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里人听见了,都围了过来。二奶和桂莲娘俩老实,不会吵架骂人,“小老妈妈”和兰英婆媳俩厉害啊,问清楚了就开骂。
  “你们还要不要脸了,要饭就要有要饭的样,拿拜年当啥借口,有大年下空着爪子来拜年的,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兰英最听不得人们说不会生孩子的事,她张口就骂:“说谁不会生啊,你们倒是会生,生了一堆要饭的,还学会抢了,牢饭不要钱,你们一家子都进去吃吧。
  说什么靠兄弟帮衬,你们大哥还不是让他亲兄弟给害了,要不是你们过来闹事,俺大姐足月的孩子能伤了,还伤了身子。”
  宝景跑过来,赶紧把他姐挡在身后,紧张的安抚大姐:“姐,您千万别生气,万事有兄弟我那,桂萍,赶紧扶大姐回屋歇着。”
  桂莲这次倒是想开了,对宝景说:“我没事兄弟,你被紧张。你费了这么大的劲给我看好了,姐还是怀的双胞胎,我这次学精了,和他们生气不值。”
  二奶奶和桂萍护着桂莲进了屋,宝景见大姐安全了,转过头对张留根的俩兄弟说道:“你们俩办的这叫人事吗,留根哥和俺姐俩人累死累活,给你们攒钱娶媳妇成家。
  房子都给你们了,孩子还让你们给祸害了。你们要是有一点人味,也不能大过年的来这里闹。
  这叫亲兄弟办的事,就是仇人也没你们这样的。你们的脸皮可真叫厚,咋还有脸进俺姐家的门。
  还拿着百年(死亡)后的事要挟人,我呸!你们那里是啥好地方。
  今天我把话放这里,俺留根哥他们一家,以后就在韩屯落户了,百年后也在俺韩屯扎根。
  从你们把俺留根哥撵出来的那天起,我就没想着让俺留根哥回去。
  留根哥,俺今天守着全村的老少爷们发个誓,您和俺姐百年后就依张姓在韩屯开新坟。”
  这里的习俗是,倒插门的女婿,生的孩子必须随母亲的姓氏,不然百年后就得回自己村入土。
  不过娘家兄弟允许的另说,算是彻底的安家落户了。
  听到宝景说这话,村里的人就明白了,纷纷帮腔:“听明白了吗,他们以后就是俺韩屯村的人了,和你们没关系了,赶紧滚吧。”
  “还七个男孩子,你们就是十七个,也离俺韩屯远远的,俺们村不欢迎你们。”
  韩德才老两口子过来了,周胜英推着老爷子,对着那哥俩就过去了,老爷子挥着拐棍,对着他们就砸了过去。
  “你们俩个瘪犊子,没出息的东西,门里的光棍,我让你们窝里横。
  要是搁抗战时期,你们准是当汉奸的料。老子打了半辈子的小鬼子,最恨的就是汉奸了。
  别看老子走不动了,可是削你们两个狗东西,还是使不了的劲。”
  大家看到老爷子打人,都觉得解气,在后面跟着起哄:“大爷爷,使劲打,他们可不是和汉奸一样,就会欺负自家人。”
  二爷和韩得库劝道:“大哥,今天是咱村里唱戏的头一天,别跟他们生气,咱丢不起这人。”
  还是“高高三”心眼子多,他不打人,照着他们带来的毛驴下手,毛驴吃疼,撩开橛子大跑,两家人也顾不得吵闹了,赶紧去撵驴。
  俗话说老马识途,驴也认路,顺着大路往回跑,两家人在后面跑着撵,大人孩子拖拖拉拉的隔了半里路。
  大卫录吵架上了瘾,他听到吵闹声,举着录像机就过来了。他不明白,吴卫华同志在村里待了十多年,对这里的风俗通透着那。
