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驸马之策倒是可行,不过这专门成立来研究邻国的机构难免会给人以口实,尤其可能会遭到契丹和党项对大宋的责问!”文彦博想了一会儿说道。对于这么一个机构,文彦博倒是倾向于不开为好,这倒不是因为他所说的理由,更是因为有枢密院中的“参谋部”前车之鉴。

大宋参谋部虽然是个不错的机构,在战争中也确实发挥了作用,给皇帝和大臣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不过这个参谋部可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在自己的地盘上文彦博自己却说不出什么话来,难免有些郁闷。文彦博可以感觉的到,这么一个“对外政策研究机构”很可能会把触角再次伸到自己的地盘上,连参谋部的事情自己都没有搞定,以后的日子可就比较难过了。

王安石从旁说道:“臣以为倒是可行,不过要改头换面,朝廷不发诏来组建亦可!”

皇帝赵顼摆摆手对王静辉说道:“这件事爱卿还需再思量一下,写个札子呈送上来,到时候在议论也不迟。朕可先写密诏发往韩国公和魏国公处,让他们两人密切注意,一旦有事可为诸路经略使以备不测!”

听了皇帝赵顼的话后,王静辉心中算是喘了口气,历史上契丹人可是趁着大宋受灾的时候狠宰了大宋一把,这次自己提前给这些大宋统治高层打了预防针,小心应对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福宁殿议事之后,王静辉又看到那个年轻的带刀侍卫进来,走到皇帝赵顼的身后跟着出去,王静辉对这个年轻人倒是很好奇——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比这个带刀侍卫明显小了几岁,在出宫的路上对走在旁边的文彦博问道:“宽夫先生,刚才的那名侍卫倒是眼生的很,不知是谁?”

文彦博笑着说道:“此人名不彰显,但提及此人的出身驸马必当听闻过!”

“哦?!”王静辉看到文彦博的心情不错,便也笑着问道:“此人是何出身?”

“昔日太宗麾下大同军节度杨业太尉,杨令公的后人,名崇岳字守义!此乃忠良之后,月前圣上读书之时是某推荐的,此人少时熟读兵法,武艺高超,某见他是个人才,便留心推荐给圣上了!”文彦博放缓了脚步捋着有些花白的胡须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听了文彦博的介绍后,王静辉才知道这个杨崇岳还有这样的来头,对于一个后世之人,王静辉当然知道宋朝名将的传说,“天波府”、“杨家将”都是他耳熟能详的,没有想到杨崇岳居然是杨家后人!

不过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后通过努力熟知宋朝典故,自然知道后世他所知道的“杨家将”事迹多是后人杜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家满门忠烈,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而后世杨家将传奇中专门和杨家作对的潘人美的原型就是太宗时期的大将潘美,不过潘美却没有后世书中那么龌龊,当然潘美要对杨业的死付上责任,但真正促使杨业身死的确实当时的监军太监王抌。

杨业出身将门,入宋后任判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加云州观察使。杨业战死后,其子弟多迁补军职。其中长子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将闻名,历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御使。杨延昭子文广,曾追随范仲淹于对夏前线,又“从狄青南征”,治平年间,迁步军都虞候。

“算起来杨崇岳还是杨文广的孙辈了?”

“守义在家排行老四。”文彦博尽管经过了长时间的会议,但精神还不错,对于王静辉的问题也是兴致挺高,主要还是杨崇岳是他推荐的。他知道驸马对皇帝赵顼影响甚大,现在正在熙河风光无限的王韶便是搭上了驸马的快车才有今天的,不过令他非常不爽的是王韶明显就是变法派的头号打手,而自己这边却没有一个能够提气的,驸马今天对杨崇岳这么感兴趣,倒是让文彦博动了心思。

“可惜!宽夫先生荐人有误啊!”

“嗯?杨家自文广之后便无后继之人了,某也觉得忠良之后朝廷不可轻殆,中间可有什么错误?”

“御前四品带刀侍卫虽然身份尊贵,但学生以为还是能够把崇岳放在沙场上磨练的好。学生观崇岳气度不凡,他日为将重现其祖上杨老令公风采亦是可能,所以学生才为他不平!”王静辉笑着说道。

“是有些可惜了,男儿当在边疆为国拓土,崇岳倒是有些可惜了!”

