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唯一的儿子却随了他娘,个子还没俩个姐姐高,不到一米六五,十八岁那年验兵才一米五七,离一米六的最低标准差了三公分。
  过后想起来就后悔,懊恼地说,量身高时忘了偷偷地掂下脚,三厘米误了他一辈子。
  人们听了后,给他起了个外号“高高三”。从此以后,村里大人孩子都叫他“高高三”,他也随了娘的爽朗性子,谁喊都应着。
  因为个子矮,今年都二十二岁了,还没找着对象,他爹娘是真着了急。复堤期间,有个姑娘好像对他有意思,她娘就对人家关怀备至,可到走女孩也没吐口。
  韩宝贵处处随他娘,精明能干,就没有他干不了的活。自从村里有了拖拉机,他有空就跟在爱国舅舅后面,帮忙的同时,学会了开拖拉机。
  这次有了辆新的,他一直磨着悠悠舅姥爷,提出想开拖拉机。“支书,您就让我先干着试试,不行您再换人。”
  口袋里装盒香烟,见人就让,让大家选他当拖拉机手。“老少爷们,大伙照顾下我呗,你们都老婆孩子的,忍心看着小爷打光棍啊。”
  听他小爷小爷的,大家气得牙痒痒,奈何他辈分长,还不能削他。
  他爹娘也到处拜托大伙,能开上拖拉机,在农村是有身份的象征,地位立马上升,容易找对象。
  除他之外,村里还真没有会开拖拉机的。马上就要麦收,现学也来不及。再说他一家人在村里不止辈分高,人缘也好。
  几个方面衡量下来,村里的群众大会上,“高高三”终于心愿得成,当上了拖拉机手。
  还别说,听说“高高三”开上了拖拉机,那位女青年终于吐了口,俩人很快就订了婚。
  四月二十六张集大集,姥姥又带着悠悠去了县城。娘俩直接去了自家的院子,果然罗新才领着人在那里收拾着。
  几天的功夫,整个院子焕然一新,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基本上收拾好了。新漆的门窗,新抹得墙面,新铺的地面,翠绿的树木,使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机。
  罗新才迎上来:“嫂子,快进来看看,正好今天就要收工了,马上就要收麦了,您看那里不合适咱赶紧改。”
  “兄弟,先谢谢你了,我看那里都好。”姥姥高兴的回答。
  前院的堂屋里,摆放着几件修好的家具,有长条几、八仙桌、太师椅、高背椅、茶几、屏风等,古香古色的,根本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姥姥用手抚摸着,连声夸着:“师傅的手艺真好,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不知道的谁能看出是坏家具。”
  “也是原来的家具多,这才能拼凑出来,不过这些家具是真好,压手的沉,我都搬不动。”罗新才推着一个太师椅说。
  厨房里,连锅灶都收拾出来了,吃饭桌、椅子等家具也配上了。自来水接进了厨房,还新按了个白瓷的洗菜盆,这东西可不好买。
  “这也是老县衙的东西,那里不只有原先的老物件,外国的东西也有不少,可惜都砸坏了,我看见这个东西还能用,就搬了过来。”罗新才给姥姥解惑。
  进了后院,几位老师傅正忙碌着,院子里放着拆开的各种家具,一片凌乱,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一个雕花大床已经快完工了,精致的花纹,雅致的造型,引得悠悠转着圈的看。
  以前的老家具都是靠檖和木檡(zhai)连结在一起的,不用一颗铁钉,便于拆卸和组装。加上用料名贵,结实耐磨,这些家具虽然被一帮乞丐糟蹋的七零八落,但拼凑起来还能恢复原貌。
  “几位师傅的手艺真好,谢谢你们了。”姥姥由衷的感谢。
  “不敢当,我们也就是修修补补,看着这么好的东西被糟蹋成这个样子,真令人心疼。”其中的一位师傅说。
  姥姥对他们说:“那就麻烦各位师傅了,你们尽量地把能修好的家具,都修复出来,别怕费时间,还是老物件耐用。”
  “您这是实话,现在的年轻人不懂,都喜欢新颖的家具。您要是喜欢,我们哥几个就都帮您收拾出来,您就放心吧。”那师傅看来是真的爱好这一行。
  “那敢情好,就拜托几位师傅了。”姥姥感激地说。
