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蔓儿总觉得哪里好像有些不对劲儿。
  “刘老四两口子都让人给绑去王家了,听说,这两口子听说了英子做的事,一个直接就吓厥过去了,另一个当场就尿了裤子。这两口子是怕人家让她们赔钱。把她们一家大小捆巴捆巴,那点房子地都加上,也抵不上人家那玉瓶的一个零头。”
  “英子跑了,她能往哪跑。我估摸着呀,保不齐她是吓坏了,不知道在哪寻了短见。王家已经派出人去找了,咱村里也有人跟着去找了。”
  “她有胆子跑出来,没那么容易寻短见。”连蔓儿就道。要寻短见,根本就不用跑的。
  “这谁知道那。”春柱媳妇就道,“英子那丫头,她是和花儿同岁吧,是没花儿长的好看,可也算的上是中上等的人才。这要是说亲,咋地也能说个比她们家强的。这孩子,可算毁了。”
  …………
  第二天,连蔓儿就侧着耳朵,听外面的消息。
  王家的人和村里的人找了一夜,都没有找到英子。大家伙的看法都是说英子寻了短见。刘老四两口子被王家放了回去,他们似乎吓破了胆,只说英子罪有应得,是死是活,都和王家没半点关系,还说,就是英子活着,他们也要自己打死英子,省得她丢人现眼。
  据说,那位怀大奶奶很是伤心,还落了眼泪。说是她本不想重罚英子,要知道结果是这样,当时就不关着英子了。玉瓶再怎么值钱,英子那也是条性命。
  人人都夸怀大奶奶心善,还听说,王举人的太太很是疼爱这个儿媳妇,从自家的箱子里搜罗出好多好玩的古董、玉器给了怀大奶奶。听说,王举人和太太还将王幼怀叫到屋里,教导了他约莫一个时辰的工夫,要他要敬重、好好对待这个媳妇。
  因英子而引发的事,最后大家伙几乎都忘了英子,反而是怀大奶奶贤惠、仁慈的名声被传了开来。王家也被赞为仁义、宽厚,因为英子偷盗、打碎了贵重物件,自己畏罪潜逃,可王家并没有因此而让英子的家人赔偿。
  当然,也没有人找连守信,让他出让旧铺子。
  连蔓儿家商量定了,还要和庙里再续一年的租约,将旧铺子那几间房子继续充做仓库,并兼做洗衣服的门面铺子。
  从锦阳镇到山上这条路上,就属这几间门房和连蔓儿家现在的铺子的位置最好。除了这两处,若想开早点铺子,位置就差了些,而且还要新建房屋。有连记在,这么做显然投入大,而想要获得收益,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能够竞争得过连记吗,甚至,有连记在,新建铺子,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但凡有些头脑的人都琢磨的出来,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别的店来分散连记的客流,连记的生意那自然是没的说,连蔓儿一家也可以少操不少的心。
  …………
  出了伏,节气上进入了初秋,但是除了一早一晚,天气比以前凉爽了之外,其余的时候,甚至比伏天还热了几分。正午的时候,被太阳晒的久了,皮肤上会有轻微疼痛的感觉。天气炎热,空气却比伏天干爽,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了。
  古氏从县城回来了。
  连花儿生了。
  “是个闺女。”古氏坐在上房的炕沿上,笑着对周氏和屋里的众人道,“这可是他宋家孙儿辈的第一个孩子,没看见宋老夫人听见花儿母女平安,欢喜的都掉下泪来了。赏赐下来给花儿补身子的东西,足足堆了两间屋,那还堆不下。又派人去庙里,请和尚念经,又给花儿母女两个点长明灯、祈福。这几天,可把宋府上上下下都忙的脚不沾地,都是为了花儿母女两个。”
  说到这,古氏似乎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笑意,呵呵地笑了两声。
  周氏就盯着古氏的脸,看了一会,才发出哦的一声。
  何氏和赵秀娥,就直白了许多。
  “老宋家,不就剩花儿女婿这一条根了?头一胎,花儿就给人生了个丫头,人家宋家的老夫人真能高兴?”何氏道。
