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帝修仙(王十)-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峤是忠而不孝;有个沈劲,则是孝而不忠。沈劲之父沈充是王敦党羽,是叛臣。沈充是被吴儒抓住杀掉的,吴儒应是忠臣。沈劲却要做孝子。为父报仇,“竟灭吴氏”。沈劲为叛臣而杀忠臣,理应是叛臣,却因为符合孝道,竟得到肯定。
  既然以孝为重,不忠无损大节,于是我们惊讶地看到:《孝友传》中的刘殷、王延,都背晋事敌,做了刘聪的高官。仍名列青史。望族名门之士清河崔悦、颖川苟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范阳卢谌,“俱显于石氏”,做了后赵的官。刘暾是西晋名臣刘毅之子,官司隶校尉,“正直有父风”;而当刘渊部将王弥攻陷洛阳。他立即为王弥效劳。更荒唐的是王育、韦忠、刘敏元都背晋投敌,却因忠于顶头上司或救助乡亲的义气,而仍在《忠义传》中立传。“板荡识忠臣”,晋朝“板荡”可 谓极矣,而背思忘义之徒不可胜数。司马氏轻忠而重孝,难免自食苦果。
  又何况司马氏倡孝道又是那么虚伪!看看皇室的所作所为,他们做出了孝的榜样吗?否!他们做了不孝的坏榜样。八王之乱中互相残杀,是兄弟相杀,叔侄相杀,祖孙相杀。按前引董仲道之言,他们犯的是万恶不赦的罪行。怀帝司马炽被俘后,刘聪当面问他;“卿家骨肉相残,何其甚也?”司马炽只好回答:“为陛下自相驱 除”。对于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这真是锥心的讽刺。
  倡孝的虚伪性还表现在欺软怕硬,自相矛盾。上引阮简父丧中食肉,废顿近三十年。阮简是阮籍的侄孙。当年阮籍居母丧时在司马昭座上公开饮酒食肉,司隶校尉何曾对司马昭说:“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司马昭却说:“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阮简没了保护伞,只得挨整了。
  居丧是不能作乐的。明帝刚死,国丧未期,尚书梅陶私奏女伎,遭到御史中丞钟雅的弹劾。而到谢安执政,“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为什么无人弹劾?因为谢安已登台辅,位尊权大,没人敢碰了。
  原来这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多高的标准,多严的要求,只要权势一介入,无不通过。而到了这种地步,这个制度的生命力也就完了。
  演戏终归是演戏。晋朝以孝治天下这出戏,当时纵有一定影响,却终未能治天下。人民的命运,历史的命运,从来不是演戏可以左右的。
  晋朝重孝却是少孝子,以孝治天下和九品中正制一样,都是导致朝廷积疾,羸弱不堪的主因。
  “朝廷重孝,以孝治天下,不过是自欺欺人!”林易又接着大声道。
  “殿下身为朝廷太子,竟是讲出如此大逆不道,真是让老夫好不失望!”张华面露不悦道。这张华却真是个老顽固,就因为这贾南风是太子的名义上的母亲,他就一直不支持林易起兵以武力废黜贾后。司马遹就是始终被这孝名所累,这才是逆来顺受,因此东宫之中是空有四率精兵数万,却是十分窝囊地死于一个妇人之人。
  这一世,林易绝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了!因此,无论得不得道这张华的支持,他都要以武力废黜那贾后。当然若是有这张华支持,这其中阻力就更小了些。毕竟这张华在朝廷之中是为宰辅,德高望重。不过林易站在张华的角度上,也是能理解他。毕竟林易是后世2000年后的人的灵魂。根本无法想象现在此时这些人的思想。他们从小,自出生前起,所学、所看,都是贯彻这种“孝”的思想,“孝”已经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越是出名的大儒,越是如此。况且那谢玖才是司马遹的生母,但是在张华这样的名臣大儒心目之中,尊卑之分早已是根深蒂固,贾南风竟然是皇后。就是他司马遹的母亲。这种想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难以接受。
  “殿下又可知。父母之恩与天地等!做子女的无论用什么来报答都难以回报;做孩子的。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主要的是孝敬,要轻声轻语,动听悦耳。晚上让父母安定,早上去向父母请安。
  殿下的难处难道能和舜当孝子更难的吗?舜的父母让他把仓廪封上泥,却搬走阶梯,父亲放火烧了仓廪,舜凭借两个斗笠下来,得以不死;他们让舜凿井,却用土把井填起来,舜从隐蔽的空隙中爬出来,又得以不死。舜当初在历山时。到田里耕地,天天对着苍天哭叫,要把父母的罪行承担起来。
  人遭受的冤枉没有比申生和伯奇更大的了。申生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太子,由于父亲相信继母的谗言,不敢违抗父命。他就在新城上吊死了;尹伯奇是周朝的卿士,尹吉甫的儿子。他事奉后母很孝,没有衣服和鞋子,在雪地上为母亲拉车子,后母曾捉了一只毒蜂,去了它的毒,系在衣服上。尹伯奇看到了,上前想要为后母拿走它。后母大叫说:“伯奇在拉我的衣服”。父亲因此怀疑儿子。伯奇不能洗刷这个羞辱,就自杀了。
  服事难以服事的父母,才能看出作儿子的纯孝。父母时喜欢还是厌恶他,不应当生疑,究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哪里敢计较?
