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小李治呆愣愣。
    武颜吞下鹅皮,伸出舌头舔了舔唇边的油花:“唉,那都说什么‘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生活的世界和现在相隔千年,很多礼节都是不同的。那个年代的人讲究把哀思放在心里,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表面功夫。”
    李治不解:“百善孝为先,为至亲守孝,粗葛布衣、不沾荤腥、青庐守墓、克己情/欲,又怎么会是表面功夫呢?”
    其实武颜也说不好现代不遵循古礼守孝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毕竟自己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武颜自己凭借自己的理解,把现代文化崇尚“快餐式”,讲求效率的生活方式大略说了说。依照她的理解,在那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时间实在是太宝贵的东西了,为了守孝官员荒废三年政途是天方夜谭;为了健康数年不食荤腥也是不被提倡;从独身子女到丁克家族乃至于开放单独二胎,无一不表明现代人对繁衍*的消退,三年不行房事——好像确实很不人道(虽然古代很多人肯定不会是老实守孝,但是但凡有脑子的,绝对不会弄出孝期生子这种事)?
    这不是两人的第一次不同思维的碰撞了。
    一年多时间,武颜陆陆续续给李治说过一些现代社会的风俗,她挑着那些在大唐看来不太惊世骇俗的说。
    但是今晚李治的人生观明显再次受到冲击。

  ☆、第二十二章

听完武颜一席话,小包子变成了傻包子。
    其实平心而论,武颜的口才并算不好,有时候说出来的话也并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她自有一套歪理,在屡屡说服李治以及之前的杨氏等人的时候,首先就抱着绝对坚定的态度,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有时候说,谎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也骗过去了。
    武颜说的不是谎言,只是不一定是客观真理罢了。
    她喜欢把这个称之为诡辩,但这终究只是小道而已,真正要在大唐立足,靠这些是不够的。所以武颜很少在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口才,只是在亲近之人要钻进牛角尖的时候发挥一下。更多的时候,武颜愿意花时间去练好琴(刀)棋(枪)书(棍)画(棒?),毕竟这是一个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但是本质还是以权势服人的社会。与其花时间与人扯嘴皮子赢得嘴上的胜仗,不如充实生活,规划前路,走上人生巅峰。
    毕竟,这一世,她是武颜。
    她是,和李治捆绑销售的武颜。
    “被捆绑”的李治只觉得每次听武颜说起她从前的世界,就会升起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也许是羡慕,那个没有神佛精怪,却有“科技”的世界。
    但是他也不会迂腐得因为武颜吃了荤腥就觉得有什么不好,进而大加指责。毕竟自己并非从前,就连自己都开始破了酒肉戒,又有什么立场去指谪在另一个世界长大的武颜?
    吃完一顿饱饱的宵夜,武颜轻轻打了一个嗝。
    “以后我日日都给你带一些来?”李治说到。
    武颜皱眉:“这倒是没有必要了吧?偶尔为之还没关系,你要是日日都点了双份的晚饭,早晚会被长孙皇后关心一番的。再说了,等过了百日,后头关于吃食的就会松散一点。还是谢过你的好意了。小孩纸正在长身体,夜夜晚睡当心长不高。”
    武颜比李治高了不止一个头,说起最后这句话,已经是带了三分的笑意。
    李治忍住鼓起面颊的小动作,看到光溜溜的碟子和食盒,堵着气不说话。
    武颜赔笑道:“开玩笑哩。又不是没见过你长大的样子,必定会身高七尺,面冠如玉哒!”
    李治别扭地说:“八尺!”
