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立隋-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浩拜祭太庙,追赠先帝。在赠杨广为明帝的同时,杨浩之父被尊为孝宗义成皇帝,母崔氏为哀皇后。
事情按预定的进行着,最后百官在通赞官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这才算礼成。
杨浩的额头冒出了细汗,这才暗想皇上也是不容易啊。最后礼成之后,便是一系列的封赏。
先是册立崔珺然为皇后,其余宇文漪为东宫娘娘,窦红线为西宫娘娘。
百官之中,魏征为郑国公、尚书省左仆射,简御史台,负责向皇上进谏;赵才为陇国公、尚书省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孔德绍为礼部尚书,裴矩为吏部尚书,宋正本为工部尚书。张文瓘虽然年轻,也被授予了民部尚书一职,其他杨善会、来整、苏定方等也被授予将军之职。
其余的隋朝旧臣,也分别被授予官职。不过,按照事先的商议,掌管要害部门的,都是杨浩的心腹,这样,杨浩才能保证这个“新生”政权被自己牢牢的控制在手里。
随后,在杨浩的授意下,魏征带着张文瓘等人,进行律法的修改,在大业律上,再度减轻了刑法。毕竟,隋明帝制订的法令比起他的文帝杨坚来要宽厚了许多,隋王朝之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残破的局面,和大隋律的关系不大。所以律法修改,是再度的减轻,废除了一些酷刑。
其次,民部将对各地的耕种进行重新的调整,毕竟,每一种土壤适合的庄稼是不同的,以前他只有河北一地,地质相对的单一,如今拥有了幽州,势必要做出调整。
至于其他,诸如兴办的州县学,必然还会按照原有的模式继续进行,这不仅可以吸引那些优秀的寒门子弟加入,说不定,还可以吸引某些关东门阀的子弟,毕竟,杨浩收集了很多的书籍,各方面都有涉及。
公元六一九年七月,杨浩于清河称帝,年号:中兴。
纷乱之章 第九十二章 度索原
河北政权初建,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同时,静待各方势力的情况。
九月初,裴寂率军进抵宋金刚占据的介休,于度索原(今山西灵石县东)驻扎。双方随即在介休附近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不过都是互相间的试探,大多数时候,是双方的斥候在互相的试探与反试探。所以在这片荒地之中,存积了大量了死尸,都是李唐、定杨军没有及时运走的士卒尸体。
一群乌鸦在树枝上叫着,忽然,它们振翅飞起盘旋在天空,黑压压的一片,顿时将天空遮住了。
这群乌鸦忽然飞起来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来了。那是数十个铠甲齐备的骑士,行色匆匆的模样,其中几个人,更是一脸的憔悴。为首的一个骑兵,正是殷开山,作为这次辅助裴寂的大臣之一,李渊让他随裴寂一起收复河东。
在这片荒原以北,走过几个河谷,还有凹凸不平的丘陵,以及如这般杂草丛生的荒原,数十里外,就是宋金刚驻扎的介休城。而与之相反的方向,大约在同样的距离,在一片当地老百姓称呼为“度索原”的地方,驻扎着李唐的部队。
殷开山的目光向前看去,这个时候,他领着士卒出来,并不是为了探路,而是寻找水源。
军营应该还好吧,裴寂虽然军事才能不足,可是论到安抚军心、出谋划策,那可是他的强项啊。这场骚乱,并不是唐军吃了败仗或是有士卒叛变而引发的,尽管他只是小股的骚乱,还没有波及全军,可是如何不能及时拿出策略,那么这场骚乱随时可能变成全军的骚乱,从而军心不稳,这支数万的军队就此崩溃!