这话从文彦博这样的保守派口中说出,王静辉甚至觉得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什么毛病了,至少他知道司马光这个保守派头领是个反战分子,怎么同为保守派一面旗帜的文彦博却是个好斗的公鸡?!

“学生倒是以为现在大宋特种兵部队的最高长官为都虞候,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选……”王静辉慢慢的说道。

“驸马可是想荐崇岳为特种兵部队的都虞候?!”

“本来学生以为若是宽夫先生没有合适的人选,学生可以推荐无心来进特种部队的,不过今日看到崇岳之后,以为此人更合适一些!”王静辉确实有过想推荐无心进入特种部队的想法,不过碍于自己是外戚身份,若是推荐杨崇岳这样的人入军为官倒是可以,但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就要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风险,这对于磕磕绊绊中成立的特种兵部队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今天看到杨崇岳之后,王静辉虽然没有和他有过接触,但在内心中觉得这个人确实是不错,再加上多少被“杨家将”传奇的影响,心中也更属意杨崇岳来担任首领。

文彦博笑着说道:“驸马可舍得无心入军?”关于王静辉书童参与保安军之战的事情,文彦博是少数知情人之一,不过当时韩琦和皇帝赵顼都开口朝王静辉要人,可是驸马可能是出于避嫌的缘故给拒绝了。

从韩琦的口中,文彦博是知道无心那两千骑兵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最早和党项人作战的冰封、无心都是出自驸马亲自调教的书童,就连现在风光无限的王韶也是和驸马有着很深的联系,这些都是文彦博支持驸马对于组建特种兵部队的重要考量。在文彦博的眼中,驸马虽然没有在前线打过仗,但他感到驸马更有军事方面的才能,比之郭逵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他却忘了郭逵的大宋参谋总部也是出自王静辉的手笔。

王静辉笑着回答道:“无心倒是有些领兵的经验,但学生想来那个杨崇岳既然出身将门世家,比之无心该更胜一筹,算起来还是他更合适!”

“崇岳现在为御前侍卫不比从前,若是驸马可让出无心,某自可向圣上推荐,毕竟人才难得,无心的战绩朝廷也还没有奖赏过他,想来圣上应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知驸马舍得否?!”

王静辉算来算去也不清楚文彦博对无心怎么有这么大的兴趣,虽然这不是一件坏事,但那天韩维隐讳的提示还在他心头锁绕,让无心从军,他心中还是非常有顾忌的,不过文彦博既然说出这样的话,他也不能草率拒绝,况且无心经过自己的培养,在战术思想上更加接近特种兵的范畴,倒是个理想的人选。

“无心这孩子还小,很不懂事,若是能够如先生法眼,有先生照拂,无心也算是有个好的归宿,以后就请先生多加费心了!”王静辉笑着说道。

第二百七十一章 重建

“驸马调教的人自然是不会差到哪里去了!前几日进宫面圣的时候,某还向圣上要人,不过圣上却说驸马小气不肯割让弟子从军。其实改之不用参与到特种兵部队训练中来,让无心或是那个独自一人火烧嘉宁军司的冰封就可以!”文彦博笑着说道。

“先生教训的是!”王静辉嘴上应付着,不过在他心中,自己所培养的书童有些人最终还是要独立出去的,自己也不可能将他们永远留在身边,像无心这样的书童年纪也快要到二十了,自己在他们身上花的功夫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为国家服务,无心的培养方向正是领兵作战的将领,放在自己手中难免太可惜了点。

不过也并非是哪个书童放出去都可以的,至少冰封就不可以随便的安置,王静辉可以将冰封短暂的借调出去充任教官之类的工作,但绝不可能容忍冰封被别人所用,他在冰封身上花的心思实在是太多,单就是刺杀梁乙埋这件事说什么也不能够解密。

