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眼馋坏了王熙凤。
王熙凤膝下唯有一女,现在又守着孝,等出了孝在要孩子,自己都快人老珠黄了!
怎么能不眼馋、不着急?
却说有了龙凤胎之后,王氏对林黛玉也逐渐转变了态度:既然是个有福气的,宝玉又着实喜欢她,自己何必罔做坏人,平平让宝玉为难?
…………………………
守完贾赦薛孝,贾家就喜事连连,先是王熙凤有了身孕,再是贾政屋里的徐姨娘也怀上了……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王氏也放弃了和黛玉较劲的想法,安分做个太太。至于那些姨娘、庶子?反正宝玉出息了,他们还得仰仗着我儿。王夫人如是想着。
☆、第十五章
林黛玉——番外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某日,黛玉在翻阅父亲留下的古籍时看到这几句话,却是心头一动。
“林妹妹,怎地了?”婚后多年,宝玉还是习惯叫她林妹妹。
“无甚,翻着爹爹留下的书籍,每次都觉得有新的见地。”
宝玉点头附和:“林姑父确实是才华横溢之人。我不如他甚多矣。”
黛玉笑笑:“瞎说甚么,你和爹爹走的是不同的路子,论经史策论你自然是比不上爹爹,说道杂学,爹爹却是不如你擅长了。”
宝玉憨憨一笑,捉起林黛玉的手:“林妹妹,我想,若是咱们这一胎生的还是男孩儿,就让他从了林姓吧。”
“这……”黛玉一时之间深受震动,“行吗?”
“自然是行的,若是没有林姑父事事为你打算,求来了圣旨赐婚,也许咱们就不能过上如今的日子了。”
“可是……”
“老祖宗和父亲那里,我已经通过气儿了,他们都赞同我的做法。”
黛玉一时之间竟是哽咽了:也许贾宝玉此生无法像爹爹一样位极人臣,但是他有这份心意,已是足够。
毕竟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让其中一个子嗣从母姓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史记·大民朝名人轶事传》:贾珏者,金陵人氏也,字宝玉。初起时,为荣国公嫡孙。其父贾政,曾任工部员外郎,籍籍无名之辈也。其母王氏,名不可考。
贾珏少时,学书不成,去学经史,又不成。其父怒之,尝棍棒也。 珏勉力至举人,终止步科考。得民圣祖赐婚,娶妇江苏林氏。林氏乃列侯之后,家学渊源,敏而好学。
及至荣国府式微,珏乃奋发,终成书画大家,是为“江南八才子”之一。
珏尝言:“吾不如吾妻甚也。”遂一世无妾,将小儿承嗣林姓。世人皆称道也,谓之:神仙眷侣、双玉良缘。)
…………………………
薛宝钗——番外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
这是薛宝钗在作为十公主的女官之时,对着柳絮咏叹的一首词。就是凭借这一首词,让八皇子注意上自己。
薛宝钗一直是腹内有成算的,薛父死后,哥哥是扶不起的烂泥、母亲无甚主见,家里内内外外都是宝钗掌管着。
待到哥哥在金陵闹出了人命官司,一家顺势启程去了京城。
说是准备宝钗的小选,其实当时娘亲打的注意是和荣国府再做一门亲。
到了荣国府之后,才发现那老太君中意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为孙媳妇,姨母倒是对自己娘亲说:“宝玉的婚事,万万没有越过我这个做母亲的道理。那林氏女儿娇娇怯怯,哪里有宝钗看着有福气。”
是的,有福气。
从小薛宝钗就被夸做长了有福气的面相,不论是真假,听得多了,总听进了心里。
因此,宝钗对于荣国府二房的贾宝玉,打心眼里不太能看上眼。
堂堂男儿不思进取,混迹内帷,与自己那浑人哥哥有甚么区别?