一个人,如果,两三日之内不进粮米,可能还能支撑,可是若是没有水喝,恐怕那时谁也受不了的。
李唐军中缺水已经两日了,许多士兵没有水喝,嘴唇已经干裂。
本来,裴寂驻扎的度索原,居高临下,是抗拒定杨军的好地方,军中的许多将领也认为这是一个好地方,何况,这个地方,小溪山泉非常之多,水源足够李唐军饮用。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裴寂驻扎不久,那些山泉小溪几乎完全断流,军中四处寻找水源,发现度索原一带,已经没有足够的饮用水。
裴寂自然想不到,这是宋金刚的安排。
宋金刚虽然到达介休不久,可是依宋金刚的为人,早已经将介休一带的山山水水调查了个清清楚楚,在裴寂兵驻度索原之后,他暗中派出骑兵调查,发现度索原的小溪山泉,都发源自一条溪涧,也就是说,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得到消息的宋金刚当即派人,连夜动工,将那条溪涧截断,随着宋金刚的一声令下,山里的定杨军用早就准备好的沙袋、树木等物彻底堵塞了那条溪流,下方的山泉失去了源头,逐渐干枯,到最后,数万唐军无水可饮,陷入了困境之中。
所以,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裴寂的中军大营,各营统领齐聚一堂,商量该如何摆脱困境。
看着众统领商议不休,手抚长须的裴寂装着颇为镇定的模样。他自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此刻,不过是暗中听着诸将的意见,从中选取一个他自己认为好的建议罢了。他裴寂随李渊起兵以来,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拥护李建成的。天下虽然还没有平定,可是自古,得关中的天下,李唐虽然在河东与定杨军陷入了苦战,可是总的来说,仍然是群雄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良好的地理条件,是裴寂看好的理由。
去年,浅水原大败,作为秦王嫡系的刘文静遭到了打击,裴寂明白,那是李渊不想让秦王的势力扩展太快,从而威胁太子的地位,杨广的故事,就是血一般的教训啊。作为李渊的心腹兼太子党,毫无带兵经验的裴寂站了出来,希望能够击败定杨军,就是想不让秦王再度立功,从而避免秦王功高震主。
可是,裴寂下意识的揉了揉太阳穴,还真是有些麻烦。他暗中派遣了殷开山前去寻找水源,就是准备想要移营,避免缺水的危机。耳边,还在响彻着诸将的声音,还在争论着到底该怎么办。
有的人说当初就不该将营寨扎在这里,有的人说这肯定是定杨军的阴谋,应该派遣军队入山,重新将水源挖通;有的人说还是尽早集结,换一处有水源的地方扎营,才能避免这场危机。
其实不用多想,裴寂就知道宋金刚在打着什么主意,无非让唐军缺水,从而拔营移到别处,然后,乘数万大军拔营慌乱之际,发动大军猛攻。可是,裴寂知道,目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移营而已。命令士兵进山去重新挖开水路,明显是不可能的,毕竟,定杨军不会那么傻,应该会派出士兵守住水源吧,唐军想要夺回水源,势必要经过一场恶战,如果不能赢,仍然没有水源,他裴寂自然不会将全军乃至于自己的性命堵在这个未知的结果上面。
所以,他必须尽快的找到水源,然后移营,这才是上上之策。可是殷开山找到了吗?