  做为孩子如果不孝敬,他的罪实在不轻啊!那么,国家就有刀锯之类的刑具来惩罚他;上天也有雷霆会来轰击!”张华又开始对林易淳淳教诲道。
  “司空大人,可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本王若是一味软弱屈服于贾后,任由其秽乱朝政,满朝皆是外戚权贵把持,不顾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此为不忠,此为愚孝!而申生、伯奇之徒真是愚孝之极,见毒母而不加制止,这是为虎作伥!”林易又辩论道。他知道虽然是一时拗不过弯,但是还是要据理力争。
  张华和林易一样,虽然是早已看不惯这贾后一党所作所为,但是为人臣,为人子,但是只从旁劝诫,任由其胡作胡为,却不加制止。像那舜和申生、伯奇一样,听天由命,林易自然就是认为这是愚孝。舜能幸存,并且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那是他本就是神灵下凡,那毒母自然是伤害不得其身。
  “孟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孔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道家曾云:‘一声霹雳震乾坤,专打凡夫不敬亲。’孝敬父母是无条件的,对那些不孝之人的惩罚也很严酷。”张华又接着辩论道。
  “孝顺有三,对父母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是为大孝!父皇身居帝位,却是不问朝政,放任大权旁落于妇人之手,不问天下苍生黎民生计,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皇家威严丧尽,帝位不保;母后身为国母,却是牝鸡司晨,秽乱宫廷,满朝皆是其外戚党羽,皇室弟子和天下士人平民皆恨贾后一党久矣,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只怕这贾后一族灭门即将不久。为人子,眼睁睁地看他们一步步地步入万劫不复的歧路之中,而不闻不问,听天由命,此为大不孝!”林易也据理力争道。
  林易虽然说的是有理有据,但是张华始终抓住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要无条件的服从” 这一道理牢牢不放。林易抓住的问题是,盲目信从,听天由命,见到父母走上歧路,而不恭谏指引,是为不忠愚孝。两人自是争论不休,一时瑜亮。
  这样下去,只怕是辩论三天三夜也没有结论。因为这是先有鸡还是现有蛋一样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个驳论。林易和张华最后是相视一笑,都互相让了一步,林易是决定明早先礼后兵,即使万不得已也不会取了那贾后性命,只是收回朝政即可。张华也是让了一步,虽然不支持林易联系其他大臣废黜贾后,但也不会支持贾后一党,只会保持中立,今晚之事他不会走漏半句。
  
  第一百四十五章 泰阿之剑(上)
  
  “想不到殿下都督关中,戎装立马,不仅是建立不世功绩,这短短一年不见,这学业却是丝毫没有放下,这学识更是长进了三分!”张华欣喜道。此刻他是忍不住对林易刮目相看,这一年来,太子司马遹是太多的事情让他惊讶,特别是林易主动要求征讨齐万年,都督关中此事,虽然此事在别人眼中是自寻死路,一时之性。但是张华能感觉到,他是真心实意地想做出一番功绩。在别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却真的让他完成了。短短数个月时间就平定了齐万年之乱,诛杀了匪首齐万年、郝度元。
  虽然也因此此事,他也曾是历尽坎坷,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甚至让那贾后一党借助这机会,废黜了太子之位。但是最关键的是他现在是已经得到了人心,无论是朝野内外,贩夫走卒,关中流民,皆是感其大恩。虽然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还是和以前一样,仍是那样离经叛道,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张华觉得这一切好像都是在他掌握之中。
  他看到了未来大晋的希望,也看到了天下黎民苍生的希望!我辈读书人,寒窗苦读,所谓的理想抱负,都不过是如此吗!