  “生男生女,这东西可邪性了,那都是传下来的。我嫂子娘家村里就有这样的,当娘的就特能生闺女,结果她家闺女嫁了人,也一连三四个地生丫头。我娘是先生了我哥,最后生的我,我姥姥也是,我姨也是,我这肚子,人家看了,也说肯定是个小子。”赵秀娥道。
  古氏的脸色就有些不悦,何氏和赵秀娥这分明是在膈应她。尤其是赵秀娥,分明是说她只能生闺女,蒋氏也只生了一个闺女,那么连花儿自然也是生闺女的命。
  “先开花后结果,这是有说道的。”古氏就道,“宋老夫人也打发人给花儿和花儿女婿算过了,他们俩起码有四个儿子的命那。花要开的好,果子才能结的好。花儿生的这闺女,那可是个好兆头。宋家老夫人说,等花儿出了月子,就要接了小孙女亲自抚养那。”
  即便周氏一直不言语,何氏和赵秀娥冷眼嘲讽,古氏只说连花儿生了闺女,宋老夫人和宋海龙是如何的欢喜,如何的宝贝连花儿母女两个,直说的天花乱坠。
  “老大媳妇,去后院间点白菜,给鸡剁了吃。没听见外面鸡叽叽喳喳,饿的直叫唤吗?”周氏朝着古氏挥了挥手道。
  古氏正说的起劲,见周氏这样,也只能下炕出来干活。
  后院的菜园子,当先是两菜畦的旱黄瓜,旱黄瓜的秧子已经长的很高,架子也搭好了。再往北,就是一菜畦一菜畦的白菜,如今的白菜苗已经有半尺来高,白菜苗种的密,要间苗。连家上房,这些间下来的菜苗,都是喂鸡的。
  古氏招呼了蒋氏一起到后院。
  “刘老四家那个英子是咋回事,她咋跑县城去了,还找上了花儿?”瞧着四下无人,古氏脸上的喜色顿时被忧色所取代,她压低了声音,问蒋氏道。
  第三百六十七章 喜讯
  连蔓儿和小七坐在铺子后院外的杨树下,听这六郎磕磕绊绊地转述他偷听到的话。
  “大嫂跟大伯娘说了英子的事,大伯娘听完后,是咋说的?”连蔓儿问六郎。
  “大嫂说完了英子的事,就问大伯娘,英子咋跑城里去找花儿姐。大伯娘就挺生气的,说她也不知道,就说英子太不要脸了。在村里做了这么丢人的事,还跑去宋家,跟人家说她和花儿姐以前咋好咋好的,非让花儿姐收留她。”
  六郎继续转述他听到的话。
  “花儿就是心太善了,搁不住别人的几句好话,她就答应了。英子在宋家,说下人不是下人,说客人不是客人的,花儿还做着月子,哪里照顾得过来她。这英子她……还不让人省心。 我今天回来,我就说正好顺路把她带回来。她出来几天,她爹娘不得惦记她。她死活不跟我回来,说是得留下照看花儿。我呸,她不敢回来,还没安好心。……得想个啥法,把英子从宋家给弄出来。”
  “那大伯娘和大嫂说了要用啥法子了吗?”连蔓儿就问六郎。
  “哦……”六郎用手擦了擦鼻子,“那我没听见,大嫂就看见我了,她们就不说了。”
  原来英子从王家跑了,并没有丧命,反而跑去县城,去了宋家。回想一下过去英子和连花儿的交往,两人似乎并不如何亲厚。而且英子和连花儿非亲非故,就是同一个村的。以连花儿的为人,说赶英子出门,那也是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可听古氏话中的意思,却是花儿不便开口,还要古氏和蒋氏来想法子。
  还真是可惜,连蔓儿心想,她其实很想知道古氏和蒋氏商量的结果。
  “小六。你仔细想想,就真没再听见点啥?”连蔓儿继续盘问六郎。六郎虽然比七郎还要大,但是说到机灵。他就差了小七一大截子。公平地说,六郎要比一般的孩子都笨一些。
  六郎望天,挠脑袋。
  “啊。大伯娘听说了英子的事,说要赶紧捎信给花儿姐。还跟大嫂商量,要让谁捎信好。大嫂没说话。大伯娘还说她们俩都不会写字,要是会的话就好了,能写信,就不用让人带口信啥的。”
  “还有别的吗?”连蔓儿又问。
  “没了。蔓儿姐,我听到的,可都跟你说了,你答应给我的包子,你不能反悔。”六郎盯着连蔓儿道。
  “答应给你包子。我就一定给你。你啥时候看见我说话不算话过。”连蔓儿这么说着,真的就扭身进门,去给六郎拿包子。
  小七坐在大木床上,没有动。
  “你咋听见的她们俩说话,她们俩咋一开始都没看见你。你在后院干啥来着?”小七仰着脸,问六郎。
  “我蹲夹道里拉屎来着,夹道外面不是有老姑的苦姑娘儿吗,她们俩就都没看见我。”六郎道。
  “你又到处拉屎了!”小七指着六郎,“你咋就不能去茅房?上次咱爷在后院浇菜,踩了一脚。那就是你拉的吧?”
