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驿唐-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庶地区的驿站划入派遣驿丞的范围。由于驿站的情况千差万别贫富不均为防止别人说分配不公,李潜采取了让众人通过抓阄来选择。用李潜的话来说,你们所去的地方是苦寒之地还是鱼米之乡全都看你们的运气了与本官无关。但若是你们中有谁选了不中意的地方而心生不满,耽误了本官的大事,那你们就休怪本官不留情面。

对于这个办法众人都很赞同。所以众人抓阄选完之后那些运气不好选到偏远贫瘠之地的驿丞、班头虽然心中郁闷垂头丧气但因李潜有言在先皆不敢发牢骚。将众人的去向登记造册,李潜吩咐营地的火头军将好酒好肉送上来与众人饯行。这些人中有很多都多年同袍或同乡,感情自不必说。由于分别在即,再见不知何年何月,离愁满怀之下难免多喝几杯。李潜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没加限制,敬了他们三杯酒后便借故离开好让他们开怀畅饮。到最后近两千人能保持清醒的不过两三百人。

第二日李潜放假三天,让他们逛逛长安城。到正月二十三日,驿丞、班头们离开大营各自赴任。

等他们离开,李潜开始对那三百个预备探子进行训话,“突厥、吐谷浑以及西域诸胡对大唐虎视眈眈屡屡兴兵进犯我大唐。就在去年,突厥的颉利竟然率军兵临长安城下威胁陛下。这是大唐的耻辱每个大唐子民都不应该忘记这耻辱陛下也对此深以为耻。本官明白告诉你们,陛下之所以会与颉利签订城下之盟是想为大唐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大唐恢复实力定然将兴兵雪耻,将这些异族打的服服帖帖,让他们永远记住冒犯大唐的后果。你们身为大唐的战士,大唐的子民告诉本官应该怎么办?”

“追随陛下打到草原去,一雪前耻”三百个预备探子立刻振臂高呼。

等他们喊了几声李潜摆手示意他们停下,“让你们上阵杀敌实在太委屈了。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百战不胜。突厥、吐谷浑乃是异族,与大唐风俗不同信息隔绝,难以用常理度之。所以,陛下要在草原安插耳目,了解突厥、吐谷浑的动向,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寻找合适的机会一举扫平草原。”

李潜指着众人,“你们的任务就是担任陛下的耳目,让陛下了解突厥、吐谷浑、高丽等地的情况。你们在边境生活多年通晓番语熟知番邦风俗,本官要你们化整为零到各个商号去当伙计,跟随商队到突厥、吐谷浑、高丽以及西域诸胡去,打探他们的一切消息,及时汇报给本官。你们的消息将会为大唐在沙场上战胜这些狂妄的异族提供保证,更会减少我们同袍的伤亡。告诉本官,你们愿不愿意?如果你们不愿意现在马上离开,本官绝不追究。”

那三百个预备探子脸上出现了惶恐不安之色,互相之间你看我我看你,想从其他人那里看出端倪来。过了好一会终于有一人越众而出,“郎中,卑职愿为陛下充当耳目”

“好”李潜鼓掌大笑,“果然是条汉子。好汉,告诉本官你叫什么名字?会什么番语?”

“回郎中,卑职曹丘,会说突厥话、高丽话。”

“很好。曹丘,本官任命你为负责突厥方面的总使。所有在突厥境内打探消息的人员全归你节制。”

曹丘大喜过望连忙长揖道:“谢郎中”他原来的官职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只因第一个站出来便成了突厥方面的总使,这无异于一步登天,而且他已进入李潜的视线日后的前程定然一片光明。

曹丘的事例立刻激发了其他人。许多人纷纷高举胳膊嚷嚷道:“我愿意,我愿意。”

李潜摆摆手,“一个一个的来。本官点到的人到前面来,告诉本官你的名字和通晓的番语。”接着李潜一一点选人员,了解他们的姓名和特长,让后分配职务,并让张希元一一登记,很快便有两百人被分派完毕。

为了表示惩戒剩下的一百人李潜将他们全部开除。这些被开除的人其实很可怜。因为李潜事先已经向兵部那边打好了招呼,这些人现在去兵部想要求重新安置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从军多年出生入死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从事密探工作对个人素质要求很高。首先是忠诚,其次要有勇气。如果他们连干密探的胆子都没有要他们何用?

