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问道仙武世界-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虎王哈哈大笑道:“哈哈哈哈~~~~就知道瞒不过药师。不错,本王是设想在马邑与突厥人一较高下。”
李靖若有所思的说:“嗯~~马邑是个好战场,突厥人是进来容易,出去难。若是在马邑决战,末将有信心重创突厥大军。”
谢虎王拍手叫好,说:“好,要的就是药师这句话。”
文士凌敬上前一步建言道:“马邑好是好,但要让突厥人主动从这里进入,怕是还要想些办法,如果单纯放松马邑守军的防备,只怕突厥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谢虎王高深莫测的嘿嘿一笑:“诸位可曾晓得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
凌敬心领神会,忙问道:“殿下的意思……可是准备派卧底去(东)突厥部诈降。”
谢虎王:“然也,并且这里就有一个最佳的人选,只要他写信去(东)突厥部诈降,突厥人至少会相信一半。”
文武诸将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虎王殿下所指的是谁…!
谢虎王对着武将末尾站着的罗艺说道:“罗将军,要委屈一下将军了( ̄︶ ̄)”
………………………………
第三十五章 马邑之谋(二)
谢虎王为什么选择罗艺作为诈降人选,其实道理再简单不过了。罗艺原本是一方诸侯,拥兵幽州,不得已而降北虎军,他有借突厥人之手再次叛乱的可能性。
为了使突厥人更相信罗艺投诚的真实性。一方面,谢虎王还装模作样的借罗艺点将来迟为由,当着众官兵的面,打了罗艺三十大板,责令其驻守马邑,防范北疆。另一方面,谢虎王还给(东)突厥国师赵德言写了封信,信上言明,让其继续保持突厥和北虎政权的和平共处,并表示自己不日就要拿下洛阳和长安,到时候定将邪帝舍利双手奉上。
魏征一愣,问曰:“虎王殿下,若是赵德言真依计行事,那岂不是坏了殿下的大事?”
谢虎王哈哈大笑,回答说:“哈哈哈哈~~~~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玄成啊,你要明白三件事。
第一:赵德言和本王合作,无非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罢了,但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东)突厥国师,所以他凡事都要把(东)突厥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第二:突厥人现在上上下下都明白,若是放任北虎军继续强大下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极大威胁,是以一旦有人站出来为我军说话,都会被质疑是我军的内奸,说不定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要知道,赵德言头上还有“三大宗师”之一的毕玄,再往上还有突厥大汗。所以本王越是这样写信给赵德言,就越能使突厥人相信,我军主力已经南下,马邑空虚,这样他们才会毫不顾忌的进来。”
魏征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称赞虎王殿下高明!
于是呼,谢虎王在马邑给突厥人布置了个天大陷阱…!他先是命徐世绩、罗士信两部猛攻王世充,照成天下人误以为北虎军已经正式南征的假象。再令罗艺投书给突厥人,告知其马邑空虚,自己有意反抗北虎政权的意图,从而把突厥人的目光全都吸引到马邑这里来。最后谢虎王以李靖为主帅,调集了苏定方部、刘黑闼部、宋金刚部、王伏宝部、尉迟恭部、罗艺部、以及虎王亲军,共计二十二万步军,三万马军,张网以待,准备在马邑给突厥人来了猛的!
十数日后,(东)突厥王汗大帐中。
突厥人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发生着同样激烈的辩论,而辩论的主题是,到底是去打劫晋阳的谢天虎,还是去打劫长安的李渊。
颉利可汗高坐的王汗宝座上一言不发,静观下面两拨人互骂。
一方是以突利可汗为首,这些人主张去打李阀,原因是李阀虚弱不堪,容易对付,而且长安富足,干一票足以使大伙过个暖和的冬天。
另一方则是以武尊毕玄为首,他们主张打北虎政权,理由是北虎政权这两年不断扩张,已经着实威胁到了(东)突厥,并且北虎政权紧邻(东)突厥,从争夺生存空间这一点来看,就算双方再怎么克制,终归会有一仗。
两拨人马吵作一团,互不相让,放佛是要用音量的高低决胜负。
颉利可汗看向国师赵德言,只见后者像高僧入定一般,对此间之事充耳不闻似的。颉利心说奇怪,“国师一向主张与北虎政权和睦相处,建议攻击李阀,怎么今日一言不发,难道内有隐情?”
颉利可汗对赵德言出言相问道:“国师今日为何一言不发?”