  六郎吭哧了两声,扭开了头。
  小七也拿他没办法了。
  “那后来,你咋被她们给发现了?”小七又问六郎。
  “我、我不就是放了个屁吗,大嫂就听见了。”六郎闷闷地道。
  小七放下手,无语起来。
  这个时候,连蔓儿一手端着一大碗的包子,另一只手端着一碗汤,从院子里走出来。
  六郎赶忙过去接住了。
  “别着急,你坐下慢慢吃。”连蔓儿就道。
  六郎也不往大床上坐,蹲在地上,几口就吃掉一个包子,噎住了,又端起碗,咕咚咕咚灌了几口,然后又去抓包子吃。
  “小六,你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连蔓儿就道。
  “嗯,嗯。”六郎答应着,却依旧狼吞虎咽。
  “以后你在家多留个心眼,听到啥事,你就来跟我说。我还给你包子吃。”连蔓儿就道。
  “蔓儿姐,你放心。有啥事,我肯定跟你说。”六郎将最后一口包子咽进肚子里,打着饱嗝说道。他打算以后都把耳朵竖起来,听到啥事,就来告诉连蔓儿。不过是几句话,就能换一顿肉包子吃,这太值了。
  连蔓儿就笑着点了点头。六郎年纪不大,人又笨笨的,家里人说话办事多不防备他。
  打发走了六郎,连蔓儿就和小七回到铺子里,张氏正在做针线,连蔓儿就将六郎说的话,都告诉了张氏。
  “英子跑花儿那去了?”张氏就吃了一惊,“英子跟花儿……她俩的关系,依我看,也就一般。……不想留下英子,就打发她走呗。咋你大伯娘还神神叨叨的,英子的事,她谁都没告诉,就跟你大嫂说了,你大伯娘这人的弯弯肠子……”
  说到这,张氏突然停下手里的针。
  “我咋就忘了那。当初花儿打碎了宋家定亲的玉佩,英子就在啊。花儿这是害怕英子把那事跟宋家的人说吧,这才想赶她走,又不敢赶。”张氏恍然大悟地道。
  “谁知道那,”连蔓儿就道,“反正她俩肯定得有点不可告人的事。”
  “怪不得看你大伯娘这两天脸色不大好看。别看她笑的欢,她心里肯定发虚。”张氏就道。
  “娘,你咋看出来了?你没听我大伯娘说的,花儿姐在宋家好着那。”连蔓儿就笑道。
  “她就吹牛。心不虚,她还用得着吹牛?我第一胎生的枝儿,你奶一天到晚给我话听,你爹上面还有三个哥哥,那时候家里都好几个男孙了,还这样那。还有你二伯娘,也没少跟我显摆,直到我又生了五郎,这才好点。宋家家大业大,就宋海龙一个儿子,跟咱家又不一样了。”张氏道。
  “我大伯娘是吹牛,还吹漏了。”连蔓儿想了想,就道,“我记得好像宋老夫人有一个孙女,花儿姐生的这个,可不是宋家第一个孙女,我大伯娘非说是,就是抬高花儿姐和她闺女的身份呗。”
  “……不知道花儿今后的日子咋样?或许人家宋老夫人开通,小夫妻俩都年轻,慢慢生呗,还怕生不出儿子。……你大伯娘这月子都没伺候完,就回来了,这要是花儿生的是小子,肯定不会这样。……第一胎,生男生女的,这谁也保证不了。要不是你大伯、大伯娘心里想要靠着人宋家,也不用这么慌。”张氏低下头一边做着针线,一边说道,“这儿女结亲啊,还是得门当户对,就像咱家跟吴家,这多省心。 以后就算枝儿第一胎生个闺女,他吴家也不能咋地。”
  “娘,你老真高瞻远瞩。”连蔓儿就笑道。
  “高啥远啥?”张氏显然没听懂。
  “啥也不啥,我就是说,我姐这门亲事定的好。”连蔓儿忍不住笑,又不想跟张氏解释,就道。
  “那是。”张氏满意地点头道。
  …………
  天气干燥,连蔓儿看着墙角堆着的小地瓜仔,就想到一个主意。
  “娘,咱一次多烀点地瓜,晒成干,可以留着当零嘴吃。”连蔓儿就跟张氏商量。
