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城县二万多城镇人口,才消耗二千吨粮食,相当于韩屯村面粉厂一个星期的生产量。
  农民种植的粮食,大部分只好卖给公家的粮所。粮所除了收公粮以外,还收购议价粮,比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每斤至少低二分钱。
  俗话说:粮食不过分,过分坷垃变黄金。说的就是粮食的利润如果每斤超过一分钱,里面的坷垃也能变成黄金。
  粮所收购的议价粮,每斤的差价超过了二分钱,利润太高了。国家严格限制个人贩运粮食,也是怕粮食市场混乱。
  韩屯村收购小麦,都是按照市场价。农民在韩屯卖粮食,比卖给粮所,每斤至少能多卖二分钱,一千斤小麦就多卖二十块钱。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宁愿多走几十里路,也把小麦拉倒韩屯来卖,一地排车拉二千多斤麦子,多卖四十多元钱,来回也就一天的时间,比干啥都强。
  再说了,就是去粮所卖粮食,也得用半天的时间。当然了,韩屯村比较远,来回一天累的够呛,可现在的人们,根本不没把力气当回事。
  特别是滩区的人们,听说韩屯村大量收购粮食,非常高兴。滩区的土地壮,一般都是一麦一豆的种植模式,人均三亩地,小麦亩产五百斤,除去一年的口粮,每人节余一千斤小麦。
  家里有五六口人,把多余的麦子卖给韩屯,比卖给粮所能多收入一百多。
  韩屯在村前的护村林里,新建了大型的仓库,专门用来收购小麦。来韩屯村买粮食的虽然多,可村里设立的收购点也多,最多等上半个小时,就能把粮食卖出去。
  六条方便面生产线都投入了生产,其中两条生产一百克的小包装方便面,其他的四条生产线,全部生产一斤的大包装方便面。
  虽说是一斤的大包装,可里面还是一百克的面块,调料也是五个小包装,只是外包装变大了。
  这种大包装的方便面,每斤的价格2元钱,和蔬菜面、龙须面和鸡蛋面的价格相同,不过食用方便,味道更好。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说比以前有所提高,可油水依然不足,油炸的方便面,特别的受欢迎。
  为了增加宣传力度,大包装的方便面,油炸二字特别的醒目,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就连以前吃过的人都说:“怪不得速食面这么香,原来是油炸的啊。”
  大包装的方便面刚投入市场,就格外的受欢迎,别说是城市了,就是在农村,也普遍的受欢迎。
  以前来新石庄买纱线的妇女,先到韩屯村的展销厅抢两包碎方便面。现在变成了买完纱线再来买,大包装的方便面供应充足,啥时候都能买到。
  大包装的方便面,基本上成了人们走亲串友的首选礼物,二元钱一大包,基本上就把提篮给装满了,再加上点其他的东西,就是一份好礼物。
  方便面老人和孩子都爱吃,特别是看望住院的病人,方便面随时都能食用,价格便宜,营养也丰富,别说病人了,就是陪护人员,也喜欢吃方便面。
  在这缺少油水的年代,油炸的方便面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非常好的食物了。
  方便面在农村再收欢迎,还是不如城市的销量大,特别是在南方的城市,这种大包装的方便面,更加的受欢迎。
  韩屯村虽然新增了二十辆货车,可韩屯村离南方的城市,实在是太远了,这么大的运输量,只能通过铁路运输。在地委的协调下,临水火车站又给韩屯新增了车皮。
  铁路运输不便的地区,才用货车运输,韩屯村的运输队经常加班。一些临近的地区,也有亲自来韩屯提货的,。
  火腿肠新上的生产线,是在山本的关注下投产的,他还是严格执行程序,把产品送到省里检验后,新生产的产品他全部包销了。
  清明节过后,菠菜下市了,蔬菜面的种类换成了芹菜面。山本拿到检测报告后,对芹菜面特别的满意。
  芹菜的药用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除烦消肿,凉血止血,解毒宣肺,健胃利血、清肠利便、润肺止咳、降低血压、健脑镇静的功效。
  在岛国芹菜被誉为防癌抗癌的蔬菜之王,鲜榨芹菜汁价格昂贵。临水地区种植的陆地芹菜,和岛国的不同,属于旱芹菜,汁水相对较少。
  岛国的芹菜大部分都是在温室中种植的,属于水芹菜,汁水含量高,适合鲜榨汁。
