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归-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表入内劝进?白白让自家等得心焦。从凝晖门饶这么个大圈过来,到时候分这功绩,都薄了三分。

他却没有想到,东华门外是多少人。石崇义他们又几个人?就算是其他人有心,几万人当中,一时间哪能推举个头绪出来?谁不想抢这劝进的头功?就是真推举定了,这军将也不见得敢放吊篮下去,不知道多少人想抢上城头,非得自乱起来不可。

这也亏石崇义越到紧要关头,越是脑子清明。一下绕过东华门外这个盲区,在其他地方先越进了皇城当中!

□□□□□□□□□

殿内一干人等,都看着一路小跑带喘,奔进来的石崇义几人。他们忙乱了一夜了,刚才又在凝晖门外水里泡了一阵。现在都是骨软筋酥。给那宿卫军将甩下一大截。那宿卫军将回头一看就无奈道:“几位爷爷,现在什么当口,还这样一步三摇的?你们围城的不急,俺这守城的都替你们急!早些将太子爷说动罢,俺就感激不尽也么哥了!”

石崇义呼斥带喘,好容易挨进殿内。入眼之处就看见一片目光扫过来。目光当中,全都是热中意味。不用说,自家这七人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意味,也和殿中人一样!

石崇义是识得太子那干瘦模样的,今夜眼神又是分外的锐利,一扫之下,就发现太子不在殿中!

不等其他人发问,石崇义就提起所剩不多的丹田之气,大声发问:“太子何在?数万将士在外鼓噪,俺们冒死入内陈情。却看诸君在此安坐,如此大事,诸君就视作等闲乎?这岂不是寒了多少军将,数万健儿一片诚心?”

殿中人本来都呆呆的看着进来的七个宝货。

一老一小两个胖子,这般天气满脸都是油汗,下半截湿透还在滴水。走一步浑身肥肉都在乱颤。剩下几人有老有小,衣服破破烂烂,撕一块挂一块,脸上有黑有白,花猫也似。有人干脆就没鞋子,两只脚冻得乌青。走一步龇牙咧嘴一下。

这几个人就是外间禁军军将推举出来的劝进代表?直娘贼的就是汴梁城的乞丐看起来也比他们济楚几分啊。

正有人准备动问是不是那宿卫军将为人欺哄了。当先那个老胖子却是劈头盖脸的一阵呵斥,却将人都镇住了。有人这个时侯认出了石崇义——毕竟老胖子也是场面上人,不是微末无名之辈。近些时日为何灌奔走往还,识得的人就更多了。当下指着他道:“遮没不是石…………”

石崇义劈口就截断了他:“某乃武威郡王之后!现为大宋,为数十万禁军健儿所请托,时势如此,太子早早正位以定国本,以安人心!诸君不必在此高坐了,太子何在,某等前去环拜哭求!”

这武威郡王之后的名目报得甚是有关窍。

所谓武威郡王,就是大宋开国时侯重将石守信。当年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人,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有他,陈桥兵变配合行事有他。不折不扣的开国重臣。杯酒释兵权之后,也是位极人臣。死后追封武威郡王。

武威郡王这官位再高,也不是世袭的。这些代传下来,谁还鸟这个武威郡王之后的名头?石崇义在都门禁军当中也不过就是个中级军将,还属于那种比较没背景没后台的。全靠着长袖善舞才有如今地位。

先人遗泽将尽,所以石崇义才钻营万端,孜孜于恢复先祖地位。

不过今夜报出武威郡王之后的来头,却是大有深意。这代表大宋勋臣,也有从龙拥戴太子之心。加上外间军将士卒,满朝的文臣士大夫。岂不是天与人归的势头?

太子现在想必还在矫情当中,这么多名头摆出来,再来一个环拜哭求。还怕太子不出来勉为其难?

没想到这一脸憨厚的胖子武臣,居然有这般七窍玲珑心!