  “那样能好吃?”张氏就道。
  “肯定好吃。”连蔓儿道。
  “你跟你姐、你哥,还有小七商量去吧,爱咋整咋整。”张氏就道。地瓜是个新鲜物,几个孩子都爱吃,她这个做娘的,就让她们随便吃。
  “行。”
  连蔓儿应了一声,就过来找连枝儿、五郎和小七。大家当然都没有异议。几个篮子捡了两篮子的小地瓜仔,提到井边清洗干净,又回到厨房,一只大铁锅里倒进一篮子小地瓜仔,烀熟了,就拿了盖帘,将小地瓜仔平铺了一层自上面,就拿到院子里,在太阳下暴晒。
  经过太阳的暴晒,小地瓜仔里面的水分被晒干。这样晒出来的地瓜干,便于储存、也便于携带,而且吃起来的口感变劲道了,也比刚烀熟的地瓜更甜。因为水分可以被蒸发掉,糖分却不会减少。
  连蔓儿平常闲了时,就爱吃块地瓜干磨牙。五郎和小七去上学,也常在书包里带上两块。就是张氏和连守信,也常拿地瓜干来垫吧。
  眼瞅着最忙的秋收季节就要到了,王幼恒突然被王太医叫回县城。两天之后回来,王幼恒来了三十里营子一趟。说是他在太医院做太医的大哥,连升了两级。还有他一个做知县的叔叔,被升做了知府。
  “……应该是这地瓜的功劳。”王幼恒就道。沈家和辽东府的官员,将地瓜的事情上报朝廷。朝廷在与福州府核实之后,决定推广种植地瓜。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提到了王家的功劳,因此朝廷对王家论功行赏。
  “幼恒哥,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你,咋这赏,没落在你身上?”连蔓儿就道,王家有人因此发迹,但却不是王幼恒,连蔓儿不由得撅起了嘴。
  第二天,宋家打发人来报喜,说是连守仁的任命下来了。接着就有人送来文书,着连守仁即日就任河间府太仓县县丞一职。
  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蠢欲动
  县丞,是正八品的官职,是一县除了知县以外的第二把手,也被人称作二堂。大明朝的规矩,规模小的县,还不设县丞,只有超过两千两百户人口,富裕且事务多的大县,才会设县丞一职。
  县丞虽只是八品,但是在庄户人家眼里,已经是不小的官了。俗语说的破家的县令,庄户人家也许不知道什么将军、尚书、御史是多大的官,但是他们的眼睛里,知县和县丞是很大的官。一般人尊称知县为老父母,而尊称县丞为父母。作为一方的父母官,知县和县丞的手里直接掌握着百姓的生死。
  先是捐了监生,这紧接着又有了实缺,任一方的父母官,这在连家,真是鸿运当头,祖坟冒青烟的事。
  连老爷子让周氏拿出钱来,打发人去镇上买酒买菜,又将一大家子人都召集在一起,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连守信这一家已经分出去另过的。
  走进老宅的大院,连蔓儿就感觉到了喜气。她们走进上房的时候,屋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老四,坐到这来,坐你大哥跟前。”连老爷子见连守信带着张氏和几个孩子来了,就笑着招呼道。
  连守仁从秀才、到监生,现在又做了官,又是长子,他的地位在连老爷子心目中,是无法动摇的。连守信虽然不能和连守仁比,但也是在十里八村建立了威望。是个成功的庄稼人。所以在连家的兄弟中,连守仁居首,连守信稍微次之,却也排在连守义和连守礼的前面了。