及至圣旨赐婚宝玉与林姑娘,宝钗的心里是松了一口气的。
如原计划那般小选入宫之后,成为十公主身边的女官。十公主虽是天家之女,可是性子畏畏缩缩,盖是因为生母卑微之故。幸而有同胞兄长照料,不然在深宫之中处境怕是很艰难。
薛宝钗欣赏的就是这种有担当的男子,又有,那时候的八皇子在朝中声势很旺,极有可能是皇位的接班人。
宝钗是胆大心细的,细细摸透了八皇子来探望十公主的规律,怂恿着十公主办了个诗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句甚得八皇子之心。
几次巧遇之后,八皇子对薛宝钗终究是上了心。派人打听之后得知对方乃是皇商薛家之女,不论是出于欣赏其才情,还是薛家背后的财力,反正结果就是薛宝钗进了八皇子的后院。
皇商挂了皇字也是商,幸而薛家乃是紫微舍人薛公之后,薛宝钗也算是有名分的侍妾了。
薛氏不止财力可观,肚子也争气,进府没多久就怀上了。
八皇子大婚至今,后院一直未有喜讯传来,此次薛氏有孕,无疑是大喜事,薛是遂被提升了分位,成了侧妃。
薛侧妃风头无两,虽是依旧谨小慎微,却难免疏漏了,身边伺候之人开始张扬。八皇子妃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咬牙切齿地忍下这口气,不过是看在王爷大业需要薛氏的银子——自来正室和侧室都是不能和睦相处的,争夺着同一个男人、同一根黄瓜,能成为好姐妹的绝壁是百合花。(王嬷嬷语)
虽然生出来是个女儿,薛宝钗也不灰心,自己还年轻,总会有儿子的。
可是,一朝风云突变。
新皇登基,不是八皇子,而是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四皇子。
就算八皇子一派心有不满也毫无办法:四皇子的皇位来的光明正大,诏书写的清清楚楚。
新皇加封兄弟以示恩宠。八皇子被封为廉亲王。
一朝天子一朝臣。
父亲做皇帝与兄弟做皇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八皇子曾经还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果然一场疾风骤雨就来了。
薛宝钗自负聪明,却没想到自己哥哥就是这场祸事的由头。
再后来,富贵荣华皆是过眼云烟,曾经的廉亲王成了闲散宗室。
薛宝钗被迁怒、被冷落、被正室磋磨。
这都没有关系,宝钗最是善于隐忍,慢慢挽回前亲王的心意,获得了他的怜惜。
自己还年轻,只要生出了儿子……
生出了儿子,被正室抱走了,养在正室的名下充作嫡子。
再后来,呵,正室防的很严,亲生儿子不与自己亲,虽有女儿陪伴,也是苦涩难言。
薛宝钗感慨自己这一生,想上青云,终是一场镜花水月。
…………………………
番外——迎春
迎春并不觉得自己所嫁非人。
虽然每次姐妹小聚,探春都看着自己直摇头叹气。
迎春在荣国府被私下叫做二木头。
非是她生性木讷胆小,而是生母卑微又早亡、父亲又是个……迎春只能以一副木讷面孔生活。
比不得大姐,家之长女、老祖宗手里的明珠;
比不得三妹妹,好歹还有姨娘、兄弟,又会讨嫡母欢心;
说来说去也只有四妹妹和自己差不多了,可是四妹妹性子清冷,不好接近。
原以为会被自己父亲母亲随手嫁出去,好歹,老祖宗发了话,给置办了嫁妆银子和首饰。
挑选的人家就在金陵当地,姓陈,是个骤然暴富的人家,底蕴很是不足。
陈老爷虽然身形矮胖,相貌粗犷,却是个会疼人的,又有尊着自己是大家小姐的意思,把屋里的莺莺燕燕打发了,等到自己接连生出嫡长子、嫡次子、嫡长女三胎之后才意思地收了两个通房——这没什么,迎春觉得和自己父亲比起来,老爷是个洁身自好、遵循礼法的正人君子了。
晚年的老爷更是只守着自己一个,自己现在也是个体面的老夫人,这一生无憾。
…………………………
雨燕——番外
大家都说姑娘的奶娘王嬷嬷是个不吉利的人。
其实王嬷嬷很好,她看着姑娘的眼神,柔得像一汪泉水,就像娘亲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要是我的娘亲还在,必定会像王嬷嬷一样吧?安静、温柔。
雨燕默默想着。
雨燕最担心的就是姑娘生病,每当这时,王嬷嬷就要没黑没夜地照顾姑娘。
有一回,姑娘好了,王嬷嬷却病倒了。
雨燕殷勤着给王嬷嬷端水端粥。不是没有那说酸话的,说自己攀高枝儿也不挑个好的,挑了个这么命硬的。
雨燕不屑于争辩或者解释:就且,让嬷嬷觉得我是想要攀高枝儿吧。
嬷嬷给雨燕调到姑娘身边。
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和嬷嬷接触了。看着她为了姑娘的食谱和成贵家的一项一项讨论;为了让姑娘多走动,苦口婆心地劝说;为了姑娘尽快接手府内事物,帮着敲打刺头儿。
嬷嬷,雨燕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第一回进京的时候,那时候雨燕晕船了,嬷嬷给我喂了一碗粥,一勺一勺,果然吃的心里也是甜的。
嬷嬷一生守着姑娘,没有再嫁。
雨燕却在适龄后配了管事。
经年后,雨燕领着自家的小儿子敲响王大管事和许嬷嬷的门:
“我想把这傻小子过继给王嬷嬷。”
【感谢天感谢地,终于不是下人了!】
☆、第一章
这回静姝对离开是有预感的,果然在林黛玉生下长子不久之后。
某夜,再次回到虚空。
“本次任务完成,可获取奖励身姿婀娜、肤若凝脂。”
“大神,这奖励啥时候兑现啊?”
