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赵顼可以不用顾忌旱灾,毕竟不用说别的朝代,就是自大宋立国以来这各地发生的旱灾多如牛毛,可是蝗灾却是被当时人们认为皇帝不施德政而引动上天对天下的惩罚,况且又在朝廷大举变法的关头,若是往常皇帝只用一道“罪己召”便可以解决,皇帝赵顼不能不对此高度关注,他更担心的便是因为蝗灾而引发保守派朝臣对王安石变法的大举弹劾,本来就好不容易才启动的变法又要胎死腹中,这不仅是王安石等变法派中坚所难以接受,就是立志图强的皇帝赵顼也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

“现在还不能确定蝗灾的规模,这一切都要等辽国那边返回的情报才能够大致估算一下,不过按照以往的经验,今年的小蝗灾在明年很可能会演变成大规模蝗灾。尤其是今年河北路已经发生了一些小的旱灾,若是旱情继续加重,那明年的蝗灾就更加不可收拾!”王静辉躬身严肃的说道。

皇帝赵顼眉头一皱,高声叫到:“来人,请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韩绛、曾公亮入宫!”

王静辉急忙拦道:“圣上,此等机密之事不可过于扩散,两府三司那边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现在情况未明,只需召见王安石、司马光与文彦博即可,朝中之事两位相公相决其他的就好办多了,至于文彦博是必须要到的,这关系到宋辽两国之间的进一步走向!”

皇帝赵顼听后看了看王静辉说道:“爱卿思虑周密,来人召王安石与司马光入宫!”内侍在听到皇帝赵顼的话后,立刻跑出去去宣召司马光、王安石和文彦博去了。

王静辉看到皇帝赵顼紧锁眉头,便安慰道:“圣上不用太过烦忧,旱灾蝗灾皆不用担心,臣已经在河北诸路与西北陕西四路多积存粮食。高丽南洋这几年又是风调雨顺,粮食收成极好,臣已经嘱咐过大宋皇家海运的船队南北航线皆大量低价收购当地粮食,运送的港口便是胶县,通过驿道可直达河北诸路,可以说每一天大宋的粮食都不断的在增加,估计到明春的时候,臣在北方的存粮可达到一百五十万石,用以赈灾则绰绰有余,若是不够还有北方各地的广惠仓!”

皇帝赵顼听后果然眉头有所舒展,说道:“幸亏有爱卿未雨绸缪,不然朕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过这次爱卿又要多有破费了!”

“圣上励精图治,带头削减皇室用度,臣受圣上眷顾,身为皇室成员自当为圣上分忧解难!赈灾不用发愁,但是由此所引发的后果却是难料的,要不事先筹划好,难免要栽跟头,不仅会造成朝廷内部的内讧,也会给契丹人以可乘之机!”王静辉躬身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说道:“若是真的如爱卿所料,王相那边的变法确实要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过给契丹人以可乘之机是何解?!”

“若是在大灾发生的同时,契丹人得知内情之后难免要派个使节过来索要土地增加岁贡,我大宋不应则在边界上摆上几十万军队,到时候圣上何以应对?朝臣心中又该作何感想?!尽管辽国再走下坡路,但凭借着萧太后时期的积威,还是颇能让我大宋官员顾忌的!臣敢和圣上打赌,到时候多半朝臣会赞成屈服契丹人的淫威——尽管辽国没有能力对我大宋发动战争!”王静辉肃容说道。

皇帝赵顼摆摆手说道:“朕认输了!朕与爱卿先后两次打赌都输了,到现在朕还没有付给爱卿赌帐呢,旧账未清怎可又添新帐?!”

皇帝赵顼心情此时已经好了许多,说话间已经轻松了起来,虽然有明年的大灾笼罩在头顶上,但现在自己的妹夫又提前为他准备好了一切,在他的眼中明年的大灾除了粮食歉收之外,不会伤及大宋的元气。

“爱卿既然能够想到,必然有解决之法,顺便说出来吧!”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圣上,此事臣倒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并不代表别人没有办法,臣的意思是……”正当王静辉想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远处的内侍走了过来,王静辉一看便闭上了嘴巴,不过他也远远看到王安石、文彦博和司马光三人都身着官服在那边等着,知道两人奉诏进宫了。