“宽夫先生,自治平三年起大宋便开始大量的先后向辽国、西夏、吐蕃诸部、高丽派遣大量的和尚、道士,一方面传经送法,在这些国家、部落内部宣扬宗教,发展教民大肆修建佛寺、道观以转移其财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借此来掩护大量的密探来刺探其内部消息。时至今日已经快有五年了,派遣出去的密探虽然还不能够真正的打入这些派遣地的统治高层,但传回来的信息却是使大宋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不会这些地方一知半解了,相信日积月累之下,终究有一日他们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嗯!那时某还在外地为官,这件事是富韩公主持的,如果某没有记错这还是驸马所倡议的,太上皇当初没有想过要指望这些人,不过到现在来看仅仅四年多时间成绩斐然,朝中诸位大臣对驸马的远见深表佩服!不过驸马今日提及是否对此有什么建议?!”文彦博停下来转身对落后一步的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也停下来看着文彦博笑着说道:“宽夫先生谬赞了,这不过是些许小聪明,比不得太上皇及各位大臣的大智慧!时至今日这些派遣到大宋周边地区国家和部落当中的探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学生以为现在我大宋内部对这些密探返回的情报应用却有些落后了,这也是当初谋划此事的时候没有想到进展会这么顺利所致,所以学生想要和先生商量一个解决之法,免得浪费了这些资源,这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大宋现在还没有专门处理这些密探返回情报的机构,目前负责处理情报的便是划归在枢密院,大量的情报混杂在一起也让文彦博这个枢密院的头领感到有些头痛。原本在枢密院工作的文官官员是比较清闲的,但现在却没有了往日的优哉的心情,平时可以在工作时间下棋看书或是约上三两好友到城外钓鱼都变成了奢望。

原本枢密院就是个军事机构,不过派往各国的探子所返回的情报几乎是无所不包,除了各国的军事情报之外,还有政治结构、官员之间的恩仇、种种政治势力的倾轧,就连各国盛产什么、矿藏、都市繁荣情况等等都一股脑儿的涌向枢密院那本来就不大的院子,要不是中间路途遥远通信不畅,枢密院的官员单单就是为了处理接收情报也会被逼得发狂。尽管枢密院上下对此意见很大,不过他们却是不敢耽殆的,朝中重臣一旦要讨论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候,大量的情报都会一扫而空,而王静辉的驸马府更是每天都要有人专门将一些驸马所指定的情报送去,这些人的需要就是文彦博也不敢多言。

不过文彦博也是很有心眼儿的,保安军之战中把王静辉的情报系统也给暴露了出来,尽管只有小小的一部分,但文彦博和其他知情的人都知道驸马自己有情报系统在敌国,除了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之外,仅仅是驸马的情报反馈给枢密院参谋部的情报就要比其下属所获得的情报要准确的多,至少发现梁格嵬大军调动行踪和梁乙埋行程的情报都是王静辉的情报系统所提供的,那速度更不用说了,以至于郭逵当时专门找王静辉实现情报共享。

文彦博不是傻子,不用说驸马的情报系统是依托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这和自己依托寺庙僧侣发展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对于情报处理上,两者之间肯定有不少的差距——枢密院可以大张旗鼓的干,但驸马府总共就这么几个人,这种事情又是及其机密的,驸马所依靠的人便只有他那几个书童,怎么王静辉就可以这么清闲?!

文彦博皱着眉头说道:“这些密探所返回的情报对我大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处理起来非常繁杂,枢府为此分出了很大的精力,不过依然还是非常勉强,不知驸马有何好的建议?”

王静辉说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情报都是身处敌国的探子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其珍贵程度不必学生多言,不过以学生之见,枢密院更看重的是军事方面的情报,中书省的各位相公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多是关注其敌国的政治方面的情报,其实据学生所知密探所返回的情报中还有很多经济情报。这么多种类的情报要是都交由枢密院来处理,不仅会给原有编制下的官员以极为沉重的负担,并且因为所需不同往往会忽略掉很多其他方面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这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驸马的话正是说在了文彦博的心中,对于文彦博来说,情报固然很重要,但给枢密院带来的负担也极为沉重,中书省等各个部门向枢密院索要情报也都是用得着的时候才伸手,用不着的时候连问都不问。类似今天王静辉说起的河北边境少数州府出现蝗灾,也许等文彦博回到枢密院仔细察看的话,也许会发现辽国受灾的情报早就呈送上来了,到时候中书省翻查起来,这知情不报的责任终归还是由枢密院来背这个黑锅,好在这次驸马提前把这件事引爆了,若是等到明年真的北方有蝗灾爆发,那追究责任起来,恐怕自己会在这个问题上栽个大跟头也说不定,这可就实在是太冤枉了。

见到文彦博点头表示同意后,王静辉接着说道:“学生以为将情报全部都交给枢密院来处理是十分不妥的,中间也容易出现很多纰漏,事后牵连起来未免有些冤枉,所以学生想要建议朝廷能够专门成立一个机构,专门来处理所有从国外传回来的情报,并且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朝廷各个部门的需要来送交给不同的部门,这样也防止了推诿扯皮的麻烦,不知宽夫先生意下如何?!”

