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桓皇后见大乱平息,喜欢之余,竟有些身体虚脱乏力,强自支撑身体,道:“将军快快平身。”于轨乃是曹魏名将于禁之后,当年于禁心存汉室,弃暗投明,临阵归降太祖皇帝李兰,被传为忠义之美谈。其子于圭更是在蜀汉一统的过程中立功甚多,李疆代汉之后,有意加其公爵,但于圭上表固辞,最后受封巨平侯。于轨便是于圭之孙,乃是难得猛将,官拜镇南将军,驻扎宛城。大充太平盛世,多年未有战事,方今平定叛乱,虽然战局不大,但也足使于轨兴奋,起身道:“启奏娘娘,微臣在外歼敌五百八十二名,生擒七百二十……”他身为武将,只知杀敌论功,此刻竟然向桓皇后禀报自己的战果了。
桓皇后对着些丝毫不感兴趣,乃挥手道:“叛首虽然被擒,但恐余部为乱,将军可速派人四下清剿安抚,切不可惊扰百姓。这些功劳先行记下,日后定当论功行赏。”于轨必恭必敬地领命,又道:“微臣不求赏赐,只请娘娘应允微臣一事。”桓皇后眉头一皱,暗想,莫非他要借机要挟高官厚禄么?但时下正是用人之际,也只好道:“将军请讲。”于轨遂道:“微臣希望娘娘能让微臣前往边关随陛下杀敌立功,只要娘娘答应,微臣不要这镇南将军,只当一个小卒也甘心。”他见皇帝亲征,竟没有征调自己,心中早就憋的发慌,好容易有了这个机会,立刻便说了出来。
此言更是出众人意料之外,桓皇后见他憨直,不禁莞尔,道:“本宫答应便是。”于轨听后竟比受到百倍加赏还高兴,乐呵呵地便带人出去。
看着于轨高大的背影,桓皇后再叹道:“真是一员忠心耿耿的虎将。”说话之间,便有意无意的看向旁边面如死灰的马杲。李昌复上前奏道:“母后,马杲父子如何处置?”桓皇后又瞟了一眼太子李建,轻叹道:“传本宫旨意,宣召在京所有亲王以及二品以上官员来太子府中议事。”然后便向着东宫大殿走去。
“母后……”太子李建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桓皇后脚下微微一停,却还是头也不回的离开。李昌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表面上不动声音地对着李建道:“殿下,母后此时盛怒,等气消之后,殿下再解释不迟。”李建却明白,这样的大罪,是不能轻易解释清楚的。自己太子的位置定然不保,说不准这条性命,也要葬送在马氏父子的手中。只是摇头苦笑,并不理会李昌的宽慰之言。
李昌还要再说,却有一名内侍走来,道:“娘娘懿旨:马氏父子叛逆,暂时监禁,待百官商议定罪之后,再作论处。太子与太子妃立刻返回寝宫,无旨不得擅离。”李昌顿时皱眉,道:“我去向母后求情……”李建却将其拉住,摇头道:“三弟不必如此,为兄犯下大罪,自该受罚。”说着便长叹一声,转回寝宫。马飞燕一直抱着李磐,对着李昌微微一礼,道:“谋逆之事,实是父兄所为,与殿下无关,还请千岁多多费心。”李昌急忙还礼道:“小弟一定尽力。”马飞燕又是一礼,才跟在李建身后离去。
马氏父子也被人带下看押。李昌走道叶嘉、秦舒身前,抱拳道:“此番多谢二位壮士相助。”二人急忙还礼,叶嘉看着局面平定,便道:“大事已定,草民也该告辞了。”李昌微微一怔,惊道:“壮士立下如此大功,正是论功行赏之时,怎么就此离开?”
