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出来了就没有回家,走到哪住哪,悠悠家在这三个地方都有自家的院子。
孩子们早都习惯了,吴馨儿从小住在四合院里,只有大卫,每到一处,都大惊小怪的前后的观看一遍。
他现在录像可仔细了,得挑有价值的录,原来他们带来的录像带不多了。
这里不仅没有卖录像带的,还没法剪辑,原来录制的好多镜头都是重复的,不过由于没办法剪辑,大卫又舍不得里面的一些内容,经常看着叹气。
每当这时,悠悠就看着他笑。姥姥知道悠悠有办法,悠悠不是不愿意帮他,关键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娘俩都不想惹麻烦上身。
吴馨儿和杨奶奶的公婆非常有眼缘,几个人见面聊不尽的话题,她不仅给二老检查了身体,还给他们留下了几个调养身体的药膳方。
吴馨儿给李保国的母亲瞧过病后,老太太是千恩万谢,对姥姥说:“要不是俺保国,俺的筋早就怄断了,哪想到还能让外国的大夫给瞧病。”
玉玉的对象看到大卫,态度那叫给殷勤,一直没离开过。不过玉玉的奶奶看着他,总是露出厌烦的眼神。
听老太太背地里说,玉玉的婆婆是个不省心的,十天半月的就来要一次钱,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第471章 唱大戏
作为儿子,他虽然无奈,可他每次都是让玉玉出钱。玉玉也是个大方的,用钱能摆平的事,她向来不当回事。
老太太对姥姥说:“这是跟着您干,能挣下钱,要是光靠俩人的工资,每个月不吃不喝,也不够给她婆家的。
不过,看着俩孩子欢天喜地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咱玉玉啊,从小跟着她爹在外面跑,能挣钱手也大。真不知道以后没钱了,他们的日子咋过下去。”
姥姥把大卫要的鞋垫,办理出口手续的事情交给了李保国。李保国激动的说:“姐,俺偷偷摸摸的干了十几年,没想到跟着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王奶奶一家人回村里过年了,悠悠听妈妈回来说,王奶奶的孙子孙万杰和王卫红年前都毕业了。
他俩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全部分配到京都工作。孙万杰留在京华大学任教,王卫红进了协和医院。
听李保国爷爷说,孙万杰尽管上了大学,在卫红家始终是依上门女婿的身份行事,人品特好。
他羡慕的说:“王大姐教出来的孩子,人品那是一流的。人家都说家教家教,俺现在是深有体会啊。”
看来,他嘴上不说,心里对女婿也大感失望。
年后,时间相对比较松散,不过罗新才家相反,他们正忙着举办培训班,年后人们比较清闲,正是办班的好时机。
罗新才从办收音机培训班开始,接连办起了缝纫培训班、织袜培训班。他家的耕地被他调换到村后,就在他自家院子的后面。十五亩全部建上了房子,作为培训基地。
他创办的培训基地正式的挂牌营业,自己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奔富路技术培训学校,还自封了个校长。
不过他的培训学校还真出名,不止是本县的人来学习,临近县的也有好多人慕名而来。
学员离家远的,学校免费安排住宿,还有内部餐厅,伙食基本上是成本价,不过吃饭自费,光是服务人员就招收了十多个。
这两年他的批发零售手表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现在人们带手表成了一种时尚,农村订婚的见面礼就是给女方送块手表。
罗锅子成了洪城县的一大名人,最明显的成效就是,现在几乎没人敢当面喊他“罗锅子”,人们见了他,都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罗校长。”
他自嘲的对姥姥说:“喊啥不一样啊,只要大家认可我,罗锅子还是比较好记些。”
悠悠他们初五去的时候,罗新才家的织袜培训班已经来了二十多个学员。
昊昊他们和罗新才打过招呼,就跟他家的小子们去了收音机培训班,鼓捣着装收音机。
他家的织袜培训班提供一条龙服务,技术、机器、提供原料到产品包销,当然产品自己卖也可以。
还别说,这织袜培训班还真让他办火了,要不是前期的资金投入过大,估计学习的人还得多。
据他说,在他这学织袜的,现在好几个发展成了家庭织袜厂。织袜利润大,回本快,他们赚了钱接着购买织袜机,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市场也逐步放开,人们的需求增加。可是国家的生产规模,基本上没变,处于供方市场阶段,根本没有产品积压这一说。
罗新才的意识非常的超前,他拉着大卫照了好多的照片,说是洗出来挂到学校的宣传栏里。
罗瑞祥成了他们俩的专职翻译,和大卫聊的非常好,他拜托大卫回国后,帮他购买一些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家里没有英镑,吴馨儿大包大揽的把费用承担了下来。罗新才过意不去,把自己收藏的各种银元和金条都拿了出来。
大卫看到了,用录像机逐个的拍摄了下来。吴馨儿是个古钱币爱好者,她向罗新才提出了购买银元的要求。
罗新才还是跟着姥姥收购银元时放了一部分,他自己还没有收藏增值的意识,看到吴馨儿喜欢,当然乐意换些对孩子有用的英镑。
吴馨儿按照英国的行情,以单价10英镑的价格,向罗新才购买了500个银元。现在一英镑兑换人民币3。44元,等于是每块银元的价格34。4元,国家的收购价才5元钱。罗新才拿着吴馨儿硬塞过来的英镑,特别的不好意思。
“嫂子,您给说说啊,俺不能谁的钱都挣,那俺还是个人吗?”
