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我才会冒昧的提出这个法子来,让你把七娘给我家二郎当童养媳,由我来帮你好好的养着七娘,待两个孩子的岁数一到,我马上就让他们成亲圆房,让七娘当我王家的准媳妇儿!”

“如此一来我得了个好媳妇儿,你也可以减轻负担少养个闺女,这有何不好呢?再说了,我可是打算把七娘当正经媳妇儿来养,不似丁牙侩那般只想着把你家七娘哄去卖钱,而且我们两家又离的近,七娘即使在我家养着你杨家也随时都能来探望啊!”

柳氏一口气讲了一大堆话儿,但刘氏听了后还是频频摇头,道:“这事儿可万万使不得!我听说给人家当童养媳的闺女,在婆家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和让人使唤的奴婢没什么两样……”

刘氏生长的小岞村娶亲风俗十分独特、也不兴送养童养媳,而这王家夫妇则是从惠安北边迁来小岞村的,因此遵循的风俗和小岞村当地人遵行的有些不同,也正是如此,柳氏才会提出让杨七娘到王家当童养媳。

杨沫沫一听柳氏的提议,顿时也惊得睁大了双眼,她怎么也没料到柳氏会突然提出要杨七娘过门当童养媳,回过神来后小脑袋马上飞快的转动起来、想要搜刮出一些和童养媳有关的规矩。

杨沫沫知道童养媳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又被古人称为“待年媳”和“养媳”,意思是指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孩子成年再正式成亲圆房。

古时候的人家,之所以愿意把亲生闺女送去给人家当童养媳,不是因家贫无力养活,就是因家贫怕将来筹备不起女儿的陪嫁妆、耽误女儿嫁人,总之说来说去都是因为一个“贫”字!

杨沫沫知道古时候男女结亲,聘礼和陪嫁都要花费许多钱财,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是老百姓无力抗拒的,所以就有人想出了送、养童养媳这个法子。

这个法子可以让男方早早的领个童养媳回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婆家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婆家还能自小就按着自己的意思调教媳妇儿。长大后正式成亲时,仪式也比大娶简单许多,男方无需再多花钱财和物事备聘礼,女家也无需再准备陪嫁妆。

如此一来,寻常的老百姓也就没了“破家嫁女”和“破家娶媳”的烦恼了,所以民间因童养媳这个风俗,流传了这么一句俗语———“农家不能具六礼,多幼小抱养者”,也就是说,婚礼习俗是造成童养媳习俗盛行的一个原因。

杨沫沫把自个儿知道的和童养媳有关的事儿都理了一遍,马上悲哀的发现,眼下杨家的境地还真和无奈把女儿送去当童养媳的人家一样———贫穷得揭不开锅、要靠借米来度日。

杨沫沫再换个角度思考柳氏的目的,以柳氏的家境来看,她日后定是不会操办不起儿子们的亲事,那么她要不就是真的想替儿子娶回一个让她称心如意的媳妇儿、才会想着把杨八娘接过来自小调教起来,要不就是想让杨八娘来给他们家当免费劳力。

杨沫沫一现代人能想到的事儿,刘氏这个古代人又怎会想不到呢?

就连柳氏都知道刘氏在担心些什么,直接开口解除了她的忧虑:“大柱媳妇,你是不是担心七娘到我们王家后,会吃苦挨打?”

刘氏点了点头肯定了柳氏的猜测,柳氏见状勾嘴一笑,道:“我想要的是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儿,而不是一个可以任我打骂的奴婢,若是要这样的奴婢,我直接找人牙子买个回来,有卖身契攥在手上那奴婢不还听话些?”

柳氏这话虽说得诚恳、但刘氏听了却依旧闭着嘴不答,柳氏见状也不恼,只慢慢的把此事的好处一一讲来:“这童养媳是要到里正那儿请他当公证人立下婚书的,立了婚书我也会给你们家一些钱物聊表心意,这些钱物也刚好可以解你们家的燃眉之急。”

“而有了婚书今后一圆了房,七娘也算是我家二郎明媒正娶的浑家,再怎么也比去给人家当奴婢强多了!再说了,闺女养大了也是迟早要嫁人的,既然早晚要嫁,早嫁和晚嫁又有什么区别?”

