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卫和这帮孩子相处的很好,昊昊他们回来后,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他们主要是练习英语口语,进步极快。
  大卫和吴馨儿,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对集市上卖的零食非常热衷,每次都买一堆,和孩子们一起,边逛边吃。
  吴馨儿爱吃糖葫芦,大卫看见就包圆,还把人家插糖葫芦的麦秸棒也买过来,自己亲自扛着。孩子们跟着他,随吃随拔。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就搞怪的喊上一嗓子:“糖葫芦!买糖葫芦了!”别扭的发音,总能引起一阵欢笑,他自己也笑得特别畅快。
  上午赶集,下午大卫在家挑选各种鞋垫和绣品,晚上忙着整理录像做笔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和他混熟了,陪着他熬到夜里十点。
  吃着大卫买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和大卫用中英文交流着。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成了暂时的中外交流场所。
  吴馨儿每天下午则跟着卫华去村里的卫生院,听说卫华回来了,新老病人都赶来看病。
  现在,吴卫华同志在临水可是名人,人们都知道,他在京都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名医。
  即使是现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悠悠爸回来刚两天,专门来韩屯找他看病的,每天都有上百人。
  他们不管临近年节,也不顾天寒地冻,每天都早早的在卫生院排队等着。
  卫华见天的从天明忙到天黑,吴馨儿跟着他去了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病人,就主动帮上了忙。
  病人听说她是吴卫华大夫的姑姑,来自国外的医生,都争着让她瞧病。消息传了出去,结果来韩屯看病的人更多了。
  吴馨儿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经验相当的丰富。别说宝景了,就是卫华也跟着他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在吴馨儿的眼中,韩屯的卫生院条件还是相当的简陋,连最基本的化验室都没有,光是凭望闻问切和听诊器诊断。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宝景的诊断准确率受到吴馨儿的推崇。听说宝景是卫华的徒弟,她老人家还真的把宝景当成了吴家的徒弟。
  嘱咐宝景年后抽时间去京都,让卫华安排他学习医疗仪器,她回去后就给韩屯村的卫生院,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
  二爷听说了,就准备给宝景办个正式的拜师仪式。卫华对此不上心,吴馨儿非常热心。可是每天这么多的病人,哪有时间啊,只好推到了年后。
  这里的人们有忌讳,除非得了紧急的病,一般正月十五以前不去医院看病。
  在人们的意识里,正月十五以前,都是年节,代表着一年的运气。十五前进医院,会招来一年的病灾。
  因此,新年后的半个月,是医院和医生比较清闲的时候。
  其他的三位舅舅都是腊月二十八日回的家,爱民舅舅和爱军舅舅在舅姥娘家住,援朝舅舅住在了爱国舅舅家。
  大伙还是在悠悠家一起吃饭,不过做饭用不着悠悠了,悠悠的任务是带着孩子们在麦场学开车。
  援朝舅舅得知大卫经营华国传统产品后,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向他介绍临水的特产,期望通过大卫,将临水的特产销往国外。
  援朝舅舅对姥姥说:“姑,咱国家现在是百废待兴,外汇特别重要,大卫可是咱临水的希望。”
  八一年,临水在全国出了名,继收音机后,录音机成了临水的招牌,人们提起临水,首先想到的就是临水的收录机。
