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驿唐-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轻摇晃,小麦粒极为安静想来应是睡着了。
李潜上前拜见道:“太子驾临寒舍末将未曾远迎,还请太子恕罪。”
李世民起身回礼笑道:“平身。孤来的匆忙不曾提前通知你们,还请你们不要介意。”
两人客套两句落座,李潜吩咐小菊将小麦粒抱回卧房。
待小菊离开李世民才道:道:“孤今日来一是看看紫澜妹妹和小麦粒,二是来与你聊聊。诏命过几日便会下来。你可想好如何写方略了?”
李潜点点头谢过了李世民对麦紫澜和小麦粒的关心,然后道:“此前臣一直在思忖,刚刚动笔写了个大概,只怕太过粗陋不敢呈给太子。”
李世民道:“不用着急。你上任后先熟悉了情况再说。一会玄龄、如晦和无忌都要来。哦,对了,嗣昌(柴绍的表字)也会来。孤与他们来此乃是为了庆贺你转任驾部郎中。你可得好好招待我们,有什么珍藏的美酒就别藏着了,拿出来让我们尝尝。特别是苏州的女儿红,孤听说别有风味。”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一八章 初论改革
李潜立刻明白他们是借着恭贺的名头来此,为的是怕引起别人的疑心。他连忙点点头道:“没问题。”然后转向麦紫澜道:“夫人,今日得辛苦你了。”
麦紫澜点点头道:“奴家省得。你放心就是。”说着烹好了茶麻利地分在茶盏里奉给两人。李世民接过茶盏,赞道:“紫澜妹妹果然好手艺,这茶烹的果然形、味、香俱全。”
麦紫澜听到夸奖小小的得意了一下,道:“太子殿下请慢用。奴家去准备一下。”
麦紫澜离开李潜与李世民闲聊了一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柴绍相继来到。
众人分宾主落座,李潜亲自为他们烹茶。众人一边等着茶一边闲聊,聊着聊着便聊到了上午的朝会上了。
房玄龄道:“殿下,裴寂、封德彝等人实在太狂妄,根本不把您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眼下仆射、尚书、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职位皆由武德旧臣把持,此前殿下支持的几次提议他们一直推诿。看来他们还是想把殿下当成前太子啊。”
杜如晦道:“若任由他们掣肘殿下很难放开手脚施展胸中报复。殿下需早做决断,否则就是登基后今日的情形也会反复重演。”
李世民点点头,道:“如何做你们可有法子?”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却有沉默下来。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这办法太狠,肯定会影响李世民的形象。其实想解决这事最简单的就是逼陛下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只要登基,那就可以找机会将这些武德旧臣一一踢出朝堂。
李世民见状问柴绍道:“嗣昌,你有何见解?”
柴绍道:“臣乃武将,按律不得妄议朝政。”
李世民笑笑,道:“今日不是朝堂,你我也不仅是太子与臣属的关系。但说无妨。”
柴绍点点头道:“如此那臣就大胆妄言了。武德已有九年,这些朝臣也跟随陛下多年,目前来看,武德旧臣势大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太子刚刚即位可以说在朝堂上根基尚不够稳固。别的不说,武德旧臣每个都有故旧门生,这些人已经渗透到各个衙门,若太子操之过急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搞不好会影响政务运转。所以臣以为还是徐徐图之,免得引起不必要的动乱。”
李世民点点头。
柴绍顿了顿又道:“况且太子只是太子,孔子曾言,名不正则言不顺。”
李世民心念一动,捻须皱眉思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听了柴绍所言也心有同感地点点头。
李潜烹好茶分在茶盏中,取了一盏弯腰奉给李世民。李世民接过茶盏看了一眼李潜,忽然道:“李潜,你有何见解?”