    “噗哈哈——八尺就八尺。”武颜心想难道男人都对尺寸这么计较?自己不过是随口胡诌七尺,他还较真起来了。
    李治也听出来武颜的敷衍和取笑,挥挥袖子收拾好了食盒,食盒又变成指甲盖大小。
    小食盒被小包子捏起来,放到小荷包里去,小包子扭扭身子,有几分傲娇的样子:“夜深了,我要回去了。”
    “好的您慢走。”武颜还是嬉皮笑脸的样子。
    软萌正太面孔微微红了,又从荷包里掏出一个微小的葫芦。
    李治把葫芦放到桌子上,小葫芦见风就长,变成正常大小。
    “这也是给我的?”武颜捏起葫芦摇了摇。
    李治点点头:“是一些糖丸子,你当零嘴吃罢。”
    说完不等武颜回答,就急匆匆离去了:“我先走啦。”
    武颜只能在他身后挥了挥手:“慢走,不送啦。”
    小包子很快就消失无踪。武颜拧开葫芦嘴儿,倒出来几个褐色丸子,闻着确实是甜丝丝的:唔,川贝的气味。
    混迹古代这么多年,寻常见的中药也认识了十几二十样,这算不算是意外收获呢?什么白芷、天麻、川贝、茯苓……从前的武颜压根就不知道那是啥个啥的,现在闻闻气味都能猜得*不离十。
    可见人的适应能力确实是很强的。
    武颜取了一丸塞进嘴里,微苦之后带着甘甜,再含一口凉水,整个干哑的嗓子都觉得被浸润了。(1)
    小包子还是挺有心的嘛。自己刚才推拒他继续送吃的来,会不会太过于生疏客气了?
    武颜吃完一丸糖,又漱了口,这才安心睡下——没有牙医的年代得了蛀牙是要命的事情!
    被她记挂着的小和尚牌李治包子第二日就没空给武颜送吃的了。
    因为……他的爹的爹shi啦。
    尽管武家闭门守孝,都听到了外面的丧钟:太上皇去了。
    生死为天命,纵然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也逃不过一死。
    武颜不关心李渊死了朝堂上会如何,就是有些吃不准李治到底能不能以小博大慢慢改变了长孙皇后的运势。
    按理说,长孙皇后是贞观十年就熬不住了。
    幸好,李治的一应日常所作所为不可小觑,尽管贞观九年秋,皇后长孙氏因为操劳太上皇的身后事,病的很凶险,终于还是熬过来了。
    转眼三年过去。
    贞观十二年端午。
    后日就是武颜等人出孝的日子了,武元庆守墓三年,前头的日子还是正正经经的,后来实在熬不住,约莫是偷偷摸摸吃了些营养的补身子。这个单看他的面色就知道了——前期是面有菜色,后期才白润起来。
    武颜也不去较真,也不去寻什么证据把柄——现在和武元庆一家又不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何苦来哉。反正平白得了三年松快的日子,过了后日又要打起精神应对了。
    三年里,因为武顺是外嫁的女儿,只需要为武父守一年,她出了孝没多久就怀上了。
    因为大姐夫贺兰安石替岳父守孝的孝期比武顺还短。
    武颜猜测便宜大姐是担心贺兰安石被憋得狠了会偷吃,忙不迭就怀了孩子。
    总归是长了点脑子,知道什么掐尖儿都不如有个孩子能够在贺兰府立住脚。武颜嗤笑。
    先头守孝的日子里,武顺可没少往武府跑。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武顺不是蠢笨如猪的人,但是太过掐尖要强,最喜欢指指点点插手家里的事情。又有早先被二妹妹驳回了面子,后来几次看到武颜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武颜就纳闷了,女人小小的嫉妒心真的有这么可怕?
    反正武顺都是嫁出去的,武颜不耐烦和她打机锋,真的变成了现在一般维持了面子情。倒是杨氏觉得有些难做人。
    杨氏最宠爱的自然是长女,可是守孝三年,事事为自己拿主意的是二女儿,现在老大和老二有了龃龉,难道做母亲的真的要两不相帮?