  因此后来这许多事情,特别是征西之事,他明里暗中都对林易扫清了障碍。只是这废黜贾后一事,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帮他一把。并不是因为这事情万一失败,这是诛灭三族的谋反之罪,他不怕死,而是因为这事犯了他的大忌,因为这违反了孝道。这事即使真的能成功,可毕竟是有罪,却如何向后人交代!
  “司空大人,也是宝刀未老!”林易也是赞叹道。却不是寒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对张华的辩术感到佩服,这张华只是抓住这“孝顺是天经地义之事。孝顺父母必须是无条件服从!”这一论点,就让林易是疲于应付,林易即使是如何口若悬河,引经据典,都好像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一般,软弱无力。
  不过林易虽然是没有说服张华这个老顽固,但是收获也是很大的,况且他本人是早就料定了这结果。只要能让张华保持中立,就已经是达到了他的要求。因为在当今世上朝廷内外早已是一致认为,这张华是那贾后一党主要核心。是贾南风的左膀右臂。毕竟这张华是出生寒门。能走上这权利巅峰。这一切都是贾后所赐。但是林易却知道这张华和贾谧之流却是完全不一样,和那裴頠一样,皆是安邦定国的真才实学,清廉正直。并没有和贾后一党是同流合污,而是出淤泥而不染。
  “殿下,你看老夫手中这长剑如何?”张华看到林易就要告辞,突然又开口对林易道。
  林易是早已看出这长剑的不凡之处,毕竟以他现在的修为,那郭璞又是传授了其望气之术,这长剑外表虽是十分普通,黝青无光,剑身长五寸。看其工艺乃先秦之前,年代是十分久远,但是其随风舞动,祥瑞之气四起,这其中的变化是绝对逃不掉其双眼。
  古人认为剑不仅作为武器。更具有神秘的力量。因为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武将侠客,皆是喜欢佩戴长剑。古来名剑甚多,大多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林易虽不知这张华手中长剑之名,但是这长剑必是来历不凡。
  “剑为百兵之君,剑如君子,君子如剑!司空大人手中长剑看似普通,但是绝对不是凡品,还请大人赐教!”林易又是仔细端详片刻后道。
  “战国时期,楚王对其手下大臣风胡子(风胡子,亦称“风湖子”、“风胡”、“风壶”。春秋时楚国人,相剑家,精于识剑﹑铸剑)道:‘寡人听说吴国有干将,越国有欧冶子,皆是这世上最著名的铸剑大师,这两人是六十年方出一次世,天下人人争相求见。听说他们精诚上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倾全国之重宝,请这两人为我铸剑?’
  风胡子回道可以。于是楚王乃令风胡子去吴,拜见欧冶子、干将,使之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第一把叫做“龙渊(后世为避开这唐高祖李渊名讳改为龙泉)”,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似腰带一般,若乎一松,剑身即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为二。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
  楚王见此三剑之精神,大悦风胡子,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其名为何?’风胡子对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楚王曰:‘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对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晋国和郑国得知楚王获得铸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所打造的三把著名的宝剑后,都企图获取这三把宝剑,不料遭到拒绝,于是兴兵围困楚国城池,三年不退,导致城中弹尽粮绝,楚国群臣、贤士都无良策解决。”张华接着道。
  “莫非这把宝剑,就是这龙渊、泰阿、工布这三把宝剑的其中之一?”林易是十分惊叹道。
  “不错,这宝剑就是泰阿剑。晋、郑二国联合出兵伐楚,就是为了到楚国的这三把宝剑,特别是这泰阿剑。因为当时世人都传说,说泰阿剑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早已存在,只是无形、无迹,但是剑气早已存於天地之间,只等待时机凝聚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三道归一,此剑即成。这泰阿剑其实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晋国当时最为强大,晋王当然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得到这把宝剑,但是事与原违,此剑却在弱小的楚国铸成,出剑之时,剑身果然天然铸刻篆体“泰阿”二字,可见欧冶、干将所言不虚。
  晋王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楚王索剑,楚王自然是拒绝,于是是晋王出兵伐楚,预以索剑为名借机灭掉楚国。兵力悬殊,楚国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并且都城也被团团围住,一困三年。城里粮草告罄,兵革无存,危在旦夕。
  这一天,晋国派来使者发出最后通牒:如再不交剑,明天将攻陷此城,到时玉石俱焚!