一众人当下都是点头,这兴头更高昂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变成石崇义走在前头,不知道多少人黑压压的就朝着太子寝殿涌去。几名内臣也丝毫都没有阻拦的意思,反而在头前带路,跑得飞快。生怕去迟一步外间的军将就心寒散去了。

天予不取,反遭其咎!这个时侯岂是拼命表现纯孝的时侯?

□□□□□□□□□

外间扰攘之际,在太子寝殿当中,耿南仲和宇文虚中两人,正围着赵恒在那里低声苦劝。

所有人都在撺掇太子早早露面,顺水推舟,将这场事做下来。以大局为重。最后赵恒却掩面奔入了内殿。只有耿南仲亲厚,跟着追进来。他这个时侯分外借重宇文虚中的急智,顺手也将他扯了进来。

耿南仲这个时侯终于想通了,再不端着那个讲天理人心的道学夫子架势。

今夜事情已然做出来了,不管是谁挑起来的。必然不可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就算太子真的纯孝到那一步,死也不肯为黄袍加之。还将赵佶找出来协助他平定乱事,安定人心。事毕之后退居东宫继续闭门读书。

————赵佶就肯放过赵恒了么?

皇权至重之下,绝无亲情可言。青史斑斑,不绝于书!

既然嫌隙已为今夜乱事所种下,再也没有弥合的可能。那么就不如趁着现在圣人被隔绝在外,消息传递不出。几万乱军拥戴之心可用,早些将事情做下来,名分定下来也罢。

说句诛心点的话,就算耿南仲不念和赵恒这么些年的相处之情。冷眼旁观于赵恒将来为自家老子吃干抹净收拾掉。结于赵恒身边自家这一党的利益,却不能轻易舍弃。难道再来一个宣和党人碑,自家这一党中人又被禁锢几十年,祸及子孙?宇文虚中一句话说得好,这天下,不仅仅是赵家的,是与士大夫共!谁也不能轻易动了他们的富贵权位!

更不必说,耿南仲还想为一代名相,真正掌握朝中权柄。不然他在赵恒身边苦挨这么久,教导这么一个不甚聪明的太子,冷板凳都快磨穿了,为的什么?

今夜之事,到了此时。太子唯一要拿出的态度,就是四个字————我不要脸。

什么父慈子孝,什么三揖三让都不必提了。早些正位定名要紧。偏偏这个太子脸皮似乎还没厚到这一步,还拿捏着不肯迈出这最后一步!

太子掩面,坐在榻上,头深深的埋在手里,不肯抬头看上一眼。耿南仲弯着腰,低声下气的在那里解劝。

“殿下,国事至重。此时此刻,圣人不知在哪里蒙尘,汴梁生乱。太子不出来收拾局势,还能是谁?就是圣人事后,也再不至于责怪的。要知道名分至重,太子名分既定,人心既附。就是圣人,也会体谅太子的。将来殿下或领监国名义,或圣人为太上在后监督太子秉国。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现在汴梁一片扰攘,人心不定,关心国事非浅,还请殿下为国不再惜身,早早挺身而出,出任此艰巨罢!”

赵恒闷在那里,就是不吭声。半晌之后,从指缝中溢出了泪水。竟然哀哀的哭了:“孤如何能为此不忠不孝之事?孤就守在这殿内,等候圣人消息…………耿师傅,不必再劝孤了,不必再劝孤了…………”

耿南仲无奈起身,自从教导赵恒以来。他一直都很满意于赵恒日常表现出的端谨诚孝态度。这门功课,才是作为太子的必修课。在这上头造诣不深,结局惨淡的,可是非止一人。

不过今日,看到赵恒仿佛真的孝顺到了骨子里,耿南仲第一次很想抽他一顿。

他长叹一声直起腰来,对着在一侧一直冷眼旁观的宇文虚中道:“叔通兄,这却如何是好?你为何也不发一言?…………要不请太子妃来,解劝一二如何?”

这个时侯老头子自认已然无能为力,嘴都快说破了也劝不动这块木头。赵恒与太子妃恩爱,平日里也很听得进去枕头风,这个时侯是不是应该将太子妃请出来?