    不过好在,随着武顺生下了儿子,心气儿也平顺了好多,再不计较些针头线脑的了,等到上个月贺兰府来报信说武顺怀了第二胎,杨氏阿弥陀佛念个不停。对着武颜和武颖的十句话里,倒是有五句在说再次怀胎的武顺,三句是在说大胖外孙,剩下两句,一句是“出了孝期可得替你们两个相看起人家来了。”另一句是“你们那两个哥哥是靠不住的,日后还需得你们大姐帮衬着,都是我肚子里钻出来的,有什么好置气的。”
    最后这一句倒是说给武颜听的。
    听得多了,武颜也觉得和一个小姑娘计较太幼稚了,遂也缓和了和武顺的关系。
    出孝也算是大事了,因为武家早早摘下了国公府的牌匾,李二陛下觉得武士彟的长子还算识趣儿,让他顺利承爵,减去一等,变为正二品开国郡公。
    开过郡公虽有开国二字,但并不代表“开国”,而是一种封号而已。
    是以,武元庆被赐了个诚字,为诚郡公。
    摇身一变的武元庆最近还腾不出手对付杨氏母女,也可以说因为这三年的相安无事,武元庆心里那股子邪火早就散了,如今的他日日围着权贵显贵的圈子转悠,想要早日融入进去。
    而新出炉的郡公夫人小相氏也忙着去参加各式的赏花会、游园会,带着她两个女儿,一个十一二,一个才*岁。
    一时间,武颜和武颖这两个年纪更大一些的小姑子倒是被小相氏抛在脑后。
    杨氏看得有些眼热,从前这种场合都是自己带着儿媳妇和几个女儿出去的,现在真真是!
    杨氏搅烂了一块绸帕子,觉得不能坐以待毙,趁着出孝后憋了好几年没出门走动的劲儿,带着两个女儿,去贺兰府探望大女儿。
    贺兰府和武家也算是一个地方发家的,贺兰夫人和杨氏的关系也算不错,知道她此来必定是为了探视儿媳妇的,很是周道地陪着扯了一会子话,就说去置办席面。
    等到贺兰夫人走远,杨氏捧着武顺的肚子细细问了这一胎的怀相,又对着武顺好一通问了大外孙身边伺候的人精心不精心,最后叫两个女儿带着大外孙贺兰敏之去外头院子里溜溜。
    贺兰敏之小名文哥儿,才一周岁多,跌跌撞撞会走路了,正是喜欢手脚并用满地爬的状态,哪里需要带到园子里去玩儿了?
    武颜又不是搞不灵清的,知道这是杨氏有话不方便让自己和武颖听到,而这件事,肯定就是两人的婚事了。
    武颖三年过去还是一样的实在,娘说带着文哥儿去园子里,她就真的准备往园子里去。
    武颜劝住了:“都快六月里了,日头毒起来了,文哥一身细皮嫩肉的,哪里能这时间出去溜达,咱们就在凉亭里面坐一坐便是了。”
    文哥身边的奶娘和伺候的人这才松口气。
    武颖不是没有见过比自己小的孩子,家里武元庆武元爽都是子女双全的,可是那一屋子的与杨氏这边并不亲近,早年请安都是露一露面就被抱走的,说是孩子小不好受了风去,天长日久的,对着那些应该唤自己姑姑的侄女儿、侄子们真是感觉好似陌生人一般。
    武家两姐妹逗弄着文哥儿玩耍。
    屋内的杨氏果然说起了二女儿和小女儿的婚事:“元英,你知道家里那两个哥哥是靠不住的,你妹妹的婚事我也只能指望你了。你托女婿帮娘打听打听,有什么合适的人家,总比让武元庆胡乱寻摸了人家,或者给他做了垫脚石去。”
    杨氏的担心也并非是多余,活了大半辈子还有甚么是没见过的,男人在功名利禄面前,莫说是不同母的妹妹,便是一母所出的妹妹也会拿去博了前程。
    可是杨氏的脑子就是这样子,你说她糊涂,她也懂这弯弯绕;你说她精明,她又不会想到自己女婿会不会寻摸了什么不好的人家给两个女儿。
    杨氏这毛病就叫做偏听偏信,觉着一个人是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听什么都信。从前这“一个人”特指武顺,现在也包括了武颜,算是武颜的一个大进步了吧。
    武顺闻言倒是一口应下了。

  ☆、第二十三章

杨氏得到大女儿的答应,放下了一半的心,准备回去静等大女儿的消息。
    回去的路上,武颖倒是在喁喁地与武颜说个不停:“文哥儿真可爱,都会喊姨了……吃多了东西吐奶……还不稀罕叫人抱,非得自己走……”诸如此类。
    要说这三年里变化最大的,就是武颖了,虽然她一如既往地老实,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用直接接触两个哥哥,她性子活泼了不少。杨氏现在统共就两个女儿养在膝下,分出一半心神照顾她,倒是让武颖受宠若惊,人也变得不那么胆小起来了。
    杨氏看武颖那么喜欢文哥儿,自然也是开心的:“以后你们得空了,多去陪陪你们大姐。元芳不是喜欢文哥儿吗,那就总能看到她了。”
    武颖听得开心,思量了一下又有些犹豫:“总是去大姐夫家,怕是不太好吧?”
