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老公养成计划-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脸都是夸你们;拿着别人家的钱也能花得心安理得;
    要钱不给还有脸哭;我爸是不是你们捡来的啊!”我生气地说着,看来爷爷奶奶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那天生的事情,还是觉得是我们的错误,不然大娘也不敢直接和我们对上,既然没有任何转变,面子上的客气也没有必要了。
    “你们赶紧给我滚出去;以后都别来了。”爷爷生气地说道,“当谁想来呢;就怕那不要脸的还去我家借钱。”我听完爷爷的话,直接说道,我是个孩子,也没有什么,主要我是怕等老爸走后,他们又来欺负老妈,老妈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如果他们没有任何改变,及时面子上变得好了,他们还会贴过来的,老爸不在家还好,但是老妈又要受委屈了,还不如直接撕破脸,老爸老妈都愣在了那里;从来没有听过我说这些话。
    “二;你别听你爸的;
    他就是说气话。”奶奶赶紧劝道,“奶奶;
    我知道你对我们好;可是我家里也没有钱;
    你可以不要去我家借钱了吗;当我大哥因为块肉打我的时候;
    您不是也没有拦着吗;既然你管不了;
    就不要连累我们家了;”我很直白的对着奶奶说着,其实这些话,我很早以前就想说了。
    奶奶看着我;愣在了那里;眼力还闪着泪花;我知道这样说可能有些过分;可是没有办法;
    不然他们就像吸血鬼样;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既然他们没有任何改变,我想和他们撕破脸面,我以后还会想办法彻底远离他们。
    爷爷听完我的话,直接把我们赶了出来,可是很可笑,东西还是留在了那里,看来也没有很生气,奶奶应该是有点伤心,也没有继续拦着,老爸和老妈领我回到了家里;路上,他们也没有对我说什么,我还以为他们会打我顿呢,毕竟我刚刚真的很过分,其实我也没想真的不管他们,不过升米恩,斗米仇,我只是不想让他们把我家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
    甚至觉得我们家好欺负,以后侵占我们家的财产,当切不容易得到,如果我们在付出,他们也至少会慢慢的学会感恩,慢慢的开始对老妈客气,对老爸好,如果没有这样,那也没有必要理会了,毕竟不知道感恩的人,也没有必要对他们好。
    回来之后老爸只是呆;并没有说什么,老妈也直接出门了,看来想给我们爷俩点空间,其实老爸的脾气直都不太好,至少我长大后还是打过我的,可是这次老爸什么都没有做,难道是因为我还小的缘故吗,老爸看着有点伤心;也想了很多;我怕老爸难受,想了下说道,
    “老爸;我只是不想让他们没事就来闹;
    而且您也不用和我解释;我觉得即使是陌生人也不会因为块肉毒打我;
    而且家人都没人拦着;爷爷奶奶我们可以孝顺;
    但是我不希望我们还要养着大爷家;我们不欠他们什么,即时现在怎么样,以后如果爷爷奶奶需要我们养着,我也会对他们好的”
    “嗯;爸知道;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也知道你这么做的原因,可是爸就是有点伤心,虽然你爷爷奶奶对我直没有你大爷那么好,可是毕竟是爸的父母,爸从来没有觉得你是个女孩子不好,但是爷爷他们无论有什么错误,爸都不希望你会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他们现在只是没有看明白,以后看明白就好了”老爸说完,欣慰地摸了摸我的头。

