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三三-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分无聊。
绕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姚老奶开始问起杨北京。
“多大啦?”
“十九了。”
“家里开饭店啊?”
“嗯,跟我哥开个小饭店。”
“种地不?”
“种的不多,口粮田。”
…………
姚老奶东扯西拉地问,杨北京沉稳平和地一一回答。姚连发没怎么说话,坐在那儿一边抽烟,一边打量杨北京。
坐了大约有二十分钟的样子,姚老奶便起身打算走了,嘴里说:“家里好多活儿,就先回去了。”
刘婶子也不挽留,便跟杨北京、杨大嫂一块送了姚家人出去,送到大门外,杨北京跟他嫂子就不送了,停住脚。刘婶子挽着姚老奶,继续送了一段路。
“老婶子,你看这小孩怎么样?”刘婶子笑着问。
“哎呀,我这当奶的,看着行不行不重要。”姚老奶扭头问姚二婶,“大文妈,你看呢?”
姚二婶说:“我看不孬,人家小伙俊巴巴的,还开饭店骑摩托,我怕人家看不上小疼呢!小疼有啥呀?瘦不拉叽的,姑娘家屁股圆圆身板壮才好,好生养……”
感情这姚二婶是以她自己为标准呢!当着刘婶子的面就贬自家人,三三心里来气,就连姚老奶也觉着她没脸,狠瞪了姚二婶一眼,骂道:“你那张嘴,回去找根针缝起来!不会说话你当哑巴。”
刘婶子只是笑笑,问姚连发:“大兄弟,你看咋样?”
几双眼睛就一起看着姚连发,姚连发吐了口烟说:“我看中看不中不作准,看小疼自己的意见吧。”
这就是说,姚连发看上了?
☆、第43章 两头甜
“我看中看不中不作准,看小疼自己的意见吧。”
姚连发这么说,那就是表示他看中了?刘婶子听了就说:“小疼啊,轮到你表态了。”
“你叫她表什么态,人家男方那头还没回话呢!咱家总得考虑考虑再说,你先问问男方那头吧。”姚老奶抢着说。
姚老奶这话音,就是要等着男方先表态。农村里相亲,弯弯还是不少的。如果女方先表态说:我看中了,那万一男方看不上,女方就有些尴尬没面子。等着男方先表态,女方就不会那么被动了。比如男方要是说他没看上,女方自然就可以说:我还看不上你呢!这样也不会跌了面子。
刘婶子一听乐得直拍大腿,笑哈哈地说:“不用问不用问,刚才人家小伙已经跟我说了,说可喜欢你家这姑娘了,他就没有个不愿情的,这不就等着你家点头了吗?”
这话说的,他杨北京要是有个不愿情,哪来的今天这事儿?姚三三听了差点笑出来,跟姚小改换了个眼色,两个丫头就对大姐挤挤眼睛偷着笑。
姚连发便转向姚小疼,说:“小疼,你看呢?我看这小孩还算不错,虽说家里势单了些,赶明儿没有公婆帮着操劳,可看着也老实正干,我看这亲事,就答应了吧。”
姚连发嘴里询问姚小疼,其实完全是在表态,已经自动忽略了姚小疼的意见。在他认知里,姚小疼一个十六七的小丫头,懂什么呀,大人做主就行。大人就算做主,还不是为了儿女好?也就幸亏这对象是杨北京,要不然,保不准又是一桩包办婚姻。
刘婶子心里多少有数,便也不再追问姚小疼,就顺着姚连发的话头说:“哎呀,那我这媒人是做成了?太好了,大兄弟,老话说递个手帕是亲家,我看下回逢集,就叫北京领小疼去买两件衣裳穿,咱把这亲事正儿八经定下来。”
