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戗麦茬,是用宽刃的铲子,把割麦留下的茬子,挨地皮戗下来。这活计比较费劲,孩子干不动,离了大人不行,这也是他们全家出动的主要原因。
  大人戗,孩子和老人用靶子搂起来,堆在一起。一家人分工合作,中午带上饭,就地吃了接着干。一天的时间,能戗一大地派车的麦茬。
  外村人来戗麦茬,韩屯村的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村里也有住亲戚的,他们把戗的麦茬堆放在一起,结束了一块往家拉。
  悠悠没见过,就缠着姥姥问。原来,堤外的麦收比韩屯早十来天,韩屯村收麦后就忙种的时候,他们的三夏已经忙完了。
  滩区的麦子长势好,割麦留下的茬口高,至少在15公分以上。麦茬结实,算是比较好的柴禾。不过比起树枝、豆秸来,就差了好多。
  河滩里的村庄种的大豆多,村外和大堤上栽的树也多,每年干树枝和豆秸就够烧的。即使不够,去河滩挖荫柳蹲烧,也比麦茬强。因此,河滩的村庄基本上都不烧麦茬。
  堤外的村庄,小麦种的少,麦子的长势也差,麦茬很少。村外没有护村林,就房前屋后和路边栽几颗树,柴禾就成了人们的大问题。
  主要柴禾是队里分的棉花柴,连半年都撑不下来。河滩里的麦茬,就成了他们的争抢对象。大人孩子齐上阵,由于离家远,都是带着干粮,出来就是一天。
  家里有推车的还好些,没有的就得靠人背。干透的麦茬倒是不重,人们用床单绳子捆结实了,背起来往家运。
  远远的望去,只见包袱不见人,路上一个个大包袱慢慢的往前移动,看着特别的喜庆。
  其实河滩的村子,对于他们戗麦茬,还是比较欢迎的。戗麦茬的同时,给耕地松了土,以后中耕除草就省劲多了。
  今年韩屯的麦子好,留下的麦茬都有20多公分,来韩屯戗麦茬的人也多。他们高兴的说,今年干一天能顶以前两天。
  戗的多了运不回去,就先运到村里,找户人家寄下,以后再来运。悠悠家住在村外,就有好几户人家寄麦茬,猪圈哪里堆了好几个高高的麦茬垛。
  他们都高兴的说,有了这些麦茬,今年不用为柴禾发愁了。
  其中有个妇女,笑着给姥姥说她烧锅的趣事。有一年的麦收期间,她蒸了一锅馍,眼看就要烧开了,可是家里一把柴禾也没有了。
  急得不行,抬头看见墙上挂篮子的木橛子,上前拽了出来塞进灶下,好歹算是把馍给蒸熟了。
  “嫂子,从那以后,俺就坐下了心病,做梦十次有八次是烧锅缺最后一把柴禾。今年戗了这么一大堆的麦茬,俺的心总算是能放下来了。”


第88章 鸡瘟
  麦收期间,农活又忙又累,人们卖鸡蛋的少了,都留着改善生活。“三夏”结束了,卖鸡蛋的还是不多,姥姥感到奇怪。
  石庙的人过来买东西时才知道,原来附近的村里都在“传鸡”,就是大面积的爆发了鸡瘟。那人还奇怪那:“今年传鸡传的厉害,附近庄上鸡都快死绝了,你们村的鸡没有死的?”