“自然是完成全部任务之后,兑现在你的本身上。”
“我一觉醒来换了脸,会吓到别人的吧?”静姝是很想要美貌啦,但是也不想被误认为去整容了——更甚至,睡一觉就变美了,说出去会被解剖吧?
*大神一脸看弱智的表情:“本大神不会放任那种bug出现的,你放心吧。”
“那,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都这么老实完成两个任务了,给点提示吧?每个世界呆了五六年的,觉得心都老了啊。”
*大神略一沉吟:“四时交替乃是天道轮回,许你四世,好自为之。去吧。”
静姝失去意识后,*大神又在虚空停驻了片刻:“倒是有点本事。”
另一俊美男子现身:“若不是你助她一臂之力,红楼迷局,哪里是这么容易破开的。”
“不过是欠了人因果罢了。”
“别拿欠了神瑛侍者那番话来糊弄我,这绝对不是你的性格。”起/点大神摆明不信。
*再次傲娇:“天机不可泄露。”
…………………………
陈静姝是被一阵公鸡打鸣给唤醒的。
静静消化了脑海里的本尊的记忆:谢天谢地,这回自己终于不是贱籍了,再一回忆,都不用见到一个人,就知道自己身处于哪里。
你道是哪里?且听陈静姝慢慢说来:
时为建安六年,家住庐江府。
父已故去,家有老母焦何氏、大哥焦伯卿、大嫂小何氏,肉戏来了——二哥焦仲卿。
你没听错,就是焦仲卿。
作为一名文科生,当年高考语文125分的文艺小青年陈静姝,第一时间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说另一个大众化的名字《孔雀东南飞》。
…………………………
陈静姝现名焦淑清。
古人序齿大多是以伯仲叔季而论,焦家三娘是女子,不在序齿之列,因为其深的爹爹宠爱,又有算子批命五行缺水,是以取名淑清。
凭借前两次任务累积的经验,焦淑清大概也能猜到本次任务和孔雀东南飞的典故有关,不禁叹了口气:再这么下去,古典名着都要被自己毁完了,罪过罪过。
可是为了早日回现实,也为了得到大神的奖励,就算是毁了四十部,也得下手,更何况,大神说了,只有四世——这么说来这是倒数第二世,就快结束了。
醒来理顺了家人关系的焦淑清,发现那个命中注定做自己二嫂的刘兰芝还没嫁过来呢,二哥还是单身,今年自己才六岁!
起身后的焦淑清换好衣服、出门去打水洗漱。
三月的庐江府还带着微微的寒意,焦淑清出门后就缩了缩脖子。
大嫂小何氏是娘亲的堂侄女,是个好强、机灵、又嘴甜的,正在喂鸡,看到小姑起来,就说:“淑娘起身了?你大哥已经早起挑水回来了。快去洗漱吧,娘在灶下哩。”
淑清很不习惯地抬头看人,和大嫂打了招呼,取了柳条枝刷了牙,又用冷水洗了把脸,顿时就清醒过来了。
朝食是汤饼,类似今天的片儿川,不过是死面揉的,焦母用手撕开。
淑清见过焦母、大哥大嫂和二哥之后,发现大神没有给任务提示,看来,目标人物是未来二嫂刘兰芝。
好吧。目标人物还没出现,自己就先不瞎操心了。
淑清放宽了心,先尝一尝汉代的美食吧。
说实话其实汤饼怎么吃也就是那个味儿,不过稍稍淡了一点,看来焦家的人口味较轻。
用过朝食,大嫂小何氏去刷碗。
大哥下田耕作。
二哥因自小聪明,爱读书,深得爹娘喜爱,在焦老爹故去之前,把他举荐上了自己任职的庐江府吏,现在是“在职公务员”一名。
淑清因为年岁还小,被焦母和小何氏哄着打络子。
…………………………
就淑清观察得出的结论:焦家虽不贫寒,但也不富裕,虽然有二哥在庐江府做个小吏,每年有秩一百石,但是且不说这几年朝堂上下风云变幻,一百石基本上是没有足额发放的;再有就是发的大多是陈粮碎米,掺着的谷糠、石子儿就更别说了;算上每年还要交的赋税,焦家只能称作小富之家。
淑清已经很满意了,自从弄清楚建安年号到底是什么时间段之后,觉得投身在小富之家也是大神手下留情了。
建安一朝多的是风流名士,淑清从前在现代就知道有啥“建安七子”,当然,除了孔融,别的六子是谁淑清已经是背不出来了——建安七子有个前提:除曹操父子三人之外的优秀作者!