叶嘉淡笑道:“家父严令草民不能贪赏,而且不日便要赶往北边,朝中之事有王爷与皇后娘娘做主,料来不会再出差错。”李昌素闻叶氏不入朝堂,如今方才深信不疑,感叹道:“壮士与令尊果然是当世英杰。小王在此代父皇、母后向壮士致谢。”说着便又抱拳一拜。
叶嘉急忙伸手搀扶,再与李昌、秦舒互道珍重,便与其妹一起离开。秦舒眼看着二人离去,不禁暗思:这二人与自己,倒真是天壤之别。
→第十章←
桓皇后召集所有亲王百官,先解释了这几日京城的变故,让众人安心。特别是其余亲王,都要在府中读书,无事不得擅自外出。然后才留下几名品位最高的大臣,先公布皇帝被困的消息,然后又言马氏父子叛逆行径。最终商议的结果,自然是打入死牢,等将皇帝救回京城之后,再亲自问罪。当务之急,便是按照皇帝诏命,请蜀国公桓帆为帅,带兵出征,救援圣驾。钦差快马赶往成都,而洛阳百官在李昌的主持之下,也开始四处征调兵马,筹集粮草,准备二次出兵。
整个洛阳城在戒严数日之后,终于恢复了正常,虽然偶尔还是能看到大队的兵将纵马城内,却并不惊扰百姓,使得冷清了好些天的街面又恢复了正常营生。天下太平多年,民生富足,洛阳城内更是酒楼林立,显示出身为帝都的富庶。“醉仙居”更是众多酒楼中的佼佼者,而且与太子府相邻不远,乃是达官显贵失常出入之地。
二楼雅间,一位青年文士凭栏远眺,目光尽头正是被上千禁军团团守护的太子东宫。数日之前,那里还是京城百官贵族常去之处,可而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除了那些面色冰冷的卫士,再难见一人。更有不少怕事之徒,路过大门,也都要绕道而行,如躲避瘟疫一般。
数日之间的巨大变化,让青年文士的心中泛起世态炎凉的阵阵寒意。太子李建犯下大罪,圈禁在府内,楚王李昌新掌大权,百官之中雪中送炭的固然没有,但落井下石的却出乎意料的多。那些曾经以太子心腹自居的官员,不少都急忙跳出来,上奏表示与太子划清界限,并无瓜葛。即便有少数几人没有如此,却也是深居简出,根本不敢上表代太子求情。
青年文士转头看着满席的山珍海味,嘴角扬起一丝苦笑,今日宴请之人,怕也不敢前来。果然,伴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白衣壮汉跑进雅阁内,道:“陆先生,贾大人身体不适,不能前来。”
那青年文士正是太子李建的首席谋士,永嘉陆云。当日他与老母同被马杲软禁,却被眼前的白浩所救,紧接着又听马杲父子奸谋败露,陆云担心太子的情况,急忙赶来东宫求见。可是到了太子府,才发觉所有侍卫都已更换,任何人等不能出入。好在桓皇后唯恐事态扩大,除了将马氏父子监禁之外,百官中原来的太子部属,都暂时不曾为难。陆云也仅仅只是东宫侍读,自不在被捕之列,能获得自由身。
陆云跟随太子多年,知道这次谋逆多是马氏父子所为,如今见太子情势不妙,欲报答知遇恩德,便四下请见往日与太子交好的朝廷重臣,希望能让他们出门保一保太子。可惜连续几日请的人或者不见,或者见上一面,便又匆匆告辞,竟无一人敢出来为太子说一句话。
今日陆云要宴请的乃是当朝太傅贾模,曾是太子授业恩师,原以为看在往日情面,多少应该有几分希望,却不想这老头也圆滑如斯,竟推委不来。陆云心中极为失望,淡笑道:“既然客人不来,不如就我与白兄共享一醉。”说着便径自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白浩见其自伤,不由劝道:“太子殿下身负重罪,旁人唯恐惹祸上身,都躲避不及,先生何必如此?”陆云微微摇头,道:“太子固然有错,但却是天性软弱,被马杲父子蒙蔽胁迫,绝非大奸大恶之辈。况且殿下待我恩深义重,我又怎能见其落难,而无动于衷?可恨贾模等人,只知明哲保身……唉。”长叹之后,便又将手中酒杯一饮而尽。
白浩眼中闪过一丝古怪神色,待要说话,却听外面又是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有人大声道:“适闻陆先生在次宴请贵客,不知道小王是否有幸参加?”陆云在太子府数年,对几位亲王皇子的声音都比较熟悉,吃惊道:“楚王怎么来了?”心中一凛,急忙起身答道:“能得楚王千岁赏脸,实是云之大幸。”
陆云话音刚落,房门便被人打开,伴着一声长笑,楚王李昌迈步入内,双目扫视雅阁内,笑问道:“陆先生既然在此请客,怎么只有主人,不见贵客前来?”陆云面色尴尬,随即笑道:“王爷前来,不是贵客么?”