剩下的两百多人按照十人一组编成二十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每五组设队长一名。队长之上设总使,负责一个区域。比如突厥方面的总使是曹丘。由于当前的重心是突厥,他手下共有两名队长,管理一百个密探。高丽、吐谷浑不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所以各派一队负责,队长即为总使。总使直接向李潜负责。必要时可用李潜赐予的令牌使用驿传系统传递情报。所有密探按照等级领取俸禄。不过这个俸禄不是发给他们的而是发给他们的家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了后顾之忧,而且李潜也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的家人控制在手中,不虞他们会背叛。除非他们连家人也不要了。

分组完成后李潜给他们十天时间互相熟悉,考虑打入商队的办法,然后再分批到洛阳、兰州、太原等地混入商队。

将所有密探派遣出去之后,李潜将情况写成奏章上报给杜如晦。杜如晦看了极为高兴,将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了非常满意,将李潜狠狠夸奖了一通,并赐予他直接奏报之权。也就说若李潜接到有关突厥的军情可直接越过兵部尚书和政事堂奏报给李世民。不要小看直接奏报之权,这权利可比升官加爵实用的多。按律,除非皇帝特赐,文武百官中只有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侍中、中书令、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等少数几人有直接奏报之权,其他五部尚书以及太常寺、鸿胪寺等寺、监的九卿都没有直接奏报之权,想要上奏必须得通过政事堂,至于各部的侍郎以及九卿的副手则更没直接奏报之权了。李潜不过是个驾部郎中却享受了兵部尚书的待遇,这可是天大的殊荣。

虽然律法规定不得私传宫中禁语。可皇宫的城墙也不是密不透风的铁板,这事还是传到了某些人的耳朵里,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其中有一人便是长孙无忌。此刻他心里正无比郁卒。此事还得从贞观元年六月的一天说起。

那天尚书左仆射萧瑀与右仆射封德彝两人在政事堂闲聊等李世民议事。两人说着说着不知怎的就说到了当时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储君的事上。两人都说自己最有先见之明,最早成为李世民的铁杆,和李世民一个鼻孔出气。但究竟谁最铁杆两人互相不服,于是两人就开始互相挖苦揭对方的短,以证明自己要比对方更铁杆。

其实以前萧瑀与封德彝的关系还算不错。现在之所以会这么不对付是因为封德彝为人圆滑两面讨好为萧瑀所厌恶。而且封德彝最擅长踩着别人的肩膀表现自己。比如两人成为左右仆射后,萧瑀与封德彝商议某事,封德彝当着萧瑀的面对萧瑀的建议一味表示赞同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可到了李世民面前封德彝却提出相反的主张,而且专门针对萧瑀建议重点漏洞,好让李世民觉得他的才干在萧瑀之上。这样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萧瑀便明白过味来了。

萧瑀这个人耿直固执,有时他连李世民的面子也不买,非得坚持己见不可,被李世民誉为“劲草(此语出自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两句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当他知道封德彝有意贬低他表现自己之后对封德彝的态度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封德彝也是可耻伶俐之辈,所以两人经常互相挖苦揭短。不过萧瑀的口才比起封德彝来要差一些,往往说着说着就不敌了。这次两人互相拆台揭短也如以往一样,萧瑀已经落在下风,按照以往的惯例萧瑀很快就会输。可这次萧瑀忽然想起一件事对封德彝道:“你说你对陛下忠心不二,可我记得当年你曾建议太上皇诛杀陛下,这事难道你忘了吗?”