李潜正在退回去,听到李世民的询问顿时一愣,赶紧看了一眼柴绍,却发现柴绍没任何暗示。李潜心念急转,立刻明白柴绍已经不把自己当成下属心腹,而是将自己放在了与他同等的地位。李潜不由得暗暗失落。他毕竟还年轻经验少的可怜,若没有人指点他还真有些茫然。
李世民看到李潜沉默不语,问道:“李潜,怎么了?”
李潜醒悟过来连忙道:“回太子,您和诸位所议的事臣不懂。臣只明白一个粗浅的道理,那就是若想喝茶,必须得等水烧开了。不过,在等水烧开期间可以做许多事,比如烘茶、碾茶、筛茶等等。若等水烧开了再做这些反而就完了。”
李世民听了哈哈一笑,道:“李潜所言有理。”说着便举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赞道:“好茶,李潜真是好技艺,怪不得能说出刚才那番话。”
“谢太子夸奖。”李潜退回,接着把剩下的茶盏奉给众人。众人接过茶盏吩咐称赞李潜的茶艺,闭口再谈刚才的事。其实根本无需再谈,李潜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李世民放下茶盏,道:“今日咱们来是为了恭贺李潜的。另外李潜初任京官有些事还不了解,日后还需诸位多指点。”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没问题。李潜连忙谢过众人。
李世民又道:“李潜曾对驿传的改革有些设想,诸位也都听到过。李潜,日后该如何做你且说说,有道是一人计短三人计长,让他们给你参谋一下肯定有好处。”
李潜点点头道:“臣以为驿传的改革可由浅入深分作三步。第一步,将驿馆剥离出来,准许商旅、百姓投宿。第二步开通民邮政,准许民间百姓通过驿传来寄送信件。这两项都可收取费用补充驿传的开支。”当下,李潜将这两步所需做的准备和步骤一条一条陈述给李世民。具体细节李潜没对李世民说,因为这些细节不是一时半会能说透的。说多了只会让李世民等人迷惑。
这两步改革李潜早已告诉过李世民。李世民对这两步也已首肯。加上这两步所涉及的都是民间,推广起来难度不大。众人也明白这一点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潜又道:“第三步,开通钱庄。”
房玄龄对这个最感兴趣,问道:“怎么开通?李将军可有想法?”
李潜道:“在下想在长安设立钱庄总号,在各地设立分号。现在陛下不是将天下分为十道吗,在下想每一道可选择一个商号与驿传合作开通钱庄,成立每道的钱庄分号。在每州设立支号,在县和州县外的驿馆设立钱庄兑换点。这样一来整个钱庄可覆盖整个大唐,通过总号可以如臂使指。且由于每一道都只负责自己这一道的业务,不虞他们会坐大反过来左右总号。”然后李潜将总号与分号间如何划拨如何结算,如何稽查等等一一说了一遍。而且还举了个例子。
比如有人在长安存到钱庄一万贯,要到苏州去取。长安的钱庄收到钱后出具银票。这人拿着银票到苏州后若兑换银钱,只需将银票交给苏州的钱庄,钱庄勘验银票无误后,扣除费用将钱交给持票人。银票可分为记名票(存钱的人留下印记或签名甚至是暗语)也可分为不记名票(面额固定无论是谁持票来都予以兑换)。这种汇兑业务是钱庄最基本的业务。日后等银票汇兑业务推广开了,那么很多人可能就考虑交易时存一次取一次太麻烦,而且钱庄得抽两次费用。这时钱庄再适时推出背书业务。不记名银票直接可流通,只收取最后一个兑换人的费用,且无论银票开出多长时间其兑换费用固定。这时的不记名银票就已经初步具备纸质货币的功能了。不过若想完全取代铜钱还得需要很长时间。
至于总号与分号间的稽核,则以年为单位,头年的七月初一到次年的六月三十日为一个核算年(这种合算方式只要是为了避开春节)。每个代办点在七月初十前汇总上年度的进出账目上报州府,州府在七月低前汇总上报每道的分号。每道在八月底前上报到总号。从九月开始总号对各道进行稽查。无论账目是否清楚,十月份总号将派出稽核队伍到各道进行审查。此为小审。每五年进行一此大审,要彻底审查每个兑换点。若有人举报则随时开展定向审查。
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的细节李潜没办法一一说明。比如银票的加密方法,各商号之间通讯往来的加密等等。若是把这些也向李世民一一说明,只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仅是粗略的说了一下李世民听了就无比兴奋,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思忖了片刻道:“你这个设计很好。不过,如何杜绝有门阀背景的商号参与其中,你有办法吗?”