  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亲上城头杀敌,如果城破,自己将用此剑自刎,然后左右要拾得此剑,骑快马奔到大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
  第二天拂晓,楚王登上城头,只见城外晋郑二国兵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倾灭危险。晋国兵马开始攻城,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
  楚王亲持泰阿剑登上城楼,朝空挥舞,长叹一声:泰阿剑啊,泰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于是,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匪夷所思的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博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扑地,流血千里。一时间,晋、郑两国三军迅速败阵、士兵不辨方向、血流成河,猛兽惧怕奔逃,连江水都为之波涛大作,晋王与郑王也害怕得瞬间头发变白。
  这件事情过后,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
  这虽是传说,有夸大成分,但可见得泰阿剑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力。
  而这样一剑出挥胜负分的宝剑,楚王当然是珍而藏之的,成为了楚国的传国之宝。可是没想到,泰阿剑却神秘消失,下落不明。直至本朝初年方又出世!”张华又开始不断介绍这泰阿剑的来历。
  “古代神物常常是应时、择主而出,泰阿这样的神剑当然也是如此!但不知道这泰阿剑为何在数百年后的大晋又重出于世?”林易跟着道。
  “先帝泰始年间,斗牛之间有明亮的紫气出现。斗牛之间的区域所对应人间的位置,正是在长江流域口附近,当时是东吴所在地。而紫气龙脉帝王之气,是个祥瑞的象征,于是在朝中就多有人认为东吴王气未失,不宜征伐。而老夫却不认为如此,孙吴是腐朽不堪,江河日下,何来是紫气缠绕,定时有宝物出世,因此是力劝晋武帝伐吴,终归一统。
  东吴被灭后,斗牛间的紫气果然是依然存在。老夫于是请来老友雷焕登楼观看,到底是何宝物。雷焕认为紫气是宝剑的精气,上达于天而形成。后来雷焕果然在东吴一座监狱地基下四丈多深的地方起出了一个石匣子,打开一看,真有两把宝剑,一刻着龙渊,另一题着泰阿,而当两把宝剑被起出后,斗牛之间的紫气就消失。雷焕把这泰阿剑送于了老夫。老夫的此剑后,自是欣喜异常,每日佩戴此剑于身,不离寸步。这数十年来,不但是百病不侵,百邪莫近,更是官运亨通。”张华接着又介绍道。
  “只是如此宝剑,为何是黝青暗淡无光,藏拙于表!”林易又是不解问道。
  
  第一百四十六章 泰阿之剑(下)
  
  “神剑岂可轻易示人,若非剑身被污垢所封,我等俗人岂能近身!”张华缓缓道,接着不露声色地从身后书柜中取出一个精致玉盒,刚一打开,顿时整个房间内光芒四射。林易连忙靠近一看,原来只是赤色泥土,却不知采自何地,竟是如此神奇。
  张华又开口道:“这是华阴山赤土一斤,同是老友雷焕所赠,用这赤土磨拭剑身,剑鲜光逾益精明,光艳照耀!”林易一听这张华此言,终于是明白这其中缘故。
  “今日这泰阿宝剑和这赤土皆赠与殿下,请殿下收下!”张华突然开口道。林易是大吃一惊,如此宝物竟然就这样送于了他,真是感到不可思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这张华竟然是当着林易之面把如此宝物示出,林易就应该猜测到他的目的。
  “无功不受禄,况且是如此宝物,本王是万万不敢收受这宝剑!”林易连忙回道。如此宝剑,佩戴于身,是百病不侵,百邪莫近,凡人谁不想得。但是林易却非普通的凡人,眼界自不是普通凡人可比。
  “宝马赠英雄,宝剑择明主!殿下龙腾虎步,骨骼清奇,天资聪颖,器宇轩昂,且有慧根。将来定是天下一代明主。有此宝剑,更是如虎添翼,无论如何殿下一定要收下!”不管林易收不收,张华已经这宝剑和玉盒都交到了林易手中。