  现在,临水的电子厂,5000名工人,已经有4000名从事收录机生产,年利税超过了5000万,在全国都出了名。
  另外,临水的棉纺织厂,全部改织化纤布,并且新上了印染车间,成了临水地区的又一纳税大户,年创利税过千万。
  姥姥的震宇公司临水分公司,全年的利税也超过了千万元,比整个临水地区的商业利税都多。
  他的另一项丰功伟绩竟然是“气死鼠”水泥缸,几个月的时间,水泥缸在华东华北地区普遍推广,解决了人们的储粮难问题。


第467章 优秀代表
  援朝舅舅伴随着“气死鼠”四处扬名,人们都知道水泥缸是出身农家的韩书记,专门给农民设计制作的。
  援朝舅舅作为主抓经济的地委副书记,在全省和全国都出了名,他成了新时期干部“四化”的优秀代表。
  八一年年底,援朝舅舅经常参加各种表彰会,他每次都做典型发言,发言稿熟悉的都能背下来。
  腊月二十九舅姥爷家请客,爱民舅舅是在京都结的婚,村里人都随礼了,可是由于他俩没空回来,就拖到了现在。
  大卫这几天也和村民混熟了,村里人专门为他演示了杀年猪的过程。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业后,村民就没在家里杀过猪,都是在肉食厂买着吃,这样更省事。
  舅姥爷杀了头二百六十多斤的大肥猪,邀请全村人中午都来吃宴席。
  为了今天的宴席,胜男舅妈专门从临水批发了五十箱剑南春酒,这时的一箱酒可是十瓶装。
  宴席摆在村里的大餐厅,用的是村里的伙房。餐厅和伙房是春季新建的,特别的宽敞大气,能同时容纳五百多人就餐。餐桌是大八仙桌,旁边放着四条长板凳。
  餐厅里加盖了取暖墙,有专门的水池,烧的是沼气,干净卫生。整个冬季,餐厅内温度始终该保持在二十度以上,外来人员最喜欢在这里歇脚休息。
  春季扩建时,学校里的房子也都加盖了取暖墙,今年的冬天,学校里没用点煤炭炉子,取暖全部用沼气,室温也是二十多度。
  全村人吃过早饭就聚在一起,妇女在厨房忙活,炒菜做饭,男人杀猪搬桌凳,拾掇场地,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
  大卫不止是忙着录像,看到什么都想打听,一群孩子跟着他做翻译。
  这几天人们也习惯了,看着他叽里呱啦的连说加比划,大卫的华语是普通话,尽管发音别扭,可他语速慢,大伙也能听明白。
  村里人喜欢找他逗乐子,特意的放慢语速和他交流,可惜说的再慢,大卫还是听不明白,得让孩子们给他翻译。
  大伙都嫌弃的说他笨,还真是冤枉了大卫,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溜索,发音特别的地方话,对他来说,简直是另一个语种。
  从上午九点多开始,贺喜的人就陆续到来,他们都是自发的过来的,没人给他们下通知。
  附近公社的村干部,大部分都来了。他们是听自己村服装厂的人说的,舅姥爷家今天请客。
  自八零年冬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各村的集体经济就没了来源,服装厂成了村集体经济唯一的来源。
  三十多人的服装厂,每个月都能给村里带来近贰仟元的收入。
  这在现在可是一笔大的收入,原来还得按工分分给群众,现在就成了集体积累,村干部的支配自由多了。
  没有服装厂的村庄,村里的集体经济是空白的,村干部没了经济权做后盾,说话也没力度,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好多的村庄,连代课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代课老师自动辞职,可是国家没有这么多的师资做补充,导致好多村里的小学解散了。
  孩子们只好去附近村庄的小学就读,每天跑来跑去,非常的不方便,特别是年龄小的一年级学生,只好无奈辍学。
  现在国家的高考制度已经走向正轨,从79年的夏天开始,国家对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全部安排工作。
  考学成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一条光明正大的途径,只要自己努力,不用拉关系走后门。