  “没有啊,啥时候发生的事?”姥姥赶忙问。
  “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俺家的鸡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撒开鸡窝,死里头好几只。又是放血又是喂蒜的,才活过来三只,还不下蛋了,喂的十多只小鸡还没剩一半。你们赶紧给鸡喂蒜吧,兴许能躲过去。”那个妇女好意的提醒。
  “多亏您提醒,我赶紧给大家说去,光忙着收麦了,还真不知道。”
  悠悠心想:看来自己没白忙活,偷着满村的撒防疫药终于有了成效。同时,对广大人民的智慧相当的敬佩,要知道,用大蒜预防和治疗鸡瘟直到后世,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悠悠立即跑着在全村撒拌了防疫药的鸡食,幸好村里的鸡都是散养的,悠悠玩似的转悠一圈,就给全村的鸡防疫了。
  姥姥立即告诉大家附近发生鸡瘟的消息,家家户乎忙着剁蒜,掺在鸡食里,小鸡重新圈了起来,全村如临大敌。
  大伙相互转告,最近尽量别走亲戚,也别留亲戚常驻,更加不能帮亲戚家养鸡。
  还真让大家说着了,到了晚上,二奶奶家的大闺女夫妻俩,就用鸡笼提着自家的鸡送了来。二奶奶看了,连门也没让他们进。
  她闺女快急哭了:“娘,俺婆婆让送来的,俺们村里传鸡传的可厉害了。但俺家的鸡真没病,就让俺放这吧。”
  她女婿也说:“俺娘说了,要是躲不过去,谁也不怨。再说,俺俩趁天黑来的,咱家又在村头上,没人看见。”
  二奶奶气急了:“你俩真傻还是假傻,这是能瞒住的事,再说,咱家的辈长,一个村子的人都敬着俺和你爹,俺不能干这昧良心的事。”
  又对女儿说:“回去告诉你婆婆,咱家今年喂的鸡多,你家的鸡真死了,我送给你们几只母鸡。你俩赶紧的拿着鸡走吧,别传着咱家的鸡,再说悠悠家大小鸡加一起六七十只,你就没长脑子吗?”
  二奶奶撵走了女儿,到队里的猪圈里铲了几铁锨石灰撒在了自家院里消毒,还来到悠悠家说明了情况,让悠悠姥姥注意看着点自家的鸡,有情况赶紧采取措施。
  悠悠对二奶奶的人品更加的钦佩,到了晚上,对整个大院彻底消毒。
  鸡瘟来的猛去的也快,韩屯村的鸡没被传染。周围村的人就开始瞎猜上了,说是韩屯用的氨水消毒,人闻着都难受,病毒都被熏死了,村子里的鸡得了祭。
  都抱怨自己村的干部,没眼光没见识,说既然上级号召让使用氨水,肯定是有好处的。国家还能坑害老百姓,不管到啥时都得听伟大领袖的话,跟党走没错。
  悠悠听了这些议论,顿感无语,这都哪跟哪啊,脑补的也太离谱了吧。
  农历的五月十二号,小学开学了。妈妈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站在了讲台上。悠悠松了一口气,每天早晚给妈妈冲一杯蜂蜜水喝,赶紧地帮妈妈恢复被晒黑的皮肤。
  妈妈不知内情,感慨地说:“还是闺女细心,知冷知热的,怪不得都说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
  悠悠故意的气她:“这么热的天,您还想棉袄,不嫌热啊?”把一家人笑的东倒西歪。
  过了麦,娘看妮。人们磨了新麦面蒸馒头和糖包,当做礼物看出嫁的闺女。
  二奶奶今年的日子好过,头一次去看两个女儿。结果,每次都是留着泪回来。二爷就过来找姥姥,让她去劝解。
  原来,去大女家受了亲家老太太的气,抱怨她不近人情,他们家的鸡在鸡瘟中死的只剩了三只。二奶奶许诺她等小鸡再大些,能分出公母的时候就给她几只母鸡。
  难料她阴阳怪气地说:“俺可不敢要你家的鸡,怕粘上穷气。”二奶奶见自己在闺女就受气,自己不在不知怎么受委屈那。
  大女儿婆家兄弟三个,她女儿嫁的是老大,老二结婚就分了出去,老三还没成家。
