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武装间谍和特种兵的札子已经递上去好几天了,枢密院对此事有着很大的分歧,这不同于枢密院中武官和文官之间的传统对峙,相反在文官系统中王静辉的札子倒是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而武官系统包括郭逵本人对此都表示了怀疑,认为这样的军队是否有必要建立,毕竟看起来特种兵更像是御内直班的翻版。

枢密院内的讨论出现了两极分化是王静辉事先就能够想到的,不过这样的结果却和他想象中的完全相反,在和郭逵有过多次接触之后,他才明白武官对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持怀疑态度——特种兵要是偷袭对方粮道还有可能,但在深入敌国的情况下后方补给完全断绝,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还有语言上的差异,这样的小股部队若是进入辽国和西夏的话,只要一和人接触就漏馅了,到时候恐怕就是敌人嘴中的一盘菜;要说刺杀敌人将领就更不可能了,高级将领的帅营都是在中军大营之中,层层护卫想要万军之中取敌人首级,恐怕也只有外面说书人嘴中传说中的关云长了,这太不现实。

郭逵出于忘年交的情分上没有把话说得很难听,只是把一条条的缺陷提出来,他是在前线和敌人交手半辈子的大将,战场经验丰富,在他看来培养精兵是绝对要做的,但没有必要来专门建立这么一支军队。尽管有解烦军、虎豹营和黑甲精骑这样典故,但他还是非常怀疑一直完全没有后方补给的小股部队能够有什么做为,连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去实现驸马札子中改变战场上的敌我态势了。

不过值得王静辉庆幸的是枢密院的老大文彦博对此非常感兴趣,在文彦博的影响下,枢密院的文官系统官员或是出于拍文彦博和王静辉的马屁也好,或是真的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看出其中特种兵的潜在价值也好,都纷纷和武官系统中以郭逵为首的反对派进行了好几场唇枪舌剑式的辩论,不过与武官系统中那些由以前能征善战的将领所组建的“参谋部”相比,他们都多少有些语言多少有些苍白,他们最可靠的论据便是保安城之战中无心所率领的那两千杂牌骑军对党项人的辉煌战果。

王静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了保全郭逵而凭空设立的“参谋部”居然是这次反对自己建议最厉害的大本营。虽然郭逵和自己有过多次接触,想要试图说服自己放弃这个异想天开的建议,但是和郭逵交换意见的同时,王静辉也终于明白了武官心中的想法——这个时代的作战方式很有问题!

在郭逵这些传统的大宋武将心中,还是有点像中世纪西方的骑士对决一样,更多的是讲求光明正大的战胜对手,很少使用奇谋来制胜。不过这样的作战思想在王静辉的心中简直就是垃圾一堆,他可不这么看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他心目中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才可以在谈判桌上肆意妄为!更要命的是大宋可没有契丹与党项那样“阔绰”——骑兵、不是几千、几万的骑兵,而是十万、三十万的骑兵!在大宋能够像保安城之战中韩琦大方的给无心的杂牌军两千匹马一样,这在大宋将领中是一种发疯的做法,简直就是儿戏,换做任何一个将领都会把这些宝贵的马匹装备到最精锐的部队中——尽管这支被装备的精锐部队是步军,还没有骑过马!

若不是事先清楚历史的发展,从而设下重重圈套,王静辉不敢想象要牺牲多少大宋精锐部队才能够一举拿下梁格嵬的十几万党项骑兵,这不是击溃、歼灭,而是活捉、围困,这在大宋对外作战的历史上是从来不敢想象的,即便是后世宋军中武力超强的岳家军搬到这个时空中来,也不能做到!

在后世生活的时候,王静辉知道即便是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有着绝对的武器装备优势,还孜孜不倦的探求新的作战方法来改进自己的作战思想,更不要说大宋还没有达到后世美国那样的军事权威!

第二百六十七章 缓行

“宽夫先生,学生对特种兵部队的一些想法大体上就这些了,虽然在使用特种兵的问题上,先生或许和学生有着很大的分歧,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作战方式确实能够改变大宋与敌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还是那句老话,学生宁可敌人多流血,也不愿意看到我大宋百姓遭殃,哪怕流血的对象是敌国的平民也亦无可!”

