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卫国还对爸爸的死亡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只知道爸爸过年基本都是不在家的,应该说,他的记忆里,过年团圆的时候爸爸就没有一次是在家的。
他还记得去年他问起的时候,当时爷爷是这样说的,说他爸爸正在执勤,国家需要他,所以他过年就不回家了。
他当时哭过,为什么别人家都有爸爸在家,只有他爸爸不在呢?
失去了爸爸以后,他听到了不少小伙伴的闲话,说他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还跟他们打了几场架,他把这事跟哥哥说了以后,哥哥说不要跟妈妈说,然后他自己去把那些人打了一顿。
穿着新衣服,张卫国有些纠结,哥哥说不要再在妈妈面前提起爸爸了,妈妈会伤心。
所以,这次还是不提起爸爸了吧。
小孩子一穿上新衣服就想要向小伙伴们炫耀,张保国最先洗完,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张卫国翻了翻自己的新衣服,冬天穿了好几件,新衣服在最里面,别人根本看不到。
真可惜,别人家里都没做新衣服,没得炫耀,他做了,别人看不到,妈妈还不让说。
苏茴看着刚洗完澡,白白嫩嫩的张卫国鼓起嘴巴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给他找事做:“妈妈在后面洗衣服,你帮妈妈一个忙好吗?”
“什么?”
“你把柜子里的黄豆、南瓜子拿出来,放到桌面上,明天有人来家里拜年,妈妈要给他们吃。”
说起来,没有洗衣机只能手洗的日子真是让人叹息,洗衣机要什么时候才会面世?洗衣机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明,把女性从每天的洗刷刷中解放了出来。
说起这个,张卫国就有些磨磨蹭蹭,跟妈妈打商量:“妈妈,那些我们留着自己吃不好吗?”
他跟妈妈撒娇“家家户户都有,我们可以不拿出来的,我们四兄弟,很快就能吃完了。”
苏茴没人每天定量的给,每个人都那么一些,根本不能敞开了吃。
苏茴摇头,没有正面回答,问张安国:“安国,你觉得哥哥说的对吗?”
张安国左看看右看看,哥哥跟自己眨眼睛,可是……他站妈妈!
“妈妈说的对,我们要拿出来,别人家都有,就我们没有。”
苏茴又问最小的张定国:“定国,你觉得呢?”
定国掏了掏自己衣服的大兜,很诚实的表示:“过年去拜年都有吃的,我兜已经准备好了,要是哪里没有,我就不去了。”他可是为了那些零嘴,特意缠着妈妈把兜改的更大了一些。
苏茴摸了摸张卫国:“明白了吗?要是妈妈没有准备这些,别人就要说妈妈小气了,你们乐意听到别人说自家是小气鬼吗?这样的话别人也不乐意跟我们做朋友。”没有归没有,少给也不是不行,但是什么都没有,家里最穷最吝啬的人家也不会在年初一的时候空着盘子。
苏茴在吃的方面并没有亏待他们,家里的几只鸡下的蛋基本上都会端上餐桌,自她有能力之后,细粮、鱼、肉,有什么就做什么,几个孩子比起她刚来时那瘦骨伶仃的模样好了一些,但太大的变化还没有,毕竟时间不长。
家里没有亏待他们,苏茴也希望他们不要养成吝啬的性子。
张卫国思考了一会儿,乖乖的去了,不过还是私底下把最大个的挑出来放到一边,苏茴对这个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苏茴在洗衣服,有人挑了一担水桶过来挑水,这几户人家里就他们家里有井,洗衣服之类的可以去溪边河边,吃的就要挑了。
因为苏茴家里就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挑水又属于重活,一般男人才会干,他们不会来苏茴家挑水,避嫌,宁愿走远一点去前面公用的井里挑,偶尔的时候,才会有女人过来这里。
来人大家都叫她顺婶,家就在他们这几户人家前面,是村里出了名的八婆,最喜欢说闲话。
她先是在屋外边转了一圈,看了一眼家里的这些家具,砸吧砸吧嘴,这些家具虽然说是旧的,不过补的师傅手艺好,不仔细看,都看不怎么出来哪里修补过,桌子凳子柜子,样样齐全,最起码比她家里要全活的多,房间的门虚掩着,她看不到里面,窗户被什么挡住了,只能隐隐约约看个样子。
她想凑近去看,一个小孩子就窜出来:“大娘,你看什么?”