  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的村子,村民为了孩子,自发的集资,给代课老师发工资。
  有服装厂的村子,就没有这些顾虑,就连村干部偶尔的吃喝,也不成问题。
  所有的服装厂,都归韩屯村服装厂管理。各村的干部都是精明人,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和韩屯村拉近关系。
  即使没有服装厂的村子,也趁机过来,为以后村里办服装厂做准备。
  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家买缝纫机的越来越多,村里办服装厂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
  不过,今年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村干部的号召力减退,今年服装厂还真的没增加,维持在原来的基础上。
  不只是村干部,张集公社的干部也来了,附近的公社也有人来,就连县里的干部也有来的。
  临水地委也来了人,他们是为了援朝舅舅来的,明眼人都能看清,援朝舅舅年富力强,前程不可限量。
  到中午十一点,外来人员增加到一百多人,只好临时加了十桌,幸亏过年家里准备的东西多,不然还真抓瞎。
  来人都非常的低调,拿的礼物不是烟就是酒,每一个上礼金的,村民也没把他们当回事。舅姥爷家里的人没说,大伙也不知道他们是领导。
  舅姥爷摆的是八顶八(十六个菜),外加四个大件的席面,酒是剑南春,烟是大前门,喜糖是大白兔的奶糖。妇女和孩子的桌上,上的是成瓶的桔子汁。
  摆好桌子,舅姥娘就把喜糖上去了,每个桌子上四个大盘子,里面盛着冒尖的糖块、瓜子、花生和果浅子(用白糖做的小糖仁)。
  男同志的桌上外加两盒烟,让人们先吸着。村民基本上是按家庭就坐,自发的凑成十人一桌。孩子们也都在自家的桌上拿吃的,没人乱抓乱拿。
  宝山的奶奶还是改不了爱占便宜的毛病,到处的溜达,趁人不注意就在别人家的桌子上抓一把,装到衣服口袋里。
  大伙看见都笑笑,也没人阻止她。老太太挺逗,口袋装满了,送回家里再接着装。
  她第二次回家时,“小老妈妈”大声的喊道:“赵芳,过来扶着你奶奶,这大过年的,一趟趟往家跑,别磕着碰着了。”
  赵芬过来,看到她奶奶鼓囊囊的衣兜,什么都明白了。红着脸把她奶奶扶回家,娘俩一直到开席才过来。


第468章 反季节蔬菜
  为了这次的席面,援朝舅舅首次使用了特权,在临水郊区的温室大棚里,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反季节蔬菜。
  反季节蔬菜在这个年代,可是金贵东西,水灵灵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芹菜、韭菜、菜椒和西葫芦,引得孩子们口水连连,不时的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
  今天的宴席,大鱼大肉没人动,青菜成了稀罕菜,端上桌就被孩子们抢吃了。
  好些人都说:“搁以前,要说过年能吃上黄瓜、豆角,没人能信,现在咱确实吃着了。
  还真别说,冬天这些青菜,还真的比肉好吃。没想到天天吃肉,也有想菜的哪一天。多少辈子的福,都让咱享了。”
  鲜亮水灵的青菜不仅吸引了孩子,也成了大家伙的话题。援朝舅舅在这方面算是内行,大伙都围着他打听冬天种菜的事。
  特别是“老骡子”的儿子韩玉峰,他今年刚五十岁,老实肯干,是村里种瓜菜的行家。
  他问的最仔细,最后竟然提出:“韩支书,咱村也建个温室大棚吧,过了年俺出去学技术,临水的人能种,咱也不差啥。
  不为别的,就为了咱村的这些孩子,种两棚自己吃也方便。”
  大伙儿听了,齐声的叫好。舅姥爷当然赞成了:“好啊,玉峰兄弟,只要你学会了咱就建,学习的事让援朝给你联系。”
  等菜上齐了,爱民和刘冉俩人,挨着桌的敬酒,他们敬的酒可是茅台,是刘冉的家人特意让她带回来的。
  大伙知道刘冉的家人都是当大官的,看到刘冉恭恭敬敬的来敬酒,大家喝的非常的痛快,那是滴酒不剩。
  村里人都知道茅台是好酒,有钱也买不到。即使是喜欢玩闹的“高高三”,也是二话不说,赶紧喝酒。
