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丽丽三个男孩子,要是婆婆不同意,她想要独身改嫁,可以说根本不可能。哺乳期的孩子跟着娘,其他俩个孩子也得带走一个。
她婆婆能留下一个就是好的,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的父亲没有了,母亲就得担负起抚养的责任。
丽丽的婆母就一个儿子,肯定会留下大孙子,以后养老送终就指望他了。
见婆婆主动说三个孩子她都留下,条件就是让她把最小的孩子养到断奶。对此,丽丽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孩子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还是当娘的最心疼。
再说了,自己即便是等一年再走,想要改嫁的话,也得提前物色好了,寡妇改嫁比大姑娘找婆家难多了,可挑选的对象太少了。
哪料到老婆子根本没安好心,先好言好语的安抚住儿媳妇,接着就鼓弄她在家偷着开了赌博场,为了多挣钱,她找了村里几个比较轻浮的妇女,勾引着儿媳变相卖淫。
其实还是丽丽自己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她嫁进李村就是为了享受,过了几年的富足日子,一下子吃苦受罪,哪里能忍受的了。
在婆婆的默许下,丽丽很快走上了邪路。婆婆对她说:“寡妇改嫁很难找到合适的,与其改嫁受罪,还不如一个人自在的过日子。”
丽丽守寡的日子,可是够自在的。家务活婆婆从不让她碰,她年轻轻的就请吃坐穿。
自从家里开了赌博场,丽丽是人财两得,既不缺钱也不缺男人,婆婆别说管她了,还特意给她站岗放哨提供机会。
第834章 外甥随舅
当然了,她婆婆也不到五十岁,偶尔也会偷个腥,丽丽装着不知道。婆媳俩可以说是心照不宣,互通方便。
要是刚开始娘家给丽丽找到这么个好下家,丽丽估计就嫁了,可现在丽丽不乐意。
国家的职工一个月才多少工资,还跟着三个闺女,负担可不小。自己要是嫁过去,不论生不生孩子,都得变成老妈子。
自己开赌场,一个晚上光是抽头钱最少三四块钱。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上一百多。
出卖色相挣钱更快,遇到好骗的赌客,有时几天就能挣几百块,丽丽的钱滚雪球般的积累起来。
腰缠万贯的丽丽,现在还真的看不上国家的正式工,四五十快钱的月工资,她看不上眼。
所以娘家给她找的这个对象,她见都没见,就一口给回绝了。娘家稍一打听,知道了她干的丑事,气得直接给她断绝了来往。
丽丽两年没走娘家了,大儿子三四岁的孩子,印象中的舅舅只是个子矮,具体模样反而记不清了。
孩子才五岁,认为大人和孩子一样,也会长个子,两年没见了,以为自己的舅舅这是长高了。
小孩子的思想单纯,听到母亲让他们喊韩志雄舅舅,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舅舅,才有了这种误会。
孩子的话引得韩志雄哈哈大笑:“嗯,舅舅长的快,个子当然高了。”
丽丽的大儿子崇拜的看着韩志雄,问道:“舅舅,我长大了也能像你一样高吗?”
