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悠悠还是挎着篮子到处跑,其实是忙着收菜那。看时间快到十一点半了,悠悠把机器人也收了起来。
  昊昊和志远、志亮骑着车子来了,桂萍她们就往背篓里装草,摁得结结实实的。过了一会,大人们下工了,陆续来到河滩,帮着孩子背起来,一起回家。
  昊昊前面驮着悠悠,后面驮着装苜蓿的麻袋,把车子蹬得飞快。和志远比赛谁骑得快,仨人的尖叫声传出好远。
  听着他们肆意的笑声,悠悠看着大发感慨,多么简单又快乐的童年啊。
  队里的蒜苔下来了,悠悠家分了近十斤。中午姥姥炒了蒜苔鸡蛋,鲜香的味道满屋子都是。
  扑鼻的香味,让悠悠想起后世的早熟大棚蒜苔,冷库里放了二三年的冷藏蒜苔。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蒜薹,但却失去了鲜味,难怪人们吃着还嫌弃着。
  大家又开始腌咸蒜苔,说是能放到麦收期间。悠悠让姥姥把蒜苔放到地窖里,一样能放到麦收,还是鲜的好吃。
  姥姥告诉她:“傻孩子,腌蒜苔是为了省油,农村人平时谁家炒菜吃,一个人一月二两油,够炒几次的,咱村算好的了,一年能分三斤油。堤外的村子,一年才一斤油。”
  十六那天,悠悠早早地被姥姥叫起来。简单的吃了口早饭,就坐上毛驴车走了。十天没来交鸡蛋了,姥姥这次拉来了两千多个,用谷糠隔着,满满的两大簸箩。
  赶到张集还不到七点,进了食品站的大门,就看见王师傅在收拾猪肉。姥姥就喊:“王师傅,给砍块肉吧。”


第79章 短袖火了
  “哎,您可有日子没来了。找站长说声,我多给你点。”王师傅痛快的答道,还朝屋里看了两眼。
  站长随着王师傅的声音走了出来,“你个老王,嫂子,要多少给老王说,今天杀的猪大,您可劲买。”
  “那好,谢谢站长啦,麻烦王师傅给砍四五斤吧。前几天,俺哥一家子都跟着忙,借您的光给他们改善回生活。今天,还得让站长费心,您给安排人收鸡蛋吧,我去趟临水。”
  姥姥把毛驴车托付给站长,接过王师傅递给的五斤猪肉,交上钱,领着悠悠去搭车。
  娘俩到了临水,直接把货物运到了李保国家的胡同口。正如姥姥所料,刚卸完货,李保国就赶了过来。
  “姐啊,我以为您把兄弟忘了,咋隔这么长时间。”
  “上次不是告诉你了,最近有点事,脱不开身。这不一有空,就赶忙过来了,怕耽误你的事。”
  进院子玉玉就迎上来,“姑,您可来了,俺爹天天到胡同口接您,快进屋喝点水。”
  玉玉告诉姥姥,他们断货好几天了,光订金就收了好多,过了四月十一看姥姥没来,连订金也不敢收了。
  “姑,咱这衣服俺厂子里工友可喜欢啦,一人都要两身,倒换着穿。”
  李保国和几个人在院里忙着点货,这次的货一共1000件短袖,1200条裤子。查清后几个人就把衣服分了,一会的功夫,货物又运了出去。
  李保国进来,递给姥姥一沓钱。“姐,这是6500元的货款。您回去还得接着给我准备货,这些货撑不了几天,我可是收了好些订金。”
  “行啊,最近没事,你啥时要我都给你送。”
  “那我再要2000件女式短袖,500件男式短袖,男女裤子各400条。姐您过两天就给我送一批,多少都行,让我先卖着。”
  “我回去看下,尽量的多给你准备,四月十八再来。兄弟,今天就不在你这停了,我还有事。”
  “那咱说好了,十八那天我给您寻摸些好吃的。”李保国把娘俩送到胡同口。
  姥姥让悠悠从空间里拿出一块三斤多的五花肉,一桶十斤的花生油,娘俩提着向王奶奶家走去。
  王奶奶正好在家,看见她们高兴极了。“妹子,这几天我就盼着你娘俩来,再不来咱们就见不上面了。”
  姥姥赶忙问:“大姐,您有什么事啊?”