李潜道:“在下以为最初的合作当以共同经营驿馆为幌子,每道选择没有背景信誉好的商号来合作。运转一段时间,等摸清了这些商号的底细再谈钱庄之事。”他顿了顿又道:“不过即便某些合作的商号有背景也只能影响一道。只要加强对分号支号的监察,不虞他们能玩出花样来。”
李世民道:“那你计划何时开通钱庄。”
李潜道:“在下觉得至少得三五年之后。一则要摸清合作商号的底细,二则也要储备人才。”
“哦?”李世民道:“什么样的人才?”
李潜道:“首先是经营人才,馆舍、钱庄甚至是民邮都需要有经营头脑的人来管理。没有这样的人才只怕难以实施。其次是明算人才,稽核监察都需要明算人才,这些人必须得忠诚可靠。第三是监察人才。馆舍、民邮还好说,但钱庄的人每日都要与钱打交道,天长日久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所以必须要有一支隐藏在暗中的监察队伍来监督各地。”
李世民听了忽然肃容道:“李潜,你的野心不小啊。”
李潜立刻惶恐不安,拜道:“臣不胜惶恐。”
“哈,哈。”李世民笑道:“李潜,孤不怕有野心的人,就怕没能力只有野心的人。你若真有这个胆子,孤日后就将整个钱庄、驿传全都交给你。你可敢接下这份重任?”
李潜正色道:“殿下,臣有这胆子。不过,臣所担心的是此事阻力太大一时间未必能见成效。臣希望殿下能给臣五年,不,十年时间,臣一定还殿下一个崭新的驿传。”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道:“很好。孤给你十年时间。若你做的好孤封你为国公。”
李潜大喜拜道:“臣谢殿下。”
房玄龄道:“殿下,臣以为此事不可鲁莽。”
李世民心情正愉悦,听到房玄龄泼冷水,有些不悦道:“玄龄为何这样说?难道此事不可为吗?”
房玄龄道:“殿下明鉴,臣只是说此事不可鲁莽。并没说不可为。”
李世民诧异,道:“鲁莽?”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一九章 透底
房玄龄点点头,道:“臣记得武德七年殿下转述李潜所言的钱庄一事时曾说过均田制等事,若均田制不能得到彻底执行,钱庄的用处并不明显。”
李世民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那些人有了钱肯定会购置田产,钱庄的用处就不大了。嗯,咱们就学李潜刚才说烹茶的事那般,把钱庄的事先暂且放一放。驿传与馆舍分离可先开始。玄龄你也不能闲着,得抓紧把均田这一块做好。”
房玄龄有些迟疑道:“殿下,天下占据良田最多的乃是勋贵门阀,若现在提议此事只怕庭议不能顺利通过。臣更担心惹出轩然大波。”
李世民思忖片刻,道:“不曾想转来转去又转回来了。也罢今日孤听李潜说了这番话已不虚此行。李潜,你抓紧写个方略来。记住,除了在座的人和你夫人外,不能向任何人泄漏。”
李潜诧异,道:“太子为何要让拙荆知道?”
李世民笑道:“孤的紫澜妹子可是经营商号的奇才,有此贤内助帮衬你做这些岂不是事半功倍?”
