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惊雷逐鹿-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各种米豆食材。

腊七这晚,已经剥果淘米、洗净器皿,准备停当,下了粥料熬煮。熬粥所用铁锅极大,直径一丈二尺,一锅容米二十石,干果百斤,足熬十大锅,所用石炭、柴火不知凡几,终夜经营,要到腊八天明之时粥熟,除祀祖供佛之外,便是分馈袍泽亲友了。

作为福利会公推的理事主持人之一,成彦雄在公事之余,对会务也是当仁不让,天方四更,就已经出现在福利会的祀庙。

这祀庙里面供奉着许多战死士兵的神位,同时也是福利会会友的聚议会商场所,且请得有几个可靠的和尚、道士在这里看管香火,洒扫庭院。

由于帝国之内三教合流日趋流行,佛寺有道士,道观有和尚都不奇怪,而福利会请几个和尚、道士住持,看管祀庙香火也不过是当下见怪不怪的风俗罢了(祭祀本是儒家所重,祀庙宗祠中本来不用僧、道之徒的)。

在灯笼的朦胧灯火中,成彦雄领着两个伴当随从,在住持和尚的陪同下,转到香积厨下看看腊八粥的熬煮情况。

祀庙的香积厨虽然大,不过十口巨型大铁锅仍然不可能容纳,都是在香积厨外的庭院垒灶燃火熬煮,成彦雄还没进到香积厨的院子,就已经闻到一股子香味。

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核桃仁、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熬煮,盛入碗中时则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塘、葡萄干等果品点染。一般人家多半是从米行粮店买配制好出售的“腊八米”(将芸豆、豌豆、小豆、红豆、绿豆、小米、糯米、高粱米等掺到一起,又称杂豆米),买回后加上红枣、栗子之类就可熬煮,熟后加红糖、白糖、玫瑰或甜桂花调味即可。

好的腊八粥煮熟后,应雪白剔透,香味宜人,成彦雄远远的闻到香味已然暗暗点头:只闻粥香,就知不但粥料上佳,绝无短斤缺两以次充好之事,且看火候的人也未偷懒,这大锅粥的熬煮可不是那么容易,稍有懈怠必定是一股子的烟火糊味,只有尽心尽力才能熬得出这一大锅的香粥。

“八宝粥都准备好了吗?”

腊八粥的上品,就是在特制的粥盒里铺上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等等,俗称“八宝粥”,用来招待一些重要来宾当是不可缺少之物。

“你老但请放心,不但八宝粥准备好了,渍白菜还有腊八蒜都全部齐备,贫僧保证不会误事。”住持和尚一边走一边回答。

渍白菜是刚入冬时渍腌的,风俗是腊八这日若送人腊八粥,必以一坛子腌渍白菜为副;至于“腊八蒜”,也是赠送之物,一般人家在腊八这日将选好的蒜瓣去皮放进小醋坛,封闭腌渍,称为“腊八蒜”,送人或自家食用,要一直腌渍到新年,吃饺子时启坛连醋带蒜盛入食碟佐餐,醋蒜俱香,引人食欲,而福利会要送出的‘腊八蒜’,自然都是向商家定购的,按时下风俗准备在集会上赠送给会友来宾。

因为是福利会成立后,这还是第一次全员集会,今儿到场的除了这些安置在凤翔府的袍泽兄弟外,还将有不少凤翔府的官吏乡绅贤达爵士前来观礼,这送人的东西,自然不能马虎,成彦雄总须过问一下。

前前后后看了一通,对腊八聚会的一应准备还算满意,成彦雄也就罢了,想着应该不会有什么纰漏了。

对于曾出生入死的战士,现在所求不过是在平静中缅怀一下往昔的铁血岁月,然后继续平静的过日子而已,大伙儿能在这样的腊八聚会上有个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而对这样的一个聚会,凤翔府的地方人士,无论是大姓豪强、缙绅爵士,还是贤达名流、农牧工商,都还是相当重视,心情却也很复杂。