李昌哈哈一笑,道:“正是。既然没有旁人,那本王便与先生共饮一罪。”说完便在席间坐下,转对白浩道:“这位便是号称‘蜀中第一高手’的白浩白壮士么?”白浩不知李昌来意如何,唯恐他对陆云不利,是以心中颇有敌意,冷冷答道:“王爷谬赞了。川中多豪杰,白某岂敢妄称第一?”
“白壮士过谦了。”李昌拿起酒杯,笑道:“今日能同时见到川中第一才子与第一高手,实乃本王之大幸。来,来,本王敬二位一杯。”陆云与白浩互望一眼,均不知李昌来意如何,但见李昌外面只带有三五名侍卫,看起来似乎并无恶意,便都称谢饮下。
李昌见二人还都站着,便又道:“二位请坐。莫非要本王喧宾夺主不成?”陆云淡淡一笑,坐定之后,又为李昌将酒斟满,举杯道:“王爷贵人事忙,却不知如何得知陆某在此设宴?而且还能赶来赴宴,真乃陆某之幸。”
李昌嘿嘿一笑,道:“白壮士前往太傅府请贾大人时,本王也恰巧在贾大人府上作客。听闻陆先生设宴相请,而贾大人又委实身体不适,不能前往。本王早有意结交先生,所以特意向贾大人告罪,不请自来,还望先生不要吝啬美酒佳肴。哈哈……”
陆云顿时心中雪亮,必是自己这几人四处请人,太过招摇,被李昌察觉。所以抢先赶到贾府,迫于其势,贾太傅自然不敢前来赴宴,反倒是李昌前来。陆云遂笑道:“陆某岂敢?只是不知王爷前来,有何赐教?”
李昌再饮一杯,叹气道:“陆先生当知太子殿下所犯罪大。本王也在皇后娘娘面前求了不少情,却始终不能对太子有所裨益,反而被娘娘申斥数回。久闻知先生大才,何不随本王一道回府,共商救护太子之计?若只是先生在外四处奔波周旋,若是被别有用心之人修成表章,上奏娘娘,对先生则是大大不利,还请先生三思。”
楚王李昌的一席话说的极为动听,更隐隐有招纳之意。就如今局面而言,太子情况堪忧,而齐王在边关生死不明白,李昌却因平乱之功,深得皇后器重,得掌京中大权。能得到他的青睐赏识,远比抱着太子这根要沉的朽木强千百倍。白浩偷偷瞟了陆云一眼,只道他会答应下来。殊不料陆云却淡淡道:“多谢王爷厚爱,云得太子殿下国士待之,当以国士相报。王爷有心替太子解围,云在此多谢王爷。至于陆某,却还是要尽些心力,不论成败与否,总算能报答太子殿下知遇之恩。”
李昌闻言,脸上的笑容稍微僵住,随即又笑道:“既然先生执意如此,本王也不勉强。只是日后若有不便,本王的楚王府随时恭候先生大驾。”说着便起身,道:“本王还有些俗务,就此高辞了。”不等陆云开口,便出门而去。
“恭送王爷。”陆云礼节性地起身相送,见李昌远去之后,才长叹一声,复坐下饮酒,满桌的菜肴却丝毫未动。白浩突然低声问道:“楚王殿下既然有心拉拢先生,先生何不……”陆云突然抬头,瞪了白浩一眼,道:“白兄何出此言?太子待我厚恩,尚为报万一,怎可在此失势之时,转投他人?更何况……”陆云嘿嘿冷笑两声,才继续道:“楚王嘴上说的干净,我岂不知,现在最想扳跨太子的,舍他其谁?这些年齐王殿下为夺太子之位,锋芒毕露,我却知太子最可怕的敌人却并非齐王。楚王表面上虽然不与人相争,却只是韬晦之计,否则又怎会是今日局面?”