“能,外甥随舅,你长大了肯定和我一样。不过你得多吃饭,吃的多才能长得高。”
“嗯,我听舅舅的话,以后多吃饭。”
丽丽笑着拍了韩志雄一巴掌,笑着说:“你算哪门子的舅舅啊,还外甥随舅,你可真能编。”
韩志雄搂着丽丽笑:“你是我干妹妹,我当然是他干舅舅了。”
孩子们都小,也听不懂他俩说的话,这俩不要脸的,当着孩子们的面也没耽误打情骂俏。
鱼肉熟的快,老太太头几年吃香的喝辣的,做饭的手艺练出来了,红烧鱼做的特别好。加上婆媳俩个故意的捧着,一顿饭吃的是宾主尽欢。
三个孩子虽然是男孩子,可年龄都比较小,大的刚五岁,小的一岁多,年前才断了奶。
三个孩子吃的少,老大嘴上喊着多吃饭,可真的吃不了多少。娘俩个也没多吃,一条三斤重的大鲤鱼,基本上都进了韩志雄的肚子,吃得他那叫个满足。
韩屯村从七五年的中秋节,开始自己宰猪买肉,群众在吃上就没亏过,可以说天天都能吃上肉,守着千亩的荷塘,人们吃鱼更是方便。
可韩志雄觉得,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东西,就是今天的红烧鱼了,滋味是那么的美,吃得是那么的尽兴。
滋味可能不错,可关键是吃饭的心情好,婆媳两个奉承着,小心的伺候着,让韩志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自成家到现在,妻子虽然能干,可性格泼辣,在家比较强势,自己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的。
丽丽婆媳还一个劲的道歉:“家里遭了难,连顿像样的饭也准备不出来,真是不好意思。”
韩志雄刚从拘留所出来,身上没有一分钱,不好意思的说:“婶子和丽丽妹子,你们俩等着,等我发了工资,就给你们送过来,钱可能少些,只能委屈你们了。”
“韩哥,我们可不委屈,遇到你这么个好心人,不嫌弃我们孤儿寡母的,也不怕被我们连累,把我们放在心头上,从里面出来就来这里看我们。
说句实心话,俺家的名声可不好,亲戚邻居都躲着俺们,韩哥你能来家里看看,俺娘俩就知足了。”
在娘俩的可以的奉承下,韩志雄吃饱喝足,又回床上休息了一会,在丽丽的陪同下睡了个午觉,一点半的时候,才从丽丽家出门。
韩屯和李村邻村,十来分钟就到家了,韩志雄还是谁也没搭理,进自己房间里洗了个澡,换上身干净的衣服,出门就去上班了。
他是下午的班,两点上班干到晚上十点下班。他母亲就是想问他,都找不到时间。
晚上下了班,韩志雄竟然随着其他村的工人,离开了韩屯村,直接去了丽丽家。
丽丽婆媳俩还点着灯没睡,专门等着他前来。娘俩知道韩屯晚上十点才下班,支朦着俩耳朵听动静,院门虚掩着,方便韩志雄进家。
听到院门打开的声音,娘俩透过窗户看到进来的韩志雄,都松了一口气,婆婆给丽丽使了个眼色,悄悄的去了东面的房间,三个孩子都在那间房子里睡熟了。
丽丽开房门迎了出去,把院门从里面关上,带着韩志雄去了西屋,炕烧的暖呼呼的,俩人心急难耐,搂抱着上了炕。
天明老婆子做好了早饭,俩人才起床,吃完早饭韩志雄就走了,他得去参加村里举办的戒赌学习班。
学习班从八点到十二点,连着学习四个小时。韩志雄昨晚荒唐了一夜,坐着就睡着了。他来到就坐在了最后面,睡觉也不打呼噜,看在韩志杰的面子上,镇里的同志装做没看见,也没提醒他。
学习班结束后,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韩志雄找到母亲,张口就要饭票,母亲知道他没有钱,和妻子关系不好,把带来的饭票都掏给了他。
吃完饭他回家进房间就锁门,母亲就比他晚了一步,就被他关到了门外面。
老人敲不开儿子的房门,就去了儿媳的房间。儿媳起不了床,在楼上住不方便,一直住在书房的套间里。
自家的儿子不争气,老人看到儿媳脸上也无光。不过该劝的还得劝:“孩子,志雄从小脾气一根筋,这是还没想过来,看谁都不顺眼,你看在我这么大年纪的份上,别跟他一样的。
你这还病着,也搁不着再生气,气大伤身,万一有个好歹,你以后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孩子啊,两口子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得相互让着点。我说这话也不是向着儿子,志雄这是钻了牛角尖,拉不下这个脸来,你得给他递个梯子,好歹让他下来啊。”
第835章 给钱
“今天他守着村里的人,给我要饭票,脸色那个难看,我看着都难受。那些饭票也就够吃两天的,你主动给他些饭票,你们两口子可不能一直不说话吧。
孩子啊,等他缓过来,我一定给你出气,这两天在气头上,你就先担待一些。”
韩志雄的妻子,也是个爽朗的人,还真听了婆婆的劝,让婆婆扶着自己躺倒客厅的沙发上,等着韩志雄出门去上班的时候,把饭票给他。
