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帝修仙(王十)-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不到,殿下竟也是修道中人!”司马干兴奋道。时光迅速倒转,他好像回到了孩童时期,在他父亲司马懿的努力下,他从今有幸曾在那传说中的修真门派里短暂修习过,最终是由于自己资质太低,多年来修为不见增长,最终是回到了现实中,但是他多多少少对这些修真者有大概的了解。此时他见林易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猜是猜出了这结果。
  林易只所以能轻易信任这司马干,就是因为他发现这司马干的与众不同之处,显然是年轻时候曾被高人施法以洗毛伐髓,只是这天生根骨欠佳,再加上由于尘世间荣华富贵的迷恋,后天修为停滞不前,因此这才至今都徘徊在这炼己筑基入门的阶段,连这小成都没有达到。不过即使如此,这人也算是勉强踏入这修真一途,这人根骨资质自是远甚于常人。
  “不错,正是……”林易于是侃侃而道。真正想不到这司马氏皇族之中,还有这修真者的存在,于是把他这一年多时间是如何机缘巧合步入这修真之道告诉,却也没有隐瞒什么,只是他只是冒牌货,真正的司马遹已经被夺舍而死这太过惊世骇俗的事情,他自然不会如何相告。
  “这真都是老身的罪过啊!”司马干听到那李图曾经图谋不轨的事情后,激动地道。原来这司马懿当年留下他这个后手,就是因为对那些修真者的不放心,只是想不到他后来被那妖女媚术所迷惑,自是失去了守护大晋皇族的责任。
  “不过,殿下也因为此事却是因祸得福,真是祖宗保佑,天不亡我大晋!殿下果真是天子化身,有大气运之人!既然殿下也是同道中人!先父留给老身的秘密终于不用带入土了!”司马干又接着道。
  
  第一百三十七章 水镜庄
  
  隐藏了数十年的秘密本以为要带进棺材,此时终于找到了托付之人,这司马干自是十分兴奋,滔滔不绝,林易能做的就是做个认真的倾听者,半个多时辰后,他终于了解到了这其中的一段故事。
  他从那鲜卑男女的谈话之中,早已了解到这是司马故里的风水是那水镜先生司马微所布置,只是想不到这司马微却是和他一样,也是这修道中人。
  水镜先生姓名司马微,虽然同是司马姓,但和司马懿并不是同族之人,这司马微并不是司马卬之后。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隐士,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术士。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由于他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别人跟他说话,不管好事坏事,通通说好。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好好先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因此这司马微表面上看就是凡事都说好,不讲原则,只求遁世的人。
  当时,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这之后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
  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卧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 于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两人,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不堪世用。谢绝邀请,后司马徽推荐徐庶去找刘备,刘备知徐庶乃一奇才,认其为军师,后又经徐庶推荐,刘备方知卧龙诸葛,于是才引出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这些都是正史所载,妇孺皆知的事情。隐藏在其背后的故事却是如此让人感到惊讶。原来这水镜先生司马微和司马懿虽是出了五湖,但却是同宗同族之人。是叔侄关系。
  司马懿的郡望温县和司马微的郡望颍川不过相隔百里之地,这温县司马氏和颍川司马氏是同宗同祖,皆是殷王司马卬之后。当年司马懿祖父司马隽东汉末年,曾任职颍川太守。这颍川就是这司马微的家乡,他们这其中的关系就是此时认了祖归了宗。
  不过这司马微是早已未卜先知,料到这不久后天下将大乱,而这温县司马氏是河内大族。而他也将处于各方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为了不惹下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自是没有公开这其中的关系。
  原来是如此如的缘故。难怪是这司马微是如此尽心尽力暗中帮助这司马懿。这司马微是三国第一隐士高人,诸葛亮、庞统、徐庶皆为其高徒。
  但是这一切只是这表面现象,这水镜庄真正的存在原来竟是这一处修真门派,这水镜先生司马微修为更是早已到了腾云驾雾,飞沙走石的境界。
  水镜庄的旧址位于今天湖北省南漳县的玉溪山麓。传闻其水镜庄,专门培养天下奇人异士。每位成员皆被视为当代最杰出的军师,因此各方诸侯无不想方设法招揽,以求为己效力,但他们多半仅依自身的意愿、信念和理想行事,不受任何形式的威胁利诱。这民间传说果然不假,绝不是空穴来风。
  水镜庄又称白马洞。在南漳县城南门外1公里。背倚玉溪山,层峦叠翠,下临彝水,泉流淙淙。山腰峭壁处有一天然石室,刀削石壁之间有一岩洞相传一白马常出入洞内,上古叫“白马洞”。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为避北方战乱而南迁于此,雅号“水镜先生”,“水镜庄”由是得名。
  公元206年,刘备襄阳遇难,马跃檀溪来到水镜庄,在水镜庄与司马徽相遇,司马徽向他推荐“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三国鼎立,更使司马徽名昭一声。
  水镜先生的究竟是如何来临?据说,司马微的好友庞德公,也是当时著名隐士,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很是热闹。司马徽论古谈今,言谈洒脱超凡,令满座寂然,敬意盈胸。庞德公举杯上前,说:“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此后,“水镜”之名便名扬中原,隐居之地白马洞也被称为“水镜庄”了。
  从山下到洞口高约数十米,青石板铺就的石阶直达环山城墙。此洞深有约30米,高约8米,宽约8米,相传有白马常出入于此洞中,故名白马洞,也叫圣马洞。洞内风雨不至,冬暖夏凉。洞中有石桌、石凳、石床,可以读书,可以抚琴,可以酣眠,古意甚浓。洞口阔内狭,形状像是个大喇叭。当年,水镜先生常在洞内抚琴,悠悠琴声借着岩壁的回声,传响于山林水壑之间,很有几分情趣。
  遥想当年,清风瘦骨的司马徽束古装、佩长剑在此抚琴弈棋,吟诗作画,临风把酒,好一派自在洒脱的隐士风采。这悠悠雅意,不知影响了多少中国文人。甚至在中国入仕者内心深处,何尝不深藏着一幅这样的山林生活图!