封德彝听了立刻满脸羞愧呐呐无言。

萧瑀见封德彝吃瘪心里洋洋得意,“你说陛下要是知道此事会怎么想?”

封德彝的脸色立刻变的蜡黄额头上全是汗,紧跟着脸色铁青然后变成绛紫色,过了没一会他双目圆睁口中发出两声痛苦的嘶呵声便扑通倒在地板上。萧瑀大惊失色急忙过去搀扶,却发现封德彝已全身僵硬。他试了试鼻息才发现封德彝竟然被自己几句话给吓死了。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四九章讨伐梁师都(一)

封德彝暴亡之事自然瞒不过李世民,很快他便知道了封德彝暴亡的原因从而对其心生厌恶,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追究。不过李世民虽然没有追究已死的封德彝,但对知情不报的萧瑀他已心生不满,加上萧瑀言辞直率屡屡忤逆李世民让李世民心中的不满日益增长。贞观元年十二月,有一次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这个陈叔达的来头也不小,他是南陈宣帝的儿子与萧瑀一眼也是皇亲贵胄),在朝堂上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不休,李世民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李世民初登帝位,本来就想树立威信震慑大臣。见二人如此放肆,他心中集聚的怒火终于不可遏制的爆发出来,下旨罢了萧瑀的左仆射和陈叔达的礼部尚书职务。

当然,萧瑀罢相乃是后话,而且他日后还会几次拜相几次罢相。现在要说的封德彝暴亡尚书右仆射出缺以后发生的事。李世民属意由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来接任此职务但却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皇后身穿朝服正经八百的劝谏李世民(这场景很熟悉是不是?有次魏征顶撞了李世民,李世民回到后宫怒不可遏,扬言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立刻穿上朝服劝谏,可见长孙皇后穿朝服劝谏是经常的事),“臣妾已贵为皇后,无忌若担任了右仆射别人会怎么说?难道陛下忘记汉朝吕氏、霍氏外戚当权的教训了吗?”

对长孙皇后的劝谏李世民不以为意,“无忌跟随朕多年,鞍前马后没少奔波,而且才干出众足以胜任右仆射。无论从功劳还是能力上他都没问题,况且他是外戚,与朕休戚相关让当担任右仆射朕也放心。”

虽然长孙皇后一再劝谏,然李世民却心意已决,下令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此时是贞观元年七月)。

长孙无忌虽然得偿所愿当了右仆射。但长孙皇后并不高兴。她每次见到长孙无忌都反复拿汉朝的吕氏、霍氏的例子来劝说他。而且长孙无忌担任右仆射后发现这职务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位高权重,实际上这个职务所要负担的事非常繁重,承担的压力也极大,他的才能并不能胜任。所以长孙无忌思来想去决定上表请辞。长孙皇后也一个劲的给李世民吹枕边风。李世民无奈于贞观二年正月罢免了长孙无忌的右仆射职务,转为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务是个荣誉职衔,有品级无实权。长孙无忌一下子被推倒权利圈子之外,这让他如何能心里舒服?所以当长孙无忌听到李世民赐予李潜直接奏报之权时心里就别提多难受了。

贞观二年正月,长孙无忌被罢免了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不久前的贞观元年十二月萧瑀被罢免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至此尚书省的两大长官全都出缺。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竟然没有任命其他人来担任这两个职务,使得整个贞观二年尚书省群龙无首。而且门下侍中高士廉早在贞观元年八月被贬为安州大都督。宰相一下子空出来三个,而且一空就是一年多,李世民此举着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朝堂高官的变化对于李潜并没多大影响,而且他现在也没时间考虑这些事,因为他现在要做另外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还要从贞观二年四月李世民下旨遣柴绍出征讨伐盘踞在朔方苟延残喘的梁师都说起。