  “没事,俺孙媳妇她爹娘非得接我去他们家住,说我年纪大了,一个人住他们不放心。再说快到麦收了,我去了也能给他们做个饭。”王奶奶欣慰地告诉姥姥。
  “那好啊姐,您自己一个人确实让人不放心,还是跟着孩子们住好。”姥姥也替她感到高兴。
  “其实我也不算多大年纪,一个人过还行。不过,孩子们有这份心,我就去给他们帮几年忙。不能等老得不能动了,再去耐磨(麻烦)孩子。”王奶奶真是个明白人。
  看到姥姥把东西放进厨房,王奶奶说:“妹妹,你每次来都给我带这么多东西,姐这心里过意不去。”
  “咱姐俩别外道,给您就收着,那是我有。”姥姥直接留在厨房帮着王奶奶做饭。
  午饭做的早,不到十二点她们就吃完了,姥姥向王奶奶告辞。王奶奶拉住姥姥,递过来一串钥匙。
  “妹子,你先别走。我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看你经常来城里,给你把钥匙,你就把这里当家,来了落个脚,做顿饭吃。”
  “大姐,这怎么合适?”姥姥没接钥匙。
  “咋,您信不着姐,我说合适就合适,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姐,就接着。”王奶奶急了。
  “好,我拿着,以后进城就把这里当家了。”姥姥接过钥匙装起来。
  从王奶奶家出来,姥姥领着悠悠去了批发部。这次家里的代销点里,缺的东西多了,娘俩分开挑选,乱七八糟要了好多。
  悠悠趁机把有货源的名酒,每样要了两捆,姥姥还给工作人员解释:“俺们离得远,来一趟不易,多要点。”
  悠悠听了在心里吐槽:这什么年代啊,拿钱买东西还得防着人。不过想想也是,现在的生活水平,别说村里的代销点了,就是公社的供销社,一年也卖不出去多少瓶装的酒,更别说三四块钱的名酒了。
  像悠悠她们这样,一次要几十瓶的名酒,可以说基本上没有。
  由于要的货物多,姥姥找了两辆三轮车。走到副食店门口,看离发车还有点时间,让推三轮的等着,娘俩又进去买了一麻袋的各种新鲜蔬菜。
  回到家里,姥姥留下二斤肉,其余的都给了舅姥爷家。天热了,肉放不住,悠悠的空间虽然保鲜,放多长时间都行,可没有办法拿出来,和没有一样。
  同时还给他们捎了一篮子的新鲜蔬菜,几个孩子看见围了过来,舅姥姥赶忙洗了一盆西红柿,让孩子们吃。
  满满一盆的西红柿,很快被孩子们吃了个精光。看着心满意足的孩子,舅姥姥对姥姥说:“妹妹啊,自从你开了代销点,咱家的孩子算是掉福窝里啦。你啊,起五更睡半夜,跑里跑外,挣点钱都塞孩子们嘴里了。”
  悠悠家的生活总算恢复了正常,虽然仍是忙得不得闲,但一家人都感到轻松多了。
  全县的小麦生产现场观摩会,定于四月二十号在韩屯召开。会上,舅姥爷和援朝舅舅都要发言。
  悠悠准备给俩人捯饬捯饬,树立个光辉形象。也趁机给家里人都置办些夏天的衣服,一想到厚实的粗布衣服,悠悠打心里觉得热的受不了。
  悠悠在商城里精心的挑选,给舅姥爷挑了套农民副主席的标准装,用处理好的亚麻料子制作,看上去和粗布差不多,透气凉爽还挺括。姥爷、舅姥爷每人做了两套,一套浅驼色,一套深驼色。
  给援朝舅舅挑的是后世人们面试,常穿的衬衫和西装裤。用亚丝光棉料子制作,看起来和的确良差不多。黑裤白衬衣,深蓝裤浅蓝衬衣,都是标配,在家的两个舅舅和爸爸每人两身。
  给姥姥和舅姥姥购买了两套亚麻料子,一套月白色,一套米黄色。款式自己做去吧,和村里的老太太差别大了,她们也穿不出去。
  妈妈和舅妈的衣服也是亚丝光棉的,上衣和悠悠卖的人造棉短袖款式相同,裤子是偏开门的西裤。
  所有孩子的衣服也都是亚丝光棉的,款式和临水百货大楼的一样。不过,智慧、智茹和悠悠的衣服款式则比较新颖,谁让咱们是天生的美少女,不捯饬漂亮了对不住自己的好容颜。