  “爱民爷们,咱村的人沾你的光,都喝上了茅台,听说县高官,一年才捞着喝一次,咱也不亏了。”
  挨个桌子的敬了一圈,六斤茅台酒倒完了,幸亏刘冉带回来的茅台是一箱。
  这场酒喝的,比爱民舅舅他们结婚的时候,可是热闹多了。韩屯村的人们,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大家凑着爱民舅舅的喜宴,痛快的热闹了一天。
  来宾走的早,下午二点的时候,都告辞了。随着他们的离去,韩书记家有外国友人的消息,迅速的传播了出去。
  家堂轴子
  除夕,村里不到上午十点,就有上供的,五百一千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
  今年过年,各家不仅请了各路神灵,而且公开的把自家的祖先请了回家。有个别人家,还把藏起来的“家堂轴子”挂了起来。
  “家堂轴子”是画有宗祠建筑物和历代祖先牌位的巨幅挂图,宽5池,长7尺。简易的用一张厚纸印制而成,比较讲究的则是用白布绘制的。
  “家堂轴子”上画着大厅、牌位、院墙和门楼等。“牌位”的安置遵循传统的格局,始祖的位置在最高最显耀的大厅正中的位置。其下各代祖先的牌位,按辈次分列于大厅和配厅内。
  从配厅以下到门楼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排排备用的空间牌位。以后有了新去世的族人,直接就写在上面。
  一般是一门(一支)族人合修一幅“家堂轴子”,大多是上推四世高祖为“立主”(人们称挂“家堂轴子”为立主)之祖先,将其名字填入最高牌位。
  凡是同辈的都要填在同一排,按兄弟长次由内向外排列。低一辈分就要下降一排,以此类推。凡是去世三年后的亡人,都要将其名字填写在“家堂轴子”上。
  去世不满三年的亡人,不能入“家堂轴子”,只能用黄纸制作一个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堂屋当门的条几上。
  布做的“家堂轴子”,一般是由民间画匠绘制并出售,纸质的则是木板印刷而成。
  画“家堂轴子”不说画而说“修”,买“家堂轴子”不说买而说“请”,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爱戴。
  “请”来“家堂轴子”后,还要请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来家填写祖先的名讳,写的时候,其子孙要跪在前面,以示孝敬。
  大年三十早起,家里有“主”的人家,就组织本门的族人,带着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去自家的林地(坟地),将祖先请回家过年。
  在坟前焚烧纸箔,燃放鞭炮,磕头祷告:“请您老人家回家过年。”祖先的坟前挨个祷告完毕,头也不回的一路回到家里。
  到家后,就把“家堂轴子”请出来,挂在堂屋当门(堂屋对着门的北墙)。上午“上供”敬过各路神灵后,接着到“主”祭祀。
  从“家堂轴子”上,就能看出村里各家的亲近远疏来,也增加了各个家族的凝聚力。
  就像韩玉臣家,他们的“家堂轴子”,就挂在他大娘“老骡子”家,他母亲再不乐意,也得带着自家的儿孙,到嫂子家给祖先磕头上香。
  悠悠的家里挂了两个“家堂轴子”,一个是姥爷家的,一个是悠悠家的。
  自家的“家堂轴子”是悠悠的姥爷自己画的,他老人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和别人家黑白的“家堂轴子”不同,姥爷画的“家堂轴子”,院墙和门楼都是彩色的,雕梁画栋,富贵大气,村里人看了,齐声夸好。
  两家的祖先是从村西的十字路口,请回家的。姥爷带着全家人,在十字路口焚烧的纸箔,祷告请回了祖先的魂灵。
  吴馨儿姑奶奶,跪在十字路口,又一次大放悲声,姥姥也跟着流泪。大卫不是很懂,急得连声的问:“这是怎么了?”
  等问明白了,大卫扶起馨儿,安慰她:“别哭了,回到京都,我陪你去墓地祭奠。”
  村里过年的习俗,引起了大卫的极大兴趣,他举着个录像机,领着一群孩子,出这家进那家,到处的录像。
  今年过年,村里由于多了个老外,格外的热闹。大卫的语言天赋很强,现在已经能和村民进行简单的对话,好些地区方言,说的还挺溜。
  “俺给您商量个事,您能把上供念叨的话,慢慢的再说一遍吗?”