  山本拿到的检测报告中,旱芹菜比他们国家的水芹菜,营养成分高了几倍。用山本自己的话说,韩屯的芹菜是浓缩的精品。


第839章 收芹菜
  悠悠听到这话的时候,真的被惊住了。盯着山本发愣,这货不会也是穿过来的吧。
  浓缩的都是精品,这话可是后世的名言。
  山本对华国的农产品,几乎怀着盲目的崇拜,看见什么买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句纯天然无污染,放心食品什么的。
  现在华国的农村,种植蔬菜根本不用农药,一般的蔬菜地,都是用大量的优质农家肥做底肥,很少有使用化肥的,而且是应时的季节性蔬菜。
  温室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特别的少。岛国流行的水培蔬菜,更是没听说过。
  农药化肥都得花钱买,蔬菜的价格上不去,人们种菜自己吃,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再说了,自己吃的蔬菜,肯定不会用农药。
  检测报告拿到手,山本接着进行了市场考察,结果挺不理想,芹菜在本地区也是季节性蔬菜,种植量并不大。
  回来后山本就找韩屯村的干部,他主动将芹菜面的价格提高到三元,要求就是在胡萝卜下来以前,韩屯村能保证供应芹菜面。
  这要求不算高,夏季种芹菜难度不大,而且产量比春秋季节的还要高。人们之所以不种,是因为夏季光照强,芹菜粗纤维多,味道特别的冲,口感更加的不好。
  山本不怕味道大,岛国的人们对于浓郁的味道,特别的喜爱,味道浓证明分量足。
  芹菜蔬菜面的包装袋,是山本自己设计的,把芹菜的抗癌作用,明显的夸大了。
  为了增加蔬菜面的产量,山本主动帮助韩屯村联系,从岛国新进了三条面条生产线,还有两套榨汁设备。
  村前新建了大型的仓库,用来收购小麦。老面粉厂存放小麦的仓库都腾了出来,正好够安装这些设备。
  也就是地方受限制,不然山本可能得帮助韩屯村,购买更多的面条生产设备。
  新增加了三条面条生产线和两套榨汁机,韩屯村还得继续招工,再招收五十名工人。
  招工的消息传出去后,退伍兵主动找到村干部,他们来咨询,自己对象能否来韩屯参加招工考试。
  村里肯定没有意见,这些退伍兵来的时候,只签了一年的合同,村里正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哪。要是他们的妻子来了,肯定就能长期的留下来了。
  何况,这些退伍兵也没提过分的要求,他们只是要求参加招工考试,没直接要求参加工作。
  经过统计,一百二十名退伍兵,八十多人已经结婚了,还有二十多名有未婚妻,只有十几人没有对象。
  不过报名参加招工考试的,才七十多人,这些人都是退伍兵没生孩子的妻子或未婚妻,已经生孩子的,一个也没报名。
  韩屯村虽然有幼儿园和托儿所,可他们的孩子都小,还在哺乳期,跟着吃奶的孩子,参加工作确实不易,这部分人也就没有报名。
  既然新招的工人,决定在退伍兵的家属中招收,韩屯村就让报名的退伍兵先休探亲假,马上就到麦收了,他们回家也能帮助收麦,回来的时候把家属带过来。
  张集镇虽然通客车,可是没来过的人,还真不好找,特别是这两年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差,年轻的妇女单独长途行走,还真让人不放心。
  刚进阳历的6月,韩屯村就开始收麦。今年韩屯村的千亩耕地,全部种的是大麦,成熟比正常的小麦,提前了大约十天的时间。
  联合收割机下地,这些退伍兵,算是真的开了眼,他们在东北地区当兵,大型的收割机没少见,可像韩屯村这种连收带种的机器,还真没见过。
  这次韩屯村的大麦收割后,所有的耕地都种上了芹菜。五条面条生产线都生产芹菜面,用量太大了。
  夏天的芹菜粗纤维多,吃到嘴里好像吃草,满嘴的渣子,吃一口吐一口,很少有人吃。作为常用的蔬菜,临水地区只在春夏两季种植芹菜。
  夏天的种芹菜也有好处,那就是产量高,韩屯种芹菜为了是榨汁,产量越高越好。
  芹菜的生长期一般是两个月的时间,夏季的芹菜收获后,就该种胡萝卜了。
  收获了胡萝卜,把地犁耙好,经过一个冬季的风化,虫卵都冻死了,明年开春接着种大麦,至于春秋芹菜和菠菜,在市场上收购就可以了。
  农村的集市上,这些应季的蔬菜,非常的便宜,好多农民,吃不了的蔬菜懒得赶集卖,用来喂猪羊。
  春芹菜是惊蛰以后种植,初夏上市,一直到阳历的7月初,集市上都有卖芹菜的。
  周围村庄的群众,看到韩屯村种了一千亩的芹菜,都感到不可理解,他们都找熟人打听,韩屯村种这么多不能吃的芹菜,到底有干啥用。