梁师都是突厥人的铁杆走狗。在武德年间就屡屡勾结突厥人进犯中原。武德九年颉利、突利率二十万突厥人兵临长安城下便是梁师都给颉利出的主意。那时他就准备起兵想趁机占便宜。不过李世民早就预料到他会这样做,提前做好的准备,加上李世民神勇无比在渭水桥上六骑退突厥。得知突厥人撤军梁师都知道凭自己这点人马根本奈何不了大唐,只能万分惋惜地打消了占便宜的念头继续龟缩在朔方。

贞观元年,铁勒部的回纥、薜廷陀等部不满颉利的残暴统治相继起来反对突厥。颉利可汗派突利前去讨伐这些叛离的部落。由于颉利连年用兵,重敛各部,加之亲近西域胡人,对突厥各部压迫甚重,因此突厥各部均与他离心离德,兵无战心,突利的讨伐未能获胜。李世民得知这个情况遣使劝降梁师都。谁知梁师都是个死脑筋,就是不愿意投降。

突利讨伐回纥、薜廷陀等部的叛乱失礼后颉利大怒,一点面子不给突利,把他囚禁起来加以鞭挞。突利对颉利怨恨之极,于是背弃颉利,遣使奉表降唐。颉利得知突利背叛自己,立刻出兵攻打。突利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率军迎战,双方在草原上展开了大战。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是太大,都没办法很快大败对方,于是双方都以与大唐有盟的名义遣使入朝请大唐派兵攻打对方。

李世民接到消息立刻召集群臣议事。李世民不是不知道突利和颉利窝里斗乃是平定突厥一雪前耻的有利时机。其实早在贞观元年突利征讨回纥、薜廷陀等部的叛乱时就有人提出趁机出兵攻打突厥。可经过群臣商议,认为天下刚刚安定没有一年,突厥的实力还很强大,想一战平定突厥根本不可能,一旦出兵突厥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使百姓困顿。

且贞观元年关中粮食歉收致使物价飞涨,一斗米的价格涨到了与一匹绢相当,百姓闹饥荒食不果腹纷纷外出逃荒。李世民几经权衡,否决了强行将饥民扣押关内的提议,同意关中饥民到洛阳就食,并让洛阳的官员做好接收饥民的准备。由于此事李世民知道百姓实在经不起折腾,所以李世民决定还是坐山观虎斗趁机休养生息。

这次突利与颉利的内斗再次给了李世民一个平定突厥的机会。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李世民仍旧没有贸然决定出兵(另外也有贞观元年的饥荒尚未平息的缘故)。经过慎重商议,李世民认为要帮肯定得帮实力较弱的突利。可眼下颉利的实力还很强,加上战场远在草原,大唐想要派兵参战只能派遣骑兵,且数量肯定不会太多,对战局的影响不大,贸然参战对大唐不利。所以李世民决定趁着突利和颉利征战不休的有利时机出兵灭了梁师都,统一中原。

此举有两个好处。首先灭掉梁师都能统一中原,夺下日后进军突厥的桥头堡(贞观元年之前中原还剩下两个割据势力,一个是梁师都另外一个是继承了刘武周地盘的苑君璋。贞观元年五月苑君璋归降被封为隰州都督,芮国公。至此中原的割据政权只剩下了梁师都)。其次是梁师都的地盘靠近突利,灭掉梁师都能够从侧面声援突利打击颉利。

于是李世民下诏以右卫大将军柴绍为主将,殿中监薛万钧为副将率军征讨梁师都。李潜作为驾部郎中原本是没机会出征的,不过他除了是驾部郎中外还有个右卫中郎将的武职,所以李世民在诏命让他以右卫中郎将的身份随军出征,同时让他以驾部郎中的身份协调大军出征所需牛马畜力以及驿传事务。