宇文虚中淡淡一笑,并未曾开口。

那边闷坐的赵恒又带着哭腔开口,一边说还一边抽噎:“…………今夜之事,耿师傅与宇文学士也说,不知道是何等有心机,有手腕,有决断之人在背后操弄。一下就卷起如许大的声势。两位也不知道其人到底是谁…………孤只知道,绝不是孤!此人如此厉害,岂能没有后手?孤若孟浪行事,不仅在圣人面前失了为臣为子的本份。还怕落入了其人算中。到时候孤又置身何地?孤又该如何处?…………孤但愿只为圣人一寻常皇子,谨守本份过此一生罢了。身后能得一贤王之名,就是意外之喜。圣人却将孤推到这风口浪尖的东宫之位,孤一向谨言慎行,唯恐招祸。却没想到,这祸端还会寻上门来,更有翻转汴梁的势头!为何就不能让孤在这东华门内,平平安安的善为圣人人子?”

耿南仲听不得了,沉声喝了回去:“殿下殿下,此时再守在东华门内,岂能保全地位?殿下与圣人之间,嫌隙已深,名分既定,才能免祸!”

老头子总算将事情全都说破了。不管这背后的有心人是谁,他已经成功的让赵佶和赵恒之间再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了。这个时侯,赵恒只有跳出来,顺势做到底。再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守在东华门内坐观事态发展,更是下策当中的下策。

耿南仲这句实话称得上是振聋发聩。但是赵恒仍然不为所动,坐在那里还是不住摇头哭泣。

宇文虚中立在一侧,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

这位太子,他也已经看得透了。如果说当今圣人是色厉胆薄,这位太子就不折不扣从外在到内心都是无胆之辈。一切都要万全了,捧到他面前,他才能接受。唯一积极主动会去做的事情,就是咬牙切齿恨他那个三弟而已。一点风险,他都是没胆子去冒的。

指望他自己挺身而出,借势将此等大事咬牙做到底。那是不必了。这个时侯,必须要他们这些人推上一把,让这位太子爷无从选择!

有的时侯,所谓皇权,所谓天子,真是一个笑话。这江山,只有与士大夫共,才能称得上稳固!将重权畀以君王,明君也还罢了,昏君居位,就是国家取祸之道。赵佶就是明证。

而赵恒此等柔懦辈接位,倒是士大夫阶层最好的选择。这大宋河山,就早些交到士大夫辈手中,从头来收拾罢!

他正要说什么,就听见寝殿外乱哄哄的脚步声响。一名内使当先绕过屏风冲进来,耿南仲正是满肚子恼火,劈头盖脸的就呵斥了过去:“今夜大变,更应沉心静气!还有规矩没有?此间商议要事,岂是轻易可以进来的?某禀明太子,一个个都重重治罪!”

那内使给悄没声的顺了顺气,行礼后才禀报道:“太子爷,耿师傅,宇文学士。不是小人无状,而是城外禁军军将推举石将主等一干人,入内劝太子早定名分,以安人心。现下已然在外面了!”

耿南仲先是一惊,然后就是一喜:“禁军军将也来人了?怎么进来的?东华门开了?”

正说话间,外间乱纷纷的脚步声迫近站定,然后就是扑通扑通的跪地声音。大宋礼法,等闲不得跪拜。就是日常臣下与君王相对,非大典也就是深揖到地而已。一旦跪拜,就说明已然是最为严肃正式的关头!

跪拜之后,就是一干人等齐声在外劝进:“国事如此,国本不定,人心难安。还请太子早定名分,收拾乱局。臣等请太子出外,昭示天下。臣等敢不为太子尽心竭力,继之以死!”