  悠悠在空间里和姥姥臭美的显摆,姥姥赞叹:“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俺悠悠这一打扮就是个大号的洋娃娃。”
  “洋娃娃哪有我漂亮。”悠悠不服气。
  “是,姥姥错了,俺悠悠比洋娃娃还好看。”


第80章 新院子装修
  四月十八,姥姥说去临水给大家买衣服,让舅姥爷在现场会上穿。再说天热了,一家人忙得都没做衣服。孩子们由于吃得好,一春天跟拽着长似的,一人长了半头,去年的衣服都小的穿不下了。
  娘俩把自行车放到援朝舅舅家,坐客车先去了县城。到了罗新才家,他妻子出来开门。“嫂子,您来了,新才去您那院子了。”
  姥姥把提前准备好的两件女式短袖上衣拿出来,递给了她:“前两天去临水,看到有人卖,觉得你穿上一定好看,就给你捎了两件。”
  王代娣接过去:“谢谢嫂子,您还想着我。到底是大城市的东西,真好看,您快进屋坐。”
  “不了,我去院子那看看,让你俩费心了。”
  俩人到那一看,大门敞开,里面好几个人在忙活着。悠悠赶紧从空间里拿出一包猴王茶和两条“大金钟”香烟,递给了姥姥。
  罗新才看见娘俩,过来邀功:“嫂子,您看看咋样,还满意不?”
  何止是满意,直是出人意料。院子里大变样,干净宽敞,古朴典雅,谁还能看出这就是以前的乞丐窝。
  残破的迎门墙修复一新,白石灰新刷的墙面上画着一簇翠竹。院内的杂草垃圾都清理出去,地面上重新铺上了青方砖,方砖都清洗的干干净净。几颗参天古树下用青砖砌了方坛,郁郁葱葱散发着勃勃生机。
  房子的墙面门窗也清洗干净了,损坏的已经修补好,正在刷油漆。最令人惊奇的是,院墙和房子的残缺部分,修补的和原来一模一样。据悠悠所知,现在青砖和小瓦可没处买去。
  姥姥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他,疑惑的问:“兄弟啊,你在哪找的这些老材料,现在可没有卖的。”
  “嫂子,这还能难着我,老县衙不是被砸了吗,里面多少东西没有,能用的都让我拆来了,反正没人管。”
  老县衙解放后划给了文物馆,动乱期间被红卫兵砸了,文物毁得毁,卖的卖,到处一片狼藉,荒芜至今。
  跟着罗新才往里走,后面的两进院子也都有人。前后院加起来得有三十多人,怪不得干得这么快。按说好的价格,每人一天一块钱,这都快半个月了,光工钱都得五百块了。
  后面的两进院子,地面也用方砖铺好了,不用问,也是从县衙揭来的。悠悠看见,大门上的铜钉都重新装上了,不知他那里找来的,县衙的肯定是没有了。
  花园的土地都开了出来,几件破房子也扒掉了,除了靠西墙的路,方方正正的一块地,花生已经种上了。
  姥姥掏出一千块钱递过去,罗新才没接。“嫂子,用不了这么多,材料花费不多,主要是人工费。”
  “兄弟,你先拿着,用不了再给我。”姥姥递给了他。
  “嫂子,你看这几个老师傅,都是县城出名的木匠,退休在家闲着没事干。收拾出来的破家具,他们说都是好东西,还能拼凑出来,要不让他们接着给您拾掇出来,也能继续用。给他们工钱就行,每人一天一块钱。”罗新才给姥姥提议。
  “那太好了,还得兄弟你接着操心。我还有事,就先回去了,过两天再来。”姥姥和他告辞。
  到了临水,悠悠在大街上看到,好几个妇女穿着自家卖的短袖衣服。姥姥看了就说:“我要是年轻几岁,也弄件穿穿,这衣服看着普普通通的,穿上就是好看。”
  拉货的人听见了,接过去说:“这衣服可不好买,门市里没卖的,都是托人从上海捎来的。大城市的东西就是好,不光价钱便宜质量还好。”