王静辉因为自己入宫要和皇帝赵顼商议的是政事,所以身着驸马都尉的官服,皇帝赵顼对他的来访已经习惯了,接见的地点又是皇宫御花园,所以身穿的便服,此时王安石和司马光奉诏进宫面圣,那再身着便服少不得有轻视大臣的意思,便让内侍领着王静辉等四个人先到福宁殿等候,他去换上龙袍——虽然盛夏已过,但秋老虎还是非常厉害的,这个时候身穿龙袍确实让皇帝赵顼有些难受。

王静辉和王安石等人在福宁殿中等候皇帝赵顼的到来,他们三个人还不知道皇帝为何急忙把他们招来,只是从内侍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到此次皇帝赵顼的召见非同小可,便片刻也不耽误的赶来,当远远的在御花园中看到驸马王静辉正在和皇帝赵顼说话,便明白今天的召见说不定和驸马有着很深的联系。

“改之,今天圣上传诏是为何事?!”王安石开口问道,因为最近新法颁布没有少受到朝廷重臣的责难,所以他的心中隐约感觉到今天要谈的事情和他有关联。

第二百六十九章 应对

王静辉一看周围还有一些内侍,便悄声说道:“王相,这里还有内侍不方便讨论!介甫先生、君实先生、宽夫先生,这里有张字条,看过后心中明白就好了,等圣上来了再说!”说完便把飞鸽传书的字条交给了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字条后一看,心中不禁一沉——蝗灾!这两个字是如此的刺眼,在新法刚刚实行的当口,大宋出现了蝗灾,尽管他不信鬼神,但他也明白蝗灾对于自己和新法意味着什么,他甚至不想将这张字条交给自己的好友,但是现在已经隐隐对立的司马光与文彦博观看。不过令他唯一欣慰的是现在蝗灾的范围也仅仅限于河北诸路最北端的几个小军州,并没有扩大到一路成为自然灾害,至少作为中书省的头领,他并没有接到有关大宋境内出现蝗灾的消息。不过王安石不会怀疑王静辉会拿蝗灾来说事,更不可能是针对他和新法来捏造蝗灾的事实,他也知道王静辉旗下的生意遍布全国,甚至辽国和西夏也有他的产业,并且驸马手底下还有一套效率非常高的信息传递系统,单从这张纸条上一个非常特殊的花纹便可以看出这一定是用飞鸽传书送来的,所以才会比正常的官方渠道要快。

以王静辉以往的表现来看,虽然没有少给王安石找麻烦,但他相信王静辉可不敢谎报这么重要的事情,毕竟驸马就是再不懂事——王静辉以前种种比较胡闹的事情在王安石的眼中都是年轻人不懂事的表现,他也应该明白这是要掉脑袋的。

文彦博和司马光看到王安石面色大变,接过纸条后一看便明白王安石为何是这样的表情了。他们心中自然明白这样的消息对王安石有着怎样的意义,不过身为庆历时代的老臣,他们也不屑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王安石,眼下担心的便是如何应对蝗灾所带来的影响。

福宁殿中的四个人现在都默不作声,他们知道这张字条上的内容意味着什么,殿中还有内侍,对于这些内侍四个人了解的太多了,他们都被朝中不同的大臣出于种种目的而被收买来探听一些皇帝身边比较隐秘的事情,好提前做好部署。四个人当中对此最能够泰然处之的便是司马光,他从来不屑和宦官有什么瓜葛,而王静辉在宫中宦官中人缘是最好的,王安石和文彦博身上也不干净,文彦博以前在仁宗时代的时候因为结交内臣和皇室亲族遭到贬黜,此时事关重大谁也不敢在这些周围嘴巴大的如漏斗一般的宦官面前交换意见,免得走漏风声。

皇帝赵顼不一会儿便换好龙袍来到福宁殿,随行的还有御内直班的一名四品带刀侍卫,王静辉觉得有些眼生,但文彦博等三人是知道此人的来历的,若是说出来王静辉一定不会陌生——这个人正是后世中杨家将的后人,杨业的孙子杨文广的孙子杨崇岳字守义(虚构,自杨延昭之后,杨家便已经末落在北宋中期历史当中了,而《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也决非是传说中天波府的最后传人,据说南宋名将杨存中和其父杨震是杨家杨延昭的后人,这倒是可以考证的,戒念非常可惜《宋史》中《杨业传》中杨老令公的遭遇,便安排了这么一个人物,希望杨家不会末落,至于杨家家族谱系这方面的资料就难于考证了,请各位读者多加包涵!)皇帝赵顼坐好后便一挥手将殿中的内臣全部退了下去,而杨崇岳则走到福宁殿门口关上殿门在门外守候,防止有人偷听。