姥姥劝的是他:“兄弟,她是按收藏价给的,你别不好意思了。”
王代娣爽快:“嫂子,俺不懂啥收藏不收藏的,要不是您带着,俺咱能想起来收这些东西。本来五块俺都快赚一半了,人得知足。”
她硬是按照五元的价格,给吴馨儿补足了银元的数量,弄得吴馨儿哭笑不得。大卫更是不明白,对王代娣直晃大拇指:“你和馨儿一样,都是东方好女人,讲信誉,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夸得王代娣红了脸,悠悠听得直捂脸,这洋鬼子咋串的词,有这么夸人的吗。
初五的下午,悠悠他们就回村了,今年村里从初六开始唱大戏。
在农村唱大戏是一项隆重的活动,逢重要活动或节日,请戏班唱大戏,是要遍请亲朋好友的。
从豫剧电影《朝阳沟》放映后,消失了好多年的老戏班子,相继恢复。在十年动乱期间解散的县豫剧团,也于79年重新组建。
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秦香莲》、《小包公》、《打金枝》等都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一些乡村的小剧团也组建起来,他们从前在当地经常演出,乡亲们对他们非常熟悉,谈起演员来如数家珍。
各剧团的名角都有艺名,不过他们的艺名是观众送的,根据各人的特点起的,和绰号差不多。
如唱黑头的小黑牛,就是依据他师傅大黑牛叫的。他师傅的大黑牛是因为嗓音像牛一样洪亮,一天连着唱三场也不变声。加上他长得黝黑壮实,人们戏称他为大黑牛。
比较出名的还有唱老旦的黑二妮,唱花旦的周大妮,唱红脸的常玉郎。
第472章 请亲戚
这些名角也是剧团的招牌,他们的艺名成了剧团的别称。人们常说的就是:
俺村写的黑二妮的戏。
向阳村开戏了,是周大妮的戏。
常庄庙会请的是小黑牛的戏。
不过,剧团大多数是在固定的戏院里演出。原来的大队部院子,用土堆个戏台子,就成了简易的戏院,有专人操持。大队部原来的房子,让剧团的人员居住休息。
春冬农闲季节,由戏院操持人出面请戏,请戏的钱也是他们支出,免费给戏班提供吃住。群众看戏需要交门票钱,一般每人收二毛钱,自带座位。
逢年过节,有的村庄也会请戏班唱戏。一般都是由村里的老人操心,各家兑钱请戏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韩屯村今年请戏是为了谢黄河大王,感谢它去年保佑村里免于水灾。
悠悠他们下午五点回到家时,戏台子已经搭好了。在村西的防台的南面,是用木桩和木板搭建的木头戏台。
刚进村口,就看到高高的舞台,用绿色帆布搭起的帐篷,紫红的幕布,上面拉着一个红色的条幅,写着大大的几个字“张庙豫剧团”。
听村里的老人讲,张庙豫剧团是这里的大戏班子,这个剧团常年游走四方,无名无派,却有本事将一派气氛热热闹闹地哄抬开来。
剧团的人居住在学校的教室里,用课桌搭成临时的床铺,吃饭由村里的伙房提供。教室里的取暖墙提前烧了两天,屋内温度升到了二十多度,非常的暖和。
戏台坐北朝南,用绿色的帆布隔出前后台,后台是演员化妆准备的地方,前台拉着金丝绒的幔布。
戏台的北面是高高的房台,台下是护村林,能容纳几千人看戏。足以装得下三乡五里的乡亲,附近村子里的人来了都能看得上。
台下正对戏台的地方,本村的人摆上长条板凳,提前把好位置占了。
村里各家各户都住上了亲戚,一下子多了好些生面孔。媳妇的娘家人,出嫁的闺女,都提前请到家里,住下安稳的看戏。
朝霞舅妈的娘家人来了,胜男舅妈也把自己的爹娘叫来了。大舅妈的娘家离的近,明天听戏的时候再过来。
家里住了两家亲戚,舅姥娘和大舅妈家都开始做饭。反正年前准备的食物多,大部分都是熟食,做饭也简单。