“可是……”

刘氏只说了“可是”两个字就不接着往下说下去了,她知道柳氏是一片好意所以才没像当日痛骂丁牙侩那般痛骂她。而柳氏也是个聪明人,猜到刘氏是担心杨七娘到了王家后,会和别人家养的童养媳一样,不但在家里地位低下、还要日夜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或是被她这个婆母虐待。

但柳氏相信刘氏心里也清楚、并不是所有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都过得那般凄惨,所以她耐着性子继续劝说刘氏道:“给人当童养媳也不一定都不好,碰上心善的人家,童养媳过的生活还会比在亲生父母家中过得好,有些还有机会被夫家送去读书识字呢!”

“虽然我不敢同大柱媳妇你保证、我一定会对七娘比对自个儿的儿子还好,但我一定会尽量把她视如己出,更加可以保证绝不会无缘无故的打骂七娘,你我两家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也不至于把关系弄的这么僵吧?”

柳氏这番掏心掏肺的话语,别说是刘氏了,就连见多识广的杨沫沫都差点被她给说动了,不过杨沫沫始终是个现代人,再怎么样也看不惯封建社会这种买卖、包办的婚姻,她认为杨七娘的婚姻大事应该等她长大了,让她自己来决定和挑选。

所以即使柳氏已把童养媳的好处诚恳的说了出来,并且这柳氏看起来也像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帮杨家一把,但杨沫沫还是立刻使出了自己的必杀技———嚎啕大哭。

刘氏一见幺女突然大哭,也顾不上考虑柳氏的提议了,拿起柳氏早就装好的那袋糙米,急急忙忙的告辞道:“这孩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闹,我得赶紧把她抱去别的地方透透气儿,今日同王嫂子借的糙米,待我们家熬过这一关了,再同先前欠下的那些米一同还上。”

刘氏虽然没有答应柳氏的提议,但柳氏还是客客气气的把她们母女送到了屋外,大大方方的说道:“我家的米不着急要你还,等你们手头宽裕了再还也不迟。”

刘氏闻言感激的冲柳氏欠了欠身子,谢道:“那就多谢王嫂子了。”

“大柱媳妇你慢走,回去好好的同你家大柱商量下我刚刚提的事儿,把七娘嫁到我们家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至少我一定会让她吃饱穿暖。”

柳氏最后这那句“吃饱穿暖”的实在话着实让刘氏动了心,让她一回到船上就吩咐杨大郎去田里把杨大柱寻了回来,心里更是反复斟酌着柳氏的那番话,待刘氏的目光不经意的扫过那见了底的米缸后,她的心里也终于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待杨大柱一回来,刘氏就把他拉到船舱里,说放下帘子悄声说道:“当家的,村头王家愿意把七娘领回去当童养媳,你意下如何?”

“童养媳?!”

杨大柱先是吃惊的重复了遍刘氏的话,随即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道:“我不同意,你这不是把七娘送去遭罪吗?”

杨大柱这话刘氏听了可就不乐意了,眼一横、嘴一撅,说道:“我怎就成把闺女送去遭罪的后母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七娘真去了王家,兴许还能把肚子填饱!你若是不想女儿遭罪,那就长点本事多赚点钱回来!”

刘氏说到最后忍不住抖着肩膀哭了起来,边哭边埋怨道:“你以为七娘才五岁,那么小的孩子我就舍得把她嫁到别人家里去吗?我还不是看那王家家境不错,柳氏心底也还算是善良,王二郎看着也挺乖巧懂事的……”

“才会狠下心想同他们结亲得点钱物,好解一解我们这一大家子的燃眉之急,我这般为大家伙着想,怎还落了个恶名?”

杨大柱听了这番话后长长的叹了口气,随即走过去把刘氏搂到怀里,有些难受的问道:“那王家他们是……是怎么说的?”