“驸马,给介甫先生几位说一说具体情况吧!”皇帝赵顼有些丧气的说道。王静辉则是向司马光等人详细说明了一下这张字条的来历,包括自己在辽国境内的一些商号能够搜集辽国情况的情报网,当然这个情报网最主要的作用在目前来说就是关注辽国境内是否有蝗灾的发生,以证明蝗灾是从辽国那边飞过来的。

“圣上,这只是小规模的蝗灾而已,圣上不用太过烦忧!”王安石躬身说道,此时他必须站出来说话,因为这件事若是捅出来最为被动的便是变法派。

“王相,在下却不这么看,这也许不是一场小蝗灾!辽国那边的具体情况还没有传回来,但相信几日之后枢密院便会得到消息,若是辽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范围蝗灾,那来年大宋北方若是干旱的话,现在小小的蝗灾来年必然引发成巨大的灾难,要知道蝗灾是旱灾的先兆,而大旱灾则是引发大蝗灾的前提!”王静辉说道,虽然他对旱灾和蝗灾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白,但他却知道历史上明年将会有场罕见的蝗灾在大宋北方发生,现在既然有这样的苗头,那他更加相信历史上的灾害很可能会如约而至!

王静辉也知道历史上王安石也有心狠的一面的,并非后世历史书中描写王安石是个爱民如子的官员典范。为了推行变法,他明明知道百姓遭殃,青苗法甚至在城市中也实行,但还是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连皇帝赵顼对此都有些气愤,这说明王安石在必要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为了保障新法的顺利实行而暂时抛弃灾民!

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和耳闻目睹,王静辉对“根据政治上的需要而进行取舍”已经有所认识,有时候他也会进行利益上的交换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过他始终认为老百姓的生存才是第一大事,这是绝对容不得有丝毫含糊的,即便是为了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也不成!不过显然现在王安石已经有这种倾向了,他也不会对此保持沉默!

司马光和文彦博闻言一振躬身向皇帝赵顼行礼:“请圣上以天下苍生为重!虽然驸马所说的仅仅是推测,但不得不防,朝廷还是早作准备实为上策!”

皇帝赵顼点点头对王静辉说道:“爱卿,把你的底牌露出来吧!”王静辉发明了扑克牌,并且提出了许多玩法,这不仅仅是在皇宫中流行,也是大宋上层社会中流行的游戏之一,甚至士大夫阶层也有时候以打牌为乐,“底牌”这个词也是王静辉所“发明”,皇帝赵顼也借用了这个“新词”。

王静辉躬身行礼后对其他三人说道:“眼下即便是最坏的情况,朝廷也不用动用太多的财力向赈灾方面倾斜,这也是为了保障王相变法的需要,毕竟眼下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很多!”

王静辉停了一下看了王安石一眼,王安石自然是心领神会,知道刚才驸马近乎谴责的话并没有阻挠新法的意思在里面。

“驸马早在河北诸路和陕西四路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的数量还在增加,都是驸马花钱从高丽和南洋购来,不惜成本运送到北方的,估计明年春天会有一百五十万石左右,若是北方各地广惠仓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话,那两者相加足够赈灾的了!”皇帝赵顼突然接过王静辉的话慢慢的说道。

皇帝赵顼说话的声音虽然很温和,但任谁都能够听出其中包含了失望的色彩。和王静辉相交多年,王静辉“以民为本”的思想多少对皇帝赵顼的影响还是蛮深的,王安石的意思他不是听不出来,但皇帝赵顼感到有些刺耳,心中不是很高兴,便接驸马的话来表达这种失望——长江以北是大宋帝国的精华,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在这片区域,南方发生个灾害所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再厉害也好控制,但若是北方发生这种情况,那后果实在是很难以预料,更要命的史书中肯定要记上他不顾百姓生死这一笔,这才是让皇帝赵顼心中最为恐惧的!