“定下来自然应该。“姚连发说。订亲的事他真不想拖延,赶紧订了亲,他才好回天津去,张洪菊如今一个人留在那边呢。
按当地的规矩,青年男女相亲成功,先要订亲,男方给女方买衣裳首饰,并且给一笔订婚彩礼,叫做“小启”。姚连发跟刘婶子开口说的“小启”彩礼,是九百九十块钱,这个数目在当时算是一等一的了。
彩礼这东西,女方你要一千,男方我可以还价六百,订亲后媒人的主要作用就是帮着双方协商彩礼。但是杨家也没还价,一口答应了。杨北京不是多富裕,但是只要能顺利订婚就好,他不想姚小疼在当中为难。
这一天天气晴好,两家约定了去买衣裳的日子。姑娘穿了人家的衣裳,就表示订了亲,是人家未婚的媳妇儿了。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还陌生,未免两个年轻人单独相处尴尬难交流,买衣裳这天,便会有媒人和双方姐妹、嫂子什么的陪着去。刘婶子一大早来接姚小疼,姚连发便叫姚三三跟着大姐一起去。
本来姚小改陪着去是更合适的,三三毕竟年纪小,但是,这时节家里农活忙,姚小改干活自然比三三强。
刘婶子领着姚小疼、姚三三走到村口,杨北京正站在一棵大杨树下等着呢,看见姚小疼过来,脸上便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一双眼睛几乎就看不见旁人了。
刘婶子领着姚家姐妹俩走到跟前,把姚小疼往杨北京身边一推,说:“喏,我今天忙死了,家里一兜子活儿,可耽误不起工夫。年轻人的事情你们自己办,我就不陪你们去了吧。”刘婶子说着,居然转脸就走了。
就说刘婶子这人聪明!姚三三看着刘婶子自顾自地走远,扭头淘气地对杨北京笑着说:“喂,我这回到底该怎么叫啊?叫你什么才合适?总不能还叫杨二哥吧!”
“你想好了,叫对了,我给你多多买糖吃。”杨北京心情好,便开始逗三三。
“那我是要叫……大姐夫?”
杨北京听了就咧着嘴笑,笑眯眯地看着姚小疼,姚小疼却闹了个大红脸,推了姚三三一把说:“乱说什么!你叫哥。”
还没过门呢,是不能叫姐夫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就比如姚小疼也一样,要是杨北京有个弟弟、妹妹,过门前就先叫“姐”,过了门才能改口叫嫂子。
“赶明儿反正还得改,多麻烦呀!”姚三三故意说,她忽然抬手一指杨北京,本着小脸说:“大姐夫,我可告诉你,赶明儿你要是敢欺负我大姐,我跟二姐、小四一块来捣破你家的锅底儿。”
杨北京看她那样儿,噗嗤一声就笑了,一边笑一边摇摇头,招呼她姊妹俩:“走吧,我骑车带着你们。”
杨北京发动摩托车,招呼她姊妹俩上去。姚小疼也没多想,随手拉着三三叫她先上,姚三三却说:“大姐,你先上,你坐当中。”
姚小疼一看,有点难为情,车子就那么点儿地方,三个人当然就挤了,她坐当中,那不是要跟杨北京紧贴在一块儿了?再说三三她个子小,坐当中更安全合适。于是姚小疼就说:“你人小,坐当中吧,容易坐下。”
“大姐,你要想清楚,我现在是他小姨子哎!他当姐夫的,他不是得离我远点儿?你是他对象,你离他近点能有什么?”
看她一本正经的样子,姚小疼真是好笑又冒臊,拿她的歪理没法子。杨北京更是被这话逗得摇头失笑,就叫姚小疼:“随她吧,咱得快点儿,咱去埝城,怪远的。”
“去埝城?”姚小疼忙问,“不是到镇上吗?”