“柳氏说想把七娘要去给王二郎当媳妇,若是我们同意便一起去里正那儿立下婚书,待七娘长大同王二郎圆了房,就算是明媒正娶的媳妇儿,柳氏还同我保证一定不会打骂我们家七娘,”刘氏顿了顿,才小声的补了句:“柳氏还说会给我们家一些钱物聊表心意,助我们家度过这一次难关。”

杨大柱听了刘氏这番话后陷入了沉默,几度三番想要顺着刘氏的话吐出个“好”字来,但却像是有根刺儿横在他的喉间般,让他怎么也无法把那个“好”字说出口……

第十一章     杨家送女(2)

就在此时,杨七娘抱着杨沫沫走了进来,她先把杨沫沫小心翼翼的放到床褥上,才转身看着杨大柱和刘氏,用稚嫩但透露着一丝认真的语气说道:“阿爹、阿母,我愿意到王家去当童养媳。”

小小的人儿一说出这话,刘氏的眼泪马上就止不住的涌了出来,立马上前一步紧紧的搂住杨七娘,梗咽道:“七娘,我的七娘,我懂事的闺女,你这般懂事让阿母如何舍得你啊……”

这副母女情深的画面让杨沫沫心里一酸、慢慢的湿了眼眶,她没想到年幼的杨七娘竟然如此早熟懂事,早熟到一知道自己可以帮家里度过难关,马上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她还那么小,脸上的笑容总是带着一丝憨厚和腼腆,她自个儿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却总是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的抱住她的小妹,总是会用稚嫩的话语哄她的小妹笑,这样善良懂事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心疼呢?

一时间小小的船舱里弥漫着浓浓的悲伤,就连杨大柱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了杨七娘那稚嫩的话语后,也没忍住心酸、悄悄的别过脸抹去那溢出眼角的泪花,心里更是因自己不能给一家人好生活而愧疚不已。

杨大柱抹去泪花后,伸手把刘氏和杨七娘一起环抱住,两大一小三个人儿就这样静静的抱成一团,心酸的品味着现实带给他们一家的无奈……

最终杨大柱还是强迫自己狠下心,做出了和心意相悖的决定:“王家和我们怎么说也是一个村的,王家夫妇的品行在村里也还算不错,两家离着也就几步路的功夫,七娘过去后我们也能照应得到……”

这话明明还没说完、但杨大柱却再度沉默了,许久之后才以沉重的语气说出了最关键的话语:“素娘,你挑个日子和王家说……说我们愿意把七娘给他们当童养媳。”

刘氏知道杨大柱做出这个决定不易,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以免让杨大柱心里更难受,只摸着杨七娘小小的脸蛋儿说道:“七娘,那王婶子和阿母一样也是个护短的娘,想来今后也不会让人欺负她的媳妇儿,你嫁过去后有她护着,应该不会吃什么苦儿。”

“阿母你放心,我去了王家后一定会乖巧听话、不会惹王婶子生气,我也会帮王婶子干活。”

杨七娘反过来安慰刘氏、让刘氏忍不住又抽泣起来,但窘迫的家境却逼着她死命的把想留下杨七娘的话语咽回去,残酷的现实让刘氏纵然心如刀割也只得向现实妥协……

长痛不如短痛,第二天一早刘氏就背着杨沫沫找上了柳氏,把杨大柱的意思委婉的同她说了。这柳氏听了立马乐得合不拢嘴、拉着杨七娘一个劲的瞧,她可谓是越瞧心里是越欢喜!要知道杨七娘的模样可是生得十分水灵,村里人每每见了都会称赞她似观音菩萨身旁的小童子,加上杨七娘小小年纪就十分懂事、懂得帮双亲分担家务……

这样貌生得好、又勤劳懂事的小娃娃,偌大一个小岞村里也寻不出几个来,这般惹人喜欢的女童也难怪丁牙侩会打杨七娘的主意了。而柳氏一见这事儿八九不离十了,马上就忙着准备给杨家的“抱媳礼”,并同刘氏约定三日之后携礼上门抱女。