  ☆、正月

很快就到了初二,初二有不杀狗的习俗,正月初二需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村里每一家需要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就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了,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因为家里今年没有和后院一起过年,所以老爸单独弄了一个祭台,家里现在买不起鱼肉和羊肉,老爸就用猪腿肉和老妈蒸的笑开口的白馒头用来祭祀,祭祀之后的祭品是可以吃的,而且都说吃掉对身体好,而且祭祀用的都是好东西,村里人都是留着之后一家人一起吃的,是不会扔掉的。
    正月初二还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因为姥姥家离得远,所以老爸和老妈商量了一下,就准备不回去了,等到过完正月十五一起回去一趟,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活,老妈可以去姥姥家多呆几天,老爸就直接留在那里干活,我们一家还特地到村上给老舅姥姥打电话拜年。
    初二祭祀之后,老妈晚上把祭品拿回来,叫了张奶奶一起过来吃饭,张奶奶和王赫来的时候,王赫手里也端了两个盘子,看来也是贡品,自从老妈认了干妈,张奶奶和我们家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了,两家人也经常一起吃饭,老妈和张奶奶也越来越像母女,张奶奶因为一辈子都没有孩子,对老妈也很亲近。
    初三不杀猪,正月初三要烧门神纸,把年节时的对联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而且因为初一初二的时候是不可以往外面倒水和垃圾的,初三烧完门神纸就可以了,正月初三还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不能吃米饭的,每家早上起来就开始吃面条,而且因为年前没有时间做,老妈和张奶奶今天还要做正月吃的粘豆包。
    面条有两种白面和玉米面的,因为现在白面太贵,所以白面面条很少,玉米面的多,老妈早上就开始准备了,面粉内加些盐搅拌均匀,稍微加了点泡打粉,现在没有酵母,面粉中间挖个坑,倒入适量的温水,开始搅拌面粉和水,筷子搅拌成略散的絮状,同时不停的揉和,面团一定要硬,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汤,要把面团弄得硬一点。
    然后换手揉成一个粗糙的面团,从盆里取出面团,稍微用力慢慢的揉,开始会很粗糙,只要一直坚持揉就好,往和面的小盆里倒入面粉,当面团和好的时候,盆边也几乎是光溜溜的,因为做面条水份要少于包子或馒头
    所以会比较难揉,然后将面团用湿布盖上,醒一会儿,差不多20分钟后开始揉搓面团,取出的面团就好揉了。
    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在面圆两面都抹上一些干淀粉,待会儿擀面的时候才不会粘在一起,将面圆一层层包裹在擀面杖上,不停地滚动擀面杖,在一次次的滚动下,面圆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薄,有薄厚不均的地方,再用擀面杖加加工,用擀面杖将面饼卷起,将擀面杖抽出,将面片一正一反叠起来,用刀将面片切成一公分左右宽,抖搂散开,面条就做好了。
    白面面条做好了,就开始做玉米面的面条,大约不到半斤面,加些盐用水和好,放一晚30分钟,第二天接了盆水去洗,在水里搓揉,不结实时可加些盐可使结实,很快水变得白白的像奶一样,换第二盆水就已经很清了,一共也就换了三遍水,灰灰的、有弹力的面筋就有啦,加了等量玉米面,和面的时候,两样东西有点不是很和群,加了点温水让它们抱成了团儿:盖上盖儿在那里醒完后,发现和面时的水水儿居然渗出来了些,不过面团仍旧很结实,用玉米面做面布儿,撖成了片儿,这回这个面片很结实,很放心的把它撖的薄薄的,切成条儿。
    两种面条都做好了,张奶奶开始煮面条了,现在的面条都只有这一种吃法,方便还不费油,煮面条的水中加入少许盐,煮的时候不会粘连。一次吃不完的面条,就用凉水拔一下,这样也是会防止粘连,而且把面条放到外面直接可以冻上,留着以后吃。
    老妈做的面条很劲道,因为吃面条,老妈还特地拿了两个鸭蛋,做酱卤子,鸡蛋打散,放到碗,搅拌,小葱切碎待用,把家里做的大酱放到碗里,加水,因为酱很咸,要多加点水,把锅烧热后倒入底油,油热后放入鸭蛋,此时火可以小些意,蛋入锅后,勤奋地搅拌之,使其成碎花状,鸡蛋成碎花状后,放入葱丝、姜,待飘出葱花香味后放入花椒面
    4、向锅中倒入碗中稀释后的酱,略微搅拌,就可以了。
    吃完早饭,老妈和张奶奶就开始做粘豆包了,将红小豆加清水放入水里浸泡一夜,加四倍以上的水大火煮开,小火煮约一个半小时;煮至红小豆软烂时,如果锅中还有水分可以倒出来,加入足量的糖晶,将稀出的水分继续煮干,再放一小勺盐,沿一个方向搅拌至豆子软烂,锅底变干;黄米面和玉米面按1:1的比例混合均匀;泡打粉加温水稀释,一点点倒入面粉中,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混合均匀,混合到面团可以粘合又不粘手为合适;将面团用手揣平,盖上湿布,放到炕头酵两个小时。
    两小时之后,揪一小块面团在掌心压扁,揣平时,一般是握拳用手指背揣平,放入小块豆馅,一手拖住面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慢慢向上推面团至合拢;将面团收口向下,两手将面团旋转团圆即可,做粘豆包时,有的喜欢团成尖状,即使不团成尖状,团的时候也要团得细长一些,因为蒸的时候会蹋下来一点儿锅中水开后,放入包好的粘豆包,蒸十五分钟左右即可,蒸粘豆包的时候,要在下面垫上秋天晒好的干苏子叶,火不要太多,蒸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粘豆包容易裂开。