  水镜庄内,多是亭阁式建筑,飞檐凌空,气宇轩昂,金窗修户,朱梁画栋。司马徽、庞德公和学生诸葛亮、徐庶、庞统等人风采飘逸,常在此弈棋、弹琴。院内风格古雅素朴,青砖黛瓦,映着绿树红花,显得极有画意。院内绿树掩映,花香鸟语,典雅幽静。
  相传水镜先生就是在这水镜庄内与刘备剪烛夜话的。当年一个是挥手论势的水镜先生、一个是手按剑柄洗耳恭听的刘皇叔;一个是林泉高士,一个是落难英雄;一个是诚心荐言,一个是虚心聆教。若不是有这番长谈,刘备怎能得卧龙、凤雏之助,怎么能摆脱困境、迅速崛起?
  当年司马干曾在此生活学习一段时间,自是对这水镜庄的情形是一目了然,记忆犹新。但是当司马干当年入水镜庄学艺之时,诸葛亮、庞统等师兄是早已经是早已下山。
  按照这司马干所叙述这般,林易是早已探出这水镜庄可不仅仅是世外桃源般,只怕就是那传说中的洞天福地。只是这样的小灵天之地,常人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自从这司马干由于天资不佳,学艺不精,离开这水镜庄后,这水镜庄就好像从这世间消失一样。
  后来他曾又多次深入南漳,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去寻找这水镜庄。只是可惜早已是物是人非,山还是一样的山,水还是一样的水,那处白马洞却是杳无踪迹,只剩下到处怪石嶙峋。因此这司马干更加相信这司马微就是那传说中的仙人,而那水镜庄就是这传说中的仙人洞府,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
  不过也就是因为此事,司马干就开始耽于世事,一心梦想出尘,四处求仙问道,淮南安刘安成为了他的目标,只可惜后来却不应被这鲜卑妖人钻了空子。
  
  第一百三十八章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
  
  “天下名山大川无数,而这玉溪山却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可为什么这水镜庄偏偏就安在这南漳县玉溪山之中?”司马干突然对林易问道。
  林易自然是十分不解,也跟着疑惑道,“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水镜先生选择这玉溪山是刻意而为之!”
  司马干捋了捋胡须道:“不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玉溪山虽是高不过百丈,深可清澈见底,这其中却是有着十分不凡之处。
  水镜庄脚下是一道清溪,水声潺潺,更是给这水镜庄平添了几许清幽和仙气。据说,玉溪山也因此而得名。溪上有一便桥,人行其上,大有凌波微步的感觉,恍如腾云驾雾。沿着庄后的蜿蜒小径,直达玉溪山主峰。
  据说这玉溪山是楚文化发祥地——荆山山脉的一支,南延70多公里,与玉印岩——当年楚人卞和的得玉之处遥遥相望。站在山巅,纵目望去,水镜湖碧水长天,浑然一色,绿雾山影,宛如仙界。近处的南漳城人车如织;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山下蛮河如银带绵延,令人心旷神怡,尘念皆无。”
  “和氏璧?难道是此山之中也是盛产神玉?”林易惊问道。
  “关于这和氏璧的故事,这天下是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世人大多记住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大多忘了这卞和究竟是从何处而得的这块珍宝!”司马干道。
  关于这和氏璧的故事这其中自然是有很长的一段故事。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也有一说是楚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此时恰好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
  究竟这和氏璧是如何从楚国落入道赵国之中,这史书虽然是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找和氏璧最终是归了赵惠文王之手。后来这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此时已是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现在是兵强马壮,而赵国却只能是苟延残喘于秦国淫威之下。这才引出了这蔺相如完璧归赵这千古佳话。
  赵王看了秦王信后,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这时宦官头目缪贤举荐蔺相如此人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何况秦国的大王!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是记载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与将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蔺相如早已荒冢草没,但那块曾经留下蔺相如手上温热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林易听完这司马干的故事,感叹道。这司马遹是从小熟读经书,自然对这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出于这司马干是长辈,因此还算是非常耐心地听完。
  “非也,非也!老身所述和殿下所知皆是这正史所载或是民间野史,殿下难道没有发觉这故事其中的矛盾吗?”