毕竟西北幕府设‘军民分爵’,以军功爵最为尊崇,无论是世袭爵位,还是不世爵位,又或是西北幕府‘别出心裁’特别设立的军士职爵,其影响力和地位都已不是地方上可以小觑的,福利会的会友中很有几个因军功而授封的高级爵士,这些人说话是可以‘通天’的,而且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还担任着一定的官职吏职,遍布于凤翔府各州县城乡,已然隐隐成为地方上的一股新生势力,有西北幕府以及众多军中袍泽作后盾的新势力,现在有了这福利会做纽带更是如虎添翼,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对凤翔府原有格局的冲击。

因之,袍泽福利会虽然成立时间并不长,而且主要是由一些伤残退役士兵组成的会社,整个凤翔府的缙绅名流还是都应允了届时前来观礼,尽管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在心里并不很瞧得起这些莽勇武夫,尽管他们对‘武夫当政’‘贱民腾达’的现状很有些不满,尽管他们对主政西北的当朝侯爵有这样那样的啧啧怨言,但时势如此,胳膊怎拧得过大腿?不管有多少不满,有多少轻蔑,有多少烦言,他们都还是都答应了到时莅临现场观礼。

面对这样的情势,成彦雄在觉得倍有面子的同时,也不敢马虎,他自己丢脸事小,可不能丢了福利会的脸,不能丢了军府的脸。

冬十二月初八,天色大亮。

凤翔府城竟然万人空巷,车马轿子以及蜂拥的人群挤满了驿道,一直蔓延到祀庙门前,其鼎沸欢腾之声,使文庙大典都黯然失色。老人们都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

祀庙之内,福利会的所有会友天刚亮的时候就已经早早拜祭过了,现在是凤翔知府、凤翔府守备军团节度等文武官员缙绅爵士们在拜祭神位,焚香上供。

等到官吏缙绅们陆续走出神堂,祭祀一完,这时间已然不早,该是分享腊八粥的时候了,一时钟鸣乐动,人人欢欣,人人开动,品尝起腊八粥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古老秦川的古老战歌,慷慨激昂、义勇血性的铁血战歌又一次回荡在秦川山水之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千人唱来万人合,激动的人们,纯朴的人们,都忘记了身份的尊卑上下,全情投入到激情的歌声,直唱得人豪情满怀,直唱得人热泪盈眶,这是何等气势磅礴的西北‘花儿’啊,几千几万十几万人的引吭高歌,又何止是响遏行云可以形容?

是啊,这秦川之地,无数世代以来,经历了多少苦难,经历了多少磨折,有多少秦川子弟就是吼着高亢激昂的秦音秦腔,在铁与血,剑与火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以强劲韧性,以巍巍霸气,君临天下万方,杀不绝,烧不断,如此强势,如斯强势,奠定中土帝国万世之基,秦川水土养育的曾经是多么强悍绝伦的一群,就是秦川儒生也与别处不同,更加务实,更认死理,在质朴憨厚之中自蕴一根天生倔强的韧筋,自有一股与生俱来的二愣子脾气,义勇血性一旦被激发出来,汇成洪流,必定势不可当,古老的〈秦风无衣〉见证了秦川最强悍和最光荣的时代,也见证了最残酷的时代,也许是强汉盛唐的空前辉煌蒙蔽了秦地人的眼睛和心灵,秦川人沉寂得太久,也封闭得太久,这种勇武已经在岁月蹉跎中失去了太多文明的光华,失去文明内涵的勇武只是蛮勇,而光凭蛮勇无法争胜啊!

然无论如何,当帝国的心脏难以承担帝国之重,不得不向东移向南移,当秦川河陇通西域之路因为种种原因不再畅通无阻,逐渐闭塞起来的秦川也就日益贫瘠了下来。

已经沉寂了多久?怅然若失的秦地之民已然难以确定,而郁滞于心的勇武劲悍也就只能在高亢激昂的歌声中缅怀过往的辉煌岁月,这心不甘,这血不愿,唯有放歌于天地间,寄托在与贫瘠、与风沙、与苦寒抗争而不屈的心声中,让那压抑太久的萎缩之心尽情伸展,尽情发泄,这仍然是秦风,永远高亢,永远激昂,这是秦人的勇武壮歌,虽然憋屈,却是傲然。

如潮的歌声总有退潮的时候,当祀庙内外的歌声渐渐低徊之时,在远处却传来雄壮激昂的慷慨放歌,声震长空!