    “有什么瞎讲究的,贺兰家同咱们武家也算是世交了,妹妹去探望姐姐有什么不行的。”杨氏拢了拢头发,毫不在意地说。
    还没等武家姐妹第二次上贺兰家的门,高家的帖子就送来了。
    高妙言喜欢武颜的利落劲儿,从前做伴读她俩就是住在一个院子的,自从出宫之后和武颖也算玩得来,更不用提武府守孝期间三人往来不绝地通书信了。如今高妙言等到武家两姐妹出了孝,就忙不迭地下帖子邀请她们来自己家里做客。
    作为出孝后的首次露面,武颜知道妙言定会给自己引见一些同个圈子里的小娘子们,所以穿戴不可过于简陋了。
    …………………………
    “雉奴哥哥,今儿东阳姐姐请我去她府上赏荷花,你去不去?”又是休沐日,晋阳公主李明达九岁了,身量高了许多,却仍是不改跳脱的性子。
    魏王李泰带着媳妇儿来给母后请安——他不久前大婚了,不过如今还是住在武德殿,为了这事儿,御史们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参一参不合礼法的陛下与魏王殿下了。
    小胖子李泰过了三年变成了中胖子,手持折扇装文雅潇洒,听闻兕子的话取笑道:“雉奴,你别总是和小娘子们混在一处,好叫哥哥带你去‘醉人间’长长见识,今儿那里有诗会。”
    李治现在可是一个俊俏小郎君了,听闻哥哥取笑也不恼,只是好声好气地说:“若是四哥不嫌弃,待我把兕子送到东阳姐姐的府里去,再去寻了四哥。”
    李泰本就是随口一提,被雉奴这么一本正经地回答了,倒不知该怎么应对了好,转念想想雉奴虽然没什么大才但是一向乖巧,他和兕子年岁小,最得父皇宠爱,若是能拉拢到自己这边,岂不是……
    思及此,李泰哈哈笑着应下:“好啊,就是长安城东的‘醉人间’,你那车马夫是必定知道的。”
    兕子嘟嘟嘴:“四哥真是的,好不容易九哥答应陪我去赏荷花,你偏生要去喊他到甚么诗会!”
    李泰继续摇动扇子:“这有什么,你要是看厌了荷花,和雉奴一起来了便是。”
    兕子这才又有了笑脸:“那四嫂嫂和我一同去,好不?”
    那魏王妃阎氏与魏王李泰新婚燕尔,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李泰哪里会不依,点头答应:“行,让你四嫂先和你一块去看看东阳罢。”
    阎氏倒是因为有这么个能出去松快的意外之喜,眼睛都亮了。
    在一旁并未做声的太子李承乾眼神阴郁,太子妃苏氏沉默不语。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起身出来就看到兕子一脸兴奋:“怎么,我们小兕子心情很好?”