李潜脸色有些害臊连忙点头应下。
李世民道:“这些议完了,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
长孙无忌道:“殿下,此事臣还有些不明。”
“哦?说来听听。”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李潜道:“李潜才干出众,只是他刚才所言涉及重大,只怕非一个驾部郎中所能承担的。单说钱庄一事就牵扯到户部。监察这边也牵扯到律法问题,御史台、大理寺只怕都得涉及。”
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道:“说的不错。若李潜以驾部郎中做这些的确越权了。只是他所说的这些前无古人,似乎没有任何官职能承担此事。”
杜如晦思忖片刻道:“殿下说的不错。不过现在这些还没做的那种地步。再者真要到了那一步,可以让户部、御史台派员参与。”
李世民听了笑道:“如晦所言极是。既然涉及到他们就让他们也派员参与,不过只是监督不得干扰正常运作。”
众人听了皆一致赞成。
说完了正经事众人聊了会闲话。
柴绍见众人都在闲聊,笑道:“李潜,你身为主人是不是该好好招待我们?有什么歌舞没有?难道你要让我们这些人只能在此磨牙不成?”
李潜有些为难,因为他宅中没有蓄养歌舞伎。
这时麦紫澜一步来到,笑道:“怎么没有,这就来了。”
麦紫澜身后立刻出现了七八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女,手持琵琶、筝、萧、笛等乐器。这些女子们拜见了众人席地而坐弹奏起来。两名舞伎来到众人面前翩翩而舞。
乐曲声一起李世民等人不再说话仔细聆听。李潜见到他们颇为喜欢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李世民精通音律,尤其擅弹琵琶,若歌舞太差肯定入不了他的法眼。
歌舞正欢酒菜也跟着上来。第一道乃是用冰镇着的酸梅汤。时值七月天气正热,众人见了顿时大喜,不待李潜劝饮纷纷自己动手盛了一碗大口喝下,喝完之后吐出一口浊气连声道舒坦。酸梅汤祛暑、解渴、开胃,喝下这碗汤众人立刻胃口大开。紧接着上来的是几样时鲜水果然后才是正菜。因为天气热,麦紫澜没安排太油腻的菜,主要以鱼和时鲜蔬菜为主。这些口味清淡的菜非常对众人的胃口,众人食指大动大快朵颐,一边吃还一边赞不绝口,一个劲夸李潜取了个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好妻子。
宴会结束众人重新烹茶闲聊观看歌舞直到傍晚才告辞。送走李世民等人麦紫澜与李潜来到书房。
李潜急不可耐地问道:“夫人,那几个歌舞伎是从哪里来的?”
麦紫澜微微一笑,道:“刚才我派人去清音楼请的。”说完她有些肉痛地又道:“足足花了五十贯呢。”
听到花费了这么多李潜也肉痛。不过一想到李世民很开心李潜觉得也值得了。
麦紫澜忽然神情不悦地道:“你问完我了,该我问你了,你们谈的那些是怎么回事?”
李潜本来也想让麦紫澜帮忙参谋一下,何况李世民也没让他背着麦紫澜,便从囊中取出写好的方略递给她。麦紫澜粗粗看了几眼方略惊讶地道:“这都是你想的?”
李潜颇为得意地点点头,正想自夸两句却见麦紫澜看到他点头便把他当成了空气,匆匆垂下头仔细看方略。看了足有半个时辰,麦紫澜才抬起头怒道:“有这么好的主意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知不知道这对四海来说是可天大的机会。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有没有义父?有没有大伯?他们对你那么好,你却把这赚钱的好机会拱手送给了朝廷!”
一连几个大帽子砸下来,令李潜防不胜防,连忙解释道:“夫人暂息雷霆之怒。为夫心里当然有你也有师父和岳父了。不过,夫人你要明白这事若是由四海独自来做,只怕你我会落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四海商号也肯定会被那些有背景实力雄厚的商号给搞垮。”
麦紫澜撇着嘴道:“等他们明白过来四海商号早就是实力最雄厚的了,要说搞垮也得是四海搞垮他们。”
李潜摇头道:“夫人,即便四海商号能搞垮他们,朝廷会放任四海做大控制整个钱庄业吗?”