  她婆婆嘴上说是靠老大养老,自己老了跟老大过。其实是怕分了家,儿媳照顾穷娘家。
  在一起过可以,可她婆婆出了名的苛刻儿媳。女婿虽好,但管不住母亲欺负妻子。
  二女儿家倒是对她宾客相迎,礼待有加,亲家还专门安排桂花拧锅花窝窝,招待亲家。这在每人只分几斤麦的村庄,就是极高的待遇了。
  桂花面红耳赤,没敢应声。原来,在娘家过的穷,从没做过拧窝窝,不会做。二奶想起孩子跟着自己受的苦,心里难受。
  姥姥劝她:“二奶奶,您身子弱,就别难受了,犯了病不值。本来看闺女是高兴的事,您老这亲戚走的。有这生气的劲咱留着好好的过日子,娘家强了闺女也有底气。
  实在不行就分家,想要也不给她,咱该不着,只给咱闺女。谁家也没有十年的穷富,您家的日子今年多顺啊,依我看今年就能翻身。”
  二奶奶也来了劲:“秀芹啊,你说的是这个理,我明天就把大闺女接家来,让孩子吃几天好饭。以前在家没跟我过好日子,进了她婆家门也没享到福,还得受她婆婆的气。”
  姥姥跟着起哄:“就是,您把大闺女和孩子接来住一阵,咱村今年收成好,不差孩子的口粮。让她去河滩割草交给队里喂猪,一天就能挣十个工分,还怕不够她娘俩吃的。俺家的胶轮车闲着,让她先用着。”
  队里收青草喂猪和牛,十斤青草换一个工分,河滩上苜蓿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一上午就能割百十斤。
  就是离家远,扛回来费力。不过推个胶轮车,一天两趟足可以推回一百多斤。
  “那敢情好,我明天就让宝景接他大姐去。”二奶奶的脸上有了喜色。
  悠悠心想,哪有这样劝人的,没事挑着人家夫妻分居。不过看俩老太太的兴奋样,只好在心里吐槽。看来,娘家对于闺女来说,真是靠山和支柱。


第89章 青霉素
  第二天一早,宝景真的接回了他大姐和外甥,外甥狗剩“哇哇“的哭着,离家好远都能听到。
  二奶奶听见哭声赶紧往外跑,连声的问:“这是咋了,咋哭这么厉害?”
  宝景累的呼哧带喘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回答:“娘,狗剩得了黄水疮,俺姐怕他抓,用布把他的手包上了。他没法挠了,急得哭起来。”
  桂莲跟在后面,和她娘说:“俺婆婆看着他,光顾着自己说话,也没管他的事,俺村里的孩子有得的,大点的孩子知道躲着,狗剩小不懂,就沾上了。
  就是按兄弟不去,俺也得来。别的医生看不好,吴医生医术高,俺想让他给看看。娘,俺提了几次,婆婆都不给钱。让俺爹给吴医生说说,看能让俺赊账不,等以后俺有了钱就还。”
  二奶奶用手拍了她一巴掌,“你个傻妮子,你婆婆啥样不知道啊,你再等几天她也不会给钱。一开始就该带着孩子回来,让孩子遭这罪,你个当娘的不心疼啊。
  回来了就好,咱家今年好过了,卖毛地梨子攒了点钱,够给狗剩看疮的。赶紧回家吃饭,吃完就去找吴医生。”
  接着又哄外甥:“狗剩乖,不哭了哈,姥姥给你煮鸡蛋吃。”
  一听有吃的,狗剩马上不哭了,打着咯的说:“咯,姥姥,我吃鸡蛋。咯,姥姥,我还吃糖包子。咯,姥姥,二婶子个**不要脸。咯,她抢狗剩的糖包子吃。咯,姥姥,她回回都抢我的,就是噎不死。”
  桂莲跟在后面说:“娘,您给拿的糖包子,俺婆婆锁起来,做饭就给狗剩溜个。老二媳妇害病(怀孕)馋的慌,又是个脸皮厚的,婆婆不让她吃就从狗剩手里抢,挨着骂就吃完了,每次都惹的狗剩哭半天。”
  二奶奶听了直叹气:“桂莲啊,都怨娘没打听清楚,光看留根是个好的,没想到他家是这么个烂摊子,苦了你啦孩子,这以后的日子可咋熬啊。”
  宝景接过来说:“娘,您别愁,咱养着俺姐姐呗。悠悠姥姥不是说了,就是在咱村里割草卖,换的公分也够俺姐她娘俩吃的。”