王静辉说完后端起桌上的茶碗慢慢的喝了一口茶,他也不知道今天自己来拜访文彦博到底是对还是错,不过现在文彦博作为自己在特种兵问题上最大的支持者,他不得不来拜访文彦博,将特种兵的用途阐述的更加清楚明白一些。不过麻烦的是在王静辉的心中,特种部队最大的作用便是类似西夏和辽国一样的“打草谷”部队,在边境结合部肆意抢掠,这里在王静辉的眼中是天然的特种兵训练场,既有实际上的生存压力,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实际作战境况。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王静辉知道文彦博为此也是多次反对自己,他担心文彦博会在这个问题上多有微词纠缠不休。不过王静辉不敢把特种兵和“打草谷”的军队做对比,文彦博这个人比较难缠,他更多的还是侧重介绍特种兵可以在敌人后方造成混乱。

“本使已经明白驸马的用意了,不过本使更看重的是出奇兵制胜!驸马也知道大宋缺少马匹,以步军和敌国的骑兵作战,这样太吃亏了。在目前朝廷想要对外频繁用兵,不止是军费够用就可以,更多的是要获得胜利,我大宋虽然获得了不少马匹,但和党项与契丹动辄数十万的骑兵相比,实在是太少了!正如驸马在札子中所说的那样,若想获胜如火中取栗一般,唯有出奇制胜方是上策。暂且不论如何出奇兵,但是在要出奇兵的时候要现有强兵才可,故本使才对驸马之策赞成,先培养出这些特种兵,至于怎么用就是前线将领的事情了!”文彦博笑呵呵的说道。

王静辉听后心中不禁有些啼笑皆非,不过文彦博虽然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但仅仅靠着直觉便认识到特种兵在战场的作用,尽管这样的直觉有些可笑,但他并不认为是件坏事,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文彦博的判断却是他唯一所能够依靠的。

“宽夫先生高见!”王静辉违心的先拍拍文彦博的马屁,然后说道:“其实不仅仅是对辽国和西夏这样的传统敌国作战中,特种兵部队会有着很大的作用,就是在时常爆发祸乱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种兵部队也有着很广阔的用途。”

“驸马有何见解?”文彦博好奇的问道,他是个文官,对于特种部队的使用还是仅仅存在于直觉的层面上,由于驸马参与大宋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所取得最大胜利的保安军之战的策划,文彦博对驸马的军事才能还是颇为推崇的,若是别人提出这样札子,他也许不会这么关注。

“按照学生的设想,特种兵军队的士卒都是从禁军精锐中层层遴选出来的,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样的军队人数虽然少,但武力上却是能够发挥几倍军队的作战能力。学生觉得大宋目前国内虽然太平,但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还是不时爆发小的反叛事件,若是派大军前去征讨,姑且不论胜负如何,单单那大军一动朝廷的花费便如流水一般。其实学生认为这些叛乱规模多数不是很大,将特种兵部署到西南重要城市,一旦有反叛的消息,便立刻出动,迅速击杀其首脑,反叛则不攻自破,这样也可以使得朝廷军费得以节省!”

对于特种兵的使用,王静辉想了很长时间,但无奈的发现若是让朝廷大佬同意组建这样的军队,最有说服力的办法便是将特种兵用在对付国内反叛势力上,他有时候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后世老蒋同志“内战内行”了。不管怎么说,将特种兵用在对付反叛势力上是最好的选择,花费不大有能够达成最佳的效果,无疑是特种兵优势的最大体现,由此也可以避开传统武将心中后勤补给不易的想法。不过事先的前提条件是反叛规模不能太大,但是王静辉对此并不担心,据他所知宋朝内部地方叛乱规模从来就没有大出过一路,若是行动反应及时,真的用特种兵先行击杀反叛中枢成员,那基本上平叛就非常简单了。

“宽夫先生,学生在札子中所叙述培养特种兵的方法是有别于传统练兵的,可能在很多大臣心中特种兵无非是圣上身边御内直班的翻版,但实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特种兵的作战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比如在西北草原、沙漠和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不同的战场都有着不同的作战模式,训练起来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很难想象若是把御内直班这样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放到西南瘴气横生,到处都是毒蛇猛兽的森林中还能够取得多大的战果,但若是采用有着针对性作战经验的特种兵来做这样的事情,那就简单多了,至少取胜的把握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军队!”