方顺定眼一看,是最小的那个孩子,叫定国的。
“喔,是定国啊,我看看你妈在不在,我来挑个水。”
张定国拧起眉毛,刚刚大哥出去,院门都忘了关了,大威也跟着出去了,真是,下次一定要让大哥记得随手关门。
“我妈就在后边,在洗衣服。”他警惕的看着她,有些人进来家里一趟,有些东西就找不到了,不是什么珍贵的,但是很恶心。
“喔,好。”
方顺这才挑着水桶去了后院,后院边上,果然,苏茴正在洗衣服。
她一屁股坐在旁边的石块上,仔细看了看苏茴的脸色,欣慰的拍了拍她的肩膀:“在洗衣服呢,诶,我就怕看到你走不出来,放宽心,你有这房子,还有四个孩子,你这个身份,村里也会照顾你,怎么说,这日子能过,你可别钻牛角尖。”
苏茴当然不会钻牛角尖,她哪里表现的有钻牛角尖吗?一上来这么一通话,苏茴有些莫名其妙。
她埋头洗衣服:“我知道,你来挑水是吧。”挑水就赶紧,别说些有的没的。
方顺没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反应,轻轻叹了口气:“是啊,不过不急,我们聊聊,不谈这个,有件事我之前听别人说了,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她换了个话题,顿了一下,希望苏茴接上她的话茬。
苏茴头也没抬:“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没兴趣听八婆说什么。”
方顺一噎,经常被别人说八婆的她哪怕知道苏茴说的不是自己,也有些不自在,略过那些,哎了一声:“我觉得吧,还是该跟你说一声,不然你都不知道,多冤啊,你婆婆暗地里在说你小话呢。”她压低了声音,还往四周看了看,营造说“悄悄话”的气氛。
“我听别人说,你婆婆在跟她朋友聊天的时候,说你不懂事,不尊重老人,你分家出来,也不征求老人的意见,还拿了那么多东西,是个白眼狼,不念着她的好……”
方顺有些唏嘘的长叹了口气:“当初我家分家的时候也闹了一通,不过你婆婆也真是,分都分出来了,你拿的这些也是应当的,不知道她在气什么?不是我说,大家都知道,你婆婆她心眼早就偏了,吃亏就吃亏在你男人他排中间,上面有大哥,下面有弟弟,两不靠……”
苏茴把衣服最后过一遍水,拧干,放到空桶里,站起来:“你别挑水了,没了,以后也别来了,这恨不得我家家宅不宁的人我可不想让进我家家门,你请吧。”
还没有说尽兴的方顺脸上乍青乍白,她还没想到苏茴是这么个性子,之前看着温温柔柔,不是这么烈的呀。
她呸了一口:“不识好人心,不挑就不挑,以为只有你家有井吗?以后被你婆婆骑到头上就知道我的好了。”她被人说惯了,脸色已经恢复,只是没有听到自己想说的,她还是有些失望,她还想听听她的怨言呢,说出去又是一场婆媳大戏,牵扯到他们家,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听。
不过现在也可以说说苏茴吝啬,让邻居挑个水都不愿意,她挑着空桶出来,等下就去人多的地方转一圈……
苏茴看着她离开的背景,摇头。
她公公婆婆的为人怎么样,从原身的记忆,还有这段时间的亲身相处,她心里有数。
偏心那是有的,真说她不好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到她面前来挑拨的,还挑拨的这么蠢的,她还是第一次遇到。
就算李满芬不满她、说她小话又怎么样呢,已经分家了,那是原身婆婆,不是她亲妈,她还有两个儿子在身边,她尽该尽的义务就好。
她把衣服晾起来,进了厨房,时候差不多了,等晚一些,就要去那边吃团圆饭了。
第20章 七十年代
苏茴看了看天色,不早了,进了厨房。
这看天色,对于习惯看钟表和手机的第一世来说,是个玄学,没有钟表或手机完全无法确定时间,但是经历过修真世界,那个完全没有机械表的世界之后,她早就学会了看天色辨认时间。
今晚上要去老宅那边吃团圆饭,她打算做两个菜一起端过去。