此刻,殷开山快速的挥动马鞭,战马飞驰,将地上的野草踩平,露出一条路出来。终于,在殷开山带着骑兵奔驰过那片草原之后,他听了让他安静的声音,那是流水声。
裴寂骑在战马之上,战马不停的打着响鼻,显得有些不安的模样。转过头,看了看北方,裴寂的心中这才镇定了下来。
昨日,殷开山终于带来了消息,找到了一处水源,而且,那里地势非常之好,居高临下。得到消息的裴寂自然大为兴奋。所以,今日卯时开始,唐军就在拆除营垒,准备另迁他处。为了预防定杨军的偷袭,裴寂下令殷开山驻守在一片荒原之上。从介休城到度索原,虽然一路上,有几处丘陵,可是大多数还是以平地居多。当初,裴寂为了急于攻下介休,所以他驻扎的度索原,离介休城并不是很远,若是骑兵,半个时辰,就可以赶到了。
此刻的殷开山,领这他的本部人马,足有三千人,皆是能征善战的河东子弟,当然,只靠殷开山的三千子弟,击败宋金刚无疑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依仗地形优势,凭险据守,拖延定杨军前进的步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度索原可不是葭萌关、苇泽关之类的险要啊。
殷开山的任务,并不是死守,挡住定杨军。在裴寂的安排下,他只不过是诱敌。
连绵的太岳山,为裴寂提供了地理条件,在殷开山部的身后,是一条狭窄的山道,两旁是起伏的高地。殷开山的目的,就是,万一宋金刚来袭,那么他装着抵抗一番,然后假装不敌的模样,引军从山道中逃走。借机将定杨军引入山道,那个时候,埋伏在两边高地的刘弘基带领着唐军,从两翼冲下,夹击定杨军,就算不能全歼定杨军,也务必使其重创,无力再追击正拔营远走的唐军,这样,唐军的大部队才能从容的重立营垒,继续和定杨军对抗。
远处,终于漾起了一缕烟尘,几个唐军斥候打马朝这边疾奔而来,一边纵马疾驰,一边摇着手中的小旗,向殷开山传递着信号。
“将军,敌军来了!”殷开山身边的副将,一脸紧张的模样。对于定杨军,他虽然与之交手不多,可是定杨军的名头太响了!这段时间,定杨军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殷开山闷不吭声,只是抬起头,冷冷的看着远方,那里,灰尘已经将天空遮住,呈现出一片黄灰的颜色,天空,也逐渐黯淡了下来。紧接着,地面开始颤抖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战意,殷开山胯下的战马开始打起响鼻,有些不安的挪动着步子。
“列阵!”殷开山挥手,高声的喊着,声音透过浑浊的空气,传达到了传令兵得耳中。
“列阵!”传令兵大声的喊着,声音撕心裂肺,一个掌旗手赶紧挥舞着大旗,变换着旗语,随即,殷开山部传来士兵的呼喊声,战马鸣叫声,响成一团。随后,隆隆的战鼓敲打了起来,远远的传向远方,在山谷中回荡着,惊起不知名的鸟儿无数,扑腾着双翅向遥远的绵山飞去。
宋金刚部,数千铁骑奔驰而来,和殷开山部展开了激战。
最初,两军的激战旗鼓相当,而且,殷开山占据了高地优势,所以,定杨军久攻不下,战事一度处于相持阶段。不过随后,得到消息的宋金刚率领大军来援。殷开山两翼受到攻击,力不能支,在这种局势下,殷开山自然不会傻傻的和定杨军硬拼,所以,按照原计划,殷开山开始撤入山谷。
按照裴寂的想法,这个时候,宋金刚大胜之下,必然会率军全力追击,从而落入他的圈套,可是,裴寂毕竟还是失算了。
宋金刚虽然进入了山谷,可是并没有轻易的追击。在他的命令下,定杨军反而收缩了阵型,排成了严密的阵型缓缓的推进。而且,宋金刚还安排了不少精骑,在定杨军的前方,分散在四周,搜寻着前进,宛如地毯式的搜索一般。
在宋金刚的小心翼翼之下,刘弘基等部暴露在定杨军的面前,见势不妙,唐军只能撤退。
可是随后,裴寂就大惊失色了。
很多时候,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裴寂算准了宋金刚会来偷袭,可是他料不到,宋金刚居然比他想象中的要狡猾许多。
一开始,裴寂将殷开山、刘弘基等人,布置在介休方向,就是为了防备介休方向的定杨军的偷袭。他以为,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所以其他的方向,比如西面,他只是派出一些斥候前去打探,并未派兵防守。
这样的措施,使得结果变得非常的糟糕。
宋金刚在截断了唐军的水源之后,料定裴寂一定会转移营寨,所以,他一开始就作出了安排!