  二奶奶心里叹气,还得安慰闺女:“桂莲,你听到了吗,你兄弟大了,知道疼你了。你以后有啥难事就回来,别在自己受着,你兄弟能给你撑腰了。”
  桂莲听了宝景的话也高兴,“娘,俺知道了,宝景还真是长大了,不止是个子高,说话也像个大人。这次去接俺,俺婆婆还说,两年没见,你兄弟咋长这么高了。
  娘,您时没看见,俺兄弟稳稳的往那一站,话说的也大气,俺婆婆还真把他当大人了,也没敢说难听的。”
  迪迪在家听到孩子哭,就跑出去看,悠悠赶紧跟上。
  二爷家的门前,狗剩穿着个裤衩站在那里,脸上、胸前到处都是豆粒的红疙瘩,有的溃烂了,往外冒黄水,有的疙瘩上黄水干了,留着个晶莹的硬块。还有的疙瘩下面一溜红痕,全都溃烂了,冒出的黄水还在往下流。
  所有溃疡的地方都涂着紫药水,脸上胸前红的疙瘩,黄的结晶,紫的药水,交织在一起,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狗剩的双手都用布缠着,包成了两个馒头状。他挣扎着挥舞胳膊,往身上脸上蹭。嘴里嗷嗷的喊:“娘,你给我挠挠,痒痒死了。”
  桂莲用力抓着他的双手,“狗剩好孩子,最听娘的话了,别摸。你忘了吗,沾了黄水就起疮。”
  二奶奶正用温盐水给他擦拭,心疼的说:“孩子得受多大的罪,你啊,这性子往后可得改改,连个孩子都护不住。狗剩亏了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子,要是个闺女,就你这窝囊样,都不一定能拉吧活。”
  二奶奶看见悠悠姐弟俩过来,赶紧吩咐桂萍:“四妮,你赶快把悠悠她俩送回去,可不能让她俩沾上黄水疮。”
  迪迪看着狗剩难受的那样,被吓着了。害怕的问:“老姥姥,他咋了?我去喊俺爸爸,来给他看病。”
  说完,就赶紧往家跑,嘴里还喊着:“爸爸,爸爸,你快来吧,老姥姥家来了个小病号。”
  悠悠爸听到迪迪的喊声,疾步从屋里走了出来。高声的问:“二奶奶,家里谁病了?”
  二奶奶赶紧回答:“吴医生,是狗剩得了黄水疮,这也不是急病,你先吃饭,吃完饭俺带他去卫生室。”
  “二奶奶,吃饭不急,咱这就去卫生室,先给孩子打一针。”爸爸说完就去了卫生室。
  姥姥也出来了,问桂莲:“大姑奶奶,您家就狗剩一个孩子,咋还让他长了黄水疮?”
  二奶奶接过来回答:“这是跟他奶奶出去玩沾上的,又不舍得花钱看,孩子小不懂事,痒了就抓,沾的浑身都是。
  她婆婆闲着啥事不干,连个孩子也看不住。唉,都怨俺没打听清楚,把个闺女送到这种人家。”
  说完又转头安排闺女:“桂莲,你抱着狗剩先去,我去拿钱。”
  狗剩真是被他奶奶逞歪了,针刚扎进去,就哭着骂上了:“没爹的医生,我X你娘,疼死你爹了。”桂莲急的脸通红,一把捂住他的嘴。
  狗剩的手得了自由,朝着悠悠爸爸的身上就打开了,嘴里还呜呜的喊叫着。
  小东西劲还挺大,拳头打到悠悠爸身上,砸的砰砰响。桂莲赶紧去抓他的胳膊,他嘴上得了自由,接着又骂了出来。
  桂莲顾了上头顾不了下头,急得两眼泪。“狗剩,不准骂人也不能打人,再不听话娘打你了!”
  看到桂莲哭了,狗剩才老实下来。他用手够着给桂莲擦泪:“娘不哭,我听你的话。狗剩不疼,一点也不疼,娘你别哭了。”
  悠悠看了,心说:这孩子也不算太歪,起码知道孝顺他娘。
  打完针,悠悠爸又拿出来一瓶药水,对二奶奶说:“二奶奶,这是止痒的药水,孩子痒了就抹,看好他别在抓破了,剩下的这半支药水,晚上再打一针,就能好利索了。”


第90章 收购乱发
  桂莲激动的说:“谢谢您了吴医生,俺要是早知道您能给看除根,早两天来就好了。”
  二奶奶掏出个手绢,打开里面是些零钱。“吴医生,总共都是钱啊?”
  “二奶奶,您给八毛二就行,是这只青霉素的钱。药水是我自己配的,不用给钱了。”
  “那怎么行啊!吴医生,这是一块钱,够不够啊?”