因为此前无论多大规模的战役都没有驾部郎中随军协调牛马畜力以及驿传事务的惯例。所以诏命下达以后几乎所有人能认为李世民此举是故意给李潜获取军功的机会,因此他们对李潜更是另眼相看。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李世民派遣李潜随军出征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贞观二年初李潜派出的两百多名密探虽然由于派出去的时间太短没能在突厥、高丽、吐谷浑的地盘上布下谍报网络,但歪打正着的是他们已经在朔方、灵州、马邑、金城等地站稳了脚跟。年初负责突厥方面的总使曹丘将队伍化整为零派往朔方、马邑、金城、灵州等地。这些地方的商号大多明里暗里与突厥人做生意,需要会说突厥话会骑马最好功夫不错的伙计。这些人到了那些地方后很快都找到了活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很快就互相联系起来组成了一张大网。李潜得知李世民要征讨梁师都立刻向李世民奏报此事。李世民知道高兴的不得了。为了摸清梁师都的底细,顺便离间他与部将的关系,李世民决定派遣特使通过这个谍报网秘密潜入朔方重金贿赂梁师都手下的将领。由于这个谍报网是李潜亲手组建的,没人比他更合适执行这个任务,所以李世民便将这事交给了他。为掩人耳目李世民才在诏命中让他以驾部郎中的身份协调牛马畜力以及驿传事务。

接到诏命李潜不敢怠慢借口到朔方附近视察驿站征调畜力,带着贺彬之和老许、庄小虎等人轻车简从赶往隰州。同时让麦紫澜派一支四海商号的商队去汾州。一路上李潜一边查看派出去的驿丞是否已控制了驿站,一边征调各州牛马杂畜凭籍安排配合大军出征事宜。到了隰州,李潜将贺彬之留下,自己乔装改扮带着老许和庄小虎悄悄去了汾州与四海商号的商队会合。

贞观二年七月,通往朔方城的大道上。一身商人打扮的李潜一边策马赶路一边喝道:“老许,赶紧催他们走快点,眼看就到晌午了,早点赶到朔方城好休息。”

老许应了一声,立刻拨转马头向后方驰去。在李潜身旁有一队二十多辆马车组成的车队。每辆马车一侧的车辕上都插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四海”两个字。马车上都装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沉重的麻袋压的车身吱嘎作响,地上留下了两条深深的车辙。

庄小虎看了看左右,见无人注意这边遂低声问李潜:“阿郎,我听说梁师都已经知道陛下派兵来讨伐他,下令加强了出入城的盘查,没有当地户籍的人都直接抓到监狱去。您用这法子能顺利进朔方城吗?”

李潜看了一眼脸色有些紧张的庄小虎轻笑一声,“怎么,你害怕了?呵呵,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我已得到消息,麦收前夏州长史刘旼派遣骑兵轮番趁夜色出击专门踩踏梁师都地盘上的庄稼。梁师都今年粮食的收成不到去年的一半,朔方城肯定缺粮。咱们这二十车上可装了五万斤粮食。用这些粮食当敲门砖难道还进不去朔方吗?”

庄小虎道:“难道您不怕他们红了眼抢咱们的粮食?”

李潜笑着摇摇头,“梁师都自大业末年起兵作乱能支撑到现还没被剿灭在说明他不是个傻瓜。他若真的抢了咱的粮食,虽然眼下占了便宜,可事情一旦传出去还会有商号运粮来朔方吗?所以他不会抢粮食,而且他为了吸引其他商号运粮来朔方贩卖肯定会出高价买咱们的粮食。你就等吧,这五万斤粮食肯定能卖五千贯。”

“五千贯?”庄小虎听了直咋舌。

李潜点点头,“按照正常价格这五万斤粮食不过值两千贯,可你要知道现在朔方很缺粮,据我所知朔方城的粮价已比汾州高了一倍。而且梁师都为了吸引其他商号运粮来朔方出的价格肯定比市价要高。五千贯已是很保守了。”

“咱收这二十车粮食才用了一千贯……”

李潜笑道:“傻瓜。若没有几倍的利润谁会冒着被抓捕的风险穿过大唐的地盘来朔方运粮?”