手下的猛将尉迟敬德,带着数千骑兵,从介休的北门出发,绕路而行,避过了唐军的斥候,在太岳山中的某个山涧里面埋伏下来,然后等待着机会。
如今,这就是机会!
裴寂派出去在西线巡逻探查的斥候,纷纷被这支奇兵剿杀,由于裴寂只防备介休方向的定杨军,所以在西线并未有什么防备,在唐军还在拆着营垒的时候,尉迟敬德带着数千士兵毫无遮拦的杀进了唐军大营。
尉迟敬德选取的时机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唐军正将拆下来的各种防御工事放到了马车上,准备运走。当唐军发现尉迟敬德的数千骑兵的时候,唐军大惊失色,一时间混乱不已,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感到了惊恐。
尉迟敬德的骑兵很容易的的就从唐军的混乱的阵型之中冲杀了过去,摧枯拉朽的攻势让唐军大乱,在裴寂等人的大声呼叫之下,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尉迟敬德从西杀到东,将唐军大营穿了个透,然后,再调转马头,再度杀了回去。
唐军虽然精锐,可是因为之前,缺水,士气很是低落,体力出现了衰退,再加上,早上清除营垒,消耗了唐军的大部分力气,所以,尉迟敬德才能如此轻松的驰骋在唐军的大营之中,根本没有遇见像样的抵抗,唐军大声喊着,声音嘶哑,都在争先恐后地逃命。
整个唐军大营伴随着厮杀声、金戈交鸣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
定杨军中,更有人点燃了火把,将营地内的辎重和帐篷点燃,一时间,唐军大营火焰冲天,浓烟如黑龙一般,在天空中袅袅翻腾。一些来不及躲避的唐军深陷大火之中,不一会就浑身被点燃,成为一个火人,盲目的四处逃窜着,更大加大了唐军大营的火势。
逃了吧!裴寂的心中闪过这样的念头,下一刻,他拍马落荒而逃。
刘弘基不是没有看到后方的浓烟,即使,后方具体发生了什么大事,他不清楚,可是无疑,那肯定不是裴寂一时心血来潮,放火烧营,敌袭啊。刘弘基虽然明白,可是此刻的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后方,大本营一片火海,前方,宋金刚的数万大军虎视眈眈,他刘弘基就算想撤,那宋金刚必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啊。可是战,那也是不可能的,刘弘基四周一看,只见士卒的脸上均是露出了惶恐的表情,【。52dzs。】后方的浓烟,众人都看在了眼里,只要不是傻子就能明白,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刘弘基犹豫不决的时候,前方,宋金刚的前锋,一千多的精骑突然加快了冲刺的态势,看这个样子,是要发动进攻了!
咬咬牙,刘弘基知道不能在耽搁了,再不走,这一万多的士兵就要交待在这里了。
“撤!”刘弘基叫道。
掌旗官在他的指示下,舞动着令旗,开始有组织的后退,不过,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多久,因为,宋金刚的那以前精骑很快追了上来。
定杨军中,并不缺乏马匹,盖因有突厥人相助的结果,而那些士卒,都是弓马娴熟之人,一千多骑兵一起奔腾而来,气势是何等的惊人?只见烟尘不断的腾起,向前快速的逼近,渐渐的,耳边的铁蹄声,如惊雷一般了。
这个时候,唐军负责押后的将领应该指挥军队和敌军作战,为前面的兄弟部队撤离争取时间,这才是最正确的方式,从而可以将唐军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可是,那些士兵看着后方的浓烟,军心已经动摇,又看见定杨军的精骑如此威猛,宛如昔日的西秦帝国的陇西铁骑一般,一些曾经经历过那一战的士兵顿时心中有了怯意。当即有人大喊一声,不顾一切的向后逃去,很快,定杨军铁蹄如风,席卷而过,唐军后军一片混乱,在定杨军的第一轮冲锋之下,阵型已经散乱了。
后军的溃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弘基的中军以及前军受到影响,很快,无数的士兵发出一声喊,顾不得保持行军或战斗的队形,争先恐后地往前亡命飞奔,开始了溃逃。
在这种情况下,等待唐军的,是定杨军手中的大刀,他们毫不客气的将唐军斩杀,然后将他们的头颅挂在战马身上,那是他们的军功,宋金刚会依据士卒们斩杀的数量进行封赏。一万多的士兵,被定杨军前锋一千多骑兵追赶,场面殊为搞笑,不过,相比唐军大营内的溃败,恐怕这些算不得什么了。在尉迟敬德率领的定杨军的攻击下,他们就像狼群利爪下的羊羔,有的被杀,有的逃亡,有的丢下武器,跪在一旁投降。
至于裴寂,早在发现情况不妙之际,早就带着他的亲兵,向晋州奔去,在这一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越快越好!