“镇上没啥衣裳好买的,不好看。反正没旁的事,正好去埝城玩去。”
这主意还是杨广州提议的,去埝城,两个年轻人就能在一起好好玩上一天了。当然,潜台词是,两个人要想亲近些,也不用怕撞见熟人了。
杨北京自然喜欢这主意!农村相亲、订婚的那一套,感觉真有些摆布人,明明他们如今光明正大的了,两个人这几天被各种程序、规矩摆布着,都没机会单独见见面、说说话。
三个人挤一辆摩托,喜欢的姑娘必然离他那么近,杨北京一路上心荡神怡,感觉简直要飞起来了。
姚三三自然不傻,她哪能当电灯泡!到了镇上,她便叫杨北京停下,利落地从摩托车上下来,冲着那两人挥挥手:“没工夫陪你们去,你俩自己去吧,我找地方玩去了。”
看着姚三三摇晃着马尾辫跑远了,杨北京回头对姚小疼说:“看来,我得要好好感谢一下三三了,今天要多她买点什么好吃的。”
本打算到镇上坐班车的,现在三三跑掉了,只剩下那一对人儿,杨北京忽然觉着,其实骑摩托比坐班车好多了,索性车头一转,直接上了大路。
“哎,我骑快点儿,你靠近些,抓牢我啊!”
杨北京带着姚小疼,美滋滋地在埝城玩了一天,按风俗给姚小疼买了里外齐全的两身衣裳,包括鞋袜。回来后又在镇上买了十六包馃子(当地一种面粉和白糖做的点心),十六斤糖块,这些都是当地订亲要有的东西。
他们回到姚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姚连发才吃了晚饭,坐在饭桌旁边还没动窝。见到他们回来,便招呼杨北京进来坐着说话。
“我过两天就打算回天津,我离开都有十多天了,你婶儿她一个人在那边不行。我走了以后,家里就只有她几个丫头,家里活儿也多,有空你也来给照应着。”
杨北京赶忙说:“叔,你放心吧,我肯定勤来照应。就是过一阵子打算叫亲,你不在家的话……”
姚连发接口说:“我不在家,你叫亲该怎着就怎着,不用等我。”
过了“小启”,男方就可以挑个日子把姑娘叫去家中,熟悉家人,见见亲友什么的,这叫做“叫亲”,叫亲之后,整个订亲程序才算完成,男女双方就被周围的人认可为未婚夫妇,可以大大方方地自由往来了。
一般订亲之后要过一段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男女双方处的熟悉了,感情成熟了,就可以定下婚期,结婚前男方要再给姑娘传“大启”,送给姑娘一笔更多了彩礼,才能成功娶到媳妇回家。
好在大部分人家,都会把彩礼给姑娘买成嫁妆,带回婆家去了,家境好的,还会在彩礼之外,多陪送些嫁妆。不过姚家的情况自然另当别论了。
杨北京稍稍坐了坐,就告辞了要走。姚小疼起身送杨北京出去,三个妹妹彼此挤眉弄眼地笑,都不跟着去送,自然是让那两个人有机会粘糊啦。送到门口,杨北京回身轻声说:
“你回去吧,天黑。我反正往后就能常来了,过两天来叫亲。”
“嗯。”姚小疼低低地答应了一声,嘱咐道:“你骑车慢点!”
杨北京嘴里说着要走,却没动弹,他不走,姚小疼也不催,两个人就在大门口面对面站住了。杨北京鼓了半天的劲,终于悄悄伸出手,拉住了姚小疼的手。
“你……做什么呀!”姚小疼似乎觉得那只大手会烫人,似乎……烫到她了。她不由得扭头看了一眼院内,要是叫谁看见了怎么办?
“怕什么!你现在是我没过门的媳妇!”
拉拉小手,白天他想了一天呢,然而去埝城买东西,街上人多,居然都没好意思。杨北京握着姚小疼的手,大拇指不由自主地在她手背上摩挲,那种软软的、暖暖的感觉顺着大拇指,飞快地传到了他全身每个地方。
这是他没过门的媳妇哎,订亲的感觉真好!