“但也要怪太子不争气,否则以楚王的身份,如何能得到如此良机?”白浩淡淡回顶一句。陆云顿时脸色大变,喃喃道:“太子确实……唉!”说着便又干了一杯。他平日酒量并不十分好,今日又是酒入愁肠,越加的酒意难醒,又连喝几杯之后,竟有了几分醉意。
白浩既不阻拦,也不喝酒,只是站在旁边相陪。忽然楼下街面传来几声马蹄声,白浩心中一动,急忙走到窗边打望,就见一队禁军向着醉仙居而来。白浩暗道一声不好,又转到陆云身边,道:“先生,快走。”陆云此刻酒意上涌,斜眼问道:“出了什么事?”白浩一把夺过他的酒杯,道:“下面来了些禁军,或者来意不善,先生还是小心些好。”不等陆云多言,便架着他的身体,走下酒楼。
李昌称白浩为川中第一高手,虽然有些夸大,但白浩在两川确实威名显赫,功夫十分了得。虽然背负着陆云,却健步如飞,很快就到醉仙楼的后门。门口停着一辆马车,是他二人来时所乘坐,听着禁军已经跑上二楼搜寻,白浩急忙将陆云向车内一塞,便扬鞭策马,向城外疾行而去。
二人这几日一直寄宿在城东的天元观内。自从佛教兴盛以来,道教日渐衰落,又加之汉末的黄巾起义,乃是太平道引领,所以李充王朝对于道教的扶持,远没有佛教那么尽心尽力。这天元观在众多寺庙、道观之中,并不出名,只是陆云与观中道长乃是棋友,时常对弈,所以才选此暂时作为栖身之地。
白浩心知陆云拒绝李昌的盛情之后,必然会招来大祸,所以手上马鞭不住抽打,想要尽管赶回观内,收拾行装,暂离洛阳躲避。很快马车就到了天元观外,白浩掀开车帘,却见陆云已经沉沉睡去。不禁微微一笑,想不到在这样的颠簸之下,他居然还能睡得着觉。白浩见他睡得香甜,便不打算叫醒,自己走入观中,准备叫上老夫人,一起收拾东西离开。
可是刚踏入大门,白浩就感觉有些不对,空气之中,居然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道。白浩暗道不好,急忙向客房走去,一路之上,果然看到好几具观中道人的尸体。惊怒之下,白浩不敢丝毫耽搁,可当来到陆老夫人住的客房,只见房门大开,老夫人横卧于血泊之中。
当年白浩身负重伤,为陆云所救,陆老夫人更是当他如亲子一般照顾,才能将其从鬼门关上救回来。这几年白浩一直跟随在陆云身边,对老夫人也是如母亲一样的恭敬孝顺,突然见她惨死,心中怎能不怒?不由仰天大喊一声。
喊声未绝之时,只见旁边闪出一道黑影,急向观外逃去。“哪里逃!”白浩暴喝一声,双手飞扬,早有十几道寒光飞向那黑影背后。白浩以暗器见长,这十几枚暗器乃多年精华之作,对方似乎也知道厉害,急忙转身躲避,手中长刀也连连挥舞格档。虽然将暗器尽数躲开,却十分狼狈不堪。而白浩乘此机会,早掠至黑衣人身前,双掌齐出,瞬间便拍出十三掌,掌掌都不离对方要害。
那黑衣人本身武艺不如白浩,又加之白浩含恨而发,掌风凛冽,十几招后,便被白浩击中肩头,口中鲜血狂喷,身体跌开丈外。白浩身上沾满对方鲜血,面孔因为愤怒扭曲变形,双拳紧握,一步一步走近,恨恨道:“狗贼,我定要将你碎尸万断。”
黑衣人被白浩威势所慑,不禁打了个寒颤,右手不断在胸前摸索,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却又偏偏一时掏不出来,颤声道:“白浩,你不能杀我。”白浩早已是怒火攻心,吼道:“我怎么不能杀你?”说话之间,右掌早切在黑衣人的琵琶骨上。黑衣人撕心裂肺地惨叫一声,便气绝身亡。“叮当”一声轻响,一块令牌从他手中滚落在地。白浩原本怒极,看到那块令牌,却浑身一振,便向要伸手去捡。
“住手。”一枚袖箭“嗤”的一声插入令牌旁边,直没入柄。白浩抬头看去,只见又有一名黑衣人迎风站在不远的墙上,负手而立,森然喝道:“白浩,你居然敢杀自己兄弟,不要命了么?”