  连守信答应了一声,并没有按照连老爷子的指示,往连守仁身边坐,而是离着连守仁稍微远一些。坐在了连守礼的旁边。
  张氏带着连蔓儿几个,就在炕梢的炕沿上坐了,正挨着赵氏和连叶儿两个。
  “海龙上次来。说是不日就能帮我补上实缺。当时不只爹你不相信,就是我,也不敢相信。谁不知道。这捐监生,是没有门路不行。要实缺,就不是啥样的门路都行。不只要有门路,也要这履历、文章得了上官的赏识,要真才实学,这才能轮到实缺。”
  连守仁盘着腿,坐在炕头上,说话的时候,还打着手势,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味道。
  连家上房东屋的炕头。历来是一家之主连老爷子专属的坐席。以前就是连守仁,也就是在炕头的炕沿上坐一坐。而现在,连老爷子坐在炕头的炕里,连守仁就挨着他,也坐在了炕头上。
  “谁不知道我爹有才干。就是这些年,运气不好。现在好了,终于熬出来了。以后,就看我爹大展拳脚了。”连继祖坐在炕沿下的椅子上,笑着道。
  “……这是宋家娶咱花儿的时候,答应了咱们的。花儿在宋家。哪天不催个三四遍,就是临盆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这件事。花儿给他宋家添了千金,宋家老夫人高兴,看重咱花儿,这才多加了把劲儿。这也是咱花儿的体面。老爷,咱们可总算熬出来了……”古氏嘴角含笑,眼角却是湿湿的。
  泪是真泪,笑也是真笑,与刚从宋家回来的时候,那种硬撑出来的笑,很是不同。
  “宋家办事挺有意思的。”连蔓儿就道,“上次给大伯捐监生也是,提前啥信儿都没有,哐当一下子,就拿来执照了。这次也是,大伯娘去看花儿姐,在宋家待了有半个多月没,宋家也是一点信儿都没透。大伯娘这回来也没几天,这上面的文书就下来了。”
  “你这孩子,说着话是啥意思?”连守仁就不高兴了,立刻沉下脸道。
  “蔓儿一个孩子,想到啥说啥。老大,你以后要做官了,这个涵养,你得有。”连老爷子就打断连守仁的话,说道,“这个事,依我看,宋家他是帮忙活动,可这毕竟是官府的事,不是宋家说了算的,有些事,宋家也不能就提前未卜先知。官府下来文书,走的那是驿道传送,肯定比他们送信啥的要快。”
  “老太爷这话说的有见识,就是这么个理。我在宋家的时候,花儿女婿还跟我说过这些来着。就是他那话,说的太文,我不太懂,回来就没说。老太爷说的就透彻,我一听,就明白了,和花儿女婿说的是一个意思。”古氏笑着道。
  “爹,我也不是怪蔓儿说的话。现在,咱们家可不是啥庄户人家了,该有的规矩,咱也该有。咱这说话,她一个小丫头就随便插嘴,别说官宦人家,就是平常人家,这也不像话。”连守仁就说道。
  “大哥,我们就是平常人家。”连守信开口道。他说的我们,自然是指自己的一家六口。
  “他大伯说啥规矩,我还听说有规矩,家里商量事,女人不能插嘴。他大伯娘不还一样说话?咋就说我们蔓儿。照说,我们蔓儿还小,啥规矩,也还先规矩不到她身上。”张氏也开口道。
  连蔓儿坐在那,听着连守信和张氏维护自己,心中难免得意,嘴角就翘了起来。
  连守仁和古氏的脸色就有些难看。从前,连守仁还是秀才时,说什么话,连守信从来都是恭敬地听着。而一大家子在一起,干活就是张氏在前头,说话,就没张氏开口的余地。
  现在,连守仁是即将赴任的县丞,古氏是正儿八经的官家夫人。这连守信和张氏反而胆子大了,就这么当着面驳斥他们。
  连守信和张氏这个时候,不是应该惧怕,想尽办法巴结他们吗?