王静辉继续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来鼓动文彦博,尽管出于对内平叛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一支类似后世的特快反应部队可能在历史上会给自己留下一笔不光彩的记录,但为了能够尽快成立特种部队并且将之投入到战场上进行实际使用,王静辉也顾不得什么光彩不光彩了,因为他需要这样的部队,并且他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光彩不光彩,历史上有些事情功过谁有能够说得清楚,历史还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他需要在自己活着的这段时间尽量多做一些事情,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后世千年的见识尽量为大宋奠定一个更好的基础来应对眼前甚至是以后的敌人。对付西夏这个残废也用特种部队实在是太瞧得起它了,他要把特种部队用在辽国身上,尽量缩短打垮眼前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敌对势力的时间,只有这样大宋才可以真正的休养生息,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裁军。即便是后世以军事闻名的美国,其军事开支也不会像现在的宋朝一样居然占国家总体开支的七成,国家要发展,军事开支所占的财政支出比例就必然要降低。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只要能够有缩小军事开支的办法,他王静辉都愿意去尝试!

文彦博不懂得什么叫针对性作战,但王静辉解释的非常清楚——这种作战模式会大大提高胜算,并且由于这种部队规模不大,一旦动用起来花费也不高,兼之行动迅速,用来平叛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王静辉还是把一条隐藏起来没有和文彦博说清楚——这样的军队烧钱和他的战斗力直接挂钩……不过在王静辉眼中这算不了什么,又不是二十一世纪那样昂贵的战斗机器,就算是进行专门的战斗训练,在冷兵器时代花钱又能够有多少?胜利才是真的!

“哦?!”文彦博不知为何稍微皱了一下眉头,这让对面的王静辉心中大为紧张,心中还想着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得有问题,让这个文老头儿心中不爽。

“宽夫先生有什么疑问?!”王静辉担心的问道。

“没有什么,不过日前进宫蒙圣上召见的时候,圣上曾提及西南改土归流的事情,这也是驸马的建议吧?!”

王静辉听后就心安多了,笑着说道:“这只是前几日和圣上问对的时候提及的,改土归流虽然是肯定要做的,但是这种事情万万不能着急,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未必能够成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贸然行事只会让大宋陷入泥潭之中!”

文彦博听后笑着点点头说道:“还好,驸马能够深明大义本使就放心了!圣上毕竟还是有些年轻,做事急躁了些,这就要驸马从旁多提醒了!”

王静辉听后暗暗的把皇帝赵顼腹诽了一顿,笑着说道:“这是在下做臣子分内的职责,学生不会因私费公的。在学生看来圣上年轻有为励精图治,但是大宋这么大,国内各地的情况有这么复杂,这并非是一个人几条新的法令就可以解决大宋目前所存在的弊端的。学生一直认为大宋走向中兴之路非常漫长,一定要戒骄戒躁,所以学生反对任何有急于求成走近路的想法!”

王静辉看到文彦博听后点点头表示同意,笑着说道:“至于宽夫先生所听闻臣建议西南改土归流的建议,学生以为这一定会成为现实,不过这也许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是无论如何,大宋都要事先打下基础,虽然能够做的事情很少,但是现在种下的一颗种子待到十几年过后便可以成长为一棵大树,事先做些准备总是没有错的!”

文彦博听后笑着拍拍手说道:“好一个未雨绸缪!驸马可真是后生可畏,人们都说大宋现今有三杰,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依某看来还要加上一杰——小王驸马!”

王静辉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宽夫先生言过了!王相、司马相公乃持当今学界之牛耳,苏子瞻则是文章满天下,大家风范已成,前途自是不可限量,学生何德何能能够和这三位大贤比肩而论?!”

文彦博摆摆手说道:“驸马对大宋的重要外人能知道多少?!圣上、朝廷重臣心中自然是有数的!在某看来驸马当得起这‘一杰’,况且驸马文章学问比之苏子瞻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追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乃当今大宋俊杰之首,假以时日必为我大宋顶梁之才!”