  后园的花生开始出土了,悠悠跑着看了一圈,出苗还算齐全,看来罗新才用心了。
  和罗新才回到前院,姥姥告诉他,要是有时间,可以开始收购乱发了。罗新才激动了:“嫂子,您放心,我一准给你办好了。”
  到了临水,娘俩先去了王奶奶的院子。王奶奶不在,不过院子里打扫得还算干净,厨房里各种东西都齐全,看来是经常有人来。
  娘俩关上院门,就进了空间,把午饭解决了,又休息了一会,才出了空间。把货物放到院里,姥姥出门找了个拉货的,装上车子就去了李保国那。
  到了那里,正是吃午饭的时间,街道上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姥姥看着卸货,让悠悠进去喊人。李保国正在家吃饭,看见悠悠急忙走了出来,玉玉也跟着出来了。
  “姐,我在这招呼着,您赶紧回家吃饭。玉玉,去给您姑炒俩菜。”李保国见面就说。
  “俺娘俩吃过饭了,你先找人把货物搬家去,这次货多。”姥姥告诉他。


第84章 代购
  回到家里,李保国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忙着点货。“兄弟,1500件短袖我都给你带来了,看别处裙子卖的挺好,就一样给你捎来了三百条。大人孩子的都是1200条,应该没问题吧。”
  “姐啊,你算是想到兄弟心里去了,这两天我就后悔,那天没告诉你要裙子。这几天热了,裙子好卖。六一节孩子演出,有几个穿的是咱们的裙子,大家都说好看,咱卖的又便宜。就人托人的买,我收的订金都快上千件了。这些货可不够,我每样还得要一千件。”李保国那个得意。
  “这些你先卖着,马上麦收了,恐怕赶不出来,有货了我先给你送。不过,兄弟你这都卖了多少货了,就没人管。”姥姥担心地问。
  “姐唉,这才多大点货,地区上千人的厂子就十几个。咱这衣服好看又便宜,一人买两三件才十来块钱。现在的人都从大城市捎东西,就没见有人管过。
  姐,咱可说好了,有货先紧着兄弟,趁着各机关都忙麦收,兄弟准备多出些货。”李保国说着,还嬉皮笑脸的给姥姥作了个揖。
  悠悠听他说从大城市捎东西,感情这年代都有代购的存在了。
  “好,有货了我就给你送来,这下放心了吧。”姥姥给他吃了个定心丸。
  “那敢情好,我就等着姐来了。玉玉,给你姑倒茶。”李保国说完进里屋去了,一会的功夫,拿出一个布包,递给姥姥:“姐,这是13500元钱,您收好了。”
  怪不得李保国上千件的要货,看他拿钱的利落劲,一定没少收订金。要知道这时候的一万元,堪比后世的百万元。
  在后世,中等家庭的资产都在百万元,可是现在这年代,家里有一百元钱,就是过的好的富足人家,万元户全区也找不出几家。
  “嗯,那我就回去了。你忙吧,不用送了。”姥姥领着悠悠往外走,李保国还是把娘俩送到胡同口。
  娘俩这次在副食门市,购买了两麻袋的新鲜蔬菜,马上就要麦收了,得多备些蔬菜,不够吃还可以从空间里补些。蔬菜和肉食不一样,适当的偷渡些不会引起注意。
  农历的四月二十七,节气到了芒种,石庙村的麦子熟了,已经开镰。韩屯村的小麦麦秸还是青的,只有麦穗开始变黄,用村里人的话就是“活秸活秆的”。
  今年各家自留地里的麦子,没能用上氨水,还没有队里的小麦长势好,比队里的小麦早熟了两天,这是往年从没有过的事情,也是大家伙服气援朝舅舅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每人才一分自留地,各家的自留地都是精心侍弄,比起集体的耕地,产量高出接近一倍。
  队里歇了一天工,让各家收自留地的小麦,收了都放在队里的麦场里,统一用拖拉机打场。收麦的那天,悠悠家除了姥爷在家看着代销点和迪迪,全都下地。
  悠悠早上睡到七点醒来,屋里就剩下她和迪迪俩。把迪迪叫醒,帮他穿上衣服,拿出两杯热牛奶,姐俩喝完出了屋,姥爷在厨房做饭。
  院子已经打扫干净,悠悠赶忙去羊圈把羊牵出来喂上,又把羊圈打扫干净,坐在那里用菜刀剁苜蓿。
  姥爷做好饭出来,赶紧夺下悠悠手中的菜刀,后怕地拉起她上下打量了一遍,看没有不妥的地方,才放心地松了口气。
  “好孩子,以后不准拿刀这种危险的东西,你还小,长大了再帮大人干活。”
  “我现在就长大了,能帮大人干活了。姥爷,您看我剁的好不?”