  悠悠听了,对李保国的营销策略,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来扯大旗拉虎皮,什么时候都有用。
  李保国果然在胡同口等着,看见他们过来,赶紧叫人卸货。姥姥告诉他:“怕兄弟你着急,一样给你赶了200件,你先过个数。”
  “不急姐,快十二点了,咱先吃饭,兄弟我给你寻摸了样好吃的。”李保国得意地说。
  进屋里坐下,玉玉倒完茶水就张罗着上饭。看着端上来的一盆红烧鸽子,把姥姥稀罕的不行。“兄弟啊,这可真是稀罕东西,你费心了,姐就跟你享口福了。”
  悠悠吃了一口,鲜嫩酥烂,连骨头都能嚼得动。心想,怪不得人们都说:“要吃飞禽,哺鸽鹌鹑。”
  玉玉告诉姥姥:“姑,俺爷奶身体不好,俺爸为了给他们补身子,没少在吃上费工夫。您想吃什么告诉他,让俺爸给您找去。”
  “兄弟,难为你了,这年景想吃口好的可不容易。”
  “姐,以前的饥荒年代,为了让孩子们多吃口,两个老人都饿出了胃病。这病可不得靠养着,我也是没法才干了这个。
  干咱这行也没少受罪,被抓过,批斗过,没收过,可别管咋得,老人孩子再没受过罪,起码吃饱穿暖了。”回忆起过去,李保国满脸的苦涩。
  “可不是咋得,那年月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摊上兄弟你这样孝敬的儿女,老人也是有福的人。”
  “姐,不是兄弟我夸口,俺二老以前遭了罪,现在过得比一般人算强,就是这老毛病不好除根。”
  “三分治七分养,胃病更是急不得,慢慢养着吧。”姥姥劝道。
  “姐,兄弟得好好地谢谢您。自从咱姐俩认识,兄弟现在算是过上了安稳日子。咱这生意不显眼,也不在严管范围,没啥危险。看着小打小闹,可利润大,兄弟可没少跟着您赚钱。”李保国感激地说。
  “兄弟,你里外的忙活,这都是你应得的。姐才是跟你发了财,要说谢的话,姐得先谢你。”
  “咱姐弟就别谢来谢去的啦,您以后有用到兄弟的地方,告诉我一声,兄弟我保证给您办得妥妥的。”李保国拍着胸脯说。
  “那好,以后我有事就找兄弟你了。”
  悠悠他们吃着午饭,院子里有人清点衣服,很快又分开运了出去。吃完饭喝茶的时候,李保国进了里屋,拿出了5200元钱的货款,给了姥姥。


第81章 穿小鞋
  回张集的时候,悠悠就把给家里人准备的衣服布料拿了出来。
  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试了姥姥给的衣服,赞不绝口:“姑,谢谢您想着我们,这大城市的衣服就是好看。别看俺俩都有工作,还真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志斌的衣服更好看,这么小孩子的衣服都有。”
  “咱自家人谢什么,要不是你俩,姑能开上代销点。不过你俩穿上这衣服,还真是好看。为了让俺援朝在大会上露脸,我特意去临水黑市上买的。以后知道地方了,有空了再去给你们淘换。”姥姥把衣服的来源交代清楚了。
  “姑,这衣服多少钱?我给您拿钱去。”胜男舅妈问。
  “拿什么钱啊,以往你俩帮姑多少忙,俺给你们钱了吗,姑这是有了,没有了姑再开口给你们要。”姥姥一听舅妈提钱,不乐意了。
  “胜男,别给姑拿钱了,姑给了咱就要。以后姑有事咱再帮忙。”援朝舅舅拦住舅妈。
  “咱俩都有工作,没给老人买穿的,倒过来让姑给咱们买,这可不行。”胜男舅妈不好意思。
  “啥行不行的,我有钱了乐意打扮你们,一个个年纪轻轻的,穿的灰突突的,真瞎了你们的好相貌。看着你们穿得光鲜体面,俺心里痛快。”
  “姑您老可得说话算数,俺俩以后穿衣服就找您了。”援朝舅舅耍赖皮。
  “算数,以后想穿啥衣服给姑说,保证给你们淘换来。”有悠悠的商城做后盾,姥姥大话说的底气十足。