苏茴清蒸了一条鱼,另外再来了个小葱拌豆腐,一荤一素,拿得出手,来源也好解释。
张保国炫耀够了,看着时候差不多,就把在外面疯玩的弟弟揪回了家。
张保国还偷偷对苏茴说:“大堂哥也穿了一身新衣服,我看见了。”
苏茴不觉得意外,本身张锦华就是长孙,又是赵来娣唯一的儿子,婆媳两个都对他宠得厉害,他上面又没有人有旧衣服给他,现在他跟张保国一样,处于开始抽条长身体的阶段,原先的旧衣服短了,做新衣服挺正常。
苏茴端上两道菜,带着四个孩子就这么走过去,路上有看见的人,就会顺道问一句他们是去哪里,他们拿着什么。
苏茴还没有回答,张卫国就巴拉巴拉的说了。
有不少人就露出欣慰的目光,觉得她这个媳妇有心了。
分家了,吃个团圆饭,还从家里端两个菜过去,而且还有一道荤的。
那些吝啬的,只会两手空空的过去,更别说端一条鱼过去了,不经意间,就把名扬了一扬。
“散播谣言”的方顺听到别人这么说,而且刚好质疑她的吝啬说法,又是气了一场,在家里骂了一通。
苏茴他们去到的时候,李满芬和赵来娣正在厨房里忙碌。
张根、张全、张贵、张锦华四个就在凳子上坐着,等着开饭。
张全的大女儿张凤华在摆碗筷,二女儿张喜华在搬凳子,最小的女儿张小华就在旁边坐着,看到他们来了,懦懦的叫了一声:“哥哥,二婶。”
张保国对这场景不陌生,之前没分家的时候他妈妈也是厨房忙碌的一员,他或者二弟还会帮忙烧个火。
他走在前面,挺着小胸堂:“爷爷,我们过来了,妈妈还做了两道菜一起拿过来。”
张卫国看了一圈视线就停在厨房,闻着香味,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他可是特意留了肚子来吃这一顿丰富的大餐的。
饭菜的香味不停地从里面传出来,不止是张卫国一个人看向厨房,张锦华和张小华同样,只有大人经历的多了,多那么几分矜持。
苏茴不打算进去帮忙,就在边上坐下。
张根拉着张保国说话,老二没了,顶立门户的就是保国,他对他的看重仅在张锦华后面。
说话间,饭菜一一端了上来。
今天这顿饭菜是年夜饭,也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李满芬带着大儿媳妇大展身手,有骨头萝卜汤、猪肉块闷香芋、香煎鱼、炒豆芽、蒸肉丸子、木耳炒肉丝,豆腐卷、酸菜猪脑,凑足了八个菜,饭虽然不全都是大米,但是大米的含量已经达到了二分之一,其余的才是各种杂粮混合在一起,所以这些菜端来的时候,李满芬是骄傲的。
看到苏茴带来的两个菜,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下就十全十美了。
家里人口多,张根李满芬两口子坐主位,张全夫妻以及4个儿女坐一边,苏茴和4个儿子坐另一边,张贵就在李满芬边上,一共有14口人,这么多人,幸好当初这张桌子就是特意往大了做的,才堪堪挤得下。
挤到什么程度呢?筷子都伸展不开。
惯例的,在吃饭之前一家之长要说几句话,张根一向是话不多的,他看着这么多的儿孙,想着永远也不会回来的老二,有些感伤,也有几分释然。
“感谢国家,感谢主席,给我们带来和平的生活,希望下一年风调雨顺,我们家平平安安,家里不断粮。”
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是从战乱年代过来的,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意,对未来的要求也就不怎么高,也不求吃饱,能不断粮,吃个半饱就满足了。
张根说完了,李满芬清了清嗓子:“今年收成还可以,下一年继续好好干活,多挣工分,争取下一年分到更多的粮食。”
苏茴:“……”
这祈愿,朴实的让她心情复杂。
然后张根就动筷子了,他一动筷子,桌子上就完全没有了说话的声音,只有筷子的残影,赵来娣早就瞄中了那块最肥最厚的肉片,公公婆婆说话都没怎么入脑,一看到公公动筷子,盯着目标,快、狠、准,到手!