门外粘粘糊糊,屋里三个做妹妹的便嘻嘻哈哈去翻大姐带回来的东西,一个订亲专用的红色大提包,里面鼓鼓的。好看的衣裳,时兴的鞋子,杨北京用心地给未来媳妇儿买这些东西,眼光居然十分好。
要知道,在当地人的观念中,打扮媳妇儿,那就是男人的责任。男人走出门,穿着媳妇两只手,衣物鞋袜都是媳妇打理的;而媳妇走出门,穿的则是男人的脸面了。
三个小丫头把这些衣裳拿起来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大姐穿上一定很好看。包里还装满了糖块,至于那一大堆馃子,则专门装了一个大大的袋子。姚小改就先打开了一包馃子,送去给姚连发。
“爸,你先尝尝这喜馃子。”
姚连发一拍大腿,着急地说:“哎呀,忘了忘了,馃子两头甜,按规矩,这馃子和糖块得给男方带回去一半的。赶紧去看看你哥走了没,把他叫住。”
姚小改赶紧出了门,一看,那两个人还在黏糊了,正离得很近,小声说着话,姚小疼就重重地咳嗽了一声,说:
“哥,你忘了拿回去的馃子和糖了。”
姚小疼被妹妹那一声咳嗽,弄得又红了脸。她赶紧回到屋里,把馃子和糖块分出来一半,给杨北京拿出来放好。
明天一早,两家人就会把这馃子和糖块分给亲朋好友,宣告两人订亲的喜讯,并且也会给村里邻居们送喜糖,这么一来,大家就都知道人家这小伙、姑娘已经是有主儿的人,也就不会再有旁人来扒拉说媒了。
☆、第44章 上赶着
姚小疼送走杨北京回屋,就看到三个妹妹一边吃糖,一边理着包里的新衣裳看,见到她进来,姚小改还拎起一件上衣,在她身上比划了一下,故意说:
“大姐,你穿不好看,给我穿正好。”
“唉,你说咱哥真偏心啊,就只给大姐一个人买新衣服,都不给我们买,下回来别让他进咱家门。”姚三三也跟着凑热闹。
姚小疼知道两个妹妹故意羞她,就笑着反击:“你记着啊,等你找对象,看我怎么羞你。”
小四吃着糖说“我让他进来,叫他多买糖给我吃就行。”
“你个馋小丫!”
姊妹几个嘻嘻哈哈一阵笑闹。
姚小疼从红提包底下掏出一个红色手绢的小包,拿去给姚连发。“爸,这是他家给的礼钱,给你收着吧。”
姚连发嗯了一声,把那手绢包打开,里头的钱数了一遍,就起身去锁在抽屉里,随口交代道:“明天你几个,去把这喜糖给本家近房都送点儿去,邻居也送点儿。——小改,你十六了吧,也能考虑找婆家了。”
姚连发话题忽然这么一转,姐妹几个一下子就有点发愣,姚小改愣了一下,连忙说:“爸,怎么想起来说这个了?姐十七找婆家,我怎么也得等到十七八再说吧?”
姚连发说:“也不是非得要等多大。你姐这个亲事,就是遇上合适的了,也算是该到的缘份,我本来还打算把她留在本村的。咱家人上单薄,你们要是在本村找个婆家,跟娘家互相照应着,那多好。都说女婿半个儿,女婿靠在家门口,这半个儿子也能多得些力,你自己靠着娘家也近。”
姐妹几个一听,不免就面面相觑,十分惊讶。这姚连发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怎么忽然提起姚小改的婚事?听他这话音,总觉着他有什么意图似的。
嫁在本村……姚小改心里想,要是能如她的意,她更愿意离娘家远一点,不能常来,偶尔回来一趟才会亲亲热热的,远离姚家这么多纷扰,过自己的日子。帮着娘家是应该的,但要是嫁在本村的话,按姚连发的做派,只怕是娘家的农活干不完,娘家的事情烦不完,结果还落不到一个好。
姚小改小心试探着说:“爸,在本村也有不好的地方,再说也不急,我比大姐小了一岁呢,等两年再说吧。”
“我就是先跟你说,有合适的咱就留心点,近便些的,养个闺女嫁太远,什么也指望不上,跟没养有什么两样!”