麦紫澜立刻愣住了。她很了解李世民的性格。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但掌控欲也极强。他若是不能掌控,肯定不会让四海商号一家独大,扶持竞争对手是一方面,搞不好要通过朝廷的力量将四海连根拔起。
李潜见状继续道:“钱庄业虽然好,但这个行业有个致命处,那就是容易发生挤兑。”李潜说的并非危言耸听。他记得前世看到的资料说清末民国时期不知道有很多钱庄、银行因为时局不稳,加上某些人的蓄意误导发生挤兑风潮而破产。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将钱庄和驿传挂钩让朝廷做主导的原因。眼下无论官宦富绅还是平头百姓对朝廷都存在畏惧,只有让朝廷来主导此事才能避免很多麻烦。
麦紫澜还是有些不明白,道:“只要将钱送过去了还怕他们挤兑吗?”
李潜摇头道:“若是存户的每一笔钱都要押送到指定的地方,费用大不安全不说也违背了开设钱庄的初衷。其实在我的计划里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押送钱过去。比如存户在长安存一万贯说好到苏州去取。因为苏州也会收到存户存的钱,若苏州有一万贯以上的铜钱,那么根本不用再费力从长安押送钱过去。直接将苏州的钱支付给存户就可以。同样道理,苏州的存户若到长安来取也不需要押送过来。这样一来不就省了很多费用了吗?”
麦紫澜惊讶地道:“你没打算将钱押送过去,那若钱不够支付给存户的呢?”
李潜道:“这就是为何要将钱庄开遍大唐的原因。据我估算所有分号只要有一定的铺底资本就足够应付日常的汇兑业务。较大数量的提现可在一道内进行调拨。若还不能应付则通过总号从临近的道调拨押送过去。不过这种情况应该非常少,除非有人故意捣乱恶意提现。”
麦紫澜听了诧异地道:“若是这样的话每个商号不是都有大批资金存着?这部分钱你不会让他在库里发霉把?”
李潜笑道:“夫人不愧是经营过商号的优秀人才。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呵呵,那些钱若是在库里发霉岂不可惜了?为夫要让钱生钱。”
麦紫澜眼睛一亮,道:“放贷?”
李潜点点头道:“没错。不过放贷是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多更好的做法。比如生产某种大家都离不开每天都需要吃的东西。这生意肯定能赚大钱。”
麦紫澜皱眉思忖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盐?还是粮食?”
李潜忍不住上前抱住麦紫澜在她腮上重重亲了一口,“娘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为夫说的正是盐。”
大唐的食盐专营与后世(比如明清)不同。朝廷只控制场盐和井盐的生产至于谁来买他们并不过问。这样一来由于商人逐利的特性,盐商们为了打进某个地区的市场肯定要互相竞争,所以食盐的价格不算太离谱。不过这个不离谱只是老百姓购盐的价格相对与盐场和盐矿的售价而言,由于盐的产量有限加上运输费用太高,整体来看盐的价格并不便宜。李潜想要干的不是买卖食盐,而是开盐场和盐井来增加食盐供应量,这样盐的价格就能降下来间接造福百姓。
朝廷不是不知道百姓吃盐难,之所以没有新开盐场一是目前盐的市场比较稳定,盐短缺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开一处盐场盐井的投资不是个小数目。朝廷这些年的赋税几乎都用在了打仗上没精力也没资金干这个。可有了钱庄就不同了。钱庄有朝廷一半的股份,用钱庄的钱来开盐场无须担心手续的问题。且盐属于大宗交易无论是购买还是销售所需资金甚多,有了钱庄则方便了许多。
麦紫澜媚眼如丝地望着李潜,道:“夫君,你真是太聪明了。”
李潜心神一荡,伸手按住了麦紫澜胸前的峰峦轻轻揉捏,在她耳边低声道:“为夫不仅聪明还特别勇猛。你要不要试试?”