韩志雄睡到下午一点五十才开了房门,妻子主动和他说话:“志雄,家里的饭票就在电视柜下面的抽屉里,你又不是不知道,咋找咱娘要饭票。”
韩志雄听了这话,面色难看的说:“咋,她找你要饭票来了。”
“没有,咱娘你还不知道吗,别说你当儿子的给她要饭票了,就是外面的人找她要,她也不会上门要账。
娘这不是看我不能动吗,以为家里没饭票了,才过来问问。”
韩志雄听完妻子的解释,一句话没说就出门了。妻子知道他去上班了,心里再急,也没敢追着问他昨天去那里了。
就这样,韩志雄每天晚上都去丽丽家,他妻子忍着不说,也不让孩子往外说,韩志雄的母亲,还真不知道儿子晚上不在家住。
韩志雄的妻子,被他打的这么恨,也对他抱有希望,俩人毕竟一块生活了十五六年,以前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俩人感情不是一般的深。
本想着韩志雄是被韩玉臣给骗了,一下子输了二万元,打媳妇是吓懵了,下手才失了分寸。
他妻子认为,自己身体上是吃了亏,经过这次教训,韩志雄咋着也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能回心转意了。
哪里想到,韩志雄回家看都没看自己一眼,对父母的劝说也特别反感,一言不合扭头就走,夜里竟然也不回来了。
孩子们小不知道,韩志雄的妻子作为女人,还是能看得出来,韩志雄这是在外面有人了。
年前俩人分居,韩志雄夜里也不着家,可他是和韩玉臣赌博去了,熬一夜回到家,眼里带着血丝。
现在在外面一夜,虽然也疲惫,可带着满足和高兴,走路都是轻快的。也比原来要好了,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也不嫌皮鞋夹脚了,擦得锃亮。
想到自己十几年的夫妻情分,竟然抵不上外面的露水情。韩志雄的妻子,这次是真的死心了。不过为了孩子,她选择了沉默。
现在对于通情,真的要是闹开了,可是犯了流氓罪,会判刑的,流氓罪最少八年的徒刑,一家人都跟着丢人。特别是孩子,以后订婚结婚都得受影响。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啥大人啥孩子。家风不正的人家,可没人愿意和他们结亲。
韩志雄的妻子,性子再烈,也知道轻重,自己心里再难过,首先想到的还是孩子。
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另一回事。想的再透彻,可心里还是止不住的难受,韩志雄的妻子,病情不轻反重。
韩志雄倒是痛快了,学习班上睡觉,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上班倒是肯下力气,为了多挣奖金,干活还是挺拼的,不过就是不爱说话。
村里人看他干活这么猛,也觉得他是受刺激了,平时说话也注意,恐怕惹着他了。不过,看他精神头挺好,还算正常吧。
3月底发工资的时候,韩志雄干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挣了六十多元钱,到了晚上,他把这些钱,一分不留的都掏给了丽丽。
丽丽只留下三十元钱,其余的都给他装回衣兜里:“韩哥,我留下这些钱养家,剩下的你装着,老爷们腰里没钱可不行。”
韩志雄掏出来二十元又递了过去:“我留十几块钱零花,给孩子捎些零嘴,这二十你拿着,三十块钱过日子可不够。这个月先凑合着,下个月就多了,我能挣一百多。”
“我的哥唉,一个月三十元钱就不少了,城里的工人一个月才挣多少工资,吃喝完三十也剩不下。妹子跟了你,比嫁城里的工人,活的还自在。
韩哥,你就是妹子和三个孩子的恩人。妹子我这辈子和你错过了,下辈子说啥也得和你当夫妻。”
韩志雄把丽丽扑倒炕上:“干妹妹,下辈子不知道在哪呐,咱这辈子就做真夫妻。”
人不要脸了还真是无敌,韩志雄剩下的十几元钱,也没舍得买饭票,吃饭就在家里拿饭票。
对妻子和孩子还是没好气,从不主动说话,孩子们和他说话,高兴了哼一声,不高兴连哼都没有。
她妻子既然死了心,也不再拿热脸贴他的冷屁股,可以说是看都不看他一眼。心情不好,身体尽管恢复的慢,可总算是逐渐好转了,能下床活动了。
公婆看儿媳能出门了,也松了一口气,这一个多月,可把老两口给折腾的够呛。儿子被拘留,儿媳伤得下不来床,不光是担心受怕,还心疼儿子输出去的三万元钱。
韩屯村过的再好,三万元在老人的心目中,可是天大的数目,俩人守着别人不敢说,私下里提起来,心里疼的揪揪的。
为期二个月的戒赌学习班结束后,韩屯村技术学校接着开班,教师先由地区派韩屯村的专家团成员担任。
之所以叫技术学校,是因为所教授的知识,是针对韩屯村的情况专门开设的,班级也是按照工厂的种类设立。