刘氏从柳家回来后一脸失落的坐在床头,默默的流了一脸的泪后,才开始收拾杨七娘的随身衣物,但直到真正的收拾起来、刘氏才发现杨七娘的物事少得可怜———仅仅只有几件哥哥们穿过的旧衣裳,小孩子玩的玩具更是一样都没。

那些旧衣裳让刘氏狠狠的咬住了下唇,一想到这女儿很快就是别人家的了,刘氏最终心一横、厚着脸皮上娘家借了点钱,拿着这些钱上城里扯了块不算太好的碎花布。刘氏把布扯回家后,马上拿出装针线的小箩筐、穿上线后一刻不停的飞针走线,终于在第三天早上赶制出一套新衣服给杨七娘穿上。

杨七娘穿上新衣服后脸上笑得像朵盛开的小花儿,更是不停的四处奔走,见到人就拉着他们瞧自己的新衣服,不依不饶的问他们自己的新衣服好看不,杨七娘脸上的笑让刘氏忍不住又红了眼眶———从今儿开始,女儿就不是自个儿家的了。

刘氏怕大家看到自己一整天都在掉眼泪,忙提起袖子遮了遮脸,低低的说道:“我先做午饭去,待七娘吃过午饭,王家人就会来抱人了。”

说完刘氏便急急忙忙的下了船,一到茅屋盖的小厨房里就忙着生火淘米,这是杨七娘临去王家前吃的最后一顿饭,刘氏狠心的多抓了几把糙米下去,又放了几把一家人一直舍不得的吃青菜叶子,最后还在米汤里放了两个鸡蛋进去,放完鸡蛋后刘氏似乎还是觉得不够,最后心一横又多烧了个醋溜白菘。

这鸡蛋自然是给杨七娘吃的,醋溜白菘也是给她解馋的,这副情形让杨沫沫看了心里酸酸涩涩的十分不是滋味———只是两个鸡蛋和一盘不见肉末星子的白菜而已,但这却已是这个小小的渔家里最丰盛的一顿午饭了。

待到开饭时,刘氏毫不吝啬的把两个鸡蛋都塞到杨七娘的手里,还把那盘醋溜白菘推到杨七娘面前,一脸溺爱的说道:“七娘,你不是爱吃闷在米汤里煮熟的鸡蛋吗?阿母给你煮了两个,你快趁热剥了皮吃吧!”

其实不仅仅是杨七娘爱吃水煮鸡蛋,穷人家的孩子吃蛋吃的少、大多都对蛋十分垂涎,杨七娘知道这两个鸡蛋是因她即将离家才能有机会吃到,但她还是大方的把其中一个放到了几位哥哥的面前,用稚嫩的童声说道:“这一个给哥哥们吃,哥哥们吃了一定能把书读得更好。”

杨大郎几人却没有像以往一样露出惊喜或是贪婪的神色,他们虽还没完全长大、但却隐约明白他们的妹妹即将为一大家子做出牺牲,因此杨大郎几人脸上都是一副依依不舍的神情,最小的杨六郎更是已经红了眼眶、伸出小手紧紧的握住杨七娘的手,似乎生怕她会突然不见般。

几兄弟当中,杨大郎的年纪毕竟最大,所以他率先从悲痛中找回了理智,一脸坚定的对杨七娘说道:“七娘不怕,大哥一定会加倍用功的跟着先生读书,争取早日考个一官半职回来,等大哥当了官就去王家把你接回来!”

杨大郎说这话时手紧紧的握成一个小拳头,年少的他不知道杨七娘这一去就成了王家的媳妇儿,不知道杨七娘这一去、即使他们日后有钱也赎不回她了……

杨大郎听人说只要考上科举当了官,就可以达成许多以前实现不了的愿望,所以眼下他只一心只想勤奋读书考个功名回来,想着只要他当了官家里就不会再受穷挨饿了,想着只要他当了官杨七娘就可以回来了……

杨大柱不忍打破杨大郎心里的这分期盼,也想给他留下一个苦读高中的动力,所以最终只低低的说道:“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别多说了,大家先吃饭吧!”