    “恩,父皇,今儿我可以去东阳姐姐的公主府上看荷花,还可以和雉奴哥哥一起去诗会。”李世民很宠爱兕子,可是她并不恃宠而骄,每月都能出宫玩耍的兕子之前好一阵子因为母后身体不佳而放弃玩耍的机会。
    李世民在和上辈子的情人腻歪,长孙皇后却看到一众儿女之中,唯有大儿子李承乾面色不虞。
    长孙皇后在心底默默叹了一口气。
    几个小的请安完毕,都退下去换便服准备出宫了。
    李世民开口让太子留下,太子妃苏氏先退下了。
    而闻言的李泰紧了紧握着扇子骨的胖手。
    李承乾被留下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父皇要对自己说什么,这几年自己的足疾越发严重了,太子之位越来越不稳。
    李二陛下看着李承乾面色不定,有些生气,阴沉着脸说:“沈钧昨日遇刺,你可知道?”
    沈钧是太子太傅,年岁较大,为人古板,刚正不阿,对着李承乾的骄奢行事很有不满,平日里总是劝诫太子要谦逊行事。
    李承乾也看不惯糟老头子的臭脸。昨天那场行刺还真是他找人去安排的,如果能成是最好,若是不能成,吓唬一下糟老头子,也能吓得他大病一场。
    现在李世民明晃晃地把昨日刚发生的事情摆出来说,李承乾怎么能不心惊:今日是休沐,父皇却对宫外昨日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真真是帝王和太子的区别啊,太子再显赫,也不过是皇帝众多儿子中的一个罢了,随时可以被取代!
    李承乾心绪不宁,还是强撑着否认:“沈太傅遇刺了?什么时候的事?歹人可抓到了?”
    他自认为安排人手去做这件事是天衣无缝的,父皇不可能这么快就查到了自己身上,于是装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
    可是李世民登基十二载,再加上从前和李建成、李元吉斗智斗勇的那些年头,吃过的盐比李承乾吃过的米都要多,怎么看不出大儿子是在狡辩?
    想要发怒的李二陛下看到李承乾吃力地躬身,配着那不灵便的腿脚,李世民忽然就生出了几分怜悯的心思:高明毕竟是自己和观音婢的第一个儿子,自他被封为太子之后,一直被自己潜心教诲,剩下的孩子里即便是雉奴从小体弱自己多分出了几分心神关照,但是高明无疑仍旧是自己最看重的儿子。昨晚上接到暗报沈钧遇刺,抽丝剥茧之后显示,这件事的指使人很有可能就是高明。
    李二陛下进退两难,最终还是决定轻轻敲打一下皇太子——毕竟那沈钧也没什么大事,此事就暂且掩下吧。观音婢自从太上皇去世之后,身子一直不利爽,何苦在这时候发作高明让她伤心?
    于是皇太子李承乾被轻轻放下,他还以为是父皇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诈一诈自己的。便放心地退下了。
    李世民看着大儿子一瘸一拐地出了立政殿,目光晦涩。
    想到难得的休沐日,阳光也很好,倒是可以陪着观音婢一起外出走走。思及此李世民回身去了立政殿的副殿,那里长孙皇后正在听女官们汇报宫里的一应日常事务。
    女官们见到陛下来了,纷纷行礼。
    李世民挥手让她们退下。
    “陛下和高明说完事情了?”长孙皇后在李世民留下太子的时候就退出去了。
    李世民揽过了长孙皇后的肩膀:“没甚么大事,不过是说一说今年去大明宫避暑的事宜。”自太上皇仙去之后,永安宫便更名为大明宫。
    “陛下……”长孙皇后欲言又止。
    “怎么了,观音婢?”
    长孙氏抬头回望李世民:“早些年陛下说等到青雀成亲了便让他去封地,如今……”
    李世民顿住了,而后说到:“如今天气越发炎热了,等秋日里天气凉爽了再让青雀去封地,可好?”
    长孙皇后轻轻摇头:“陛下,有些事,宜早不宜晚,近来,我观高明行事越发的急躁了,安是没有青雀的因素在?”