“是〈无衣〉!”

“是〈无衣〉啊!”

人们开始骚动,刚刚平息的热血激情又开始上扬,然而那雄劲豪壮的歌声虽然是千百人齐声唱来,那气势却如山如岳,似海似洋,如同海啸狂澜一般汹涌而至,淹没了祀庙内外的十几万人,这是何等的霸道强势,谁又有这么强横的威势?

旌旗矛枪如林,西北幕府那独树一帜的帝国黄金团龙旗、雷字大纛、金刀牡丹旗出现在遥远的原野中,沿着驿道缓缓压来,在空旷无比的收割过后的平原上,显得特别的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平虏侯!是平虏侯!”

“平虏侯爷来了!”

……

绵延不绝的欢呼,如狂澜波涛般席卷!

车内的雷瑾稍稍有一阵茫然,欢呼赞颂令人眩晕、陶醉、喜悦,庶民百姓的夹道欢呼对于上位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褒扬,纵然浅薄,却是一种真实的愉悦。

然而,这真的是对自己的顶礼膜拜吗?雷瑾冷冷一笑:利之使然也!他们膜拜的不过是他们想象出来的霸主、救世主或者圣人什么之类的玩意儿。要么是能给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利益的,他们期盼着的那个‘明君’;要么是比较而言只给他们以最小伤害,能够让他们勉力承受和忍耐得起的,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仁主’,说白了,这种膜拜在本质上与膜拜寺院里的泥塑佛像、泥塑菩萨像差相近似,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个较为虚幻,一个较为现实罢了。总之,乌鸦得势也是凤凰,落毛凤凰反不如鸡,势不可失啊,是谁说的来着,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其实应该是不可一日失势才对。譬如自己一旦失势,还能忠心耿耿毫无怨言的跟随自己的又有多少呢?那时有一半肯跟随就不错了,不弄个众叛亲离的结局就已满足了!

雷瑾自嘲的当儿,他乘坐的马车已然在护卫亲军骑士的扈从下,直接在祀庙之外停了下来。

所有文武官员和有封爵的爵士都已经在祀庙前排班序爵站定,雷瑾一下马车,所有官员爵士都长揖到底,再拜致礼,而祀庙内外的士兵和庶民都已经跪拜在地。

雷瑾拱手还礼,又作了个罗圈揖,“诸位,起身吧!”

话音未落,一片高呼如狂澜一般几乎将雷瑾的声音淹没:

“平虏侯万岁——!”

“万岁——!”

雷瑾又连连罗圈作揖,尔后在一众文武官员和爵士们的簇拥下步人祀庙,上三牲,祭拜如仪,这些祭祀上供都是路上已经准备下的,这时正好派上用场。

没有人想到西北都督,平虏侯会出现在这里,府县的地方官员没有想到,福利会的伤残士兵也没有想到,祀庙内外汇集的士民百姓都没有想到,事实上福利会的伤残士兵没有想到的东西太多了,譬如成彦雄就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凤翔府士民,会从城乡各处四面八方汇集到祀庙之外。

在肃穆的神堂上祭祀完阵亡将士的神位,雷瑾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瞰着阶下列阵的一干伤残士兵,这些曾经征战沙场的勇武战士,不管是缺胳膊少腿,还是瞎了聋了瘸了,都尽力站好,虽然伤残,却仍然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森然煞气。

雷瑾没有说话,快步走下台阶,亲自从侍从护卫手中抱过酒坛,一碗碗的给这些百战余生的伤残士兵斟满大碗的烧酒,天地间无比的安静,只有来回奔跑搬动酒坛子和酒碗的护卫跑过时带出的疾风,酒在瓷碗中流动的细微声音。