庄小虎恍然大悟。他们这一路走来遇到盘查李潜只须出示一下从兵部开出的公文便能畅通无阻(哼,哼,我们是兵部派来为征讨梁师都的大军囤积粮草的谁敢阻拦?你们的脑袋比别人多长了一个怎的?),可要换成其他商号可就没这么容易了,不上下打点怎么可能通过重重盘查?打点得需要钱,这钱肯定得算到粮食成本里去,若是卖的价格低了谁还肯干?

商队很快来到朔方城外。守门的士卒立刻拦住商队上前盘查。为首一名队正站到商队前面板着脸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来这里干什么?车上装的什么货物?”

李潜跳下马上前拱手答道:“回军爷。我们是四海商号的商队,从汾州来,听说这里缺粮,我们运来五万斤粮食到这里贩卖,肯定军爷行个方便。”说着李潜不着痕迹地将拢在袖子里的一贯钱交到那队正手上。

那队正看到黄澄澄的铜钱立刻两眼放光,赶紧揣到怀中,脸色也瞬间变得柔和的许多,“嗯,我们检查一下。你放心只是例行公事,不会难为你们。”

李潜笑着点点头伸手虚引,“军爷请。”

那队正随意走到一辆车旁指着一个麻袋,“把这个麻袋解开。”

李潜示意车夫解开。麻袋解开后黄澄澄的小麦立刻流淌下来。那队正见了哎呦一声,急忙脱掉头盔去接。直到接满了头盔那队正才道:“行了行了,封上吧。”

那队正抱着盛满小麦头盔乐不可支的回去正要下令放商队入城,其他士卒看到那队正头盔里的粮食眼馋不已。其中一人贴到那队正身边低声道:“队正,是不是让兄弟们检查检查其他车辆上的货?”

那队正如何不知道这些人检查货是假想趁机捞点粮食才是真?也难怪他们会动心。现在朔方城的粮价飞涨,他们这些当兵的也吃不上饱饭。何况他们的家人也都在城里,家里已经有好长时间吃不是干粮了。这一头盔粮食若是省着点吃够一家人吃上三天的了。

那队正刚要说话,李潜听了上前低声道:“何必这么麻烦。不如诸位军爷随便在车上选两麻袋留下检查如何?”

那些人听了立刻眉开眼笑。一麻袋足有两百斤粮食,他们每人能分到四斤,比用头盔装的多了一倍有余。

那队正连连点头,“就按你说的办。”

李潜吩咐庄小虎从车上卸下两麻袋留给那些士卒。庄小虎听了立刻安排人卸车。恰在此时城内突然过来一队人马,为首一人看到这场面,立刻来到车队前“吁”一声勒住战马,冲那队正喝道:“你们在干什么?”

那队正看到来人连忙丢下头盔拱手道:“见过将军。卑职正在检查这些车上的货物。”

来人看到洒落在地上的小麦脸色一变,“检查?我看是趁机勒索才是真来人,将他拿下”

立刻从来人队伍里冲过来两名亲兵将那队正押下。

来人跳下马来到李潜面前拱手道:“本将梁洛仁。实在对不住,刚才这厮干的糗事让你们见笑了。这都怪梁某治军不严,梁某在此向你们道歉。”

李潜拱手回道:“不敢当不敢当。梁将军治军严谨,在下佩服。”

梁洛仁看了一眼车辆道:“四海商号?可是江南的四海商号?”

李潜点点头,“正是。”

“敢问阁下是?”

“在下梅绍。”李潜冒了梅宗际次子的名字回道。

听到梅绍这个名字梁洛仁心中一动,“不知宗颍先生是阁下什么人?”

“乃是在下的叔父。将军可认识家叔?”