  “请皇叔太祖高见!”林易又十分地恭敬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的别称。这和氏璧就是这其中最出名的镇国之宝,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以那秦王贪婪成性的性格,遇到如此无价之宝,只怕比那猫儿见了腥还要挠痒痒,如何能放过此宝?那蔺相如所居住之使馆,是守备森严,只怕是连个苍蝇都飞不出去!而那蔺相如竟能使一下人化为买卖人带着和氏璧突破重重关卡,逃出秦国,这岂不是怪哉之事。况且以那秦王睚眦必报的性格,这蔺相如是当着宫内大臣和宾妃的面上让其受辱,当时也不过是占着玉石俱焚的勇气,才留下一条性命。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这蔺相如固然智勇双全,但一时之勇却不能用一世,他不过是那秦王刀俎上的鱼肉。如此欺君大罪,秦王最后竟是放了此人,这更是不可思议!”司马干又是侃侃而谈。
  “莫非这和氏璧,并不是这普通的珍宝,竟有通灵之宝的效应!”林易一听这司马干分析,果然觉得这其中有很大的疑问。看来这史书也并不是完全可靠,这其中故意是含糊其辞,隐去了那许多见不得人的秘密。
  “不错,这和氏璧就是件通灵之宝,虽未经雕琢,却可自动护主,这蔺相如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忠义之士,这和氏璧自然要保其性命,护其安然离开秦国。”司马干又接着道。
  “通灵之宝!”林易惊道。他只是随口猜测,想不到却果真是如此。林易是曾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这关于通灵之宝的记载,传说这通灵之宝是上届仙人的炼器材料,即使是仙界也是十分宝贵之物,每一件通灵之宝的问世,都要惊起一番血雨,连上界真仙都不能幸免!
  “最后这和氏璧最终还是为秦国所得,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现在已查无记载。后来秦始皇横扫六合,荡平宇内,为了体现自己前不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
  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司马干又接着道。这段故事林易自然也不是陌生,现在这传国玉玺正是在惠帝司马衷手中!
  “这传国玉玺是和氏璧所雕刻,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又和那水镜先生有什么关系?”林易又是不解地问道。
  司马干一听此言,连忙变得十分紧张起来,又仔细的检查了数遍,确定这周边确实是无人后。这才小心谨慎地对了林易耳边轻声道。片刻后,林易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故事来历。
  原来这水镜先生司马微并不是此界中人,竟是那传说中的上界仙人下凡,虽然是这个世界法则所限制,这司马微一身修为大多被压制。但是他的见识却还是远过超过于这世上的修真者。司马微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寻找这和氏璧,因此这才故意在这和氏璧发现之处的不远地隐居,只是费尽千辛万苦,后来这才发现这和氏璧竟然被秦始皇雕刻为了玉玺,后来又是被西汉末年皇太后王政君摔缺了一角,这和氏璧作为通灵之宝的作用已经是失去。
  这世上俗人,哪里知道这通灵之宝的妙用,竟这样的糟蹋了。这司马微费尽心思,结果却是如此,自是毫不犹豫地就离开了这里。因此这后来水镜山庄就再也没有出现,也就是这原因。
  若是凡人听到这司马干如此之言,大多是认为平原王是病入膏肓,是神经病。但是林易经过这如此多事情后,接触过那么多的修真者和修仙者,早已认为是司马干并不是胡侃乱凑。只是让他惊讶的是,这世上果真是有仙人这样的人物存在。按照这修真界的修为界定,即使那修为最低的散仙,也需要那这炼虚合道,粉碎虚空方可,此时元神已经是如同婴儿般神体俱全,因此又称为元婴。
  现在这世上是炼神还虚境界的修为都没有,即使是那假丹只怕也是罕有存在,更别提那元婴,这个遥远而又不可及的梦。幸好这世上还有无极诛仙阵这样的大阵限制,若是没有如此法则限制,只怕是随便一个下凡的仙人就可毁灭这整个世界。