所有的人都在刹那间知道,都督大人要给每一位到会的伤残士兵亲自斟酒,这可是几千人啦。

时间在流淌,天地一片寂静……

直到所有的士兵都手捧一碗烧酒,雷瑾这才缓步穿过几进庭院,每个庭院内的护卫和伤残士兵都保持着严整的军容,奇迹一般,祀庙外的士民也是鸦雀无声,在这么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天地间似乎只有雷瑾移动的脚步声、倒酒的声音,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声音。

雷瑾重新走回到神堂前那高高的台阶上,然后举起一大碗烧酒,气凝丹田,声闻四野:

“英勇的壮士们:你们是我天朝上国的骄傲,是我平虏军的骄傲,也是西北父老乡亲的骄傲!你们为着西北的父老乡亲,为着西北再不受异域外族侵略袭扰,为着西北的太平安乐,拚了命,流了血,缺了胳膊,少了腿,有的瞎了,有的聋了,有的瘸了,浑身是伤,但你们的血不会白流,西北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你们,西北幕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都是我西北的英雄!你们,还有神堂里战死的这些兄弟,我们的好兄弟,都是英雄!

相信我,本侯绝不会让我们的英雄流血再流泪!

西北幕府一直在寻求办法,我们也找到了一个办法,而我们的袍泽兄弟成彦雄,他也帮助西北幕府找到了一个好办法,本侯确信,有了这两个法子,可以让所有为了西北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再无后顾之忧,过得快乐一些,再快乐一些!

为了西北父老乡亲的太平安乐,为了平虏军战无不胜,为了所有的英雄们平平安安,本侯敬壮士们一碗酒!”

说完,雷瑾一饮而尽,长揖再拜,这在一个侯爵而言,位尊者给位卑者行此揖拜之礼,是违反礼制的举动。

肃然列队的伤残士兵热血沸腾,唰的全体跪倒!

成彦雄拔出随身短刀高喝:“歃血——!”

所有跪倒的士兵齐刷刷拔刀一割,鲜血滴入每个酒碗。

举起血酒,成彦雄激昂立誓:“战士报国,赴汤蹈刃!不负侯爷,不负西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

“战士报国,赴汤蹈刃!不负侯爷,不负西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

庭院中的士兵纷纷举碗饮尽血酒,一齐将碗摔碎!

如同潮水一般,“战士报国,赴汤蹈刃!不负侯爷,不负西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的声音,还有酒碗碎裂的清脆声音迅速响彻整个祀庙。

“战士报国,赴汤蹈刃!不负侯爷,不负西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

骤然之间,不但是这些伤残士兵热泪盈眶,所有在场的文武官员以及护卫亲军的护卫都无不深受感染和鼓舞,也齐声吼道:“战士报国,赴汤蹈刃!不负侯爷,不负西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

万众一心的同声吼叫,犹如山呼海啸,震动四野,令人热血上涌,雷瑾低喝一声,“走!”

团团一个罗圈揖,雷瑾大袖一挥,大步行出,在无形当中雷瑾已经巧妙地通过此次腊八祭祀,进一步的巩固了自己领袖西北的地位,强化了自己西北保护者的的形象,权势更加膨胀,对于普通士兵们来说,这样的最高统帅是值得他们不惜用生命和热血誓死追随和捍卫的。

快到祀庙大门时,两个年青人推着一辆轮椅车过来,一位没有双腿,双臂也剩下上臂的中年人坐在车上,穿的是帝国官军的红胖袄,戴了个红缨毡帽,这是普通边军士兵的装束,雷瑾以手势止住了护卫们的阻拦意图,让轮椅车穿过护卫,近得身前,两个年青人已经以跪拜大礼参拜如仪,雷瑾虚受一礼而罢。

而轮椅车里这位纯朴的士兵,显然是听到了雷瑾刚才说的那一番话,硬是要求两个年青人搀他起来向雷瑾行大礼,其他人已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知道两个年青人是这个伤残士兵的同族兄弟,显然这个失去四肢的伤残士兵,退役之后一直是靠他的同族人照顾。