耿南仲以不输少年人的敏捷一跃而至寝殿门口,亲手隔绝寝殿卧室与内室的活页屏风卷开。

就见外间,已然黑压压的跪了一地的人。当先几名衣衫不整的人,正是辛苦翻越皇城,进来为劝进代表的石崇义一干人了。

看到太子与耿南仲宇文虚中几人在卧榻左近或坐或站。石崇义舞弄精神,又大礼参拜到地,直起腰来声嘶力竭的高呼:“都门禁军三十万,军将小使臣以上八千员。都誓死奉戴太子为主,甘从太子号令。望太子早定名分,以安军心。则臣等为太子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石崇义抢了风头,自然有人不甘心,也跟着高叫:“就是都门文臣,臣也是敢为太子保的。除必然要诛除贬逐的奸邪之外,只要太子正位,谁不欢欣鼓舞,庆贺有圣主临朝?如今万众仰望,还请太子不要再迟疑了!国事为重,其他的,都是小节!”

耿南仲回头肃然看着赵恒,沉声道:“殿下,万众归心,殿下还有什么说得?为国事计,再也推托不得了!这天下是殿下的天下,殿下不担负此等艰巨,还有谁人?”

赵恒总算放下手,撑着膝盖,似乎想站起来。用了一下气力又软软坐回去。靠在榻上,仍然是满面泪痕。有气无力的挥手道:“你们自去,莫要来害孤,莫要来害孤…………”

这个时侯,所有人都恨不得将赵恒一把揪起来!架着他到东华门楼上,宣慰全军。然后遣人将赵佶寻到看管起来。明日一大早,召集百官,在延福宫内正位为君!

宇文虚中缓步上前,挥手道:“你们自去,打开东华门。放禁军入内,殿下许了,就要在东华宫外校阅全军,并与诸将士约。只除圣人身边奸邪,请圣人早早内禅。不得伤百姓一人,不得焚城中一屋。文武百官,一无所犯。殿下必不惜以高官厚赐回报尔等!”

众人一愣,纷纷看向赵恒。而赵恒同样悚然一惊,又想站起。却还是如前一样,软软倒回去,喃喃念叨:“学士啊学士,你如何也来害孤?孤必不出,必不校阅全军…………”

众人都在那里迟疑,宇文虚中却瞋目大喝:“还不赶紧去行事?殿下这里,自然有耿学士与学生我在!”

所有人终于反应过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个黄袍加身罢!赵恒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也就这么着了。不少人还暗自佩服宇文虚中果决。今夜谁都知道要架着这位太子爷才能成事,却谁也不肯做这为天下先的人。毕竟万一事败,追究罪责。这是大逆第一等,就是士大夫,东华门外唱出的进士公,也免不得要违了祖制掉脑袋的。大宋此刻臣子,圆滑的多,善观风色的多,如宇文虚中一般有担待敢任事的,能有几个?

所有人又施礼一道,全都起身。以石崇义为首,掉头跑得飞快,不用说就是赶紧去开东华门了。

那边赵恒似乎还想最后傲娇一下,躺在榻上声嘶力竭的大呼:“孤必不出!”

宇文虚中回首,森然道:“若今夜幕后操弄此事之人,奉嘉王为首。离间殿下与圣人亲情。最后先下手收拾局面。则这江山,是嘉王的,还是殿下的?”

不得不说,宇文虚中经过这一阵的揣摩,以他的才智。终于将今夜乱事要达到什么目的,猜测出个七八成来。只是他到现在也还想不到,这幕后之人,到底是谁!

这幕后隐藏之人,总是给宇文虚中以绝大的压力。也许他下一刻出手,大家的努力挣扎,就会烟消云散。但是若不博一把,就只能眼睁睁等死。连赵佶也能收拾了他们!尽快将这禁军掌握在手中,说不定还有翻盘的希望。汴梁左近,再没有可以抗衡这么多禁军的力量了罢?就算再不堪,好歹也是几万兵马起码!

不得不说嘉王赵楷是赵恒心中永远的痛,提及他来,比什么都灵。赵恒一个轱辘就翻身爬了起来。从刚才软弱无能的模样就换成了咬牙切齿之色:“这操弄变乱之人,真的要奉孤那三弟为主么?”

宇文虚中冷淡一笑:“十有八九,若无龙子凤孙为首,如何能定这大宋人心?艺祖以降,天家深仁厚泽百余年,不是那么轻易动摇得了的。殿下之外,除了嘉王,谁还有这个号召力?若是随便拣选个宗室,难道让天下来讨此人的不臣之心么?此刻既然圣人与殿下之间嫌隙已深,只怕就是圣人,也会认可嘉王行事罢?”