王静辉在全国各地大量囤积粮食收购土地这在大宋统治高层中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没有和北方各个世家达成利益交换之前,王静辉已经做实了“大宋头号地主”的名头,可以想象在大量收购北方世家的土地之后,恐怕连驸马自己都不知道手中有多少耕地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王静辉的产业都是由徐氏来代为打理的,加上这家伙糊涂的很,与其问他自己有多少产业,还不如去问徐氏,他只知道自己缺钱缺粮的时候找徐氏伸手就可以了,很难想象要是没有徐氏的帮助,这家伙怎么来掌握如此骇人听闻的财产。

一百五十万石是个怎样的概念,司马光等人虽然关心民生,但还是没有办法来想象这么多的粮食,要知道治平二年许、蔡两个算是比较大的州发生灾害的时候,朝廷只用了十万石粮食就可以搞定,一百五十万石粮食用在北方,就是全年绝收也不用担心了,更何况要是加上北方各地广惠仓粮食,那更是上了双保险!

司马光、文彦博和王安石此时才恍然大悟,御史三番五次的弹劾驸马大规模囤积粮食实有不轨之心,但皇帝赵顼对这样的弹章连看都不看,起初众人还以为是皇帝对驸马的宠信如此,现在看来这中间实在是驸马和皇帝之间早已经达成了默契,驸马旗下分布天下的“食为天”就是皇帝赵顼手中的又一个广惠仓!

殿中众人听后皆都松了一口气,不过文彦博却没有敢松懈下来,因为他是大宋武装力量的大脑——枢密院的最高长官!这个“庆历”老臣能够到现在都屹立不倒,在韩琦富弼都被贬掉之后还能够官居枢密使,这不完全是因为皇帝赵顼需要一个两朝老臣来镇住枢密院。商量这场蝗灾在平时也会召见枢密使,但在赈灾解决的前提下再召唤他就实在是多余了,显然今天把他叫过来的原因可没有这么简单!

果然,文彦博的警觉立刻在王静辉的身上兑现了:“尽管现在还不能够肯定明年是否会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但未雨绸缪总是有必要的,对于抗灾来说向事情的最坏情况下考虑总是没有错的!”

王静辉的话得到了福宁殿众人的肯定,接着说道:“赈灾方面现在是没有什么担心的了,不过唯一可虑的是我大宋北边的‘好邻居’,对于契丹人对我大宋的狼子野心,各位大人心中自然是比在下清楚的多!”

文彦博听后不禁脸色一变,他明白这次召集重臣进宫议事的原因了,对于赈灾事宜基本上都已经定了下来,唯一操心的便是皇帝怕北方的强国趁虚而入,若是事到临头在进行庭议,那笑话可就大了!

“臣以为应该向北方提前增兵,重兵把守之下契丹人未必敢轻摄其樱!”文彦博说道。

王静辉听后脸上虽然还是那个样子,但心中却是轻视的很,他上前说道:“经过几十年的慢慢演变,辽国传到耶律洪基这一代已经不复萧太后主政时期那么强盛了,其实纵使大宋未作任何兵力调动,辽国也未必敢发动战争,毕竟打仗是要花钱的,而根据臣所掌握辽国的情况推断,契丹人打不起战争!”

“哦?!驸马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国毕竟是我大宋百年强敌,若是大宋严密防范之下,它未必敢来,但何以有打不起仗这一说?”王安石反问道。

王静辉笑道:“自治平二年开始,大宋已经对辽国渐渐的放开了贸易限制,大宋所产的大量货物通过正常交易或是走私大量出现在辽国市场上,从身上穿的棉布,手中读得书,炒菜用的油到契丹贵族所追捧的宝石首饰或是玻璃制品,这全部都是产自大宋。”

“各位大人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的流入将会极大的打击辽国本身的商业,使其商业税收大为减少,尽管辽国的商业税收没有大宋占财政收入那么高,但三四成还是有的,这么一折腾下来,辽国的国力极受打击,大量以此为生的百姓破产,辽国的经济本身就不发达,从国力上来说,契丹人比大宋可穷得太多了,我大宋打仗先期的准备花费都很巨大,更何况辽国,所以说契丹人是打不起的!”

“驸马所说的已经得到派往辽国的探子所证实,辽国君臣上下生活奢靡,国力一日不如一日,臣也赞同驸马所讲!”文彦博在旁说道,以前辽国的那些探子返回来的情报,虽然对这些经济方面的情报并不上心,但多少拿来读读以张些见识,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倒是用上了。

“契丹人虽然不敢轻启战端,但威慑的力量还是有的,毕竟百年来契丹人始终是我大宋的心腹大患,加之以往我大宋对辽的战绩不佳,使得朝中大臣对宋辽之间若是产生冲突的话,信心不足。契丹人对边界增兵来要挟我大宋,会使一些大臣惊惶失措,朝野振动之下,百姓亦不得安宁!”王静辉慢慢的说道。

