的吧?!”

王静辉听后也是呵呵笑道:“李清所部泼喜军几达十数万人,几乎都是骑兵,在草原上是对其无可奈何的,不过轮到他攻城则是让他以己之短攻我宋军之长,李清身为名将不应该不知道这点,不过由着特种部队这样四处劫虏,他的生存根本也会被破坏殆尽。而我大宋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不过失去武宁三堡,后方还有顺宁寨做抵抗,李清输不起,而我大宋却输得起!”

文彦博听后眉毛一挑,虽然这种战略安排有些让他不是很舒服,这意味着自己花了很大心思组建的特种部队很可能会被李清所吞噬,而两年前保安军之战中辉煌的成果——武宁三堡也在牺牲之列,但从长远看,经此一战之后,李清的势力将会被彻底瓦解,不用大宋动手,党项内部无论是后族梁太后除之解恨也好,还是皇族部落争利也罢,李清所苦心经营的嘉宁军司都会落入他人之手——对付这些杂牌部队可比对付李清的泼喜军要容易的多,武宁三堡亦可以轻易夺回!

“这样的牺牲是不是未免太大了?圣上同意吗?!”文彦博问道。

“李清不降宋,也不肯和党项后族与皇族同流,明摆着是等夏主秉常长大亲政好辅佐,这样的人物虽然现在对大宋比较平和,但以后肯定会成为心腹之患!只要除掉了李清,在十年之内西北党项将无力对我大宋展开任何军事行动,所节省下的军费可以以亿万贯来计算,更何况我大宋根本就不需要十年的时间,只需再有两三年便具备扫平西夏的实力了!在这个计划策划之初,学生已经向圣上阐明其中缘由,圣裁亦是!”

“战略上的一大于战术上的一百!”王静辉虽然是个医生,但对后世这句军事名言还是非常清楚的,李清作为西夏最后一直可以对大宋产生威胁的武装力量,铲除它对大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他能够说服皇帝赵顼的一张王牌。

在王静辉的眼中,李清要是长脑子的话,绝对不会把武宁三堡怎么样,最多就是试探性的攻击罢了。不过就算李清不愿意攻打武宁三堡,在无心的特种部队无休止的骚扰下,李清也会迫于无奈去围剿武宁三堡,只要他肯离开嘉宁军司,王静辉的目的便达到了,剩下来的事情就要看梁太后和周边部落中的狗头军师的本事了。不过这次事件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王静辉事先的预想——李清真的直接就冲武宁堡来了,中间没有任何耽搁……

无心等待向武宁堡押送马匹的特种部队归队后,两千人的部队继续四处游弋劫虏,不过这次他们并没有向以前那样将战利品押送回武宁堡,而是每袭击一个地点便驱散牧民,夺取马匹,将牛羊驱赶到草原中,并且将粮食洗劫一空,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之外,给牧民也留了一些,剩下的全部焚烧——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无心不想让自己变成屠夫。

当然敢于抵抗他们的,无心也绝对不会手软,因为他知道这些牧民今天可以抵抗他们,明天就有可能加入李清的军队,在西北曾经参与作战的他对党项的军队构成非常清楚——一个人口仅仅几百万的西夏,每次大规模侵宋的时候都能够纠集几十万的军队,最多的便是谅祚率军六十万围困大顺城长达三年之久。在这样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中作战,对敢于向自己下手的敌人仁慈,那就等于把自己推上绝路!

特种部队是不可能获得后方充足及时的补给的,无心也参与了保安军之战,对这点他心中十分清楚,粮食便是特种部队作战的根本,他将打劫过来的粮食分别掩埋在不同的地点,士兵身上仅仅有三天的干粮,不过令他欣慰的是游牧民族都有制作肉干的传统,特种部队对肉干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为了能够使士兵有充足的体力持续作战,他们尽量携带更多的肉干。拜四处打劫所赐,无心的特种部队没有费多大精力,便人手三匹马,粮食加上肉干足够他们在草原上作战六七天所用。不过无心的舒心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摧毁洪州寨不过五天之后,他们终于碰到了李清的泼喜军。

碰上泼喜军是非常偶然的,当初所制定的计划中,特种部队是要尽力避开泼喜军主力,避免与其正面作战的,虽然特种部队单兵作战力量惊人,但在战场面对动辄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对战的大场面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无心也是按照地图来精心制定自己前往嘉宁军司路线,没承想这么快便碰到了泼喜军。幸好无心在扎营的时候将游哨放出去很远,并且这支部队中还装备了望远镜,才提前发现正在慢慢靠近的敌人。