  “好,你长大了大人会安排你干活的,不让你干的活说明你干不了,别让大人跟着担心。”姥爷给悠悠讲道理。
  “我知道了姥爷,我去喂小鸡行不?”
  “行,等着,姥爷把鸡笼拿出来。”姥爷把两个鸡笼从柴棚里提出来,五十个小鸡挤着从笼子里往外跑,叽叽喳喳地散开在院子里,到处跑着找食吃。
  迪迪撵着小鸡跑,小鸡唧唧叫着,满院子乱跑。姥爷看了,赶紧把他拉进屋子,塞给他一个玩具,嘱咐他在屋里玩,不准出去。
  快一个月了,小鸡长到拳头大小,绒毛褪尽,长出来翅膀。姥姥为了和二奶奶家的小鸡区别开来,用红色的颜色在小鸡的脑袋上染上了色,非常醒目。
  悠悠拿着两个鸡食盆,分别放进拌好的鸡食,其实是悠悠在商城购买的雏鸡饲料。端出去敲响了盆沿,小鸡立即跑过来,挤着挣食吃。
  到了八点多,姥姥和爸妈他们才回来,身上沾满了尘土。悠悠赶紧从水缸里给他们舀出清水,倒进脸盆里。
  姥姥告诉姥爷,家里的麦子都割完了,爱国舅舅帮着给拉到了麦场里。
  早饭,姥爷遛了七个咸鸡蛋,这是姥姥淹上后头一次吃。悠悠磕开一点外皮,金黄色的鸡蛋油就流了出来,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赶忙地用嘴吸了一口,咸淡正合适,真是下饭的美味。
  迪迪小,几口就把咸蛋吃了下去。“姥姥,咸鸡蛋好吃,赶明(今后)我不吃白鸡蛋了,您都给我淹成咸的行不?”
  看他那眼巴巴的馋样,爸爸把自己的咸鸡蛋递给他。迪迪摇着头把手藏到背后,“爸爸,您干活了,得吃个鸡蛋补补。”
  吆喝,这小东西的三观挺正。悠悠一高兴,拉过他就亲了一口:“迪迪真棒,知道疼爸爸了。姐姐的咸鸡蛋奖励给你。”
  “我姐姐最好了。”迪迪没和悠悠客气,接过悠悠吃剩下的半个咸鸡蛋,一口就唔进嘴里。
  昊昊拿着自己的咸鸡蛋逗他,“喊个好哥哥,我的也给你。”
  “哥哥你下地干活了,我是好弟弟,不和你争着吃。”迪迪的原则性挺强。
  一家人尽管累的不行,也被迪迪逗的哈哈大笑。姥姥笑着说:“明天多煮些,让你们吃个够。等姥姥得了闲,再给你们淹一缸。”
  三个孩子听了,高兴的欢呼。迪迪追着问:“姥姥您啥时候得闲啊?”