说到这儿,也就明了了,那句歌词里有唱到:
“东汉末年分三国……”
那些周瑜黄盖关张赵云的,淑清虽然好奇,却不会想要无脑地去围观,和历史名人扯上关系的感觉都是说不清的怪异。自己还是做好小户女儿家的本分吧。
淑清已经编了整整三天的络子。
这份定性倒是让焦母惊奇了一下:淑娘从前可是坐不住这么久的,现下居然能安分三天。
小何氏也好奇小姑每天编的是什么:其实是生怕小姑糟蹋了太多的红绳——要她说,婆母就是太宠爱两个小的了,自己夫君最年长,却是家里最辛苦的,二弟顶了家翁的差事,田间活计就都落在自己夫君身上,真是偏心眼到家了。
结果小何氏一张望,却是惊掉了眼珠子,小姑哪里是在糟蹋线绳,满满一针线篮子,都是编的整齐新巧的络子。
“娘,淑娘的络子打得可真不错。”小何氏对着婆母夸到。
焦母闻言过来看了一看,女儿打的虽不是特别繁复的络子,却胜在新奇,便也摸了摸淑清的脑袋:“我们家淑娘真厉害。”
淑清假装有些羞涩道:“娘,真的好看吗?”
“好看,好看,送去铺子寄售了,指定能换好些钱。”小何氏忙不迭说道。
焦母瞪了一眼抢话头的大儿媳:“淑娘真乖,别听你大嫂瞎说,家里哪能到那光景,要你去打络子换钱。”
看来焦母不只是有些偏心,还有些自持身份的意思。
小何氏在焦母看不见的地方撇了撇嘴:小姑编了这么多,不拿去换钱,自家人佩戴,几年都戴不完。
淑清编络子就是打着换钱的主意,蚊子再小,腿上也是肉,自己的手艺虽然一般,但是好歹新奇的花式还有很多,虽然每一款很快都会被破解,但是隔一阵子编一个新款,也能坚持好久。
“娘亲,络子能换钱?淑娘想吃饴糖,淑娘编的络子拿去换饴糖吧。”其实说想吃糖只是借口,虽然糖也算是奢侈品了,但是买几块小姑娘甜甜嘴,也不需要几个钱。
小何氏一听就很开心,见婆母也不反对了,就拿起小姑编好的络子细细看了一遍:“娘,这络子不难,看一看我也能打出来,不若我们再凑一些,一齐拿去县里。”
焦母有些犹豫:“这能行吗?”
说到这些算计,小何氏心里是透亮:“咱们县城的绣坊有四家,大不了都去跑一跑。娘,这络子可就是头一回新鲜,等人都琢磨过来了,就不稀罕啦。”
“行,就把剩下的线绳都打了吧。”焦母终下定了心思,反正就算不成也没几个钱,络子也可以送人。
…………………………
果然如同小何氏所料,百来个络子很轻易就就找好了下家,在小何氏巧舌如簧之下,焦家人没有把络子寄售,而是全部卖给了绣坊。
当然那掌柜的也不是傻的,压了压价格,又说下次有新花样也可以拿来,价钱好商量。
至于这百十个络子,拆了两个之后,绣娘们就摸熟了怎么结绳。
得了三百钱,焦母记着淑娘想要吃饴糖,就去称了几块。
跟着焦母和小何氏出门的淑清表现出完全符合她年龄的好奇神色,毕竟上一回上街还是五六年前,作为红鸾的时候。
再说了,东汉的县城和唐朝的又有不同的风貌了。
淑清在焦母称饴糖的时候又说自己不想吃了,让焦母别买。
小何氏是巴不得小姑别吃这精贵玩意儿。
焦母就少称了几块:“买着备着,万一淑娘又想吃了呢?”