雷瑾按住了这位失去四肢的士兵,这个礼自然是不能受的,几句话问下来,雷瑾已知道这位叫范大牛的士兵住在离凤翔府不远的村寨里。又问了福利会的几个主持理事的人,知道祭祀、分食腊八粥已完毕,后面也没有什么活动了,若不是雷瑾半途赶来,或许这会儿大家伙已经陆续返回了。

雷瑾便说道:“你们都各自忙自己的吧,本侯送这位范大牛兄弟回村寨。”

“使不得,使不得,侯爷,小人怎好让侯爷这样的贵人送,那会折了小人阳寿的。”范大牛那是再三不肯,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雷瑾见状,也知道这勉强不得,只得吩咐一队护卫护送着范大牛回村里,放弃了自己亲自送范大牛回村的念头,毕竟这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动罢了。

车声辚辚,蹄声远去,士民百姓漫山遍野的欢呼,“万岁”淹没了山原城池。

——————————————————

2006。2。28发布

第四章 都督破旧立新规  国公匿藏图再起(上

长安。

秦王府城。

秦王府内不但有宽阔的校场,还有好几处宽阔的车马场,广智门(北门)内附近就有一处。

秦王府这处停放车马轿子的场地,是一处松柏环绕的大场地,有一队铁血营士兵专司守护,另外有十多名仆役专司照料车辆马匹轿子,安顿来客的车夫轿夫仆从。

来秦王府的客人都不是等闲庶民,无一不是轻车舆轿骏马,这场院本就留得极大,在西北幕府堂而皇之占据秦王府城大半殿堂房舍作为发号施令的衙署之后,更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每日来往进出秦王府的官吏军将缙绅商贾川流不息,王府四个城门,其附近停放车马轿子的车马场也就总是繁忙,到了晚上这里更是风灯高挂,通明如昼,各色人等的车马轿子进了场,即被侍从仆役引领到不同位置稳妥停放排列。

按照惯常规矩,来衙署办理公事的人一般都在进了王府城门后下车步行,由仆役驾车抬轿牵马进入车马场,安顿车马轿子等候主人。车马场有专为来客仆役而设的房舍,侍从仆役或进食饮酒,或博彩玩乐都无不可。

车马场的仆役们则刷车擦车,洗马喂马,偌大一个车马场竟是日夜人影如梭,骏马嘶鸣,几乎没有闲的时候。

现下,耳听得蹄声得得,一队精悍的骑兵已经引领着一辆轻车穿过城门洞,直向车马场驶来。

驾车的车夫显然是个中熟手,也不见他有很大的动作,只是两缰轻摇,偶尔一声低喝轻叱或是口哨,马车便始终平稳飞驰。

“吁!”车夫轻抖马缰,马车已经缓缓减速,停在了车马场之前。

守护秦王府城的都是长安守备军团的佥兵和铁血营的士兵,而这车马场轮值的铁血营士兵和侍从的仆役更是眼光毒辣,自然都看出来了,这驰来的车马来历不凡。

何况那马车两翼扈从的骑士明显是铁血营精锐的雪獒骑士(铁血营中专职护卫重要文职幕僚和官吏的特殊骑士,与一般的铁血营士兵不同),能配属雪獒骑士扈从护卫,这只有西北幕府的高级幕僚和文官吏士才能享有的权利,不用说也知道乘这马车而来的人是不能怠慢的,因此早早的就列队而出。

马车帘子一动,刘卫辰从容下车。

刘卫辰穿着正三品武职冠带服色,这是因为刘卫辰虽然已经被授予了‘功封一等轻车都尉兼又一云骑尉’的爵,但并不是正式官职,所以作为雷瑾的文职‘私人幕僚’,他亦只能按爵级着三品武职服色,这不免有些不伦不类,却是无可奈何。