第85章 麦秸莛
  悠悠妈说的却是:“妈,咱还准备盖房子,能省就省些。别人家都是淹三四十个鸡蛋,咱这都淹二百了。您也不能啥都依着孩子们,他们到底还小,不能理解大人的难处。”
  姥爷知道代销点的利润,“婉莹你不用担心,盖房子的钱咱挣出来了。孩子们正是长个的时候,咱有条件了还能亏着他们。”
  姥爷在代销点里坐镇,知道姥姥这段时间,卖出去三万元的东西。除去赠送的纱巾,起码挣了3000元。
  现在农村盖一进五间的混转院子,500元钱足够了,十里八乡也难找个家里有千元存款的。
  吃完饭,爱国舅舅过来喊悠悠爸爸,先给悠悠家种大豆,昊昊也跟着去了。姥姥和妈妈一人拿了一个叉子,去场里捋(lv)麦秸莛。
  悠悠听着稀罕,就跟了过去。麦场就在悠悠家后面,悠悠到那一看,一个早上的时间,场里放满了割回来的麦子,一家一片分开放着。
  在麦场转了一圈,悠悠就大体弄明白了这年代小麦的情况。品种有小白芒和大红芒两种,产量差不多,区别就是麦秆的颜色。
  麦秆偏红的是大红芒,秸秆较硬,抗倒伏。但这时的小麦亩产一百来斤,基本不会出现倒伏现象。
  群众们还是喜欢种小白芒麦子,原因就是它秸秆相对柔软,麦秸莛又白又长,有七八十公分,非常适合“掐辫子”。
  “掐辫子”是这里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从麦收后到入冬,上到八十岁的老太,下到四五岁的女童,人手一把泡软的麦秸莛,用双手的大拇指甲,把七根麦秸莛左右交叉,编织成辫子样的长条。
  把麦秸辫子圈成一米长的圆圈,十圈为一逛。一逛辫子根据宽窄可以买到七分到一毛钱,越窄越贵,窄的辫子用的麦秸莛细,掐得慢,手快的一天才能掐一逛。
  麦场里各家的妇女都坐在自家的麦捆前,左手攥着麦穗头,右手拿着形状和张开的手掌似的木叉子,从麦穗头往下捋,把麦秸上的叶子全都去干净。然后,把麦穗朝下往地上撞两下,把麦穗撞齐了,整齐地摆在一起晒。
  这个活计简单,只要有把叉子就行。叉子也简单,用硬木削制而成,谁家都有几把,磨得滑溜溜的,用起来非常顺手。
  村里能动弹的老年妇女至十多岁的女孩,差不多都在麦场里。大家一边捋麦秸,一边高声交谈着,嘻嘻哈哈的非常热闹。
  一个上午,姥姥和妈妈捋出了一大片麦秸莛,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都结束了这项工作。因为经过一晌的太阳暴晒,麦穗焦了,一碰就断,没法捋了。
  回到家里,姥爷已经做好了饭。昨天,姥姥和妈妈做了两锅白面馒头。麦收的活计有苦又累,为了让出重力的劳力,吃得可口一些,家家都准备了一些白面。
  韩屯村每年人均分小麦一百多斤,虽然过去了一年,那家都会存放些麦子,在麦收前全部磨出来。因此,麦收季节,村里几乎家家吃白面馍,比年节吃得都好。
  悠悠家里不缺蔬菜,四月二十六娘俩在临水买了两麻袋各种青菜,回来分了舅姥爷家一半,其余的放在地窖里保鲜,随吃随拿。
  悠悠还适当的随时添加上一些,她的个子小,下地窖拿菜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做。这便利的条件,让悠悠美的鼻涕冒泡,随心所欲的换着花样吃。
  过了一个春天啃咸菜的日子,悠悠也不嫌后世的蔬菜味道不正道了,只要这个年代里可以有的蔬菜,统统变成了可口的食材。
  吃着散发出麦香的大馒头,悠悠觉得就是没菜,自己也能吃下去一个。姥姥看着吃得香甜的兄妹仨,说:“今年虽说麦子收成好,这仨孩子都大了,恐怕还是不够吃,过了麦趁着价格低,咱今年多买些麦子放起来,让孩子们吃好点。”
  姥爷也赞同:“今年春天,家里的生活好些,仨孩子跟拽着长似的,一人长了得有半头。咱过了麦就买,起码存够家里人一年吃的。”