  悠悠爸拉开抽屉,找出一毛八分的零钱,递到二奶奶手里。“二奶奶,青霉素是花钱买的,我当不了家。我自己配的药水,咋能要钱。狗剩不是咱村的人,合作医疗也不在咱村里,要不这青霉素也不用拿钱。”
  宝景在一旁感激的说:“谢谢您吴医生,在他们村里的卫生室是不用花钱,可根本没有青霉素。
  公社的医院有青霉素,得了大病的才给用,长黄水疮根本不给用。
  要不是您给打这支青霉素,狗剩这黄水疮,一个热天也好不了,得遭多大的罪。”
  吆喝,宝景这徒弟还真的没白叫,看来多少的懂点门道。
  悠悠听了,才想起来现在的合作医疗制度,群众在自己参保的卫生室,吃药看病是不用花钱的。不过,就现在村级的医疗条件,稍微大些的病,就得去公社医院,看病吃药得拿一半的钱。
  要是去县里的医院,报销的比例就小了,才30%,自己得拿大头。去地区和省里的医院,就不给报销了,自己全部负担。
  狗剩止住了痒,也不哭闹了。带着两眼的泪花子,回家看到煮好的两鸡蛋,立即高兴起来。
  “姥姥,我吃鸡蛋。姥姥,还是您好,俺奶奶煮了鸡蛋自己偷着吃,她把鸡蛋皮埋到粪坑里,我都挖出来了还不承认。
  姥姥,这俩鸡蛋咱俩一人一个,我不和俺奶奶那样吃独食。俺娘教俺了,让俺从小得孝顺老人。姥姥,您上了年纪,吃得好了才能活大年纪。
  姥姥,您得一个劲的活着,您活着给俺蒸糖包子吃,您蒸的糖包子最好吃了,又甜又香,俺自己就能吃一个。
  俺二婶子个狗X的,不敢抢俺奶奶的,看见俺吃就抢。姥姥,俺和娘今后住在您家不走了,您给俺蒸糖包子吃。她看不见就不抢了。”
  这熊孩子,屁大点年纪满口的脏话,不过让人听得心酸。
  二奶奶搂着他,“好,以后你娘俩就在姥姥家住了,姥姥给你蒸糖包子吃。不过狗剩,你不能骂人,再骂人姥姥就不让住了。”
  “姥姥,我不骂咱家里的人,我也不骂好人,我就骂坏人。”狗剩一脸认真的说。
  二奶奶坚决的告诉他:“谁都不能骂,骂人不是好孩子。你刚才骂吴医生,他可不是坏人。你还小,分不清好人坏人。姥姥告诉你,骂谁都不行,好人坏人都不能骂,骂人是不对的。”
  狗剩倒是能挺进话,他搂着姥姥的脖子,对着姥姥的耳朵小声的说:“姥姥,我不骂人了,你就让俺和娘住在这里吧。俺奶奶天天骂俺娘,都把俺娘骂哭了。”
  二奶奶听得眼圈通红,坚决的说:“好,你们就住在姥姥家,姥姥天天给你蒸白面馒头吃。”
  小家伙在他家虽然受宠,但受条件限制,也没吃过什么好的。
  中午二奶奶给他蒸了几个糖包子,三岁的孩子吃完一个还去拿,吓得二奶奶赶紧放了起来,怕撑坏了孩子。“往后姥姥天天让你吃白馍,一次只能吃一个,多了不行。”
  小家伙恋恋不舍的看了眼糖包子,接着讲条件:“姥姥,您可不能忘了,晚上还得让我吃。俺奶奶晚上就给她自己溜一个,说小孩子晚上不能吃,怕撑着了。
  姥姥,我天天半夜都饿的睡不着,俺娘把自己的窝窝留下半个,悟在被子里,我吃了才能睡。”
  桂莲看到自己的娘满眼是泪,赶紧呵斥狗剩:“你这孩子,瞎咧咧啥啊,吃饱了就去玩吧。
  娘,你别听他胡说。就您给拿去的那些糖包子,几天就吃完了,这孩子没吃过好的,天天念叨,这是记心里了。”
  二爷也劝她:“难过啥啊,咱今年好过,就让她娘俩多住些日子。堤外的日子都那样,一年到头的地瓜干,咱闺女住娘家,还能给他们省口粮。”
  青霉素真见效,傍晚的时候,狗剩乖乖的来到卫生室。小家伙别扭的说:“吴医生,我骂人不对,您再给我打一针吧,疼再狠俺也不骂您。您是好人,俺的疮一点也不痒痒了。”
  小破孩子是真执拗,非得把人分出个好坏来。
  走亲戚蒸糖包子,乡亲们都来买红糖,今年日子过得顺当,大家都要成包的红糖,七两一包,一包五毛钱。
  家里的红糖买的飞快,姥爷就问姥姥,从哪里进的这么多红糖,不是限量供应吗?