第469章 磕头
  大伙都配合着他,让他录了个过瘾。大卫看什么都新奇,特别是一些过年的习俗,他更是感兴趣。
  上完供后,孩子们全都到大街上玩。姥姥公布了今年服装厂的收入情况。今年的服装厂,收入达到了一亿五,还是按照五份分配,每份三千万元。
  最受震撼的是爱民和刘冉两口子,他俩知道家里有钱,可是不知道有这么多的钱,而且这钱还有他们的一份。
  今年,各项收入加一块,悠悠家总共收入了五个多亿。可是支出的也多,悠悠在深南购买东西,就支出去近三个亿。
  收鞋和鞋垫等手工绣品,也支出了四千多万,主要是收购鞋垫花费的多。
  做鞋垫容易啊,从十多岁的少女到七十多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做绣花鞋垫。
  别说整功夫了,就是晚上熬夜做,三四天的时间,也能做成一双。
  听大伙闲聊,每个妇女即使利用空闲时间,每年也能做五十双手工绣花鞋垫。
  现在,收购的鞋垫基本上是平城和洪城两个县的,要是扩大到全区,还真得接近二个亿的资金。
  现在,悠悠的商城里,手工鞋垫已经成了热销产品,手工鞋垫透气养脚,手工绣花提高了鞋垫的档次和价格。
  后世的人们的消费水平高,对百儿八十的东西也不是太在意。鞋垫脏了,根本不洗,直接当垃圾扔了。所以,鞋垫的销量特大。一年几千万双鞋垫,有时还会出现断货现象。
  比起商城来,大卫要的这些货,就不算什么了,他首次准备要10万双鞋垫。
  不过他给的价格合适,每双鞋垫1英镑。现在英镑的汇率还不到4元,到了九十年代,可是达到了15元。
  而且大卫的信心十足,他可是踌躇满志,要把这些手工绣品,卖到全世界去。
  除夕的晚上,全村人都聚在村里的餐厅里。这次是村里统一摆的宴席,每个桌上十个酒菜,男人们喝酒,妇女和孩子喝果汁。
  韩屯村虽然家家户户有电视,还都是彩电,可是现在国家电视台,还没有开始组织春晚,大伙还是按照习惯,凑在一起守岁。
  吴馨儿跟大家在一起,激动的不能自己,她哽咽的拉着姥姥的手。“大姐,今年的春节,是我这些年来,过的最痛快的一次,在国外这些年,我就没有过年的感觉。”
  说是守岁,其实到了夜里十点多,大伙就散了,关键是孩子们困了。第二天春节,三点多就得早起拜年,没人真的熬到夜里十二点。
  功德圆满
  大年初一不到三点,村里就有人开始放鞭炮,悠悠还没起床,就听到大卫兴奋的“gogogo”个不停。
  悠悠穿上姥姥拿过来的织锦缎唐装,刚走出来,就看到大卫在显摆自己的唐装,他摆着各种姿势,让迪迪给他录像。
  过年了,姥姥给他和吴馨儿,一人做了一件唐装棉袄,今天刚穿上,把他给兴奋的,又“gogogo”上了。
  吴馨儿看着大卫像个孩子似的,在院子里作怪,也起了童心,拉着大卫一起拍照。
  她高兴的对姥姥说:“大姐,我和大卫以后每年都回来和你们一块过年,这才像个过年的样子。”
  各神位和“主”前,都摆放着香炉和烛台,烛台上面插着红蜡烛。姥姥起床后,就把蜡烛点着了。
  姥姥带着馨儿姑妈,给个神位和祖先,挨个的上香、焚纸、磕头、祷告,妈妈在厨房下饺子。
  不一会儿,舅姥爷一家就来了。他们先给“主”拜年,堂屋门前,姥姥铺了一张大苇席,人们给“主”扣头,就跪在席上。
  这两年拜年和原来不一样了,磕头也是讲究的,“神三鬼四人一个”。
  给“主”磕头,必须是四个叩首礼,神位前磕头是三叩首,给长辈磕头,跪下一叩首即可。
  拜年一般只给长辈行磕头礼,同辈之间问候一句:“过年好”。