  二爷家的笑话可不能随便看,这是全村人敬重的家族长。他拽着大卫,硬是把他拉回了家。
  大卫一头雾水,不住口的说着:“NO!NO!NO!”这一时半会,还真解释不清楚。
  悠悠笑着对迪迪说:“你要是能把这事给大卫解释清楚了,我送你去国外上大学。”
  迪迪的心愿就是和爸爸一样,去国外学习西医。他听爸爸说,去国外上大学学费特高,就开始攒钱,平时的零用钱都舍不得花了。
  悠悠的条件是诱人,不过他这次抓瞎了。迪迪的年龄小,自己还弄不明白,哪能给大卫解释清楚。
  吴馨儿姑奶奶看着挠头的迪迪,笑着一把搂过他:“迪迪,别听你姐姐瞎说,她个小孩子,哪有那个能力,大学的学费可不是小数。姑奶奶帮你出学费,保准让你去英国上大学。
  姑奶奶算是看明白了,咱们家啊,就你喜欢学医,也有这个天分,要不是你爸妈舍不得,我这次就能把你给带过去。”
  迪迪认真的对吴馨儿说:“姑奶奶,我姐说的是真的,她说帮我出学费,准能办到。我姐能耐可大了,她会帮着姥姥做生意,能挣大钱。”
  吴馨儿听的一愣,搂过悠悠笑道:“悠悠啊,怪不得他们都说你随姥姥,咱娘俩还真就只是脾气像。你要是学到了你姥姥挣钱的本事,那才是咱吴家的幸事。”
  人们还没从桂莲家散去,戏台上锣鼓家什就敲开了。“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传来,人们也顾不得议论了,赶紧往戏台那里跑。
  桂莲家和戏台就隔一条南北路,紧走几步就到了。临近村庄的人,已经有来到的。通往村里的三条道路,全是蜿蜒的人群。
  人们领着孩子,带着凳子,成群结队的相伴而来。上了年纪的老人,二三岁的孩子,腿脚不利索,就坐着地排车来听戏。
  经过今年一年,大部分家庭都购置了地排车。在车厢里放上被子,让家里的老人孩子围坐在里面,把凳子也放在上面。喂毛驴的用驴拉,没毛驴的人拉着也不算太沉。


第476章 台上热闹,台下更热闹
  戏台前面坐满了人,后来的人就站着。再晚来的要站在凳子上,扶着前排人的肩膀。
  简易的后台里,演员们在试装,吊嗓,练碎步,忙乎着上场前的准备,只待一击锣鼓,破声而出。
  剧团由于近二十年未演出,演员的年龄偏大,都步入了中年。可是化上彩妆,全身的行头穿戴停当,就显得英姿飒爽,俊俏迷人。
  今年春节的天气很冷,也不下雪,干冷。台上的演员们表演起来很辛苦,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后台连个取暖的炉子也没有。
  没过多久,大戏开始上演了。大幕拉开,生、旦、净、墨、丑悉数登场。台上的“小丑”,蹦来跳去的,真是有趣极啦!引得孩子们尖声高呼,兴奋的喊叫着。
  锣鼓敲得铿锵激扬,长调吐得回肠荡气,水袖舞得天花乱坠,筋斗一个接一个地打,把台下人看得连声喝彩。
  每当演到精彩情节时,看戏的人都会拍手叫好,不时还传来一两声清脆的口哨,演员越唱越来劲。
  引着台前的小孩子也眉飞色舞,指指点点。你是看懂了?还是真的看懂了?
  穿戴整齐的小青年纯粹是来凑热闹,他们站在戏台的外围,矜持的说笑着,眼神根本没在戏台上,像是赶来与姑娘约会似的!