王静辉知道文彦博对苏轼现在的意见比较大,由于自己在历史中掺和了一脚,苏轼现在还是跟在王安石的屁股后面为变法摇旗呐喊,时不时的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为保守派所不喜的文章。文彦博这一句话明显的在贬低苏轼,自己在士林中就文章学问上这一块的评价是远不如苏轼的,就传统标准来说,自己想要在这“大宋三杰”中占上一席之地,还远得很。不过以王静辉的心性自然是对这所谓的“大宋三杰”毫不在乎,自己今天做的事情远比争着“大宋几杰”的名头重要的多,放在千年以后的后世,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在世人眼中也就是个历史人物,其功绩和对人类的发展影响程度未必能够高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

王静辉关于成立大宋特种兵部队的札子出人意料的将枢密院分成了两半,支持与反对的代表人物也是让皇帝赵顼大跌眼镜,文彦博和郭逵之间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各自都有自己强有力的支持者。论声势自然是文彦博占了上风,不过大宋枢密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没有那个官员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连续坐上十年的,这可和大宋宰相的官职有着很大的不同——至少韩琦就是十二年为宰相,一个枢密使的任职时间能够超过五年就是够骇人听闻了,一个文官控制的枢密院才是宋朝皇帝所需要的,不过任谁成为大宋军方的首座干上十年,那岂不是党羽遍布?!

在王静辉的眼中,这枢密院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彦博现在就是那个“流水的兵”,这也不能不让其在枢密院中的支持者心中有些犹豫。相对于文彦博,郭逵的势力就稳固多了,王静辉成立了大宋参谋部,前所未有的加强了武将枢密院的地位,尽管枢密院还是文官系统说了算,但也不能不说武将就全无发言权。王静辉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原来是这次自己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改之这次是自找的!”王雱笑着说道,在他的眼中王静辉这次如果还是如同以往一样这么坚持,那无疑是自己自掘坟墓——皇帝和朝廷大臣是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在军事上多有建树的驸马的!也许是王静辉在中兴大宋问题上的摇摆不定让王雱心中极为不爽,也许是因为作为一个同龄人,王静辉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总之王雱心中不知不觉非常愿意看到王静辉吃憋受难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弄臣!”——这是王雱心中给王静辉的评价,尽管这样的评价在他自己心中多少都有些牵强。

“驸马这《成立特种兵部队札子》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王安石在旁边皱着眉头说道,“在保安军之战中,朝中也有很多大臣质疑韩琦给无心两千骑兵是胡闹之举,就连郭逵这样的统军大将也认为不妥,但真是这两千骑兵搅得党项人后方乌烟瘴气,更有冰封居然一个人烧掉了嘉宁军司的粮仓,要知道这无心和冰封可都是驸马的书童!无心手中的两千骑兵当初可都是由猎户组成,要是真的如驸马这份札子中所说的那样,让无心率领的这支骑兵换成特种兵部队,那效果恐怕就不会只有这么一点战功了!”

“两军作战多则几十万人,少则十几万,就算特种兵部队再厉害,至多几千人在战场上又能够起多大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比袁紹少多了,不过就是趁机烧了袁军的粮仓,弄得袁军风声鹤唳最终惨败吗?可见这打仗不是人多人少,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打对地方!”王安国和王静辉的接触可比他哥哥王安石要多了,他对于王静辉非常有好感,帮忙辩解道。

王安石听后点点头说道:“事情往好里面想是不错的,不过郭逵所言也是正理。”他揉了揉眉头说道:“这本来是枢府内决的事情,郭逵和文彦博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圣上面前,这孙固又将此事推到了中书省,双方都说得很好,但是谁是正确的呢?!”

“谁不知道孙固和王改之是穿一条裤子!”王雱在心中暗骂道,不过郭逵立场这么坚定倒是出人意料,“难道郭逵和王改之之间出了什么问题?!”王雱在心中想到。

郭逵和王静辉之间的友善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并且兰台也有很多人曾经就此弹劾过驸马和郭逵。不过郭逵乃是太上皇赵曙在位之时第一个提拔的武官,而王静辉更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这些弹章到了皇帝赵顼的手中便没有什么消息了。

“怎么这世道要变了吗?”王雱心中想道,“很明显圣上已经对此非常关注了,到现在应该是更加倾向于驸马的建议了。”