  韩屯村乘此机会,把今后大量收购芹菜和菠菜的消息,给放了出去。
  为了增加可信度,村里在小麦收购点的前面,临时搭建起帆布的棚子,开始收购芹菜。每斤三分的价格,比集市的稍高一些。
  集市上好芹菜卖三分钱一斤,差些的或者最后卖不出去的,一分二分都卖。韩屯村收芹菜,不论好坏只要是干净,全都是三分钱一斤。
  长势差的芹菜纤维多,吃起来口感不好,可用来榨汁是一样的,而且味道更浓。
  现在的农民是真实在,来韩屯卖芹菜的,都收拾的干干净净。个别没顾上收拾的,看到别人送来的菜,都不用收购的人说,自觉的就地摘干净了。
  都是附近村庄的人,大伙基本上都认识,脾气性格也了解个大概,对于偷奸耍滑的人,稍微注意点就能发现问题。
  也有一些人,外面的芹菜收拾的干干净净,里面就比较脏了,黄叶烂叶夹在里面,有的还带着泥疙瘩。
  村里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收购的芹菜一律散开放到大框里过称。芹菜散了捆,里面的情况暴露无遗,看到这种情况,想蒙混过关的人,提前就自己收拾了,下次肯定不再犯这种错误。


第840章 榨汁机
  现在就一条蔬菜面生产线,需要芹菜的量不大,周围群众种的也不算多,不过基本上能供的上使用的。不足的时候,再到集市上购买。
  每天安排两个人收购芹菜,其实还不如直接去集市上购买省事。韩屯村是想告诉人们,以后就通过这种方式收购蔬菜。
  韩屯村生产的蔬菜面,附近的群众都知道,大家基本上都买过,一元钱一袋,价格也不高,买回去尝个鲜。
  特别是家里有婴幼儿的,用蔬菜面给孩子添加辅食,特别的方便,营养也丰富。人们对蔬菜面,都非常的认可。
  菠菜面和胡萝卜面,大伙都喜欢,可对芹菜面不感冒,主要是芹菜面的味道比较冲,好多的孩子不喜欢吃。
  听说山本指明的买芹菜面,人们都说岛国鬼子就是怪,咋喜欢这么特别的味道,至于芹菜面的防癌特效,人们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现在的人们,对癌症的认识还不深刻。不像是后世,谈癌色变,好像是判了缓期死刑。
  不过对于韩屯收购菠菜和芹菜,周围村庄的人都高兴,一亩园十亩田,种菜只要能卖的出去,收益比种粮食大多了。
  这里的人们,在生产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二分菜地,种些应季的蔬菜,主要是自家吃。
  由于家家种菜,农村人很少有买菜吃的,只有工作人员和单位的食堂,才会买才吃。
  所以,农村集市上的应季蔬菜,价格非常便宜,才二三分钱一斤,一毛钱能买一大堆菜。
  过年温室大棚里的菠菜,一块钱一斤,初春的陆地菠菜二毛钱一斤,到的清明节,一毛钱买十斤。
  应季蔬菜价格低,可产量也高,陆地种植的菠菜和芹菜,亩产量都在五千斤以上,二分钱一斤还能卖一百元钱,要知道这些蔬菜生长期短,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别说大面积的种蔬菜了,就是自家的二分菜地种好了,收入也比较可观。菠菜芹菜轮换着种,一年就能种三茬菜,还不耽误夏季种黄瓜豆角,秋季种萝卜白菜。
  二分菜地种好了,能收入小一百块钱,快赶得上喂头猪了。再说了,自家反正得吃菜,顺带着就能挣到钱,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粮食能长距离运输,青菜还是本地的新鲜,特别是菠菜,当天收割的最好了,过夜就有黄叶。
  三夏大忙的季节,别的村庄忙收忙种,韩屯村忙着安装机器,新购的三条面条生产线和榨汁机器,都运到了。
  面条机工人们都熟悉了,即便是没有山本的安装团队,韩屯村自己的工人,也能完成安装。
  两套大型的榨汁机,给韩屯村又带来了新的认知。这成套的榨汁机,光是洗菜就是十几个环节,反复的冲洗、吹干,等蔬菜表面没有一丝水分了,才进入榨汁机。
  韩屯村原来的榨汁机,只是单纯的榨汁,洗菜晾干都是人工进行,需要的人手比较多,而且劳动量也大。
  洗菜的活男劳力心粗干不好,妇女劳力力气跟不上,虽然没啥技术含量,可也挺考验人。
  有了这两套榨汁机,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大伙都高兴的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可真有道理。这一台机器,比咱十几个人都强。”