赵德言闻言,站了出来,对着颉利可汗一拜,说:“回禀大汗,今日臣下两相为难,不知道该如何说起……”
颉利可汗:“哦?国师有何为难之处啊,说出来让大伙听听。”
赵德言又是对着颉利可汗郑重的一拜,才说:“大汗是知道的,这几年来臣下一直主张和北虎政权和睦共处,但眼下臣身为(东)突厥部的国师有些话不得不说了。北虎军这两年来东征西讨,实力越来越强,其首领北虎王更是一代人杰,雄才大略天下罕见!若是再放任其强大下去,突厥部不日恐遭大祸。”
武尊毕玄眼前一亮,心道:“真没想到,今日帮本尊说话的竟然是他!国师到底还是说了句实话,不枉我突厥人待你如贵宾。”
颉利可汗:“那国师的意思是,此番应当攻打北虎王一方?”
赵德言话锋一转,反问道:“听闻前几日,驻守马邑的罗艺派人到大汗处请降,不知大汗准备如何回复罗艺?”
颉利可汗:“罗艺此人,心怀叵测,在幽州时就常年与我族交战,双方说是血海深仇也不为过,实难想象他会主动降我,故而本汗尚未拿定主意,不知国师有何见教。”
赵德言哈哈一笑,说:“大汗明鉴!那罗艺本是一方诸侯,不得已而降北虎王,今番又遭其羞辱,心中定是起了反复的念头。大汗正可乘此良机,重创北虎军,动摇其一统天下的根基,从而使中原战火持续下去,如此一来,才有利于大汗的千秋霸业。”
颉利可汗也是老狐狸一头,他话中有话的说:“国师说的在理,可突利他们说得也有些道理,放着“软柿子”李阀不去打,反而和强大的北虎军硬碰硬,这让各族部落的首领们怎么想。再者,本汗担心抢到的战利品还不够族人们分的,更不要说伤亡几何了!”
赵德言见状,知道非得用一剂猛药,方能让(东)突厥各族下定决心。他说:“大汗不必过滤,臣下这里有一封北虎王刚写的书信,大汗一看便知。”说完,赵德言双手把书信呈递给了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默默的看完信,一言不发,除了赵德言外,其他众人均不知道信上所写内容,只能静等颉利可汗发话。
良久,颉利可汗一声长叹,道:“国师的心,到底还是向着本汗的!向着(东)突厥的!”说着,他让人大声念出信上内容,众人一听才明白,原来赵德言一直和北虎王有过约定,双方各有所求,今番赵德言为了(东)突厥部落的长远发展,主动暴露了这一约定,也是真真切切的为突厥人所考虑。
武尊玄毕从不向人低头,这时也朝赵德言施了一礼,说:“多谢国师仗义执言,它日我突厥大军南下,夺了中原,一样能寻得邪帝舍利送与国师。”
颉利可汗大笑,说:“武尊说得极是,国师为本汗着想,不计个人名誉,日后本汗定当寻得舍利,赠与国师便是。”
众将也齐齐称赞赵德言,说他识大体,顾大局,不愧为(东)突厥人的国师。
当然,这一切也在赵德言意料之中,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谢虎王中手的一枚棋子而已。
突厥人迅速统一意见,决定借着罗艺反水的良机,重创正在南征中的北虎军。
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计划,突利可汗还建议让赵德言假意回复谢虎王一封书信,诈说突厥军队主力已经开赴西面,准备对长安进行攻击,让谢虎王放心,两边和睦如初,最后还在信上强调,邪帝舍利事关重大,让其速速寻来……(真是尔虞我诈,奇计迭出…!)
赵德言依计行事,再次赢得了突厥众将的赞赏和肯定。
就这样,心怀叵测的两军互相丢起了烟‘雾弹,直叫人眼花缭乱,搞不清楚状况。
又过了十多日。
南面传来北虎军在河南一带大败王世充所部,占领城池数座,其锋直逼虎牢关的消息。
颉利可汗大喜,自以为计谋得逞,遂召集众将,发兵十四万铁骑,直奔马邑而来,大战一触即发。
………………………………
第三十六章 马邑之战(一)
马邑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抗草原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汉武帝时期就曾在此设伏过匈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提前暴露了,使得当时的匈奴人察觉到危险而返回草原,故而功亏一篑。(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汉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下令立即撤军。)
从以前的那次马邑之谋不难看出,马邑这个地方确实适合打大规模的围歼战,但如何把保密工作做到位,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了。像以前那种什么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一个小小的雁门尉史都知晓整盘计划……这些漏洞就千万不要再出现了…!