  姥姥告诉他,民工在时上级特批的,光靠供销社的限额早就卖完了。不过,这两个月的限额还没用,能撑上一阵子。
  五月十六集上,姥姥刚进食品站的大门,站长就热情地迎上来:“老嫂子,可把您给盼来了。老王,给嫂子留快好肉。”
  “谢谢您啊站长,还得麻烦您找人帮忙,我想去趟县城。”
  “我盼着您来麻烦,今年鸡瘟厉害,收鸡蛋的任务不好完成,还得靠嫂子帮忙。”站长无奈的说。
  “可不咋的,这几天卖鸡蛋的少多了。我去县城进点稀罕东西,引着水坑的群众过来,尽量的多收些鸡蛋。”
  姥姥说完,交上猪肉钱,领着悠悠走了出去。
  娘俩这次直接去了临水,先去李保国家,把5600件大小裙子都交给了他,拉了两大车。李保国早就把22400元的货款准备好了,一把交给了姥姥。
  钱货两情,姥姥谢绝了李保国的热情挽留,带着悠悠回到县城。路上,悠悠和姥姥合计,现在有了八万多的存钱,可以放开手脚开始收购了。
  现在的八万块钱,比后世的上亿还让悠悠感到震撼。姥姥也是难以置信,估计不是在客车上,姥姥得激动到失态。不过还好,老人家只是发了会呆,很快就回过神来。


第91章 买房
  姥姥和悠悠商议,既然有了充足的资金,今后就在县城收购乱发,一时半会地不去临水了。
  悠悠却想在临水买处院子,作为落脚点,方便今后交易。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可以看出,还是大城市销量大,挣钱容易。
  姥姥不同意,她坚持先稳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悠悠啊,这俩月姥姥过的像做梦一样,就怕梦醒一场空。你让姥姥稳稳神,考虑清楚再说。”
  老人家,拜托您快点考虑,要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悠悠还有好多的伟大事业等您老开拓那,您老关键时刻可不能掉链子,自己这小身板离了姥姥寸步难行。
  娘俩在县城下了车,看时间已经十一点多了,就去了第一饭店。打包了两份红烧肉,四个肉菜,十斤烧饼,拿出两件裙子,提着去了罗新才家。
  现在,娘俩出行十分方便,找个没人的地方,悠悠随时就能把自行车拿出来。姥姥骑车带着悠悠,非常便利。
  罗新才也是刚回到家里,正在洗手,一身的灰尘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姥姥把东西交给他妻子,罗新才看见忙说:“嫂子,来到家里还让您破费,兄弟惭愧,赶紧进屋歇歇,让您弟妹去准备午饭。”
  “兄弟,不用麻烦,饭菜我买好了。咱们坐下说会话,等孩子们放了学一起吃。”
  他妻子放好饭菜,看见连衣裙就对姥姥说:“嫂子,谢谢您想着我,前几天您给我捎的衣服,大家看了都说好。您又给我捎衣服,俺都多大了,这裙子能穿得出去?”