  新进的三台面条机,应山本的要求,全部生产芹菜的蔬菜面。不过这次生产的芹菜面,是拉面形状的圆面条,一两一把,一斤一包,既方便运输有便于食用。
  6月底,韩屯村千亩的芹菜郁郁葱葱,长势一片良好,高度达到了二十公分。市场上的芹菜,基本上也没有了。
  韩屯村开始用这些芹菜榨汁,收获后立即补种上新的芹菜。山本不放心,亲口尝过不算完,还是拿到省里进行了检测。
  同样是芹菜,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光线强,营养物质积累快,榨出来的菜汁质量肯定比较好。
  尽管芹菜没长成,可低的只是产量,质量却不差。
  山本看了检测报告,心里踏实了,他带着公司的安装团队,放心的回国了。
  回乡探亲的退伍兵,带着自己的对象,也回到了韩屯。有意思的是,虽然是三夏大忙,可回乡的未婚退伍兵,全都闪婚了。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他们在韩屯村的住处,都是一室一厅的格局,两个未婚的男女,住在一起确实不便。
  现在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别说未婚的男女同居一居室的,就是在一个大的院落里居住,人们也不能接受。
  韩屯村这次热闹了,这些外来的小媳妇,口音是五花八门,南腔北调汇聚在一起,真够人听的。
  关键是听不懂,北方的口音还好些,语速比较慢,主要的隔阂是方言不同。南方的吴侬软语尽管好听,可听不懂也是枉然,对于韩屯的人来说,比外语还难懂。
  韩屯人所知道的外语,只有英语和岛语两种,自己听不懂,还有孩子当翻译,这南方的语言,大人听不懂,孩子更不懂。
  还好她们每个人都有专属的翻译,那就是她们的丈夫。这些退伍兵虽然也来自全国各地,可他们在东北当兵,几年过去,都会说一口东北腔的普通话。
  悠悠来自后世,自己的前世虽然是个宅女,不喜欢面对面的和人打交道,可得益于自己的商人身份,对于南腔北调稍有研究,比村里人强多了。
  这些退伍兵的家属来到后,悠悠的空暇时间,都守在自家的代销点里,给她们做义务翻译了。
  退伍兵的生活简单,基本上是村里配备什么就用什么,家属来了,需要的东西就多了,他们离家比较远,好多东西带着也不方便,只好来到后再购置。
  还好悠悠家的代销点里,东西比较齐全,不是悠悠自夸,自家的代销点里,物品比张集镇的供销社都齐全。
  门市的面积也不比供销社里的小,五间二十米的大门市,深度十二米,从中间分开,前面是门市,后面是仓库。


第841章 家属们
  就是有了这个大仓库,只要是悠悠在家,自家的门市里,就没有买不到的货物。
  前面的货架上没有,姥姥就一句话:“我记得进过,这年纪大了记性差,等悠悠放了学,我让她找找。”
  让悠悠找东西,那是十拿九稳。
  这些家属来到后,买的最多的是锅碗瓢盆,她们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韩屯村食堂的饭菜,比较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对于南方人来说,口味过重了。
  她们在宿舍楼里做饭,也非常的容易,每套房间里,都有单独的厨房。简易的整体厨房,冷热水都通,沼气灶也安装好了,随时可以使用。
  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代销点里虽然没有,可村里的食堂里出售大米,虽然不是平价,可和他们当地的大米价格差不多。
  就连南方人喜欢吃的糯米,韩屯村的食堂也有存货,这些小杂粮,是食堂里用来做辅食的,既然家属们有需要,食堂多采购一些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的调料,只要他们有需求,悠悠肯定能供应,震宇公司的批发业务,在李保国和林管家的操作下,现在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各地。
  李保国和林管家俩个人,合作非常默契额,自动将业务划分为一南一北,李保国负责南方的业务,林管家负责北方的业务。
  南方的调料虽然很少在北方卖,可只要是悠悠想卖,就能找到货源。
  悠悠不在的时候,这些家属还有另外一种交流方式,那就是用文字交流。悠悠家的代销点里,有个记特价商品的小黑板,被她们当成了交流的工具。