张贵只比她稍慢了那么一分,最看好的肉片就没有了,他也不生气,夹走了第2个目标,快速的放到嘴巴里,这肉,真香!一边咀嚼,一边动作不停。
他们两个动作最快,其他人也不慢,一时间,桌面上的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之前李满芬都是采取分餐制的,就是她大概先把菜和饭分一分,每个人吃多少都是她分配的,现在则是考验个人的手速和眼力。
哪怕是最小的孩子,筷子都使用的很利索了,在这种时候,都发挥了自己的巅峰速度,一个慢了,就没有了。
苏茴吃的不多,她大部分都给四个孩子夹菜去了,平时自己家吃饭哪里会有这种像是抢一般的速度,张保国和张卫国还好,两个小的手短动作慢,没有她帮忙,根本夹不了多少。
赵来娣则是先嘴里吃了几口,然后筷子就不停了,自己碗里,四个孩子碗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菜都在他们一家六口的碗里。
饭菜分量都是做足了的,最后都吃的干干净净,吃完了饭,李满芬泡了一壶茶。
这茶叶是在山上摘的野茶,自己炒的,就贪个茶香,平时也少喝,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会泡上一壶。
吃饱喝足之后,再来一碗茶水,个个脸上都有着满足。
张根有一搭没一搭的跟大家说着话,问起下一年开学的事,张卫国眨着眼睛问苏茴:“妈,我能晚一年再去上学吗?”
苏茴拒绝:“你哥哥也是这个年纪去上学的,刚好。”
年一过,张保国十一岁,上三年级下学期,到了下半年,就是四年级,到时候张卫国就去念一年级。
他们本来就差了三岁,这个年龄差,正好。
张卫国不想去上学,去上学有什么好玩的,只能乖乖的坐在自己位置上,老师就是自己亲妈,想干点什么都不行。
苏茴顺势问起张凤华。
张锦华比张保国大一岁,同样上三年级,张凤华比张卫国也大一岁,是不是要送去念书?
赵来娣看了眼眼巴巴的大女儿,点了点头:“对,来年她也去上学了。”她是觉得上学没必要的,但是不去上学一个字都不认得,连名字也不会,好歹要送去学一两年。
不过去上学就要交学费,一学期1。5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算上大儿子的,那就是一年三元了。
赵来娣脸有些抽,那可是三块啊。
她看了眼儿子,儿子的成绩比不上张保国,也还过得去,再读多几年,小学毕业证还是可以拿到的,虽然他们这里读了小学也没多大用,但是有苏茴这个有小学毕业证就去舒舒服服当老师的在,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低一头,要是还有机会呢,就因为没有小学毕业证错过了,那她能呕出血来。
至于大女儿,她想去念书,她就打算让她去读个一两年,以后不做个睁眼瞎。
张贵当初也是上过学的,不过上到二年级就没有去了,他看着高兴的大侄女,再看看有些失望的二侄女,问大嫂:“大嫂,喜华年纪也差不多了,开年就跟卫国一样八岁了,她也去上学吗?”
赵来娣听了这话,脸青了,三个孩子都上学的话,一学期四块五,一年就九块!她断然拒绝:“她不去!她还小,她哥哥姐姐都去上学,回家了也能一样教她!”
第21章 七十年代
赵来娣不去看二女儿,心里惋惜,其实苏茴教她们也行的,还能省了学费,但是她上午上完课之后,下午还要去挣工分,回来天就黑了,哪里还有时间教人功课?自己儿子都没空多搭理,她早就死了这条心。
一听到妈妈这样说,张喜华头就低了下去。
她也想去上学!
她不知道上学哪里好玩,但是大家都去,都想去,她也想去!
张根在心里算了一算老二家四个孩子的年岁,保国过年十一岁,卫国八岁,安国定国六岁,再过两年,全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四个小孩,全都上学的话,一年就要十二块,十二块是什么概念?
这或许是城里工人大半个月的工资,但是在乡下,他们一大家子挣工分,扣除掉粮食之后,拿到手的才三十多块!