姚三三琢磨了一晚上,总觉着姚连发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不知道他心里在盘算什么。姚连发一回到家里,姐妹几个都变得老实沉闷,二姐更是乖顺的很,就连小四都不多话了。
记得小时候;她爸打老婆骂孩子的事情常有的,久而久之,几个闺女跟他都不亲了,心存畏惧。摊上这么个爸,也是够糟心的。
姚三三不禁盼着姚连发早点儿回天津去,起码在姐妹几个心智成熟、性格独立起来之前,越少受到他的影响越好。
因为姚小疼订亲,第二天家里陆续来了一些贺喜的人,大人来了说说话,看看买的衣裳、彩礼啥的,衣裳好,彩礼多,那都是姚家的面子。姚小疼订亲的礼在村里是一等一的,姚连发跟旁人人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格外响亮了几分。
附近的小孩子们则是来要喜糖吃,姚小疼虽然被那么多人说的不好意思,还是大大方方地给小孩子们拿糖、拿馃子。
“小疼找的这个对象蛮不错,我还算中意。——我看鲍老二家那个二小子,也蛮不错的。”
姚二叔来的时候,姚连发忽然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转折有点大,姚二叔不免一愣,随即就反应过来了。
“我看也不错,那小孩,雄气。”果然是亲兄弟,想法都一样的,姚二叔咂咂嘴说:“跟咱家小改差不多大吧?”
“大一岁。”
姚连发只说了这一句,就半天没再开口。姚二叔却明白了他的意思,瞥了忙碌的姚小改一眼说:
“十七也不小了,我估计等他一下学,有些事家里也就该操心了。咱乡下小孩说亲事,要是耽误到十八。九往二十上走,好的就都叫旁人挑光了。”
其实上一回,姚连发见着鲍金东,忽然就添了心思——鲍金东这小孩不错。这小伙儿他能看中,鲍家的家庭他也能看中。虽然说鲍老二家算不上富裕,不过家族大,弟兄多,在村里算是大户门,比较强势的,用姚连发的话说,那就是雄气!
姓姚的在村里算不上孤门小户,本家近房十几户,但要是跟鲍家比,就差得远了。——鲍家是村里最大的姓,大半个村子都姓鲍,人丁旺,家族团结,向来比较强势。鲍家在村里说话有分量,连村干部几乎全都是鲍家的人。
尤其这鲍金东,小伙儿熊更霸拉,人长得也出息,干活、挣钱都是一把好手,再有鲍家的家族底子,这要是成了他姚家的女婿,一个村住着,自然就能处处给岳父家助力,比个儿子也不差。
再说,姚连发盘算,姚小疼跟姚小改都订了亲,两份彩礼,差不多就够他盖房子的了。闺女有个好对象,他有个得力女婿,还能把房子盖起来。多好的打算!
姚二叔跟姚连发一番参谋,笑着说:“大哥,你要是看着好,这两天趁着你还没走,我找机会探探鲍老二的话。”
“你去不太好吧,亲叔。咱是女方,不好上赶着。你再拐个弯儿,使唤个抵实的人去说话。”
他两人商量的投契,一旁姚三三算是听明白了,她爸这是看中了鲍金东,想要把二姐说给他做亲呢!姚三三心里一琢磨,只要是他俩本人都愿情,鲍金东倒是真心不错,是个值得依托终身的人。
并且这个时候给二姐说亲,倒是能避开某种风险——姚三三担心,万一张洪菊这胎没生出儿子来,姚小改大概就要被逼着走当初姚小疼的路,留在家里招女婿。要是二姐在这之前订亲了,自然就不必担心了。
这么一想,姚三三就觉着这主意蛮好的。
至于旁的……她如今一个才刚十三岁的小孩,哪需要想旁的?
你要问她喜欢鲍金东吗?当然喜欢,那是个多好的大哥哥啊!人家肯定也是把她当小孩来的呗。即便她重生一世,身体里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却也没必要这小小年纪就想那么长远的事。
姚三三这些想法在脑子里转悠了一圈,她却没注意,姚小改早已经翻了个大大的白眼。
姚小改长这么大,都没直接顶撞过姚连发,作为这个家里一直被忽视的二女儿,家里孩子有比她大的,有比她小的,姚小改总是表现的乖顺小心,也会有心去讨姚连发的喜欢。还是那句话,被忽视的孩子,她总得护好自己,总得自己去争取一些吧?