  下午,姥爷和爸爸都去了麦场,帮着把捋好的麦秸莛,用棒槌脱干净麦粒,再用麻绳捆起来。一共捆了十多个大捆,每捆直径快一米了。
  姥爷和爸爸把麦秸捆运回家,整齐的摆放在柴禾棚里,把里面堆的满满的。柴禾棚里的干草和树叶,一个春天的时间,已经被一群羊吃光了,新晒的燕麦草被爸爸垛在了柴禾棚顶上。
  徬晚,乡亲们先帮着把悠悠家的麦子扬了出来,装了两大布袋,得有二百多斤。爸爸来村里十多年了,至今没学会扬场。
  村里人不仅没人笑话他,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吴医生天生就是当大夫的命,啥难症人家都能治,干庄稼活糟蹋了他那双手。”
  农历的四月底,连着刮了两天的西南风,韩屯村的小麦遍地金黄,都熟透了。微风吹过,麦穗高低起伏,麦浪一滚接着一滚,好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俗话说的“麦熟一晌”,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悠悠在后世没少去农家游,但还真没见过这样的麦田。亲临其境,使悠悠想起小学课本上,描写的金色的麦浪,真的很贴切。
  再回忆起后世矮化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别说微风了,就是四五级的大风也起不来麦浪。别说是城市的孩子,就是农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像海洋般的金色麦浪。
  麦黄杏也熟了,黄色的杏在绿叶中藏不住,露出来点点杏黄色。孩子们得空就围在杏树下,仰着脑袋看树上那里有熟杏,指挥树上的孩子勾下来。大人看见了,嘱咐几句注意安全,不要摔着了,没有认真阻止的。
  现在人们注重的是填饱肚子,没人舍得花钱给孩子买水果吃。自家栽几颗果木树,就是让孩子解馋的。男孩子把杏核洗净珍藏起来,留着冬天磕杏核玩。
  熟透的杏,香甜中带点微酸,悠悠非常喜欢这种口味。有空就带着迪迪去舅老爷家摘杏吃,舅姥姥看她喜欢吃,就指使志远上树去勾。
  县委李书记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农历五月一号,带着县里百来个工作人员,来到韩屯开了收麦的第一镰。


第86章 十万斤爱国粮
  由于别的村麦子都收完了,张集公社拖拉机站把站里的五辆拖拉机都派了过来,帮着运麦子,加上村里的群众,麦收的现场异常热闹。
  虽然放了麦假,学校依然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全部带上红领巾,挎着篮子,跟在后面拾麦穗,孩子们排得齐齐地,一人一拢往前捡,真正的做到了颗粒归仓。
  舅姥爷安排各家都留一个人在家烧绿豆水,给每家发放了二斤绿豆,十几个小伙子把烧好的绿豆水往地里挑,送到麦收地头上,给大伙解渴。
  人多力量大,一上午的时间,就收了二百多亩,并且全部拉倒了麦场。麦场的四周都堆得高高的,中间也摊晒得厚厚的。
  到了中午,参加麦收的工作人员都在护村林下休息,树下舅姥爷早就派人打扫干净了,在地上铺了好多张席子。
  周围放着许多的脸盆,水桶里有刚打上来的井水,也有烧好的绿豆水,还有一筐筐洗干净的麦黄杏。
  村里有杏树的人家,舅姥爷都安排他们,把自家的成熟的黄杏摘下来,清洗干净,按一斤小麦三斤杏的比例收了上来。
  供销社的食堂里送来了一笼笼的大包子,加上村里熬好的一桶桶绿豆水,村里的干部,把自己家里的咸鸡蛋,煮熟了送过来,一共有二百多个,每人都够两个了。还送来了几辫新蒜,前来参加麦收的干部都非常满意。
  东西虽然不多也不值钱,但他贴心,代表的是群众的一片心意和敬重。