朝霞舅妈的娘家和二爷家的桂花一个村,去年,他们两家合伙办起了服装厂,这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第一个个人的服装厂,也是平城县的第一个服装厂。
她们俩家和舅姥爷家有亲戚关系,桂花的公公又是村里的支书,服装厂就在自家院里。村里人都感谢她们给找了个挣钱的门路,也没引起大的反响。
对于韩屯村来说,个人和集体的一样,都是提取管理费。可是对于组织人来说,差别就大了。
各村的服装厂一直以来,都是一半的加工费归集体使用,这可是一笔高收入。
一般的村里的服装厂都是三十个人,每人一个月的收入五六十元钱。三十多个人,每个月都给村里提供近贰千元的收入。
他们村的服装厂,这一半的收入就归他们俩家了,他们对半分成,一家一半,每个月的收入都在捌佰元以上。
这在农村可算是一笔高收入,桂花在婆家更受重视了。她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子,老大已经五周岁了。长的虎头虎脑,个子比同龄人都高。
这正是桂花婆家所期待的,桂花的公婆看孩子非常的重意,桂花还是和在娘家那样,干什么都风风火火的。
每次回娘家,二奶奶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在婆家稳重些,可是天生的脾气那是说改就改的。
每次她丈夫跟着来,听到都会给她辩解:“俺爹娘就喜欢桂花这样的性格,爽朗大方,干啥都直来直去,不掖着瞒着。”
村里一下子多出近一倍的人,热闹非常,让悠悠想起了《看大戏》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韩屯村请的可不只是闺女,还请来了女婿的家人。婕格、景芝和赵芳三家,早早的就把婆家的亲人,请到了家里。
他们来了以后,受到儿媳家人的隆重招待,吃喝自不用说,家里的老人专门陪着,以示尊重。
这几家的老人本来还有些担心,来了后的眼见耳闻,终于让他们放下了心。
特别是看到儿子家生活富足,五间正房的混砖新院子,更让他们感到满意。
景芝二奶奶家的三闺女,看着景芝在娘家过了好日子,心酸的对爹娘说:“你们那时候咋不想着给俺招个上门的女婿,要是那样,俺现在的日子也不用遭难了。”
她娘上去就是一巴掌:“你个不长心的,你能和景芝比?她这是啥时候你那是啥时候啊?”
她闺女不解的问:“娘,您这是咋说的,俺那里比不上景芝了,俺现在是老了,年轻的时候,俺也是出了名的俊闺女。”
老太太指着她的眉头,数落她:“你也就长了个俊模样,可你没有景芝的命好。
她这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多少好小伙子,争着给咱村当倒插门的女婿。
你那时候那,好人家的孩子谁愿意倒插门,俺和你爹不是怕你受屈吗。
你也说自己是出了名的俊闺女,即使你愿意,俺们也不舍得给你找个孬女婿。
要不是疼你们,你道法哥能一门担三家。幸亏景芝招了上门女婿,给你哥减轻了负担。
他自家的男孩子小,要不等我们都老了,他可是够累的。”
她闺女听明白了,反过来安稳老人:“娘,您们老了不是还有俺姐妹仨吗,俺们现在也好过了,也能给你们养老。
哪能真的让俺道法哥一个人给你们养老,景芝这当孙女的都能养你们,俺们亲闺女要是不出把力,不得让人讲究死。
别说是现在好过了,就是搁以前,俺们也不能不要爹娘。”
第473章 宝山家提前开戏
老太太听了闺女的话,心里如意脸上带笑:“你们有这个心就好,你哥嫂都是大方的人,不会让你们吃亏的。
再说了,你们虽然没有亲兄弟,可也不能没有娘家。加上你大娘家的二个姐姐,你们姊妹五个,以后的事情多着那,哪一样不得你道法哥出头。
现在的礼节(礼物)重,你们姊妹五个,都是你哥的拖累。别说现在了,就是从前,你哥他们家,自家的孩子都吃不饱,对你们姐妹可是够大方,礼节比亲姐妹拿的都多,给你们支足了面子。