  “这裙子好看,穿不出去在家穿给我看,去换上试试。”罗新才对他妻子说。
  换上连衣裙的妻子走出来,罗新才看得俩眼放光。“好看,以前真是亏着俺的俊媳妇了。谢谢您啊嫂子,还是您眼光好。”
  “你多大才能有正行,一天到晚的贫,让嫂子看笑话了。”他妻子白他一眼,嗔怪道。
  “俺兄弟说得是实话,弟妹你穿上这裙子,看着像二十出头的。”姥姥跟着逗趣。
  “看吧,嫂子也说你好看。谁规定的年纪大了不能穿裙子,咱永远十八。嫂子给你买了,你就穿,让她们眼热去,你男人我脸上也有光。”罗新才倒是大度。
  “越说越没正行,不和你说了,穿还不行吗。”他妻子嘴上答应着,还是进里屋将裙子换了下来。
  吃完午饭,大家就去了悠悠家新买的院子。前面院子的正房,家具基本上配齐了。墙壁刷的雪白,门窗漆的铮亮。
  中间的三间厅房里,摆放着长条几、八仙桌、太师椅、高背椅和高茶几,高贵而大气。
  东边两间房是通间,放置着书橱、书架、书桌和一个床榻。虽然没摆放书籍和笔墨纸张,但典雅的家具古香古色,给房间增添了雅致的光彩。
  西面的两间房也是通间,中间用一个镂空的屏风隔开,里面是上次悠悠看到的架子床。修复好的架子床精致典雅,雕花栩栩如生,暗红的原木色发出温润的光泽。罗新才告诉姥姥,这床可是好木料做的,四五个人都没抬动。
  和架子床配套的是同色的雕花大衣橱,梳妆台,圆桌和圆凳,还有几个圆形的花架,上面也雕着花纹,窗下还放着一个锈榻,看来是原来小姐用的。
  悠悠推了一下花架,纹丝不动,看来罗新才说的不假,这套家具确实是用硬木做成的,悠悠看着像是紫檀,不过她不敢确定,紫檀就是在前清也是珍贵无比,小县城哪来这么多的紫檀。
  东西厢房里也配上了家具,不过没有正房的精致典雅。厨房里光饭桌就有好几个,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凳子也是配套的,看来这帮乞丐还是非常注重吃的,饭橱碗柜还算完整。
  中间院子的房间里家具也算齐全,有的还能看出是成套的,不过没有前院的好,这点连悠悠都能看的出来。
  后院的厢房里放着成堆的烂家具,没一件成型的,看来师傅们确实尽心了。
  正房里放着成堆的麻袋,罗新才告诉姥姥,里面装的都是乱发,全是梳下来的长发。一麻袋一百斤,一共五千斤。
  看到不足二十天的时间,他就买到这么多。姥姥感到惊奇:“兄弟啊,还是你有门路。”
  一斤乱发二分钱利润,五千斤就是一百元,相当于工作人员三个月的工资。二十天挣三个月的工资,乱发看着利润小,数量大了还真可观。
  “嫂子,您让兄弟办得事,我一定给您办好了。这东西好弄,连个介绍信都不用拿,天越来越热,收购站巴不得赶紧处理了,图个干净,那个公社都有千把斤的存货。”罗新才告诉姥姥。
  屋里放着一个磅,他随便拉了个装好的麻袋,放到磅上一称,一百零二斤。“嫂子,您看,斤称都是足足的。”
  现在的麻袋都是国营工厂制作的,国家统一的规格,一个麻袋二斤重。
  “不用看,兄弟你办事嫂子放心。”
  悠悠悄悄的把钱递给姥姥,姥姥转手交给他:“兄弟,你点点,这是1100元钱。”
  “用不了这么多,您给的一千块钱还剩三百五。”罗新才往外点钱。
  “兄弟,你里外帮我忙了一个多月,还给我找了好多没花钱的材料。剩下的钱是兄弟你的工钱,多少就那些了,别再提了。”姥姥感激不尽。
  “嫂子,您这是打兄弟的脸,给你帮这点忙,我能要工钱。”罗新才硬是把350块钱塞了回来。
  “嫂子,咱还收乱头发不?”
  “收啊,越多越好。你继续收,下次我再把麻袋给你。”罗新才听了面带喜色,“嫂子,麻袋不急,我找人借的,啥时还都行。”
  说完他递过来一串钥匙,“嫂子,房子基本收拾好了,这是钥匙,您收好了。”
  “兄弟,谢谢你啊。今后有事嫂子还找你,你还得继续帮忙。”姥姥接了过来。
  “您擎好吧嫂子,我保证给您办的妥妥的。你要没别的事,我就先回去了。今天和别人约好了,去收乱发。”罗新才告辞。


第92章 麦收过后
  姥姥送他出了大门,回到后院,悠悠已经将头发收进空间,安排机器人清洗整理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