  而坐在中间的爷爷、奶奶,平时老眼昏花,这会儿可真是精神抖擞。他们一个个看得特入神。剧情演到精彩处,他们会由衷地鼓掌;演到伤心处,他们又会黯然伤神……
  虽然十多年没唱过大戏,可是他们对戏文唱腔早已是烂熟于心的。这看戏的氛围,才是他们最爱的节目。
  那边厢青旦翘着兰花指,细数寒窑孤苦又一年;这边厢已是抹着眼泪,泣不成声。非得旁坐的一拳敲过去,才回过神来,眯着眼自乐一番。
  也有进入境界的,双目微闭,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和着戏台上的西皮流水。
  当然也有蹩脚的演员,不是忘了词就是跑了调,或是晕了台,手足无措得木在台上。
  台下的观众颇有点裁判员的味道,每个演员登台出场都要评头品足一番。台上的饰演包公的唱串了词,台下一连串的嬉笑怒骂。演红娘的灵巧动人,引得台下齐刷刷的伸长了半尺的脖子。
  台上演得热闹,台下更是沸沸扬扬,喧闹无比。四下都是摊贩。在地上铺快塑料布,上面堆着焦花生、炒瓜子、麦芽糖、果浅子(小糖人)……。
  捏面人的,吹糖人的,沾棉花糖的,买糖葫芦的摊子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五分钱一串小的,一毛钱一串大的。
  孩子们围着摊子,挑挑拣拣,大部分都买上一两样,高高的举着,满脸的笑意。
  也有卖麻花、烧饼和糖火烧的,还有炸肉盒和壮馍的。竟然还有几家买羊肉汤和丸子汤的,他们用高粱帛围了个棚子,大大的铁锅里,热汤沸腾,香味飘出好远,借此吸引人。
  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的玩具。虽然现在的玩具不多,就那几样,陶制的水鸡,彩纸的风车,砸炮,摔炮,玻璃球,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看戏,孩子们不是太喜欢,但他们喜欢看热闹,喜欢那种看戏的气氛。
  大人听戏,孩子们就满场子的跑,不时的撞到人。在大人们的呵斥声中,孩子们的嘻笑玩耍。
  有的小孩爬上了戏台,坐在戏台两边的角落,就近观赏。还有的跑到后台,偷偷的掀开帆布棚,看演员化妆换戏服,比看戏还过瘾,孩子们最好奇的就是这后台的世界了。
  上午的戏演到十二点才结束,有亲戚的被拉倒亲戚家里。离韩屯近的村,人们赶紧回家做饭,下午的戏到二点才开始。
  离韩屯远的,就在戏台边上买些吃食。羊肉汤二毛一碗,丸子汤一毛一碗,热汤随便添。
  大手的买烧饼肉盒,会过的买几个馒头,一家人要一份热汤,围着热腾腾的汤锅,倒也吃得暖暖和和,熨帖舒服。
  韩屯村的伙房也对外卖饭,二毛一份白菜炖肉,四个大保温桶里装满了热水,随便喝。
  伙房和餐厅里,都烧了暖气,即使不吃饭,也可以在这里取暖喝水,没回家的人们坐在里面,有的热得把棉袄都脱了。
  大伙议论纷纷,感到不可思议:“韩屯没分地比咱分开的过的还好,人家是咋干的?”
  “人家心齐啊,他们村小,都是一个姓,听说人家的干部也公道,能领得起来。”
  反而是韩屯村的妇女,在戏台前看了不到一半,刚十点就回家了,谁家都有几家亲戚,有的人家来了二三十个人,光是做饭就得好长时间。
  平时家里来人能凑合,这刚过年没几天,饭菜过于简单就说不过去了。韩屯村还真没人疼东西,就是得往里搭工夫。
  幸亏现在的人喜欢大鱼大肉,用大锅炖上厚厚的肥肉片,就能让亲戚心满意足。
  昨天,村里的伙房就开始蒸馒头,专门给各家侯客(招待客人)做准备。
  下午的戏从二点唱到五点,大部分人都回去了,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夜里天气凉,他们不敢听夜戏。
  夜幕降临,人们早早吃过晚饭提着手电筒,又去抢位置了。
  戏台上的灯也亮了,夜戏开始了。尽管有电灯,可是夜里的视线还是不如白天。因此夜戏一般都是文戏,以唱为主,剧团里的台柱子,都会在晚上出场。
  初六七的晚上七八点,皎洁的月光洒在戏台上,和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描写的“疑心是画中的仙境,飘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是那么的相似。