  ☆、面食

?    初三的时候;生了件大事;
    四川有人来串门;因为我有个姑奶在四川;
    和爷爷的感情也很好,前世的时候大爷他们家在四川呆了很多年;但是这是在我上高中之后;这次定要让后院都去,
    不能向前世样,把爷爷奶奶扔下,每天都是事,吃个饭都能说出老妈无数个错,不叫他们吃饭也四处说老妈的不是;
    看病什么的都没人管;就和我们养着他们样;而且很讽刺他们最后回来了;爷爷奶奶又和他们起住了;没人说我们家那几年的好;全都是大爷孝顺;在四川混不下去了;这也是孝顺。
    我决定要想个办法;让他们赶紧离开;所以我开始和小伙伴们说了些城市很好,而且赚钱还多,后院他们这次有可能是要起过去过好日子了;后院要是过去;定会带上爷爷奶奶阿;这可是好日子啊;
    还能把老人仍在家里;
    慢慢的这些话就传开了;因为大家直都觉得去城市里生活有多好,所以很多人都去后院打听了;后院也开始动心了,不得不承认大爷的脑子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很虚荣;所以我觉得很有戏阿,
    我和老妈简单的说了下,“老妈我们过完年去看看姥姥吧;我都很久没看到姥姥了;”
    老妈想了下;就和老爸说了;所以我们家提前出了,初五准备离开,走之前,我特地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说“我可能以后就不回来了;因为姥姥那面生活好,”还有两天,流言已经基本传开了,都是些小孩子,估计大人还没有注意到,但是小孩子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离开之后,估计事情就可以有所进展了。≯>≥ ≤<≤<≤1﹤z≦≤<bsp;   正月初四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要吃“水饺子”五天,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天吃,然而没有不吃的。村里家家都是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因为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天归宁,破五这天不能做事,否则到来的这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正月初五“送穷”,这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了,这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初七不行刑,正月初七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东北大煎饼是很出名的,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好吃,大大薄薄的张,入口即化,味道醇香,让人吃了念念不忘的味道,吃了还想吃。
    玉米面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在磨糊子前,放入1/3或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因为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磨的时候,添料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来的糊子才细腻均匀,张奶奶这门手艺是绝,所以老妈都负责打下手,张奶奶负责主要工作。
    张奶奶给我和王赫讲,煎饼的历史“旧社会的时候,个家庭,常常是能抱得动磨棍的就去推磨,大半宿才能磨完二三十斤粮食,有钱的富裕人家才用得起牲口推磨,有了磨糊机,也可将处理干净的粮食粉碎成面粉,再用水拌成糊子,”我觉得现在做的煎饼才是真正的手工艺,不像是前世5块钱张的煎饼,张奶奶做的时候,我和王赫就眼巴巴的看着,因为味道特别的香甜,颜色看上去也很好看。
    东北煎饼有两种,第二种是,把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状物,俗称“煎饼糊子”,在磨制面糊前,兑入三分之或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称“对半子”,“对半子”后磨出来的面糊容易摊制,摊出的煎饼也柔软好吃,把地瓜干在磨制成面后,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里的黑水浸出,地瓜干要提前在水里泡天左右,等到水分将其彻底化后,就用刀将其剁碎,然后同泡好的玉米混在起,在水磨上磨成糊,水磨为颗粒粗大的圆型花岗岩磨盘制成,有上下两块叠在起。盘的两个接触面上都凿出了条纹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开了两个小洞,可以将料混着水勺勺的加入。推动上片磨盘就可以将料碾碎,从上下磨片的磨缝里流出的就是做煎饼用的煎饼糊,现在推磨都是人推,因为磨盘小个人推就行般是头天晚上磨制面糊,第二天早开始架鏊子、生火、摊煎饼。
    玉米为原料的煎饼。将面在面盆内活成面团。鏊子烧热后,双手抱面团在鏊子上均匀的滚动圈,面就在鏊子上留下薄薄层面团的痕迹,这层痕迹烙熟揭下就是煎饼了,这样的煎饼比较厚。这种制作方法制作的煎饼比较松散,不好控制煎饼厚度,厚度跟面粉磨的粗细有关,粗面粉相对就厚,细面粉就薄,往往放到旁边的盖垫上,然后张张煎饼摞起来,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可以折叠成长方形,放到瓮里存放,晾凉后煎饼变得薄而脆,由于加热过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饼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长时间,在过去是出门远行的必备食品,它的制作过程不仅仅是用材料与其他的不同,它的些磨制的时间长短也是不样的,有火候的控制也有所不同,不过都是样的美味,我都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了,现在吃口,满满的都是回忆,简直不要太美味。