    长孙氏虽然声音轻柔,但是却很坚持,李世民也无法,只得点头答应近日就会着手安排这件事情。
    “再有,青雀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定下了阎家的姑娘,如今雉奴的年岁也差不多可以相看起来了。”长孙皇后觉得最近身子每况日下,想要早早安排好儿女婚事。
    李世民自然是无一不答应的:“好,你先相看起来,观音婢的眼光自然是好的,给雉奴挑一个可心的王妃。今日天气正好,咱们好久没有出去逛过了吧?来来来同我换上寻常人家的衣裳,咱们出宫体察民情去。”
    长孙皇上捂嘴微笑:“陛下真是童心未泯。”微服私访这种事,从前李世民还是秦王殿下的时候,倒是带着妻子做过,等到了后来,与兄弟之间的争夺白热化,再到了玄武门事变之后登基、接手朝政、平衡朝堂势力——算一算都有五六年没有做这么任性的事儿了。想到自己不知还有多久的寿命,长孙皇后也不劝阻李世民了反而配合着他,换好衣裳,带好侍卫,出宫去了。
    …………………………
    “可算是来了,元华,你和元芳妹妹身上的裙子倒是怪好看的!”妙言拉起武颜的手就夸道。
    女人们一见面必定是打量着穿着首饰来说的。
    武颜心道自己和武颖穿的不过是平常的桃花云雾烟罗衫,图一个薄纱透气凉快。不过这夸人的话由妙言说出来,倒是特别真诚。
    进了妙言的院子,里面倒是已经有了三五个小娘子了,具是差不多的年纪,瞧着都挺眼熟的,应该是三年前大家伙就一块儿玩耍的。
    高妙言给两方再次介绍了一遍,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了。
    和高妙言谈得来的小娘子们,大多都不是扭捏的性子,所以大家说说笑笑很是融洽。
    聊着聊着就说起八卦来。
    “你们听说没有,那个崔陵容和卢家的谁谁合离啦!”
    “怎么回事?我倒是也恍惚听了一耳朵!”
    唧唧喳、唧唧喳,大唐风气开放,莫说是合离,就是什么助寡妇再嫁都是义举。偏偏因为当事人是从前名满长安的崔家崔陵容,所以才引人注目了。
    武颜饶有兴致地听着八卦,看到小妹妹也是满脸好奇地围着小娘子们,觉得真是古往今来,小道消息都是传播得最快的。小娘子们的猜测已经从“崔陵容无子善妒”猜到了“卢家谁谁好男风”……想象力真是丰富。
    高妙言好歹也是主人,听到娇客们越说越离谱了,倒是轻轻咳嗽一下:“你们可是要悠着点,元华和元芳刚来,就说这些个的,真真是变成长舌的妇人了!”
    有小娘子伸手就要捏妙言的面颊:“说的好像平日里你不喜欢和我们一起讲这些似的。”
    妙言假正经地说:“我自然是不说的……哈哈,咱们去玩点别的吧,烤肉怎么样?”说到最后,她也没绷住,笑了起来。
    “这么热的天儿,去烤肉多油腻啊!”有的小娘子不愿意。
    武颜出声:“我倒是有个好主意,就是不知道会不会给妙言添麻烦了?”
    “什么主意?元华最会想好玩的点子了。”妙言很感兴趣。
    武颜微笑:“今儿进来,就看到你院子里一池子的活水,有荷花有小舟的,就是不知道你舍不舍得那一池的鱼儿。既然烤肉油腻,咱们何不垂钓取乐?只可惜不知道池子里的鱼儿是不是肥美。”
    “看看,原来是想吃鱼了!”妙言嬉笑着说,伸手点了点武颜,她的院子有一段接引了活水,放养了一些观赏鱼:“要说荷塘,这里才几朵荷花,我嫂嫂的公主府里才是好看,那里头还有画舫,可不是我的小舟能比的。要不咱们去了公主府吧?”