文彦博听后心中松了一口气,心中此时倒是开始感谢王静辉了,他可以肯定这一切都是出自驸马的脑袋,从预测灾害的发生,到赈灾,直到最后对辽国的防范,朝中也唯有此人能够推演的如此清楚,就是换做身边的好友司马光和现在的政治对手王安石也未必能够想得如此透彻,此人的心思如此细腻敏捷,在大宋来说不做第二人选!正如这个年轻人所说的,不怕事情发生,就怕没有准备,只要现在能够预测的到事件的大致发展,未雨绸缪,就算到时候真的如驸马所料,那也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浪,到时候自己所承担的政治风险就小多了!

“臣以为可以启用魏国公韩琦经略河北诸路,而启用正在洛阳的韩国公富弼经略陕西诸路,借此二人威名,则党项契丹不可妄动!”文彦博说道。

文彦博对富弼的感觉非常好,不过对于韩琦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毕竟韩琦的霸道他还是非常有印象的,尽管不喜欢韩琦,但富韩二人和他一样同为庆历老臣,如今富韩贬黜、欧阳修也躲进华英书院去教书,朝中剩下的“庆历老臣”也唯有自己和司马光,由于政见相同再加上以往的“庆历香火”之情,他还是推荐了富韩二人再次出山,事实上也唯有这两个人能够担得起这份重任。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虽然在他的眼中韩琦富弼是他在变法强国途中最有力的障碍,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二人在军事上的成就,毕竟这样的人仅凭着各自的威名便可以让敌国为之丧胆,换做朝中的任何一人都没有这个能力。司马光、王安石在辽国虽然也享有很高的威名,但是他不得不承认他们一和这两个人相比那可就差的实在太多了!这是长久以来富弼韩琦对辽国和西夏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威望,是建立在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之上的,就是王安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如此!

事实上小说中的北方遭受的大旱灾是历史上发生在熙宁七年的,这场旱灾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大家在一些影视剧所看到的《流民图》也是出自这段历史的典故,《流民图》是郑侠骗过银台司直接呈送到皇帝赵顼手中,这副图也使得王安石心灰意冷,即使是他第二次出任帝国最高长官的时候,他本人对变法救国产生了怀疑从而懈怠了。不过这些都是史话了,在本书中戒念出于情节上的安排,把这场旱灾提前了五年,放在此时来形成宋辽两国争端的开始,大宋也终于开始谋划着要干掉这个北方强敌而进行实际上的行动。

第二百七十章 推荐

现在隐居在河北大名的韩琦还关注着北宋的边防安全,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宋神宗的上疏中写道:保持“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不要轻率毁弃“祖宗累世之好”,要“永敦信约,两绝嫌疑。”不过这中主张当然得不到正处年轻气盛的皇帝的好感。

当然,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并不是让北宋向辽退让,而是一种斗争策略,韩琦心中的算盘王静辉是非常了解的,正如他在庆历年间所说:“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趁和平之机,“陛下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庚,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修,塞下有余粟,帑中有羡财。”待自己实力发展起来,辽若违约,“河北诸州深沟高垒,足以自守,敌人果来入寇,所在之兵,可以伺便驱逐”。

在王静辉的眼中,韩琦一生,始终关注北宋边防安全,无论是在陕西抵御西夏,或是在定州、并州、扬州、大名等地,他都把边防安全放在首位,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在北宋,而且在辽和西夏都有很高声望。“韩魏公元勋旧德,夷夏具瞻”,以致于“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呼索’,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是时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于国,必问侍中安否。”至于西夏,由于韩琦参加了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使得“西贼闻之心骨寒。”

不过真正为韩琦赢得名声的便是王静辉在定边军给党项人挖的陷阱,韩琦坐镇陕西四路,在王静辉的配合下打出了大宋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这给已经是迟暮之年的韩琦捞足了政治本钱,其子孙都是加官进爵。党项人不知道这个大坑是王静辉挖得,对于韩琦更是敬畏的了不得,使得“西贼闻之骨寒”的名头更加坐实了,此时的韩琦的任何建议毫无疑问对大宋高层的影响力是极为深刻的。