白浩似乎认识这名黑衣人,眼中闪过一丝畏惧,便又冷哼道:“我杀他之时,并不知他的身份。”语气之中,却完全没有方才的杀意。
“所以我不让你看那块令牌。”黑衣人缓缓走到白浩身前,快速将令牌收入怀中,又抱起地上的尸体,道:“此事我会如实禀告主公。”说着便要转身离开。
“等等。”白浩开口将其喊住,问道:“杀陆老夫人,也是主公的意思?”黑衣人摇了摇头,道:“这不是你该问的问题,不过你必须告诉陆云。老夫人是被李昌派来的刺客所杀。”说着又上下打量白浩几眼,突然笑道:“莫非你真与陆云成了兄弟?不要忘了你的使命。”说着飘然而去。
白浩双拳紧握,却又始终不敢发作,只能眼看着黑衣人离开。不久之后,又听见身后一声惨呼:“娘。”知道是陆云看见了老夫人的尸体,急忙又转回客房。
当白浩回到客房,陆云正伏在陆老夫人冰凉的尸体上放声大哭。白浩自己也觉得鼻子发酸,擦去眼角滚落的泪珠,上前扶着陆云,道:“先生节哀。”陆云转头见白浩回来,立刻抓住他的肩膀,厉声问道:“是谁,是谁干的?”
白浩心中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摇头道:“我也不知道。”陆云见他没有立刻回答,便知所言不实,哈哈笑道:“你是怕我知道之后,无力报仇么?”说着手腕翻转,便在旁边拿出一柄长刀道:“这是我方才在观中找到的,乃是楚王府中侍卫的佩刀,定是李昌那狗贼干的,是不是?”白浩见那刀柄上果然有个“楚”字,只好叹道:“我方才杀了一名刺客,检查一番,也有楚王府的标记。”
“好,好。”陆云又一阵狂笑,起身道:“李昌,我这便去闯宫,找皇后娘娘理论。”刚走出两步,便被白浩抱住,喝道:“先生,只凭这一把佩刀,便能定堂堂亲王的罪么?先生此去非但不能为老夫人报仇,只怕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
陆云平日智谋过人,只是此刻痛失老母,方寸大乱,听到白浩所言,才猛然省悟,自己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居然妄想以一把破刀就告倒楚王,确实有些痴人说梦的感觉。可是这杀母大仇就不报了么?饶是陆云平日多智,却也实在不知道怎么能凭借一己之力,板倒方今如日中天的楚王李昌。
白浩看了看呆立不动的陆云,心中默默叹息,又劝道:“那些刺客多半是为先生而来,却误杀老夫人。虽然被某暂时杀退下,只怕不久还要再来,先生还是随某离开此处。”陆云摇了摇头,道:“白兄先走,我便在此等着李昌前来。”白浩明白他是觉得复仇无望,所以有心与老夫人一起死在这里,不由喝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楚王固然势力强大,但天下又岂无能与之对敌者?以先生才智,留下有用之身,难道还怕没有机会报此大仇?”