这话说得如此诛心,更将赵佶的自私算到了骨子里面。就算他保不住大位,也不能让这个凌迫他的儿子得到!赵佶第一选择,当然还是赖在帝君位置上不动,下个罪己诏就算是了了首尾。如果大位保不住,当真是宁愿给赵楷,也不愿意给赵恒!而幕后主事之人,当然也会竭力奉嘉王上位,更不知道有什么手段会使将出来!

赵恒终于站了起来,狠狠一跺脚:“既若此,孤就勉为其难,行此不忠不孝之事罢!一旦事了,汴梁安定。寻及圣人,孤还是要将权柄还于圣人,闭门待罪的…………就算去了这劳什子太子之位,孤也甘之如饴…………总不能让孤三弟这等乱臣贼子,遂了心愿!”

说罢也不要人扶,自顾自便走了出去。自然有内使迎着他,服侍他梳洗更衣。等着宣慰校阅今夜生乱的军马。

耿南仲定定看着宇文虚中,最后出了一口长气:“叔通叔通,今夜之事,我才真正服了你。某不如你远矣!太子一出,大事可定。将来朝局当中,还要借重叔通兄大才。诸正携手,刷新朝局,还大宋一个朗朗之天,岂不是我辈生平志向所在?”

宇文虚中却没什么喜色,苦涩的一笑:“大事未定…………却还不知道有什么变故。”

耿南仲一惊:“还能有什么变故?”

宇文虚中摇头:“最让人害怕的就是,这变故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啊…………这幕后主事,引起今夜变乱之人,也该跳出来的。谁知道其人是谁,他还有什么手段?竟然将整个天下都玩弄于股掌当中!道希吾兄,难道你就不害怕么?”

耿南仲给他说得也有点毛骨悚然:“这又该当如何应对?”

宇文虚中摇摇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先助太子,牢牢的将这几万禁军掌握在手中…………道希吾兄,这个时侯你我难道还有退步的余地么?”

□□□□□□□□□

沉重的东华门,终于缓缓打开。

欢呼声中,大队大队的今夜生乱军汉,举着火把,涌入了皇城之内。远处禁中城墙之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神色复杂的看着这一切。

这似乎已然意味着整个大宋的权力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乱当中交接了。

其间不知道牵扯多少人的功名富贵,不知道要引起多少场悲欢离合。更不知道对这个大宋的命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一切随着赵佶还没有消息,大队的乱军入城,已然尘埃落定。

今夜生乱之人,主体还是禁军军汉。虽然没什么操练,但是每年一次金明池争标,一次上元节观灯。都门禁军都要拉出来站队伍的。列队行进,多少还有些秩序,看起来不象乌合之众。

而今夜临时推举出来的领队之人,也在竭力约束维持。让这些乱军看起来好歹像一个样子。那些被架出来的军将,就算只是幌子。现在也在竭力表现,拼命出谋划策,帮忙约束队伍。这个时侯有一分表现,就是将来论功一份功绩。

在诸多人的努力下,皇城之内,涌进来万余军汉,更多的还是在东华门外。这万余军汉,歪歪扭扭的布满了东华宫外的广场。无数火把猎猎燃动,将周遭一切照得通明。

呼喊声这个时侯万全停歇了下来,所有人都在屏气凝神,等候着太子的最后出现。

只有太子出来了,大家才算是洗脱了乱军名分,一跃而为拥立定策的从龙功臣。这一份功名富贵,才能说有机会到手了!

无数人喘着粗气,在夜风中静静等候。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看见东华宫中门大开。无数临时凑起来的仪仗在火炬照耀下涌出。伞盖之下,就看见太子穿着绛纱红袍,带着平天冠,在多少冠带整齐的文臣护持下走了出来。

不知道是谁先振臂高呼一声,等候良久的所有人都顿时跟着高呼起来。

这呼喊只有两个字,就是万岁!