成立类似后世国家机器中重要的一环——国家情报系统,是王静辉提出加强对敌国甚至是自己的同盟国和藩属国情报收集的时候便已经想到的,不过当时因为大宋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空白的起步阶段,没有必要专门成立这样的机构,况且大宋统治高层也没有因此尝到甜头,不要说让他说服当时的韩琦富弼来成立这样的机构,就是自己的老丈人也未必同意。

现在大宋的情报事业发展迅速,这是王静辉当初始料不及的,这也是宗教势力在现在这个阶段强横的生命力所造成的,至少现在的辽国本来在历史上就是佛教盛行,加上大宋有意的推波助澜,使得佛教在辽国的传播更加泛滥,几近到了成灾的地步——辽国的铜钱数量在以看得见的速度锐减,除了其铜矿缺乏之外,其根本原因便是大宋派遣的“高僧”们鼓动信徒大肆建立寺庙,大量的铸造铜质佛像——这也是王静辉当初建议的“毒丸”之一,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可没有周世宗这么大的魄力,可以颁布法令销毁铜质佛像来铸钱!

当然除了宗教因素,还有王静辉的“经济大棒”策略使得宋朝人更容易打着贸易的幌子来进入辽国,在宗教、文化、经济的三重作用下,大宋的情报触角至少在辽国发展的极为顺利,现在有关辽国的情报源源不断的反馈到大宋。仅辽国就是如此,更不要说大宋当前最主要的敌人西夏了,大宋接收的情报量在后世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情报系统仅仅还处于婴儿阶段的大宋来说,枢密院作为唯一处理机构,所承担的压力极为繁重,还要承担其中的政治风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王静辉只是一个后世受到很好教育的军医,他可不是国家情报系统中的一员,对于真正的情报系统是如何来运作的,他在这方面真是一个比菜鸟还不如的人,这个时代的杰出历史人物很多,但若是真能够明白情报系统对于大宋重要性的人,翻来覆去还真挑不出几个。至少王静辉还可以根据后世一些影视情节说得头头是道,算来算去他无奈的发现这件事还真的离开自己不行,在大宋情报系统运作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跳出来根据自己心中的想象来重新构建大宋的情报系统架构了。

“将情报事务从枢密院分离出去?!”文彦博心中想到,不过他倒不是很心疼这种权力,这样的事务一个处理不好只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掌控这方面的权力固然很诱人,不过承担的风险和自己的收益明显不成正比,把这个该死的麻烦打包清理出去倒是不错的选择,到时候出了什么问题自己也不用担心被政敌给算计了,并且以后枢密院也从“打工”的地位升职到“消费者”,这可是一天一地的变化,枢密院也从打杂的摇身一变成为大爷。王静辉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引诱”文彦博把情报的接收处理权力给吐出来,他相信文彦博虽然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但也会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风险而退缩。毕竟皇帝赵顼要变法,大量提拔了一批年轻官员进入朝廷的要害部门,这对文彦博自己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尽管赵顼不会让变法派一枝独秀,不过旧党阵线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王静辉相信文彦博会权衡利弊做出他所希望的选择。

“驸马的想法倒是很好,不过为什么刚才在福宁殿议事的时候没有提及?”文彦博心中虽然早就想把情报系统这大包袱甩出去,不过此时还是非常有兴趣的问王静辉。

“学生也是在刚才的议事中偶然想起,不瞒宽夫先生,学生旗下的产业有很多也分布在辽国和西夏,接着经营的便利也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情报,不过适才学生递给各位大人纸条的时候,朝廷重臣似乎还不知道大宋境内发生了这等严重事件,所以学生心中以为是现有的情报系统已经无法跟上朝廷的需要。现在不过是一件小事,他日难免会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对朝廷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学生才会想到对现有的情报系统加以改良,不过这样的想法也仅仅是一个雏形而已,学生思虑不周,还要请宽夫先生抽出时间多多指教学生!”王静辉慢慢的说道。