摊上你哥嫂他们这样实诚的人,你们就知足吧,亲兄弟做到这样的,也不多。”
“娘啊,俺原来也没寻思,让您这么一说,俺哥嫂待俺们还真是好。
往后啊,俺东西帮不上,力气有的是。娘,以后家里有了力气活,您就给俺姊妹几个捎个信,俺们都来帮忙。
现在土地分到各家,自家的力气自己当家,又不用给队里请假,俺啥时候都能来。”
老太太欣慰的说:“闺女,你这算是想对了,这亲戚之间的情分,都是处出来的,不是有句老话吗: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
村里请的戏还没开演,宝山家的戏先开场了。初五的傍晚,宝山姑姑带着家人,哭喊着上门了。
“俺那苦命的娘啊,这还没老就不当家了,连请闺女听个戏也不敢了啦。
娘啊,这就是您守寡拉扯大的好儿子,都说小麻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话说的还真准。
俺哥他眼里就剩下媳妇孩子了,他们知道把自己的闺女都请回来了,就单单忘了自家还有个妹子,更别说外甥了。
娘啊,您老给评评理,合天底下有这样当舅舅的吗。娘啊,您老人家现在光是出力干活的命了,连闺女都不敢要了。
娘啊,您不敢得罪儿子媳妇,闺女给您出气。正好趁着这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听戏,咱好好的说道说道,让大家给评个理,看他们知不知道啥叫丢人。”
听见吵闹声,村里人都来看热闹。外来的亲戚有不知情的,韩屯村的人可都知道她是个什么东西。
听着她满嘴的胡搅乱缠,大伙都发出嗤笑。宝山奶奶赶紧拉着她,往家里走。
小声的劝道:“你这孩子,都到家了还说这傻话,你哥比你大十多岁,你侄子还小,咋着去请你啊。
你俩侄女,也都是自家来的,那里是只请她们,把你给忘了。要是那样,娘也饶不了他们。
赶紧进家,娘把铺盖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你哥嫂正在做饭,就等着你们来了。”
她娘还是疼闺女,给她支足的面子,架好了梯子,可是人家不领情啊。
这二货一拍大腿,跳了得有一尺多高,大声的嚷嚷道:“哎呀我的个娘,您老人家可别给自己支面子了,到现在您那好儿子媳妇,就没一个露面的。
他们不是老的老小的小吗,俺们一家到门口了,不能再说走不动了吧,让他们出来,将俺们一家请进门去。
不然的话,俺可没脸进门。以为俺们和你们一样,一窝子穷种,啥礼节也不懂。亲戚到门口了,也不知道出来迎迎。
俺们可是这洪城县有名的大户,你们不讲究,俺们还要面子那,跟着你们丢不起这人。”
没等宝山家里人开口,看热闹的人开腔了。“今天算是开眼长见识了,这大户人家就是讲究。过年来走娘家,俩肩膀头扛个嘴,没礼倒成了有理的啦。”
“你们说错了,人家大户人家,走亲戚不兴带礼物,人家带的是大户人家的道理。”
“可不咋的,要不是听他们说,咱老农民那里知道这大户人家的讲究。”
有那上了年纪的老人,故意的嘲笑道:“你们都年轻,不知道从前的事。他们家啊,可真是大大的有名,在洪洞县提起‘高四瞎子’,还有不知道的。
这是到了新社会,旧社会‘高四瞎子’出门,大家都得下跪,别看人家瞎,可能看出高矮来。哪怕是蹲着,看起来也得矮上一截。”
宝山的姑姑真是个浑人,她竟然沾沾自喜的接道:“还是上了年纪的人见识广,知道的也多。现在不是兴平反吗,早晚有一天,政府也得给俺们家平反。
听说城市里平反的右派,房子和东西都还给他们了。等到俺们家的东西还回来,你们站的这地,说不定都是俺们家的。
等到哪一天,俺男人和孩子都成老爷和少爷了。你们都得是俺家的长工和扛活的。出门遇上了,下跪请个安那是必须的。
等到哪一天,俺家养着自己的戏班子,想啥时候听戏啥时候唱,还用跑到这里来听戏。”