  ☆、正月十五

?    初不打谷正月初民间以正月初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1≤z≦≦≦二张前后撂在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o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同焚化,祀成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石不动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瓦罐冻结在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子婿日民歌中有“十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这段时间家里老妈老爸都很忙,不过很有过节的味道,也很有年味,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个人都很开心,穿的也都很喜庆,年味十足,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个月圆夜。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长,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有流失,又相互融合,农村过节主要的就是吃,对于吃,东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甩袖汤、红烧肘子、花椒嫩醉鸡、熘肥肠、茄汁草鱼片、红血肠、猪肉炖粉条,还有必不可少的冻奶、冻馒头、冻豆包、冻饺子、冻年糕、冻秋梨,冻秋梨是过年必备的水果,把种鸡蛋大小圆圆的秋梨,放在室外冷冻,吃之前把梨放在冷水中解冻,慢慢在梨的四周缓出层冰来,把冰敲碎,咬上口,汁水充足,清凉酸甜,十分爽口,既可解油腻,又提精神。
    东北的元宵不同于别处的汤圆,老妈做的元宵也是姥姥传下来的,元宵不是包的,是滚的,要先把白糖和豆沙馅儿弄成个个小块,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始晃动,糯米粉就层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晃越大,个个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元宵取的寓意是全家团圆和美,夫妻都甜甜蜜蜜,表达着大家对新年的种美好祝愿。
    因为元宵里面有很多糖,是小孩子的最爱,因为里面有着满满的祝福,所以村里交的好的人家,都要换元宵,拿着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进行交换,每家的手艺和馅料都不样,所在晚上吃元宵的时候,可以吃到很多不同的味道,老妈的手艺好,每年都会有人过来换,今年要和张奶奶起吃,所以种类又增加了很多,因为元宵是糯米做的,很黏不容易消化,老妈不让我和王赫多吃,吃了几个,就不让我们吃了。
    元宵节村里人要送灯,家家都要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灶王板上;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会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头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片通明。这种习俗家里直坚持着,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老爸都会去送灯。
    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红蜡烛,而且在屋内要点上家人的属相以示家平安,我前世的时候还问过老妈送灯的意义老妈和我说“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的,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希望祖宗能够保佑家里人”
    这种习俗到后来已经慢慢消失了,我前世也有很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元宵节了,在外面工作,基本连元宵都吃不到的,更不要说坚持习俗了。
    我和王赫吃完饭,就出去走步了,元宵节晚上,大家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这个叫“走百病”,大家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可以祛病延年、消灾健康,走百病的时间在正月十五这天的下午三点至晚上十二点之间,这是走百病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老妈他们还在吃饭聊天,太慢,我和王赫就出了。