“好敏捷的心思!”文彦博心中暗自赞叹道,尽管他也很清楚,这绝对不是王静辉临时兴趣一起而想到的,肯定是已经筹谋了许久借着这次机会来搭顺风车,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让人非常钦佩的,尤其是已经被情报缠得快要死过去的文彦博更是如此,唯有他这样的直接负责人才知道其中的辛苦,但苦无解脱之法,现在王静辉既然已经开口提到此事,不用说驸马已经有了大致的方案,说是请自己指教,恐怕早就有安排了。文彦博也知道驸马做事的态度,就算自己不支持这个计划,驸马也会在后面的日子中寻找机会来促成此事实现,他现在正陷在里面,更没有必要阻挠驸马了,况且驸马的马匹拍的他很舒服。

文彦博笑呵呵的说道:“驸马乃我大宋年轻俊杰中少有人物,老夫哪里有什么能耐来指教驸马,不过是见得多了些,若是有空,驸马尽管过府一叙,某必当扫塌以迎!”

王静辉笑着躬身向文彦博行弟子礼,不过心中也在暗笑文彦博恐怕是早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甩开情报系统了,既然自己有这个需要,而又能够得到他的支持,这是再好不过的了。大宋情报系统要改革,很大程度上要看文彦博肯不肯把这个地盘让出来,虽然王静辉也有其他的手段让文彦博低头,不过能够和气的解决问题哪怕绕些远路也是值得的。况且文彦博和司马光同为大宋政治版图上旧党的中坚领袖之一,他的意见对司马光的影响是很大的,剩下来的王安石相对起来就要好办多了。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大佬们点头同意,只要自己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建立更加专业的大宋情报系统就算扫除了最主要的障碍,剩下的小问题就不足为惧了。

接下来的几日,王静辉一边等着辽国那边关于蝗灾的情报,一边绞尽脑汁的谋划大宋情报系统的框架和运作方式,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大宋情报系统将会由他来奠基,这中间可马虎不得。

王静辉列出了一列清单,上面标注着情报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地位很重要,王静辉可不希望出现类似明朝锦衣卫那样的强势情报机构,要是落入一个野心家的手中,那实在就是一场灾难,王静辉既然清楚这个危害,自然在这个问题上是慎之又慎,多次拜访文彦博、王安石和司马光来寻求他们的意见——他也要尽量的把这两个政治派别都给卷进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自己的札子尽快被通过,也注定了今后大宋情报机构中也会出现新旧两派——皇帝赵顼注重的是权力的制衡,而王静辉更加注重的是势力的平衡。王静辉知道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肯定会遭到朝廷保守派重臣的反对,不过有皇帝赵顼的支持,王安石的都有清洗御史台的能力,更不要说在情报系统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他的眼中最佳势力平衡便是在于保守派能够占据情报系统中最主要的权益——王安石的气焰也是需要他时不时的给降降温的。

仅仅过了几日,摆在王静辉面前又是一道关于蝗灾的情报——辽国自大定府以南,夏末入秋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旱灾加蝗灾。

第二百七十二章 威慑

“这条河为滦河,这是辽国的奉圣州,南下为辽国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爆发了罕见的蝗灾!不过辽国似乎对这场蝗灾并不在意,至少根据情报所知,当时辽国上报此事的时候,辽主耶律洪基正在春州北淀狩猎,接到消息后也没有返回中京大定府,而且此后辽国也没有进行什么有力的赈灾行动。”王静辉拿着指挥棒在福宁殿偏殿中的辽国沙盘上边指边说,周围的人除去皇帝赵顼之外,便是前几日参加福宁殿密议的司马光等三人,不过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更加难看——辽国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蝗灾,这几乎就应证了驸马前几日的推测,大宋明年将会有很大的可能爆发同样的灾害。

“为何枢密院没有传回消息?!”皇帝赵顼问道。

“大宋虽然向辽国境内派遣了很多密探,不过在辽国境内中尤其是和大宋接壤的辽国南京道,对于户籍的管理契丹人是非常严格的,他们虽然会说契丹话,但是因为口音的问题只要一张嘴肯定会被认出来,所以密探分布虽广但其活动的区域是很受限制的,而且在辽国范围内有契丹人的鹞鹰在天空中巡游,是绝对不能够使用信鸽传书的,故而枢密院那边消息传递上慢了些!”王静辉抢在文彦博之前开口解释道。