麦紫澜婴宁一声,按住他的怪手嗔道:“大坏蛋。”
李潜被她欲拒还迎的样子惹的心火大起,一把将她抱起来走过去放到榻上。麦紫澜玉体横陈羞的满脸通红,闭着双眼嘴角带着一丝微笑。李潜看到麦紫澜一付任君采撷的样子怎能受得了。立刻褪去衣衫怪叫一声,“小娘子,我来了。”便扑到麦紫澜身上。久旱逢甘霖,小别胜新婚,两人浓情蜜意,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七月二十八日李潜的任命下来,不出所料,他先被提拔为中郎将,然后再转任驾部郎中。李潜接了诏命交还了郎将的印绶接过中郎将的印绶,按说他还得再将这个刚拿到手里还没暖热的印绶还给传旨的吏部官员,谁知他将中郎将的印绶递给那官员时,那官员却笑道:“李将军,陛下有命,你仍保留中郎将之职。”
李潜纳闷,道:“为何?”PS:本周打赏为零,老萧情何以堪,掩面泪奔……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一二〇章 新官上任
那官员摇头道:“下官只是奉命传旨,具体什么原因下官就不知道了。”
李潜压下满腹疑问将中郎将的印绶收好,然后接过驾部郎中的印绶,紧跟接过两个官职的袍服。然后谢过那官员殷勤请他吃茶。那官员婉言谢绝告辞而去。
李潜见了麦紫澜将此事一说,麦紫澜接过诏命仔细看了看有些纳闷地道:“京官也不是不可以到军中任职,只是一般都是临时任命。比如屈突老将军前些日子以工部尚书检校陕东行台仆射之职到洛阳坐镇便是一例。不过他的陕东行台仆射前面加了个检校二字意思就是临时的。可你的任命却没有检校、权或守等字样分明是正式任命,若是这样的话你岂不是受两头管制?若处理不好恐怕会惹来上司的责难。”
李潜也有些头大。中郎将属军职归南衙管理,驾部郎中虽然也是军职但却归兵部管理(与现代的军事体制差不多,国防部相当于兵部,南衙相当于参谋部,朝廷大佬组成的政事堂则相当于**),两边的权责不同上司也不同,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得罪人。
李潜想了想安慰麦紫澜道:“我这中郎将还在柴国公麾下,以我和柴国公的关系他不会难为我。一会我去他府上拜访,顺便将此事说明一下向他请教请教。”
当日中午李潜指导完柴令武,留他一起吃了饭便带着几样礼品领着柴令武去了柴绍府。
见了柴绍李潜将任命的事说了一遍。柴绍听了笑道:“此事是陛下和太子的意思。他们觉得你是员勇将,若就这样离开军中实在太可惜了,所以才保留了你中郎将的军职。”
李潜恍然大悟。
柴绍道:“你放心,柴某这边你无须担心。若有出征的机会柴某一定带上你。只怕你那边脱不开身。”
有机会出征自然就有机会获取军功。李潜赶紧谢过柴绍,“国公放心,若有出征的机会末将一定想办法脱开身。”
七月二十九日李潜正式上任。南衙那边有柴绍关照他可以不去应卯所以他直接去了兵部。来到兵部值房李潜看到了张希元立刻上前打招呼。
张希元回礼笑呵呵地道:“听闻郎中上任下官万分欣喜。日后下官在郎中麾下任职,若有差遣郎中尽管吩咐就是。”
李潜听了大喜,道:“不意咱们又在一起,日后还需张员外多帮衬。”
“一定一定。郎中且容下官介绍几位同僚。”张希元接着向他介绍,“谢慎思谢主事,表字观省。何岳何主事,表字卓如,两位主事与下官一样都在郎中麾下。”谢慎思年约三十出头,相貌堂堂英气勃发。何岳大概二十五六岁,面相上看颇为精干只是身材有些瘦弱。李潜上前见礼。这两人是他的左膀右臂得笼络好,不然日后工作不好开展。谢慎思和何岳知道李潜是自己的上司自然客气问候。
紧接着张希元向李潜引荐了其他人,有职方郎中项贞,表字启甫。职方员外郎公孙恒,表字少云。库部郎中陈方,表字纪元,库部员外郎霍起,表字征虏。兵部郎中卢瑰,表字思德,兵部员外郎崔秩,表字少功。这些人加上李潜和张希元基本上就是兵部的中层骨干了。
剩下的那些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亭长、掌固人数太多,李潜虽然也都与他们见了礼却没记住姓名。
不多时兵部侍郎杨德中来到,众人赶紧拜见。杨德中看上去约有五十岁左右,相貌平平身材矮胖,属于不怎么起眼的人物。杨德中看到李潜冲他笑了笑然后才开始点卯。
点过卯后李潜正要随张希元回办公的地方,却听杨德中在身后道:“李郎中留步。”
李潜回身拱手道:“杨侍郎有何差遣?”