  回到家里,姥姥把衣服分开,一家家送过去。怎么说的悠悠不知道,反正两个舅妈来的比以前勤快多了,碰到活计抢着就做了。以后姥姥再给她们东西,拿得也比原来大方多了。
  爸妈和姥爷都是识货的,看到姥姥拿出来的东西,爸爸说:“无论什么时候,有钱人都是会享受的。这衣服做的,看起来普通,穿起来真舒服。”
  二舅妈把姥姥和舅姥姥俩人的衣服做了出来,舅姥姥穿上新衣服,拉住姥姥的手激动的说:“俺这辈子就没穿过这么舒适的衣服,不是妹妹给俺买,俺就是有钱也不知道上哪卖去。”
  爱国舅舅穿上新衣服就臭显摆:“俺穿上这身衣服,比工作人员差啥啊。”看来,大舅对自己在家务农还是有心结的。
  “脸黑皮厚。”大舅妈一言中的。
  “脸黑能捂白了,皮厚可不好办,要不你给我磨磨”大舅舅嬉皮笑脸地对舅妈说。舅妈白他一眼,根本不理他。转头对姥姥说:“姑,咱家的孩子让您这一打扮,真都好看了不少,城市的孩子能比咱好看到哪去。”
  “那是,咱家的孩子随父母,长的都好看,不打扮也不必别人差。”还是姥姥会说话,让人待(喜欢)听。
  大舅妈给悠悠做了两双绣花鞋,悠悠赶紧换上,高兴地挨个问“好看吧?”臭显摆样和大舅舅一模一样。
  妈妈看着她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你是随舅舅。”
  悠悠大声抗议:“我才不随舅舅那,他长得黑,我就随你,长得好看。”
  大家哄地一下全都笑了,舅舅抱起悠悠,哄骗着:“随舅舅好,悠悠你给舅舅当闺女吧,舅舅就是待见闺女,还有你智慧姐姐陪着你玩,多好啊!”
  舅妈也跟着起哄:“就是,妗子给你做花鞋穿,你想穿啥样的妗子给做啥样的。”
  “妗子,那我也当你家的孩子,你给我做花鞋不?”迪迪抢着问。
  “给,妗子都给做。”大舅妈响亮地答应着。
  昊昊嫌弃地对他说:“你长大了准是叛徒,以后别跟着我玩。”
  迪迪看了看昊昊,纠结了一会,“我不要新鞋了,我拾姐姐的小鞋穿,哥哥你得带我玩。”把大家逗得眼泪都笑出来了。
  “你啊,笨死得了,那有抢着穿小鞋的。”昊昊恨铁不成钢。
  迪迪一脸茫然,“姐姐穿小了不是我穿吗?”悠悠听了,心像被揪了一下。在原身的记忆里,都是自己穿新衣服,而弟弟从来都是拾破的。
  从此可以看出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并没有这个时代重男轻女的观念,迪迪这个本该最受宠的小儿子,待遇却是最差的。
  人们都说头生稀罕老生娇,要苦苦到半数腰(中间)。自己生在中间又是女孩,在家里反而是最受宠的。
  姥爷的理论是:富养闺女穷养儿,女孩子从小富足着长大,才能形成大方高雅的气质,不会出现因眼皮子浅、爱贪小便宜,而自甘堕落的事情。
  新蒜下来了,队里种了半菜园的大蒜,每家分的都够吃一年的。悠悠家分了一大筐。一家人有空就坐下编蒜辫。
  姥姥和妈妈拿着剪子,把蒜头上的细根剪下来,洗干净拌在猪食和鸡食里,说能增强抵抗力,少得病。
  二奶奶把这些细根洗干净了,加上一把切碎的干辣椒,做成杂面的菜卷子。桂萍说好吃,就用碗端着给悠悠送来两快。悠悠吃了一口,又辣又咸,杂面的豆香味中还有一股淡淡的蒜香味,真的挺好吃。
  四月二十这天,韩屯村热闹非常,大伙从早上六点就忙开了。张集公社的干部早上就来了,布置会场,打扫场地。
  会场设在村西的麦场里,舅姥爷头两天就带人压好了麦场,五亩多的麦场平整光滑。学校也放了假,桌凳都搬到麦场上。
  高音喇叭播放着嘹亮的革命歌曲,扩音器不时地发出“噗噗”的声音,是工作人员在调试音响。