“原来是梅公子。失敬失敬。梁某早就听闻过宗颍先生的大名,只是一直无缘得见。今日遇到公子乃是梁某的运气。晚上梁某想请公子小酌不知公子可方便?”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五〇章讨伐梁师都(二)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李潜如何不知道这句古语?不过转念一想李潜便明白梁洛仁为何会对自己这么热情了。四海商号在北方的名气不大,但在江南却非常有名。而且四海商号的主营业务里粮食贸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当年李孝恭征讨萧铣,梅宗颍为了通过他撤销梅宗际的通缉令,眼睛都不眨送给了他五万担粮食充作军粮,可见四海商号的家底是多么丰厚。李潜猜测梁洛仁肯定也听说了这事,所以想和自己套交情,让四海商号多运些粮食过来。于是李潜微笑着道:“将军有命在下怎敢不从?”

梁洛仁大喜,吩咐亲兵拿来自己的名刺交给李潜,“那就这么说定了。晚上梁某在寒舍恭候公子。”

接着梁洛仁命令亲兵将那队正责打四十军棍以儆效尤,最后客客气气地请李潜入城。

李潜辞别梁洛仁,带着商队先找一处客舍住下,然后带着庄小虎去了鼎香居。

鼎香居不是朔方城最好的酒肆,只能算有点档次。不过这个酒肆有个好处就是上至有钱的商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能进去喝两杯。李潜选中这个地方就是看中了鼎香居客源复杂不惹人注意这一点。

到了鼎香居,店小二殷勤地将两人请进去。李潜进去一看,只见偌大的酒肆里只有三五位酒客,显得十分冷清。

店小二见李潜的脸色似乎有些迟疑,连忙道:“客官,您别看现在小店的客人不多,小店可是百年老字号,质优价廉童叟无欺。”

那掌柜的见李潜一身商人打扮知道是个有钱的主顾赶忙从柜台里快步出来上前拱手道:“客官刚到朔方吧?”

李潜点点头,那掌柜低声道:“实不相瞒,最近风声不好,物价也涨的厉害,小店的生意受了影响,不过请客官放心,小店是凭良心做生意,无论生意好不好,赚不赚钱小店都不会搞坑蒙拐骗的勾当。”

李潜点点头装出一副心有戚戚然的神情,“是啊,兵荒马乱生意难做,贵店能经营这么长时间不容易啊。得,就冲您一句凭良心做生意,我们就在您这吃了。”

—文—“好嘞。”店小二立刻眉开眼笑,殷勤地将两人引入厅里,“客官,您看您在哪里落座?”

—人—李潜指着一个角落,“就这里吧,清静。”

—书—店小二赶紧走过去将擦的干干净净的几案又擦了一遍,然后抹了一遍坐榻,请两人入座,“客官,您吃点什么?”

—屋—“拣你们拿手的招牌菜上四样。另外再来一坛你们店里的好酒。”

“得嘞。”店小二应了一声快步下去安排。趁着这个功夫李潜仔细观察了一番其他酒客,没察觉异常才放下心来。

很快店小二便送来碗筷以及两样小菜和一坛酒,“客官,小店的招牌菜需要点火候才行,这两样小菜您先慢用。”

等店小二退下,庄小虎给李潜斟了一碗酒,李潜先观察了一下酒色,又滴了少许在几案上,然后抿了一小口品了品味道,等确认酒里没有其他料时他向庄小虎点点头。庄小虎会意,拿起筷子尝了尝菜,确认没有异常向李潜点点头。店小二陆续送上其他菜两人挨个试过才放下心喝酒吃菜。

约莫过了一炷香功夫,李潜忽然听到店小二招呼,“曹管事您来了。今儿个就您一人?”

李潜抬头一望,看到刚刚进来的正是曹丘。

曹丘点点头,扫了一眼厅里便看到了李潜,装出一副遇到故交的样子赶紧过来拱手道:“梅公子,您什么时候来的朔方?怎么也不提前捎个信?我也好去接您的大驾。”

李潜起身回礼,“在下临时起意来的,事先没来得及知会曹管事。相请不如偶遇,曹管事一起喝一杯?”

“那就叨扰了。”

李潜请曹丘入座然后叫道:“小二,那副碗筷来,再上两个好菜。”

在旁人眼里两人乃是旧日相识偶然遇到,然后坐下来一起喝酒。这种情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