陆云眼睛陡然一亮,应道:“对,楚王算什么?我陆云定要取他的狗命,为母亲报仇。”说着又对着老夫人的尸体拜了三拜,然后转对白浩下拜道:“还望白兄能助我一臂之力。”白浩又将他扶起,道:“你我兄弟,还说这些干什么?”长叹一声,将陆夫人的尸体抱上马车,一把火烧了天元观,然后离开。
两人漫无目的地坐车前行,走了一夜,都不曾说话。直到天明之时,陆云突然道:“白大哥,找一处僻静地方,将母亲的尸体安葬了吧。”白浩早在观中寻得工具随车携带,听见陆云说话,知道他已经从狂怒伤痛之中恢复过来,便答应一声,驾马向旁边一处山林行去。
一直到将陆老夫人的尸体埋好,陆云又都没有再说一句话。等到拜完起身之后,白浩终于忍不住,问道:“洛阳是不能再待了,先生打算去哪?”陆云淡淡答道:“哪里来,便回哪里去。”
“要回成都?”白浩失声说出之后,迟疑问道:“先生是准备投靠蜀国公?”陆云点了点头,道:“如今天下能与朝廷抗衡者,不过鲜卑慕容启与四姓国公。慕容启乃外番蛮族,我纵有血海深仇,也不能留下这‘里通外国’千古骂名。而我早年在成都之时,桓国公便对我十分器重,现在回去投靠,他必能收留。”
“可是……”白浩犹豫片刻,还是说道:“素闻桓国公忠心耿耿,就算先生前去,他能助先生报仇么?”陆云冷笑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蜀国公虽然表面上对李充王朝忠心耿耿,但在我看来,他对当年与帝位失之交臂一直不满。在成都招揽人才,收服民心,又与南蛮各族通婚交好,其志固不在小。当年我在川中时,就发觉蜀国公绝非池中之物,若不是时势所迫,断然不会甘心臣服。如今鲜卑慕容启大军南征,皇帝被困赤城。朝廷必然以桓公爷为帅救援皇帝,如此一来,桓公爷便又被推到风口浪尖,别人看他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步步凶险……”
白浩闻言,更是不解,道:“这话从何说起?”陆云冷冷一笑,却岔开话题,道:“朝廷使者大约已经出发了几天,我们连夜赶往成都,希望能抢在桓公爷动身之前,到达成都。白浩见他不说,也不勉强,便道:“我们先坐车下山,等遇到集市,便再买匹马,日夜兼程,或者能及时赶到。”
陆云又紧握住白浩的手,“多谢”两个字差点又冲口而出,但想起两人情若兄弟,再说这两字未免显得见外,于是道:“好大哥,小弟今身都不会忘记你的大恩。”白浩见他真情流露,心中隐藏的话,险些也要说将出来,最终却还是摇了摇头,道:“走吧。”便先去牵马车。陆云看着白浩的背影,眼光中闪过一丝杀意,瞬间消失,接着便又喊着:“大哥……”跟上前去。
陆云、白浩离开后不久,秦舒竟从旁边的树林走了出来,看了看陆老夫人的坟墓,又看了看逐渐远去的马车,嘴角又扬起习惯性的冷笑……
→第十一章←
益州,号称天府之国,成都又是蜀汉王朝旧都,经过几代经营,俨然成为全国第三大都市,仅排在洛阳、长安之后。蜀国公桓帆,乃大充开国第一功臣桓易次子,在李疆代汉之后,为避嫌疑,便交付兵权,离开洛阳权力中心,出镇西南。数十年来,尽心经营两川之地,使得民生殷实,百姓富庶。
李疆亲征鲜卑,并没有征调桓帆,也没有抽调西川一兵一卒,但桓帆还是筹集二十万石粮食着人送往洛阳,以供军用。身不在前线,可是桓帆的心早随着皇帝北征,飞到了塞北边关。遥想当年众家兄弟一起出征辽东,卧雪尝冰,最终消灭公孙家族,一统天下。这些往事历历在目,可现如今,关、郭二位兄长去世,自己又被“流放”西南,只有皇帝与傅大哥在北方厮杀。想到这些,桓帆就总觉得心中堵着一块巨石,压迫得自己十分难受。
蜀国公府乃是当年蜀汉王朝在成都的皇宫,李疆以桓氏功高,赏赐与桓帆居住。桓帆再三拜辞不得,只好勉强入住,却将里面一干违禁之物,尽皆废除。饶是如此,蜀国公府之雄伟大气,也远胜其他诸侯。
府中一处露台,乃当年蜀汉皇帝赏月观星所用,桓帆每每登上此台,都是远眺北方,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地。“老爷。”桓帆转头,便见夫人孟氏也缓步上来。当年大充太祖南征云南,与南蛮首领孟获结为兄弟之邦,桓易更迎娶孟获之女为妻,两厢交好。李疆代汉之后,南蛮各族俯首称臣。李疆钦封孟家为云南王,世袭罔替。而桓氏也仍旧与孟家通婚,以此安抚各蛮。
夫妻二十余年,十分恩爱。桓帆见他上来,便问道:“有什么事吗?”孟夫人答道:“再过几日,便是老爷五十岁寿辰,老夫人让我来问问,老爷打算如何置办?”