他就想问老二媳妇,以后怎么打算的?但是如果他说不给的话,那不是要伤后面孩子的心,他就憋了回去。
还是过后私底下再问问。
喝完茶之后就是重头戏了,长辈会向晚辈发压岁钱,只要是没结婚的,都有,这代表对小辈的祝福。
李满芬从房里出来手里就捏着一把红纸,这是买对联的时候一起买的,买回来裁成大小一致的红纸,包了装压岁钱的。
她先是给了张贵一个,张贵还没结婚,就算年纪不小了,依旧有收红包的权利。
然后先给了张锦华,然后给张保国、张卫国、张安国、张定国,最后才是三个孙女。
这些压岁钱中张贵的那个会格外厚一点,其余的都一样,每人两分钱。
个个都笑眯眯的接了,小孩子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钱。
然后就是赵来娣发了,她也是先给了张贵,然后给自己的四个孩子,最后是苏茴家的四个,然后是苏茴,顺序差不多,她包的比以前小,以前苏茴会给张贵两毛,现在她包了一毛,张锦华他们每人一分。
这样才正常,作为一个手里没多少钱,还肩负着四个孩子的寡妇,节省些才是应当的。
一分钱很少,也就够买个糖果舔舔嘴,但是,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了,他们根本就没有零花钱这个概念。一旦得到,钱就会格外的高兴。
因为这一分钱,就是一颗甜甜的糖果。
重头戏结束了,苏茴就带着回家了,这时候天已经全黑。他们留在这里也没地方睡,他们搬出去之后,那房间就住了张锦华和三个妹妹。
回到家之后要守夜,苏茴没关系的,但是三个小孩在长身体,不能熬夜,她去自己房间上锁的柜子里拿出了一盒的点心。
“这些都是之前去市里买来的。”苏茴一拿出来,他们就张大了嘴巴,看着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但是看着就非常好吃的点心,一时都不敢动弹。
“妈妈在市里买的,你们别说出去,知道吗。”
四人乖乖点头,他们都懂哒!要是说出去了,别人也要吃哒!
“妈妈,这个是什么?真好看,闻起来也好香……”张卫国咽口水。
苏茴给他们一一介绍:“这个是云片糕,这个是核桃酥,这个是麻卷……”
吃着松松软软的点心,四双眼睛相似度极高的微微眯起,张保国和张卫国长得更像张平,双胞胎像苏茴,但是一双眼睛四兄弟都有些像,尤其是在他们都笑着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他们的血缘关系。
苏茴看了,也眯起了一双相似的眼睛,眼里有着笑意在荡漾。
她母胎单身,但是对于小孩子,尤其是乖巧的小孩子,一向是喜欢的。
“喜欢吃吗?下次我去看到还有再给你们买。”
“保国,你来年开学了,好好学习,卫国提前跟着哥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不然你可能会不适应,安国和定国,你们还小,不用去上学,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跟着哥哥一起学习,妈妈希望你们都能做一个有学识,有心胸的人。”
这个世界的灵力匮乏,根本就不适合修真,他们四个也都没有灵根,修行这一条路是断了,按照原身的思想,丈夫去世,最大的执念就是把四个孩子培养成才,怎么样算是成才?
在当下,有三种人最出息,一个是参军,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干部。
参军不必说,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军人光荣,保家卫国,去当工人的话,每个月都有工资,还会有节日福利,现在的工作还能传承,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但是第一世的经历告诉他,当工人是会下岗的,最后一个是当干部,也就是去体制,为人民服务。
当军人,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次是敏锐的观察力,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工人,需要一门技术。
干部,丰富的学识之外,就是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和良好的情商。
这些,有着良好的知识储备,都能在路上走得更远,学习,是必须的。
现在是特殊时期,学习的路断了,没有途径可以上大学,城里高中初中毕业以后还会一个一个的下乡支援乡下建设,这就导致普遍认为读书没用,但是读书怎么可能会没有用呢?她在修真世界还要学习呢。
不学习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宽广,不知道世界有多宽广,也就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哪里知道自己该上进壮大?
这是一个平行时空,但是大致跟她第一世历史书上的相同,这个特殊时期,终究会过去的,算一算年龄,他们兄弟都可以在高考恢复后去上大学,如果基础扎实,张保国和张卫国都能赶上第一波。
学习是必须的,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的时候再来报佛脚就太迟了。
“保国,等年过了,每天我会给你布置任务,记得完成。”
张保国一懵。
苏茴微笑:“我找到了一些辅助学习的资料,上面有不少题,虽然我不是你的老师,但我觉得这些都有必要学一学。”
张保国:“……”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大年初一,苏茴一大早的就带着他们去给张根他们拜年,完了,苏茴就回家了,她们家这情况,不适合去别人家拜年,四个小孩子也要注意些。
去拜年的小孩子都会被塞一把零嘴,这些零嘴装满了兜,孩子就回家“清理”一下,重新再去,吃的节省些的,这些年货可以吃半年。
张平是小辈,他们分家出来没有长辈作证,来拜年的大人几乎没有,都是些小孩子,有人来了,说几句新年祝福的话,苏茴就给他们一把零嘴。
一波孩子走了,另外一拨又来了。
谁叫张姓是李村的大姓呢,真追上去,全都是亲戚。
年初二去娘家,一大早,吃了早饭,把该锁的都锁上,留着大威看家,这才提着个篮子出发去隔壁柳村了。
之前已经跟他们说好,她年初二回娘家,为免错过,常小荷和苏仲年初三才回娘家,她娘家就在本村,什么时候回去都方便,就迁就着小姑子的时间来。
苏茴提了一小包糖果,两罐子的酱,一条鱼,这在众多出嫁女的礼中算得上是一份中等偏上的了。
苏茴受了他们不少的帮助,轻了过意不去,这些来源也比较好解释,鱼是她自己抓的,酱料是她自己做的,只有那一小袋糖果比较稀罕,是镇上没有的稀罕物,但是谢知青可以提出来当借口,他当时给她抓了一把糖,这一把,别人哪里知道有多少?