杨家一家还没扒几口饭,柳氏就带着王二郎上门来了,让杨七娘去王家当童养媳一事之前早就说定了,所以两家见面后也没再多说些什么,王家放下抱媳礼就把杨七娘给领走了,年幼懂事的杨七娘虽乖乖的跟在柳氏身后离去,但却忍不住不断的回头、依依不舍的看着自己的家人。

这副情形让杨家众人忍不住落下了心酸的泪水,杨沫沫更是于心不忍的闭上了小眼,不敢亲眼面对这离别的画面。杨六郎同杨七娘是龙凤胎、感情也较为深些,所以杨六郎差一点就要冲上前拉住杨七娘不让她走,是杨大柱硬把他给拽住、他才没真的冲上前去。

把杨七娘送给王家后,杨家的危机也暂时解除了,这王家不愧是家底殷实的人家,给杨家的抱媳礼准备的还算丰盛———用红线穿着的五贯铜钱,两袋糙米一小袋精米,十个鸡蛋和各色果子,这些物事合起来一共有八样,凑成这个数儿为的是图个吉利。

除此之外,王家还大度的把杨家欠他们的米帐一笔勾销了,这样的“抱媳礼”虽然不算丰厚,但在小岞村也已属中上了,再贵重些的抱媳礼王家也拿不出来了。

不过王家眼下给了这些物事后,以后杨七娘正式嫁给王二郎时,王家基本上不会再给杨家什么聘礼了,倒是那时候杨家得准备些嫁妆送过去,不过那些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能度过难关对杨家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

也许是杨七娘的离家让妈祖娘娘也感到于心不忍,杨七娘走后的第二天,她就大发慈悲的显了灵、让天气慢慢的转好起来。待那乌云都散尽后,小岞村的渔民们终于能够驾着渔船出海打渔了,杨家两兄弟更是在天气转好的第一时间就摇船出海,想要多捕点鱼回来好让日子好过起来。

不过此时刘氏已拿着用杨七娘换来的那些财物,把欠村里富裕人家的米和欠娘家的钱都给还上了,剩下的钱和物还足够替杨家几兄弟付给先生的束脩(学费),交了束脩、停学了一段时间的杨家几兄弟终于得以继续到学堂读书。

而有了这一次苦涩的经历后,年纪最大的杨大郎顿觉肩上的担子加重了一些,一回到学堂就比先前更加奋发图强,回到家里更是每日都挑灯夜读到深夜,誓要出人头地好改善一家人的处境。

有了王家的抱媳礼和能够正常出海打渔后,杨家这个大劫总算是迈了过去,大家也渐渐的把心中的悲伤都藏在了心底,每个人重新做起自己该做的事来,毕竟大家虽因家里少了杨七娘而感到伤感和不习惯,可这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不是吗?

第十二章     规划未来

但杨沫沫却不能像杨家众人那样、慢慢的把心里的悲痛藏起来,因为这是她穿越到北宋后,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古代社会残酷的一面,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到古代女子的悲惨命运。

也许对杨七娘来说,当王家的童养媳虽自小就必须和家人分离,但去了王家后杨七娘至少从此以后能够吃饱穿暖、少受点苦儿,所以若是按着古人的标准来评判,杨七娘给王家当童养媳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坏事儿……

但若是此事放在杨沫沫身上、杨沫沫定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毕竟杨沫沫是来自一个男女平等、婚姻平等自主的民主社会,她怎么可能容忍自己小小年纪就成为人家的童养媳呢?