文彦博举荐韩琦和富弼再次出山,这也是出于让这两个大佬来制衡越来越失控的王安石,这种打算自然瞒不过王静辉和王安石。对于王静辉来说,把韩琦富弼请出来平衡朝野力量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单单皇帝赵顼这边就说不过去,他要变法强国,平衡势力固然重要,但王安石的名声和实际行动却让他知道王安石是个忠臣,不可能走曹操那样的老路,他需要让变法派在势力上和声势要高保守派一筹就足够了,若是把韩琦富弼两人请出来,那这种他所需要的平衡立刻就会化为乌有,这是皇帝赵顼万万不能接受的。

“圣上,魏国公与韩国公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此任!”王安石悄然给了皇帝赵顼一个理由。

不过王静辉却接过来说道:“韩国公与魏国公确实不适合,不过在臣的眼中比现在更为严重的事情是随着两位国公的老去,朝廷中再也没有有着如此声望的重臣来震慑契丹与党项,更为严重的是朝中也缺乏这样的后继人才!”请韩琦和富弼出来这样的主意,文彦博从说出嘴后就有些后悔了,不过此时王静辉正好也给了他一个梯子下坡。

“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良法?”皇帝赵顼沉思了片刻点头说道,韩琦富弼虽然不得他的欢心,但对于这样的老臣,皇帝赵顼心中还是非常有数的,这两个人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两个人的威望无人能及,契丹人甚至还放出话“韩琦一人可当十万精兵,有韩琦一日在,契丹铁骑永不南下!”。刚才王静辉的话倒是说到了他的痛处——随着这两个老臣慢慢淡出大宋政坛,若是死后朝中还真没有一个像他们两人一样能够了解对手的大臣来,不过驸马勉强算上一个,但驸马作为外戚,若是稍有异动,少不了御史台的弹章,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臣以为可用宽夫先生之策,以韩国公和魏国公来分别经略河北与陕西诸路,暂时顶住这次难关。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臣建议朝廷能够成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定制的宽松些,由一些熟悉辽国和西夏甚至是我大宋周边任何国家的官员、士子来组成,只有恩遇无实权,专门来研究我大宋对外政策,给朝廷提供可行性建议,当然这也少不得由枢密院来提供一些情报支持。日后有事之时可从这个机构中遴选得力人才为国效力!”王静辉上前说道。

王静辉的提议倒是非常让殿中众人感到新奇,但在他自己的眼中,这简直就是后世美国智库的宋朝版。这个机构将是朝廷所倡议成立,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但却是不在大宋官制之内,初期的时候不用付给报酬,但是可以在适合的时机,王静辉可以把这个机构运作成一个真正的商业机构。

“这恐怕是又要增加一批领俸禄的散官,与大局无益处!”司马光说道。

“又是这个抠门儿的家伙!”王静辉在心中哀叹着,他早就知道历史上司马光是著名的“节流”派,没有想到他居然这么抠门儿!

“君实先生,朝廷可以不用在这个机构上花一文钱!大宋以往所形成的‘冗官’恐怕有上万之数,这些人白领着朝廷的俸禄却甚少做事,这也是朝廷官制结构所造成的,让这些有名无实的官员中一些有志者聚集在一起研究大宋对外政策,正好是人尽其才,这样的机构也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它只是对朝廷的对外政策有建议权力,却无行使权力。”

皇帝赵顼听后笑着说道:“恐怕这样的机构也没有人会去吧!”

“非也!臣以为朝廷需要各种各样的‘专才’,如韩国公与魏国公能够在外事上有所建树,也是朝廷几十年所培养的结果,这样太耗费时间了,到时候也未免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机构中的人都是日夜接触邻国的资料,熟悉邻国的最新状况,久而久之变成专才,到时候可以充任幕僚等职,甚至在与邻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圣上只需要加以一虚职便可以成为大宋的使者出使邻国,此正是建功立业之机,相信会有很多有长远眼光的人参与进来。君实先生一直认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有限,这正可以是一条进身报效朝廷之路!”

众人听后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想法,不过驸马建议成立这样的一个机构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条不错的培养人才之路,而原先反对的司马光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和驸马所办的《大宋明镜报》一般,朝廷不用花一文钱,却可以得到数不尽的“布衣御史”;也正如驸马所说的那样,这个机构也是进身朝廷的不错选择,差的可以成为边疆大吏的幕僚,优秀的可以成为大宋的使节,前者虽然环境是有些差,但总算也是个实差,后者则是前途光明,到时候恐怕这个机构会被人踏破门槛也说不定!

“驸马之策倒是可行,不过这专门成立来研究邻国的机构难免会给人以口实,尤其可能会遭到契丹和党项对大宋的责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