买完饴糖后,焦母又说家里的盐巴不够了,得去添点。
直到去了盐铺子,淑清才知道,不是焦家人口味清淡,而是,盐它也是奢侈品啊!具体的价格换算淑清是不太清楚,单看焦母一脸肉疼地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铜钱,才换了一小包黄黄黑黑的盐巴,淑清就知道这盐巴是非常之贵!
☆、第二章
添置好饴糖、盐巴,焦母又带着小何氏和淑清去菜市买肉;淑清这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吃下水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买筒骨的?
穷人馋肉,总是会买点心肝肚肺的回去打打牙祭,也会买骨头回去熬汤。
谁说古人不会做下水的?
他们几乎人人都知道生姜可以祛腥味。
所以说,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大吃货帝国的美食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焦母就买了一块板油、一块五花肉,硬是让卖肉的搭了一根大棒骨。
回家之后,焦母亲自把大块的肥肉切成小丁,熬出猪油,小心地舀进坛子里,又用锅里剩下的那一丁点油花做了一锅的汤饼,撒了冬葵和姜丝。
哺食是汤饼和四分之一份的猪油渣——没错,焦母把猪油渣分成四份,两份给两边的邻居送去了,一份留着明天吃,剩下的一份才是今晚的。
淑清几辈子加起来也没吃过猪油渣。
本来应该是觉得很油腻、又不健康的东西,看着两个哥哥和大嫂吃的津津有味,淑清犹犹豫豫地伸出筷子。
焦母给女儿巴拉了一筷子到碗里:“淑娘你最爱吃这个了,今天娘特意多搁了一些盐。快趁热吃。”
淑清拗不过焦母的好意,终于尝了一口。
唔,肥油被熬的干干的,油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腻味,咬着松松脆脆的,带着喷香的猪油特有的味道。
淑清发现自己吃了一口之后,嘴里主动分泌出了许多的口水。
便安慰自己:这年代得三高的百姓应该是几乎没有的,放心吃吧。
淑清就着猪油渣,吃了满满一碗的汤饼,吃完后都不敢瞎走动。
吃完猪油渣之后的淑清更加想努力编络子,改善家里的伙食。可是家里的线绳自从上次用完之后一直没有再添置,淑清有心无力。
万般无聊之下,淑清被焦母赶出去找别的姑娘家一起去玩耍。
要说上一回还是红鸾的时候,好歹同个年龄段的都是及笄的小姑娘,这一会,都是总角。
这个代沟实在是太大了些,和一群还没有换牙或者是正在换牙的小丫头,每天挖野菜或者搂青草——基本上每家都会养些家畜,有钱的有牛、没钱的有羊。
焦家就有一头牛。
淑清的内里是个成年人,总是有着自制力,不会像别的小丫头那样,一会儿分心摘野果子吃、一会儿摘了胭脂花偷偷给自己染个指甲,所以每次回家,淑清的背篓都是满满当当的。
焦母看得更加疼爱自己的小闺女。
每天过着幼儿园阿姨一样的日子,带着村里的小姑娘们上山下田的,淑清居然不知不觉成了她们中的领头人。
别看淑清平时不声不响的,一旦别的姑娘家起了矛盾,都会找她来调停;有哪个傻大妞碰到了什么难办的事,也会来找淑清讨主意。
比如上次王小花和李梅花打架,是淑清把她们劝住的;比如上回陈大妞摔了一跤把自己的衣裳磨破了,是听了淑清的话,回家对爹娘那么一说,是为了给弟弟摘果子,居然免了一顿打。
一来二去,淑清在小丫头片子里威信甚高。
…………………………
摔!
淑清如是想着,这个威信拿来干嘛用?
天天这么过着也不是个事儿。看前两次任务吧,自己好歹学会了梳头、化妆、打络子、绣简单的花、做小点心、下围棋……细细一数还是学会了很多的技能的。
这一次呢?难道说我学会了搂草、摘野菜?
这需要学吗?
淑清左思右想,决定学书法——第一,家里有现成的老师,二哥焦仲卿;第二,家里有应该有现成的纸笔,毕竟蔡伦应该是早早就发明了纸张;第三,现今的社会风气并不禁止女子识字;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淑清最喜欢的字体就是隶书。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淑清当晚在饭桌上弱弱提出自己的要求,焦母一向是宠爱女儿的,二哥也对妹妹是无原则溺爱。
淑清学写字,get√。
虽然小何氏蠕了蠕嘴巴,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开始学习之后,淑清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二哥拿出的,果断还是竹简。
原来,蔡侯纸发明不足百年,现在纸张的造价很高,大部分百姓还是用竹简的。
淑清泪奔: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事前必须做功课!