吸取前人经验教训,这次谢虎王组织大军在马邑设伏,除了核心几位将军和谋臣知道外,其他士兵一律不知,连马邑的边防士兵也一无所知。
有谋士问,这样做,会不会让马邑的边防军和周边民众遭受损失。
谢虎王有所觉悟的回答:“要想骗到敌人,首先就要骗到自己人。若是我们把边境一带的人都撤了,那突厥人一看,还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吗!牺牲是在所难免的,突厥人要抢就让他抢吧!反正他抢得再多,等我军打败他们后,一切还不又重回我军手中。”
于是呼,突厥大军南下,顺利得出奇。有了罗艺这个“内应”在,突厥大军对马邑驻军情况了如指掌,集中兵力一点突击,马邑各处边军纷纷溃败,遗弃军资无数,突厥人更是大抢特抢,夺得牛羊数万头,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本着以快打慢的作战方针,突厥大军继续急行军南下,准备在北虎大军回过神来以前,就解决战斗,回到草原上去。他们一日行军两百余里,可谓是其疾如风。
这一日,颉利可汗又收到了罗艺的来信,信上说罗艺已经在马邑城举起义旗,反抗北虎政权,希望颉利可汗尽快移步马邑城中,与其汇合,共讨北虎军。
颉利可汗心中冷笑:“罗艺啊罗艺,饶你机关算尽,也料想不到本汗才不会傻傻的去给你当挡箭牌,去和北虎军硬拼,等本汗抢够了,直接就回草原,到时候,留下你来牵制北虎军。呵呵~~不过听说马邑城挺富的,既然你都邀请本汗前去了,本汗岂有不去之理。”
颉利可汗当即下令,全军朝马邑城方向急行军前进。
数个时辰的急行军,突厥大军离马邑城已经不到七八十里路了。这时,马邑城中的罗艺仿佛是担心突厥大军前来客大欺主,不断派人来传信,希望突厥大军能在马邑城外安营扎寨。对此,颉利可汗充耳不闻,对于突厥人来说,哪有到嘴的肉还吐出来的道理!他命令大军加速前进,去马邑城中歇息。
罗艺不断派人前来说情,又不断被颉利可汗拒绝,到最后,罗艺似乎是有些怕了,他索性带着部下一万多人,从马邑城中跑了,直奔南面而去。
突厥众将闻之,皆抚掌大笑起来,同时心中又鄙夷起罗艺,此等胆小怕事之徒,也敢反叛作乱。
一个时辰后,突厥大军顺利的进入无人防守的马邑城,那宽旷平整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建筑,高大醒目的府衙,无一不昭示着这座边境重镇往日的繁华,可这里就是……看不到一个人,甚至连一只狗,一只鸡也没有…!
颉利可汗心道不好,准备命令大军撤出马邑城,但是已经晚了。只听城外一声炮响,早早埋伏在附近的北虎大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起杀出,喊声震天,直教突厥人摸不清到底有多少伏兵。
突厥人就算再笨,此时也知道中计了,一片慌乱,有将领准备带人出城迎敌,有将领则提议先登城观望一下,待弄清敌情,再做回应。颉利可汗见长途奔袭的大军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天色已晚,突厥铁骑不善于夜战,遂采纳了后者的建议,命人关闭马邑四门,登城拒守,先探明敌情再说。
颉利可汗这一决定也令突厥大军丧失了最后突围的机会。
二十五万北虎大军,加上马邑周边二十多万百姓伪装的军队,足足五十万人马,把马邑四门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下子,可把突厥众将吓出了一身冷汗,北虎军什么时候有这么多人了!还好刚才没有出城迎敌,不然凶多吉少。
说来也是奇怪,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士兵在这次对垒中换了个位置,游牧民族依城据守,农耕民族则在城外摆开架势,准备大打一场…!
不多时,谢虎王出现在北城外,叫颉利可汗出来搭话。
为了保护主帅安全,双方均采取隔空喊话,不过,这样一来,功力深厚的谢虎王就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 ̄)小嗓门的颉利可汗,喊出的话又能有几个人听得见…!在双方士兵看来,这简直就是谢虎王像是在训孙子一样教训颉利可汗…!