杨德中左右看了看,见四周的人均已经离开甚远便上前道:“李郎中不认得杨某,杨某却认得李郎中。李郎中可还记得武德七年的新年朝贺否?”
李潜仔细想了想很快便想起来。当时李潜在最靠近大门的地方而杨德中就在他前面。李世民来找他说话时杨德中还向李世民拱手致礼来着,只是李世民对杨德中的态度颇为冷淡,仅是微微点头而已。
李潜立刻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杨德中看到李潜的表情笑了笑,“李郎中看来是想起来了。咱们今日成了是同僚日后还需多亲近一些才是。”
李潜点点头,“杨侍郎说的是。下官初来乍到还得请侍郎多指点。”
杨德中忽然摆头看看左右,见没人在侧遂压低声音,“李郎中晌午可有时间?杨某请你小酌两杯?”
李潜听到他邀请本不愿接受,只是杨德中乃是他的上司贸然拒绝也不妥当,他思忖了片刻道:“杨侍郎有命,下官恭敬不如从命。”
杨德中笑道:“那就说定了。”
李潜点点头向杨德中告辞。
出了院门李潜正发愁如何去办公的地方,却见张希元在门外等候,他立刻大喜快步上前,“张兄可是在等李某?”
张希元微笑着点点,“正是。下官怕郎中初来乍到找不清地方特在此等候。”
“有劳张兄了。”
“不敢。带郎中熟悉事务乃是下官的本分。”
两人走了一会,李潜见左右无人忽然低声问道:“张兄,你我曾共事过,咱们性情相投,李某从未把张兄当外人,有一件事还请张兄见教,希望张兄不要介意。”
“郎中请说,下官知无不言。”
“适才杨侍郎邀请李某小酌,不知杨侍郎此举是何意?按说他乃上官请吃酒也得我请他才是,为何他主动邀请我呢?”背后议论别人乃是忌讳,所以李潜在询问之前才向张希元说出那番话免得张希元误会。
张希元听到李潜的询问微微一笑,“郎中怕是不知道,很多同僚都知道你乃是太子殿下的红人,日后太子登基你定会前程似锦,所以先与你结下交情自然有好处。”
李潜不意自己和李世民的关系竟然有这么多人知道,暗暗有些吃惊。不过他也明白了杨德中为何这般殷勤。李潜笑笑自嘲道:“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若跟太子说上两句话就算是他眼中的红人,这岂非太想当然了?太子一向都是赏罚分明的。”
张希元摇头,“说句冒犯的话,郎中你今年不过二十,似这般年龄在军中任郎将、中郎将的大有人在。可在六部九寺之中这般年龄最多不过是个主事,甚至是令史、书令史。你到兵部任郎中若是没有太子的鼎立支持只怕绝无可能。”
李潜没想到张希元竟然推测的这么准。他想了想诧异地问:“为何一定是太子呢?难道不可能是陛下吗?”
张希元看了看四周确认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