  简直是岂有此理,现在不把威风立起来,以后这连守信还不得翻了天!
  连守仁就要发作,连老爷子突然干咳了几声。
  “没忘了让三郎买香吧?”连老爷子冲着周氏问道;“一会好好拾掇拾掇,得给祖宗上柱香,把这个好消息捎过去。老四,这都下晌了,你们就别去忙别的了。一会菜买回来,老四媳妇就帮着做饭,晚上,咱这一大家子人好好地聚一聚。”
  “好。”连守信点头答应。
  ……
  乡村中,消息传递的速度,总是特别的快。一会的工夫,就有人纷纷上门道贺。不需要待客的人,就都先回了自己的屋子。
  西厢房里,连守信一家六口刚在炕上坐下,连守礼、赵氏就带着连叶儿跟了进来。
  连守信和张氏忙招呼这一家三口坐下。
  “老四,”连守礼坐在炕沿上,就冲着连守信开口道,“大哥要去河间府做官,我看二哥那个意思,是要一家子都跟去。刚才叶儿听见二哥和二嫂商量,说是怕大哥不肯带他们,要让爹和娘也一起跟去,他们才好去。”
  “嗯,”连叶儿就点头,确认这是她听到的。“还有秀娥嫂子也跟着商量,说是他们都要跟去,要去发财、享福。”
  连蔓儿的嘴角不由得抽了抽。这些人都要去发财、享福,那人家河间府太仓县的百姓怎么办!
  “爹和娘,还有二哥他们都要去。我……我是不想跟去。”连守礼就道。
  “啥发财、享福啥的,我们不敢想。就有间屋子住,再有几亩地,孩子他爹把手艺学成了,我们靠这两只手吃饭,稳稳当当的,比啥都强。”赵氏就道。
  “以前我们说分家,我爷总不让我们分。现在他们都要走了,不知道多少年才回来。兴许就不回来了。我们又不跟去,不分家也是分家了。”连叶儿道。
  “三哥你的意思是?”连守信看着连守礼。
  “老四,我想在大哥他们走之前,干脆,就把这个家分清楚吧。把我们单分出来就行。”连守礼道,“以后咱爹娘跟着大哥,肯定有好日子过,咱也不用跟着操心,这些年,咱能做的也都做了。把我们三口人分出来,啥都不影响。”
  连守礼一家的意思,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分出来另过。
  “三哥,那天大哥捐了官,你就提分家,爹说的那些话,三哥,你还记得不?现在分家,你们可啥好处都没有,这些年,也都白贡献了。要是不分家,那就不一样。”连守信想了想,就说道。
  “老四,我的心思你还不知道吗。我就是个庄稼人,啥大富贵啥的,我也享不了。”连守礼说着话,赵氏就跟着点头。
  “贡献啥的,你还不是和我一样。你咋想的,其实,我就是咋想的。那贡献啥的,就当是咱还了爹和娘了。这以后,我们就都给自己个干了。”连守礼道。
  连守礼是个老实人,话说的非常实在。
  “三哥,你要想清楚了。那这事,我就支持你。”连守信道。
  “老四,我就等你这句话。到时候,还得你帮我说说,我嘴笨。”连守礼道。
  “蔓儿姐,这次,你一定得帮帮我们。”连叶儿就拉着连蔓儿的手,央求道。
  “嗯。”连蔓儿郑重地点头。
  上房西屋
  “老四这是手里有俩钱,他胆子就肥了。敢当面顶撞我了,要不是老爷子拦着,我今天就不能饶了他。”连守仁指手画脚地道。
  古氏嘴角含笑,眼神中满是算计。
  “老爷,老四就是个蠢人。这个时候,不好好来巴结咱们,这天下,还有比这更蠢、更笨的吗?跟这样的人,咱根本就犯不着生气。老爷,咱有两件要紧的事,得赶紧商量出一个章程来。”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家一起去上任