隋中兴一年九月初十,唐晋州道行军总管裴寂在度索原被定杨军宋金刚部击败,唐军尽没。
纷乱之章 第九十三章 出兵
长安。
李渊看着密报,眉头紧紧的皱着。
裴寂,的确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李渊用他,无非就是想要压制秦王集团。
前些日子,民部尚书刘文静被处死,罪名是谋反。至于是不是真的谋反,李渊的心中非常清楚。当初,刘文静也是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可以说,他的功劳不亚于裴寂。可是,因为此人是秦王党的缘故,李渊不得不将他打压。
前番,浅水原大败之后,刘文静被革职,不过后来,在李世民消灭了西秦薛仁果之后,刘文静重新被启用,做到了民部尚书的位置。
可是对于刘文静,他感到了深深的不忿。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才干和胆略都在裴寂之上,而且所立的军功又比裴寂多,凭什么裴寂在我之上?还不是因为你裴寂和皇上的关系比较好么?刘文静非常嫉妒,可是因为李渊对裴寂的维护,这使得刘文静更加的愤怒,从此以后,刘文静开始在朝堂上公开与裴寂唱对台戏。凡是裴寂赞成的他必然反对,凡是裴寂反对的他必然赞成。二人从此公然决裂,并且反目成仇。
刘文静越想越气,经常与他的弟弟、时任通直散骑常侍的刘文起一起借酒浇愁。有一次喝醉后,刘文静居然拔刀猛砍柱子,怒骂道:“总有一天要砍了裴寂的脑袋!”
可是,还没等刘文静砍掉别人的脑袋,自己的脑袋就先掉了。
就在他满腹牢骚、郁郁寡欢的时候,他家里发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刘文静怀疑是妖魅作祟,就让刘文起帮他找了一个巫师作法祛妖。这个巫师喜欢装神弄鬼,一连几日都是大半夜在半明半暗的星光下做法,而且披头散发、口衔利刃,看上去十分恐怖。可偏偏又有一个家人告发了刘文静,对他请巫师祛妖的事情做了一番添油加醋的描绘和别有用心的解释。所有描绘和解释最终指向的目标就是——谋反。
李渊自然知道,刘文静并不是真的想要谋反。对裴寂的宠信和重用,以及对刘文静的疏远和贬抑,绝不仅仅是出于旧交情的深浅厚薄那么简单,李渊所要防止的,是出现一个和太子集团能够相抗衡的集团。谁都知道刘文静是秦王的人,所以,李渊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刘文静没有罪名,也会杀掉他,即使李世民站出来替刘文静求情,可是那样,刘文静死的更快。
对于李渊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思虑良久之后,他还是决定除掉这个威胁。不过,相比刘文静的死,度索原大败,显然更让他心疼。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出于对裴寂的信任以及继续对秦王集团的打压,下诏勉励裴寂,仍命他镇守和安抚河东。
度索原唐军大败,使得唐朝在并州以南、晋州以北的城池全部沦陷,仅余西河(浩州州府,今山西汾阳市)一座孤城。
捏着手中的军报,杨浩微微的眯着眼睛,魏征、张文瓘、李靖等人聚在大厅里,正在商议事情。
虽是已经登基,可是清河没有什么改变,杨浩依旧住在府衙里,不过,为了贺喜,还是作了一番翻新。在杨浩看着,清河不过是他暂居之所,日后,定都或是洛阳,或是长安。所以清河,有没有所谓的皇宫,无关紧要。
“唐军大败,河东诸郡惶恐不安,定杨军兵锋甚锐,恐怕不日,河东诸郡将被定杨军占据。”说话的是张文瓘。
“陛下,依臣看,该是攻打山东的时候了!”魏征穿着一身的官服,倒有一番威严的气势。
攻打山东,确是势在必行。占据了山东,就可以从两个方向攻击洛阳。王世充夺取洛阳小朝廷,杀死杨侗的这个仇,一定要报的!