谢虎王:“远的说,过去启民可汗亡国,隋文帝不惜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护使之存立,到始毕可汗时渐强,却起兵在雁门围困隋炀帝。近的说,你我双方前几日才互通书信互约交好,不想颉利可汗转眼间就背起约定,举兵南侵,如此狼心狗肺之徒,岂能容于天地之间。”
城北两军十数万将士只觉此话犹如在耳边响起,人人听得清楚明白,城头上的武尊毕玄脸色一变,心说:“没想到谢天虎的功力如此之高,非吾所能及也!”
颉利可汗连忙大喊道:“谢氏奸贼,你还不是一样,设下如此圈套引我军前来……”(他声音太小,没几人能听见…!)
谢天虎进一步声讨颉利的同时,还在分化突厥内部:“颉利你听着,你的这汗位本就来得不清不楚。始毕可汗、处罗可汗相继病故,按理说,这王汗之位理应交由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手中,不料被你这个狼子从中作梗,硬生生的夺去了。本王今番实在是看不过去,要为突利可汗讨个公道。”
城楼上的突厥人都转头看向突利,把后者闹了个大红脸。
突利心想:“谢虎王你要真有这意思,悄悄派人来联络本汗,共同讨伐颉利老贼便是,如何能大庭广众的说出来呐!”
突利一脸正色回答说:“不劳谢虎王费心了,我突厥所部的事,还是突厥人自己作主的好,不便外人插手。”
他这番话赢得了在场突厥人的齐声喝彩,不过颉利却听出了其他味道,突利分明就是在承认谢天虎那贼子所说的话有理。
谢虎王话锋一转,说:“观尔等远到而来,人困马乏,本王也不欺负尔等,特准你们在马邑城中休息三日,三日后两军决一雌雄,可敢一战?”
颉利可汗大怒,回答说:“即如此,三日后决一死战。”
………………………………
第三十六章 马邑之战(二)
颉利可汗下得城楼,心中那个叫气啊!谢天虎那厮竟然当着两军数十万将士的面,像是老子教训孙子一般教训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回过头来一想,落到今天这般田地,都怪赵德言那厮出的馊主意,说不定那厮早就和北虎军串通一气来坑自己…!于是呼,颉利可汗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将赵德言绑了,严加看管。
赵国师心知此番凶多吉少,当即就要运功开溜,只是他快,旁边的武尊毕玄更快!后者运起【炎阳大法】一招打向赵德言后心,全不带起半点拳风气劲呼啸。
一个心神俱乱,只想逃跑;一个满是恨意,全力一击。两相比较,胜负早已分晓。
赵国师只感觉四周空间灼热沸腾,仿若身陷乾旱的沙漠之中,提不起平时的一半功力,只能硬着头皮,回身一击。
“啪”的一声
赵国师如同一个断线风筝一样,往后倒飞而去,口中还吐着鲜血,显然已受重创。
两旁的突厥卫士,急忙上前擒住奄奄一息的赵德言,将他投入囚车之中。
这正是:昨日才为座上宾,今日就成阶下囚。
是夜,月黑风高,气温很低。城墙上的突厥士兵纷纷紧了紧身上的羊皮大衣,时刻主意着城下的一举一动。
城外一片漆黑,能见度不足十余丈。突然间,一阵嘈杂的声音从四门同时响起,夹着着风声,让城楼上的突厥守军摸不着头脑。
早有卫士把这一情况禀报了颉利可汗,颉利带着一帮突厥将领,登城远望,却一样摸不着头脑。
有将领说这定是北虎贼子的疲兵之计;也有人说,保不定这是北虎军夜袭的前奏。众将领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大堆,但最终也分不清到底谁对谁错…!气得颉利可汗大骂北虎军无耻,说好了三日后决一死战,结果还不到半日,就小动作不断。
鉴于突厥铁骑不善夜战,且北虎王诡计多端…!颉利命众将严防死守,将士们分批休息,禁止半夜出城去与北虎军交战,以免中其圈套。
众将齐齐领命。
就这样,突厥大军提心吊胆的过了一夜。待第二日天明,突厥人发现真相后,后悔得肠子都青了…!他们看到城外的几十万北虎军民,一夜时间,挖出了几条深两丈,宽三丈的壕沟。这几条壕沟也不是多长,只是恰好封堵住了从四门出来的道路,其意再明白不过,就是打着决战的幌子,要把突厥人围困起来,拖死你们。
这下子突厥人不干了,颉利可汗主动在城楼上喊话北虎王。
颉利可汗气急败坏的喊道:“谢氏奸贼,说好的三日后决战,为何你等还要挖堑壕来困住我军?这岂不是你们中原人所说的出尔反尔。”
谢虎王也勃然大怒,当即反驳说:“颉利小儿,你哪只眼睛看到本王不愿三日后决战了!这挖堑壕和决战有何关系?本王无非就是怕尔等出尔反尔,提前偷袭我军,故自费军力,挖几条鸿沟出来,以防万一。”(若论口才,十个颉利可汗也比不过一个谢虎王…!)