  买菜的人很快回来了,周氏就叫了几个儿媳妇、孙子媳妇、还有几个孙女到上房,一起做饭。今天买的有猪肉、鸡、还有烧鹅,周氏自然不放心将厨房交给媳妇们。她就站在厨房当间,指派和监督媳妇们干活。蒋氏就搬了张椅子来,放在厨房当间,请周氏坐下。
  周氏只坐了一会,就又站了起来。她更愿意站着,这样更方便她将整个厨房和几个媳妇的举动全方位地收入眼睛里。
  “把鸡腿切两半就行,别多切,一会下锅,就该看不见了。”周氏对正在将鸡砌块,准备下锅炖煮的张氏道。
  “那肉薄啦地切着,肉皮先镫下来,等最后熬个片粉汤。”扭过头,周氏又吩咐古氏道。
  “烧鹅切一半就得了,另外那一半留着,明天还能再吃一顿那。你挣家来几个钱,过日子,像你这么大手大脚的,赶明个都得喝西北风去。”这是周氏在训斥切烧鹅装盘的赵秀娥。
  周氏现在是老太太了,今天又是大喜的日子,这些媳妇本来和顺的、本来不和顺的,在今天都格外的好说话,各个脸上都带着笑,没有一个人出声反驳周氏,就是平时最刺头的赵秀娥,被周氏说了,也不过是朝着旁边的何氏撇了撇嘴,一句话都没有说。
  周氏将媳妇、孙女们支使的团团转,她的心情却是越来越舒畅。
  晚饭很是丰盛,摆了四张桌子,除了连家自家人,还有村里平常有来往、今天来道喜的几个人,也被留下来吃了晚饭。
  晚饭后,等外人都走了,连家自己的人都自觉地留了下来。
  连守仁要去赴任,这样的大事,是要一家人好好商议商议的。
  “……这文书上写着。要即日赴任。说是前一任的父母因病卸任,急需新父母上任料理事务。我打算,就这三五天的工夫,就起身。”连守仁道。
  河间府太仓县。与辽东府接壤,距离三十里营子大约有四五百里的距离。刚刚来贺喜的人,都说这是好地方,一来说的是太仓县是富裕的大县,二来就说的是太仓县与三十里营子的距离。相比起奔走千里、跋山涉水地去上任为官,仅仅四五百里的距离,且都有官道连同。这真是极近的路程。也因为距离不算远,这气候、民风就是有所差异,也很容易适应。
  因此,大家伙都说,连守仁这官,是福官。
  “这路程上,起码要花三四天的工夫,还要收拾行囊。拜别亲友,准备盘缠。”说到盘缠,连守仁就朝连守信看了一眼。“这盘缠……”
  “大哥,照你这么说,就有一天的工夫收拾行李。这哪来得及啊,咱们一家这将近有二十口人那,要赶紧的收拾,也起码要收拾个两三天。”连守义打断了连守仁的话,笑着说道。
  “可不敢耽误来的大伯上任的大事,咱抓紧着点,就一天,咱就把东西收拾出来。我回头就捎信让我娘和我嫂子还有我哥他们过来帮忙。”赵秀娥紧接着道。
  “对,对,是这个理。”连守义就笑着点头。
  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连守仁的脸色顿时就灰暗下来,下意识地朝古氏望了过去。
  古氏就偷偷地向连守仁怒了努嘴,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稍安勿躁,按照事前商量好的来说。
  “老二,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