  县委李书记和大家一起席地而坐,一同吃饭,真正的和群众打成一片。吃过午饭,大家割了一上午的麦子,确实累了,躺在铺在地上的席子上面,就那么睡了,一直休息到下午三点多。
  地里的小麦经过太阳的暴晒,一碰就脱粒,下午不能割了。来人都集中到麦场,帮助打场。
  几辆拖拉机拖着石磙,在场上来回的碾压,几十人跟在后面翻场。人多力量大,不到下午五点,一大场麦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压了出来。
  县委李书记来了兴趣,亲自扬场,居然干得有模有样,看来是农民出身,怪不得那么务实。看着一堆堆新麦,舅姥爷和几个村干部一商量,把打出的第一场新麦上交爱国粮。
  当场就把磅推了出来,县粮局和公社粮所的同志,现场过称装麻袋。公社一共来了五辆拖拉机,一辆拉四千斤,一共装了两万斤小麦。
  县委李书记高兴地吩咐农机局和粮局的同志,要他们天天来帮忙,把十万斤粮食拉走才算完。并拍着舅姥爷的肩膀,“我在表彰会上亲手给你带红花。”
  六点多钟,来人都走了,舅姥爷召集村里人分麦子,每人三十斤,剩下的一万多斤麦子,一会的功夫就分完了,大伙都高兴地往家运麦子。
  接下来的三天,公社都组织人员前来帮忙,五辆拖拉机更是连着来了四天,每天拉走两万斤小麦。十万斤麦子就拉完了,省了村里送公粮的麻烦。
  今年的小麦虽然丰收了,但有了县里和公社的帮忙,村民倒没有往年疲劳,运输和打场都用的拖拉机。石庙村尽管比韩屯早动手四五天,韩屯村麦收结束了,石庙村还没打完场。
  今年的麦收,悠悠家的伙食非常好,每天的早饭,姥姥都烙一大摞白面千层饼,每层都有油盐和花椒面,外焦里嫩,咬一口喷香。姥姥说吃油饼撑时候,麦天人出力大,得吃挡饿的,咸鸡蛋每天都煮十几个。
  午饭,除了炒青菜,姥姥把年后淹的腊肉都拿了出来,每天煎一盘。腊肉切成薄片,外面挂上面糊,放到锅里用油两面都煎成金黄色。
  悠悠开始不知道,上去就咬了一大口,咸得赶紧吐出来,留下了满口的腊肉香。于是学着昊昊的样子,小口咬着的就馍吃。
  晚饭,姥姥也炒上几个菜,没有肉就炒鸡蛋,熬一大锅的小米绿豆汤。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慢慢的吃,姥爷和爸爸还喝上二两白酒,解解乏。
    第八十章五月端午吃枣焖
  五月端午到了,大家都忙着收麦,没人提过节的事。悠悠问姥姥咋没人说端午节。姥姥告诉她,端午节正赶上麦收,谁还顾得上过节。原来过得好的大户人家,过端午节也就是做锅枣焖。
  现在,人们能吃饱就不错了,谁还费劲过节。再说,麦收大忙期间,也没时间做。这里有句老话:五月端午吃新麦。
  悠悠还真没吃过枣焖,就缠着姥姥让做。姥姥看不得她那馋样,倒是点头答应了。
  头天晚上就泡上了黍子米和红枣,五月初五早上刚五点,姥姥就起床了,开始做枣焖,把泡好的黏米和红枣,放到锅里慢慢熬煮。
  边熬边用勺子搅动,防止粘锅。大约煮一个多小时,搅不动了,才停下来,加入红糖搅匀。盖上锅盖又焖了一个多小时。
  打开锅盖,大枣的甜味就散了开来,加上黏米的香味,还没吃上光是闻味就馋得悠悠趴到了锅台上。
  金黄的米饭中均匀的镶嵌着红枣,粘稠得凝固在一起。姥姥用粘了油的刀,把枣焖划成两寸大小的方块,盛在盆里,竟然不沾不散。
  姥姥给悠悠盛到碗里一块,悠悠尝了一口,枣焖已经不烫嘴了,入口温热,黏米的香味和大枣的甜味混合在一起,又香又甜,口感极好,比后世的特制粽子好吃多了。
  一大锅枣焖装了满满的两盆,姥姥让妈妈给舅姥爷家送去一盆。并拿了个大碗盛了一碗,给二奶奶家送过去。二爷尝了一口,“好吃,可有年头没吃过这东西了。”
  桂萍吃着还问:“真好吃,咱家咋从没吃过,这是什么东西?”