  等大家都到齐了,就开始拜年。大卫急的挑脚,他端坐着等孩子们磕头,不能录像了。
  今年孩子们的红包,多了一种货币,吴馨儿不仅给每个孩子封了个百元英镑的大红包,小她一辈的爸妈和舅舅舅妈也给了个红包。
  自家人拜完年,就开始吃饺子。然后,爱国舅舅带着大家出去给村里人拜年,舅姥爷和舅姥娘,回自己家守‘主’,姥爷、姥姥和馨儿留在家里,。
  大卫举着录像机,高兴的跟着大家出门了,他最喜欢的是抓拍人们磕头的镜头。
  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出来拜年,虽然时间才是凌晨四点多,天还没有亮,可是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家家户户的大门旁,都挂着高高的红灯笼,由于灯笼的里面安装的是电灯泡,整个村庄都亮堂堂的,笼罩着喜庆的色彩。
  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几乎是一色的织锦缎唐装棉袄。要不是发型有差别,真像是进了古装电影拍摄场景。
  这两年,织锦缎的唐装棉袄,成了韩屯村人们过年的标配,不论男女老少,每人都有一件唐装棉袄,哪怕是大年初一只穿一天。
  织锦缎特有的亮色和图案,显示着喜庆团圆。用织锦缎做成的唐装,雍容华贵,彰显了浓浓的民族风。
  就连外国鬼子大卫一米九多的个子,金发碧眼白皮肤,穿上唐装,都多了一分华贵的感觉。
  村里拜年几乎是挨家进行,家里有老人的,辈分长的,都进去拜个年。
  若是遇见家里请“主”的,需先给“主”拜年,然后再给长辈拜年。
  各家堂屋的桌子上,都摆着满满一筐子的零嘴,焦花生、炒瓜子、糖块混合在一起,还放着几盒香烟。
  这几年人们富足了,过年家家准备零嘴,大年初一都会摆出来,给前来拜年的人分散分散。就连平时憋的出名的宝山奶奶,这两年也给拜年的人准备下好多零嘴。
  他们家是唯一家里有老人的外来户,过年大伙进家门给她拜年,让她感到非常的满足。


第470章 果饯子
  男人来了让支香烟,女人和孩子每人给把零食,孩子们的肩膀上,挂着一个布包,各家给的零嘴,就放在里面。大人的零嘴,也顺手放到孩子们的布包里。
  韩屯村就五十多户人家,家中有长辈的三十多户,孩子们拜一圈年回来,布包基本上就装满了。
  看着迪迪装的满满的布包,想到自己刚穿过来时,过年孩子们围着货郎摊,一分钱两块的梨膏糖都吃不起。悠悠由衷的笑着,感到自己功德圆满了。
  大年初二,除了刘冉舅妈,其他三位舅妈都去走娘家。今年,韩屯村出嫁了一位姑娘,是会计韩道伟的侄女,她嫁到了石庙村的二队。
  韩屯村这几年,出嫁的闺女没有娶进来的女婿多,出嫁的还都是嫁到了石庙的一队和二队,这两个队土地没分开,而且在石庙村的东面,离韩屯村比较近。
  初二新女婿上门,韩道伟家人多亲戚也多,暖婿(陪新女婿)来了十六家亲戚,加上他们自己家的人,得十桌酒席才坐得下。
  宴席开席之前,暖婿的亲戚拿的果饯子(用白糖做的糖仁),一家家的往上摆。
  初二暖婿抓果浅子是这里的习俗,人们习惯上把买果饯子称为抓果饯子。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失了十几年的果饯子,这两年开始热卖。今年的年集上,卖果饯子的有十几家,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果饯子也从原来的只有一种小型号,发展到大中小三种型号。花样繁多,各种各样,都成了系列产品。