  来韩屯村的家属,都有文化,学问虽然不大,可起码的文字交流,还是可以的。
  不过她们还是喜欢趁学校放学的时间来,远离家乡,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家属之间也不熟悉,能和悠悠聊上几句,了解下韩屯村的情况,也能稍解乡愁。
  韩屯村的人,这次是真的服气悠悠了,都夸悠悠这脑子是咋长的,学啥都快。
  通过这件事,姥姥也对悠悠转变了认识,总算是相信悠悠的智力,真的有过人之处,不是单纯的依靠智脑作弊了。
  这些家属刚到,悠悠都能和她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虽然也有听不懂的,可大体的意思不错。
  七十多名退伍军人的家属来到韩屯后,虽然是远离家乡,可她们对韩屯村的条件,全都非常的满意。
  这些家属中,也有去部队探过亲的,她们把韩屯和部队相比,都认为还是韩屯村好。
  好多的家属不能相信,在这偏僻的农村,咋会有韩屯这么个特殊的村庄,比城市里的机关单位,条件都要好。
  现在的大城市里,很少有用煤气做饭的,就连上海和京都,大部分人家也是用煤球炉做饭。韩屯村的沼气灶,做饭太方便了。
  义务兵是一起请的假,这些家属几乎是一快来到的,有的人怕路上误事,提前到了一天。
  她们来到后一个星期,村里组织的考试就开始了,经过笔试和面试,从这些家属中,录用了五十名工人。安排到各个工序,跟着老工人学习,三个月后再从新分配工作岗位。
  未录取的二十多名家属,基本上都是文化程度低的,不过她们也没有回去的,全都选择留在了韩屯,自主择业。
  其实她们的丈夫,提前已经了解好了,针对自己妻子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全国各地的农村妇女,大部分都会织粗布,做针线活更是不在话下。年轻的妇女眼神好,做盘扣做绣球,都比较合适。
  就是专门做手工的鞋垫,每个月也能挣二十多元钱,除去生活费,还能稍有节余。
  村里的基建刚完工,韩屯村的木工组,又接到了新的订单,这些订单都是来自这些退伍兵,他们给妻子购买织布机。
  别说没录取的退伍兵家属了,就是被录用了的,也都准备把织布作为第二职业,这些年轻的妇女,没有家务和孩子的拖累,除去上班和上课的时间,空闲时间还真不少。
  村里给他们提供的住房,客厅二十多个平方,除了沙发茶几和电视柜以外,也没其他家具,放上台织布机,空间也挺宽敞。
  木工组原来存下的织布机,先给没被录取的家属安装上,让她们先用。很快,这两栋家属楼里,就响起了织布的声音。
  在韩屯村想织粗布,其实很简单,新石庄的纺纱厂,就买染好的棉线,不用染不用浆,经好线团就能织。
  这些家属织布以前,专门找到悠悠家的代销点,询问收购棉布的花样和规格,她们在家就打好了织布的谱,来的时候把家乡的粗布花样,也带来了好多。
  和临水这里相比,她们带来的花样,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有好些都挺漂亮,可有些粗布,宽窄也和临水这里的不同。
  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从中挑选出好多的花样,说是回家自己织,留着自家用。
  南方织的粗棉布,大部分都比较窄,这难不倒织了一辈子布的家庭妇女,只要是有花样,她们都能换算过来。
  悠悠可没这样要求,在她眼里,手织的粗棉布,宽窄都有不同的用途。
  以前自家收的粗棉布,大体上是二斤半棉线一勾子布,十元钱一勾子,大体上是棉线和手工费,各占一半。
  悠悠给姥姥出了个主意,以后收购窄幅的棉布,按斤数算帐,每斤4元钱。对于普通的棉布,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收购。
  进入阳历的7月,也就是说进了下半年,韩屯村的发展基本上进入稳定期。基建项目全部完工,新进的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工人也招收到位,地区的工作组就撤了回去。
  7月7—9日,是固定的高考日,高考过后就是中考了,悠悠抗争到最后,还是得听从家人的意见,乖乖的去京都参加中考。
  志高报名临水一中,他考上后也不打算住校,就住在志斌姥姥家走读。志远住宿舍生虱子,把家里的孩子都给吓坏了,提起来就感到浑身难受,没人敢再去尝试。


第842章 伺候月子