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没有自己的坚持!姚小改向来精明冷静,甚至比大姐姚小疼还要有主见。
姚小改放下手中的活儿,走过去对姚连发说:“爸,我听你跟二叔拉呱,这是打算给我说婆家呐?你要把我说给鲍金东?”
“我跟你二叔商量商量!”姚连发习惯地呲吧她,“小姑娘家家,你都好意思急着来问。话说回来,那小孩不错,大人还不是想趁早给你挑个好的。”
“爸,这是我的事,我怎么不能问?”姚小改的口气,就是在平和地跟姚连发讨论事情,不急也不躁的。“爸,你想的有道理,不过咱这本村本邻的,你说的这事,要是成了怪好,要是不成,那咱姚家这脸面可就丢光了。”
“我这不是先叫你二叔去探探话吗?”姚连发说,“有儿有女千家问,旁人说媒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再说我就不信,他鲍家眼光能有多高?他不是也时常到咱家来?你们相互都熟悉。”
姚家的女儿都生的好,这一点,姚连发有自信。十六岁的姚小改,越来越长得跟春三月的水葱似的,看着就叫人喜欢。
“爸,他不是那么回事!”姚小疼有些急了,“你想想,人家本来跟咱熟悉,人家要是有那意思,人家还不先开口?你这一开口,十有八。九不能成,反倒弄得两家抹不开,往后也不好相处了。”
姚连发听这话,心里琢磨着,就一时没说话。
“爸,你再想啊,是不错鲍家户门大,家族人多有力量,可是鲍家兄弟四个,他下边还俩弟弟呢,都要成家花钱,负担太重,说白了家里也是很穷,能帮你多少?他跟杨家是不能比的,杨家没有旁的负担了。你不能因为大姐说的亲事好,就急着给我找婆家。”
姚连发盯着姚小改看了半天,问:“你看不中他?还是你有旁的想法?”
“爸,我才十六,我能有什么想法?我还不就是顾及咱家的面子。我无所谓,就算被人拒绝没面子,我也照样找婆家出嫁,你一向重视面子,在村里落人笑话怎么好?再说要是我找个婆家也拮据困难的,能帮你什么?”
姚二叔这时插了一句:“我看那小子,不像个受穷的命,脑子好也正干。不过,小改说的也有几分道理,要是咱上赶着去说媒,不成的话,这面子可就跌了。”
“唉,我反正也急着回天津,小改……等年把半年也不晚。再说吧!”姚连发终于放弃了。
姚三三当然不相信二姐那套“面子”、“很穷”的理论,不过不得不承认,二姐很会说服人。
之后她悄悄地问姚小改,说你真看不上鲍金东啊?他哪点不好啦?
“他哪点好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姚小改没好气地对妹妹说,“他平常到咱家来,除了叫你去上学,叫你去送泥鳅,叫你去逮兔子,他找我多说话了?”
姚三三摸着头,老半天不知该做何感想了。
就说二姐最精!
姚三三麦忙假结束刚开学,鲍金东也中学毕业了。
☆、第45章 三条路
姚三三麦忙假结束刚开学,鲍金东也中学毕业了。以鲍金东那个成绩,不用做旁的想,赶紧回家务农去。
姚三三有时觉着奇怪,鲍金东干啥都很在行,怎么就学习不在行?似乎他目标定位很明确:别倒数就行啊!