杨沫沫骨子里深深的刻着现代的观念,她只崇尚自由、平等且有爱的婚姻,北宋这种父母包办或是买卖的盲婚哑嫁,杨沫沫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于是经历了杨七娘一事后,杨沫沫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开始逼迫自己审视眼下身处的大环境。杨七娘的命运给杨沫沫上了沉重的一课,让她决定自小就把自己以后的路给规划好,让她决定从小开始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沫沫知道单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但她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让自己不要走上和杨七娘一样或是类似的路……

杨沫沫一连想了好几天,最终从这次杨家的难关悟出了一个很简单、很现实的道理———钱,有钱你才能吃饱穿暖,有钱你才能少受命运的摆布。

现代人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杨沫沫认为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古代,同时她还认识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钱财都在许多事情上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就拿杨家这一次的劫难来说,假如杨家十分有钱、家里的钱财足够让全家人不干活都能安安稳稳的过个一年半载,那就根本不会存在因食不果腹而被迫送女一事,杨七娘也不会被迫成为王家的童养媳,她完全可以等再大些才同人家说亲。

想通这一点后,杨沫沫决心吸取杨七娘这个教训,从小就开始自强自立、并努力的学一些能在古代傍身的本事让自己有安全感,同时她还打定主意以后适当的帮杨家想一些赚钱的点子,尽可能的帮忙改善杨家的家境。

如果因环境限制杨沫沫做不到这一点,那她也至少要做到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不拖累家人,以免像杨七娘一样被迫被送去给人家当童养媳,或是走上别的什么悲惨的道路。

********

潮起潮落、日升月落,日子一晃就又过了两个多月,杨沫沫也慢慢的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对扮演小娃娃一事已练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并常常给杨家一家人带来欢声笑语。

这两个多月来闽南一带一直都风调雨顺,杨家大小事务也都十分如人意,不但杨大柱出海捕鱼每每都大有收获,就连田地里的水稻也长得甚好,让人一看就知道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最能让杨家人重展笑颜的,乃是这三个月来、杨七娘每个月都能回杨家小住上几日,说说她在王家的情形,以及和王家人的相处情况。

幸好杨七娘说王家人待她都如亲闺女般,柳氏这个婆母更是一点都没刁难她,杨七娘这话总算让杨大柱夫妇露出了这三个月来的第一个笑容,见杨七娘在王家的日子确实过得比以前好、也没在王家受什么罪,他们心里对杨七娘的内疚也才减少了一些。

此时杨沫沫恰好快要满周岁了,刘氏打前几天就开始同杨大柱商量着,提议好好的把这“抓周儿”礼给办一办,请几个亲朋好友到家里热闹、热闹,毕竟眼下杨家只剩下杨沫沫这么一个闺女了,而此时家里的情况也比先前好上了许多,于是杨大柱便同意了刘氏的提议,决定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替即将满周岁的杨沫沫举行“抓周儿”礼。

杨沫沫以前就听说过古时候的小儿满周岁除了摆满月酒外,还会举行一个有趣的“抓周儿”礼,现代社会许多地方也都还保留着这个风俗。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只会在床上放着象征“文房四宝”的物事,让才满周岁的娃娃自行抓取,整个过程比古代简化了许多。

杨沫沫觉得古代的抓周儿礼一定比现代要有趣上许多,至少让小儿抓的物事一定会是真材实料,于是杨沫沫便一直盼望举行抓周儿礼的日子到来,想亲眼目睹古时候的人家是如何给婴孩举办抓周儿礼的。

在杨沫沫的盼望中,很快就到了她满周岁的日子,刘氏一大早就起来张罗着各种事务,穿街走巷的去村里同人家借这样、那样的物事,一直到给杨沫沫抓周儿的物事准备得差不多了,刘氏才下了船改到厨房里给大家伙煮长寿面,而一早就接到邀请的亲朋好友也都陆陆续续的前来杨家道贺。

北宋闽南一带虽然也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但直到杨沫沫见来道贺的客人不多、且他们都只在船上寻了个地方坐着闲聊,杨沫沫才明白小岞村当地人,在小儿周岁时并不搭棚大办酒席,也不会下帖请客,只会遣人前去捎个话儿、请上几个近亲好友到家里来热闹一番。

大概是因为没有搭棚办酒席的缘故,前来杨家恭贺的近亲好友也都没送什么大礼儿,更不会像富贵人家那样一出手就是什么金锁片、银镯子等,受邀请的近亲好友只拎着一些给小儿的吃食和小玩意儿前来道贺,同平常串门没多大区别。