文彦博对于情报传递就是一个菜鸟,对其中的流程也仅仅限于“六百里金牌快脚”的层次,若是一阵犹豫,难免会议的方向就会产生变化,现在最重要的是防灾救灾,其他的问题先放到一边以后再说。文彦博心领神会,向王静辉投来赞许的目光,心中却在盘算一定要加快对情报系统的改革方案编制,情报系统设立在枢密院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定时炸弹,早早的清理出枢密院那是最好。可惜大宋对这方面了解最多的还是这个眼前年轻的倡导者,他看得出来王静辉对此很重视,连他自己都感到非常棘手,更不要说文彦博这个外行了,文彦博现在只能够祈祷王静辉的动作尽量快些了。

皇帝赵顼听后脸色稍微变得缓和了一些,他也知道王静辉这几日频繁的和司马光、文彦博与王安石接触,主要的目的便是想要对目前大宋情报系统的运作加以改良,以前的种种弊病没有暴露出来,现在通过这一场敌国蝗灾的汇报就全给抖落出来了。皇帝赵顼知道这和文彦博没有什么关系,这种事情恐怕也只有王静辉才能够有办法解决,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所以点点头把此事略过,文彦博心中也是喘了一口气。

“辽主为何不进行救灾呢?”皇帝赵顼将话题继续。

“依臣所推测,辽主想要要挟朝廷!”王静辉躬身说道。

“要挟大宋?!”殿中人都心知这正是符合驸马前几日在军事上的担心。

“蝗虫也是有着固定的习性的,在爆发蝗灾后,蝗虫可以在爆发地产卵,也可以运动飞行,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并且在行经的过程中产卵,是以即便是小蝗灾来年也会引发大蝗灾,若是当地来年旱情严重,则更会助长蝗灾危害的规模,这中潜伏的危害甚至可以在几年后仍然存在!”王静辉躬身说道,他多少也是上过初中生物课的,虽然不是专修动植物学,但他知道蝗虫产卵可以在几年甚至是十年后才孵化成虫,越是干旱越是严重。

殿中众人听后都是一阵愕然,他们不知道驸马说得对不对,因为即便是司马光等人的博学也是建立在儒家经典之上的,这个时代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蝗虫是如何繁衍生息,更不可能知道蝗虫的卵可以有如此长的孵化时间,在他们看来王静辉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此时他们对此却是深信不疑——简单的经验积累告诉他们,蝗灾发生地在长时间过后仍旧会爆发蝗灾,这个时间短则一年,长则数年,这正和驸马的话所相对应,况且驸马的博学多闻他们早就见识了很多年了。

“这又如何?!”皇帝赵顼说道。

“辽国南京道是汉人在辽国的聚集生活区域,在辽国汉人的生命虽然不至于为草芥,但种族之见在辽国还是存在的,耶律洪基是不在乎其属下汉人子民的死活的,对于他来说辽国的汉人不过是为契丹人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品的奴隶而已,而辽国的契丹民族人口不如汉人多,这在契丹人统治高层心中也是一个隐忧,所以蝗灾既然爆发在汉人生活区域,他们当然不用担心,汉人死的多寡于他们无关,甚至是死的越多,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统治也就越稳固。另外一方面也是辽主意识到蝗虫的这种生活习性,不加以救灾赈灾更多是想祸水南引,想让蝗灾波及我大宋。我大宋若是不察,明年爆发严重的蝗灾那便是大宋元气大伤,辽国正好可陈兵边界,派一使者来索要土地,增加岁贡,两相加起来,耶律洪基的算盘自然是很清楚了!”王静辉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其他人也是如此,对于汉人在邻国的遭遇,大宋的统治高层已经不是如同历史上那样什么也不知道了,并且邻国对大宋评价,他们心中也是知道的。形成这种认识一方面是因为大宋自立国以来没有实力来扫荡周边的地区强国再现汉唐之时的国威;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宋向周边的邻国派遣了大量的密探,对邻国的情况已经不是陌生的,尽管还很笼统模糊,但返回来关于在邻国生活的汉人情况也比较清楚,至少不会犯下太祖皇帝之时进攻辽国朝野上下认为在辽国生活的汉民会夹道欢迎的愚蠢错误。

“臣以为朝廷应该终止向河北诸路屯田计划,待到《;文;》来年看清《;人;》形势再决定《;书;》是否要继续《;屋;》屯田!毕竟若是明年真的发生旱灾和蝗灾的话,厢军屯田将会成为极大的拖累,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