田思怡一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女儿和外孙回来了,她还指使着自己的孙子去村口看着,看到姑姑了,快些回来报信。
他们就生了这么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儿子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知道他哪里好哪里坏,女儿之前还不错,嫁的人好,子嗣也顺利,但谁承想,孩子还没有成丁,就守寡了,虽然是得了一间房子,但是,老伴是没了,她又是个死心眼的,以后不会再找,中年丧夫,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每每想起来女儿未来孤单的情况,田思怡就老久老久的睡不着觉。
苏茴他们走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柳村,两个村差不多大,地形之类的也相差不大,不过相比较起来,李村距离镇上更近一些。他们李村的人去镇上要花半个多小时,而柳村的人去镇上,那就要花一个多小时,几乎是两倍的时间。
这是苏茴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去娘家,还有些新奇。
第22章 七十年代
不过回娘家新奇归新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在路上,苏茴一再叮嘱了四个儿子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四个孩子一一保证,苏茴舒了口气。
她一直有在注意,有些东西不该拿出来的就不拿,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守住口,把家里吃的用的都说出去的话,少不得会被说没有成算、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之类的,到时候别人说说闲话,她不在意,但是传到田思怡他们耳朵里,那就是滔滔不绝的念叨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苏仲苏茴是双胞胎,取了柳村的大姓人家的女儿,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苏半夏,小儿子叫做苏石伟,年纪分别跟张保国和双胞胎同龄,但是月份要大一些。
一看到姑姑,苏石伟回去给奶奶报信,苏半夏跳着走了过来。
“姑姑!”
苏半夏长得跟苏仲很像,都是白皮子,长相斯文。
“半夏,你在这里等我们吗?”
张保国看到表哥,也很高兴:“表哥,我们来了!”他们一向感情不错。
看到跑回来的小孙子,田思怡就知道女儿到了,看了眼天色,女儿肯定早早的就出发了,不知道吃早饭没有,她进厨房把年糕拿出来。
苏茴一到了娘家,把篮子放下,就先把糖果掏出来,分给两个侄子。
田思怡看到了女儿带来的东西,欲言又止,之前女儿回家的时候拿这些东西回来,她收的一点也不心虚,因为女婿能干,但是现在还这样,她感动女儿的心意,却也心疼她。
苏茴注意到了:“这些都是自家有的,我就拿来了,你别嫌弃。”
“哪里会嫌弃,你不要拿那么多过来的,留着你们自己吃。”田思怡放到一边,打算等他们回去的时候给女儿带上。
她又不是那种贪图外嫁女儿往娘家扒拉东西的人,只要女儿过得好就可以了。
苏浅明瞄了一眼:“收着,等下给女儿带半只鸡回去。”自家养的老母鸡,好几年了,不下蛋了才舍得杀,专门留着一半呢。
苏仲打开了罐子的盖子:“这是什么?”
“这是我做的酱,你打开的这个是豆酱,另一个是香菇肉酱,你们尝尝。”
田思怡去拿了筷子出来,沾了点放进嘴里,眼睛一亮:“好!”真香,肯定下饭!
苏仲看着妈那一只筷子,进去也拿了一只,一放进嘴里,跟苏茴差不多的眼睛就眯起来了。
他竖起大拇指:“妹妹,你这手艺是这个!”
真这么好吃?
常小荷狐疑的拿过筷子,然后又是一筷子下去,吃得津津有味,咸是咸了点,但真香啊,吃了一点还想再吃。
“这豆酱都这么好吃了,香菇肉酱呢?”有肉有香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