这次相遇非常意外,这支差不多五百人的泼喜军并不是针对无心他们来的,无心他们的粮食和肉干都是熟食,所以在休息进餐的时候不用点燃篝火加热,而暴露对手的恰恰是他们的饭灶所升起的炊烟提前暴露了他们,对方才没有发觉在自己的周围还有这么一支部队的存在。

无心立刻在周边布置了战场,决定伏击这支泼喜军的小队。李清所亲自训练的泼喜军战斗力可不是他们以往碰到的普通党项军队和牧民所能够相比的,尽管是伏击,但特种部队仍然付出了三十人阵亡的代价才将这五百人彻底消灭,这个结果让无心心中对泼喜军的战斗力多少有了计较,将队伍的行进路线再一次做出了修正,继续偏西向盐州方向靠拢然后北上向嘉宁军司前进。

正当无心长途向嘉宁军司做长途奔袭的时候,李清已经果断的提兵十二万离开嘉宁军司,气势汹汹的向武宁三堡杀了过来,不同无心的行军方式,在草原上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这样的军队,一路丝毫不加掩饰的南下,八百里的路程不过用了才三天便到达,此时无心他们在距离嘉宁军司偏西南两百里的地方隐蔽潜行。

李清不是莽夫,相反他非常推崇兵法谋略,尽管宋军一向战绩不佳,但他却非常欣赏宋军的攻城和守城器械,泼喜军所装备的马拉小型投石机便是他千方百计弄到精通此道的汉人工匠制作的。

泼喜军在党项人的军队编制中绝对是一个另类——李清推崇宋人作战中使用的器械,虽然党项人在这方面还非常落后,但在他的这支几乎八成以上都是汉人所组成的军队中,各种作战器械装备的却是最为精良的,他们甚至还有火器——尽管还达不到宋人火器的效果,受限于西夏的资源所装备的数量也很少,但这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李清没有参加当年谅祚六十万人围困大顺城的战役,在他的眼中这么庞大的兵力围困大顺城三年而没有攻下,这对他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究其原因便是宋人手中的守城武器,直到战争末期谅祚被宋人的火器炸死,使他更加意识到作战器械的重要性。这一次来对付武宁三堡,他也不是空手来的——泼喜军已经拥有了大型投石车,这是李清通过收买辽国人得到的,同样比宋人的投石车要差些,但大型投石车在攻城战中所起到的巨大威力在攻城器械当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

李清有充足的畜力,加上他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将投石车全部拆散,使得他可以短时间内便将投石车运送到了战场,为此泼喜军随军工匠也达到了创纪录的两千人——这已经是李清的全部家底了,他不清楚为什么宋朝人会袭击他,但他一定要让宋人知道他的厉害,并且趁机将武宁堡打下来,并且在这里驻军,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保卫他的成果。

战事才刚刚开始,王静辉对李清的作战决心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李清对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自己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他不仅要让宋军不敢深入草原,更想要占领武宁三堡反过来威慑宋朝,彻底解决来自宋朝的军事威胁。

王静辉远在万里之外的汴都开封,他不可能知道李清有着如此大的作战决心,在武宁堡还有他的学生,关良和济成陪同杨崇岳在武宁堡的城头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李清所部的排兵布局后,知道现在局势的发展一开始就超出原定计划的范围了,现在请示汴都枢密院显然来不及,杨崇岳三人在商议过后,立刻派人到保安军报信——他们需要大量的火器,除了炸弹之外还要有燃烧弹,因为在他们看来李清的大型投石车居然有三四十辆,而且泼喜军还不断的派出人四处伐木,显然是想要阵前制作更多的投石车,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对付投石车最佳的武器便是通过弩炮发射的新型的燃烧弹。

李清没有上来攻城,这让杨崇岳他们心中也松了一口气,面对如此强盛的对手,他们也在动员城中一切力量来补充各种守城物资,天机甚至还在堡中制造了简易车床专门加工弩箭箭支。

关良则派出人将李清攻打大宋武宁堡的消息快速传递到平戎寨,在那里只要翻过长城岭便是党项皇族部落的地盘,现在是该轮到那些狗头军师出马的时候了。不仅如此,他还放出信鸽向秦凤路的西安州传信,那里有王静辉通往西夏的一条间谍传送系统,希望经快将这里的情况通过间谍放水给兴庆府,并且还夸大了李清在宋朝攻城不顺,损兵折将,希望兴庆府的梁太后能够插手进来把水搅浑。