根据韩屯村工厂两班制的特点,技术学校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六个小时,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上午和下午的授课内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晚上7。00—9。00是自习时间,复习白天学过的知识。学员随意,到不到都行,教室里有老师值班,随时辅导学员学习。
韩屯村通过这次招工,工人达到了七百多名,几乎所有的人都报名参加了学习。就连没文化的六十多岁的人,也报名参加了学习班,他们说了,自己虽然没文化,不认识字,就想跟着听老师讲课,能听懂多少算多少。
第836章 新工资
这些年纪大的人,都在农业组干活,听老师讲农业科技知识,接受的也挺快。
韩屯村的工人参加学习方便,外村的工人参加学习也容易,上午班的下午二点下班,二点半开始学习,五点半结束,回家不耽误吃晚饭。
下午班的在家吃过早饭过来,从上午八点半点学习到十一点半,回家吃午饭后还能歇息一会,下午二点才开始上班。
上晚自习的基本上都是韩屯村的人,别的村的工人,只有碰到了不懂的问题,才会骑车过来请教老师。
这么多人参加学习,其中半文盲得有一百多人,他们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纪的文化程度,认识简单的常用字。
这些人学习是真吃力,记的笔记只有他们自己能看懂,别人看着比天书都难,好多字就用自己创造的符号代替。
不过他们学的都非常认真,上课笔记跟不上,下课也得想法补上。这些人自嘲的说:“咱们还不跟个孩子,这手笨得跟鸡爪子似的,拿笔比拿锤子都难。”
参加学习的不光是男职工,女职工也参加了学习,特别是韩屯村的妇女,把家里的织布机都收拾了起来,有时间就往学习班里跑,比男同志学习都积极。
原来她们织布,挣钱是一方面,打发空闲时间也是一方面。现在村里组织工人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技术,她们认为学本事比挣钱更重要。
女职工学习积极的主要原因,就是她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年龄大的女同志,连半文盲都够不上,还真是大字不识一箩筐。
她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得学习相应的文化课,有些不认识的字,得反复的学习记忆。
通过参加学习,她们对孩子也增加了理解,好多妇女都说:“以前总觉得孩子们上学轻松,每天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就跟着老师学几个字,要是再学不会,准时偷懒耍滑了。
现在自己参加学习,才知道这字可真难学,老师一样教的,要不是听不懂,听懂了过后也忘,学过的字当时会了,过几天就忘了,有时候大人还真不如孩子。”
“可不咋的,从参加学习,我是再也不打骂孩子了。以前孩子考试发了成绩,我从不看成绩,只看孩子的排名,听到排名差了张嘴就骂。
现在轮到自己了,三遍两遍的学不会,看到孩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不会还是得问他们,孩子们一遍遍的教,从来没发过火。”
大伙之所以积极的参加技术学习,主要是和韩屯村出台的新工资发放标准有关。
以前韩屯村发工资,固定工资都是六十元,奖金多劳多得。村干部和公益岗,拿固定工资,每个月八十元。
韩屯村的新工资还是固定工资加奖金,不过标准变了。固定工资参考国家的工资标准,也实行级别工资,共划分为八个级别,每个级别相差五元钱。
奖金还是计件发放,多劳多得。村干部和公益岗以后也能领奖金,按照平均奖金领取。
级差虽然不大,可韩屯村的基本工资高,每个月六十元,这也是学徒工的最低工资,一级工就是六十五元。
国家的正式职工,学徒工每个月28。5元,一年后转正,每个月34。5元。韩屯村比起他们来,高了两倍还多。而且韩屯村的工人,学徒期只有三个月。
级别工资的确定和技术等级挂钩,只有取得了相应的技术等级,工资等级才能晋升。
技术等级也是八级制,等级的确定必须经过考核,笔试和操作都必须过关,才能晋升等级。
技术等级每年考核一次,操作工人们都不打怵,可笔试不参加学习,大伙的心里都没底。
基于韩屯村的工人文化程度较差,学习班先从基础知识教起。韩屯村这几年,主要以工厂生产为主,人们虽说文化程度低,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学习的都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大部分人都能听的懂。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文化程度高,最低是小学毕业,接受能力较强。超过四十岁的人和文盲,学习起来虽然吃力,可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倒也能听的懂。