好在淑清一向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子,穿越都吓不倒她,写竹简也是件很新奇的事嘛。
习字对于淑清来说,既是简单事,也是难事。
简单的是,象形、会意千百年来,汉字都是那个理,从前的淑清爱看小说、漫画,繁体字能认得七七八八。
困难的是,毕竟写了简化字十几年,字体已经有了自己的特性,骤然练习隶书,总是把握不准风骨。
反倒是焦仲卿夸赞妹妹有天分、识字快、字体构架大气,多加以练习,必定能自成一派风格。
…………………………
冬去春来,已是建安七年。
焦淑清七岁了。
这一日,二哥回家之后向焦母回禀,自己看上了庐州郡乡间刘员外的女儿。想要焦母上门提亲。
其实焦母早早就在替二儿子物色媳妇了,可是当儿子这么郑重提出来自己看中了姑娘家之后,心里又颇不是滋味。
一来想着儿大不由娘,注意越发大了。二来想着这刘家姑娘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的,居然让儿子主动要自己提亲去。三来又觉得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子这么着,不合规矩。
可是焦母一向是疼爱这个聪明、孝顺又有出息的儿子,也不忍心违了儿子的殷切眼神,就先找人去打听刘员外女儿的品性。
此时的焦淑清还不知道自己的二哥已经遇到了刘兰芝,因为这些事儿都是避开她谈的,看,这就是年纪小的坏处。
焦母托人打听,这刘员外膝下有一子一女,长子已经成家,女儿年方十七,还未许配人家。据说刘员外极其疼宠女儿,找了女夫子细心教导女儿,是以,刘家女儿擅箜篌、巧织布的名声广为人知。
说实话,焦母听完之后对刘家女儿不甚满意,哪家女儿不会织布?就她特别精巧了?会弹箜篌怎么地了?小户人家不需这些虚头八脑的……不过淑娘是不是也该学学箜篌或者别的什么乐器?女子擅音擅乐,以后也是个“找婆家的加分项目”。
果然人心是长偏的,焦母刚看不习惯刘家女会乐器,转头就琢磨焦淑清是不是也该学一学。真是好笑。
焦母觉得这刘家姑娘还不如隔壁的秦家女儿,至少自己看着秦家女儿长大的,知根知底。
可是把这话稍微提了一提,儿子就郁郁寡欢。
焦母看儿子食不知味,很快就服了软,答应去提亲。可是心里对刘家女儿更没有好印象啦。
这时候,淑清才从小何氏嘴里听到一言半语,知道自己快要有二嫂了。
淑清自从开始习字之后,倒是没有觉得日子太过无聊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有规律。
自己也早早习惯了一天两顿饭,反而觉得这么吃,也是很健康的。
作为一群小姑娘的领头人物,淑清尽管话不多,却是深的大家喜爱。因为她会打好看的络子、会绣活灵活现的、花会梳漂亮的头发、而且还认识字!更别提那一身与自己不同的气派。小姑娘们口拙,说不出到底是个什么气派,只是觉得淑娘一举一动、一起一坐、一颦一笑都和自己不一样,由她做出来,总觉得特别沉静,像一幅画一样,比里正的女儿还像个小姐,尽管里正的女儿还有丫鬟伺候着。
太过悠哉的日子,倒是让淑清几乎忘记任务的事儿。毕竟接连将近十年,做的都是伺候人的活计,先在这么无忧无虑,真的是太幸福了。
☆、第三章
淑清觉得年纪小就是这样不好,家里有什么事,自己都是最后知道的。
因为焦仲卿中意刘家姑娘,最后焦母还是妥协了,请了官媒去提亲。
…………………………
要说焦仲卿是怎么见到刘家小姐的呢?
那日,庐江府郊的刘员外旧病复发,郎中开了药,需用百鸟朝会,日月同空之下的孔雀泪做药引子,方可有疗效。
其女弹篌,适逢庐州府小吏焦仲卿和高主簿等人狩猎憩息时弹琴饮酒助兴,篌、琴相和,悦耳动听,似遇知音,竟引来菊园上空百鸟飞翔。
刘员外不药而愈,高主簿带着焦仲卿等人登门拜访。
时下男女大防不严重,刘家女儿在父亲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出来见了客人一面,并不算轻浮。
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