  ☆、习俗

?    在半路,我就看到了姨奶家的堂姐,这个堂姐人很好,可是生不顺遂,我在前世上大学之前,她就喝药自杀了,不过人确很好,她现在出现在这里,应该是去奶奶家躲灯了,看到大娘领着堂姐过来,我就下意识的想避开,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难道和堂姐说,你以后会自杀吗,但是现在看到她这样,又觉得心里难受。>≧小>说  ≤≦≦<<1≦zbsp;   元宵节当天新媳妇要出去“躲灯”,躲灯是种习俗,灯在过去是祖宗的意思,新人在十五这天不能让祖宗看见与父母起生活,所以在正月十五这天,新人不能见双方的老人,过门没过年的媳妇,在元宵节这天不允许在家里度过,新媳要在天黑前由亲戚接去躲灯,也不许回娘家,因为老令儿:十五不躲灯死公公。
    我和王赫走的时候,因为刚刚的事情,我直有点心不在焉,结果就撞到了,几个小姑娘,她们的怀里还抱着东西,我就突然想到了,偷菜节,今天晚上,村里的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顿即可,偷菜不怕被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起,做白菜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我还记得前世偷菜游戏最火的时候,我还想着这是不是我们村的人去研的游戏。
    小姑娘看起来很着急,也没有理我这个小不点,赶紧跑了,我们看着走的差不多了,也赶紧回家了,今天还要绑火神,村里人都会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火把点燃之后从地里还要送到河里去,代表年家里无火灾。
    附近几个村子都是靠着小河沟生存的,所以大家版绑火神,都是把火把点燃之后送到小河沟里,因为这项活动要在晚上开始,小孩子都很兴奋,因为很热闹,小河沟因为火把照的亮堂堂的,女人也可以出门了,都围在起聊卦,小孩子就聚在起,在冰上玩,片欢声笑语,很热闹。
    因为正月十五的时候需要把锣鼓敲得震天响,现在村里穷,就个锣鼓,还是村里的,没有锣鼓,村里的孩子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半夜的时候村里人还会用火照栗子、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人在旁边应道:“结!“这样做新的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关于元宵节还有个传说,因为当年我对这些节日都很赶兴趣,大学的时候,还写了篇相关的额论,所以了解的比较详细,村里的孩子聚在起,男孩子在起打仗,当将军,女孩子就有点无聊了,于是我开始给他们讲这些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看,觉人间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我刚刚讲了个故事,老妈就叫我回家了,村里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也没有什么课外书,给他们看,让他们读书,有很多家里的小女孩,根本没有读过书,家里不想花钱,还想着让他们干活,所以他们这辈子接触的东西都是有限的,看着他们这样,我心里有点不舒服,但更多的是觉得老爸老妈对我很好。
    晚上,我回去的时候还想着,明天的故事,因为刚刚的故事,大家都很赶兴趣,甚至些很大的姑娘和些淘气的男孩子,都围在起听故事,其实我小时候也很喜欢听各种故事,以前家里没有人帮老妈干活,老妈就只能值我了,但是我那时候小,不懂事,老妈只能靠各种小故事,吸引我的注意力。
    其实我直在想,我前世语成绩好,是因为老妈小时候给我讲了太多的东西,老妈学历算是村里最高的,懂得东西也多,而且特别喜欢看书,前世小学学校回来的思想品德和历史书之类的,老妈都会把正本书看遍,而且看的特别认真。
    老妈的肚子里有很多故事,甚至些故事都很好玩,还有些是后来为了吸引我,编造出来的,不过我都记得很清楚,现在我也可以给那些孩子,讲些这种故事,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是不定的,但是学些知识还是很有用的,因为这批人都太早的嫁人,没有妈妈的教导和婆婆的些教诲,他们缺少很多最基本的知识。
    例如孝顺,例如如何教育个孩子,我前世过节回来,会遇到亲戚家的嫂子和姐姐姐夫之类的,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就不提了,但是孩子的教育都很有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太多苦,所以会溺爱孩子,会让孩子自由展,例如很小就会吸烟喝酒说脏话,不但不管教,还会觉得孩子很聪明,其实他们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

  ☆、姥姥家

?    因为最近直在给村里的孩子讲故事,所以我和村里的很多孩子都熟悉了,也多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虽然关系没有多么亲密,不过也还好,至少不会相见不相识了,正月十五过去了,这个年也算过去了,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新的年开始了。  ≦≤≤≤﹤1﹤z≦bsp;   老妈和老爸也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