  张华是当今一代大儒贤者,更是识别人才的专家能手,当世许多人才都是其从畎亩中所发现,生就一番慧眼,司马遹从来没有得到他如此赞美。林易记忆中他还是第一次如此赞美一个人,林易能感觉到他是出自真心,心中虽是高兴异常,但还是谦虚地推脱此物。林易是隐隐约约这其中好像还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张华见林易是如此推脱,接着又道:“殿下既然是如此谦虚,那老夫就实不相瞒,把这一切的事情都告诉殿下。
  元康五年,武库发生了大火,听到武库着火的第一时间,老夫担心京都是否有贼人作乱,赶紧布置部队坚守岗位。因此,没有及时组织人们去救火,错过了救火的最佳时间。为此致使武库中存放的历代珍宝和200万人的器械铠甲被焚毁。这些珍宝还包括:王莽头颅、孔子屐、刘邦的斩蛇宝剑等。”
  “此事不过是一年之久。本王当然知晓,当年司空大人虽是主动请求处罚,但是朝廷早已论证大人是尽职尽责,此罪不在司空大人之身!”林易插嘴道。
  “殿下可知。斩蛇宝剑就是那传说中的赤霄剑,和这泰阿剑是齐名的存在,号称是帝道之剑。
  秦始皇三十四年,汉高祖刘邦未登大宝之前,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高祖知其剑不凡,因此自是长佩于身,不留左右。后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一时名声大噪,因此民间又名斩蛇剑。反而其真名赤霄却是知之甚少。高祖正是手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开始其帝王一生。
  汉高帝入关,得秦始皇白玉玺,佩之,曰传国玺,与斩蛇剑俱为乘舆之宝。我朝后,这宝剑无人能佩,一时收藏于武库之中。
  当日老夫亲眼所见,那宝剑穿屋而飞,莫知去向。经此事之后,四海戎狄皆反,天下动乱不堪,朝政秽乱不止,国力江河日下!甚至是太子履薄临深,险遭不测!”张华又说道。
  “这斩蛇宝剑和传国玉玺一样,自汉朝以来,为历代传国之宝。司空大人的意思是这斩蛇宝剑代表的是国运,其不翼而飞才是导致这大晋国力衰弱的主因?”林易是若有所悟道。
  “不错,正是,殿下果真是聪慧过人!”张华回道。
  武帝时,在吴郡崩落一个石鼓,槌击没有声音,甚是怪异。皇帝问张华这是何物?张华回道:“可将蜀中桐材雕刻成鱼形敲之,石鼓就能发出声音。”后来正如其言,而且这鼓声闻数里。此典故是天下皆知。林易早知道张华不是个普通的文人,他毕竟是张良之后,家学渊源,对星占卜谶都有所精通,想不到竟知道如此之多。若是那郭璞、葛洪在此,只怕也不过如此。
  “难怪当时,司空大人是伤心欲绝,当场昏聩,甚至是几日不能下床,原来大人所伤心正是为此!只是大人却又为何非要赐我这泰阿剑又为何?”林易依然是不解道。
  “天生神物皆有灵性,自会互相吸引,那赤霄剑已经有了灵性。因此非要和这赤霄剑同样的灵性宝剑方能找出其去处,而这泰阿剑就是这最好的物选。因此老夫早已暗中派人手持这泰阿四处寻找,这一年下来,却是依然杳无音讯。
  老夫又是请教了老友雷焕,方才知道这其中原因,必须要用这赤土磨洗,恢复这神剑往日神采方可。只是老夫一介凡夫,若是如此,这宝剑灵性脱笼而出,自然就会逸走。而殿下殿下贵为龙子龙孙,国之储君,天下大运所在,必然能控制住神剑!”张华又接着道。
  林易是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赤霄剑不翼而飞,这张华是已经是料到亡国不远,难怪这张华是愁眉不展。张华只所以对林易废黜贾后之事,没有任何兴趣,因为他已经发现这问题的根本,这天下无论是谁做主,只要不找到那赤霄剑,这司马家的江山必是不长久。在忧愁和担心中度过一天天的张华,内心的苦闷时可想而知的。
  如此重任,确实是只有林易是最佳人选,林易自然不能再拒绝了。况且那赤霄剑,正是那巴蛇摆脱林易所寻之物,包括那王莽头颅都是林易一直寻找的东西。林易正是担心毫无眉目寻找这宝物,有了这泰阿剑相处,相信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连忙回道:“司空大人放心,本王自会磨洗这剑身,让这泰阿神剑恢复往日神韵,他日找到那赤霄剑后,这泰阿剑自会物归原主!”