这一声呼喊,就代表至少在这几万禁军生乱军汉面前,太子名分已定。只要下面行事一切顺利,赵恒就是大宋新的帝君!而此刻看来,也再没有什么,能阻挡在赵恒的面前了!

这万岁之声,如山呼海啸,如峰鸣谷应,如霹雳轰响。席卷了整个汴梁,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一刻被惊动。不知道有多少人,立刻就开始筹谋盘算自己的立场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此刻就觉得黯然神伤,原来的富贵权位,已然就要化为新君治下的过眼云烟。

而赵恒展颜微笑,微微抬手示意。一向枯瘦的面颊,这个时侯也显现出几分光彩出来。

他一动作,这万岁呼声,就加倍的高昂起来。整个皇城连同禁中,都在嗡嗡回应。

禁中懿肃贵妃的寝宫之内,懿肃贵妃衣衫不整,鬓发散乱。紧紧抱着自家两个瑟瑟发抖的女儿。神色复杂的叹息了一声。

失了赵佶的宠爱,她的后宫地位自然不保。这两个最心疼的女儿,又将是什么命运?恐怕也只能草草嫁出去了罢。茂德胆小,柔福娇憨年幼,一向为赵佶和自家照应惯了。一旦失却这羽翼宠爱,她们又如何能承担禁中的风刀霜剑?

天家亲情,是世上最难维系的一种东西啊…………

第二卷 汴梁误 第187章 霹雳(十四)

从皇城方向传出的声声万岁的欢呼,在整个汴梁城四下轰响。

正因为这万岁两字为数万乱军高呼出口,这大宋格局,再回不到昨夜以前了。

赵佶在位,改元宣和以来,一波变故接着一波。今夜突然发生这样的变乱,看似偶然,实则也有其必然。

大宋立国之初,就种下了深刻的制度性缺陷。而这既继承了五代的各种混乱制度,又变本加厉将正常朝局运转所需要集中的权力分割扭曲,而且从一开始就背上了冗兵冗费沉重包袱的大宋统治体系。其实到了皇朝中期就已然难以为继。

大宋发起了一场由上而下的变革,虽然强化了财政体系,动员能力——甚而可称为自秦以后,在1949年天朝建立之前所有政府第一——悲摧的民国其实在这上头都不如一千年前的大宋。但是也在大宋统治格局当中造成了深刻的分割对立。

时值末世,虽然已然继承了新党的理财手段——不继承也没法子,不然那么大的开销从哪里变出来。但是国家财政的动员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宋时财富扩张已然到了顶峰。再摊上赵佶这么一个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皇帝。父祖辛辛苦苦积累点的资本给消耗一空,国家财政已然濒临破产,而搜刮却是变本加厉。除了汴梁一城因为有全天下资源的挹注还能维持之外,大宋哪里不是公私俱竭,度支为难的情势?

江南素来号称富庶之地,都激起菜魔方腊之变。赵佶还连着打了几场不合时宜的战事,对西夏仍然在维持战略攻势,对辽国发起了捡便宜的灭国之战,不是说这些国战不能打,可是用兵本就是大事,绝不能轻易孟浪。国力不足,有的时侯就是需要战略收缩。(说到这里,就想起现今的大阿美利加合众国,国力虚耗已重,内囊都有点翻上来了,还看不到明显的战略收缩态势,号称中东撤军,没撤多少。转头又在亚太加强存在煽风点火,与一个新兴大国对耗。将来如何,走着瞧罢。不敢说这个新罗马帝国就要从王座跌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越南战争之后的十几年的窘迫景况再现却是情理之中的————奥斯卡按)

几场损耗极重的战事打下来,大宋国力大伤。至少在财政上,已然面临破产局面。中央政府动员调度全国力量,主要就是靠着财政手段。失却这个强势手段,大宋其实已然有点像无根之木。

更不必说赵佶任用幸进,蓄意破坏大宋立国百余年来的用人成法。再加上将皇权收揽手中,刻意还在挑动党争。就是大宋中央的统治体系,现在都已然基本无法运转,什么事情都难得找到确实的人负责。而且士大夫体系也对皇帝有些离心离德——谁给皇帝一代接着一代的玩儿了几十年,互相之间将狗脑子都拍出来。让皇帝高坐在御座上看笑话,顺手将本属于士大夫团体的权力收回去,也不见得始终都是忠心耿耿罢?