车马场带队的铁血营队正见眼前的这些雪獒骑士他明显是一个都不认识,就是只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必定是西北幕府两大长史之一的刘卫辰长史大人到了,另外一位主持长安政务的长史蒙逊大人,天天从秦王府进出,蒙大人身边的雪獒骑士他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而眼前这位步下马车的大人肯定是西北的大人物之一——长史府的另外一位长史了。

刘卫辰下了车,打量了一下富丽堂皇殿堂深广而略显萧瑟的秦王府,乍然看去,秦王府已全然不见长安暴乱时的战火烽烟痕迹了。

自从雷瑾指示长史蒙逊经营长安,‘行军府’、‘行长史府’、‘长安监察院’、‘长安审理院’相继在长安设立,长安与武威一起成为了西北的两大军政中心。

而作为军府和长史府的分设衙署设立在长安,可以说相当于在武威之外设立了一个有实无名的西北‘陪都’,长安的‘行 军府’和‘行 长史府’对于西北幕府南控汉中、四川、贵州以及云南,北镇延绥、河套,东扼潼关、武关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着力经营长安,但不是把西北幕府大张旗鼓的搬到长安,一则这跟雷瑾念念不忘的西征大计有所抵牾,西征即便是以武威为中心,雷瑾都觉得有些远了,何况是长安?但关中、延绥、四川、贵州又势必不能不顾,经营长安自是形势的需要;二则,在秦藩势力近于完全瘫痪,梁永的钦差太监衙门烟消云散,延绥镇也在西北铁骑的冲击下易帜,流民军更是剿灭得干干净净,再没有什么势力可以制约雷瑾的情形下,西北幕府并不大肆搬迁,与朝廷中的一些怀有敌意的朝臣派系便尚有转圜之余地,不致于过于刺激某些朝臣的脆弱心脏,横生枝节。这一切,都是雷瑾与一众幕僚部属苦心算计推敲过后,才决定下来的策略。

‘行军府’、‘行长史府’、‘长安监察院’、‘长安审理院’设置在了秦王府,关中原来的一大批文武官员被一股脑儿扫地出门,全部被撵到武威并半软禁了起来,新起的一大批年青官吏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关中延绥为之气象一新,迅速走上正轨。

如今的秦藩王室,已经无复往昔凌盖关中的威势,王室成员瘫的瘫,死的死,痴的痴,虽然还在这王府后面住着,其实就和软禁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四川蜀藩王室日子好过。

想着侯爷越来越视龙子王孙如粪土的态度,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举措,刘卫辰并不以为然,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目前西北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如此做派显得有些过头了,但现下他也只有一声喟叹而已,这位侯爷如今志得意满,有些逆耳之言已是听不进去。刘卫辰清楚,这世上只有事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在一些事情没有发生以前,进言劝谏不会有什么效果,他打算等待合适的时机再相机进言以补救匡正一些错失,幸好这位侯爷还不是那种心里明知错了也死不肯承认的人,现在只是自信膨胀,有些过头罢了。

抛开心中的一闪念,刘卫辰当下吩咐了侍从几句,就径直举步,带着两个雪獒骑士、两个仆从而去,很快就消失在庞大深邃的秦王府中,都督大人正等着他会商事情啦。

在雷瑾的书房,已然聚集了不少西北有头有脸的人物。

军府一系的将官,狄黑、郭若弼、温度、阿蛮,还有行军司马张宸极、幕府参军曹文诏、曹变蛟,长安府守备军团节度常明;

长史府一系的幕僚,蒙逊、司马翰等几个重要衙署的长官,审理院都判官杨罗、监察院的几位监察使;

内记室却只有绿痕一人坐在雷瑾身后;

除此之外,西北的几大商团的东家、掌柜也都有好些列席其中,如雷瑾雇聘的徐扬、河西雷氏几个支系的长老、回回几大姓的当家人、代表峨眉派的闲月子、代表四川公孙堡的公孙起,连丁氏家族和风氏家族的西北主事人丁应楠、风闲这两位甚少直接露面的爵爷也赫然在座,此外还有好几个拥有‘参议’头衔的西洋传教士都已经在座。