  话音刚落,林易就已经是消失于这张华府中。
  
  第一百四十七章 雨夜密谋(上)
  
  这大晋国运的变化,林易是早已从那温县司马氏祖宅那里龙脉风水的变化就发现了其中的变故,而张华却是从这帝道之剑的不翼而飞,发现这大晋国运的急速直下,方法不同,却是殊途同归。
  这两件事或许绝对不会表面如此这般巧合,其中或许有必然的联系。可惜那秃发能师徒三人是一心求死,即使连那神识中也是被人做了手脚,林易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任何消息不管怎样,从张华这里得到的消息虽然是让人很惊诧,但是同样是证明了一个道理,这大晋国运衰落,天下大乱是一触即发。
  既然是如此,林易的原计划更是要继续进行。从平原王司马干那里,林易是早已得到了那传国玉玺的神秘之处,从那里必定能找到阻止这大晋国运衰落下去的方法。当前他这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废黜那贾南风后位,把朝政是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从张华府上离开,林易不作任何停留就来到了尚书令王衍的府上。王衍这个便宜岳父,虽然在家是十分惧内,但是在朝野内外威望还是非常大。
  “你是谁,到底是人是鬼?”林易单手轻轻一挥,就惊醒了正在熟睡中的王衍和郭氏夫妇。
  “太子殿下,饶命啊!自此殿下薨逝后,惠风我们可从来没有敢怠慢啊,东宫一大家都是我们家周济!”郭氏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一看眼前这人竟是太子殿下,连忙是跪倒求饶道。那王衍却是比其妻郭氏要沉稳了多,十分镇定。
  林易是早已从善地等人那里,得到这消息,这近一年来,这王衍府上是明里暗中帮助解决不少太子妃的难事。“麻胡止啼,李阳止妒!”林易一年前那一次杀鸡儆猴,却是让这郭氏性格转变了不少。这郭氏是郭槐的内侄女。和那郭槐是一样的吝啬暴戾的悍妇、妒妇。若是按照她以前的性格,这王惠风虽是自己亲女儿,这一旦落了难,或许会给个一日三餐,其他绝不会周济任何东西。
  林易看这郭氏吓得跪地撕心裂肺地哭饶,单手又是轻轻一挥,那郭氏就以及“不做亏心事,岂怕鬼敲门!”林易十分鄙夷道,单手轻轻一挥,那郭氏就已经躺在床上。是一动不能动。若是由着这郭氏被吓得如此撕心裂肺地嚎嚎大哭,只怕这府中护卫一时三刻很快就会发现。
  “你到底是何人,为何要装作是愍怀太子的模样,你究竟把拙荆如何了?”王衍是仍然是故作镇定道。这昏暗的烛光下,这人却是有影子,因此是他早已看出他是人不是鬼,可是他却是长袖轻轻一挥,郭氏就晕倒不省人事,这人并不是普通凡人。只怕是取自己性命,也是举手之间,易如反掌。
  这愍怀太子自是那惠帝司马衷和贾南风数个月前给“去世”的太子司马遹的谥号,葬于显平陵。太子是为国而捐躯。为了彰显皇恩,笼络东宫属臣和天下士人的人心。在贾南风的建议下,惠帝为太子服长子的斩衰,群臣服齐衰。惠帝还建了思子台,举国哀悼三日。
  “士大夫三大幸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况且这悍妇,大人不是早就是想休了他吗?”林易又是十分轻蔑道。
  “这位大侠,还是请你救了拙荆吧,这人虽是不守多少妇道,但毕竟是糟糠之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娶,万不敢自弃!”王衍口气开始变得哀求道。
  “看来,尚书大人却是伉俪情深!尊夫人只是一时惊吓昏聩,一个时辰后必然醒来。我有朝政大事要和大人商议,自然是不便尊夫人在旁打扰!”林易本想是开开这个便宜岳父母的玩笑,想不到这王衍却是当真了。
  “你是……”听到林易这语气竞合那人是如此相似,他已经猜到了这人是谁,只是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