学习班很快就拉开了距离,一个月后老师根据学员的程度,对班级进行了调整,分成快慢班,因人施教,效果更佳的好。
班级分好了,技术等级的考核也正式开始。从最基本的一级考核开始,笔试挺简单,都是些基本的原理,操作才是重点。
这次的考试结果令人满意,由于笔试内容简单,所有的老工人都通过了一级工的考核。新招收的工人,只有少数通过了,差距就在操作上,毕竟他们上班时间短,大部分考核失败。
二级工的笔试则是大部分人不合格,也有通过了笔试,卡在操作上的。
通过这次考核,有一百多名职工晋升为二级工,四百多名晋升为一级工,一百多人领基本工资,他们都是新招的工人。
保安食堂环卫展销厅等岗位的工人,采取公益岗位工资,每三年晋一级工资,他们的奖金和村干部一样,按平均奖金发放。
驾驶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汽车修理技术,这可真颠覆了悠悠的认知,其实也好理解,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汽修厂,对于司机来说,驾驶和修理同等重要。
部队退伍的驾驶员,有的直接考进了四级工,这是韩屯村目前最高的等级了。
农业组和养殖组的人,虽然年龄比较大,可都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学习的劲头比较足,教师是地区农业局派来的专家。
这次的考核,他们中十几个人通过了三级工的考核,大部分都通过了二级工的考核。
一切步入正轨,韩屯村的技术学校,也决定招聘固定的教师。现在可不像后世,人们能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只要发个招聘广告,就会有大批符合条件的人才供挑选。
第837章 精英团队
韩屯村招工容易,附近的村民都争着来韩屯上班。可要是招教师,就比较难了。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国家的正式工作人员,而且是比较难得的精英人才。
韩屯村开出的条件再好,他们也不可能辞职到韩屯来任职,关键是牵扯到退休后的养老金和养老保障问题。
还是悠悠姥姥给村里出的主意,在退休的专业技术人才中招聘,她这是在震宇公司京都产业园的招聘上,得到的启发。
韩屯村为了招聘这些人才,可是拿出了极大的诚意,给出了每月二百元高薪,住宿安排在村里空闲的别墅里。
驻韩屯的地区专业技术组,对这些退休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他们的引荐,一批优秀的退休人员,被韩屯村招聘了过来。
这些人中,有不到五十提前退休的,也有六十多岁的正式退休人员,他们都是难得的精英,只要他们乐意来,韩屯村也没限制人数,一次招聘了十八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团队。
这些人不仅承担起了技术学校的教学任务,还负责生产中的技术指导,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他们也能及时的帮助解决。机器出了故障,他们还能帮助维修,简直就是万金油。
村里人高兴的说:“咱这钱花的是真值,有了他们在村里坐镇,咱们的生产有了保障。”
这些人中,有本科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出身的专业人士,不过他们人人都有拿手的绝活。
特别是几个工人出身的专业人士,不仅操作好,讲起技术来也头头是道,比专科毕业的好懂。
他们给韩屯村的工人带来了信心,同样是工人出身,这些人凭自己的本事,成了界内精英,自己同样也有可能。
相比较于韩屯村技术学校教师难求,韩屯联中的音体美教师,反倒是比较容易。
姥姥回来后,就把京都附中的情况,对几个村干部说了,指出了韩屯联中短板。现在的韩屯村是财大气粗,马上就加大了对学校投资,专业的教师没到,这种器材就购买齐备了。
有地区工作组在村里,这种正常的工作安排,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小学和初中的音体美教师,很快就安置到位,韩屯联中多了六位专业的教师。学校的教学楼里,也多了几个专门的教室,钢琴室、绘画室、手工制作室等。
就连孩子们学习绘画的材料,都是村里出资购买的。村民不是花不起这些钱,关键是他们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好多的绘画材料,洪城县城都没卖的。