说着说着还来了劲,对着她家的院子大声的喊:“哥,别给脸不要脸了,赶紧的出来,把俺男人和儿子迎进去。
真是一窝子糊涂蛋,一点眼色也没有。这还是头些年,地富反坏右是革命的对象。
现在的形势反过来了,自家亲妹子家眼看着要发达了,也不知道巴结着点,主动的把两家的关系搞好了。
俺这都上门了,把机会给你们送到了家门口,咋还在屋里磨蹭。
娘,您也不说提点着他们,这往后俺就是满心里想帮衬娘家,也不能拿热脸贴他们这冷屁股。
娘啊,到了那时候,您可别说俺狠心,这可是俺哥嫂自己做的。
娘,您以后跟着俺哥受罪的时候,可别怨俺不管您老人家的事,谁让您没把儿子教好哪。”
宝山的爹娘刚到院门,就听到她大放厥词,气得浑身发抖,满脸发青。
宝山奶奶虽然疼闺女,可是儿子更是她的心头肉。看儿子气成这样,听着闺女的伤心话,再加上人们的嘲笑声。
老太太也恼了,扭头捞了一把大扫帚,对着闺女一家人,劈头盖脸的打下去。
边打边骂:“打死你个无义不孝的东西,我让你老爷少爷,你还长工扛活的,做你娘的白日梦吧。
还妄想着平反,你也不睁眼看看,人家该着平反的都是啥人,人家可都是有本事的好人。
就你们这样的,也想平反,咋不再来一次革命,把你们全家都拉出去枪毙了。
还俺们站的地都是你家的,咋想的啊,连我老婆子都知道,土地是国家的,分地了也是让社员承包,不归个人所有。”
第474章 打起来了
老太太是真的气急了,打人的时候用上了力气,没几下就把闺女的脸上打出来几条血道子。
宝山的姑姑恼了,拽着扫帚一推,把她娘推了个仰八叉,摔倒了地上。吓得宝山娘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家问:“娘,您没事吧?还能起来不?”
她闺女也吓到了,凑过来看老人的情况。冬天穿的厚,老太太拽着儿媳妇站起来,对着闺女的脸就是一巴掌。
“滚,我从小把你捧手心里长大,养成了你霸道的性格。长大了怕你在婆家受屈,就给你找了个成分差的。
原想着他们家娶媳妇难,进门就得捧着你。再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么大的人家咋着也得藏些私房。
都说狡兔三窟,他们家兴旺了上百年,稍微藏些私房钱,也够你们过一辈子了。
谁知道赶上了革命,连不懂事的孩子也得陪着挨斗。娘怕你们吃亏受屈,整年的留着你们在娘家住。
为了养活你们一家子,你哥嫂和侄女受了多少罪。原想着你大了就懂事了,没想到你越大越混账。
这两年国家的政策是变了,你们家也确实有家底。娘也不指望你孝顺,你能把自家的日子过好了,娘就没了心事。
可你办的那叫啥事,儿子没媳妇你打侄女的主意,你还叫个人吗。
你哥嫂没答应,你和娘家断亲,这都两年了,你没踏过娘家的门槛,过年你都没来看过娘一眼。
你不想娘,我可是年年盼着你来。还说嫌你哥不去请你看戏了,你连娘都不要了,还知道有个哥哥。
你走吧,带着你们一家子,赶紧的回家吧。咱娘俩的情分,算是到头了。”
宝山姑姑捂着脸,仿佛没听见她娘的哭声,把扶着她娘的嫂子推到在地,扯着她娘的衣襟摇晃着,恨声的质问:
“你打我,你竟然敢打我。你还是我亲娘吗?俺男人和婆婆都没动过我一指头。”
宝山奶奶被她晃得前后摇摆,站不稳当,身子往下倒去。
宝山的姐姐们,扶起母亲扶奶奶,手忙脚乱。宝山的父亲恼了,拖着她的肩膀,扔到大门外,上去就是两脚。
“滚,别看我从小到大让着你,我那是看咱娘一个人拉扯咱俩不容易,不想惹老人家生气。
没想到你敢对咱娘下手,以后别让我看见你,见一次我打一次。”
虽然宝山爹快五十岁了,男人的力气还是大,两脚就把她踢出去好远,要不是她儿子接着,她一准得摔到在地。
她男人和儿子看到闹成这样,想住下是彻底没门了。就拉着她往家走,她确实够霸道,嘴里不住声的骂:“穷种!一窝子木糊头!给脸不要脸!”