  夜深了,大戏结束了,大家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欢笑声久久地回荡在乡村的上空。
  尽管村里这么多年没唱过大戏,韩屯村的肉食厂和服装厂,还是和往年一样,在正月初六,就开班了。
  本来村干部商量着,今年村里请了大戏,让大伙好好的轻松几天,过了十五再开班。
  可是大伙不同意,肉食厂一天五万多的收入,人均150多元的收入,跟其他村一年的收入了,大伙都舍不得这个钱。


第477章 宝景的拜师宴
  服装厂是年前就定好的开班日期,别的服装厂都在这天来领活。韩屯村的妇女除了上班,还得忙着招待家里的亲戚,今年这个年过得,比平时都忙。
  韩玉峰过了年就出去学习了,援朝舅舅给他联系了临水郊区的温室蔬菜种植专业村,他一心的学习新技术,连戏也没心看了。
  村里唱戏,韩屯村除了老人和孩子,还真没人有时间看戏。要不是晚上有夜戏,村里的戏,简直是给别村的人唱的。
  本来韩屯村请了六天的戏,二爷自家拿钱请了一天,是宝景拜师的戏。
  最后一天也是正月十二,吃过早饭,二爷准备了一桌供,在村里请的二十多个人做见证,给宝景举办了正式的拜师仪式。
  在天爷的神位前上了供,宝景跪在吴卫华跟前,喊着:“师傅”,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二爷还准备了拜师宴,把全村人都请到了。他家的亲戚也都来了,来祝贺宝景拜师。
  宝景的拜师宴,也是“三八”挂四个大件的席面,比照着韩道伟家候新客的酒席做的。二爷在提前一天杀的猪,特意多准备了十桌。
  不光是给剧团送了四桌,还因为各家都住着听戏的亲戚,大人顾及着面子,当然不会跟着坐席。可孩子们不管这些,听到能坐席,都高兴的不得了。
  二爷家的酒席摆在学校的教室里,餐厅给听戏不回去的人留着。那些中午没回家的群众,可是过了眼瘾,对二爷摆的席面赞不绝口。
  宝景拜师以后,二爷和悠悠家,算是真正的扯上了关系。本来,跟着姥姥卫华该叫宝景表爷,可现在反过来宝景比卫华矮了一辈,宝景成了昊昊他们兄妹的大师兄。
  二爷非常较真,不仅他自己喊卫华老弟,还让昊昊他们改了口,叫宝景师哥。
  不过姥姥和妈妈,还是按照原来的辈分叫,听姥姥说:“这叫亲不压族。”
  连续七天,听戏的是越来越多,一是这么多年,韩屯是附近村庄第一个唱大戏的。二是大卫的关系,大家看戏也看大卫。
  金发碧眼的大卫,比戏更吸引乡亲们,特别是大卫还会说这里的方言,态度也好,还会拍电影,他举着录像机不止是录,还放给大伙看。
  人们头一次看到自己的录像,都稀罕的不行。再来听戏,都在家打扮的干净利落,谁也不想让自己留下个邋遢的形象。
  大卫是过瘾了,可把迪迪他们几个烦透了。外国鬼子听豫剧,和听天书不差啥。
  村里的孩子绞尽脑汁,给他普及豫剧常识,关键是孩子们也不懂豫剧,得时刻请教村里的老人,有时自己弄明白了又不会翻译。
  还是吴馨儿帮了孩子们的大忙,她成了孩子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好多的翻译技巧。
  韩屯村的孩子,跟着大卫学了一口标准的伦敦音,多年来一直得意非凡。
  他们每次说起来,都忍不住的笑,想起来当年帮大卫翻译豫剧的事情来。
  大卫也颇有收获,他最喜欢的一句唱词就是:“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还真有几分豫剧的韵味。
  后来,他和班主混熟了,竟然扮了个包公妆,来来回回就会那一句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这一切凑合起来,正是一场乡味十实的盛事。
  一场戏唱下来,曲终人散后总有一段段佳话,在房前屋后、村头街尾流传着。有的角色忘了词,有的角色掉了板,其实并无褒贬之意,只不过乐于其给生活增添的那抹色彩。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三了,这里的忌讳是正月十三不干活。“正月十三阎王祭,干啥啥不利。”
  剧团这天是不开戏的,十五过后,他们还接了其他村的合同。
  不然村里可不是只续一天的戏,村里想续戏的人多了。
  大卫知道能续戏后,就想着续几天,可时间不凑巧,只好作罢。懊恼过后,大卫很快就想了个好主意。
  “馨儿,我们以后每年都回来过春节,乡村唱大戏太有趣了,我下次多带些录像带,一定得录个够!”