“陛下,微臣愿领兵平定山东!”杨善会走上一步,眼中燃烧着熊熊的战意。
杨浩看了看他,笑道:“杨将军需要多少人马?”
“陛下,三万足矣!”杨善会答道。
“末将只消两万,定可平定山东!”这次说话的是来整。
“你!”杨善会心中恼怒,转过头,瞪了来整一眼,续道:“陛下,末将只消一万!”
“当真?”杨浩问道。
杨善会道:“陛下,臣可立军令状,若不能收复山东,臣愿献出头颅!”
杨浩哈哈一笑,道:“两位爱卿的报国之心,朕明白,不过打仗并非儿戏,两位将军莫要争了。”顿了一顿,杨浩思考着,道:“恒山郡如今在李唐手中,此地关系重大,若是占据了恒山郡,才能从井陉关进入河东。如今,河东的唐军惶惶不可终日,正是攻取的好机会,我看,来将军便去取了恒山郡罢了!”
来整听了,心中却是大喜,道:“末将定然不辱使命!”
杨浩想了一想,道:“薛氏兄弟,皆是良材,就让薛万钧助杨将军,薛万彻助来将军。”
“臣遵命!”薛氏兄弟出列,跪倒在地上,对杨浩的宽宏十分感激。
当初,薛氏兄弟都以为难逃一劫,想不到杨浩竟然饶了薛氏兄弟一命。
“陛下,臣有本奏!”张文瓘道。
“玄成,有何事?”杨浩问,他的身边有几个小太监,那是宇文化及从江都带来的,这些太监,出去也不能做什么,所以当初索性就留在了清河。
“陛下,臣这几日计算了一下府库,因为征战多时,加上又恢复了州县学等各项事宜,开支甚大,府库已经入不敷出。”张文瓘侃侃而谈。
杨浩点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事,以前,他就是靠着清河崔家还有张家的支持,才勉强将收支抵消。后来,他陆续攻占了其他诸郡,积极的恢复生产,消耗更是巨大,可是他的农税收的很低,所以在收支上,很难平衡。
“张爱卿有何良策?”杨浩问道,其实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农赋于大隋,是一项基本的国策,永不加税,这是杨浩的想法。中国,人口众多,可是农民却是占了大多数,如果赋税一旦加重,就有可能造成农民的贫穷。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一统的政权,开始之初,因为多年的战乱,人口减少,农田很多,所以人人有田,人人有地可以耕种,并不存在土地的矛盾。可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人口的增长,就会出现有的人家土地不足以养活家人,从而出现土地兼并等许多情况,更加上,许多人喜欢买土地,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许多原因综合起来,会造成在政权的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而大多数的百姓却没有土地,只能卖身为奴,或是直接占山为王,四处抢劫,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张文瓘听了杨浩问道,沉吟了片刻,之后道:“陛下,臣有一策,可以增加赋税,只是……”
“但说无妨!”杨浩斩钉截铁的道。
“鼓励经商!”张文瓘说道。
士农工商,是先秦时期就划出来的分类,因为中原的政权性质,历来的农耕王朝都会注重农业,至于于“工”都在“商”之上,由此可见,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张文瓘的这番话说出来,心中着实也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商”历来被统治者瞧不起,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时候,一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了许久之后,很难改变。
“嗯!”杨浩点点头,他想不到的是,张文瓘居然能想到这一层,历来,世家大族可都是瞧不起农工,更不用说更低人一等的商人了,富可敌国又能如何?