    有小娘子小声说:“怕是不太好吧?会扰了公主清静。”
    毕竟来小姐妹家里玩和去小姐妹嫂嫂家玩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但是妙言一挥手:“没事儿,我嫂嫂最是好性子,再说了,元华从前也是见过她的。我这就派人去说一声。”
    妙言说做就做,把丫鬟派了过去。
    小娘子们既想去看看公主府的荷塘、画舫,又担心惊扰了东阳公主。
    不多时,东阳公主就差了身边的伶俐丫鬟来请各位娇客:“公主说,既然都是五姑娘的闺中密友,便一同去凑个热闹吧。”
    没错,高妙言在整个高家大家族里行五,反正武颜听到了就很想笑:五姑娘,噗哈哈。
    到了东阳公主府,原先还有些放肆说笑的小娘子们纷纷都拘谨起来了。
    东阳公主和蔼地和小娘子们打招呼,皇家的人只要是有点脑子的,都不会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反而都喜欢作出和蔼可亲的姿态。
    公主记性不错,还记得武颜从前是兕子的伴读,特特打了一个招呼:“兕子总是念着你呢,说你最是有灵气。”
    武颜想,这句有灵气必定不是晋阳公主夸自己的话,小公主应该是说自己会玩闹才是真的。场面话,谁都要会说,武颜福声摆出微微激动的神色:“当不得公主如此夸赞。”
    ……
    好在东阳公主知道自己在,这些小娘子们玩不开,就让女官去安排了荷塘的画舫,转身去梳洗打扮了,刚才接到兕子叫人传来的口信,说是青雀的王妃阎婉也要过来。
    公主府果然大气,在荷塘里泛舟,颇有一番滋味。
    主角就是拿来相遇的,正面配角就是拿来助攻的。
    当晋阳公主得知姐姐的小姑子高妙言带着好友来公主府泛舟,东阳公主还提了一句:“你那个从前的伴读武元华也在。”
    于是兕子说也要去。
    李治说自己年岁大了不适合和小娘子们见面,就在公主府的小书房喝茶,东阳公主把自己的驸马高履行叫来陪着小弟弟一块儿吃茶,自己则是带着弟妹阎氏和小妹妹兕子去了画舫。

  ☆、第二十四章

高履行是温文尔雅的性子,下面的弟弟妹妹都喜欢他,早先妹妹过生辰的时候也曾带着晋王殿下逛过自家的园子,后来成了晋王的姐夫,相互也算是有点交清了。
    晋王殿下令高履行印象深刻的事就是那一年他专心致志地倾听武家小娘子奏箜篌的样子,连脚麻了都未曾发觉。
    驸马高履行不知道当时那么丁点儿小的晋王殿下能不能听明白《锦上花》,反正看他当时专注的样子,应该是听懂了。
    如今晋王殿下年岁大了,应该比小时候更好应对,高履行慢悠悠地与小少年从喝着的茶谈论到最近看的书,最后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李治提议:“下一盘棋吧。”
    好嘛,这才是打发时间的好玩意儿,两人燃起檀香,品着好茶,开始对弈。
    另一头的女眷们可是要热闹多了。
    东阳公主使人摇着另一艘画舫往荷塘中央去,兕子靠在围栏边,伸手采了一朵盛开的荷花,旁边的许尚仪和丫鬟们拦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公主掉下去。
    待到两艘画舫靠近了,船娘用粗粗的精铁链子把它们连在一起,也不继续前行了,就在荷塘中央漂着。
    小娘子们见到东阳公主也来了荷塘,在高妙言的带领下从原本的这一艘到了另一艘去。
    跨着摇摇晃晃的板子过去,对小娘子们来说,是很新鲜的玩法,有那胆子大的,嘻嘻哈哈地走过去,胆子小一点儿的便把旁边搀扶着自己的丫鬟抓得死紧。
    到了这一边才看到,除了东阳公主之外,另有一个梳着妇人头发的美貌女子和一名年岁稍小的小娘子。
    大家都不是山窝窝里出来的,那少妇是阎家女儿,从前也在宴上见过,如今是魏王妃,另一位对着年岁,猜想也就知道是晋阳公主了。
    东阳公主没有叫大家打哑谜,作为公主府主人,给两方做了介绍。
    见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