  临近正月十五元宵节,戏台旁多了几个卖烟花爆竹的摊子,孩子们喜欢的烟火开始热卖。买归买,家长们可是看死了孩子们,怕他们引起火灾。
  每天的晚上,在戏台的边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放烟花,现在生活好了,买烟花的钱,家长们还是啥得的。
  大卫起了孩子心,每天都买一堆烟花,带着孩子们放着玩,把村里的孩子喜得蹦高。
  吴馨儿看他喜欢,就拿出来五千元钱,捐献给村里,让村里在元宵节举办一次烟火晚会。
  听舅姥爷说,自六六年以来,就没听说有举办烟火晚会的,韩屯村也算是头一份。
  正月十二,在开戏之前,舅姥爷就把村里举办烟火晚会的事情,宣布了出去。大家看着大卫,一齐对他伸大拇指,齐声的喊道:“gogogo”
  大卫抱拳答谢:“同好!同好!”,周围的人都笑抽了。
  听完十二晚上的夜戏,正月十三的上午,各家的亲戚就回去了。
  韩屯村的生活本来就好,又是在年节,各家的饭菜都很好,天天不断肉,亲戚们都满意极了。
  现在农村的粮食富足了,吃白馍也不成问题,可是吃肉还是紧张。就是城镇的工作人员,一个月也吃不上几次肉。
  韩屯村待客天天有肉,在亲朋好友中落了个好名声。可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也有不知足的,“高高三”的岳母就是一个。
  兰英的娘家离得远,初五“高高三”专门借了村里的拖拉机去接的她。
  回来的时候,她老人家竟然把四个孙子都带来了。大的十二岁,小的才二岁。
  兰英看见了,就对她娘说:“您这是来听戏,还是给俺嫂子看孩子,领着他们四个,你咋有空听戏。
  我不是让宝贵给你们说了,村里的事情多,我还想让你帮着看几天孩子。您老人家倒好,给我招了这么些麻烦。
  村里的服装厂明天开工,我得给大家放活,别说做饭了,都不一定顾上吃。
  您带着着四个孩子,也没法做饭,要是去食堂吃,让别人看见,您不脸红我都显骚的慌。
  娘啊,您和俺嫂子一年到头的给俺们要东西,俺和宝贵俩没说过二话,这让您给帮几天忙,您再不当家,也得给俺嫂子说道说道。”


第478章 还是闺女好
  她娘撇了闺女一眼,不瞒的说:“你还当姑姑的,村里唱戏娘家侄子来听,那不是应当应份的。还不如他姑父,二话没说,开车把俺娘们都拉来了。”
  兰英掉头对着宝贵来了:“去的时候咋着给你说的,村里的伙房人手紧,咱娘没空看孩子,接你大娘来帮着看孩子。你倒是会落好人,把他们都拉来,还能给咱们帮啥忙。”
  “高高三”耷拉着脸,无奈的说:“我去了就把话说明白了,本来想着只带俩大的来,谁知道嫂子把四个孩子都抱上了车,大娘也接着了,我还能给撵下去。”
  兰英还是气不顺,无好气的说:“都是你臭显摆,早知道我自己骑车子去接,最多跟来一个。”
  “小老妈妈”正好来看亲家,听兰英说的不好听。就笑着骂道:“你这孩子,看见自家娘,亲的连话都不会说了。老嫂子,咱自己的孩子自己明白,兰英她就这脾气,有口无心的,您别给她一般见识。
  孩子们轻易不来,你给我好好的招待着。你只管忙你的,让你姐她们看孩子做饭。”
  兰英娘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小声的解释道:“亲家,孩子们这不是和她姑姑亲吗,看见他们姑父去了,都慌着往车上爬。”