  从七点开始,就有人前来报到,都是以公社为单位,一溜四五十辆自行车,一辆跟着一辆,引得村民都到村口观看,还议论着自行车的新旧好孬。每出现一辆崭新的车子,都会引发出一阵惊叹声。自行车按公社划片摆放,有专人看守。
  到了八点,全县十八个公社的参会人员都到齐了。全县一千多个大队干部都来参加会议,光自行车就摆了半个麦场。


第82章 订婚
  村南的道路上开来了一辆吉普车,是县里的领导来了,各公社的领导都到村口迎接。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去围观小汽车,不过被大人拦着,不敢靠近。
  吉普车在村头就停了下来,车里先下来一个青年人,快速的打开车门,三位年龄大些的领导下了车。
  等在那里的人员赶紧上前打招呼:“书记,县长,您们来了。”原来是书记县长一起到了,怪不得这俩天公社的书记,天天到韩屯来看会场准备情况。
  会议先参观麦田现场,一千多人蜿蜒一里多地,沿着村里的生产路参观了韩屯村的所有麦田。
  和石庙接壤的麦田成了大家议论的热点,也不怪大家议论,俩村的麦子差别太明显了,不止麦穗大小差了有三分之一,韩屯村的小麦麦粒明显大,把麦穗拱的呲牙咧嘴。
  会上,舅姥爷和援朝舅舅都发了言,俩人都是高大的个子,洪亮的声音。他们精彩的发言,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县委李书记在会上就问张集公社的书记,俩人都姓韩,长相还相似,是不是有关系。得知他们是父子时,当场就问舅姥爷:“您带头用氨水,是不是儿子逼的?”引得与会人员一阵大笑。
  舅姥爷响亮的回答:“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是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
  县委李书记对爷俩的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几次提名表扬他们。
  县农业局的同志在会上宣布了测产结果,预计平均亩产在三百五十斤以上,这是全县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更是引起一阵轰动。
  舅姥爷当场表态:韩屯村小麦丰收,是党和国家支持的结果。全村群众时刻感谢伟大领袖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群众们早就商量好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丰收不忘共产党,今年村里争取上交爱国粮十万斤。话音一落,台下掌声响起,持续了好长时间。
  要知道,洪城县的大部分耕地都是沙土地,人均二亩地,一亩春作物,一亩种植小麦,小麦产量平均在七八十斤。留下二十多斤的种子,一亩地还剩五十来斤,就是都交了公粮,一千多人的大村,才交五万斤公粮。
  这也是许多村庄一人只分几斤小麦的原因,有的村庄根本不用动称,用搪瓷茶缸量着分,一人两茶缸,够过年吃顿白面饺子的。
  韩屯一个三百来人的小村,交十万斤小麦,在全县绝对是头一份。县委李书记当场拍板,奖励给韩屯村一辆拖拉机,支援村里的“三夏”生产。并许诺,麦收期间,自己要亲自来村里帮助收割小麦。
  会议开到上午十一点就结束了,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回去了,没有留在韩屯村的。
  下午,盼妮和婕格都在今天订婚。这个年代提倡喜事新办,订婚说起来郑重,其实很简单。媒人领着男方的一个叔伯长辈,带着给女方买的东西,来女方家走个过场。