校园里比往常乱了许多,尤其是初三的教室里,简直就像打了败仗的战场,书本试卷随处扔,还有的学生索性撕课本玩,抛的碎纸片到处都是。整个校园闹哄哄的,最后一天了,老师也不怎么管。反正,对于绝大部分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考不上中专,也少有机会上高中。那年月,农村初中升学率还是很低的。
学校给初三举行了毕业仪式,下午两点开始的,三点钟的样子结束,初三学生就可以回家了,那个时候初一、初二的学生还在老实上课呢,初三毕业,总要比暑假提前将近一个月。姚三三一想,鲍金东初三毕业对她影响还怪大的——往后谁每天骑车带她上学啊?
依赖是个可怕的东西。唉!往后要自己走路上学了。
眼下又要到收姐猴的时节了,姚三三心里盘算着,要是能挣到多些的钱,能不能自己买个自行车?买不起新的,买个二手的也行啊!
九十年代之前,卖的都是那种大架子的老式自行车,粗老笨重的,并且也不便宜,当地毕竟是经济落后的农村,那时候自行车是农村家庭的大件财产。九十年代初新时兴的女式自行车,小巧灵便,凤凰牌,永久牌,可比老样子的大自行车好看多了,就是那价钱也好看,动不动就四五百块。
有了自行车,不光是她上学方便,要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也能方便些。
姚三三满心想着她的自行车,放学铃声响起来,她蔫巴巴地拎着书包,走出了学校。在门口,她遇上了念初二的鲍金来,鲍金来骑自行车,可是他每天带着妹妹小叶呢!
“三三,你今天怎么办?再找找谁自己骑一辆车,能带着你的。”小叶问她。
“不用了。”姚三三挥挥手,“你们先走,我一会子就走到家了。”
姚三三走出一段路,很快就到了老石桥,她一眼就看到一辆自行车停在桥上,这个车是鲍金东的,带着她上学一年了,姚三三当然认得。她四处一看,果然看见鲍金东蹲在下边的桥墩上,悠然地拿着一根细柳条抽打着水玩。
这等她回家呢?今天不用走路回去了。姚三三高兴起来,忙喊了一声:
“金东哥。”
鲍金东头也没回,抬手在脑后对她招了招:“下来。”
桥墩离桥面有一段距离,姚三三先坐下来,小心下到桥墩上,蹲在鲍金东旁边问:“金东哥,你看什么呢?”
“三三,你说我这回不上学了,我做点啥呢?”
“你做点啥?”姚三三想了想,“你能做啥?你还不是种地,顺带收泥鳅,做点小买卖,你一步一步来呗!”
“摆在我面前有三条路。”鲍金东回头看了姚三三一眼,神色十分认真。十七岁的少年,开始思考人生目标呢!
“第一,我今年秋天去验兵;第二,我出去打工挣钱;第三个选择,就是你说的那样。当兵吧,三年后还不知怎么样;打工吧,出去都是出苦力的,没啥出息头;留在家种地、做买卖,将来能怎样我心里又没有底。”
姚三三愣了愣,说:“你想这么多啊!这个……我觉着你先要想清楚自己往后想怎么发展,咱们总不能跟我爸、你家鲍二叔他们似的,一辈子就种那几亩地,我敢说村里有的人,这辈子最远都没出过这个石桥镇。”
“嗯,说的有道理。”鲍金东笑着拍了下她的头,似乎对待小狗小猫似的,“小丫,看你人小,口气不小啊!”
“我十三了行不行!”姚三三抱怨,“我又不是三岁五岁,别仗着你个子大就欺负人。”
“看你这样子,哪有十三岁!我十三岁上五年级,少说要比你高一头。”
鲍金东说着站起身来,把手里的柳枝随手丢在河里,说:“走吧,今天我还能带你一回,往后可就不能带你了,往后上学你自己走吧。”
“嘻嘻,马上我又能收姐猴了,暑假我就收姐猴,收泥鳅,我那还有一群羊,说不定我赞足了钱,我就买一辆自行车。”
姚三三牛气哄哄地说着。鲍金东两手撑住桥墩上边的桥面,往上一跳,就爬上了桥面,转脸看着姚三三,姚三三有样学样,两手撑着,跳了两下,没上去。她撇撇嘴,嘀咕了一句:“下来的时候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