看着杨浩沉思,张文瓘受到了鼓励似地,续道:“如今陛下掌握了幽蓟,可以与异族通商,当然,铁器等物,还是要限制流通,以锦缎盐巴等物为重。”
杨浩目光瞧向张文瓘,此子虽然年轻,可是堪大用啊,点点头,道:“文瓘,你详细的拟个折子上来,朕再看看。”其实杨浩的本意,也就是经商。
随后,众臣又有欺压诸事,一一上奏,早朝完毕,已是巳时末了。
随后几日,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军粮兵械,众人忙的不可开交。
而这个时候,河东的情况再变!
宋金刚在度索原击败裴寂之后,九月中旬,准备领兵攻打太原。
齐王李元吉得到消息之后大惊,裴寂在度索原失败,使得太原通往关中的路线已经被刘武周截断,那意味着,太原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城!虽然太原城高墙厚,守城器械齐全,护城河宽广,而且,城中有足够的粮食,还有两三万的精兵。可是,让李元吉固守孤城,是他不愿意的。天知道,什么时候,会陷落?
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太原城的军心不稳,那些可恶的世家大族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啊,秀容、寿阳诸县不就是因刘武周的兵锋南下,那些世家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纷纷投降的么。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非常的害怕有人出卖自己,毕竟,人心隔肚皮啊,谁知道,这些人中,有谁会暗中倒戈一击,出卖自己呢?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认为,太原根本守不下去,所以,必须要另谋出路了。
九月十六日,李元吉召见行军司马刘德威,道:“你和老弱残兵留下来守城,我率领精锐部队出战。”是日夜,李元吉率兵出城,同行的还有他的一大群妻妾,另外还有打好包的家财装载在数十辆马车里,浩浩荡荡的出了城。
出战还带妻妾?还没等守城的刘德威回过神来,李元吉已经马不停蹄地向南疾驰,直奔长安而去了。
李元吉前脚刚刚出城,刘武周就已兵临城下。当地的土豪薛深事先就和刘武周有联系,准备投靠他。当刘武周兵进太原之后,他趁城中人心不稳,军心散漫之际,率领家族子弟打开了太原的城门,迎接刘武周军进城,刘德威措不及防,只能领着剩下的那些老弱残兵乖乖地缴械投降。并州就此陷落。
而此时的李元吉正在通往长安的路上一路狂奔。这一路上,可谓艰辛万分,李元吉多次遭到了定杨军的阻击。每当这个时候,李元吉如惊弓之鸟一般,派出一部分的军队前去阻击,而自己则带着娇妻美妾、金银珠宝狼狈逃窜。就这样,他到达长安的时候,娇妻美妾、金银珠宝倒是没少,不过他的士卒已经不足一千人了,其他的士兵,或战死或投降或是失散了。
李唐立国的根基,有着精锐部队数万,存粮足以支持十年的太原陷落。放眼李唐占据的地盘,无论丢了哪块地方都不会像并州这样让他心痛!这让李渊大为震怒,他当即召集臣下议事,这件事,必须要有一个承担罪责的人。
要让谁来承担呢?李元吉吗?不行,他毕竟是齐王、堂堂大唐王朝的四皇子,治他的罪就是在扇李渊自己的耳光,也无异于是在承认自己用人不当。窦诞呢?也不行,他是外戚兼驸马,拿他治罪势必引发许多皇室成员的反抗情绪,而且政治影响也不好,副作用太大。
既然他们都不行,那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宇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