此时,众人都在闲谈,言笑甚欢。

刘卫辰进来,书房中寒暄见礼,自然又是一番喧嚷。

看看人都到齐,雷瑾这才清咳一声,笑道:“今儿人来得还算比较齐整,稍稍有点空闲的都赶过来了,不容易。本侯召集诸位,也没有什么大事,一呢这年关岁末了,找个机会和大家聚聚;二则,也有几件事情顺便议议,平时大伙都忙,也难得轻松一会儿,等议事完毕,今晚大家一起吃酒,乐呵乐呵。呃,还有本侯这次的婚礼,算算也快到日子了,大家伙还没有准备好贺礼的,可得赶快准备了。呵呵,本侯的喜酒嘛,可不是白喝的。”

听着雷瑾这番半开玩笑的话,众人都不由笑了起来,嚷嚷起哄,好一阵子才平息下来。

这首先议的一件事,便是今年的官府封印之事。

帝国历来在腊月十九日之后,全国官府开始封印,在腊月十九至二十二这几天,由钦天监选择一个“吉日”,颁示天下各衙府,统一封印。封印之后,各地官员吏员放假。每当封印已毕,各衙府堂官衙官为酬谢同僚下属在一年里的‘辛劳’,惯例是要邀请同僚欢饮畅聚一番,因而各处园、馆、居、楼均无隙地,官吏们都在包桌欢饮,庆祝岁末。

本来这节日放假,庆迎新春是件好事,然而官不升衙吏不办事,某些市肆痞棍城狐社鼠便每欲借此机会闹些事端,甚至有明目张胆抢夺财物,已然形成一种恶俗。本来官府封印并不是说等于没人管,各处的里正甲首并不放假,只是年节当中他们便也懒得管了。

西北、西南被雷瑾掌握也不过就这一两年的光景,适值今年四川贵州完全平定,弥勒就抚,汉中蓝廷瑞归附,关中、延绥易帜而入西北幕府掌握,加之用兵哈密和云南,近来又是捷报频传,这一连串的胜利都让西北上下有点飘飘然了,大过年的,自然要有点歌舞升平万众欢欣的气象,若是让些宵小蟊贼闹得士民百姓不安,那就大煞风景,因此有些知府、知州便揣摩上意上了手折,建议今年是否对‘官府封印’的旧例做些改变,譬如加发钱粮,多派兵丁巡哨,以保持市面的井然有序,这事儿早十天就已经批复敲定了下来,也没有什么异议。

雷瑾再说起这事,刘卫辰、蒙逊等长史府的幕僚不禁面面相觑,有些儿茫然:这事儿不是早就已经定了吗?怎么又提出来议?

雷瑾在上首已然把一众幕僚的表情尽收眼底,便笑了笑,说道:“这事,本侯原本已经批复过了。但是,本侯现在又改主意了。

这帝国官府封印,原本也说不上什么不好,官吏也是人,大年节的阖家团聚亦是人之常情。

只是如果仅是防范蟊贼乘机闹事或宵小抢夺财物,本侯觉得因应这等恶俗,老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什么好办法。

今儿本侯立个新规矩,往后从腊月二十四起至来年正月二十,所有衙署一律得有人值守,轮番上直。既然这寻衅闹事的年节恶俗是因‘官府封印’而来,那就废除旧例好了。从今往后,西北休得再提什么‘官府封印’。各军政衙署,要紧的衙门,一如平日轮值,尤其军府、各军团行营、秘谍、长史府值房、内务安全署;轻闲的衙门也得有官吏轮班值守,不能说办事偏就找不着人。

官不升衙吏不办事那叫什么官府?那还不如回家种番薯好了,还做什么官,当什么吏?

嗯,所有轮值官吏,年节例赏之外,再另行加发钱粮、年货就是。就这些。你们有意见的现在说,过了今儿,这就是定案。”

废除‘官府封印’,这事放在大过年的时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底下众人商议了一会,几个幕僚又补充了一些想法,尤其是在细节上提了好几条意见,尽量让这事变得完美些,总而言之,让这个年平安祥和的过完也就是了,没必要在这事上拧了都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