启用党项皇族的情报网和放水给梁太后,这些都是王静辉事先计算好的——皇族贪利,李清经营嘉宁军司早就让周围的皇族部落眼红了,不过是碍于李清的强大不敢为之,但是若是李清实力大损那可就两说了;而梁太后那边根本不用鼓动,在这个信息传递还比较封闭的时代,造谣是最管用的手法,梁太后若是知道李清在宋人手里吃了大亏,那就如同嗜血的猛兽一般给李清最猛烈的一击。

当然远在河州经营熙河的王韶早在两个月前就停止了一切对党项的军事行动,生怕梁太后顾忌到王韶而不敢出兵收拾李清。不过王韶也没有闲着,他除了坚决拥护王安石变法之外,依然和王静辉保持了密切的书信来往,私交并没有因为王安石而改变多少。

王静辉知道王韶在熙河地区是待不长的,尽管他尽力在朝中为王韶争取治理熙河的时间,但宋朝的政治体制不可能将一个取得这么大胜利的将军放在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地方。王静辉多次写信给王韶,要他坚决打击一切胆敢反抗的吐蕃势力,甚至是用计谋先纵容这些反抗势力,然后找到借口一举扫平。这一次王韶亦预感到永兴将会有很大的军事行动展开,他自然不会让其专美于前,遂停止了对党项的骚扰,只是加强了对青唐城的军事力量以防止党项人突袭之外,便把矛头对准了自己地盘上那些还心存侥幸的吐蕃诸部。

在王韶有意识的纵容下,果然木征连结董毡别将青宜结鬼章率众多次骚扰河州,知州景思立所部奋起抵抗。木征势力又起,接着进犯岷州,后进围河州。王韶闻讯以后,日夜兼程,赶到熙州,采取“攻其所恃”、“批亢捣虚”的战术,率领二万兵士直趋定羌城(今广河县),破吐蕃结合族,切断吐蕃通往西夏的道路,进临宁河寨(在今甘肃和政县),分兵入南山,切断木征后援,木征只好拔栅逃去。王韶回师熙、河,以兵巡西山,绕到踏白城后,焚毁吐蕃八千帐,斩首七千余级,木征走投无路,只好归降。不过这次木征的投降并没有什么好下场,王韶设宴招待木征,木征赴宴后不过三天便暴病而亡——王韶不留痕迹的干掉了自己地盘上最大的反抗势力的头子,进而将木征的部落彻底瓦解。

第二百九十一章 蜕变

王静辉看到这份关于王韶剿灭木征叛乱的折子之后,心中算是松了一口气,在这次叛乱中他也看到了一个熟人——景思立,王静辉记得这个人应该在踏白城就全军覆没自己也身死的,不过由于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所引起的蝴蝶效应,景思立虽然兵败,但却没有全军覆没。对于木征的结局,王静辉是早就知道的,因为毒死木征的毒药便是自己送给王韶的,木征不死就想着叛变,这样的人留着他终究是个祸患,而且王韶也不可能老是待在熙河地区,历史上就是因为王韶回朝才让木征抓住机会反盘成功,最后还是王韶回到熙河才平叛。

现在是王韶设计纵容了这些吐蕃部落首领,才使得木征自己跳出来叛乱,那可就对不起了,不过朝廷对这样的部落首领一向都会很宽大,平叛过后多半会留着他们的性命,而且给个官职安抚并且赐名,至少王静辉就知道木征最后的结局便是营州团练使,赐名赵思忠。

“赵思忠?你最好还是变成死人更好些!”王静辉在心中想到,对于归附大宋的少数民族部落,他赞同朝廷的宽和接待的政策,不过要是如同木征这样的叛乱者,出现一次便不能给他们第二次机会,朝廷边关将士并不是个个都是诸葛亮,可以七擒七纵孟获,想想历史上王韶收复熙河之后,最初的几年当中大小叛乱就从来没有停过。

正如李清怕四处劫掠的宋军可以毁掉他苦心经营的局面一样,王静辉也怕水草丰美的熙河地区叛军横行——这样会把自己拉过来开发熙河的商人都给吓坏的,想想后世黎巴嫩贝鲁特是世界上有名的观光度假地,结果枪声一起就什么也不是了。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王静辉又知道了一个历史上的名人——黄庭坚,王韶稳固了大宋在熙河的统治,是大宋朝野中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苏轼和黄庭坚都分别写了诗词来称赞王韶的功绩,对熙河之役所取得的胜利加以赞颂。不过现在王静辉早就没有了刚到这个时空的时候对名人的向往,现在举目四望,他所见到的人都是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之类,此时的黄庭坚才二十六岁,在三年前朝廷抡才大典上取进士,现在还在叶县当地方官吏,实在是不能够引起王静辉的注意。