他们都走出去好远,还能听到她的骂声。
村里人看热闹还知道躲着些,大卫可不懂这些,他跑前跑后,咋着清楚咋着录,有时还来个近镜头。
村里人也跟着起哄,帮着他找角度出主意。最后,还是爱国舅舅看不下去了,过来把他拉走了。
初六当天,狗剩家也来了两家亲戚,张留根的两个弟弟脸皮不是一般的厚,他们竟然还有脸去哥哥家吃饭。
一大早,俩家十多口人就去了哥哥家,他们赶着毛驴车,乱哄哄的挤进了家门。
大人还好,进门就说趁着听戏来给哥嫂拜个年。说是来拜年,赶着毛驴车,两家没带一点礼物,空着手来的。
孩子们和土匪似的,进门就乱翻乱拿,大人看见了也不管。
那俩弟媳妇,竟然抢上了桌子上的收录机。一人抓着一头,谁也不撒手,嘴里还说着:“你放手,让我看看,这金贵东西,俺还是第一次见。”
他们这是拿准了哥嫂的性格,依然把他们两口子当“包子”欺负。
张留根和桂莲气得浑身发抖,狗剩不干了,他们家的那些恩怨,这孩子都记着那。
狗剩长的随舅舅,个子比一般的孩子高出半头,这几年家里就他一个孩子,吃的又好,身体是又高又壮。
刚十岁的孩子个头已经长到了一米七,和个大人似的,比他的两个叔叔都高。
他先把收录机夺了过来,塞到她娘的怀里。然后一手一个,把七个孩子都扔出了家门。孩子们的手里,都拿着狗剩的玩具和零食。被扔出来了,还相互抢夺。
张留根看到他们的做派,也生气了,把毛驴车赶出了家门,对两个弟弟说:“你们走吧,我没有你们这样的弟弟,当年你们害死我的孩子,你嫂子的身体至今没恢复过来。咱兄弟的情分,早就没有了。”
他两个弟媳妇一看没占到便宜,竟然大声的吵闹起来:“你就这样当大哥的,自己跟着老丈人家吃香的喝辣的,不顾兄弟的死活。
这大过年的,俺们大人孩子都来给你们拜年,连口水都不给喝,就往外撵。
你打点要饭的也不能这个样,一点人味也没有,怪不得不会生孩子了,这是老天爷看见你们了,给你们的报应。”
张留根的三弟媳,自结婚就没和大哥嫂子见过面,可是她更不把自己当外人。
“大哥啊,你咋不知道近远,这韩屯可不是你的家,早晚你不还是得回到咱村里。
就算是你活着不回去,难道死了你还能埋在这里。你在咱村里连个房屋也没有,到时候你不得靠着兄弟。
再说了,你可就狗剩一个孩子,大嫂又不会生了。一个孩子可不保险,不知道出点啥意外,说不定你们老了,还得靠侄子养老那。
既然俺们趁着听戏主动上了你家的们,就算是给你们长脸了,咋不知道好歹啊。
要是那明白的,就得借着这个梯子主动的下来,把俺们请到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再请上几个明白人陪着,咱这关系不就缓和了吗。
不知道你们咋想的,以为俺们上杆子来巴结你们,还拿上乔了,真是给脸不要脸。
怪不得老太太不待见你们,就这不知道拐弯的木糊头,到老死也明白不过来。
你们就狗剩一个孩子,俺两家可是七个小子,俗话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狗剩自己以后能撑的起来。
别忘了,你们这是在韩屯落户,人家可是都姓韩,能给你们一个心眼,论亲近不还得是自己兄弟。
就是在咱们村里,狗剩也得靠俺们家的孩子给撑着,他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
双拳难敌四手,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真不知道你们咋活三十多的。”
第475章 搞定
这小媳妇一张嘴嘚吧嘚吧,说的那个难听,张留根的两个兄弟,站在那里,没一个吭声的,由着自家的婆娘胡搅乱缠。
张留根气的脸色铁青,浑身发抖的指着他们,只会说一个字了:“滚!滚!滚!”
桂莲反而被气笑了:“你们还真没说对,俺啊怀孕四个月了,还是双胞胎。”说完就躲开他们,离得他们远远的。
村里人听见了,都围了过来。二奶和桂莲娘俩老实,不会吵架骂人,“小老妈妈”和兰英婆媳俩厉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