  其实都是围绕福禄寿喜等吉祥物做文章,大型的糖仁有老寿星、仙鹤、寿桃、石榴等,每个都在一斤以上。
  中型的也有二两重,小型比糖块小,一斤能称一大包,得有一百个左右。
  暖婿抓果子饯一般是卖一个大的,二个中型的和一斤小的。
  摆果饯子也是显示各家亲戚的礼物的过程,亲戚拿来的果浅子,全部放到盘子里,用托盘端到席面上。
  大果饯子放一个盘子,中型的放一个盘子,小的放在六个盘子里,一共八个盘子。
  端盘子的边走边喊:
  舅家的果饯子
  仁亲家的果饯子
  姑奶奶家的果饯子
  大姑家的果饯子
  姨家的果饯子
  坐席的人尝一两个小果饯子,等下一家的果饯子上来,就把上一家的撤下去了。
  大果饯子一般都留下,中型的留一个,小果饯子留一半。
  主家留下的果饯子,得让女儿拿到婆家去,拿的果饯子多少,反映出娘家的亲戚的多少和贫富。
  也有买不起果饯子的,就用点心做代替。
  韩道伟家光是摆果饯子就用的接近一个小时,他们家为了给闺女支面子,提前自己准备了一些。有的亲戚拿不起果浅子,他们自家给垫上了。
  韩道伟的大哥是个要面的,他准备的全部是“三八”带四个大件的席面。烟酒和舅姥爷家一样,唯一缺少的是青菜。
  酒席以肉菜为主,鸡鸭鱼肉都是双份的,而且是整鸡整鸭。清蒸鸡、烧鸡,糖醋鲤鱼、清蒸鱼,清蒸鸭子、竹荪鹅,四喜丸子、红烧肘子。
  二十八个菜,光是大件就是八个,其他的二十个菜,除了凉拌藕、粉丝菠菜和琉璃苹果、油炸油,其他的也都是肉菜。
  水汆肉丸子,汆白肉,水煮肉片,红烧肉片,红烧肉快,红烧排骨,红烧羊肉,红烧牛肉,红烧肉丸子,炸酥肉,京酱肉丝,鱼香肉丝,鸡蛋包肉,肉裹鸡蛋,等等。
  他们家的亲戚,生活条件和韩屯村可是没法比。这种大鱼大肉的席面,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席面了。
  虽说刚过了年,又是年节,人们没少吃油水,这样的席面也快吃干净了。
  当然,新客那桌剩下了一大半,不是他们吃的少,是他们客套要面子的结果。这才真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
  石庙村的陪客的,对酒席赞不绝口,直夸他们家要面子。“这样的席面摆一桌就难得了,像亲家这样十桌一样的酒席,还真少见,让亲家破费了。”
  韩道伟客气的回答:“为了今天,俺大哥专门宰了一头大肥猪,其他的就是咱自家喂了鸡鸭鹅,也不算破费,您枉夸了。”
  韩道伟家的酒席,在附近的村庄出了名,成了附近农村喜宴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从初三开始,悠悠家就没有什么亲戚走了,姥姥带着他们,先后去了平城的杨奶奶家,洪城的罗爷爷家,临水的王奶奶和李爷爷家。
  年前由于大卫和吴馨儿喜欢赶年集,姥姥得陪着他们,没空去这几个地方,好在有电话可以联系。
  家里三辆吉普车,悠悠他们开出来两辆,大卫和吴馨儿跟着凑热闹。
  大家出来了就没有回家,走到哪住哪,悠悠家在这三个地方都有自家的院子。
  孩子们早都习惯了,吴馨儿从小住在四合院里,只有大卫,每到一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