  兰英脾气上来,对亲娘也不留脸:“您老人家就别遮着了,大的往车上爬,这两岁的也会爬车。”
  “小老妈妈”看她犯了二虎劲,就赶紧告辞:“兰英,赶紧进屋去给老嫂子收拾床铺,我先去做饭。”
  临走还不忘把儿子喊上:“宝贵,你去磨坊把咱家的面驮回来。”她怕儿子守着,亲家面子上不好看。
  兰英的侄子们,看到家里就剩姑姑自己了,就翻了天,进屋翻箱倒柜的乱翻一气。
  为了招待兰英的娘家人,宝贵买了好多的零嘴,都放在堂屋当门的桌子上,几个孩子看到了,抢着往自己口袋里装。
  身上的口袋装满了,那个大的看到条几上的电视机,上去就拧按钮,嗑碴一声,把按钮拔了下来。
  兰英看到,急得上去就是一巴掌,心疼的骂道:“你个死孩子,手咋那么贱,就不能老实呆着,来了就祸祸东西。”
  这孩子就是皮,可能看自己把东西弄坏了,也有些害怕,吓得往他奶奶身后直躲。
  兰英娘不干了,张口就骂:“你个死妮子,还上脸了,刚才守着你男人和婆婆,俺不给你一样。
  你个窝囊废,那坏脾气都照着娘家人使了。男孩子哪有不淘气的,给你拧下来怕啥,再安上不就行了。
  你自己长这么个好模样,找宝贵这样的矮矬子,他们家不得高看你一眼。多值钱的东西啊,看吧你心疼的那样。
  这可是亲侄子,咋啥得下这狠手。乖乖啊,咱不怕,奶奶给你做主,你姑姑不敢打你了。”
  兰英可不惯她们那臭毛病,从老娘的身后把大侄子拉出来,在屁股上又拍了几巴掌。
  边打边说:“以后在一起吃饭,都给我老老实实的,不准抢饭吃,也不准打闹。要是不听话,我就让你们姑父,把你们送回家去。”
  听到说吃饭,其他的孩子一起嚷嚷:“姑姑,我要吃肉,有肉吗?”
  看到自己侄子的馋样,兰英也心疼:“有,你们要是听话,姑姑天天让你们吃肉。”
  接着就问她娘:“娘,俺过年给您们送了三十多斤肉,咋没舍得让孩子吃,看把孩子们馋的。”
  老太太苦笑着说:“你还不知道自家嫂子的脾气,你们前脚走,后脚就给她娘家送去了一多半。
  家里就剩下了十多斤肉,还得候客,那里舍得让孩子们放开了吃。”
  兰英听了她娘的话,气的大喘气。恨恨的问她娘:“您和俺哥也不管管她,老人孩子都不顾,一心的顾她娘家。”
  她娘为难的说:“你又不是不知道她那性子,当初咱家穷,我一个人带着你兄妹俩。
  她能嫁给你哥,那是咱家求来的,俺们哪敢管她,进门就连着生了四个儿子,成了咱家的功臣,这脾气可不越来越大了。
  你也是个命苦的,连着生了俩闺女,又赶上了计划生育,要是像你嫂子那样,哪怕就俩儿子,在婆家也长势,还能多帮衬些娘家。”
  兰英最烦人家提她生闺女的事,就是亲娘也不行:“您老人家这是咋说的,俺生闺女咋着了,俺婆家没人多嫌(讨厌),反而是您这当亲娘的看不上了。
  再说了,俺帮衬你们的还少,那一年不得几百块钱,比人家订婚的彩礼都多。
  您虽说生了俺一个闺女,比年年出嫁个闺女都上算,还不用陪送嫁妆,还想让俺们咋着。
  娘啊,您老既然来了,就带着孩子安生的听戏。可别没事胡咧咧,说啥闺女儿子的事,不然我给您急,到时候别怪我不给您留脸。”
  说完,她进里屋拿出三十元零钱,递给母亲20元,俩大点的侄子,一人5块。
  “娘,您拿着这些钱,听戏的时候给孩子们买些吃的玩的。俺没空管你们,别光让俺孩子的姑姑买,你也多少的买点,面子上好看。
  这几天都得她们做饭吃,一样的亲戚,人家可该不着伺候你们。”
  转过头又嘱咐侄子:“你俩大了,把钱放好了,买东西别光顾着自己,也给弟弟妹妹捎点。”