“干脆一人一半,先把部队建起来,按照驸马的札子训练出一批军队,到时候看看效果怎样在做打算!”王安国慢慢的说道。

第二百六十八章 预警

王静辉不知道在董太师巷王安石家中的这场讨论,不过真的让王安国说中了,由于双方分歧比较大,建立特种兵部队的札子虽然没有被废除,但要想通过也是很困难。不过很快朝廷重臣的目光立刻被王安石给吸引过去了——在皇帝赵顼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终于获得了中书门下两省的通过,颁布在京畿路、京东两路、两浙路、淮南东路试行。

对于王安石新法的试行,这对王静辉唯一的好处便是使僵持不下的特种兵部队成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开端——王安石本人和新法派官员是支持这个计划的,而在文彦博的支持下保守派官员也是支持,唯一反对的就是枢密副使郭逵和他参谋部了,到了这个时候以郭逵为首的反对力量就显得过于淡薄了,况且宋朝一直以来的“以文治武”的政治传统也帮了王静辉一把。不过正如王安国所说的那样,特种兵部队的规模不大,先成立有一千人组成的试验性质的军队,以观察其效果如何再决定下一步是裁撤这个军种还是大力发展这个军种。

依靠王安石来转移视线达成自己的目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过这次令王静辉格外的别扭——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条文与历史上的没有什么区别,主要还是在于王静辉在楚州改良青苗法的时候,楚州本是富庶之地,百姓对这样的变革并不需要,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王安石并没有采纳王静辉的改良青苗法条文。更重要的是启动青苗法是需要巨量的朝廷财政做支持的,朝廷财政虽然已经好转,但每年的盈余不过才刚刚达到八百万贯的水平,用这八百万贯来推行青苗法显然是不够的,唯一的办法还是用历史上的挪动常平仓来补救。

眼见着明年的旱灾就要来袭,这个时候国家财政政策向新法转移,对王静辉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过令他稍感安慰的是自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宋皇家海运南线船队在返回大宋的时候,已经根据他的需要大量收购粮食,并且高丽这两年丰收,从高丽也进口了不少粮食,所有的粮食都积极的向北方的胶县港口进入大宋,再通过驿道向河北诸路和西北转移,不过这其中的损耗和代价未免太高了些。

历史上青苗法所引发的争议王静辉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对此解决的方案莫过于将国家放贷变成商人放贷,完全用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进行,虽然他在楚州为此成立的大宋兴国银行,但现在他可不敢提出来——帝国的放贷庄家背后的大老板正是大地主、地方土豪,盘根错节之下终归是朝堂之上的各位大人,若使用国家手段强制压低利率,那可就犯了众怒了。王静辉剩下来的便只有等待,等待王安石的青苗法把这些朝廷重臣给惹毛了。

按照这个时代政治上的说法,王安石的青苗法便是“与民争利”,与民间的放贷机构争夺放贷利润,虽然王安石的定价也高达两三成,但与民间放贷机构普遍六七成的利息相比确实低了许多,所谓王安石的青苗法放贷越多,那传统放贷主的利益被侵犯的也就越多——当然这并不包括兴国银行在内,兴国银行的利息一直就是两到三成,而且兴国银行虽然办的比较热闹却从来不将放贷业务在河北诸路推广,大多都放在南方——帝国的官僚大多都出身北方,相比之下南方势力要弱得多,并且朝廷中的大佬默认了兴国银行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要不捞过界就不会受到打击。

王安石的青苗法必然会破坏这一平衡,青苗法是由国家力量推行的,他可不管你地盘上的地方势力,既得利益的势力受到冲击,那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到那个时候王安石的麻烦也就来了。王静辉不是不想将兴国银行的低息贷款业务推进到北方,但是摄于那些传统势力的大家族,他可不想找这个麻烦。

“两害权其轻重取其轻!”王静辉喝了一口茶对对面的李管事慢慢的说道:“北方的那些大家族当然不会喜欢兴国银行深入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放贷,不过他们更不喜欢王安石的青苗法!”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又想如何?不过北方土豪对兴国银行可是又爱又恨,想要联合我们,又怕我们的银行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放贷,防范十分严谨啊!”

王静辉低头想了想说道:“这没有什么,等到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京东两路实施后,他们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后来收拾残局的人!而且我也不准备让兴国银行进入河北这些传统土豪势力强硬的地区。”

看到李管事在那里愣住了,王静辉笑着说道:“我们可以让这些土豪出血和我们一起共同组建银行!”

“啊?!那他们肯把利息降下来吗?!”