“哦,孤已经五十了?”桓帆语气之中,难掩一丝失落,旋道:“正值陛下远征之际,以孤之意,还是从简吧。”孟夫人点了点头,道:“老夫人也是这个意思。但南中各族均知老爷寿辰,必然派人前来贺寿,老爷总不能关门谢客吧?”
桓帆眉头微皱,道:“陛下在前方争战,孤却在后面祝寿,他日岂不又成了那些谏官的口实?你速派人前往南中,知会孟王,让他转告各位族长,今年情况非常,望他们体谅。等陛下战事结束,孤便亲自下帖邀请各位前来成都游玩。”
孟夫人答应一声,便打算下台离开。桓帆复又问道:“晨儿几日不见,都在干些什么?”两人只有一子,都视若珍宝,只是这几日桓帆心念战事,不曾召见,所以此刻出言询问。提到桓晨,孟夫人的脸上不觉地浮出笑容,道:“晨儿这几日都缠着薛护卫切磋武艺。这孩子与你当年一般,总是不肯服输。”
“世事难料,不服不行。”桓帆低声说了这八个字,便又道:“薛瑜倒真是难得青年才俊,晨儿能得他为友,也算是大幸。”
孟夫人见他不再说话,便悄然退下辰台。提起桓晨,孟夫人便想去后院看他,但没走多远,就见桓晨迎面而来,而且走的十分匆忙,不由问道:“晨儿,有什么急事吗?”桓晨见是母亲,忙上前行礼,道:“娘,爹爹在露台上吗?”孟夫人点了点头,桓晨便又道:“孩儿有事要找爹爹,先告辞了。”孟夫人见他额头上都渗出汗水,便拿出丝帕为他擦拭,道:“去吧。慢点,瞧你急的。”
“谢谢娘。”桓晨说了一句,便又匆匆向露台而去。孟夫人嘴角又不由露出一丝笑意,都快娶媳妇的人了,怎么在自己的心中,还是小孩子一样?
再说桓晨急匆匆地跑上露台,桓帆早被他脚步所惊,脸上便有一丝不悦,沉声问道:“什么事值得你这么急?”桓晨在母亲面前还能撒点娇,但在父亲跟前,却不敢丝毫的放肆,急忙垂手答道:“爹爹,孩儿今日与薛大哥出城狩猎,无意间遇到一个人。”
“什么人?”能让桓晨这么着急的,必然不是一般的人,桓帆也不禁开口问道。桓晨遂又答道:“爹爹可还记得,当年那位‘蜀中第一才子’……”
“你是说陆云?”桓帆的眼光中也闪过一丝喜悦,却又颇为惊讶地道:“他不是在太子府中效力么?怎么会回成都?你当真没有看错?”桓晨十分肯定地答道:“陆云当年在成都何等名气,孩儿怎么会认错?他现在就寄宿在城南‘有余客栈’,爹爹可要派人召见?”
“陆云返回成都,必然是京中有变。”桓帆点了点头,道:“你速拿为父名帖,去请陆云过府一会。”桓晨素知父亲喜爱人才,当初本有意留陆云在府中供职,却不想被李疆滞留在京,为太子左右。方才见到陆云时,桓晨便使人探得其住处,然后急忙赶来禀告父亲,希望能讨桓帆欢心。见父亲如此高兴,桓晨当即答应一声,便急忙转身离开。
桓帆又反复低念着“陆云”的名字,嘿然笑道:“陆云啊,陆云,时别三年,你终于还是回来了。”正打算迈步下台,又见桓晨去而复返,不由问道:“你怎么还不前去请陆云?”桓晨却道:“爹爹,陆云在府外求见。”
桓帆更是哈哈笑道:“难得这位才子能记得孤这个故人,走,随为父前去迎接。”两人一前一后下了露台,径往大门而来。
及至门口,果见陆云站立在外,身后还有一位白衣壮汉。桓帆只瞟了那壮汉一眼,便对着陆云,道:“不知是那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