  现在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才29。50元,30块钱真的不少了,再说了,总共六天戏,每天5元钱的零花钱,可是不算少了。
  兰芝娘看到闺女给钱,喜咪咪的接过来,小心的装到里面衣服的口袋里,还不忘嘱咐俩孙子。
  “把钱装好了,嘴里也严实点,别说是你姑给的。”
  兰芝听的哭笑不得,给她解释:“娘,这倒是不用,这零钱就是宝贵换的,专门给你们准备的。”
  电视坏了,兰英也没收拾(修理)。宝贵回家知道了,就找工具修理,被兰英拦住了。
  “坏了正好,省得惹气,要是几个孩子看了电视,走的时候得闹着抱回家。”


第479章 糊涂
  宝贵说她:“你傻了吧,你娘家村里没通电,抱回去有啥用。”
  兰英还是不让修:“那他们看上瘾了,住下不走咱咋办,你还是消停着点好,别没事找事了。”
  兰英娘吃过晚饭,在亲家家里看了会电视,回家就催着女儿:“兰英,你找人把电视修上啊,咱在家看多好,在你婆婆家,你侄子都没看不过瘾,怕耽搁他们休息,俺硬把他们拽回来的。”
  兰英说她娘:“您老人家咋想的啊,这电视是随便修的,咱公社里就会修收音机,录音机县里都没人会修,电视得捎到南方去修,来回得好几个月。”
  老太太这才知道孩子闯了大祸,嘱咐闺女:“那你可给侄子瞒着些,别说是侄子弄坏的,就说是你自己弄的。”
  兰英没好气的回答:“您也知道不好意思啦,就是孩子们弄坏的也没啥,不过往后您费点心,看好他们别再闯祸。
  咱自己的咋着都好说,要是弄坏的别人家的,就得赔给人家,那可不是小钱。”
  老太太听闺女说的难听,也无好气:“知道了,看你那小气扒拉的样子。”
  开始两天,兰英的嘱咐加上5元的零花钱,再加上刚到新地方,不太熟悉,几个孩子还算听话,就是在饭桌上吃相难看,抢吃抢喝,专挑肉吃。韩屯最不缺的就是肉,见他们爱吃,“小老妈妈”每天往家买5斤肥肉。
  俩大的见啥买啥,还只卖自己的,惹的那俩小的哭闹不止。
  兰英的俩闺女也跟着要,这俩虽然是闺女,一家人看着可宝贝着那,就没受过一点屈。
  “高高三”的俩姐姐和两个姑姑,来时都带着孩子,看着他们连吃带玩的买,也眼馋。
  她们姐俩争着出去给孩子们买,所有的孩子都得有。那俩大的胡乱买,姐俩一天花出去十几元。心里舍不得,脸上就有些难看。
  兰英娘一分也舍不得花,孩子再闹她也不动弹。口袋里家装满了闺女买的零嘴。不花自己钱的东西她倒是大方,不仅给孩子吃,还不住的让那姐俩吃。
  俩孩子刚两天就把钱花光了,他们看到姑姑给奶奶钱了。就给奶奶要,老太太可是不舍得,就教着孩子给姑姑要。
  兰英开始没注意,一块二块的随手就给了。不过一天几次的要,兰英也烦了。就对她娘说:“娘,您也管管俩孩子,谁家的孩子这么个花钱法,得多大的家底,才能供得起他们。”
  她娘看孙子娇贵,反而护着孩子:“你还当姑姑的,娘家离得远,你侄子一年在你家住几天,在家没见过好的,这见着好吃的好玩的,那个孩子不眼馋。
  再说了,也没啥值钱的东西,三毛两毛的,看你那小气样,气(小气)绝户,气绝户,怪不得光生闺女。”
  一句话把兰英的火拱上来了,她气得挑脚,可是对方是自己的娘,除了跳脚还真没办法。
  气得话都说不利落了:“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