“王安石的青苗法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用来平抑现在帝国居高不下的借贷利息,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王安石太看得起帝国官员的个人操守了。地方土豪向农民借贷的时候尽管利息高,但还贷的时候会念在同族的份上客气些,遇到灾年会主动降低借贷利率;但是帝国的下层官员那可真是……估计这两成的放贷利率到了农民手中的时候也会变成高息,其中各种各样的手段都能够玩的出来,最后倒霉的是农民,背黑锅的是王介甫!”王静辉慢慢说道。

李管事听后点点头,他经商多年,跑的地方也多,对于大宋底层官吏是十分清楚的,“不过这和我们成立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不借青苗钱就不可以了吗?”

“嘿嘿!”王静辉冷笑着说道:“不借?!朝廷的青苗钱要是借不出去哪里能够体现出青苗法的好处?!底层那些日夜想要盼着升官的官吏又如何能够得到王相公的垂青?!”

“难道能够强行摊派?朝廷新法条文中不是明确规定了不能强行摊派了吗?”李管事不是笨蛋,当然能够明白王静辉话中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他嘴上说不相信强行摊派,但心中还是非常认可王静辉的说法的,就是自己做到了那个位置,为了求得高速升职,也唯有这么做。

“上有所好,下行甚焉!王介甫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用来富国富民的青苗法在帝国底层官员手中会变成真正的害民工具,到时候王介甫在提拔几个青苗法实施好的底层官员,哼哼,那可就真的更热闹了!”

“事情不会如改之所说的那样演变吧……”李管事在旁边安慰道,事实上连他自己都相信青苗法最后的结局是王静辉所说的那样。

“王介甫的路走不通,我就给他打上这个补丁,算是以往他帮忙的报酬,也顺便把银行推行到北方!青苗法说到底就是降低利率,等到地方大豪被王安石的青苗法折腾的差不多的时候,珍泉兄就轮到你出面了!”

“改之,有何差遣?!”

“珍泉兄先准备一笔资金留着成立银行所用,现在主要是和那些北方的大家族搞好关系,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自会有所安排。不过还请珍泉兄操心的是让在全国的分号掌柜注意那些因为实施青苗法得力官员的家产状况,我有用处!”王静辉冷冷的说道。王静辉不相信底层官员就是这么干净,甚至用石头随便仍出去便可以砸到一个贪官,至少他知道那个吕惠卿就不是这么干净的人,虽然这家伙还在家中丁忧守孝,不过对于史书中这个鼎鼎大名的家伙,王静辉可不是这么放心,现在吕惠卿的官不算大,但他的手中已经掌握了大量吕惠卿和他的两个废物兄弟的贪墨证据,只要时机一到就彻底解决了这个危险的家伙。

正当王静辉和李管事商谈的时候,涅心匆忙的走进来朝王静辉耳语了几句,王静辉脸色稍微有些难看,不过还是将李管事亲自送到了门口。当王静辉回到书房的时候,涅心将一张小字条递给他——河北诸路今年稍有旱情,广信军、安肃军和雄州等地都出现了小范围的蝗灾!

王静辉看完后心中不禁有些一沉——蝗灾的端倪已经显现了,因为宋辽两国军事对峙的原因,辽国那边还没有传来消息,如果能够证明出现在大宋河北路北端这三个军的蝗虫是从辽国那边飞过来的,那明年这种灾害就会在大宋大规模爆发了。王静辉对此不敢耽搁,手持字条立刻乘车进宫面圣。

“明年会有蝗灾?!”皇帝赵顼惊讶的说道。王静辉来入宫面圣基本上是不会被放鸽子的,他很顺利的便见到了皇帝赵顼,在神秘的遣退周遭的内侍之后,向赵顼禀报了河北路出现蝗虫的情况,皇帝赵顼闻言色变。

“应该有,可能性非常大!辽国虽然还没有消息传过来,但河北路最北端的几个军州都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蝗灾,这应该是从辽国那边飞过来的,只要再等上几日辽国那边消息传过来后便可以证实!”

皇帝赵顼皱着眉头在亭子中来回走动了几圈说道:“爱卿以为这次蝗灾波及的范围会有多大?!”

皇帝赵顼可以不用顾忌旱灾,毕竟不用说别的朝代,就是自大宋立国以来这各地发生的旱灾多如牛毛,可是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