至于其他早成绝症的军不堪用,西军坐大,中枢无强军可用。士风大坏,贪腐庸懦成了惯常事——这些就不必再多说什么。至少现今当道诸公连同那位圣人,谁也没法甚至没心思去解决。

宣和年间的大宋,虽然还靠着百余年来的惯性蹒跚而行,却早就是一个运转不灵,从统治阶层到民间四下离心,到处漏风走气的存在!

在真实历史上,是女真呼啸南下,几乎是轻轻一撞,甚而未曾经过什么大的会战。就将这个皇朝灭亡。大宋甚而没有拿出点像样的抵抗能力出来。大宋文武百官,或据地自保,或奔走逃避。为这个皇朝殉死的都没有几个!

若不是女真在灭国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在中原腹地建立统治,反而半心半意的在扶植一个个派不上用场的傀儡政权,只想带着将一个帝国劫掠干净之后所获的金帛子女回老家享受。南宋能不能喘过这口气来,当真难说得很。

而就算女真不南下,现今这种局面也绝难再维持下去。不是地方藩镇割据渐成事实,就是朝局彻底溃决。经历一番腥风血雨后再度建立新的统治体系。

今夜乱事,就是明证。本是千余匹夫自南薰门而入,鼓噪生事。若是在皇朝还有点力量的时侯,这点乱事轻易就平息下去。而在今夜,却是一夫倡乱,万人景从。世受国恩的禁军军将稍稍矜持一下,乱军稍一胁迫,就跟着行事,去扶保太子了。而文臣士大夫,也少有闻乱即起,想方设法稳定局面,平息乱事的举动,全都在各保各家,观望风色。

萧言选的这个扶保太子的口号固然是神来之笔,但在另一个方面也表示出来。大宋上下,全都对赵佶离心离德,甚或不直久矣。只等有人挑头生出事来,大家都很乐意看到大宋能有所变化。换一个君王,总不至于比这赵佶再差了罢?

□□□□□□□□□

萧言在十几骑的簇拥下,身上都裹着厚厚的斗篷遮住了甲胄。下马步行,向着正哄乱喧嚣的马前街方向行去。

汴梁城四下升腾的火光虽亮,他的面孔却深深藏在斗篷头罩之下。谁也看不到他脸上此刻是什么表情。

在他身边,还有一人。往日里也算是长身玉立的体型,现在在斗篷下恨不得蜷成一团。一边走一边筛糠也似的抖。要不是喧嚣之声太响,只怕都能听见他牙齿格格打架的声音。

这人正是嘉王赵楷了。

在他想来,萧言既然号称要奉他而出平乱。总不会傻到就带着这百多骑,在汴梁城中和铺天盖地的乱军撞上。总要潜出城外,寻城外驻扎的禁军所部,抬出他的三大王旗号,说不得还要矫圣人之诏,以高官厚禄动之。说动这些禁军从而举旗平乱。这样不失与太子分庭抗礼之势。朝中党争这么久,与旧党清流辈誓不两立的也有不少,不愁拉不到支持者。萧言还有一支强军神武常胜军在河东,再能拉到西军的支持。总有杀回汴梁,身登大宝的机会。

再不济的话,自己还有跟着萧言去河东的一条路走罢?短时间内,身家性命还是无忧的。将来如何,听天而已——反正不能再守在这里等着太子杀上门来,要他圆他就不敢扁。一杯鸩酒,死得无声无息!

虽然为萧言所迫,加之对太子赵恒的恨意。赵楷不得不雄起男人了一把。却还是将自家安全和退路想到了前头。有了八九成自家不会马上丢性命的把握,才咬牙从了这南来子。

让赵楷万万没有料到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