苏轼和黄庭坚写诗来颂扬王韶的功绩,从政治立场上来看是支持变法派,不过和苏轼苏辙有限的接触当中,王静辉已经敏锐的察觉到苏轼兄弟两人的政治立场正在发生变化,全都是王安石在新法推行速度上过猛所造成的后果才使得苏轼兄弟觉得新法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苏辙是三司条例司的检校文字,算是王安石修订新法的重要人物之一,可就是在这小小的三四条例司中,苏辙已经有了怨念。

“看来用不着吕惠卿复出,苏辙就要城头变换大王旗了!”王静辉对苏轼兄弟的转变是非常在意的,不仅仅是以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文章风采贯绝千古的人物,在这个时代更让他体会到什么叫“人才难得”,只要苏轼能够管得住他那张臭嘴,十年之后步入政事堂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朝廷开放变革的风气不能起于一时,变法革新也并非十数年便竟全功,通过变法来做到国强民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静辉没有这么长远的政治眼光,他所能够做的便是结合后世的一些经验教训来避免大宋犯同样的错误。

保守风气在朝廷中的势力依然很顽强,王安石经过河北这档子事之后也是锐气被挫掉了不少,况且王安石的年纪也不小了,朝廷的开放变革势力应该有接班人才行,不然王静辉的计划单靠他一人在整体政治保守风气蔓延的朝廷中间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黄庭坚,呵呵,你也不用在地方上一干就是十七年了!”王静辉心中笑着想到。黄庭坚的诗作大多都是反应百姓疾苦的,虽然这小子在文学上的风头甚劲,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多大作为,不过政绩平平这对王静辉来说并不重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但是能够心怀百姓、心怀天下的却是少之又少。王静辉打算拉黄庭坚一把,这样的人用起来比较可靠,而且在底层对王安石变法所造成的破坏看得也非常清楚,不会像几年前苏轼兄弟那样被王安石鼓动的脑袋直发烧。

正当王静辉想要对如何提拔黄庭坚的时候,书房外响起了彦生的声音:“先生,有急报!”

王静辉让彦生进来之后,接过用火漆密封的小信筒,这是用信鸽传递的,经过查验没有问题之后便拆开查看——“四月初一,李清十二万人大举攻城,战事激烈,所幸准备充足,无甚大碍!”

“嗨!难道李清的脑子真的进水了吗?!还是今天真的是愚人节?!”王静辉在心中苦笑的想到,来到这个时代后,现在的历法还是农历,而西方的愚人节恐怕还没有出现,不过今天看到这份情报后,他内心中升腾起来的都是无奈的感觉——看来命运不是这么好把握的。

“先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事情的发展已然超乎想象,但未必没有出路!”彦生在一旁当然很清楚的看到王静辉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是我太在意了,也是我太贪心了!”王静辉叹了口气说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非没有可能,王静辉也早就想过最坏的情况便是李清不要命的来攻击大宋,不过他过于相信武宁三堡的防卫力量足可以吓退李清,而且周边的邻居虽然是党项人,但不要说李清是个汉人的身份,就是党项人又如何?!就在这种估计之下,没有想到李清真的对武宁三堡发动了猛攻。

“以学生看来,李清想要彻底稳固自己在嘉宁军司的地位,此人心志不小!”彦生倒是没有王静辉这么懊悔,经过这几年的培养,彦生更注重的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许是小时候流浪的经历使他多少有些看破红尘的意思,除了自己的老师和同伴,其他人都不在他的心上,遍阅诸子百家的他最喜欢的便是《鬼谷子》,几年研习下来心志反而比王静辉这个老师要强得多。

“哦?!彦生,此话怎讲?!”王静辉知道现在就是后悔也没有用,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评价李清,如何去解决现在的困境,做出正确的决断。

“学生观李清此人除了如先生所讲的那样对其已故夏主谅祚感激之外,也不尽全然!想西夏李氏自元昊立国之后走到今天,由于人丁单薄,不像我大宋和辽国一般皇室继承人众多,传至今天也仅存十二三岁的秉常一人。梁太后不是平常女流,杀伐决断,除了才智上稍差之外,几乎可以和契丹萧太后相提并论!”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说道:“萧琸也非完人,虽然出类拔萃,但实际上还是能够慧眼识人之故,辽国上下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