颉利可汗一时语塞,说不过谢虎王,只得不断破口大骂。
这一骂,就足足骂了半个时辰…!谢虎王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一丝一毫的损伤。倒是颉利可汗累得气喘吁吁,大有一口气接不上来,一命呜呼的感角…!
颉利可汗急招众将议事,众人一阵商讨,均认为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出战,否则必中北虎军奸计。有将领提议,直接集中全军从北门突围,就算再大的伤亡,也要突围而去。颉利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点头同意。
正在这时,城外的北虎军又射进来一封书信,信中言明,谢虎王深知武尊毕玄是突厥人的英雄,想在城下,两军将士众目睽睽之下与之一战,若是谢天虎输了,甘愿让开一门,放突厥大军北返。若是毕玄输了,只需承认谢虎王武功天下第一即可。
还有这等好事!突厥众将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武尊毕玄,希望后者能力挫谢天虎,解大军之危难。
颉利可汗发话问曰:“武尊,以你之见,这是不是谢氏奸贼的又一奸计?”
毕玄:“大汗,以本尊看,此乃谢天虎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方才提出这一建议。”
颉利可汗:“那以武尊的意思,此战可应否?”
毕玄:“此战胜负难料,但本尊不能不迎战,若是怯战,毕玄也就不是毕玄了!”
颉利可汗:“好,既如此,本汗亲自上城为武尊擂鼓助威!”
马邑城北门外,毕玄手持九十九斤重的“阿古施华亚”长矛,坐下是一匹万里挑一的汗血宝马,看上去就像一个战神。
毕玄这人可是聪明得很呐,他打算凭借游牧民族特有的优势(马战),占据先机,力挫谢虎王,为大军赢得解围机会。可当他看到谢虎王出场后,立马就焉了…!
谢虎王驾乘神雕,居高临下(空战优势……),手中三百六十五斤重的玄蛇宝刀,散发着异样的光芒,这厮摆明了就是来欺负人的!
毕玄咳嗽了两声,说:“咳咳~~虎王殿下,你我二人还是空手较量如何,这样避免伤了双方和气,如何?”
谢虎王哈哈大笑,回应道:“哈哈哈哈~~刚才说要各凭手段的是你,现在又提出空手较量的也是你,也罢,本王就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谢天虎从神雕上飞身而下,手中玄蛇刀瞬间被收进了芥子空间。武尊毕玄惊讶的看着谢虎王,愣得半天没说出句完整的话来…!
谢天虎此时已是地仙境界,远远高出三大宗师一大截,不过其有心试一试毕玄的【炎阳大法】,故而压制了自身功力,仅以先天三花境界对敌。
毕玄右拳挥出,不带一丝拳风呼啸之声,亦不带起半分劲气,整个空间却灼热沸腾,就如同先前对付赵德言那般。
谢天虎对周围灼热毫不在意,亦是一拳挥出,迎着毕玄的拳头对了上去。
“砰“的一声巨响。
毕玄倒退两步,眼中尽是不信。刚才他与谢天虎一对拳,一股奇热的真气沿着拳头侵入到自己体内,毕玄修炼的炎阳真气竟然对这股真气毫无办法,只能任由它在经脉中横冲乱撞。
武尊到底是宗师级别的高手,他强运功力,挤压起这道奇热真气,然后猛的提气,一口鲜血喷出,同时也把那道奇热真气一块排出到了体外。
谢天虎赞道:“好手段,再来。“又是一拳挥出,功力到了他俩这个境界,招式大多已达到反璞归真的地步,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招,却蕴含无比的奇妙。
武尊吃了次大亏,说什么不敢在硬碰硬了,他脚下划动,拉出数个残影,围着谢虎王打转,以求寻其破绽,再一鼓而击之。
谢天虎站直了身子,一动不动,犹如老僧入定,脚下生根一般。