新石庄从村里的学生那里,知道韩屯村给学校进行了投资,主动给学校送过来五万元钱。同时集体出资,给他们村里在韩屯上学的孩子,交纳了伙食费,从此以后,新石庄在韩屯联中上学的孩子,和韩屯村的孩子一样,也是免费在学生食堂里吃饭了。
新石庄购买的一万纱锭的生产线,已经运了过来,地区的专家团,分出一部分,帮助他们调试安装。
有了前两次的安装经验,他们村自己的工人,对此已经相当的熟悉了,这次的安装比较顺利。
加上这次的设备,新石庄的纺纱厂扩大到二万纱锭的规模,纺纱厂用工较多,他们村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在厂子里上班。
现在他们村正商量着把食堂开起来,这样能使每个家庭,节省出好多的时间。简单的一日三餐,连做带刷,每天最少也得两个小时的时间。
大伙还提议,村里也开办一个幼儿园,这样学龄前的孩子就有了去处,又能解放一批劳动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老年妇女。
纺纱厂挑棉花的活计不累,可比较繁琐,特别适合老年妇女。挑棉花这活工资低,干的好的一天也就挣一块钱,年轻人可不愿意干。
再说了,他们村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挑棉花这活得另招人。
新石庄的小学生可以在韩屯联中上学,幼儿园的孩子就不行了,学龄前的孩子比较小,自己不能单独上学,来回都得家长接送。
两个村离的虽然不算远,可高岗下洼的,两个村台小孩子自己上不去,得让人背着,老年人可办不了,得年轻人接送。年轻人都上班,哪有这时间啊。
他们村现在有条件了,出资十来万建个幼儿园还不成问题。既然群众有要求,新石庄的村干部,直接找到了地区工作组的李主任那里。
李主任八三年在韩屯住了一年,和张集镇滩区的群众都熟悉,和大家也有了感情,只要是对农村发展有利的事情,他绝对是无条件的支持。
在李主任的协调下,韩屯村的基建还没完工,新石庄的建设项目又通过了审批。他们先进建材,哈屯村的宿舍楼完工后,新石庄的幼儿园和食堂接着开工。
石庙村其他的生产队,和新石庄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他的八个生产队,虽然和新石庄没法比,可大部分人家都是万元户。
如果大家心齐,三百多户人家的资金合在一起,完全可以上个大项目。原来他们村没有高压电,上项目没条件,现在村里通电了,上项目没问题了。
可是那八个生产队,还真没人能领的起来,村里的干部,心也不齐,各自都有自己的打算,好像一盘散沙。
麦收之前,韩屯村的建设终于完工了,两栋宿舍楼正式启用。韩屯村建的宿舍楼,在现在属于精装房,和后世拎包入住的公寓房一个性质。
现在的装修材料都是天然的环保材料,绝对没有后世甲醛超标这一说,房子建好后,就能入住。
一百二十名退伍军人搬进了新家,一人一套房子,已结婚的军人特别的高兴,特别是还没生孩子的,都打算把妻子带过来。
他们在韩屯村时间长了,对村里的情况已经比较了解,在他们看来,在韩屯村只要是不懒,即便不是正式的工人,干啥都能挣到钱。
第838章 油炸
织布的收入最高,在新石庄就能买到纱线,一天织一勾子布,能挣五元钱,除去准备的时间,一个月也能挣一百多,比正式的工人挣的还多。
不会织布的还可以盘扣子、做鞋垫,最低一个月也能挣二十多元,起码够俩人的生活费。自己的工资,还能剩下来。
在韩屯生活太便利了,水电气三通,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热水,可以随时洗澡,生活质量比起农村来,高出一大截。
韩屯村工厂所有新进的设备都安装完毕,顺利投产。最让人高兴的是新建的面粉厂,日产量三百吨。
韩屯村加大了小麦的收购量,正好符合人们的要求,临近麦收,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家里存的小麦也该处理了。
据估算,现在韩屯村的面粉厂,可以消耗洪城县一半的小麦产量。加上平城县的农民,也就是说韩屯周围十五公里以内的村庄,以后的小麦可以就近卖给韩屯村了。
现在国家对粮食还是实行计划调拨,禁止个人远途贩卖粮食,农民种植的粮食,只能就近卖。
现在农民种植的粮食都吃不了,很少有买粮食的,城镇居民供应的粮食不宽裕,可也差不了多少,他们每年都会买些粮食填补,可数量极少,每人不超过一百斤。
洪城县二万多城镇人口,才消耗二千吨粮食,相当于韩屯村面粉厂一个星期的生产量。
农民种植的粮食,大部分只好卖给公家的粮所。粮所除了收公粮以外,还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