不过当杨大柱抱着杨沫沫来同这些近亲好友见礼时,他们都会根据当地小儿初见长辈的习俗,用一挂白线拴上几个铜钱,边说着些吉利的话儿、边把那栓了铜钱的白线套在杨沫沫的脖子上。杨沫沫听着大家伙儿谈论了半天,才知道杨家近亲好友的这个举动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人称它为“挂线”,是一种给小儿送祝福的举动。

杨沫沫刚刚被挂了满身白线,杨二柱的媳妇*方氏就把她给抱走了,因刘氏忙着给大家伙儿煮长寿面,所以给杨沫沫这个抓周儿的主角洗澡的任务就交给方氏了。

方氏用热水替杨沫沫梳洗干净后,还替她换上了新衣、新帽、新鞋和新袜,这些新衣服都是大红色的,让“伪萝莉”杨沫沫穿着感到有些别扭,最让她感到别扭的是方氏最后还在她的额心点了一点朱红……

这下让杨沫沫看起来活脱脱像从年画里抱下来的胖娃娃,更是让她别扭得直想钻地底下去。但方氏可不会给杨沫沫躲起来的机会,况且就杨沫沫眼下这小身板儿,没人抱着她移动她哪儿都躲不了!

只见方氏把杨沫沫梳洗装扮完抱出来后,杨大柱便在船上摆了一张小小的供桌,随后把祭拜用的物事一一摆好后,这物事摆好了杨大柱就开始焚香祭拜祖先,以这样的方式告诉祖先小儿满周岁的讯息,祈求祖先能保佑小儿健康成长。

祭拜完祖先后,杨沫沫就被抱到了船舱内比较宽敞的一处地方,那处地方中间并列放着两张矮矮的方桌,方桌上面铺着平日里被刘氏压在箱底的大红花布,杨沫沫从杨大柱的怀里偷偷的把头探了出去,发现那铺了花布的矮方桌上放满了许多她以前没见过的新鲜物事……

只见矮方桌上放有象征着“士”的印章、道释经卷、文房四宝等,还有象征着“商”的算盘、铜钱、帐册等,除此之外还有首饰、花朵、胭脂,吃食、儿戏物等杂物,这些物事让杨沫沫看的眼花缭乱,并暗暗的感到头疼———这么多物事摆在那儿,一会儿她究竟要抓哪样?

杨沫沫正看着那一大堆物事犯难,方氏已替刘氏再抱了一堆她去村里借来的物事,方氏边把怀里的物事往矮桌上放,边对杨大柱说道:“老爷子让大嫂准备的物事只够给小子抓周儿用,我们八娘是丫头,得再添这些物事进去。”

杨大柱闻言一脸感激的说道:“还是弟妹想的周全,让弟妹多操心了。”

“都是自家人,大哥您同我客气啥啊?”

杨沫沫没心思听杨大柱和方氏说客套话,只一个劲的探着小脑袋,努力的把方氏新加进去的物事尽收眼底,只见方氏往矮桌那一堆物事里又加了铲子、勺子、剪子、尺子以及绣线、花样子等几样刺绣用具,杨沫沫一看就知道这些物事是女孩儿抓周儿才需要的,若是男孩儿抓周先前那几样物事就足够了。

待方氏把矮桌上的物事呈半弧形摆好了,杨大柱才把杨沫沫放在了矮桌上、让她坐在那堆物事中间,待杨沫沫坐稳了杨大柱才悄悄的退开,围着杨沫沫的人也立时都闭了嘴儿、不给她任何诱导,只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着杨沫沫的一举一动。

杨沫沫知道众人都在等她伸手在这堆物事里抓几样出来,好借着抓的物事来测卜自己的志趣、前途和将来长大后要从事的事务,杨沫沫知道她今天抓的物事,很可能代表着日后杨家重点培养她的方向……

这杨沫沫虽然不信这抓周儿礼能卜测出孩子的前途,可古人却是十分信奉这些风俗习惯、认为这是祖先给的启示,所以杨沫沫一点都不敢有丝毫怠慢,打算先把周围物事所代表的意思都分辨清楚了,再决定自己要抓什么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