  而这司马干修为虽然只能勉强虽是修真者入门,可为什么却是知道如此多的消息。这一切原来都是其父司马懿所口述。据说当年这司马微因为初来到这世间,因为受这大阵法则之力排斥,而深受重伤于颍川中。幸好此时颍川太守司马隽救了这司马微,后来一对族谱,这才发现这竟是同族中人,况且这司马隽又有救命之恩,于是这司马微才决定暗中扶持司马隽后人为帝。
  这司马懿就是司马隽的孙子,司马微发现这他根骨俱佳,于是带入这水镜庄中认真培养,倾囊相授。这司马懿果不负厚望,最终成为了天下最出名的谋士之一,最终为后世子孙代魏建晋打下可坚实的基础。而这水镜先生的其他弟子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并不知道这其中的事情,甚至是一直与司马懿为敌,这也是各归其主呗了,况且这司马微是早已料到这最终的结局。
  当然这司马微却也不是无欲无求,他空心经营,让司马家得到天下,就是为了得到那传国玉玺,只是最终却是让他失望了,这和氏璧被雕刻为传国玉玺后,早已失去了其通天灵性,和一般的宝物却没有多少区别,因此最终不得不离开这凡间。
  当然这司马懿作为这当时司马家家主,和这司马微之事自然是十分清楚,后来他又把自己最有的灵性资质的儿子,也就是这司马干送到这水镜庄学道求艺,只可惜这司马微后来因为所求之事已经无法达成,返回了仙界。这才导致了这司马干所学的半途而废。
  “先父仙逝之前留有遗言,这传国玉玺只怕并不是这表面上那么简单!”司马干又对林易道。此时这司马家终于是又出现了一位修真者,他终于是如释重负,轻松了一口气。
  “或许那水镜先生真是看打眼了,或许只有你登基为帝,拿到那颗传国玉玺就知道!”司马干又接着道。
  
  第一百三十九章 探母
  
  斜射的夕阳下,影的这房内是十分的昏暗,这处宫殿本虽是在这富丽堂皇的皇家后宫之内,可是庭院深深,她只是在那皇宫深处最不起眼的角落内。和那繁华高贵的宫殿相比,这是那么的冷冷清清,不知道是多久已经没有了访客。只有那不远处戎装正步的一队队宿卫兵,方才显得这里的主人地位并不寻常。也正是这些戎装宿卫兵,名义上是护卫,其实是软禁,连一只苍蝇都不让飞入,让这处宫殿不仅是独立于这整个皇宫,更是好像是与世隔绝一般。
  那殿中的院子里躺椅上,正是一个嫔妃迎着夕阳闭目端坐着。看这嫔妃也不过30多岁,正是那女性最成熟的年龄的,可不知什么原因就遭到君王遗弃,落入这冷宫之中。
  这嫔妃一身简朴浅粉色的宫装,一袭兰色的纱质长裙,看起来淡雅脱俗,又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这嫔妃虽是不施粉黛,却凸现出她修长匀称的身姿,腰不盈一握,那粉色极淡已经接近白色,但是却很妩媚,就似少女脸颊上最自然却最诱人的红晕。这嫔妃年轻之时定是极美的,即使现在,早已过了那女性黄金的年龄,却全身上下依然散发出一股成熟美。
  脸上无脂粉修饰,整个人清清淡淡。只是那微闭的眼角,勾带着丝丝皱纹,正是那岁月留下的痕迹。身在宫中君王妃,虽是锦衣玉食,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她所求。却见她眉头紧皱,十分清瘦的脸庞上无数泪痕划过。一双纤纤玉手之中竟是数件孩童的衣服,还有一个十分精致的紫色布包。
  这个冷宫中暗无天日的嫔妃正是那司马遹的生母,淑妃谢玖。她此时定是思念其子司马遹,这才如此的伤心。
  谢玖不为这惠帝司马衷所喜欢(更准确的说这应该是那贾南风所逼迫),这一切事实,她改变不了,也无法改变,但是自从有了司马遹之后。她的精神就有了寄托。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为难,让那毒后贾南风落下借口,她忍受巨大的相思之痛,从不见自己的孩子,也不允许司马遹来见她,甚至联系都没有,一眨眼这10多年的时间都过去了,自己的儿子都长成了大小伙。甚至都有了孩子。可是她还没有仔细地看过自己的孩子。
  “沙门应该长这么高了。这宫内不知道还有谁欺负他?”谢玖每日都在不定地想念自己的孩子。或许和那司马衷之间只是一个错误,但是这孩子却是她最大的骄傲,最大的财富。为了自己的儿子,她甘心做任何事情。她相信终有一天,定会海阔天空,她们母子最终会团聚。
  “可是这老天啊,你为什么是这么无情,这么地不公平,这般地赏罚不公,那作恶多端的人逍遥法外,而那老实为善的人,却是害了卿卿性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