毕玄围着谢虎王转了半天,只觉得这厮全身上下都是破绽,却又无一处可下手的感觉,就像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激流与河中的岩石相较量一样,真叫人不可思议。前者移动到谢虎王身后,再也忍耐不住,右拳就要挥出。这时,谢虎王放佛脑后生了双眼似的,双肩轻微的抖动一下,瞬间就把毕玄出招的路线尽数封死。
毕玄随即收手,停了下来,对着谢虎王一礼,说:“不料虎王殿下已经达到天人化身的境界,当真不愧为天下第一高手。”
谢天虎笑眯眯的回答说:“既如此,你就先留在本王军中吧,待此战过后,本王会为突厥各部指出一条明道,那时候,有道友大展才华的一天。”
毕玄倒也输得起,乖乖的跟随谢虎王回营去了,只是他这一走,留下城楼上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颉利可汗和突厥诸将……
………………………………
第三十六章 马邑之战(三)
好端端的突围计划,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比武打断,突厥各部的士气也因武尊毕玄的败北而跌到了冰点…!我勒个乖乖!眼看毕玄老老实实的跟随谢虎王离去,顿时,城墙上的突厥各部全都炸开了锅,草原武尊尚且如此,你叫一般的突厥将士做何感想。
颉利可汗仿佛瞬间老了好几岁,他无力的挥了挥手,指示诸将继续严防死守,而他自己则回到王帐之中,思考起退路来。(显然,突厥人今天是没办法继续执行突围计划了…!)
突厥各部,人心惶惶,私下串联者数不胜数。越来越多的突厥人感到此次南征大事不妙,他们聚集在突利可汗身边,以他为主心骨,讨论有没有可能与北虎军重新和谈,毕竟以前双方在很长时间内关系不错,若非颉利可汗一意孤行,又怎会有今时今日这般局面。
是夜,北虎军民继续发挥修理地球的技能( ̄︶ ̄)他们在前夜所挖沟渠后方又挖出了若干条鸿沟,密密麻麻的如同蜘蛛网一般存在。
天亮后,突厥人见状连自杀的心都有了…!若是昨日突围,估计付出两三万人马的代价,就能冲破北门的壕沟。现在可好,后面又有几条鸿沟,若想突围而去,非得死伤个大半人马不可。而且更可恶的是,北虎军现在明目张胆的继续在挖堑壕,看样子是准备困死一城的突厥人马。
颉利已经无话可说了,到这时候还能说什么,鼓动诸部突围而去,只怕这里的诸将没有哪个愿意去打头阵,当别人的垫脚石。
王汗大帐内气氛很压抑,很沉闷。
突利可汗打破了这沉闷的氛围,站出来说:“大汗,唯今之计,只能向北虎军议和了!”
“议和”这是个好点子,先放下身段脱困了再说,一旦脱困,到时候是战是和都可以从容应对嘛!突厥众将眼前一亮,热烈的讨论起如何才能与北虎军议和一事。
颉利可汗虽然知道一旦议和,自己在突厥各部中的威武势必大跌,突利那小子的声望反而大涨,但以眼下形势来判断,也不得不这么做了!最后颉利可汗拍板,如果北虎军愿意让开一条道路,从此(东)突厥和北虎政权互不侵犯,颉利自己也愿意和谢虎王结为兄弟,并在北虎军南征时,无偿出兵相助。
至于议和的人选,既然是突利可汗提出的,当然由突利可汗来担当。
经过数次喊话,层层上报,费了一个多时辰,突利可汗才来到北虎军大帐中,与谢虎王商议和谈之事。
谢虎王头一句就问:“突利可汗前来,是否为了商议明日两军如何决一死战的事宜啊?”
突利连忙摇头否认,只大谈突厥与北虎政权往日的友谊等等。
好话说了一箩筐,当突利把和谈条件一一说出后,谢虎王座下随军出征的谋士凌敬冷笑着问道:“既然颉利可汗愿与我主结为兄弟,那谁为兄?谁为弟啊?”
突利一愣,急忙回答说:“当然是虎王殿下为兄,我部大汗为弟。”
凌敬反驳道:“这可不对吧,按理说长幼有序,颉利可汗年长我主,天下皆知,现在反拜我主为兄,岂不乱了纲常伦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我主欺负了颉利可汗,故而有此一为。这岂不是陷我主于不仁不义之举!”
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