  智莉已经五岁了,就在三完小的幼儿园中班上学,临水的幼儿园没有食宿,得在家里吃饭。
  三完小的家属院就在学校的后面,智莉放学校门都不用出,往后走就到家了。
  临水一中和三完小是邻墻,走读特别的方便。自从胜男的父母在韩屯过了个春节,他们老两口和闺女的婆家,关系更加的融洽了,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
  孩子们对他们,接触多了也熟悉了,对这两位慈祥的老人,孩子们都喜欢,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长辈,感情特别的亲近。
  志高报完名,就给志斌姥爷打电话:“姥爷,我高中报的是临水一中,您让姥娘给我准备好房间。”
  红英舅妈笑着骂他:“家里的孩子就没你这样的,脸皮可真厚,还没考就瞎显摆,到时候万一考不上,看你的脸往哪里放。”
  志高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控诉的问:“就知道您偏心,从来都不关心我,您咋知道我考不上。”
  其实要真算起来,在他兄妹五人中,志高比他三个姐姐和哥哥的基础都好,他是七七年上的小学,学校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特别是韩屯完小,对学习更加的重视。
  红英舅妈看着气鼓鼓的儿子,笑着说:“娘错了,不该瞧不起我老儿子。”
  爱国舅舅说他:“老儿子,其实这怨不着你娘,你自己说说,从上学开始,你就自称是万年老二,每次考完都垂头丧气的,还想让大人咋相信你。”
  志高指着墙上自己的奖状,对自己的爹娘说:“你们看看,这么多的奖状贴着,我得了多少第一名。”
  智茹跟着捣乱:“三哥,你得第一都是悠悠姐没参加考试,只要是悠悠姐参加了,你从来都是第二名。”
  志高问她:“你还说我,从志斌回来了,你得过第一吗?”
  智茹可没那自觉,她理直气壮的回答;“志斌是哥哥,他肯定是第一名,我可每次都是第二名。三哥你不一样,你比悠悠姐大,咋也考第二。”
  志高气呼呼的说:“碰上悠悠这个变态,算我倒霉,咱家里的人,谁也没有她聪明。”
  红英舅妈也说:“也不知道悠悠这脑袋瓜是咋长的,学啥都快,咱们村里来了这么多的外地人,她们说的话可真难懂,悠悠都能和她们聊起来,不服真不行。”
  刚进入阳历的七月,姥姥就催着悠悠回京都。这次舅姥娘和舅姥爷,也跟着一块进京。刘冉舅妈怀孕快九个月了,她怀的是双胞胎,提前生产的可能性很大。
  悠悠这次没开车,舅姥爷在村里租了一辆大货车,前面两排座位的那种,后面的货箱里,被舅姥娘装的满满当当,大部分是她准备的产妇和婴儿的东西。
  光是鲜鸡蛋,就拿了两千多个。还有好多的绿皮鸭蛋,说是压子孙用的。
  韩屯的鸡蛋和鸭蛋确实好,是散养的鸡鸭下的蛋,可也用不了这么多吧。鸡蛋和鸭蛋用小米埋起来,倒是能经得住长途运输。
  光是活的老母鸡,她老人家就准备了三十多只,准备一天杀一只,说是产妇不能吃过夜的东西。
  三十多只活鸡,放在两个大笼子里,这还不算,她老人家竟然还装上了五只活羊,两头活猪,虽然都放在了笼子里,可后车厢里好像开了动物运动会,一路走一路叫唤。
  为了小儿媳,舅姥娘可是够拼的。其实她老人家带的这些东西,还不够租车的钱,奈何老人为了孩子,根本不记成本。
  活鸡活羊和活猪,都是为了让刘冉吃上新鲜的食物,带活猪的理由更可乐,就为了让小儿媳喝上新鲜的猪蹄汤,说是下奶有特效。
  其实京都的鲜猪蹄多了,可舅姥娘却说:“咱们韩屯的苜蓿猪,连外国人都说好,咱们自己吃,可不得要最好的。”
  加上韩屯村的其他特产,把货车的塞得再也装不下了,才算是罢手了。
  要不是舅姥娘想着带这些活物,悠悠开吉普车就能带他们进京。
  进京后先去了艾府,把活羊和活猪都卸在艾府的后厨,后厨有专门的屠宰师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宰杀。
  艾府还有专门做月子饭的厨师,叶爷爷已经安排好了。不仅如此,叶爷爷还给安排好了伺候月子的保姆,这保姆还会接生。
  悠悠听了叶爷爷的安排后,感觉艾府可以开设个新的服务项目:月子中心。
  不过介于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后世火爆的月子中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