  二奶奶对她说:“这是枣焖,过端午节吃的,别说你了,你几个姐姐也没吃过,咱村里这些年也没见谁家做过。”
  姥姥的说法是:“今年过年剩下点黏米,红枣是留着给悠悠姥爷当药引的,今年一春天,他没下地干活,在家给我帮忙了,也没犯病。
  眼看天热了,红枣快生虫啦。再说咱村今年麦收也不忙,就想起来做枣焖了,也让孩子们吃个稀罕。”


第87章 戗麦茬
  五月初六,生产队合垛,就是把压过一遍的麦秸都摊在麦场上,重新碾压一遍。打净的麦秸剁成几个大垛,留着以后慢慢地喂牛。结果,每人又分了十斤栾(luan)场麦。合上剁,今年的麦收算是结束了。
  男人们聚在一起,算着今年小麦的收成。会计韩道伟最后公布,五百亩小麦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除去上交的十万斤爱国粮,留下麦种和部分预留粮,人均分小麦二百斤。
  二百斤是明面上的,上报给公社。暗地里,每个人还分了二十多斤的压场麦,十几斤的栾场麦,加一起四十多斤。
  当然,家里劳力多工分多的,分得就多些。不过,最少的人家,每人也有一百五十斤。
  麦场南边的场屋里,支起了两口大锅,村里的焗匠(做饭的师傅)在炸面块。屋外放着一个大盆,里面盛着炸好的面块,人们随便拿着吃。今天队里吃公饭,大人孩子都管饱。
  吃合剁饭是大部分村庄的习惯,就一样面食:炸面快。在这个时代可是好饭食,过年人们炸丸子,都是用杂面。
  不过,像韩屯村这样,全村人管饱的,可没几个村子。别的村庄都是参加合剁的男劳力,没人分个三五块,拿回家吃。
  大人笑孩子叫,麦场里一片欢声笑语。大家都高兴的说,今年的麦收最轻松,收成最好。
  舅姥爷被大家奉成的有点晕,走到那大家就夸到那,最后干脆坐到石磙上,笑着看大家干活,谁说也不答话了。
  “三夏”大忙,抢收抢种抢管,麦收结束了,该抢种了。天公作美,初六的夜里就下了一场透雨,初七大伙就在家歇了一天。
  村里的耕地都是粘土地,中雨过后,沾脚沾得走不动,得停一天才能下地。要是碰上场大雨,得等三四天。
  连着两天,大伙都忙着种大豆。妇女在前面拉耧,男劳力在后面耩。走在地里,看见地上有个麦穗,还弯腰捡起来,拿在手里,走到地头放下。几个未婚的女青年,把拾的麦穗放在一起,攒起来一起过“乞巧节”。
  种完豆子,就该给春作物除草了。大伙带着草帽,顶着大大的毒太阳,越热越在地里锄草,说是太阳毒,锄下来的草很快就被晒死了,这样效果才好。
  中间休息的时候,队里安排人员担来两桶井水,人们趴在桶上,你喝几口他喝几口,两桶水很快就被喝光,也没听说谁喝生水得了毛病。
  大家的脸被晒得通红,特别是妇女劳力,几天下来都晒黑了,也没人采取防晒措施,这时的女人根本就没有美容的意识。
  人们的衣服后背都被汗水湿透了,贴在身上,头发成缕的粘在额头上。悠悠看了,真切地感受到《锄禾》的意境,深深地理解了农民的艰辛。
  妈妈放假了,也得跟着大伙下地干活,悠悠本想给她在商城购买一套高级防晒品,看了人们汗流满面的情况,就放弃了,这满脸擦不及的汗水,什么防晒品也存不住。
  悠悠有种冲动,真想在商城购买几台中耕机器,把大家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想到现实情况,只剩下了深深的无奈。
  老人和孩子舍不得闲着,挎着篮子,在麦地里拾漏下的麦穗。忙活一天也捡不了二斤麦子,就这大家还满意的不行,都说今年的麦子穗头大,往年一天连一斤麦子都捡不到。
  其实麦穗也捡不了几天,地里的麦茬就被堤外的人给戗光了。他们推着各种车子,拖家带口,全家出动,到韩屯的麦地里戗麦茬。
  戗麦茬,是用宽刃的铲子,把割麦留下的茬子,挨地皮戗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