  盼妮的婆家是张集的,离韩屯近,来的也早。好多人聚在她家看热闹,媒人刚把带来的聘礼交给盼妮的父亲,就被大家要了出来,在院子里摊开让大伙观看。
  一个红色带花的方围巾当包袱,里面包着两身衣服的布料。一身厚布料,上衣是红色的格子线呢,裤子是酱红的条绒。一身薄布料都是的确良的,蓝色的裤子和粉色的上衣。还有两双尼龙袜,悠悠一看就知道是在自己家买的。
  大家都赞叹盼妮婆家给的衣服好,就连围巾都是腈纶的。说集市上的人家过的就是好,这聘礼在韩屯村是头一份。
  悠悠穿过来头一次看到腈纶的方围巾,村里的妇女戴的都是纯棉的。现在染色技术差,纯棉的易褪色,好多洗的都发白了,只是看出个大体的颜色。
  腈纶围巾的颜色就鲜亮多了,大红的围巾上印染着金黄色的牡丹,加上鲜艳的绿叶,大红大绿对比分明,乡土气息浓厚。
  好多妇女用手摸着围巾,赞不绝口:“这腈纶的围巾颜色真正道,听说再洗也不褪色,一块零八分一条那,快买俩棉线的围巾了,盼妮的婆家是厚道人家。”一条棉线的围巾七毛二,订婚大部分用的是棉线的。
  大伙正议论着,就听有人喊了一声:“婕格婆家人到了。”大家都从盼妮家出来,往婕格家去了。
  村里人还没见过女娶男订婚的那,边走边议论,猜测着聘礼一定好不了,互相嘱咐着去了别提盼妮的聘礼,免得婕阁家里人难堪。
  婕格的几个嫂子都在院子里,已经把包袱打开了,包袱用的是悠悠家的赠品纱巾。里面的衣服一身是在悠悠家卖的花的确良衬衣和劳动布裤子,还有一身都是条绒的布料,两双袜子也是悠悠家卖的尼龙袜,聘礼比盼妮的还好。
  大伙看了纷纷议论,看来男方复堤挣的钱都用在了聘礼上,这说明男方家里也是实在人,没因家贫和倒插门就克扣聘礼,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也算是尽力了。
  四月二十一号是星期六,吃过早饭,好多小学生拿着一分钱来买信纸。姥姥收下钱,撕给两张信纸。原来,到期中考试了。
  这时候,农村的小学放麦秋假期,时间仨个星期,暑假和寒假各一个月。一年四次考试,放麦秋假前期中考试,寒假前期终考试,暑假升学考试。
  悠悠跑上防台去看孩子们考试,只见老师把试题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在信纸上做试题。没钱买信纸的,直接从本子上撕下张白纸。
  上午考完试,下午就放麦假了。河滩都是粘土地,小麦比沙土地里的成熟期晚,大概是一个星期。假期是全县统一的,不能因为滩区小麦成熟晚就另行规定。
  每年的麦假都从阳历的6月1日开始,城市的小学给孩子过“六一”儿童节,农村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个节日。


第83章 高高三
  阳历的六月一号,小麦开始收割,“三夏”大忙开始,人们忙得一个人很不得劈成两半,当俩个人用,那里顾得上孩子。
  县委李书记在现场会上拍板给韩屯一辆拖拉机,隔了一天,县农机局就给韩屯村送来了一辆披红戴花的拖拉机。全村的男女老少高兴极了,敲锣打鼓地迎接到黄河大堤堤口。
  新拖拉机停在麦场上,韩德库的儿子“高高三”,在悠悠舅姥爷的笑骂声中,摇开拖拉机跳上去,利落地开了几圈。
  “高高三”名叫韩宝贵,在家排行第三。上面有俩个姐姐,金花和银花,姐妹俩个子都随父亲一米七多,相貌随母亲,长得那叫个俊。
  可唯一的儿子却随了他娘,个子还没俩个姐姐高,不到一米六五,十八岁那年验兵才一米五七,离一米六的最低标准差了三公分。
  过后想起来就后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